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四如来正说。二。一正答所问。二。初举总标别以牒问。此以降伏为总。住修为别也。谓住修之中。皆有降伏。经意在此。故唯标降伏。
【记】四如来正说二。初正答所问。二。初举总标别以牒问。
【记】经诸菩萨摩诃萨者。问。前举当机。云善男子善女人。洎今答处。何言菩萨摩诃萨耶。答。大心未发。即是凡夫。既已发心。即名菩萨。善现标举。约未发心时。故云善男子善女人。世尊酬答。约已发心后。乃言诸菩萨摩诃萨。
【记】疏此以下。四。初正释经文。以空生问有三种。佛今牒举。但言降伏。故此释也。
○前二句。标。
○谓住下。释。谓度生无我。是住中降伏也。施不住相。是修中降伏也。由斯义故。降伏为总也。
○经意在此者。在举降伏而标住修。欲显文简义丰。彰平玄妙。始虽住修。究竟降伏。得意兹深。故但云一也。
△二斥他谬判。
【疏】有科此所标。云举后摄初者。乃令经文极不稳畅。理例颠倒。自古言教。秪有以初摄后。未闻以后摄初。
【记】有科下。二斥他谬判。即大云疏也。
○青龙即云举终括始。其义亦同。
○乃令下。正斥失。文不稳畅者。本宜初包后义。如色例于声等。何忽举彼摄初。致使文非稳畅。不稳畅则葢由于科。非经文本意也。
△三详定经旨。
【疏】况详经文。无别答降伏之处。则知降伏在住修中。皆令离相。是答降伏问也。
【记】况详下。三详定经旨。
○降伏在住修中者。住中降伏。即实无度者。修中降伏。即无住布施。无度无住。便是离相。离相既通住修。故知降伏是总。
△四牒难释通。
【疏】不别答者。此经宗于离相。离相正是降心。本意欲明降心。须约住修而显。住修降心。本不相离。故无著十八住。皆有住修降心。
【记】不别下。四牒难释通。
○初句牒难。难云。空生既问有次第。住修降伏宛分。何故经中不与别答。而寄住修中明耶。
○此经下。正通。离相是降心者。如前所引无度无住等。须约住修显者。若有发心修行。斯可说得降心。若无住修。说何降制。斯则只于住修以降分别妄念。故云本不相离。
○无著下。引证可知。
△二约别显总以答问二。初答安住降心问。二答修行降心问。初答安住降心问四。初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倒心。初广大心(疏)二。初释标。二释列。
初释标。
【疏】二约别显总以答问。二。一答安住降心问。四。初广大心。文二。初句标。三界普度故。
【记】疏答问中科安住等者。此即安住四心。弥勒偈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类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依此科判。故列四心也。
【记】疏初句下。二。初释标。
○三界普度者。释广大义。一切众生。不越三界。三界普度。方名广大。若一众生不与度者。非广大也。故经标云所有一切众生。即统该也。
○梵语仆呼缮那。此云众生。智度论云。五蕴和合中生。故云众生。瑜伽论云。思业为因。卵胎湿化为缘。五蕴初起。名之为生。
○类即流类。即胎卵等四也。
△二释列三。初受生差别。二依止差别。三境界差别。初受生差别二。初释文。二通难。
初释文。
【疏】若卵下。二列。三。一受生差别。天狱化生。鬼通胎化。人畜各四。诸余微细水陆地空。不可具分品类。
【记】若卵下。二释列。三。初中二。初释文。
○禀命之始。名曰受生。即初起之时也。卵等四异。故云差别。谓卵㲉中生。胎藏中生。依湿而生。化忽然生。故不同也。
○然三界众生。不出五道。以四摄五。亦得具足。故疏次云天狱等化生。斯则从狭之宽明也。
○天狱化生者。天上地狱。唯是化生。最狭也。
○鬼通胎化者。鬼宽也。谓地行罗刹。及鬼子母。皆是胎生。故有鬼母白目连曰。我昼夜分。各生五百子。随生自食。虽尽不饱。故知有胎生鬼也。余皆化生也。
○人畜各四者。人四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生常人。湿即柰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化生即劫初之人。故俱舍云。二禅福将尽。下生赡部洲。畜具四者。正法念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乃至湿生也。然禽兽虽殊。皆畜生道摄。余兽皆胎。余鸟皆卵也。
○诸余微细等者。如华严云。尽法界虗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乃至云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以今经中无别说处。不可构虗而言。故疏结云不可具分品类也。
△二通难。
【疏】卵劣在初者。二释。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
【记】卵劣下。二通难。
○应难云。卵生最劣。云何在初。化生最胜。云何居末。
○二释下。通。
○约境等者。谓卵生必具胎湿化。以未生处胎。胎中必湿。无而忽有为化。胎生必兼湿化。湿必兼化。化不必兼余。但从于无而忽有故。此则前前必具后后。后后不具前前。故为此次也。
○约心从本等者。谓众生本因起业。业识即根本无明。与本性和合。能所未分。混沌如卵。卵即卵㲉。故药师经云。破无明㲉。竭烦恼河。无明发业。蕴在藏识为胎。受生为湿。生时从无而忽有为化。由是义故。故为此次也。
△二依止差别。
【疏】三境界差别。功德施云。有想则空识二处。无想则无所有处。非等则有顶。
【记】境界差别者。虽言境界。意明空等四处。空识二处者。无色界第一第二天也。无所有处者。第三天也。非有想非无想者。第四天也。无麤想有细想故。是三有之顶。故云有顶。
○问。下二界皆有色。何故唯言四禅以为色界。又色界亦有一天名为无想。云何唯指无所有处为无想耶。答。三界统论。不出五事。谓欲。色。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然非有无想。即局于有顶一天。色界一天虽名无想。已从多分通名色界。故但指无所有处为无想。其余三事。从空识二处已下乃至欲界相望。有无宽狭不同。谓欲界具三。色界无欲。无色界唯想。无色无欲。故立有想之名。色界虽有想。恐滥上名。故立有色之目。欲界虽兼色想。上已占于二名。拣异彼故。但名欲界。下下必具于上上。上上不兼于下下。故立名之本。其在兹焉。如有三人。一人解经律论。一人解经律。一人唯解律。拣别立号。云云可知。
