【记】二序宗旨。二。一序赞经旨。二。一通明起教之缘。二。一明迷真起妄。二。一真空。
【记】言镜心等者。以要言之。上句即真性离缘。下句即缘无自性。大约如此。若其委明。应先略配。后当广释。
【记】略配者。此两句中。镜像是喻。心色是法本净元空通于法喻。以镜喻于心。以像喻于色。像是镜之所现。如色是心之所现。镜虽现像。其像元空。即显镜本净也。心虽现色。其色元空。即显心本净也。言本净者。即是性净。通因果凡圣故。故华严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此略指配也。
【记】若广释者。镜即人间所用之镜。然有尘薶不堪用者。有虽净而在匣者。有净无尘垢。挂之高台。万像斯鉴者。今取后者为喻。
○心者。性相二宗所说各异。相宗说者。或以集起为心。唯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或以缘虑为心。通于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然此所说。但是有为生灭。非今所喻。性宗说者。即如来藏。本源自性清净心也。然今所明。正是此心。以是迷悟根本。凡圣通依。世出世间皆不离此。所以起信论中。立为大乘法体。故论云。摩诃衍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又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以真如门是通相。故摄一切。生灭门虽是别相。以是即真如之生灭。亦摄一切。以此二门。同依一心为源。则知万法不出此心。又如华严是圆极一乘。亦以此心为一真法界之体。故彼疏说。统四法界为一真法界。谓寂寥虗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体绝有无。相非生灭。乃至云。诸佛证此。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等。然此一心。有性有相。相则凡圣迷悟因果染净等异。性则灵灵不昧。了了常知。然此性相。不即不离。以相不离性故。只向同处异。性不离相故。只于异处同。性不即相故。未始有差别。相不即性故。未尝不殊异。葢缘性相一味。所以同异两存。其犹一水波湿。性相同异可知。然此灵心。本非一切。能为一切。心之名字。亦由此立。今云净者。但约毕竟空义。非是拣染名净。以但唯一心。贯通染净。故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一切诸法。依此建立。既为得失之秘府。乃是升降之玄枢。称众妙门。实为至矣。今所辨者。即是此心。然前所说相宗二种。乃是此心之内生灭一门。对辨浅深。故须料拣。和会通摄。则实无所遗。
○本净者。喻则可知。法中有二意。一则此心从本已来。性毕竟空故。二则现为烦恼所缠而无染故。此当起信论中真如门也。故大集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本净故。烦恼诸结不能染著。犹如虗空。不可玷污。心性空性。等无有二等。
○像。即镜中所现万像。
○色。即本净之心所现诸法。然所现法不出色心。今唯言色而不言心者。一为文句窄故。二为影在下故。三为以初摄后故。前二可知。后意者。一切诸法。不出五蕴。色之一字。贯五之初。今言色者。举初摄后也。故大般若中。每例诸法。皆以色字为初。如云。善现。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等。由是文虽标色。而意兼于心。色心既彰。万法备矣。
○元空者。喻则可知。法中有二意。一即本来是空。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二即现见空故。色等诸法。本来自空。迷人不知。妄执为有。虽然执有。未始不空。故中论云。诸法若不空。即无道无果。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然此一句。亦是释疑。恐人闻说心性本净。复见论云是心则摄世间法等。便谓本具染等。不合言净。故下句释云。像色元空也。意云。色等若实。则污净心。色等既空。凭何污心。如镜现秽像。秽像元空。似有实无。云何染污。故云镜心本净。像色元空也。无上依经云。清净有二义。一者自性清净。是其通相。二者离垢清净。是其别相。宝性论中。亦有二义。一自性清净。谓性净解脱。二离垢清净。谓障尽解脱。魏译唯识论云。心有二种。一者相应心。所谓一切烦恼受想行等。二者不相应心。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也。今所明者。即自性清净及第一义谛心。故云本净。
