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六

【记】入流果经。问意云。于汝意中如何。汝谓须陀洹人。作念云得须陀洹果不。

○答言不也。

○征意云。若如是者。以何义故。得名须陀洹。

○释意云。但约不入色等境界。即名须陀洹。

【记】疏三。初正释经文。

【疏】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故。亦云预流。预圣人流故。

【记】入流者。四果名为圣人。今从凡夫。剏入圣类故。流。类也。预。厕也。

【疏】秪由不入六尘。名入圣流。不是别有所入故。

【记】秪由下。释得名所以。

○入者。取著义。若取六尘。即滞凡流。不取六尘。名入圣流。是知功过在人不在六尘境界。据此。则何有别法而为所入取。

【疏】论云。圣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尘境界。故名逆流。

【记】论云下。引证上义。

○不取一法者。不唯六尘也。

○名逆流者。逆凡流也。谓若取六尘。即入凡流。逆圣流。既不取著。即入圣流。逆凡流也。

【疏】乃至罗汉。不取一法。以是义故。名阿罗汉。

【记】乃至下。例明余果。

○初果尚尔。况余果耶。

△二商较果证。

【疏】然非不取无为自果。

【记】然非下。二商较果证。

○或问。既皆不取。应亦不证。故此释也。

【疏】但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

【记】但于下。转释。

○意明但无取心。非谓不证。

【疏】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为著我等。

【记】若起下。反明。

○凡夫著我。既由起心。圣人无我。必不起也。

△三结断疑情。

【疏】故知得果是不取义。何得疑云是取。

【记】故知下。三结断疑情。

○空生本谓证果是取。故生疑。今明无取方成证义。永异所疑也。

【记】若准断疑。斯文毕。以四果是小乘贤圣修证行位。是故经中具而明也。

【记】然此四果。复有四向。谓向于果故。即须陀洹向等。

【记】于四果之中。初为见道。次二修道。后一无学道。

【记】且初修行。得入见道。谓十六心。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麤惑。得初果证。

【记】谓三界各有四谛。每谛下各有烦恼。即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四谛之下。或具或阙。故成八十八使。

○杂心论云。苦下具一切。集灭除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

○谓初句。即欲界苦谛下全具十使。

○次句。即集灭二谛下各除三见。即身边二见及戒禁取。

○所以除此三者。缘身是苦本。观苦断身见。

○边见依身而起。故亦随亡。

○无戒禁取者。以集谛不计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位。是故皆无戒禁取。

○道当修位。却或有之。故不除矣。故云道除于二见。不除戒禁也。

○由是苦下具十。集灭二谛下各七。通前即二十四。道谛下八。合三十二。

○后句云上界不行恚。即于二四谛下各除一瞋。每界各有二十八。共成五十六。

○兼下欲界三十二。即都合为八十八也。

【记】云何十六心。谓欲界四谛下。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又合上二界为一四谛。类下欲界观断。亦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二八即为十六心也。

○忍即无间道。是正断惑时。智即解脱道。是断了时。

○所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乃至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

○断至十五心道类智忍。名初果向。

○至第十六心道类智时。名证初果。入于见道。为须陀洹。

○分别麤惑。一时顿断。犹如劈竹。三节并开。

○即以见谛八智为初果体。

【记】初果行相。略明如是。余之三果。伫见次文。

△二一来果(经)四。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疏】二。一来果。斯陀含。此云一来。

【记】一来果经。问答及征。意皆同上。

○释意明斯陀含者。但于人间天上。一度往来。虽复往来。实无往来之者。只约此义。名斯陀含。

【疏】断欲界六品修惑。

【记】断惑者。谓欲界修惑有四。即贪瞋痴慢。此是俱生细惑。任运起者。障于修道。以难断故。分为九品。所谓上上。乃至下下。此九品惑。二三果人断之。

○断至五品。名二果向。断六品尽。名第二果。故俱舍云。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

【疏】从此命终。一往天上。一来人间。

【记】一往等者。以九品修惑。能润欲界七生。谓上上品润两生。次三各一生。次二品共一生。今断六品。损六生。犹残下三品。润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须一来人间受生。断余惑也。

