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八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叙别义。

初标章。

【疏】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

【记】第十一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佛教我住修降伏。兼不住前十种疑执过患。

【记】佛教下。指疑起处。

○住修下。即正答三问。及次前十段也。

△三结成疑。

【疏】若无我者。谁人受教。谁人住修。谁人如此离过。云云。

【记】若无下。结成疑。

○既教我住修离过。岂是无我无人。若言无我谁住修离过耶。

△四叙别义二。初正叙。二引证。

初正叙。

【疏】亦云。除微细执故。

【记】亦云下。叙别义。

○除细执者。即是第二疑中未除之者。故今举之。令其除断。

【记】问。执与疑何别耶。答。执则坚著。疑乃不决。

○若据论意。正是除执。不言断疑。

○今疏云断疑者。若言除执。文势孤起。血脉不贯。故依诸疏。以立此疑。

△二引证。

【疏】偈云。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记】偈云下。引证除执。

○道之与心。葢是一法。但以心本无我而执我。道本不住而成住。故立障心违道也。

【记】然此疑执之文。若详经义别分。则从尔时须菩提至即非菩萨。是断疑。后之一段。是除执也。故论中释。偏指后文。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问。二答。

初问。

【疏】断疑之文四。初举疑处。

【记】举疑处经意云。汝意之中。颇谓我于然灯佛所。得菩提不。若得菩提。何成菩萨。

○是彼疑处。故举问之。

【疏】降怨王。请然灯佛入城。城中长幼尽迎。路泥善慧布发。佛与授记。故举此问。

【记】降怨下。叙其本事。

○准本行经说。昔有大城。名为莲华。城中有王。名曰降怨。有一婆罗门。名曰日主。为王所重。分与半国。封授为王。别为王城。名为埏主。日主夫人。名为月上。然灯菩萨。降神右脇。出家成道。时降怨王。将欲迎请。遂敕城内外。十二由旬。禁断诸华。不令私卖。王皆自买。以供如来。彼国雪山南面。有一梵志。名曰珍宝。有五百弟子。中有一弟子。名之云童。或名善慧。于彼众中。而为上首。所有仙法。皆学了。辞师还家。师曰。汝今将归。须以清净伞葢革屣金杖。乃至金钱五百。报我之恩。云童曰。我今并无此物。但放我去。得即送来。师即放之。云童因赴无遮之会。得五百金钱。便欲送还师处。因至莲华城内。见城严丽。即问于人。乃知然灯如来欲至。遂将三百金钱。于一婢子处。买得五枝优钵罗华。兼彼女子寄华两枝。共为供养。时佛入城。即以此华。散佛顶上。以愿力故。成于华盖。随佛行住。佛神力故。化一方泥。善慧见之。布发而掩。复作是念。愿得如来踏我身过。若不蒙记莂。我终不起。如来即至。履之而过。上诸徒众。皆不令踏。即授其记。作如是言。此摩那婆。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如我无异。

○今善吉意云。既若买华供佛。布发掩泥。即是菩萨。若此非菩萨者。则孰为菩萨欤。

△二断疑念。

【疏】三。印决定。

【记】印决定经意云。空生之言。称其实理。故云如是。

○实无下。如来述成。可知。

【疏】论云。我于彼时。所修诸行。无有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我于彼时者。即受记及修行时也。

○无有一法得菩提者。此约横竖显之。横则于六度万行之中。行行皆无得义。若布施得菩提。则不要戒忍等。竖则初中后念。念念皆无得义。若初念得。何须念念相续等。如是横竖心行之中。皆无得菩提义也。

【疏】功德施论。引佛说云。若见于佛。即见自身。见身清净。见佛清净。见一切智智皆悉清净。是中见清净智亦复清净。是名见佛。我如是见然灯如来。得无生忍。一切智智。明了现前。即得授记。是授记声。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我于此时。亦非惛懵无觉。然无所得。

【记】功德施下。未详何经。

○若见等者。以自他之相。相待而成。既见于他。必须见自。

○见身清净等者。反于前也。清净即是空义。见他既见于自。不见自。则不见他。成既相因而成。泯亦相因而灭。如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亦如志公云。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亦同庄子中说。因有而有之。因无而无之也。

○见清净智等者。非唯无所见之自他。兼无能见之智用。斯则能所双泯也。圆觉经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既皆是幻。岂得存焉。

