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释义二。初释所诠。二释能诠。初释所诠三。初释金刚。二释般若。三释波罗蜜。初释金刚二。初翻名示相。二约法辨义。初翻名示相。
【疏】金刚者。梵云䟦折罗。力士所执之杵。是此宝也。金中最刚。故名金刚。帝释有之。薄福者难见。
【记】疏释通文义。二。初题目。二。初释所诠。三。初释金刚。二。初翻名示相。
○梵云下。新云缚左罗。
○力士所执者。如经所说执金刚神。梵云诺建那。此云露形神。即此力士也。
○金中最刚者。金语通五。此最精坚。故安刚字。
○仍非人间之物。故云帝释有之。乃是天上至宝。故云薄福者难见。正理论云。帝释有宝。名曰金刚。不为薄福众生所见。
△二约法辨义二。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二引真谛别示六种。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三。初总标略辨。二引教委释。三结显喻旨。
初总标略辨。
【疏】极坚极利。喻般若焉。无物可能坏之。而能碎坏万物。
【记】疏极坚下。二约法辨义。二。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三。初总标略辨。为有胜能。故云极坚极利喻般若焉。
○无物下。释极坚等相。则知若有一物能坏。则非极坚。若有一物不碎。则非极利也。如银铁虽坚。遇火则融。刀剑虽利。斫石则缺。非极坚利也。拣余坚利。故加极字。
△二引教委释二。初引经。二引论。
初引经。
【疏】涅槃经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
【记】疏涅槃下。二引教委释。
○涅槃下。引经。
△二引论。
【疏】无著云。金刚难坏。又云。金刚能断。
○又云。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
【记】无著下。引论。
○难坏即坚义。能断即利义。
○细牢者。细谓拣麤。显是微妙。牢拣可坏。坚固义成。
○智因即是慧。慧是智之因。智是慧之果。此约观照般若说。以微细故。能入于惑。令彼灭也。
○不可坏者。智论云。一切语言名相等事。皆可破坏。唯无相智。不可破坏。此约实相般若说。
○问。实相般若。分因果耶。答。用有胜劣。故分因果。体无增减。因果一如。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华严经疏云理。开体用。名大方广。智分因果。号佛华严。
△三结显喻旨。
【疏】皆以坚喻般若体。利喻般若用。
【记】疏皆以下。三结显喻旨。此结所引经论之义。
○然先上诸德。皆用此义。资圣云。金刚者。坚而复利。坚喻本觉真性。虽流转诸趣。而觉性无坏。利喻般若净照。三贤十地。贯通万行。无明惑暗。无不坏也。肇云。金刚者。坚利之譬也。坚故物不能沮。利故物无不摧。以况斯慧。邪魔不能毁。坚之极也。万物皆能破。利之义也。
○又诸经论说金刚喻定。胜鬘经说金刚喻智。梵网经以十回向为十金刚。仁王谓十坚心。净名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脱。得无生法忍。又诸经论说金刚座。金刚山金刚轮。如是等说。皆取坚利义也。
○又晋武帝起居注云。武帝十三年。炖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英。状如荞麦。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是知坚利之极也。
△二引真谛别示六种二。初正明六种。二结示傍正。初正明六种二。初总标。二别列。
初总标。
【疏】又真谛记。说六种金刚。
【记】疏真谛下。二引真谛别示六种。二。初正明六种。一一以法合之。分明在疏。皆般若之功也。
△二别列六。初青色。二黄色。三赤色。四白色。五空色。六碧色。
初青色。
【疏】一青色。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除业障。
【记】灾厄等者。有厄则灾祸必来。有业则苦果定至。厄除则灾祸不起。业丧则苦果不生。
△二黄色。
【疏】二黄色。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
【记】随人所须有二意。一则如余物不能随所须。金不可为银用。罗不可为锦用等。金刚则不然。要者皆得。法中亦尔。有漏功德。人不可为天。富不可为贫。无漏不尔。随心所成。二则余物用之则尽。金刚出之不穷。法上亦尔。有漏受之则穷。无漏受之不尽。
△三赤色。
【疏】三赤色。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
