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九

【疏】三示正见。

【记】示正见经意。如疏。

【疏】偈云。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

【记】如佛法亦然者。佛既无身故现身。法亦无说故强说。以佛例法故曰亦然。

○二差别者。论云。一者能诠名句文也。二者所诠义也。此能所诠。若望于佛。俱是所说。通名法也。

○不离等者。论云释是名说法。法相之界。故名法界。

○说法无自相者。论云释无法可说。谓相即性故。言说缘生。无自性故。

○又解。不离法界下二句。俱是释无法可说。谓此二种。不离法界。法界之外。无别二法自相可得。以此二法自相本空。不可得故。此即以下句释上句也。

【疏】大云云。若言无说。是真说法。若言有说。不名说法。是谤佛故。

【记】真说等者。夫为说法。当如法说。名真说法。法离一切名相分别。若称此说。是如法说。故下文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记】然第三第五第七及此。四处皆明无说者。意各不同。以第三疑化身有说。第五疑证智可说。第七明佛无异说。此文疑无身何说。以此为异。

△所说既深无信疑(经)三。初疑甚深无信以问。二拣圣性有人以酬。三征是非生信以释。

【记】然诸疏于十八九之间。约魏本经文。皆出一疑。龙外皆云。何人能信疑。云云。能信深法疑。今秦经既无其文。疏亦不叙而解。今见近本秦文。皆有此段。乃于抄中。略要叙释。名为所说既深无信疑。

○论云。若言诸佛说法者。是无所说。无说不离法身。法身无相。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

○断之。

△初疑甚深无信以问。

【记】次征是非生信以释。

【记】经云。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记】何以故者。征也。以何义故。说非众生。又名众生耶。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此牒也。于非众生中说为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非众生者。非愚小异生也。是名众生者。结成能信之人有圣体也。

○偈云。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

【记】此上经文。魏译则有。秦本则无。既二论皆释此文。后人添入。亦无所失。况有冥报之缘。宜亦可信。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预指断疑之意。

初标章。

【疏】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记】第十九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如来不得一法。

【记】不得一法者。指疑起处。

○此从第三第十二第十三中来。以彼文中皆言无法得菩提故。

△三结成疑。

【疏】云何离上上证转转得阿耨菩提。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离上上者。如初地。并于地前名上。未离二地之上。乃至等觉。亦未免于妙觉之上。唯佛极证。更无上位之上。故云离上上。是则凡夫离下下。诸佛离上上。余之中流不离上下。

○转转等者。谓转舍二障。转得二果。转舍转得。故云转转。意云。既若转得菩提。云何不得一法。故成疑也。

△四预指断疑之意。

【疏】为断此疑。示现非证法名为阿耨菩提。

【记】为断下。预指断疑之意也。指示显现。故云示现。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三。

△二分释(经)三。初以无法为正觉。二以平等为正觉。三以正助修正觉。

初以无法为正觉。

【疏】三以正助修正觉。

【记】修正觉经意云。然虽无法。然虽平等。非谓不修得成正觉。应以无我等心修诸善法。然后得成。

○然此善法。约胜义则无。约世谛则有。天亲异此。详之。

【疏】无我等。是了因。即正道也。修一切善法。是缘因。即助道也。即得阿耨菩提。是正觉也。

【记】了因者。了有二义。一了断义。以般若能了烦恼空故。二显了义。能显法身故。今无我等。即是此义。亦名正因。正由此慧。除妄得法身故。今云正道。道即因义。

○缘因者。即施戒等五与彼般若为资缘故。助即资也。资彼正因之力。断烦恼成菩提也。犹灯能破暗显空。必藉心油为助缘也。

○是正觉者。以梵语三菩提。此云正觉。即所证之果。

【疏】所言善法者。标指也。即非等者。论云。彼法无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有无漏法故。名为善法。

【记】无漏善者。问。有漏之中。亦有善法。何故偏局无漏耶。答。以无我等相所修。故唯无漏也。

○又以有漏之善。非菩提因。今为菩提。故须无漏。

【记】问。上三段中。前二无得。后一有证。义既矛盾。云何两存。答。所言修者。但是断除我法。显自真理。竟无一法可得。由此。二义宛相符顺。

【记】问。第三第十二第十三兼此一段。前后四处。皆说不得菩提。如何辨异耶。答。前后文虽相似。义意不同。以第三疑释迦得果。第十二疑善慧成因。十三疑无法无佛。十九疑有修有证。兹义迢然。请无所滥。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立理。

