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93-A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科

  • 一总题
  • 二别文(三)
    • 一序分(二)
      • 一通序(如是)
      • 二别序(尔时)
    • 二正宗(二)
      • 一约发心后住降离相明金刚般若(二)
        • 一赞问(希有)
        • 二答释(三)
          • 一印许(佛言)
          • 二领旨(唯然)
          • 三正明(二)
            • 一约广略研释明住降(二)
              • 一略答住降离相(二)
                • 一答降(诸菩)
                • 二答住(复次)
              • 二广释住降离相(二)
                • 一以果法验明降心离相(二)
                  • 一举身相验明(二)
                    • 一明身相俱非(于意)
                    • 二显闻义俱深(二)
                      • 一能闻人胜(白佛)
                      • 二所闻义胜(何以)
                  • 二举果法验明(如来)
                • 二约性福广释无住生心(三)
                  • 一提相福较福德性(二)
                    • 一出相福为较本(若人)
                    • 二示性功生佛法(若复)
                  • 二历诸法点无住心(二)
                    • 一历明无住(四)
                      • 一佛法(所谓)
                      • 二四果(须陀)
                      • 三佛得(于意)
                      • 四庄严(菩萨)
                    • 二结示生心(二)
                      • 一正示(是故)
                      • 二喻显(譬如)
                  • 三结相施重显性福(二)
                    • 一重拈相福为较本(如恒)
                    • 二广显性功生佛法(二)
                      • 一略持人处福胜(二)
                        • 一人获胜福(佛告)
                        • 二处如塔庙(复次)
                      • 二广持人处福胜(二)
                        • 一人成胜法(何况)
                        • 二处如圣贤(若是)
            • 二寄闻持名义显功德(二)
              • 一持名功德(二)
                • 一问(尔时)
                • 二答(三)
                  • 一出名教持(二)
                    • 一直示(佛告)
                    • 二重释(所以)
                  • 二历显无住(如来)
                  • 三结示功德(若有)
              • 二闻义功德(二)
                • 一正明(二)
                  • 一闻义(二)
                    • 一委出经义离相(二)
                      • 一空生伸解(二)
                        • 一幸解以叹能闻希有(尔时)
                        • 二轻解以叹当闻希有(世尊)
                      • 二如来述成(二)
                        • 一印证(佛告)
                        • 二深述(二)
                          • 一述能闻希有(若复)
                          • 二约事理释成(二)
                            • 一约第一理(第一)
                            • 二约忍辱事(二)
                              • 一由安忍故不惊怖(忍辱)
                              • 二引往事释忍离相(如我)
                    • 二结示离相生心(二)
                      • 一无住生心(是故)
                      • 二无住行施(二)
                        • 一正明(是故)
                        • 二重释(二)
                          • 一约理释疑(三)
                            • 一标离相(如来)
                            • 二示实语(如来)
                            • 三明合理(如来)
                          • 二约慧显用(若菩)
                  • 二功德(三)
                    • 一标示(须菩)
                    • 二正明(二)
                      • 一生福德(二)
                        • 一人成胜福(三)
                          • 一较示持说福胜(二)
                            • 一出相施为能较本(初日)
                            • 二点初随况出后位(若复)
                          • 二释明经义离相(以要)
                          • 三结显人成佛法(二)
                            • 一正明(若有)
                            • 二反显(若乐)
                        • 二处如有塔(在在)
                      • 二灭罪功(二)
                        • 一正明(须菩)
                        • 二引较(我念)
                    • 三结具(于后)
                • 二总结(当知)
      • 二详住降前发心无法显般若波罗蜜○
    • 三流通○
  • ○二详住降前发心无法显般若波罗蜜(二)
    • 一问(尔时)
    • 二答(二)
      • 一示发心平等故称性本无(二)
        • 一称性故无所度生(须菩)
        • 二平等故无能发法(所以)
      • 二历诸法显无归平等衍门(二)
        • 一正历诸法释无显平等(二)
          • 一历二法(二)
            • 一历果释显(二)
              • 一正明二意(二)
                • 一释实无所得(于意)
                • 二释所得平等(所得)
              • 二结显二意(二)
                • 一正结(所言)
                • 二喻显(譬如)
            • 二历因释显(二)
              • 一离相度生因(菩萨)
              • 二无住庄严因(若菩)
          • 二历三业(三)
            • 一历意释显(二)
              • 一约境智释显(二)
                • 一出能照智(五眼)
                • 二融所照境(二)
                  • 一约实无所得荡相(须菩)
                  • 二约平等常住释明(所以)
              • 二以施福贴显(若有)
            • 二历身释显(佛可)
            • 三历口释显(二)
              • 一无所说法(汝勿)
              • 二无能闻生(慧命)
        • 二复疎所历释无显平等(二)
          • 一疎历二法(二)
            • 一疎历果释显(二)
              • 一正疎二意(二)
                • 一疎实无所得(佛得)
                • 二疎所得平等(二)
                  • 一直示性体(复次)
                  • 二称性修证(以无)
              • 二结显二意(二)
                • 一约善法结明(所言)
                • 二引施福贴显(若三)
            • 二疎历因释显(二)
              • 一标起(汝勿)
              • 二释明(二)
                • 一释度生(二)
                  • 一正释(莫作)
                  • 二反释(若有)
                • 二释我当(二)
                  • 一正释(如来)
                  • 二转释(凡夫)
          • 二疎历三业(三)
            • 一超疎历身释显(二)
              • 一直显中实平等(可以)
              • 二双遮有无二著(二)
                • 一遮著有(若以)
                • 二遮断无(汝若)
            • 二追疎历意约施贴显(若菩)
            • 三疎历口释显(二)
              • 一正约三法(三)
                • 一所说果人平等(若人)
                • 二所说器界平等(须菩)
                • 三所说诸见平等(佛说)
              • 二例通一切(发阿)
  • ○三流通(二)
    • 一结劝通流(二)
      • 一举益劝通(若有)
      • 二示流通法(云何)
    • 二结益流通(佛说)