○复次。两句更互释成。以上句释下句。成色空义。以下句释上句。成心净义。色若不空。心则不净。心若不净。色即不空。由心净故色空。由色空故心净。以色心二法。不相离故。当知由心净故。方能现色。如镜净故。方能现像。染则不能。又由色空故。不能染心。如像空故。不能污镜。实则污也。上句下句。法喻对明。反复相成。故云互释。
△二妄有。
【记】疏梦识下。二明妄有。即正当起信论中心生灭门。然此亦具法喻。以梦喻识。以梦中所现之物喻境。如人睡后作梦。于无物处见物。喻心迷成识。于无境处见境。然虽物依梦现。而梦物皆虗。虽境从识生。而识境俱妄也。
【记】梦者。如常人被睡葢所覆。心识昧略。恍忽成梦。准切韵中。梦者心乱之貌。亦云𥧌见曰梦。意明心识昏乱。见于异事。名之为梦。
○识者。本净一心。忽然不觉。不觉是妄。心性乃真。真妄和合。目之为识。即是第八阿棃耶识也。故起信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
○无初者。初。始也。意明此识无前际故。然真心妄识。虽虗实有殊。若究其源。俱无初际。然有两意。一则如佛顶经说。烦恼菩提。二俱无始。谓自有此真心已来。便有此妄识。非谓真先妄后。亦非妄先真后。若言真先妄后。即应诸佛更起无明。若言妄先真后。何有无真之妄居然独立。由是故知二俱无始。此则梦喻不齐。却似金之与鑛。若言鑛先金后。即合所弃之鑛炼之得金。若言金先鑛后。应可纯净金器重生于鑛。由是二物俱无初际。于法可知。问。如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既言依真有妄。则是妄后真先。何得说云二俱无始。答。不然。所言依者。明妄无自体。依真而成。显本末之义。非先后之义。故起信云。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二者。谓妄体全空。都无生起之踪迹。故言妄无始也。故起信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即斯义也。若据此意。梦喻正同。以梦生时。无纵迹故。有兹两意。故云妄无初也。然上梦鑛二喻之中。各取少分。共况一识无初之义。方尽其理。梦则喻无初法。鑛则喻无初时。若单用鑛喻。则妄识有实。若唯取梦喻。则妄识有始。今既分取相似之处。理极成矣。
○物者。即梦中所现之物也。
○境者。即是识中所变我法等境。
○成有者。且如梦中所见自他境界。觉来反想。即定是无。正在梦时。决定为有。若不然者。何有赞喜谤嗔厌苦欣乐等事耶。故知有也。如庄子中说。庄周梦为蝴蝶。都来忘却庄周。及乎睡觉梦除。何曾更有蝴蝶。为庄周时。既不羡蝴蝶。为蝴蝶时。亦不羡庄周。彼此各行。互不相识。然准彼书。意以显生死齐平。今之所引。意明执实之义。谓依于妄识。变起我法等相。悟来了达。则诚知是空。若正迷时。定执为有。若不然者。何有贪瞋爱恶取舍等事耶。故知是有。故成唯识论云。依识所变妄见我法。犹如幻梦。幻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然虽梦中见种种事。推其根本。唯一梦心。以梦心灭时。梦事皆灭。法中亦尔。境虽无量。原其根本。唯一识心。识心灭时。境界随灭。故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则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谅不虗哉。由是三界世间一切有漏染法。皆从妄识而生。故名此识以为妄本。
○然一切有漏染法生起。微著次第。总有两重一无始根本。二展转枝末。展转枝末。即后逐妄科中所明。无始根本。正当此段。言根本者。即根本无明。言无明者。谓无妙觉之明故。以就通相言之。故当此识。然根本无明。其有二义。所谓迷真执妄也。迷真者。即真心本不生灭。德相业用。量过尘沙。日用不知。如狂如醉。若贫女宅中宝藏。穷子衣内明珠。虽有如无。枉受艰苦。故华严云。于第一义不了。名曰无明。执妄者。妄即五蕴。色之与心。如幻如化。本无实体。众生认此为自身心。计虗为实。故名执妄。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乃至结云。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然此二义递互相成。举一则兼。未尝独立。但若执妄。必须迷真。但若迷真。必须执妄。譬如有人。迷东必执西。亦互相成立。思之可见。