【记】对日等者。慧即始觉。合本觉时。见法无生。名无生智。如起信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常住即无生义也。火出。烧尽世间。使六合空廓。智起。断除烦恼。令大道通同。
△四白色。
【疏】四白色。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
【记】能清等者。水清则万像齐鉴。疑除即佛法现前。
△五空色。
【疏】五空色。令人空中行坐。慧破法执。住真空理。
【记】空中等者。升太虗。则不履于地。住真空。则不堕世间。
△六碧色。
【疏】六碧色。能消诸毒。慧除三毒。
【记】销诸毒者。中毒则令人命终。起惑则永沉生死。毒除则延年益寿。惑遣则不灭不生。
△二结示傍正。
【疏】傍兼可矣。非坚利之本喻。
【记】疏傍兼下。二结示傍正。
○佛所立名。本约坚利。如上六义。乃是兼明。诸家至此。多不料简。殊滥正义。
○若将此六。配前五因。即一当第三。二三当四五。四当第二。五六当第一。
△二释般若二。初翻名略指。二引教广辩。初翻名略指二。初翻名。二指体。
初翻名。
【疏】般若。正翻云慧。
【记】疏般若下。二释般若。二。初翻名略指。
○般若正翻慧者。以古来诸德。义翻为妙慧净慧无相慧。此皆挟到彼岸义。是别相也。或云智慧。今云正翻慧者。即通相也。
△二指体。
【疏】即照五蕴空相应本觉之慧。是也。
【记】即照下。约功用以出体也。照蕴空。即是功用。本觉之慧。即是出体。
○大品云。色如聚沫。受如泡幻。想如阳𦦨。行如芭蕉。识如幻化。如是观者。名照蕴空。
○相应等者。本觉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非新生故言本。不顽暗故言觉。慧即始觉也。依体起用。故云之慧。始即同本。故曰相应。
○然本觉与慧。不一不二。以不二故。故言相应。以不一故。故言之慧。故资圣云。妄心见俗曰无明。悟心照真为般若。俗境万有。见心必异。真空理一。悟自无差。第一义空。离照无理。清净本觉。即理是照。又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等皆证体用非一非二义也。
○然本即实相。始即观照。
△二引教广辩二。初引论别相释。二引经通相辩。初引论别相释二。初明总摄三慧。二引论文释成。
初明总摄三慧。
【疏】若约学者从浅至深言之。则摄闻思修三慧。总为般若。
【记】疏若约下。二引教广释。二。初引论别相释。二。初明总摄三慧。
○学者。即修大乘行人也。初须闻法生解。名闻慧。次则测度所闻。评量教理。分明忍可。以印自心。曰思慧。然后如闻思处。依而行之。无所乖越。名修慧。前二有漏。后一无漏。前浅后深。深浅虽殊。通名为慧。是故总收名为般若。如人攻文赴举及第。虽前劣后胜。皆一人也(云云)。
△二引论文释成二。初正释成。二配因果。
初正释成。
【疏】故无著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
【记】疏故无著下。二引论文释成。二。初正释成。
○波罗蜜中等者。此明顿悟中渐修也。慧才发时。照万法空。便到彼岸。名为顿悟。由有多生习性。未得念念相应。故须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方得究竟证入。名为渐修。开题中略明也。若唯识中说则具根后二智。谓十度中。六通本后。四唯后得。六中则二智皆具。为分十度故第六偏取二空本也。今依无著。更加加行智。则通前三矣。
○金刚断处等者。如金刚断物之处而断烦恼。非谓金刚亦通所断。
△二配因果二。初双引论。二双解释。初双引论二。初引无著。二引智度。
初引无著。
【疏】又云。细者智因故者。智因即慧也。
【记】疏又云下。二配因果二。初双引论。
○上者字。论牒所标。下者字。疏牒论文。
○智因即慧。慧果即智也。前虽引用。今方解释。
○此引无著也。
△二引智度。
【疏】依智度论。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
【记】次引智论。可知。
△二双解释二。初正解释。二出所以。
初正解释。
【疏】则闻思修。皆名为细。细妙之慧。佛智之因矣。
【记】疏则闻下。二双解释。
○此明法空深慧。意拣我空慧为麤浅。不为佛因。但是二乘因故。
△二出所以。
【疏】般若能断。故在因位。佛果无断。转受智名。
【记】般若下。出所以。
○以慧是拣择义。拣择惑障显无为故。以因位有惑。故须择之。乃名为慧。
○智但决断为义。以果位无惑。但唯决定。朗然独照。故名为智。
○只是一法。受此两名。如人破贼为将。功成为相也。
○有说。以无漏智性为智因。大云破之。三涂有性。何不断惑。阙细义也。此约妙慧别相以破。若就通相。取亦可矣。以凡是有心。皆成佛故。此得是因也。
△二引经通相辩二。初引经。二辩体。
初引经。