金刚般若部旨科(终)

No. 49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上

要显如来全体大用究竟深智。乃假世间日用寻常衣食浅事而为发起。正如法华开为合序。观经苦为乐序之意。不可勉作寂灭忍第一空等表法而释。亦不用戒为定慧之基而说。葢一作法律奇特之谈。即失寻常事用为序之意矣。

△二正宗大分二。一约发心后住降离相以明金刚般若。二详住降前发心无法以显般若波罗蜜。

○夫般若部旨。在以空慧水遍荡执情。会八十一科皆摩诃衍。前半卷明住降修入工夫。重在荡执消尘。故多明一切即非。以显金刚大用。而从便会入真空实相。故虽有是名等说。然而破正会傍。大判属于明金刚般若。后半卷空生既解住降离相。名义翛然。却顾本因。则最初尚有一发心之法在。无明未去。则源头未清。秘藏难开。地住难入。虽有修功。恐仍有相。未免住不得善住。降不得善降。而因果修证均不究竟平等矣。故有重问。而如来直示之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若有一发心之法可得。即于平等体上有增有减矣。须知实相般若。湛然常住。纤尘不立。曾无有无之名相可得。苟一言有。即有对有之无。成对待增减之法。非平等性体也。故言实无有法。发阿耨菩提心。此实无有法。不但无有。抑且无无。有无双遣。平等斯彰。既于初因。了知性自齐平。则从因至果。皆无得。无修。无庄严。无度生。一切俱无。俱会平等。故虽炽然因果修证。莫不全性起修。修全在性。性修一契。入究竟摩诃衍彼岸矣。凡文中诸法如义。无实无虗皆是佛法。是法平等。如如不动。及一切是名处。皆点衍门彼岸。从浅至深。先破后会。法应尔也。