【疏】便得阿罗汉果。

【记】便得等者。问。据此次第。合是第三。云何言便得罗汉。答。所言便得罗汉等者。非谓逾越不证第三。但约欲界惑尽。往而不来。望一去说。故云便得等也。若改便得为直至。何也。余下三品。一生断尽便往罗汉。即不须前来和会也。

【疏】故名一来。

【记】故名下。结成第二果。

○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六品无为。为此果体。

【疏】而实无往来者。悟无我。谁能往来。

【记】无我等者。由无我故。不计去来。非谓不去不来。但不记去来之者。其犹鲁般匠士。刻木为人。虽复驱使往来。实无情虑所计。

△三不来果(经)四。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疏】三。不来果。

【记】不来果经。问答征。意亦同上。

○释意云。阿那含者。一往天上更不再来。虽尔不来。亦无不来之者。但约此义。名阿那含。

【疏】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

【记】不来不还。葢是一义。

【疏】断欲界九品修惑尽。

【记】断惑等者。谓前九品惑中。余下三品。断至八品。名三果向。断九品尽。名第三果。故俱舍云。断惑七八品。名第三果向。九品全断尽。即得不还果。

【疏】命终一往天上。更不还来下界。

【记】更不还者。欲界修惑。但余三品。三品烦恼。共润一生。今断之。更无惑润。杜绝纡绊。故无再来。

【疏】故云不来。

【记】故云下。结成第三果也。

○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九品无为。为此果体。

○此二三果人断惑犹如截木。横断而。知之。

【疏】而实无不来。义同前释。

【记】同前者。合云。悟无我。谁能不来。

△四不生果(疏)二。初辨得名。二正释经。初辨得名又二。初标科。二释义。

初标科。

【疏】四不生果。

△二释义二。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

【疏】阿罗汉。此释有三。

【记】四不生下。二。初辨得名。

○三释者。由是三义。故存梵音。

△二别释三。初无贼。二不生。三应供。

初无贼。

【疏】一。无贼。三界见修烦恼尽故。

【记】无贼者。意以烦恼为贼。谓断人慧命。劫功德财。致使行人。失于圣道。流迸生死旷野。不达涅槃宝所。为害颇深。故名为贼。

○见修等者。谓上二界。各有三种修惑。谓贪痴慢。此惑微细难除。故约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都合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无间。一解脱。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七十二品惑尽。成阿罗汉。

○此果断惑。如登楼台。渐陟渐高。

○见修合论。兼欲界一地。总以八十九品无为。为此果体。

【记】若约四果有为出体者。即初果。唯取道类智一解脱道为体。第二。唯取断欲界九品修惑中第六品一解脱道为体。第三。唯取第九品一解脱道为体。罗汉。唯取有顶地第九品中一解脱道尽智为体。

○所言无为。即离系果。有为。即等流果。

△二不生。

【疏】二。不生。不受后有故。

【记】不生等者。谓我生尽。梵行立。所作办。不受后有。然前三句。即是尽智。后句。即是无生智。谓不向三界之中受有苦身也。以世间因亡果丧。出世间因成果证故。

△三应供。

【疏】三。应供。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

【记】应受等者。为超出人天故。堪受人天供养。若或一种沦溺。宁堪供之。故俱舍云。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福报。葢由业烦恼尽。福田胜故。当知未出三界。受他供养者。大须随出离。岂得安然免之哉。

△二正释经(经)三。初举所得以问。二明无取以答。三引证令信。

初举所得以问。

【疏】三。却释佛意。

【记】佛意经云。若我当此之时。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佛则不说我为乐寂静者。只缘不作是念。故佛赞之。

○无所行者。即不作念也。故经中。反说即言若作是念。顺释即言实无所行。

【疏】论云离二种障。一烦恼障。得阿罗汉故离。二三昧障。得无诤故离。故无所行。

【记】离烦恼障者。谓贪等十使麤细尽除。

○离三昧障者。三昧是定。障即是惑。三昧之障。依主释也。不同烦恼即障。持业释故。

○然此二障。离各有由。离烦恼障。得罗汉故。离三昧障。得无诤故。

【疏】阿兰那者。此云寂静。

【记】寂静者。寂静即是无诤定。意言须菩提是乐寂静之者。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述疑意。三指疑起处便结成疑。

