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相续忍经意云。恐人将谓只是一度能为此忍。故说过去已五百生。或恐人言。无我能忍。应可暂时。若使频为。必不能尔。故说多生悉皆如是。或恐人言。有何所因。无我能忍。故说多生忍之熟故。含三意故。有是言也。
【疏】累苦故忍熟而乐。但与正定慈悲相应。
【记】累苦故者。本疑累苦难忍。却由累苦能忍。斯则翻前三意中后二意也。
○而乐者。然有四意故乐。一为忍熟故乐。如役力之人。久得其志也。二为正定故乐。常踞大定。寂灭不动故。三为愍他故乐。如孩子杖父。父即乐生。四为自利故乐。以将此幻形。易得坚质。具兹四意。故言乐也。疏文但有前三。
【疏】故偈。云离我及恚相。实无有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记】故偈云下。引证。
○如是苦行果者。对破疑情也。谓因苦果还苦。因乐果还乐。故不同也。如陶金作器。器还是金。和土脱墼。墼还是土。前征云何此法不成苦果。今此结云。如是苦行。故不成苦果也。
△二劝离相以安忍(疏)二。初引论叙意。二分文正释。
初引论叙意。
【疏】二。劝离相以安忍。论云。若有菩萨。不离我相。见苦行苦。欲舍菩提心。故劝离相。无著云。为对治不忍因缘有三种苦。谓流转苦。众生相违苦。乏受用苦。
【记】二劝离相中。疏二。一引论叙意。
○论云下。出劝之由也。谓不能安忍。欲舍菩提心。由见苦故。见苦是苦者。由不离我相故。若离我相。则不见苦。自然成忍。不舍菩提。故今劝之。令离相也。夫菩提心者。谓上求下化。二利不息。既若见苦为苦。即不能忘身舍命。出生入死。是故便舍大菩提心。如舍利弗。本发大心。行菩萨行。至六住。被乞眼睛。便生瞋忿。不成忍行。舍大归小。葢由我相也。
○三种苦者。前二即次文。后一即当第十疑中心住于法行布施等是也。意明住相行施。堕有漏中。受用欲乐。疲乏生苦也。亦可有漏有限。有限故乏受用。乏受用故生于苦也。然今依天亲科经。故不收入此段。前二文理相似。故全用之。
△二分文正释(经)二。初总标。二别显【疏】文二。初总标。
△初总标。
【记】总标经意云。以是无我相等得成忍行故。彼诸菩萨。应须离相发菩提心。
【疏】若离相发心。虽逢大苦。即能不舍。
【记】若离等者。住相既舍菩提。不住即成大忍。菩提之心。自然久固。何舍之有也。
【疏】无著云。离一切相者。为离如是三苦相也。
【记】无著下。可知。
△二别显二。初对治不忍流转苦。二对治不忍相违苦。
【疏】二别显。二。初对治不忍流转苦。
△初对治不忍流转苦。
【记】流转苦经意云。不应住于色等六境。生于妄心。应生无住菩提之心。若心有住色等境界。则为非住菩提也。
○以是义故。佛于正答问之中。说菩萨心不应住于色等布施。
○菩萨之行。处处皆同。故引前文以证于后也。
【疏】初正明。流是集谛。转是苦谛。无著云。若著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
【记】流是下。解科文。此即四谛之中前二世间因果也。大云解云。集招苦果。故说为流。生死不停。故名为转。斯则袭习纶轮之义也。
○著色等者。著色等。即疲乏菩提心不生。不著色等。即不疲乏。菩提心生矣。
【疏】后引证。引前说无住施具含六度。证此文矣。
【记】引前等者。是上修行文中也。已如前说。
△二对治不忍相违苦(疏)二。初科。二释。
初科【疏】二。对治不忍相违苦。
△二释二。初正释。二指配。初正释二。初引无著显意。二约天亲释文。
初引无著显意。
【记】相违苦经意云。菩萨行行。本为利益众生。故使离相行于布施。若能离相。则众生相违时。不生疲乏也。
○况我法二相。如来说为非相耶。以皆本无故须离矣。若其本有。何用离之。劝离之旨。方兹著矣。
【疏】无著云。既为众生行施。云何于彼生瞋。由不能无众生想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
【疏】疏文内。引无著显意。
○既为等者。葢不合为而为之也。如人边客本为供承。见有所须。反生凌辱。于理如何。
○由不能下。出瞋之所以也。
○故显下。出经意也。但无此二。心必相应。
△二约天亲释文。
【疏】论云。诸相者。众生相也。非相者。无我也。阴中见我。是众生相。
【记】论云下。二约天亲释文。
○众生相者。以魏经云一切众生相故。
○阴中等者。今于阴中。不见有我。故云非相也。
【疏】一切众生者。五阴法也。非众生者。阴空故。法无我也。
【记】五阴法者。以彼众生。皆用五阴之所成故。
○阴空等者。以无能成之五阴。故云法无我也。
【记】然此人法二相。本自空无。众生不知。妄执为有。今所说者。意令知而离之也。
【记】又此我法经文。文与意反。文即先法后人。意则先人后法。魏经之内。文句昭然。故今疏中。顺意释也。
△二指配。
【疏】乏受用苦配在后段。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二。初标章。二叙疑。
初标章。
【疏】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
【记】第九疏。初标章。
△二叙疑。
【疏】论云。于证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为能作因。
【记】于证下。述疑意。兼指疑起处也。
○此从前第三第七中来。以彼较量内外财施。不及持经。以此得菩提故。遂起疑云。若然者。且言说是因。因即是道。以此证果。理则不成。何者。以果是无为。无为有体。因是有为。有为无体。无体之道。不到果中。云何说此而为因耶。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断疑。二离执。初断疑(疏)二。初略消经意。二广释五语。
初略消经意。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印定。四结成疑。
初标章。
【疏】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记】第八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向说舍身。苦身果报。故福劣。
【记】向说下。指疑起处也。此从前内财较量中来。谓河沙命施。全胜外财。犹感苦身。故名为劣。
△三印定。
【疏】若尔。
【记】若尔者。印定前说。
△四结成疑。
【疏】依此法门持说。诸菩萨行苦行。亦是苦果。
【记】依此下。结成疑也。谓依此经受持解说。不惮劳苦。即是菩萨行。菩萨之行。无所不为。剜身然灯割股救鸽。一句投火。半偈亡躯。供佛烧身。捐形饲虎。如是等行。皆名苦因。为行颇同。果证何异。因果既等。何胜劣哉。
【疏】云何此法不成苦果。
【记】云何等者。意明前舍身命。即成苦果。今受持经亦是苦行。何故不成苦果耶。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明超忍以断疑。二劝离相以安忍。初明超忍以断疑二。初明忍体。二明忍相。
初明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