△二明习妄流转。
【记】疏由是下。二明习妄流转。即当妄法生起第二门展转枝末也。
○由是等者。由。因也。是。此也。因此迷真成识。现起世间一切境界。缘此境界。起惑造业。受报无穷。
○此中惑业报应四字。但是三道。然此三法。诸教之中。有名三障。障圣道故。或名三道。引心逦迤至业报故。或名三杂染。以性不清净故。又此三障。更相由藉。由烦恼故起恶业。由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初言惑者。即烦恼也。品类即根本及随。根本有六。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有二十。谓忿恨覆恼嫉悭。乃至散乱不正知等。若以要言之。不出根本中三谓贪瞋痴。即此三种。便能成就三界世间。故华严云。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等。此惑因起。由前无明。迷平等理。妄认五蕴身心。即此身心。是过患根本。故肇公云。约天地为高下。约日月为东西。约身为彼此。约心。为是非。老子亦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知此身是一切过患根本。既执之为有。遂分自他。依此身心。起诸烦恼。于一切顺情境上。起于贪心。于一切违情境上。起于瞋心。以护自身。将为主宰也。于此二中。不知是妄。任运而起。乃名为痴。此等烦恼。究其所因。皆从根本无明而有也。
○次云业者。然业虽无量。统唯有三。谓善恶不动也。由前贪瞋炽盛。发动身口。作诸恶业。即身三口四意三等十恶业也。或有稍知因果。贪来生荣乐之事。即翻恶为善。持不杀等五八十戒。即善业也。或厌下苦麤障。欣上净妙离。修有漏禅定。名不动业。然此三种业。虽胜劣不同。皆由迷心所造。俱有漏摄。故圆觉经中。结三业云。皆轮回故。不成圣道。由是则知前之三业。皆依烦恼所成也。
○言报应者。应即是报。既有业种。蕴在藏识。因缘会时。必须受报。涅槃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尚书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由是有业必有报应。然若推诸业。体相都无。及受报时。未尝差错。恶因苦果。善因乐果。如影如响。的无差谬。然泛论果报。六道不同。以类收之。但唯三种。谓苦乐舍。由前恶业为因。则感三涂苦报。谓地狱饿鬼畜生也。由前善业为因。即感人天乐报。谓四洲六欲也。由前不动业为因。即感上界差别之报。即色无色界也。然于三界之中。所受苦乐之身。是别业正报。所居胜劣器界。即共业依报。正报有生老病死。依报有成住坏空。器界空而复成。有情死而还生。无始至今。联緜不绝。迷惑耽恋。诚可悲夫。故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由是报因业感。业由惑成。惑因无明。无明无始。一念妄有也。则知三界六道有情无情。究其所从。皆因梦识而有。
○袭习纶轮者。袭谓承袭。即相续义。由惑发业。业能招苦。次第相续故。习谓熏习。即相敩义。意明惑业念念敩学。念念熏习故。唯识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故名为习。然此二义。必互相资。谓相续故相敩。相敩故相续。故云袭习。故唯识云。前异熟已尽。复生余异熟也。譬如有人。习儒学文。由承袭于儒故。方能学习于文。又由学习于文故。方能承袭于儒也。相资之义。岂不昭然。纶即纶绪也。谓众生业种虽复无边。终不一时受六道报。报有次绪。故名纶绪也。然有两意。一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故。二如人种物。润者先生故。轮谓轮转。谓生已复死。死已还生。生死不停故名轮转。或天上死。人间生。人间死。畜生生等。故无常经云。