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释意云。以约胜义。非世谛故。由此不应定以色身见于佛也。
△二释义五。初指法。二喻明。三约性相拣收。四释相好为佛之由。五约存泯会释经文。
初指法。
【疏】即随形好也。
【记】随形好者。八十种也。法数如常。即小相也。随其身形。一一皆好故。八十好即色身。
△二喻明。
【疏】如镜中无物。方能现物故。
【记】镜中下。喻明也。故知镜中有物。却不能现物。如凡夫虽有法身。不能现相好者。葢缘有物。所言物者。妄身心也。
△三约性相拣收。
【疏】论云。法身毕竟非色身。非诸相。
【记】论云下。约性相拣收也。
○毕竟等者。约体拣。
【疏】然相好二种。亦非不佛。
【记】然相好下。随相收也。
△四释相好为佛之由。
【疏】此二不离法身故。
【记】此二下。释相好为佛之由。如金毕竟非师子。亦非无金。以师子不离于金故。
△五约存泯会释经文。
【疏】是故此二。亦得言无。故说非身。
【记】是故下。约存泯会释经文。
○言无者。约体而说。释即非色身。
【疏】亦得言有。故说成就。
【记】言有者。随相而说。释是名色身。
○成就者魏经即是今文具足义。
△二由无相故现相(疏)二。初科经。二释义。
初科经。
【疏】二由无相故现相。
【记】经云。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记】此疑甚深无信以问也。
○解空第一。智慧圆通。以慧为命。故称慧命。
○生信心者。生大乘正信心也。不信一切法。方为正信。此信与圣性相应。故起信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二拣圣性有人以酬。
【记】遮念经意云。汝若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文势似重。意实不重。但前叙后遮也。
【疏】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记】华严偈中。前半属前文。后半属此段。以文意钩鏁。故就一处而引。
○既言不离色声。岂合一向毁相。毁相非理。故此遮之。
【疏】肇云。不偏在色声。故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
【记】肇云下。亦前后相半耳。
○不偏等者。相不定故。如轮王非佛。
○非不等者。应机即现。不离法身故。如释迦是佛。
【疏】大云云。若言如来不以相具。断灭见矣。故佛止云莫作是念。
【记】断灭见者。义在次文。
△二出毁相之过。
【疏】二。出毁相之过。
【记】得忍经意云。菩萨于无我心中所修福德。胜彼有我心中所修福德。以庄严法身。究竟不失故。
【疏】论云有人起如是心。诸菩萨得出世智。失彼福德以果报。为遮此故。
【记】论云下。先叙所遣之念。念云。若出世无分别智正是佛因。即所修福德尽皆失也。何以故。福非因故。
○为遮此故者。引起能遣之文。
【疏】偈云。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
【记】得胜忍不失者。正明不失义。谓若心住相。修诸福德。堕于有漏。此福则失。若心离相。修诸福德。成于无漏。此福不失也。
○以得下。出不失之由。斯则以果验因。成不失义。
○无垢。即清净无漏。是佛身矣。
【疏】无我者。二种无我也。
【记】二无我者人法也。得此二空之智。名之为忍。
△二明不受故不失二。初正明。二征释。
初正明。
【疏】二明不受故不失二。初正明。
【记】正明经意云。前言无我所修之福。以为胜者。只由菩萨不受福故。
【疏】论云。彼福德。得有漏果报。故可诃也。
【记】可诃等者。明不受之由。亦是以果验因。成不受义。意云。果若有漏。则知受福。是可诃责。果既无漏。则知不受。云何可诃。
【疏】无著云。此显示不著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
【记】无著下。显对前文不住涅槃。前后相望。共成非智之义耳。
○若住等者。反明也。
△二征释。
【疏】二征释。
【记】征释经意云。菩萨作福。若生贪著。则成有漏。因既有漏。果亦有漏。得三十二相。但同轮王。不名为佛。此则因果俱失。成其所疑。
△今既作福不生贪著。则因成无漏。因既无漏。果亦复然。所得三十二相。庄严法身。名之为佛。云何疑其失因及果。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记】第二十四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诸菩萨不受福德。
【记】若诸菩萨下。指疑起处。即从次前文来。
○论中即云。若菩萨不受彼果报等。
△三结成疑。
【疏】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众生用者。据佛寿量。合满百年。至八十便入涅槃。意留二十年福。与后代弟子受用。
○又于佛供养承事。能令众生获福无量。斯亦佛福众生受用也。
【记】问。前云菩萨不受。今何难佛受用。又前言受是取义。今疑受是用义。文义既异。何以成疑。答。此皆以果验因也。因中若不受取。果中焉合受用。果中尚自受用。因中岂无受取耶。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二。
△二分释(经)二。初斥错解。二示正见。
初斥错解。
【疏】初。斥错解。
【记】错解经意云。若人言如来。出现来。入灭去。住世间。皆不解我所说义。
【疏】偈云。是福德应报。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
【记】是福等者。是彼无漏福德之应报。即无垢果也。果中无有色相。故论云佛果无有色相迭相见故又论云。佛果无别色声。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无来去等。
○为化下。或问曰。既佛果无别色声来去等。何以出现受福。为众生受用耶。故此释之意说。众生根熟。为能感缘。以佛无缘大悲。无量劫来利他善根。熏净法界以成善习。有感即应任运无心。如一月不下降。百水不上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是。
○正是断疑之意。若果中有心受用。则因中亦有心受取。果中既是自然。因中足明无著也。
△二示正见。
【疏】二。示正见。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出疑所依。
初标章。
【疏】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记】第十七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诸佛以无为得名。
【记】若诸佛下。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
△三结成疑。
【疏】云何诸佛成就相好而名为佛。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四出疑所依。
【疏】此约法身佛。故以为疑。
【记】此约下。出疑所依。意云。既言无相法身是佛。何以成就相好亦名为佛。此约法身疑色身也。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二。
△二分释(经)二。初由无身故现身。二由无相故现相。初由无身故现身(疏)二。初科经。二释义。
初科经。
【疏】初由无身故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