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生于西土阎浮州。当东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初八日。从母摩耶氏右脇而入。即从右脇而出。涅槃於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越一千一十七年。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其教始行于中夏。梵音佛。华言觉也。谓于一切有情中。能觉悟也。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又云教主也。非相而相。应身佛也。相而非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释迦文佛。谈般若二十二年。计六百余卷。金刚般若。乃第五百七十七卷。名曰断疑品。大部般若之总要。故独流通。能令持诵者。得坚固生智慧。惟贵恒诵无间。自然感应。利益无穷也。
是经古今刻本最多。每有错讹。虽经莲池大师较正。而诸本仍有传误。兹刻考订原文字字端的。更于句下圈点。分为三类。佛所说者。用此○圈。须菩提说者。用此◎圈。阿难结者。用此、点。俾读者。一目了然。经意不解自明矣。
嗣文佛七十一世孙法轮沙门行敏顶礼谨述。
余所著此经者。因见各家经解甚多。悉心细查。未有傍注。恐读者不能悟。悟者不能诵。故详明傍注。使读者一目了然。可以随时参悟。知其义理。修一切无相无为之法。非教人徒然持诵。遂得福德之胜。内修之福田。外修人所共见共闻。谓之阳德。内修人所不覩不闻。谓之阴德。有相有为。自不及无相无为之福。外修自不及内修之福。阳德自不及阴德之大。以见般若无相之法。六度万行。皆当体此无相之法修。是以辗转教人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使人知无相之法。精为奥妙。可以自修自悟。明心见性耳。盖信受者。要知三藏之大略。先除六根六尘。后除五蕴全空。方能入无我人等四相。无我人等四相。则自然民脆。物与为怀。六根六尘。污染不著。则不见有辱之人。受辱于我。自然精进一乘。永不退转。则四大非有。五蕴全空。心心相赎。自然清净。则自性常空。无有障碍。一真显露。光无不遍。照无不周。佛说经成藏。无非发明四句之义。佛法包括无余。故无我人等四相之法。不但为金刚一部之骨髓。寔为三藏全经之骨髓。读经者知此四句。寔为经之全体。可谓真能契般若经者也。奉佛者能遵此施行。何患彼岸之不到哉。是则余之愿也。夫是为序。
金刚是金中之精坚者。刚生金中。百炼不销。质极坚利。不为物破。而无物不破。譬如般若能照破众生贪嗔痴爱一切颠倒之见也。般若者梵语。华言智慧。性体虗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众生作孽受苦。堕落沉沦之地。彼岸者。谓诸佛究竟到人欲尽净。光明正大之地。经者径也。犹云路径。谓欲到彼岸。必由此路径也。波罗蜜有六种。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淫邪。三忍辱。度嗔怒。四精进。度懈退。五禅定。度散乱。六智慧。度愚痴。各占六度之一。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该。万行俱俻。佛言梵语。中国莫识其义。宏始三年。姚秦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请什用中国语。翻译此经。指示后学。盖人之真性。本是虗灵不昧。历劫常存。惜为万欲昏蔽。所以沉沦苦海。受报无穷。我佛慈悲。特说此经。犹乘筏度津。以至彼岸也。所谓金刚者。盖万物不能逃乎五行。而五行之中。惟金最坚利长久。木有时而朽。水有时而涸。火有时而熄。土有时而崩。以金试之于木。则能成器用。沉之于水。则光湛常新。投之于火。则百炼愈精。埋之于土。则永劫不坏。其位在西北。能摧折万物。人能用之于身。可以斩一己之邪魔。除万里之妖孽。儒有龙泉宝剑。安邦定国。道有青蛇宝剑。斩绝情欲。佛有金刚宝杵。降伏魔王。大易以干为首。元门以金丹为首。此经以金刚为首。得此般若者。证西方无量寿果。西方金方也。金之为义。大矣哉。故以金刚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人生日用间。图名贪利。奸伪百出。至死时。心尚不足。自以为乖巧伶俐。不知溺于罪孽苦海。真痴愚也。必以智慧。打破痴愚。独秉干刚。勇猛精进。明了自性。岂不到彼道岸。与诸佛同清净身如哉。总之。金刚喻也。般若法也。波罗蜜证果也。此讲章乃石公天基所注。于金刚般若波之义。所解甚明。故存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