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七

【记】释意云。以无我等相故也。

【疏】歌利。此云极恶。佛昔作仙。山中修道。王猎疲寝。妃共礼仙。王问得四果。皆答不得。王怒割截。天怒雨石。王惧而忏悔。仙证本无瞋。王乃免害。

【记】歌利王等。准涅槃经说。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单那城。婆罗门家。是时有王。名迦罗富。其性暴恶。憍慢自在。我于尔时。为众生故。在彼城外。寂然禅思。尔时彼王。春木华敷。与其眷属。宫人彩女。出城游观。在林树下。五欲自娱。其诸彩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为欲断彼贪故。而为说法。时王见我。便生恶心。而问我言。汝今得阿罗汉果耶。我言不得。复言。或得不还果耶。我言不得。复言。汝既年少。未得如是二果。则为具有贪欲烦恼。云何恣情观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当知。我今虽未断贪欲结。然其内心。实无贪著。王言痴人。世有仙人。服气食果。见色尚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色而当不著。我言大王。见色不贪。实不由于服气食果。皆由系念无常不净。王言。若有轻他而生诽谤。云何得名修持净戒。我言大王。若有妬心。则为诽谤。我无妬心。云何言谤。王言大士。云何名戒。我言忍名为戒。王言。若忍是戒。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我耳。时我被截。容愿不变。时王群臣。见是事。即谏王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告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答言。见受苦时。容颜不变。王复诘言。我当更试。知变不变。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菩萨。于无量无边世中修习慈悲。慜苦众生。时四天王。心怀瞋忿。雨砂砾石。王见事心大怖畏。复至我所。长跪而言。惟愿哀愍。听我忏悔。我言大王。我心无瞋。亦如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身即平复。

○今疏言问得四果者。葢通相而言也。

【疏】论云。不但无苦。而乃有乐。以慈悲故。

【记】论云下。义如后释。

【疏】二反显。

△二反显二。初征。二释。

初征。

【记】相续忍经意云。恐人将谓只是一度能为此忍。故说过去五百生。或恐人言。无我能忍。应可暂时。若使频为。必不能尔。故说多生悉皆如是。或恐人言。有何所因。无我能忍。故说多生忍之熟故。含三意故。有是言也。

【疏】累苦故忍熟而乐。但与正定慈悲相应。

【记】累苦故者。本疑累苦难忍。却由累苦能忍。斯则翻前三意中后二意也。

○而乐者。然有四意故乐。一为忍熟故乐。如役力之人。久得其志也。二为正定故乐。常踞大定。寂灭不动故。三为愍他故乐。如孩子杖父。父即乐生。四为自利故乐。以将此幻形。易得坚质。具兹四意。故言乐也。疏文但有前三。

【疏】故偈。云离我及恚相。实无有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记】故偈云下。引证。

○如是苦行果者。对破疑情也。谓因苦果还苦。因乐果还乐。故不同也。如陶金作器。器还是金。和土脱墼。墼还是土。前征云何此法不成苦果。今此结云。如是苦行。故不成苦果也。

△二劝离相以安忍(疏)二。初引论叙意。二分文正释。

初引论叙意。

【疏】二。劝离相以安忍。论云。若有菩萨。不离我相。见苦行苦。欲舍菩提心。故劝离相。无著云。为对治不忍因缘有三种苦。谓流转苦。众生相违苦。乏受用苦。

【记】二劝离相中。疏二。一引论叙意。

○论云下。出劝之由也。谓不能安忍。欲舍菩提心。由见苦故。见苦是苦者。由不离我相故。若离我相。则不见苦。自然成忍。不舍菩提。故今劝之。令离相也。夫菩提心者。谓上求下化。二利不息。既若见苦为苦。即不能忘身舍命。出生入死。是故便舍大菩提心。如舍利弗。本发大心。行菩萨行。至六住。被乞眼睛。便生瞋忿。不成忍行。舍大归小。葢由我相也。

○三种苦者。前二即次文。后一即当第十疑中心住于法行布施等是也。意明住相行施。堕有漏中。受用欲乐。疲乏生苦也。亦可有漏有限。有限故乏受用。乏受用故生于苦也。然今依天亲科经。故不收入此段。前二文理相似。故全用之。