○又欲界。三欲五妙欲境胜故。色界。细妙色胜故。无色。想心胜故。由是欲唯欲界。色通二界。想徧三界。无想通上三界。非有想非无想局上一界。斯则不同功德施所释也。
△二第一心(疏)二。初释文。二通难。
初释文。
【疏】三常心。一性空故。二同体故。论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三本寂故。四无念故。五法界故。
【记】三中疏。一性空者。众生缘生。缘生无性。故即空也。
○同体者。同一真如性故。故起信论云。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反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论云下。引证。此语犹反。应云。众生灭度。无异自身。宁于自身。起于他想。
○本寂者。相本自尽。不待灭故。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
○问。此与性空何别。答。前但即空。此则本来成佛。成佛即入涅槃。故云本寂。前浅后深可知。
○无念者。有念即有众生。如无翳则空华不现。
○法界者。一真法界。平等无差。云何于中。见自他相。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此上五义。大云之文。然于中。一三约所。二约能所。四唯约能。五该本末也。
○大抵意云。若见众生有可度者。即生疲劳。不能常度。反此即常也。又度与不度。其心不二。名之为常也。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不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四不倒心。
【记】四中。经何以故者。征意云。设所见有众生可度。此何遇耶。
○次通云。若菩萨有我等相。即非菩萨。此是反明。意云。是真菩萨。必无我为能度。岂更见有众生得灭度耶。
【疏】四不倒心。论云。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
【记】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依止即身见异名。亦名相续。梵云萨迦耶。此云身见。等于我人寿者也。此名身见者。以依于身。起此见故。故云依止身见众生等相。又身见为本。诸余见等依此而生故。今皆远离。故云等相也。
【疏】无著云。已断我见。得自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
【记】已断等者。内无我。即无自相。无自相即平等。平等即空义也。
○信解等者。以己方人也。由内无自相。故得外无他相。中有故字。是所以也。既无自他之相。即自他平等。志公云。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
【疏】显示降伏心中摄散时。众生想亦不转。如彼尔𦦨。
【记】显示。降伏等者。准无著论。广大第一当住。常心当修。不倒当降。安住一段之中。便具三义。今此段文。正当降义。故云显示降伏等也。
○不转者。转即生起义。意云。我见等不生起也。我不生起。正是降心义也。
○尔炎者。梵语。此云智母。即根本智。能生后得。故名智母。以根本智。虽内证真理。而无能证之心。今后得智。虽外度生。而无能度之念。故云如尔炎也。
○如是用意。名不颠倒心。反之即颠倒耳。
△二答修行降心问五。初总标。二别释。三总结。四显益。五结劝。初总标(疏)二。初释文。二通意。
初释文。
【疏】二答修行降心问。五。初总标于法者。统标诸法。应无下。正明修行。
【记】二答修行五。一总标。
○疏于法统标者。谓色声等六。通名法故。故魏经云。不住于事。
△二通意二。初问。二答。
初问。
【疏】问菩萨万行。何唯说一。
【记】菩萨万行者。谓自利利他。事行理行如是等行。无量无边。今言万者。且举大数。
△二答二。初正释。二证释。
初正释。
【疏】答。万行不出六度。六度总名布施。
【记】总名布施者。谓第一。即资生施。第二第三。即无畏施。四五六度。皆名法施。
△二证释二。初引偈证摄。二释摄所以。
初引偈证摄。
【疏】故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
【记】偈云下。引偈释。于中。初二句标。第三句配。第四句结也。
○一二三者。谓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也。是则三施为能摄。六度为所摄。
△二释摄所以。
【疏】无著云。若无精进。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即贪信敬利养。染心说法。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
【记】无著下。摄所以也。前二义显。法施义隐。故疏明矣。
○然要略明。资生者。资即外财也。无畏者。由持戒忍辱故。无心害物。设有冤家。亦不讐报也。
○若无精进等者。起信云。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等。
○若无禅定等者。下文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动即无染义也。拟心即差。尚名为染。况贪信敬名利等。岂得非愆。
○若无智慧等者。说火湿水热地动风坚。名为颠倒。若说事如事。说理如理。则非颠倒。
○由是。开一施为三施。开三施为六度。开六度为万行。万行不出六度。六度不出三施。三施不出一种檀那。是故此中。唯言布施。
△二别释(疏)三。初标。二列。三释。
△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二。初牒章分文。二依章正释。
初牒章分文。
【疏】第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总分四段。
【记】第二下。二。初牒章分文。
△二依章正释四。初善现申请。二如来赞许。三善现伫闻。四如来正说。初善现申请二。初整仪赞佛。二正发问端。初整仪赞佛二。初释请人。二释请仪。
初释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