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然此二义。亦互相资。由纶绪故轮转。由轮转故纶绪也。其犹缲茧抽丝。由彼丝轮。转而不止。故使丝绪。起之不绝。亦由丝绪。起之不绝。故使丝轮。转而不止。或可沦子。其义亦通。即没溺义也。谓于生死大河。长受没溺。故云沦。涅槃经云。若有众生。乐诸有为。造作诸业。是人迷失真常。是名暂出还没。疏中且用轮字。如向所说。惑业则言其袭习。报应则言其纶轮。然二二对辨。亦互相资。谓由惑业袭习。故使报应纶轮。实由报应纶轮。故令惑业袭习。斯则乘因感果。依果造因。因果相资。以之不绝。此即十二因缘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之义。故唯识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已尽。复生余异熟。
○或曰。如是起惑造业。受报轮转。时劫长短耶。故次云。尘沙劫波。莫之遏绝也。尘即碎十方世界之微尘。沙即殑伽河中如面之沙。谓此河周四十里。沙细如面。劫波者梵音。此云时分。大劫小劫。长时短时。延促虽殊。通名时分。莫之者。犹不能也。遏绝者。止灭也。意言六道众生。起惑造业。受生轮转已来。将一沙为一劫波。沙尽而劫波不尽。又将一尘为一劫波。尘尽而劫波无尽。尘沙有限。劫波无穷。相续至今。不能止之灭之。故云莫之遏绝也。
【记】然此二段。字句虽多。若论实事。不过五字。谓心识惑业报。其余并是显叙真妄成立轮回之辞。意谓本是一心。不觉成识。起惑造业。生死无穷。是故如来。现身说教。故大科云起教缘也。
△二别明说教之意二。初叙说阿含之意。二叙说般若之意。初叙说阿含之意二。初正叙。二结判。初正叙二。初现身。二设教。
初现身。
【记】疏故我下。二别明说教之意。如法华经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崄道。相续苦不断。乃至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等。文二。一叙说阿含之意。二。一正叙。今初两句。标佛现身也。
○故者。所以义。我。即指佛也。言满净者。拣异分净。以佛无明永尽。无念之极故。觉即觉悟。者即指人。谓佛是觉悟之人也。若梵语菩提。此翻为觉。斯则约法。梵语佛陀。此云觉者。斯则约人。今此辨人。故言觉者。亦可满字是总。净觉为别。者字属人。即明如来是满净满觉之者。拣诸圣人觉净未满。唯佛如来。三障都尽。三觉俱圆。故号如来为满净觉者。若以此二。望众生二乘菩萨诸佛及本性料拣。有两种四句。一者。众生不净。二乘菩萨分净。诸佛满净。本性但净。二者。众生不觉。二乘菩萨分觉。诸佛满觉。本性但觉。今于此二四句中。皆当第三也。
○现相者。即化身相也。人中者。即现化之处也。唯向人中示相者。天上著乐。无由发心。三涂极苦。正当难处。唯于人中。苦乐相兼。对苦必能发心。所以佛出现化。天上如病未发。岂须针艾。三涂似膏肓之病。不足医治。人中如小瘵所萦。堪可与药。故佛出现。然如来现相。总有四种。谓他受用报身。大化小化随类化身等。今明说此教者。即小化身也。然有八相。谓一从兜率天退。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年十九)六道成。(年二十五)七转法轮。(经五十五年)八入涅槃。(年八十)此论现身。但明成道之相。次明说法。即转法轮相。佛成道之相。身长丈六。紫磨金容。项佩圆光。胸题卍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部拥卫。四众钦崇。巍巍峨峨。光映日月。德相繁广。不可具陈。此小化身。其相劣弱。若望受用。即云泥有殊。故法华经说。长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珍御之服。以喻受用之身。弊垢之衣。即况紫磨金体。葢以众生垢重。不堪见胜妙之身。既不能见。亦无所闻。则于众生。都无利益。大悲接物。故现小化。亦如法华经说。穷子见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富贵殊胜。威德特尊。穷子见之。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长者见子。默而识之。乃至云。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麤弊垢腻之衣。右手执持除粪之器。以此方便。得近穷子。此喻如来隐彼胜身。现于劣相也。