○然虽能所两忘。不成断灭。以灵源真心。本无能所。妄生能所。即是乖真。能所既除。即合本体。灵然不昧。物我皆如。故华严云。能见及所见。见者悉除遣。不坏于真见。是名真见者。又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是名见佛者。结成见义。如上用心。方得见佛。若生分别。执相违真。则不名见。故华严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得无生忍等者。谓以正智。忍可印持无生法故。以一切法。本无生灭。众生迷倒。妄见生灭。苟离妄见。正智即生。契合本体。达一切法。本来无生。名无生忍。例而言之。见一切法无灭。亦名无灭忍。今则举初以摄后也。

○一切智智者。是达一切诸法之智。表用非一。故重言耳。有云。依于始觉显得本觉。智中之智。名智智也。

○得授记者。准楞严经。记有四种。一未发心时与记。或有流转五道。生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过百千万亿劫。行菩萨道。供佛化生。皆若干劫。当得菩提。二适发心与记者。是人久劫种诸善根。好乐大法。有慈悲心。即住不退地。故发心与记。三密记者。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天龙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国弟子众数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举众皆知。此菩萨独不知。四无生忍记者。于大众中。显露与记也。今当第四也。谓散华佛顶。布发泥中。依有漏心。得无生智。于大众前。分明记莂也。

○声不至耳者。能所俱寂。以离分别心故。心既不起。耳何所闻。

○亦非余者。此无分别处。非谓别有一智能知。圆觉云。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亦非惛蒙等者。恐闻都无分别。亦非余智。便谓同于木石。一向顽凝故。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然即此觉心。亦无所得。故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等。此则离沉离掉。了然寂然。妙契本心。竟何所得。善慧彼时。心同此也。

△四反复释。

【疏】四反复释。

【记】反复释经。意可知矣。

【疏】无著云。若正觉法可说。如彼然灯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正觉。然灯则不记言来世当得。

【记】若正觉下。释反释也。

【疏】以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故记言来世当得。

【记】以法不可下。释覆释也。

【记】据此。则善慧彼日。但闻其言。言性本空。竟何有得。但约妄惑尽处。真智现前。当此之时。义言得矣。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疏)二。初科分。二随释。

初科分。

【疏】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于中三。

【记】第十三疏。二。一科分。

○此初二段。皆属前疑。但是于中相蹑曲叙。今以论文别说。故复开之。

△二随释三。初断一向无佛疑。二断一向无法疑。三显真佛真法体。初断一向无佛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五。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蹑结所断之旨。五预指能断之文。

初标章。

【疏】初。断一向无佛疑。

【记】二。初断下。随释。

○疏初标章。

○无佛疑者。若了虗无之无。无即无咎。执之为无。无则太伤。故成此疑。

○后法亦然也。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无菩提。

【记】若无菩提者。指疑起处。

○此从十二中来。诸疏叙疑。多书菩萨字。便云从第十一中来。然论文之中。但云菩提。方是血脉相次。

△三结成疑。

【疏】即无诸佛如来。

【记】即无下。结成疑也。

○意云。果法号曰菩提。证得始名为佛。既菩提不可得。岂有能证人。

△四蹑结所断之旨。

【疏】有如是谤。谓一向无佛。

【记】谤者。即损减过也。若言无佛。是真谤佛也。大论云。宁起有见。不起无见等。

△五预指能断之文。

【疏】为断此疑。故云如来者即是真如。

【记】为断下。预指断疑之文。

○然是魏本。彼文云。如来者。即实真如。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

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

【疏】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

【记】无得经意者。恐人闻非无如来。便言。既有如来。即有菩提。何者。以得菩提。方名如来故。为破此见故云有人言得。实无得也。无有法。即菩提法也。

【疏】先标错解。魏云。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菩提者。是人不实语。

【记】错解者。实不得而谓得故也。

○不实语者。即错解也。

【疏】后释正见。偈云。菩提彼行等。谓等前菩萨所无得也。

【记】等菩萨行者。谓将前菩萨行以等菩提。即指同前来万行之中。皆无得菩提义也。

○但空生疑得。故以佛等菩提。佛显无得。故以菩提等行。

【疏】无著云。或谓然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世尊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云若人言等。