初标章。

【疏】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记】第二十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修一切善法得阿耨菩提者。

【记】若修下。指疑起处。此从十九中来。

△三结成疑。

【疏】则所说法。不能得菩提。

【记】则所说下。形对前之数段。结成疑也。意云。既言修一切善法得菩提。云何前来频言持说得菩提耶。

△四立理。

【疏】以是无记法故。

【记】以是下。成立持说不得菩提之理。以名句文三。无记性摄。无记性法中无因果故。岂感菩提耶。

△二依经断疑。

【疏】依经断疑。

【记】经之比较如文可知。

【疏】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

【记】虽言等者。许为无记也。而说等者。不许非因也。是故下。出经意。能为佛因。故胜宝施。

【疏】论云。以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为菩提因。

【记】论云下。转释为因之由。以经诠真理。因之悟解。依解起行。方得菩提。若无教门。安知所入。故法华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疏】又言。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是故胜舍无量七宝。

【记】又言下。论之别意。

○汝法无记。谓小乘萨婆多宗。说声通善恶。名句文身唯无记性。

○我法是记者。谓大乘宗。地上菩萨于后得智中所变名等。唯是善性。非无记性。

○是故等者。意云。只就无记。尚得为因。况是无漏善性所摄。而不得菩提耶。

【记】问。此与第九疑何别。答。彼约有为无体难。此约无记非因难。又彼唯据持说难。此则兼对善法难。迢然不同也。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

【记】第二十一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法平等无高下者。

【记】若法下。指疑起处。此从十九中来。

△三结成疑。

【疏】云何如来度众生。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既度众生。即有高下。高下即不平等。故成疑也。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四。

△二分释(经)四。初遮其错解。二示其正见。三反释所以。四展转拂迹。

初遮其错解。

【疏】初。遮其错解。

【记】拂迹经意云。佛虽说我。元来无我。执有我者。葢是凡夫。

○虽言凡夫亦无凡夫。

○如梦人见虎。虎与梦人。皆不可得。

○法中亦尔。

○以凡夫人执我故云非我。恐执凡夫。故云非凡夫。逦迤除遣执情。故云展转拂迹。

【记】然前正答问中。及第十一十四。兼此一段前后四处。皆说度生无度。虽文同而意异。谓最初令离我度生。十一疑能度者是我。十四疑无我而谁度二十一疑真界平等不合度生。同异昭然。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二。初标章。二指疑起处。

初标章。

【疏】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

【记】第二十二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

【记】论云下指疑起处。此从十七中来。

○虽相等者。以前文云。即非具足色身。即非诸相具足。

○具足即成就义。秦魏经异也。

【疏】而以见相成就比智。则知如来法身。

【记】而以等者。以前文云。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诸相具足。彼中意者。法身毕竟非相好。相好亦非不佛。由无相故现相。不离法身。所以疑云。既无相故方能现相。则但见于相便知无相也。如远见烟。定知有火。以离于火必无烟故。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五。

△二分释(经)五。初问以相表佛。二答因苗识根。三难凡圣不分。四悟佛非相见。五印见闻不及。

初问以相表佛。

【疏】初。问以相表佛。

【记】见闻不及经文可见。

○然恐空生更约说法比知如来。故言音声求之不得。此疑即从第十八中来。今预遮防。故无后说。

【疏】魏加后偈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身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记】魏偈者。明见闻不及之由也。秦经则但明见闻不及。

【疏】偈云。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

【记】偈云等者。弥勒偈也。于中半释秦偈。半释魏偈。意云。见闻是识。但能缘于色声。佛非色声。故不可知。

【疏】无著云。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知故。

【记】彼法者。法身也。

○真如相者。即离一切相。是真如相。

○非如言说知者。以真如法离言说故。

○但是真智之境唯证相应。故云自证。

【记】第一第七第十七。及此一段皆云不以相见如来者。义意皆别。初以对果疑因。次明感果离相。次说依真现假。后明约假求真。故不同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六。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指起疑之宗。四结成疑。五结疑名。六引证。