△二设教。
【记】疏先说下。正明设教。以此方佛事。借以音声。若无言教。现相何益。
○教先设小。后方说大。或曰。此明般若。何论小乘。答。虽同佛言。有深有浅。若不对辩。安知浅深。
○然一代佛教不出大乘小乘。乃至圆宗亦大乘摄。其所宗者。皆宗因缘。虽则同宗因缘。于中浅深有异。小乘即生灭因缘。大乘即无性因缘。无性因缘者。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即无性义也。今明小乘。故云生灭因缘。生灭因缘者。诸法缘会即生。缘离即灭。既生既灭。足知无常。然则不无生灭之法。以有法执故也。然佛出世。先说小者。有二对治故。说生灭。对治凡夫外道执我。我是主宰义。既言生灭。则知无主。无主无宰。则无我也。说因缘。对治外道自然之计。外道所执。多执神我有作受故。兼执自然。既言因缘。则非神我自然也。为治此二。是故先说生灭因缘。即佛初成道。始从鹿苑。度五俱轮。次度舍利弗目连迦叶三兄弟等。于十二年间所说。即诸部阿含等经是也。
○令悟等者。佛说此法。意令众生悟四真谛也。此有两种因果。谓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道是出世因。灭是出世果也。苦即三苦八苦。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谓生老病死求不得五阴盛爱别离怨憎会。集即业惑。如逐妄中说。灭即有余无余二种涅槃。入经可见。道即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谛者诚实义。如世间苦集。逼迫和合。事无虗谬。名为实义。非谓不生不灭名实。即说苦定苦集定集等。以是义故。四皆实也。故遗教经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即如佛于鹿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之例也。三转者。一示相转。示谓显示苦行相等。令其悟解。云此是苦。此是集等。二劝修转。劝谓诫劝。令其修断。云此是苦汝须知。此是集汝须断等。三作证转。作证谓引己所作。令其信受。云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等。意言我已知已断已修已证。汝等敩我。当知当断当修当证。如是说已。一类小根之人。如言启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发心进修。作五停心等七种方便。断三界四谛下分别麤惑。得初果证。乃至进修。渐断三界俱生细惑证余三果。得阿罗汉。则令世间因亡果丧。出世间因生果证。法华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故疏云。先说生灭因缘。令悟苦集灭道。
△二结判。
【记】疏欲尽下。二叙说般若意。二。一总示大部二。一叙教释意。
○病根者。喻法执也。如人有病。令人不安。如木有根。能生枝叶。意云。二执如病。令诸众生。不得安乐。若取法执为病。病即是根。持业释也。若取我执为病。是病之根。即依主释。今则病通二执。根喻法执。以能所依二体异故。我是能依。法是所依。以能从所生。故能非根。根唯局所也。由是凡夫有我执。必兼有法执。二乘有法执。不必具我执。又二乘无我执。则未必无法执。菩萨无法执。则必无我执。如因迷杌。方可见人等。
○般若即慧也。为显此法故。遗言成教。教即文字。般若即观照实相二般若也。今约佛论。故通法教俱名般若也。此中意云。如来意欲尽众生有执之病根。方谈空宗之般若。然大乘教法无量无边。何故此中唯谈般若。谓正能破执。大乘初门。二执若除。真性自现。故唯谈此。除其病也。故古德云。华严经。如治国之法。养性之药。般若教。如定乱之将。治病之药。二经既尔。余可例知。
△二释意。
【记】二广序赞。二。一序叹幽玄。二。一具序一经诠旨。三。句偈下。一正序。
○句有文句义句。今通此二。偈谓积句所成。亦通此二。隐谓潜隐。即现在无文。如经中多无所断之疑文及其住名。略谓少也。即现虽有文而不广故。如经中唯有能断之文及有住义。
○旨谓意旨。趣谓旨之所归。彻理曰深。难觉曰微。难觉有二意。一为文隐略故。义趣难觉。二为彻理故。甚深难觉。