【记】无著下。可解。

○夫佛与菩提。义分人法。体无二源。由是唐言总名为觉。既佛即菩提。菩提即佛。岂有得义。应知说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同彼然灯佛处。亦无所得也。

△二断一向无法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预指能断之文。

初标章。

【疏】二。断一向无法疑。

【记】疏二断下。二。

○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有人谤言。若无因行。

【记】无因行者。指疑起处。

○此从无佛中来。以前将行等菩提明无得义故。

△三结成疑。

【疏】则如来不得阿耨菩提。

【记】则如来下。结成疑也。意云。行即是因。菩提是果。既无因行。何得菩提。

○或可约能得所得以成疑也。

○前来断疑。则以菩提等行。如今起疑。却以行等菩提。

△四预指能断之文。

【疏】为断此疑。故云如来所得等。

【记】为断下。预指能断之文。

△二依经断疑(经)二。初遣执遮疑。二释义断疑初遣执遮疑。

【疏】三显真佛真法体。

【记】真佛法经。意以前说佛之与法二皆不无。又佛之与法二皆不异。未知何者是佛法真体而言不无不异耶。故此显有真如是真佛法。以彰不无不异之义也。

【疏】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徧一切境。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大身。

【记】依彼下两句。标也。

○离一切障者。离烦恼所知二障。

○徧一切境者。如华严云。法性徧在一切处等。

○功德即相大。即大智慧光明徧照法界等。

○大体即体大。功德所依也。

○故即等者。功德及体皆广大故。

○此上解佛大身。

○非身下两句。论文自释。

【疏】论云。非身者。无有诸相故。大身者。有真如体故。

【记】无诸相者。无有为相也。如前三相异体故。

○有真如体者。有无为法也。如前离彼是如来。

【疏】无著云。摄一切众生大身故。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

【记】摄一切等者。据理融摄也。华严云。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故名大身。

○安立等者。真如之理。本非自他。非不自他。为破众生执自他故。故言非自他。形对强言。故云安立。斯则安立真如假名。名曰大身。既摄一切。则无自他也。故起信云。此真如体。亦不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顺他以立理。四结成疑。

初标章。

【疏】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

【记】第十四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无菩萨者。

【记】若无菩萨者。指疑起处。此同第十二。于十一中来。但起则同时。断则次第也。

△三顺他以立理。

【疏】诸佛亦不成菩提。众生亦不入涅槃。亦无清净佛土。

【记】诸佛下。顺他以立理也。既无菩萨。即无此事。

○夫佛不成菩提。即是生不入涅槃。但约凡圣。分于因果。故下结疑之处。则合而言之。

△四结成疑。

【疏】何故诸菩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净佛土。

【记】何故下。结成疑也。意云。若无菩萨。则度生严土之者。是何人哉。

△二依经断疑(经)三。初遮度生念。二遮严土念。三释成菩萨。初遮度生念三。初明失念。二明无人。三引前说。

初明失念。

【疏】三释成菩萨。

【记】释成菩萨。经意可知。

【疏】论云。若起度生严土之心。即是颠倒。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为菩萨。故经言通达等。

【记】论云下。通释前段。以偈文通标在前。论文通释于后。前后相望。理则昭然。

○起何下。约论征也。

○故经下。引经释也。

【疏】无著云。谓人无我。法无我。

【记】无著下。可知。

【记】问。此与第六。皆言严土。义何别耶。答。前则对无取疑有取。此则对无人疑有人。

【记】然此与第十二。皆从十一中起。以彼文云无发菩提心者。佛意但是拂于我人之心。不是泯于菩萨。空生不达此意。将谓我人与菩萨不异。由是空生起疑之处。则云若无菩萨。如来断疑之处。则言无人。彼此媕含未尝显说。直至此处。方乃决通。经文特言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疏)三。初标章叙疑。二引论彰意。三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记】第十五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土。