○或曰。前半卷亦有无实无虗一切是名等说。后半卷亦有一切俱非之言。何得前半卷只属金刚般若之荡相。而后半卷只属般若波罗蜜之会法耶。答。此有二意。一前后部旨各有傍正。二彰体用圆融不同历别。葢前半卷空生乍见离相般若。而自相心未绝。未可即会圣凡诸法以归平等实相。宜以真空慧观遍荡执情。故明破明非之言多。而间露是名之说。及至最后结义中。佛方少少点出无实无虗之旨者。正一代教主意在圆也。傥空生于此即会实相。下半卷皆不必矣。其如当机只在六根净位。只领一切俱破以荡执情。未了一切俱是尽入衍门。此则前半卷但属真空荡相明矣。由是重起入住有法之问。佛知机宜渐通泰。堪以诸法实相之旨加于可加矣。故言虽带于即非实无之说。而义实彰夫实相平等之旨。从此而愈入愈深。随会因果三业。世出世间八十一科。八万生灭等法。俱入实相摩诃衍。而波罗蜜之义全显矣。是则两章言稍相带。而义实条分。各有傍正。不可混乱也。又复前有俱是双遮之言。后存俱非梦幻之说。所以彰体用圆融不关历别者。葢前虽破执明慧观之用。而意不离实相之体。故有是名无实无虗之说。后虽会法显彼岸之体。而意不外用。故亦有俱非实无之言。正破显相须而不相离。体用各重而互相即之圆旨也。

△今初分二。一赞问。

空生忽赞希有者。因如来日用寻常不异庸人。不露丝毫圭角。而其内证慈智。迥超九界。是以希有。葢行与人同。而心与人异。如樵者在山。隐者亦在山。在山则同。所以在山则异也。若在如来。出世至今。靡不皆尔。然在空生。向来不知。而今日乍见。不觉忍俊不禁。三业踊跃。骤然而赞曰希有。只此一赞。自不同于如聋若哑。为除粪秽。默受弹诃。脱衣悲泣时矣。

○随即释出希有所以曰。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当知世尊自华严至今。时时护付。无不护付时。但可曰护付。不可曰善护善付。葢涉言诠。故加骇动。偏而非圆故也。今则与同衣食。略不现奇。而悲心内护。实为最亲切者。故名为善。如第五伦之于侄病。夜十起问视。而归则安卧。其于子病。虽不起问视。而终夜不寐是也。又复应知希有不即是护付而不外乎护付。护付非即希有而初不离希有。如世间圣人之一贯不即忠恕而不外乎忠恕。忠恕非即一贯而初不离一贯。要之在圣人自是混全。第可曰一。曰希有。而在贤者未免分疏。即视为忠恕。护付矣。善男子女人发阿耨菩提心应云何住降者。空生未见前。得少为足。不愿好者。今既窥见一斑。陡发大心。忻慕上乘。故曰我等发希有之心矣。但发心之后。直欲造修至如来护付地位。恐难顿入。必从住降工夫渐次而入。我知如来当日亦由住降发轫。方至今日善护善付。僧既求佛。宜从佛行。故问发心之后。应云何住。云何降伏耶。

△二答释三。一印许。

佛之所以印证空生者。因其所见不谬也。至于求至护付工夫。曰云何住降。则又局在小乘见解矣。意谓我空生能安住偏真矣。今又应如何弃去万缘得安住实相耶。我视四生如桎梏而降伏四住矣。今又应如何降伏无明耶。佛知一切小乘保证来。未堪加大。第与弹诃而。今空生既见希有。顿发大心。堪以大空开拓小空。大智扩充小智。故直反其所问而进之曰。汝向视四生如桎梏。欲离生降心。乃小乘境界也。今既发大心。当改途易辙广度众生。万是降心。而度生处必须离相。此竟将圆乘大任。一肩付与空生。使其转教。正加者加于可加时也。即汝向来沉空住寂执守偏真。亦小乘境界也。今既求作佛。亦不可守定故武。当广行六度。方是安住。然行六度时。又不可著诸法相。须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则行行皆全性起修。与虗空等。此又将大乘妙行。而勉进空生。正付与财物一任出内取与也。乃如来时时欲诱小乘向大。始于今日得其机宜。故一并付予。此两答的是般若会上付财令其转教也。至于以身相果法重重勘騐而引进之。是使诸法融通。汰尽余疑。皆入衍门矣。此广略等释中皆先降后住者。在空生向来沉空住寂。故问亦急于住理而后于降心。在如来因其发心向大。贵乎先历事行而住理自在其中。故亦反其所问。而先降后住。非降心文略。安住文广之谓也。