○然隐略深微之相。即下所云。
△二举慧福以彰相。
【记】断二十七疑者。准天亲论。从佛答三问毕便蹑迹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谓第一求佛行施住相疑。乃至第二十七入寂如何说法疑。
○潜通血脉者。潜谓潜暗。通谓通流。血脉者喻也。以经中多分唯有能断之语。而无所断之言。由是文起孤然。势意断绝。及寻经旨。皆有所因。文虽不彰。理且连贯。以不明显。故曰潜通。其犹人身血脉。外虽不彰。内宛流注。约喻显法。故曰潜通血脉也。此意见于逐段叙疑之文。
△二反显。
【记】疏由斯下。二结叹四法幽玄。三。一正结叹。若据前正叙叹中。约教义分能诠所诠。今于所诠之中。别开行果。即四法足矣。
○然教密。如前句偈隐略。理密。如前旨趣深微。行果二玄。前文未显。故宜别明。
○行玄者。夫菩萨行。不出二种。谓随相行。离相行也。随相即同前䇿修。离相即同前无相。玄者妙也。若二行抗行。或先或后。不名为玄。二行同时。不相妨阂。乃名为玄。若唯随相。即同凡夫。若唯离相。即同二乘。二行相资。宛符中道。即观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是菩萨行矣。
○果玄者。果即佛果也。此中佛果。总有二种。所谓真身应身。应身有相。真身无相。玄者。若二身各异。相无相殊。不名为玄。以相即无相。无相即相。真应无阂故曰玄也。所以经中。若以相观佛。则是人行邪道。不以具足相发心。则堕断灭。以此真身应身。不一不二。故使然也。
○由斯者。因此也。即正指说此一卷经。是密是玄也。此则结指前文之所明。标为后说之所以也。
△二示难了。
【记】望源迷派者。望。谓瞻望。源。谓水生之处也。迷。谓昏迷。派。谓流派。路分曰岐。水分曰派。意云。此经虽宗无相。而文义千差。今虽符大底宗源。而全乖差别义理。故云望源迷派已。
○斯言乃是晓公起信序文。今虽用之。而意异彼。彼则以一心为源。随缘生灭为派。此则以经宗为源。义理为派。故不同也。
△二正是邪谬。
【记】其余等者。前则各有一长。此乃都来邪僻。前则依人依教。此乃率意推胸。率尔疎谬之言。放曰胸谈臆注。不堪采览。置之言外。故云不足论矣。
○就中此释。字内偏多。疏主云。予久志斯经。徧询诸疏。亲见数十本。或假托金刚藏。或云志公。或云傅大士。或云达磨。或云五祖。或题自名。皆好纸好墨。装饰甚华。其中文义。总不堪采。如释舍卫国。云卫者百灵卫护。举一例诸。首末皆尔。苟有无眼愚人。不能甄别。宝为至妙。诚可悲哉。故云胸谈等。
【记】若将源派。约迷不迷。前后相望。有其四句。一迷源不迷派。即配入名相者。二迷派不迷源。即但云一真者。三源派俱迷。即胸谈臆注也。四源派俱不迷。即不不攻异端。是此疏也。
△二引文结显。
【记】疏且天亲下。二述造疏意。二。一示疏论师承有据。二。一示论师承斥他添削。
○梵语提婆盘豆。此云天亲。是地前四加行位菩萨。即无著弟也。
○无著。梵语阿僧佉。是初地菩萨。即天亲兄也。
○补处。即弥勒菩萨。见在兜率天上。次补佛处。号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二菩萨。依禀弥勒菩萨偈颂。造论解经。故云师补处尊。下悬谈广明。
△二斥其违论。
【记】后学下。斥其违论。即无著天亲之后制疏之者也。何疑者。责辞也。添。即前云配入名相者。于本论外。加以大小乘法相行位故云添。弃。即前云但云一真者。弃却两论。别自解释也。
○不知彼人。云我胜菩萨。为复不知菩萨所造论耶。若言不是我胜菩萨。亦非不知造论。但以志道参玄。忘言取意。截径修进。不务枝流。谁有心力。寻于论文者。即应责之曰。寻论释经。则推无心力。推胸率意。心力何多。且者。约截之辞。以不论所余。截径而斥。意云。今不论你有理无理。且论主是入位上流。复从弥勒所受义句。此葢佛佛相传。展转师授。你之后学。何得固违。而自率意耶。一是凡圣愚智悬隔。二是师父之言。背智率愚。悖师无礼。如父有所作。子乃故违。岂合天道耶。故此引师以斥也。
△二示今述解不攻异端二。初对非显是。二出其因由。
初对非显是。
【记】疏纂要下。二示名题义意在下。诸家至此。皆略判经题。今务简削繁。下文委释。
△三解本文二。初偈文归请。二开章正释。初偈文归请二。初归敬三宝。二祈愿利生。
【记】三解本文。二。初偈文归请。将欲制疏。恐未上符下合。故归请也。意云。法华经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圣智尚难图度。凡心岂可测量。由是祈请加护。冀无纰缪。于中前三句归敬三宝。后一句祈愿利生。