初标章。

【疏】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记】第五疏。初标章。

△二述疑意。

【疏】论云。释迦昔于然灯佛所受法。彼佛为此佛说法。

【记】释迦下。先述疑意。

○即释迦因中。为善慧仙人蒙然灯如来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由此增进。入第八地。故云受法。广有因缘。如第十二中说。

△三指疑起处便结成疑。

【疏】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

【记】云何下。指疑起处便结成疑。

○此亦从前第三中来。以彼文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故。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问。二答【疏】依经断疑。

△初问。

【记】答意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实无法为所得。

【疏】于法实无所得者。然灯佛说。说是语言。释迦所闻。唯闻语言。语言非实。智证法故。

【记】说是语言等者。以是语言。故无所得。

○语言非实者。谓语言从缘。缘无自性。举体全空。空故无得也。斯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

○智证法者。释得记之由也。意明但以自无分别智。证自无差别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岂有所说所得耶。

【疏】论云释迦于然灯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以是义故。显彼证智不可说不可取。

【记】论云下。引证上义。

○证法离言说相。故不可说。证法离心缘相。故不可取也。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记】第六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法不可取。

【记】若法下。指疑起处。

○此亦从前第三中来。

△三结成疑。

【疏】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土。云何自受法王身。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既兴功运行。六度齐修。回向发心。严净佛土。此若非取。则孰为取耶。

○佛身之疑。意亦同此。以是二报。不相离故。故论文中。二疑双叙。

○然今此科。但断一种。

△二依经断疑(经)三。初举取相庄严问。二释离相庄严答。三依净心庄严劝。

初举取相庄严问。

【记】释意云。不以相庄严。是真实庄严也。

【疏】二。释离相庄严答。

【疏】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记】偈云下。于中。前三句正释经。后一句即却释偈之第三句也。

○又。前两句。释经中庄严佛土者。非形。释即非庄严。第一体。释是名庄严非严。显偈中非形。庄严意。显偈中第一体。

○此但指配其文。义意即逦迤次显。

【疏】论释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故不可取。

【记】论释下。转释偈文。

○诸佛下至不可取。释偈之前半。

○谓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之性。此则以智契如。名为庄严。即是无取之义。所疑有取自此释遣。

【疏】庄严有二。一形相。二第一义相。

【记】庄严有二下。释后半。

○先列二土。

○形相。即法相土。谓金地宝池等。以要言之。但有所见闻皆属形相。

○第一义即法性土。谓离一切相。无所见闻即真如理是。

【疏】非严者。无形相故。庄严意者。即是第一庄严。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

【记】非严下。正释。

○即以后第三句。为出所以。由是故得非严及庄严也。

○非严即拣法相土非今所严之者。当于经中则非庄严也。

○庄严意者。即显法性土是此所严之者。当于经中是名庄严。所谓显发过恒河沙数功德而为庄严。如金作器。器非外来。即以此器。反严于金。是故前引论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等。是则于诸严中。更无过者。故云第一庄严等也。

○言意者。即指非形第一体是非严庄严之意也。意即所以也。

【记】问。诸佛身土。必须性相具足。方为了义。今既唯严于性。岂不阙于相耶。答。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心净方能现之。苟能清净其心。身土自然显现。其犹磨镜。尘尽像生。自然而然。故非造作。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况是即相亡相。非谓弃相取性。但无执情。何阂于相。然以经宗无相。此义稍增。首末皆尔。

○用心之相。如次所明。

△三依净心庄严劝。

【疏】三。依净心庄严劝。

【记】净心劝经意云。以是义故。汝诸菩萨。应生无住清净之心。

【疏】论云。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

【记】若人下。先叙所遮之心。

○意以形相为真佛土。由是见故。便欲形相庄严。故云我成就等。

【记】彼住下。显失也。

○意明本欲严净。如何却生染心。以住色等即生死心。何名净耶。

【疏】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

【记】为遮下。蹑前所遮。引起经意。

○既以不住色等为清净心。当知住于色等。诚为染矣。

【疏】而生其心者。则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

【记】正智者。无住之心。既是正智。当知有住所生之心。同为妄识。

○此中正智而言生者。所谓显发。非剏然而生。故大经云。于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罗蜜生也。