△二广释住降离相二。一以果法騐明降心离相二。一举身相騐明二。一明身相俱非。

佛既示般若体露。则四相法相非法相俱离。不但度生之当离而。恐空生未领。故复举如来度尽众生乃证菩提。修行既满为生说法。以试騐之。曰如来得菩提耶。有说法耶。此有二意。一欲开深空生大智。二即会一切法摩诃衍也。空生至此心融通。故开口答辞。便融通含畜。不如前之率尔。其曰若论如来历劫修行。自然得果。出世来。在在说法。但我解佛比来所说筏喻无定之义。则无定法名菩提。不过对凡夫低下。而假名无上。对众生邪杂。而假曰正等。对迷人在梦。假名正觉。其实般若体上。无生可得。又何得有对生说佛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尚无定。何有实得哉。即所说之法。如对病发药。众生病尚叵得。又何对空说有等之定法。法既无定。何可说耶。犹恐无定之旨未明。故复释之曰。若有所说即堕四相矣。是以皆不可取不可说。此领上无四相也。非法。即领上无法相也。非非法。即领上亦无非法相也。此一番谨对领上所示旨趣。而犹恐俱非之义未显。故复释之曰。若论修行证智。虽有浅深大小贤圣之分。其实所显离相般若。一切皆同也。勿谓我小智小空。不同如来大空般若也。葢若有四相。非无为法。若存法相。即非无为。若有非法相。即非无为矣。略中但云离四相。今点无为般若上并无法相非法相。岂非广前降心离相。

△二约性福广释无住生心三。一提相施较福德性二。一出相福为较本。

是故二字。乃结定之辞。良由无住性德当前。佛法四果如来庄严俱不可著。是故汝最初问应云何住。我即答汝曰诸菩萨应如是不住生心。不应住六尘万法。而生六度万行之心。此说乃直提初问初答之语。而结显之也。不应住色生心。即上不应住色生布施心。乃至不应住色生万行心。若一有所住。即生死四相之染污心。一无所住而生万行之心。乃金刚般若现前。一一悉皆称性起修。是以虽终日生心。而其心终日清净也。又复不应住者。乃金刚宝剑直扫十界情尘也。若二乘人执之以为究竟。即沉空住寂。孤调泥洹矣。故更䇿进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有所指也。葢谓六度万行。迎宾送客。著衣吃饭等心耳。良以著衣吃饭。六度万行。一一皆依无住般若而起妙行。故行行无非般若。所谓入理般若名为住。以无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也。即释迦牟尼佛最初与同人法。持钵乞食。亦深安此理。所以空生一见。即便惊叹希有。又复无住生心。不但所生善心为般若。即一切恶无记业报等心。靡不皆然。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者。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如是四重。皆依迷中实相而立。若不即性。则无厌足王。胜热婆罗门。调达。和须密女。皆实恶法矣。所以从无住而生。虽恶亦性。苟有著而起。虽善亦邪也。

△二喻显。

此章先明经义。次明功德。直至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双结。今且师资合叹所闻经义希有。闻说是经。乃言语也。深解义趣者。言下所诠之义。即金刚般若大用现前。扫尽十界情著。以归真空离相。乃前处处所明即非是也。趣。是言外所显之意。真空不空。一一皆归实相彼岸。会一切皆摩诃衍。乃前处处所明是名者是也。故直叹之曰希有。希有与前不同。前是初窥如来寻常日用。莫非无住般若现前。如天王华屋一时乍见曰希有。今则宛转问答委曲详明。深知真空不空。法法皆实。如覩弥勒楼阁重重。细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而不暇遍言宫里事矣。是则前窥广大。今悉精微。故曰希有。然而今复悲泪者。良由从得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傥一错过。所失弥多。故复悲泪。次叹他闻希有中得闻是经。乃闻慧。信解是思慧。受持乃修慧。三慧既足。亦当如我今日深解义趣矣。信心清净即上义也。用金刚大用扫空一切。而真空体露。不著十界情尘为清净。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真空不空。即显实相。如春池喻内水清珠现。镜净明生。诸法不生而般若生。为即生实相。当知实相无能生所生。不过开显如来藏体。假名曰生。所谓千年常住一朝生耳。此是前所解之趣也。既空万有。此人岂非第一般若耶。既生实相。此人岂非到宝所彼岸之希有人耶。

△二轻解以叹当闻希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