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显如来全体大用究竟深智。乃假世间日用寻常衣食浅事而为发起。正如法华开为合序。观经苦为乐序之意。不可勉作寂灭忍第一空等表法而释。亦不用戒为定慧之基而说。葢一作法律奇特之谈。即失寻常事用为序之意矣。
△二正宗大分二。一约发心后住降离相以明金刚般若。二详住降前发心无法以显般若波罗蜜。
○夫般若部旨。在以空慧水遍荡执情。会八十一科皆摩诃衍。前半卷明住降修入工夫。重在荡执消尘。故多明一切即非。以显金刚大用。而从便会入真空实相。故虽有是名等说。然而破正会傍。大判属于明金刚般若。后半卷空生既解住降离相。名义翛然。却顾本因。则最初尚有一发心之法在。无明未去。则源头未清。秘藏难开。地住难入。虽有修功。恐仍有相。未免住不得善住。降不得善降。而因果修证均不究竟平等矣。故有重问。而如来直示之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若有一发心之法可得。即于平等体上有增有减矣。须知实相般若。湛然常住。纤尘不立。曾无有无之名相可得。苟一言有。即有对有之无。成对待增减之法。非平等性体也。故言实无有法。发阿耨菩提心。此实无有法。不但无有。抑且无无。有无双遣。平等斯彰。既于初因。了知性自齐平。则从因至果。皆无得。无修。无庄严。无度生。一切俱无。俱会平等。故虽炽然因果修证。莫不全性起修。修全在性。性修一契。入究竟摩诃衍彼岸矣。凡文中诸法如义。无实无虗皆是佛法。是法平等。如如不动。及一切是名处。皆点衍门彼岸。从浅至深。先破后会。法应尔也。
○或曰。前半卷亦有无实无虗一切是名等说。后半卷亦有一切俱非之言。何得前半卷只属金刚般若之荡相。而后半卷只属般若波罗蜜之会法耶。答。此有二意。一前后部旨各有傍正。二彰体用圆融不同历别。葢前半卷空生乍见离相般若。而自己相心未绝。未可即会圣凡诸法以归平等实相。宜以真空慧观遍荡执情。故明破明非之言多。而间露是名之说。及至最后结义中。佛方少少点出无实无虗之旨者。正一代教主意在圆也。傥空生于此即会实相。下半卷皆不必矣。其如当机只在六根净位。只领一切俱破以荡执情。未了一切俱是尽入衍门。此则前半卷但属真空荡相明矣。由是重起入住有法之问。佛知机宜渐已通泰。堪以诸法实相之旨加于可加矣。故言虽带于即非实无之说。而义实彰夫实相平等之旨。从此而愈入愈深。随会因果三业。世出世间八十一科。八万生灭等法。俱入实相摩诃衍。而波罗蜜之义全显矣。是则两章言稍相带。而义实条分。各有傍正。不可混乱也。又复前有俱是双遮之言。后存俱非梦幻之说。所以彰体用圆融不关历别者。葢前虽破执明慧观之用。而意不离实相之体。故有是名无实无虗之说。后虽会法显彼岸之体。而意不外用。故亦有俱非实无之言。正破显相须而不相离。体用各重而互相即之圆旨也。
△今初分二。一赞问。
由前略答布施无住。而犹未明如何布施。如何无住福深。故重提前相福之多。以为较量无住性功之本。非福德性。即著相布施。布施。两提大千七宝。无住。不住十界圣凡。福胜。委出人处功德。岂非广前无住行施。
△二示性功生佛法。
此举菩萨六度万行以显无住。从不住六尘四果菩萨佛法以显无住者。是佛复于无住行施章内。以圆空实智开空生小空小慧。会一切法皆摩诃衍处也。此旨不但于此正说两章中叠明。即下持名闻义内。亦莫不会一切皆归无住云。
△二结示生心二。一正示。
上来约广略详明住降离相之旨已尽。理当问名以便流通。当何名此经者。在空生闻此经义意超脱。功用难思。似乎不可得而名名之意。况受持此说。即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则又不可标偏名以该圆德矣。故曰当何名之。
△二答三。一出名教持二。一直示。
上边结摄经义。既即广略中义。则今结显功德。亦不离前。但在前散漫多端。今则结成两章。义弥显了。又此功德。即广前十方虗空不可思量。及广略持说人处福胜之义也。
△二正明二。一生善德二。一人成胜福三。一较示持说福胜二。
○此章大意。结出般若部旨。以显教相利益也。夫般若带通别二。正说圆教。故曰为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人能荷担无上正觉。及灭罪中当得菩提等益。皆由一代教主意唯圆。不诠凡小故也。是以因反释而复拣去三藏小乘。
△一出相施为能较本。
○一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