【疏】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
【记】疏若依下。二引经通相释。
○此明字缘字界。若字是字界。般那都为缘。若以般为缘。助于若界。则名为慧。若以那为缘。助于若界。则名为智。如僧人俗人等(云云)。
△二辩体。
【疏】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别。
【记】名殊谓曰智曰慧。义殊谓决断拣择。此中义殊。故使名殊也。
○体性无别者。皆别境中一也。前三种智。皆名慧故。故智与慧。皆如金刚。故萨遮尼干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烦恼山。能坏亦如是。无常经云。金刚智杵碎邪山。永断无始相缠缚。
△三释波罗蜜三。初约语对翻。二约义顺释。三顺义通结。
初约语对翻。
【疏】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应云到彼岸。
【记】疏波罗下。三释波罗蜜。文三。初约语对翻。
○应云下。回梵文。以西域风俗。例皆如此(云云)。
○青龙云。蜜多者。离义到义。元康云。天竺风俗。所作究竟皆云到彼岸。到离之义。次文明之。
△二约义顺释二。初释义。二通难。初释义二。初正释到离义。二因明彼岸义。初正释到离义。
【疏】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
【记】疏谓离下。二约义顺释。二。初释义。
○前三句中。每句皆上法下喻。意明烦恼如大河。难可度故。生死如此岸。有情居故。涅槃如彼岸。诸佛住故。则慧是能离能度能到。生死等是所离所度所到。若欲离此到彼。必须渡于中流。此约四谛说之。理则明矣。知苦是离此岸。断集修道是渡中流。证灭是到彼岸也。此顺小乘义说。下经令入大乘无余涅槃。即须离二种生死此岸。乘六度船筏。度二障中流。到二涅槃彼岸。
△二因明彼岸义。
【疏】涅槃。此云圆寂。亦云灭度。
【记】涅槃等者。以翻波罗蜜为彼岸。即是涅槃。是故约转依果。明彼岸义。然生死即分段变易。烦恼即总该二障。
○圆寂者。义翻也。谓德备尘沙曰圆。妙绝相累曰寂。
○灭度者。肇云。涅槃者。秦言无为。亦云灭度。或但云灭。然灭与小乘不同。小乘以灭生死为灭。大乘以寂灭为灭。故涅槃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灭唯据果。灭度乃兼因。今则约果标因。故云灭度。所以经中。上言涅槃下云灭度。亦是唐梵双彰也。涅槃种类。下文具明。
△二通难二。初引经作难。二据义释通。
初引经作难。
【疏】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
【记】疏一切下。二通难。
○此即净名经文。彼云。若弥勒得授记者。一切众生。亦应授记。何以故。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等。今用此文以为难辞。难意云。众生既即寂灭。何有离此到彼。今言到彼者。莫违经耶。
△二据义释通。
【疏】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圆寂。名到彼岸。
【记】但以下。释通。
○但约翻迷成悟。便是离此到彼。若悟此已。渐除渐证。名为究竟。
○然成波罗蜜。要与七最胜相应。如唯识说。
△三顺义通结。
【疏】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慧。
【记】疏若兼下。三顺义通结。
○则是波罗蜜中之闻思修慧也。
△二释能诠二。初翻名。二释义。
初翻名。
【疏】经者。梵音修多罗。义翻为契经。
【记】疏经者下。二释能。诠二。初翻名。
○修多罗。或云修妬路。或云素怛览。此但梵音楚夏之异耳。
○义翻者。以修多罗正翻云线。由西天以修多罗一名。召于四实。谓圣教席经井索线。彼多以华献佛。置之案上。恐风吹散。以线贯之。又见此方圣教。能持佛语。得无所遗。如线贯华。故以线称目之。就彼处呼。曰修多罗。据此正翻。即合云线。此方不贵线称故翻为经。斯则暗符彼方席经。兼顺此土儒道之经。然虽符顺彼此。而未免相滥。由是。更加契字以拣异之。然更合于修多罗上。加欲底二字。翻为契经。则唐梵皆足也。
△二释义二。初释契字。二释经字。
初释契字。
【疏】契者。诠表义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机也。
【记】契者下。二释义。诠表下。释契字。
○诠表义理。释契理也。谓说事如事。说理如理(云云)。
○契合人心。释契机也。谓令人有所悟解。欢喜信受(云云)。
○斯则契理契机之经。依主释也。文虽是倒。意以经是能契也。
△二释经字。
【疏】经者。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生故。