○以此般若。不生不灭。故云真心。

○若都下。显意遮过。

○恐堕空见。故令生此真心。

○天真之心。本无生灭。但缘住境。即不相应。亦非断灭。心若不住。般若了然。亦非生起。恐人迷此。故为显而遮之。

【记】是则前令不住色等。是遮有。后令生心。是遮无。既离有无。即名中道。如斯体达。是真庄严。何有佛土而不清净。故净名云。欲净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净其心者。即离有无也。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二。初标章。二叙疑。

初标章。

【疏】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记】第七疏。初标章。

△二叙疑。

【疏】疑意如前。

【记】疑起之意。前章叙。

○问。此与第三何别。答。前化此报。故不同也。缘前闻应化非真。故无有取。便云。报身是实。应有取心。是故此疑。蹑彼第三而起也。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问答断疑。二较量显胜【疏】断疑之文二。初问答断疑。

△初问答断疑(经)四。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记】释意云。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

○若准无著。则全异于此。大抵首末皆依二谛而释也。今此疏中。有依天亲。有依无著。则此一段。且依天亲也。

△初问答断疑(疏)二。初总释喻旨。二别解非身【记】疏二。初。总释喻旨。

△初总释喻旨又三。初先明能喻。二正明所喻。三以偈结。

初先明能喻。

【疏】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

【记】高远等者。谓下据金轮高八万由旬。六万诸山而为眷属。故名为大。故华严疏云。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

○而不取等者。彼山虽大。四宝所成。五位法中。色法所摄。三性之内。无记性收。岂有分别而取为王也。

△二正明所喻。

【疏】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

【记】报佛下。正明所喻。

○谓进修多劫。福智圆明。纯净无垢。更无过此。故云无上。独王(去声)法界。故号法王。大有二义。一约体。身智廓周故。二约位。诸圣莫及故。

○无分别者。非如色法是无记性。但以三祗修习。万虑都忘。如智寂然。故无分别。

△三以偈结。

【疏】故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

【记】偈云下。以偈结也。

△二别解非身二。初牒经略指。二引论广释。

初牒经略指。

【疏】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

【记】非身下。二别解非身。二。初牒经略指。

○无漏无为者。无漏则简异世间。无为则表非生灭。

○问。今明报身。即合有为无漏。云何此说无为耶。答此据实教不约权宗。故是无为也。故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佛身无漏。诸漏尽。

△二引论广释二。初本偈。二引论文。

初引本偈【疏】故偈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

【记】故偈云下。二引论广释。二。初引本偈。

○此偈标远离有为有漏。意显唯有漏法体。

△二引论文二。初双标。二双释。三双结。

初双标。

【疏】论云。若如是。即无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

【记】论云下。二引论文。三。初双标。

○若如是者。指经征起以标也。

△二双释。

【疏】以唯有清净身故。以远离有为法故。

【记】以唯下。二双释。

○清净身。即法身也。此释有物之句。即是经中是名大身也。

○问。此说报身。云何言法。答。以法报合说。二身不殊。以此实教。理智无二。故得云尔。

【记】以远离下。释无物之句也。即是经中佛说非身也。

○法身既是无为。则离有为生灭。

○有为既离。况有漏耶。故此释文。不言诸漏。

△三双结。

【疏】以是义故。实有我体。以不依他缘住故。

【记】以是下。三双结。

○谓以是远离及唯有故。显得法身真我。无漏无为。不生不灭。湛然清净。故有实体。名为有物。

○不如凡夫徧计之我。有漏有为。即生即灭。如彼梦幻。无有实体也。

【记】以不依下。结无有物。亦是重显所以也。

○以不依于五蕴有为之缘而住。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有实我。

○当知凡夫。皆依五蕴有为缘住。五蕴尚假。况所计我耶。

○缘法非。故云依他也。

△二较量显胜(经)二。初约外财较量广显经胜。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初约外财较量广显经胜二。初较量胜劣。二释胜所以。初较量胜劣三。初约多河以辨沙。二约多沙以彰福。三约多福以显胜。初约多河以辨沙又二。初问。二答。