初标章。

【疏】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

【记】第二十三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由前相比法身是失。又闻以色见声求是邪。

【记】由前下。指疑起处。此从二十二中来。

△三指起疑之宗。

【疏】遂作念云。佛果一向无相无为。

【记】遂作念下。作一向离相解。便是指起疑之宗也。

△四结成疑。

【疏】若尔。则修福德之因。但成相果。相果既非佛果。佛果则不以具相而得。

【记】若尔下。结成疑也。意云。福但成相果。相既非佛。修福何益。

△五结疑名。

【疏】故佛果毕竟不关福相。

【记】故佛果下。结成疑名也。

△六引证。

【疏】故论云。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诸菩萨。则失福德。及失果报。

【记】论云下。引证。失福者。非菩提因故。失果者。非菩提果故。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四。

△二分释(经)四。初遮毁相之念。二出毁相之过。三明福相不失。四明不失所以。

初遮毁相之念。

【疏】初。遮毁相之念。

【记】不失经。

○征意云。以何义故。令不作此念。

○释意云。但发菩提心者。皆不作此念。故知作此念者。岂非过欤。

【疏】无著云。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如所住法而通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众生事。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示不住涅槃。

【记】如所住法者。所住之法。即大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悲智愿也。一切菩萨。皆安住此心。行菩萨行。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槃。今令离于断常二见。即是不住生死涅槃。故云如所住法。即七最胜中依止最胜。

○不断等者意云。生死本空犹如影像。影像不有。复何断焉。今言不断者。非谓固留。但了性不有。了相不无。随顺俗谛。故云不断。此即通达之义。

○于涅槃等者。若被寂所缚。即不自在。今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是自在义。

○此中下。显偏说之意。然据不断生死。利益众生。但成大悲。不住涅槃。如其具论。亦须不住生死。方成如所住法。一向下。即出偏说之意。遮寂者。即二乘人。灰身灭智。拨丧无余。被涅槃所拘。是不自在。今以不具相发心。正堕于此。为对治故。偏示一门。下文菩萨不受福德。即不住生死。义则圆矣。

【疏】偈云。不失功德因。及彼胜果报。

【记】偈云下。引证。

【疏】论云。虽不依福德得真菩提。而不失福德。及彼果报。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

【记】论云下。释偈。

○虽不依下。纵也。法身真佛。是真菩提。正由智了为因。故不依彼。

○而不失下。夺也。福德是因。即五度。果报是果。即三十二相。相非不佛。故言不失。既不失果即不失因。

○以能下。明不失之由。谓真菩提。必须具足二庄严故。智慧即真身。福德即应身。故论云。法身者。智相身。福相者。异相身。以诸如来皆合具此二种相故。故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

△四明不失所以二。初明得忍故不失。二明不受故不失。

初明得忍故不失。

【疏】四明不失所以二。初明得忍故不失。

【记】征释经意云。菩萨作福。若生贪著。则成有漏。因既有漏。果亦有漏。得三十二相。但同轮王。不名为佛。此则因果俱失。成其所疑。

△今既作福不生贪著。则因成无漏。因既无漏。果亦复然。所得三十二相。庄严法身。名之为佛。云何疑其失因及果。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疏)二。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记】第二十四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诸菩萨不受福德。

【记】若诸菩萨下。指疑起处。即从次前文来。

○论中即云。若菩萨不受彼果报等。

△三结成疑。

【疏】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众生用者。据佛寿量。合满百年。至八十便入涅槃。意留二十年福。与后代弟子受用。

○又于佛供养承事。能令众生获福无量。斯亦佛福众生受用也。

【记】问。前云菩萨不受。今何难佛受用。又前言受是取义。今疑受是用义。文义既异。何以成疑。答。此皆以果验因也。因中若不受取。果中焉合受用。果中尚自受用。因中岂无受取耶。

△二依经断疑(疏)二。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二。

△二分释(经)二。初斥错解。二示正见。

初斥错解。

【疏】初。斥错解。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