【记】经者下。次释经字。初标。以佛下释。如开题处明已。
○今唯言经而不言契者。以为有般若拣滥。明非道德等经。故不言也。
△二释经文二。初科分。二随释。
初科分。
【疏】后释经文。准常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记】后释下。二释经文。疏二。初科分。
○斯则道安法师所判。但是佛经。无问大小。皆科为三。意云序分彰说法之由致。正宗畅本意之玄门。流通继遐芳于万古。冥符西域。今古通遵。此经从如是至敷座而坐。是序分。时长老下至应作如是观。是正宗分。佛说是经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
△二随释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序分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
【疏】初文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
【记】证信者。即六成就也。显说听时处。一一分明。以证非谬。令物生信故。发起者。则以事相表示。发起正宗法义也。然此二序。更有异名。谓通序别序。通谓诸经同故。(云云)。别谓诸经别故。(云云)。亦谓经后序经前序。经后序者。佛说之时未有。结集之时方安立故。经前序者。佛先发起。方说经故。
△初证信序三。初明建立之因。二明建立之意。三正释文义。
初明建立之因。
【疏】今初证信序。释此分三。一明建立之因。则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我灭度后。一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
【记】疏中三段。今初。(云云)。
○疏建立因者。意明如是等言。因何而立。
○佛临下。佛将入灭。阿难愁恼。阿泥楼豆告阿难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须裁抑。汝当往彼。咨问后事。阿难曰。云何后事。阿泥楼豆曰。世尊在日。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谁为师。世尊在日。依世尊住。世尊灭后。依何而住。恶性比丘。佛在之日。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遐益后来。理宜结集。一切经首。置何等言。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今疏影略。不载问辞。但书答语也。
○四念处者。四即身受心法。念谓念慧。处谓身等即是念慧所安住处。则念是能住。身等四处为所住。于此四处。安住念慧。名四念处住。带数释也。
○一观身不净。即有漏色蕴。具有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乘过去业识种子。揽现在父母精血。合成身故。故净名云。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智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华间生。唯从秽道出。二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受熏秽故。智论云。是身如臭物。不因华间生。不从薝卜有。亦不出宝山。三自体不净。合三十六物以成身故。谓外有𩬊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汗便利等十二。次有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中有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痰白痰生藏熟藏等十二。智论云。地水火风质。能盛受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不净物故。智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净。一旦命终。胮胀烂坏。臭恶狼籍。不堪见故。净名云。是身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智论云。审谛观是身。终归于死处。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儿。金光明亦云。虽常供给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