初问。

【疏】二。约多沙以彰福。

【记】彰福经意。可见。

△二约多沙以彰福(疏)二。初征释。二难通。初征释又二。初征。二释。

初征。

【疏】论云。前说喻。何故复说。

【记】论云下。征也。

○谓三疑之后。四果之前。说宝施之喻。今复说者。岂不重耶。

△二释。

【疏】偈云。说多义差别。亦成胜较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

【记】偈云下。释也。

○谓前以一三千界宝施。此说无量三千界宝施。虽则总是多义总是胜较量。然其后者。即多中之多。胜中之胜。故重说也。斯则言说重而义意不重。

△二难通亦二。初难。二通。

初难。

【疏】何故不先说此喻。

【记】何故下。转难。

○意云。何不于前文中。便说此喻耶。

△二通又二。初约人通。二约法通。

初约人通。

【疏】为渐化众生。令信上妙义故。

【记】为渐下。约人通也。

○谓机浅法深。顿说难信。渐次诱引。令知胜德。

△二约法通。

【疏】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菩提故。

【记】又前下。约法通也。

○谓喻之前。未说四果无心。释迦无得。严净国土。不严而严。修证佛身。无证而证。是故较量之喻。亦未能胜。

○后乃既明斯义。法理兼深。由是。较量之喻。亦复殊胜。

○或可出生佛法之义。亦在前喻之后也。

○况后释所以中五段经文。亦属于此。思之。

△三约多福以显胜。

【记】答意云。如来除所证之法外。更无别异之说。

【记】此段蹑于次前立名处来。意云。非唯立此经名。名即无名。凡有所说。悉皆如此。又非我独尔。诸佛亦然。

△三佛无异说胜(疏)三。初标科。二正释。三引证初标科。

【疏】三。佛无异说胜。

△二正释四。初释无说。二出所以。三结通诸佛。四结成上义。

初释无说。

【疏】无所说者。无别异增减之说。

【记】无别等者。谓释迦一佛。初中后说。竟无别异增减。

○然乃但据真实无差。不约言词有异耳。

△二出所以。

【疏】但如证而说。既如其证。则无所说。

【记】但如下。出所以也。

○凡有说时。皆如其证。证中无说。岂有异耶。

△三结通诸佛。

【疏】三世佛皆然。

【记】三世下。结通诸佛。

○以诸佛同证。竟无二源。不证则。证则无别也。

○若未至极位。在因地中。随其所说。各各差别。何以故。所证不同故。如地前地上十地。节级不同。

○由是果人。决无异说。

△四结成上义。

【疏】故云无异说。

【记】故云下。结成上义。

○既一佛多佛。过去未来。所说皆同。咸如其证。如证之说。不亦胜乎。

△三引证二。初引本论。二引无著。

初引本论。

【疏】故论云。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

【疏】故论云下。引证。

○唯独等者。说般若能断烦恼无有一佛不作此说。

○余皆若此。

△二引无著。

【疏】无著云。第一义不可说。

【记】第一等者。以谛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故不可说。

○此证前既如其证则无所说也。

○然无著天亲。语虽似异。其意实同。既如其证。岂非第一义耶。

△四施福劣尘胜(经)三。初问。二答。三释。

初问。

【记】释意云。所言尘者。非烦恼尘。但是地尘。所言世界者。非染因界。但是地尘界。

【疏】四。施福劣尘胜。

【记】此即蹑前较量中来。由前说河沙宝施。不及持经。惑者所闻。未能诚信。所以如来。特说此义。使其明见优劣。用涤所疑。具在疏文昭然可见。

【疏】论云。宝施福德。是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地尘无记。非烦恼因。故尘胜施劣。

【记】论云下。释尽其意。

○意云。碎界为尘。尘上不起烦恼。宝施得福。即有贪瞋。五欲自娱。无恶不造。故相传云。布施是第三生怨。所以尘界胜于宝施。

○且尘界但不起过。尚得为胜。况受持此经。定招佛果。岂可以为劣哉。

○由是相望。便有三重胜劣。谓宝施不及尘界。尘界不及持经。持经尚胜于尘界。岂得不如宝施。如百姓不如宰相。宰相不如天子。天子尚胜于宰相。岂得不如百姓。喻中天子最胜也。法中持经最胜也。经胜所以。岂不昭然。