【记】前说菩萨下。指疑起处。

○此从十四中来。以前云。我度众生。我严佛土。皆非菩萨。斯则不见自他之义。

○若通而言之。亦兼从正答问。及第十一疑中来也。

△三结成疑。

【疏】若如是。则诸佛不见诸法。

【记】若如是下。结成疑也。

○以闻不见自他等相。便谓如来都无智眼。故成疑也。

△二引论彰意。

【疏】断疑之文二。初约能见五眼明见净。

【疏】偈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

【记】疏断之下。二引论彰意。

○偈云下。先述断疑意也。

○初句纵。

○次句夺。

○第三句明能见。五眼体常。故言实也。

○末句明所见。诸心体妄。故云颠倒。

○然若干种心。是智所知境。今配为所见境者。以如来知见无二体故。约眼为见。在心曰知。故十八住中。合为一住处也。

○断疑意云。菩萨但离能所分别。故云不见。诸佛岂无真实智眼。

○此显正断其疑。下但随文科释。

△三依经断疑(经)二。初约能见五眼明见净。二约所知诸心明智净。初约能见五眼明见净五。初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

初肉眼。

【疏】五佛眼。前四在佛。总名佛眼。

【记】疏于内文二。初局释当文。

○前四等者。佛有此眼。故云佛眼。以前二眼通凡夫。二乘无法眼。菩萨虽具且劣。若在于佛。四皆殊胜。总名佛眼。是则佛眼之外无别四眼也。其犹四河归海。失本名耳。

○四皆胜者。谓凡夫肉眼见障内。天眼见障外。佛眼见无数世界。二乘天眼。唯见一三千界。佛天眼。见河沙佛土。二乘慧眼。唯照生空。地上菩萨。亦皆分证。佛之慧眼。圆照三空。洞彻真性。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地地之中。各有分限。佛之法眼。所知障尽。无法不知。无生不度。故四皆胜也。

【疏】又见佛性圆极。名为佛眼。

【记】又见下。以所见是佛性。此眼能见故。如涅槃云。声闻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虽见佛性。犹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等故。了了见性。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斯不亦圆极之义乎。

○问。菩萨声闻。定慧互阙。于其佛性。则何以声闻不见。菩萨分见耶。答。以定慧望于佛性。慧是因。定是缘。因亲缘疎。故使然也。

○又声闻但有偏空慧。无中道慧。故云慧少。菩萨有中慧。故见佛性也。

【记】又此五中。唯第三持业释。余皆依主释也。

△二通前总显二。初引无著总释。二约古德重结。

初引无著总释。

【疏】无著云。为令知见净胜故显示有五种眼。略说有四种。谓色摄第一义谛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

【记】无著下。二通前总显。二。初引无著义总释。

【记】净胜者。非颠倒故。超诸圣故。

○四种者。举所以摄能。明于分齐。如以六境摄六识。

○色摄即肉天二眼。论云。色摄有二。一法果。二修果。法即肉眼。以从过去业法之所感故。修即天眼。谓是定果修所得故。二眼同见色法。色法最麤。故先明也。

○第一义。即真谛境。摄慧眼也。

○世谛。即俗谛境。摄法眼也。

○一切种者。一切种种差别境也。一切摄者。摄佛眼也。即无所不了。是一切种智故。论云。一切种无功用智。名为佛眼。

△二约古德重结。

【疏】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记】古德下。二约古德重结。可知。

△二约所知诸心明智净(经)五。初数沙。二数河。三数界。四数生。五数心。

初数沙。

【疏】三。推破杂染以释非心。

【记】释非心经。征意云。所以说诸心为颠倒识无体者。何谓也。

○释意云。以于过现未来。求不得故。

【疏】无著云。过去灭故。未来未有故。现在第一义故。

【记】灭下。释三世不可得所以也。论文净名华严并同。

○但释现在有少异耳。论云现在虗妄分别故。净名云现在不住。华严云现在空寂。然文异而意不异也。

○然此独于现在之中言第一义者。以无著释经皆约二谛。既五眼文中不言眼即非眼。又以见智二种其体不殊。故于最后安立第一义。第一义即是空寂。空寂即是不可得义。意皆同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记】第十六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向说心住颠倒。皆不可得。

【记】向说下。指疑起处。此从第十五中来。心住者指魏经。如上所引。颠倒者指偈文。皆不可得者指经文。

△三结成疑。

【疏】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何名善法。

【记】若如是下。结成疑也。意云。众生心是颠倒。福德依心而成。岂非颠倒。颠倒既同。何名善法。既非善法。修福何益。

△二依经断疑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

【疏】断疑之文二。

△二分释(经)二。初问福答福。二反释顺释。

初问福答福。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八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