○二观受是苦者。受即是心所。徧行五中一也。仍有三种。谓苦乐舍。苦谓苦苦。乐谓坏苦。舍谓行苦。问。乐受未坏。应非苦耶。答。以乐是苦因故。凡夫妄计为乐。元来是苦。问。舍非苦乐。云何苦耶。答。行蕴迁流。逼迫常苦。但以苦乐麤相所覆。常情不知。此微细苦。故此三法。俱名苦也。
○三观心无常者。心即缘虑生灭之心。谓心心念念。前灭后生。相续不绝。如水流注。故经中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
○四观法无我者。法即五蕴。谓五蕴法中。一一推求。即蕴离蕴。皆无我也。
○如上观之。即能对治凡夫四种颠倒。谓凡夫颠倒。则造业受生。反此用心自然无咎。
○以戒为师者。从其轨范。但依戒律。作止分明。故菩萨戒序云。波罗提木叉者。是汝大师。如来在日。无异此也。
○默摈等者。佛法慈悲。为无刑罚。比丘恶性。唯默摈之。意令省己知慙。自然调伏耳。
○经初等语释在次文。
○然此四中。意在第四。文中承便。兼带。前三。
△二明建立之意。
【疏】二明建立之意。意有三焉。
【记】疏建立意者。建立如是等言。意在于何。此有三意。如疏三段。
【疏】一断疑故。谓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佛法。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故说此言。三疑顿断。
【记】断疑等者。智度论说。佛灭度后。诸天王等。请迦叶言。乃至云。法城欲颓。法幢欲倒。当以大悲建立佛法。迦叶受请。往须弥顶。击大揵槌。诸圣弟子得神通者。皆来集会。迦叶告言。佛法欲灭。众生可愍。待结集竟。随汝入灭。诸来圣众。受教而住毕钵罗窟。迦叶入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应逐出者。唯有阿难。烦恼未尽。尔时迦叶从定而起。于大众中。牵出阿难。告言。清净众中。结集法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是时阿难。慙耻悲泣。告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为侍佛。以阿罗汉者不得给侍。故留残结。不尽断尔。迦叶告言。汝更有过。佛意不听女人出家。为汝慇勤致请。令佛正法五百岁衰微。是汝突吉罗罪。佛临涅槃近俱尸竭城背痛。叠郁多罗僧敷卧。语汝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佛昔问汝。若有人好修四神足。应住寿一劫若无。减一劫。为汝不对。令佛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汝于一时。以郁多罗僧。衬身而卧。是汝突吉罗罪。汝昔与佛叠僧伽棃衣。以足踏上。是汝突吉罗罪。佛阴藏相。入涅槃后以示女人。实为羞耻。是汝突吉罗罪。迦叶言。汝有如是六种突吉罗罪。应于僧中悔过。是时阿难。脱革屣。袒右肩。长跪合掌。依六种突吉罗罪忏悔。忏悔已。迦叶牵阿难出。语言。汝漏尽可来。言讫。自闭窟门。是时阿难。涕泪悲泣求断结惑。靡不精诚。至于后夜。疲极偃息。头未至枕。朗然得悟。三明六通。作大罗汉。却至窟门。击门而唤。迦叶言。汝复何来。曰。我漏已尽。迦叶言。汝若漏尽。可纵神通。于户钥孔中入。阿难腾身入来。礼拜僧足。迦叶手摩阿难顶言。我欲为汝。令汝得道。汝勿嫌恨。此如苏秦张仪。(云云)。然阶圣果。切在修心。不如说行。事佛何益。狐假虎威。宜其止绝。斯意甚妙。详而警之。时大众请阿难升座。结集法藏。既升座已。未发言间。感得自身相好如佛。是时大众。遂起三疑。
○故说下。既言我从佛闻。则知非佛重起。非他方佛来。亦非阿难成佛。故云三疑顿断。广如彼论。恐烦略叙也。
【疏】二息诤故。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
【记】疏息诤等者。同为罗汉。德业颇齐。若云自言。固宜喧诤。
【疏】三异邪故。不同外道经初。云阿忧等。
【记】疏异邪等者。阿者言无。忧者曰有。外道意云。万法虽异。不出有无。置之经初。以之为吉。以初吉故。令中后亦吉。今则不尔。故云异邪。
△三正释文义二。初标列述意。二依科解释。
初标列述意。
【疏】三正释文义。具六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记】疏正释下。二。初标列述意。
○言成就者。谓六为能成就。教为所成就也。
△二依科解释六。初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初信成就二。初合释。二单释。
初合释。
【疏】一信。若兼我闻合释。则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记】疏一信下。二依科解释。六。初中二。初合释。