△二分文正释(经)二。初总标。二别显【疏】文二。初总标。

△初总标。

【记】相违苦经意云。菩萨行行。本为利益众生。故使离相行于布施。若能离相。则众生相违时。不生疲乏也。

○况我法二相。如来说为非相耶。以皆本无故须离矣。若其本有。何用离之。劝离之旨。方兹著矣。

【疏】无著云。既为众生行施。云何于彼生瞋。由不能无众生想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

【疏】疏文内。引无著显意。

○既为等者。葢不合为而为之也。如人边客本为供承。见有所须。反生凌辱。于理如何。

○由不能下。出瞋之所以也。

○故显下。出经意也。但无此二。心必相应。

△二约天亲释文。

【疏】论云。诸相者。众生相也。非相者。无我也。阴中见我。是众生相。

【记】论云下。二约天亲释文。

○众生相者。以魏经云一切众生相故。

○阴中等者。今于阴中。不见有我。故云非相也。

【疏】一切众生者。五阴法也。非众生者。阴空故。法无我也。

【记】五阴法者。以彼众生。皆用五阴之所成故。

○阴空等者。以无能成之五阴。故云法无我也。

【记】然此人法二相。本自空无。众生不知。妄执为有。今所说者。意令知而离之也。

【记】又此我法经文。文与意反。文即先法后人。意则先人后法。魏经之内。文句昭然。故今疏中。顺意释也。

△二指配。

【疏】乏受用苦配在后段。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二。初标章。二叙疑。

初标章。

【疏】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

【记】第九疏。初标章。

△二叙疑。

【疏】论云。于证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为能作因。

【记】于证下。述疑意。兼指疑起处也。

○此从前第三第七中来。以彼较量内外财施。不及持经。以此得菩提故。遂起疑云。若然者。且言说是因。因即是道。以此证果。理则不成。何者。以果是无为。无为有体。因是有为。有为无体。无体之道。不到果中。云何说此而为因耶。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断疑。二离执。初断疑(疏)二。初略消经意。二广释五语。

初略消经意。

【疏】断疑之文二。初断疑。

【记】断疑经意云。如来之言。真实无异。皆如其事。不诳众生。持说必趣菩提。汝等云何不信。

○又以如来说于真实等。故名如来为真实语者。由是者字皆属如来。

【疏】佛所有说。皆如其事。今说证果。何疑不然。

【记】疏文。初略消经意。

○佛所下。通说断疑之意。

○皆如其事者。即下四语所说之事。

○今说等者。以彼况此也。意云彼既无谬。此岂不然。

△二广释五语。

【疏】真语者。说佛身大菩提法也。是真智故。

【记】真语下。二广释五语。

○佛身。即真身也。以法报合论。理智无二故。若欲分文别指。则佛身是报。大菩提法为法也。

○是真智者。以菩提是觉。觉即智故。论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法报合说。同名真身。如来说此真智之法。乃名如来为真语者。此则以所说名能说也。余皆例此。

【疏】实语者。说小乘四谛。谛是实义。

【记】谛实等义。如前说。

【疏】如语者。说大乘法有真如。小乘无也。

【记】如语等者。小乘虽有生空之理。非实真如。以是偏真。未彻源故。大乘之内。具显三空。空病亦空。是究竟真如法也。

【疏】不异语者。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参差。

【记】不异者。与三乘弟子授记。劫数久远。名号寿量国土等事。一一不异故也。

【疏】佛将此四语。不诳众生。是故秦译。加不诳语。

【记】佛将等者。谓本来只有四语。秦什译时。加此一语。欲以统收四语。发明佛意。用之断疑也。

○应可一一举而问之。以显不诳之义。且如佛说大菩提法为真智时。为真不真耶。则对曰真。当知如来是真语者。斯则不诳之义明矣。他皆例此。

【记】说此四事。既不诳人。今说此经。受持得菩提果。岂成诳耶。云何不信。

【记】虽此言说有为无体之因。能证离言无为有体之果。故偈云。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以诸佛实语。彼智有四种。亦如净名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二离执。