【疏】大云云。故诸地尘。则非贪等烦恼尘。是名无记地尘。如来说三千界。非烦恼染因界。是名地尘无记界。

【记】大云下。但对经文以拣法喻。更无别义。

○然其意者。说微尘是尘。贪等亦是尘。以俱有坌污之义故。说三千为界。说烦恼染因亦为界。以皆有为因之义故。亦可三千是器界。烦恼是有情界。故云今则拣非贪等尘及染因界。但是地尘及三千界也。

【疏】是则界为尘因。尘不生烦恼。施为福因。福生烦恼。

【记】是则下。结释上义。并如前说。

△五感果离相胜(经)四。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记】释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但是化身有为之相故。

△五感果离相胜(疏)三。初标章。二正释经文。三转遮谬解。初标科。

【疏】五感果离相胜。

△二正释经文二。初叙经起意。二引证胜劣。

初叙经起意。

【疏】恐施宝者云。我施求佛谁言烦恼。故此经云。可以相为佛不。

【记】恐施可。叙经起之意也。

○恐彼意云。若施不求佛。即起烦恼。本为求佛。云何。烦恼。

○彼所求者。即是三十二相之身。为破此见。故复问之。

△二引证胜劣又三。初标。二征。三释。

初标。

【疏】论云。持说此法。能成菩提。胜彼福德。

【记】持说下。且标胜劣。

○谓宝施但得色相。持经即得菩提。故云胜彼福德。

△二征。

【疏】何以故。

【记】何以故者。征。

○意云。既得三十二相。何不得菩提。

△三释。

【疏】彼相。于佛菩提。非法身相故。

【记】彼相下。释也。

○理法身。是菩提相。彼三十二相。非菩提相。

○所以言者。菩提无相故。

○由法身即菩提相。非菩提相空矣。

【记】又于其中。法身则胜。色身则劣。何以故。法身无为。真实性故。色身有为。影像相故。

○然由持说因胜。故果中获法身。宝施因劣。故果中获色身。故上标云。持说此经。胜彼福德。

△三转遮谬解又二。初正遮。二结释。

初正遮。

【疏】经福能降施福。得三十二相。

【记】经福下。转遮谬解。

○恐施宝者。闻上所说。便云。虽知色身劣于法身。宝施不如持说。我以不能持说。不要法身。恒将宝施。成就色身。相好既圆。不亦妙矣。为遮此见。故此云也。

○谓前且约别义分于因果。故说施感相身。若据实义而论。空施不成相果。何者。由无智慧。随相生情。所施虽多。唯成有漏。纵得三十二相。但是转轮王。色相虽同。不名为佛。若能持说此经。则智慧圆起。依慧行施。不住有空。以无漏因。获无漏果。如此三十二相。始得名为佛焉。

△二结释。

【疏】意明经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宝施。即烦恼因。

【记】意明下。结释上义。不逾前说。

△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经)二。初较量胜劣。二释胜所以。初较量胜劣(经)二。初能较胜。二所较更胜。

初能较胜。

【记】释意云。以此法门。于诸波罗蜜中。是第一波罗蜜故。然此波罗蜜。若约胜义。则不可言。故言非第一等。今所说者。约世谛说。为胜之义。不亦然乎。故云是名等。

【疏】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疏】何以故者有二。一。蹑前不惊等征。二。都蹑前胜以征。

【记】二都下。为前来两重较量。皆言经胜。释胜所以。列九门。每门之中。各是一义。未知根本何谓胜乎。斯于胜所以中。更征胜所以也。

【疏】论云。此法门者。名为大因。胜余修多罗故。

【记】大因者。谓第六般若波罗蜜也。以佛有三身。法身最大。此能得故。名为大因。六中最胜。故称第一。

○胜余等者。谓人天二乘教中。不诠此法。今乃诠之。彼以所诠劣故。能诠亦劣。此以所诠胜故。能诠亦胜也。

【疏】名为清净。无量诸佛同说。

【记】清净等者。谓随相之法。建言必异。离相之理。说即无差。以平等一味故。平等一味。即胜义谛也。以是胜义。故清净矣。

【疏】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

【记】故彼下。通释都征之意。

○檀即是施。通于内外二财。故云等也。

○无如是功德者。谓在因无破惑之功。在果无法身之德故。

○此福者。受持读诵也。

○然前门门皆显经胜。胜之根本。不过此门。能成清净法身。是故说名为胜。内外财施。安可较量。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