○谓兼次段。合而释之。
○此则别义。不计六数。
△二单释三。初引智度论。二引刘虬注。三引梁武帝解。初引智度论二。初标。二释。
初标。
【疏】五处。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欲尘。财宝。多闻。解脱等。远闻诸国故。义净译云。名称大城。
【记】疏五处下。二。一释舍卫。
○舍卫。亦云舍婆提。新云室罗伐悉底。此但梵音楚夏耳。此城在中印土憍萨罗国。缘南天亦有憍萨罗国。恐滥彼国。故以城为国名。
○闻物者。谓名闻胜德。珍奇宝物。多出此国。
○谓具下。释。欲尘即佳丽女色。财宝即珍奇宝物。多闻谓博通内外典籍。解脱即五通仙人等远离欲也。此即国丰四德。亦翻为丰德也。远闻等者。如上四事。皆为外国之所闻知。
○义净下。但证远闻之义。以有名称。故得远闻。
△二释秪园二。初总指。二别释。
初总指。
【疏】六众。与者。并也及也。大者。名高德著。比丘梵语。此含三义。故存梵不译。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众者。理和事和。
【记】疏六众下。文二。初释标类。
○名高谓遐迩称誉。德著。谓行业恢隆。
○怖魔者。谓初出家日。飞行夜叉帽。乃至魔宫闻。故怖也。以一人出家。展转化度。损减眷属故。然出家人。从因至果。三度怖魔。谓出家时。发菩提心时。成正觉时。前二但怖。后乃兴戈。为佛所摧。莫不降伏。
○乞士者。谓上从善友乞法以练心。下从檀越乞食以资身。故智度论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乞士。如经中说。舍利弗乞食。向壁而䬸。时有梵志女名净目。来见舍利弗云。沙门。汝食净耶。答言食净。净目言。沙门下口食耶。答曰不也。乃至问仰维方等。皆答言不也。净目女言。食有四种。我问于汝。汝皆言不。我今不解汝说。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名下口食。有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等不净活命。名仰口食。有曲媚豪势通致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名方口食。有以种种呪术下筭吉凶不净活命。名维口食。姊。我不堕是四种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净目因闻是说清净法食。欢喜信解。得须陀洹道。如是清净乞食活命。故名乞士。
○净戒者。谓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有表受无表持。清净持戒。名为净戒。
○有说五义。谓如净命破恶。今以乞士即净命。净戒即破恶。故唯三也。
○理和下。梵语僧伽。此云众和合。谓理和无违。事和无诤也。
△二释举数。
【疏】千二百五十者。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三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
【记】千二下。二释举数。
○佛初成道者。即菩提树下。示成正觉也。
○憍陈如等者。余阿湿鞞。摩诃男。婆提婆敷富那。婆蹉。准本行经说。佛初成道。梵天王等。请转法轮。世尊受请作是思惟。诸世间中。谁先得度。有五仙人昔日与我。有大利益。堪能受我初转法轮。复作是念彼等五仙。今在何处。以净天眼观彼五仙。在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即向彼园。广为说法。外道身心。悉皆伏灭。所著之服。即成三衣。手执钵器。须发自落。经于七日。威仪具足。如百夏比丘。乃至为转四谛法轮。得阿罗汉果。
○迦叶三兄弟等者。智度论说。尔时第一优楼频螺迦叶。在火龙窟为首。教化五百弟子。二那提迦叶。领三百弟子。在象头山修行。三伽耶迦叶领二百弟子。在希连河曲。共计千人。皆为世尊之所降伏。求索出家。师徒皆得阿罗汉果。
○舍利弗等者。智度论说。摩伽陀聚落。有婆罗门名檀耶那。而有八子。中有一子。名优婆低沙。即舍利弗也。复有一婆罗门。产子名离多。即目连也。是二童子。共为亲友。于删阇耶外道所出家。二人同心。立其誓愿。若复更得胜是师者。为我等说甘露胜道。必相契悟。尔时世尊。有一弟子。名曰马胜。威仪庠序。入城乞食。进止有方。舍利弗见已。随到所止。白言仁者。汝是正师。为是弟子。马胜言别有大师。我是弟子。又复问言。汝之大师。说何法耶。答言。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如是灭与生。我师如是说。时舍利弗。闻是语已。即于是处。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归到所止。为目连说亦复如是。二人共相领诸弟子。俱诣佛所。求索出家。佛呼善来。须发自落。袈裟著体。执持应器。成比丘相。于声闻众中。智慧神通。各得第一。是二百眷属。悉得出家。即受具戒。乃至得成阿罗汉果。