【疏】二。离执。

【记】离执经意者。前虽以言遣疑。又恐随言生执。闻说依言得菩提。便谓言中有菩提。及闻言中无菩提。便谓毕竟无菩提。不达言空而法实。故作斯执。今则遣之。故云如来所得等也。

【疏】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

【记】如言等者。为言说缘生。本无自性。言中菩提。亦同言说。何以故。有名无实故。如言于火。但有火名。名言二法。皆无体性。故云如言等也。

【疏】无虗者。不如言说。自性有故。

【记】不如等者。不似言说也。谓言说毕竟无体。菩提之法。即不无也。但以不在言中。不无离言之法。如言中之火虽无。不无离言之火。

【记】由是。言中虽无火。不妨因言而得火。言中虽无菩提。不妨因言而得菩提。以依言进修。必证果故。

○若然者则不应言中执有。离言执无。达此有无。方云离执。故偈云。顺彼实智说。不实亦不虗。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

△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立理。四结成疑。

初标章。

【疏】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

【记】第十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圣人以无为真如法得名。

【记】若圣下。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

○准彼。但云无为。不言真如。今所言者。拣余无为故。

○所以拣者。欲显所疑。要成徧义。余无为法。有不徧故。

△三立理。

【疏】彼真如。一切时处恒有。

【记】彼真如下。立理也。

○如华严云。法性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斯则处及尘尘。时该念念故也。

△四结成疑。

【疏】何故有得者。有不得。

【记】何故下。结成疑。

○既徧时处。即合皆得。何故有得不得耶。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举喻断疑。二赞经功德初举喻断疑。

【疏】断疑之文二。初举喻断疑。

【记】断疑经意云。若住法行施。则不得真如。如入暗中。一无所见。若无住行施。则得真如。如太阳升天。何所不瞩。

○真如虽徧。得失在人。义理昭然。竟何所惑。

【疏】论云。无智住法。心不清净。故不得。有智不住法心清净。故得。

【记】无智等者。谓无般若观照之智。由无智故。即执著色等六尘。及空有等一切法也。以住是执著之义。故云住法心不净者。由执著故。为尘所染。正智不生。不证真理。故云不得。得即证也。

○有智等者。反前可见。

【疏】有目者。如得对治法。日光者。如所治暗尽。能治现前。空喻真如。色喻性上万德。

【记】对治等者。以经中具有法喻。疏中配释。影略难明。今要预说。然会疏文。

【记】谓喻中有五。一空。二色。三暗。四日。五目。

○法中有四。一真如。二性德。三烦恼。四智。

○法四喻五。数不齐者。以空喻真如。色喻性德。暗喻烦恼。日目二事同喻一智。所以然者。以日目二事。各有一能。智慧之中。具有二义。日能破暗。如智断惑。目能见空。如智证理。既目无破暗之义。日无见空之能。约义分之。但有四对法喻。

【记】喻中意者。且如虗空。无所不徧。一切色法。亦满世间。百千万人。悉在其内。日光未出。六合瞑然。虽在空。而不见空。虽对色。而不见色。

○苟或日出。昏暗尽除。眼目开明。空色皆见。匪但空无边际。身在其中。反思暗瞑之时。不曾暂出。

【记】法中亦尔。谓真如之理。周徧十方。性上功德亦徧一切。众生无量。悉在其中。以智慧未生。唯是痴暗。虽在真内。何曾见真。虽有性德。不见性德。

○苟或智慧明发。惑暗尽除。真性廓周。自然明见。匪但性无边际。身在性中。反思迷暗之时。不曾暂离。

【记】故肇公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则神。

○弥勒颂云。时及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

【记】对治法者。即智慧也。以日目二种。同喻此故。谓日是能治。暗是所治。所治之暗既尽。能治日光现前。即能见其色等。法中惑智。例此言也。

○故偈云。暗如愚无智。明者如有智。对法及对治。得灭法如是。

△二赞经功德二。初总标二别显。

【记】赞德者。以显得真如为由心净。心净由不住法。不住法缘有智。有智葢由闻经。当知此经。有其胜德。故须赞叹。以示将来。

○胜德之相。即下十段。

△初总标。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七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