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由上佛智。破除一切众生迷暗。令入大灭度者。良由众生本来具有天然自性。真知真见。不假修为。而成就也。只因众生逐妄迷真。不见自性。故诸佛出世。指示悟入。而为缘也。故君子以人治人。下人皆可以为尧舜耳。
△二别因分三。初标数。
钞。根有三根。机有五性。今所被者。最上乘故。非圆顿机莫能入也。
问。三根普润。大小兼収。方为此法之圆妙耳。云何独被大机而不被小机者耶。答。前不云乎。诸大乘经。及三乘之法。皆以实相为本。今不被小。而云被大者。有三义。一者。引未发大心者。令发大心故。二者。已发大心者。令永安住不退转故。三者。令彼二乘。生大惭愧。入佛智故。故云如来为发大乘等说。由斯巧语。令彼小乘。深信大乘二空真如。更进穷楼。回心向大。非实弃不被耳。
△三引证。分二。初独被上机。
钞。乐小法者。只乐生空。不解二空。以不知心外无法。不达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来空寂。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未脱法执见故。是以不能听闻。不能受持。不能读诵。亦不能利他。为人分别解说。荷担无上大菩提故。
△七为示见性必修。分三初标。
钞。夫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故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还要如丧考妣。是知见性已后。必假修而证之。若不修行。旷劫无明。云何能断。
故楞严云。虽复受持读诵。若不断除杀盗淫妄。如蒸沙作饭。必无实果。又莲池老人云。画饼何益于饥肠。燕石难瞒于贾价。是故必要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为如来三无漏学。决定清净明诲。故曰必要持戒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即生实相。持戒者。戒也。修福者。定也。生信心者。慧也。即诸位之堦基耳。生实相。即生诸地之实相也。所谓断十障证十如故。
△三引证。
钞。虽发大心下。凡情未断。般若未飡。虽经累劫修行施度等行。未超三界分段生死。未得断除现行烦恼。一切重障。故劝持诵般若大乘之力。方销分段烦恼极重报障。
故普贤章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故宜至心。忏悔六根情。即持诵大乘义。转重障而成轻障故。重障者。即贪嗔痴等。烦恼障及报障也。轻障者。所知障也。由持般若力故。先破分别二执。现行烦恼。后破所知障。所谓般若止观力强。俱生随眠。无不断也。
△三引证。
钞。或缁或素。或高士等。广依三十二分科文解释。时人谓之文直义明。了无迂曲。故今释之曰。不然。斯诸文释。理观虽妙。实为傍求异解。而与弥勒.世亲古释之论。似有违也。
问。既诸家古德依三十二分之文注释。亦能发明理观意旨。奚得局立断疑之文。以为美哉。答。夫弥勒。是补处佛。位证圆觉。深通佛意。为法王嫡子。金口所宣。八十行偈。解释斯经。授之无著。无著又将此偈转授世亲。世亲又依斯妙偈列成二十七段断疑论文。解释斯经。后之高贤。凡欲销释。总依此论。方不谬佛意。乃万古之规镜也。若依三十二分之文注释。总然玄妙。未遵古意云耳。
△三结叹。
△将释此经判义分三。初通序大意。文八。初通叙大意。分六。初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