○耶舍等者。未捡。
大瑸谨按因果经云。有长者子。名耶舍。有大辩才。聪明智慧。于中夜分。见空中光明。寻光诣鹿野苑。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礼佛白言。唯愿世尊。救济于我。佛言。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无我。汝知否。答言实是。闻是语已。得法眼净。成阿罗汉。愿求出家。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又有耶舍朋类五十长者子。闻耶舍出家。共诣佛所。愿求出家。佛言。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无我。汝知否。闻已漏尽意解。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是时始有五十六阿罗汉。佛告比丘。汝等堪为世间作无上福田。宜各游方教化。以慈悲心。度诸众生。
○又按如来应化录。最初度五人。次耶舍五十人。俱在鹿野苑。次于石室降火龙。度三迦叶一千人。然后诣王舍城。受频婆娑罗王请。住竹园。舍利弗目连。诣竹园见佛得度。各一百弟子。是为千二百五十人也。举成数。不言五人。
【疏】此常随众。故偏列数非无余众。文隐显耳。
【记】此常随等者。以此诸人。先并事外。艰苦累劫。一无所证。才遇见佛。便得上果。感佛恩深故常随也。然具四众及龙天等。今但显一隐余。流通分中自见。
【疏】俱者。一时一处。
【记】俱者下。前则标指。约主望众。故言与。此则都结。主众通论。首末相望。事不异也。
△二发起序二。初叙意。二随释。
初叙意。
【疏】二发起序者。谓乞食威仪。离于邪命。是为持戒。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
【记】二发起下。二。初叙意。
○戒能下。以戒是防非止恶义。定是寂静不动义。慧是明照拣择义。但能防非。心即不动。心若不动。慧乃分明。世出世法。无不鉴照。其犹海中欲现万象。必要水清。欲求清水。无过水静。欲得水静。勿令起波。止波如戒。水静如定。水清如慧。所现万像。如一切法。喻中则水若不起波则水静。水静则水清。水清则现万像。法中则心不起非则心寂。心寂则照知万法。法上但惟一心。喻上但唯一水。法喻相对。义则昭然。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此则戒资定也。圆觉云。一切诸菩萨。无阂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此则定发慧也。
△二随释二。初戒。二定。初戒二。初标科。二列释。
初标科。
【疏】文二。初戒。分七节释。
【记】疏戒中七节。如疏。
△二列释七。初释化主。二释化时。三释化仪。四释化处。五释化事。六释化等。七释化终。
初释化主。
【疏】一化主。成实论说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共所尊故。
【记】一化主。
○具上九号者。以佛有十号。世尊当第十。故云具上九号。
○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世间解。六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
△二释化时。
食时。
【疏】二化时。食时。辰时。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乞已归园。正当巳时。如常斋法。
【记】二化时。
○当日初分者。谓一日夜十二时总成四分。一初分。即寅卯辰。诸天食时。二中分。即巳午未。人法食时。三晡分。即申酉戌。神鬼食时。四夜分。即亥子丑。畜生食时。今言辰时。即初分之后际也。唐周二译。皆言日初分。斯则时胜也。
○此时则乞求不难。以太早太迟。皆难得故。
○若非时乞食。欲施即无。不施又愧。便成恼他。乞之不得。亡䬸又饥。是恼自也。
△三释化仪。
【疏】四化处。园在城东南五六里。自外之内为入。处广人多曰大。
【记】四化处者。园是所住处。国是所化处。之。往也。今行化故。出祗园。入舍卫也。
○处广等者。准西域记国周六十余里。内城周二十里。故云处广。智度论云。居家九亿。故曰人多。
△五释化事二。初正释。二通难。
初正释。
【疏】五化事。佛为欲显头陀功德。令放逸者慙愧。以同事摄。故自乞食。