△初归敬三宝二。初能归至诚。二正举三宝。
初能归至诚。
【记】将释下。二开章正释。既蒙加祐。心通智明。约义开章。遂申经旨。文二。初标列章门。
○将。犹欲也。
○此依崇圣寺尘外疏。唯开四门。若准大云疏中。即开六门。一明经意。二明宗旨。三明经体。四辨译时。五解题目。六释经文。今虽四门。含六门义。谓此第二摄彼二三。第四摄彼五六。其余单摄。但小异耳。
△二依章正释四。初辨教起因缘。二明经宗体。三分别处会。四释通文义。初辨教起因缘二。初总论诸教。二别显此经。初总论诸教二。初通赴机缘。二克就佛意。
初通赴机缘。
【记】二依章正释。二。初总论诸教。如多药共治一病。二别显。则如一一药各有功能也。初中二。初通赴机缘。
○酬因者。酬谓酧报。因谓因地。以佛于因地初发心时。希求无上正等菩提。遂启四弘誓愿。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于此四中。三愿皆毕。唯一未圆。誓度众生。众生宛在。今虽证果。不舍因门。现身说法。济度群品。以报先愿。故曰酬因。故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酬请者。佛初成道。梵王帝释等。请转法轮。故法华云。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如来默然受请。既受其请。故始于鹿苑。终至鹤林四十九年。说诸经教。救度众生。故法华云。即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等也。
○显理度生者。此二相从合说。然有通别。通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别则说四谛法。显生空理。度凡夫外道。说六波罗蜜。显二空理。度不定性二乘。及利根凡夫。令入大乘道。说一乘法。显法界理。度定性不定性二乘。及地住菩萨。并上上利根凡夫。令入一乘究竟佛道。
△二克就佛意。
【记】即经下。指经也。然准经。即答三问已。展转而断。起复连环。故云节节至二十七。
○然遮断之言。总有两意。一则经中有须菩提陈疑处是现行。即第二第十一第十九。余无问辞。皆种子也。二即当时尽是现行。望于后代总名种子。斯则断现行时。即是遮种子也。然二意中。后意稍切。故二十七疑。皆言断而不言遮也。
△三转灭轻重二业二。初标。二释。
初标。
【记】疏以即下。二约喻释成。则显双取为正。且本举能坚能利一金刚。以喻观照实相二种般若。若单取观照。则阙坚义。若单取实相。则阙利义。
○又皆言即者。释成不二之相。以照而常寂故。理非智外。寂而常照故。智非理外。既离理无智。离智无理。故如金刚。即坚即利。
△三约行结显。
【记】文字性空下。明摄所诠理也。谓依于般若。显乎文字。文字本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体也。然有二意。一。体属缘生。无自体故。二。非别有一法为文字体故。此皆意显般若是文字体也。其犹镕金成像。像即是金也。
△三总结。
△二释三。初正明东土翻译前后。二因辨西方解释异同。三示今科判依据差别。初正明东土翻译前后二。初通辩诸译。二克示所传。
【记】疏别明中。文三。初正明东土翻译前后。二。初通辨诸译。
△初通辨诸译二。初总标。二别列。
初总标。
【记】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并序
释氏教金刚经。世所由来尚矣。自秦至今。凡几百载。讽诵无卑高。感应盈简牍。利及幽壤。而达乎神明。葢趣大之坦途。破小之宏略也。故补处颂以为本。二论释而有贯。诸疏互解。或依或违。圭山大师。撮掇精英。黜逐浮伪。命曰纂要。葢取中庸。复申纪略。用备传习。石壁师仍贯义意。别为广录。美则美矣。辞或繁长。后学多不便用。今更刊定剪利烦乱。俾流而无滞。学而思讲。庶吾道无坠地之患也已。
大宋天圣纪号之明年季冬月甲子日序云。
【记】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长水沙门子璿录。
△释金刚经纂要疏分三。初标题目。二序宗旨。三解本文。初标题目二。初经疏名题。二作者嘉号。
初经疏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