【记】五化事者。此释经中乞食两字。
○头陀下。或曰。佛为教主。何须乞食。故疏释也。
○头陀。此云抖擞。抖擞烦恼故。然头陀有十二种事。谓常乞食。阿兰若。乃至树下坐。露地冢间坐等。今则一也。若行此事。获大功德。佛现斯轨。令人效之。头陀既获功德。放逸足明尤过。世尊尚自乞食。余人岂合懈怠。惭耻愧悚。自然行之。同事摄者。则四摄法之一也。
○又佛自乞食。准缨络经说有十意。一止苦故。谓盲得见。二得乐故。谓一瞻一礼。生无量福。三除慢。故谓众生见之不生我慢。四满钵愿故。富欲施多。钵则为空。贫欲施少。钵则为满。五鬼神供养故。六障阂者见佛故。老病贫贱。悉皆得见佛也。七示天王所献钵故。八作轨模故。九绝诽谤故。十令弟子不畜八不净物故。有此十意。故自乞食。
△二通难。
【疏】璎珞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所乞者。利益他故。故净名云。为不食故。应受彼食。
【记】璎珞女下通难。
○前引经难。
○今所下。释通。
○净名下。但证上乞食不食之义。
△六释化等。
【疏】六化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婬女等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
【记】六化等者。此释经中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也。
○内证平等者。如理见故。
○心离贪慢等者。不贪富好。不慢贫拙。平等修乞。故云慈无偏利也。
○表威德等者。谓佛制小乘律。不许入恶象家。恐被损害。不许入婬女沽酒家。恐生染心。佛入者。表威德胜也。
○息凡夫等者。谓恐憎此爱彼故。
○破二乘分别者。谓迦叶舍富从贫乞。意令生福。须菩提舍贫从富乞。不欲恼他。(云云)。二人所见。互有是非。如来异此。是非一贯也。
○然上五中。初大智。二大悲。三显德。四息凡。五破小。
△七释化终三。初会句义。二通伏难。三显斋仪。
初会句义。
【疏】七化终。然已字。义属下句。文连上句。饭食字。义属上句。文连下句。若广其文。令当句中备者。应云。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饭食讫。收衣钵。
【记】七化终。
○然已等者。和会字之句义也。今读则从文。释则从义。
○若广下。权加数字。显文义兼畅也。
○饭。即吃也。论语云。饭疏食。
△二通伏难。
【疏】佛若不食。他福不满。
【记】佛若下。通伏难。应先难云。前引缨络女经言不食。今经何以言食。故此释也。
○有说。食欲至口。有威德天在侧隐形。接至他方。施作佛事。斯则下现而食。非真食也。由是。彼此皆不相违。
△三显斋仪。
【疏】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同梵行。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水陆众生。四自食。十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
【记】宝云下。显斋仪也。
○此四事中。前二云拟。后二不云者。以梵行贫病。来则与之。不来自食。后二不然。故不云耳。
○十二头陀经除梵行者。以自乞故。故不分之。
△二定二。初正解此文。二通前表法。初正解此文二。初标科。二列释。
初标科。
【疏】二定。分三节释。
【记】疏定者。于中三节。如疏(云云)。
△二列释三。初并资缘。二净身业。三正入定。
初并资缘。
【疏】一并资缘。将欲入定。须息攀缘。衣钵不收。心有劳虑。故佛示现。为后轨也。即收大衣。著七条。
【记】疏并资缘者。此释经中收衣钵也。
○饭食两字。如前所解。
○讫。了毕也。
○须并资缘者。以修定时。具于五缘。谓闲居处静。息谓缘务等。
○佛虽至圣。诸习都无。实于衣钵。不生劳虑。若不并除。后人倣效。无由得定。以佛是教主。凡有所作。人皆效学。故云示现为后轨也。
△二净身业。
【疏】二净身业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今示现洗者。顺世。表法。为后轨也。
【记】疏净身业等者。此释经中洗足已三字。
○阿含下。牒难也。又如佛三十二相中。有皮肤尘不染相。今何用洗耶。
○示现下。释通也。此有三意。
○一顺世故。夫人外归。必恐尘染。故须洗足。佛顺亦尔也。
○二表法故。洗去烦恼垢染。显得清净法身也。
○三为后轨者。如资缘说。
△三正入定二。初正释入定。二显入定意。初正释入定二。初正释。二引证。
初正释。
△四释通文义二。初解题目。二释经文。初解题目二。初科经。二释义。
初科经。
【疏】第四释通文义。二。初解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