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讲卷下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究竟真性。诸法无我。是故谓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

尔时须菩提。闻佛所说经义不可思议。恐有不可言传之心法。

白佛言。

遂启白佛言。

世尊。

世尊曰。

善男子。

我前问善男子。

善女人。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蒙佛辗转开悟我等。皆净信无余。但前所问。

善男子善女人。不过以凡心初发菩提之一念。未敢希及证佛。今既得我佛示以觉路。闻之者莫不兴感。理修寔证之心。今善男子善女人。发理修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闻经义不可思议。诚恐余义不能悉达。稍有余疑。自必动心举念。致与住心降心。便不相应。愿佛于不可思议中。曲垂方便。而申释之。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

佛告须菩提曰。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既发理修寔证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生如是心。

至此当生如如不动之是心。心虽如如不动。但佛法以度众生而起大悲。以大悲而生菩提心。一切众生与我一体。我欲灭度。亦欲令彼灭度。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乃同体慈悲之道也。然修佛之因。必须灭度一切众生。而如如之心。乃真空无相之体。不应住相生心也。

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至于尽不能起能度之我相所度之众生相。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则般若观照。常住不灭。凡前所有一切妄心。原非真性中所有。如红炉点雪。消融殆尽。无一众生寔灭度也。

何以故。

佛云此何以故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若学道之菩萨。四相未除。则菩提心无由而发。何以言菩萨。

所以者何。

所以然者何。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实无有法。

以性本空寂。浑然天成。其发此心。不过自修自悟。寔无有法。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闻我说。寔无有法发心。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

昔日我为菩萨时。于然灯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有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否。

不也。

须菩提弗也答之。

世尊。

启咨世尊曰。

如我解佛所说义。

如我解佛所说。无法发心之义。因源既无。有法可发。果海自无。有法可得。

佛于然灯佛所。

佛于本所处。

无有法。

乃自性自悟。无有传授秘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菩提之道也。

佛言如是如是。

佛以须菩提之言。为当故称如是如是。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如是如是之义。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寔无有法可得此菩提。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有法。

若曰有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则能所未忘。我法俱在。心且难降。何堪作佛。

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

即不当与我止授一记。

汝于来世。

云我来世。

当得作佛。

方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号释迦牟尼。梵语。释迦云能仁。即度脱一切也。梵语牟尼。云寂默。即心体如如也。牟尼为体。即是如字。能仁为用。即是来字。先言释迦。后言牟尼者。摄用以归体也。如来者。从体以起用也。总是真性。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诸法如义者。盖我真寔之性。本来自如。其见之于诸法事。亦自然而来为应迹。去无留滞。如如不动之义。理即上无为法也。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盖本原不从外得。偏虗空世界。而常自如。所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也。

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然灯不过与我授记而

作是言。

何曾得法于他。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皆是我如来本性也。

何以故。

有法得无上菩提。则不与记。无法得无上菩提。乃与授记。

如来者。

盖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

即诸法如如不动之义也。有法可得。心有所动。则不如如无法可得。一念不生。寔合如如之义也。乃与记不与记之所以也。

若有人言。

设若有人言。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得此菩提之法。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便向他说到。

实无有法。

不知我从。寔无有法上得之。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我得此法者。寔无有法上得之。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即人言。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

得菩提之果。于是中。

无实无虗。

以无寔故无妨。如来说一切法。以说有不有。说空不空也。以无虗故。说有说空。皆是佛法。说有不有为妙有。说空不空为真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皆是般若之佛法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所言一切法者。

然人心之大事未明。须赖此法。指示迷途。除去四相。

即非一切法。

若真空既悟我自得之法。亦非有方名佛法也。

是故名一切法。

佛所以随说而又扫去者。盖谓不可泥于法耳。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譬如人身长大。

我设一譬喻。如人之一身。虽长且大。果真为大。

须菩提言。

须菩提证入深解。不待譬喻之毕。

世尊。

即启世尊曰。

如来说人身长大。

如来说人身长大者。

即为非大身。

心不菩提。徒为妄形。则非真寔大身。

是名大身。

是虗名大身而

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所答之言。即呼须菩提曰。汝谓取相不名大身。离相是名大身。

菩萨亦如是。

菩萨亦如是。不可取相。应当如是离相。

若作是言。

若菩萨自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我当灭度。一切众生。作言自负。则心中寔有我。为能度相。众生为所度相。我相人相。皆不能无取相生心。

即不名菩萨何以故。

何以故。即不名菩萨。盖菩萨应离一切相。有相则有法。无相则无法。法由缘会而生。其性本无有法。无法则无我。无我一切诸相皆空。则妄心不降。而自伏真如自住矣。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实无有法。

但真性中。自有无上菩提之妙。本无众生可度。又何有法可据。

名为菩萨。

此所以名为菩萨也。

是故佛说一切法。

是故佛说一切法者。不过随时顺宜。与人解粘法缚而。岂有能所心哉。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我谓度生。应当离相。而度法得闻矣。然不但有情之众生。应当离相而度。即无情之佛土。亦当离相而严。

若菩萨作是言。

若菩萨自说。

我当庄严佛土。

谓我能庄严佛之刹土。亦是取相。

是不名菩萨。

是著于有相。

何以故。

所以者何。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我所说庄严佛土者。非为粉饰外貌之具。乃吾心佛土也。佛土无相。本来清净。云何可庄严哉。

即非庄严。

惟不住于相不庄之庄不严之严。

是名庄严。

是则所以名庄严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若菩萨通达于一切有情无情。皆无我法者。则诸相无住。一心清净。真如自住。妄心自伏。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如来言说。而名称之曰。真寔的菩萨也。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二心一体。五眼同观。故谓之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灭度众生无灭度众生相。庄严佛土无庄严佛土相。然灯佛授记释迦。无法可得相。因果一切。皆无有相。如来成佛之时。无有诸相成佛之后。亦无有知见相。但佛具五眼。能照见一切众生根器浅深缘因。故设此五眼沙界二喻之问。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

观见障内之色。谓世界中一切凡有形相之色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

天眼者。能照见障内之色。如日月星辰旋伏因缘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

慧眼者。能照见一切众生慧性根器浅深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

法眼者。能照见虗空法相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

佛眼者。智无不及。照无不周。寔照见众生妄念妄心。时起时伏。有恒河沙数之多。世法上论指五眼。为佛眼睛之眼。以理论则心窍之眼也。眼通于心。大凡众生。皆具此五眼。与佛无二。因四相六尘遮蔽。只有肉眼一件而。儒书云。圣人之心有七窍。即是五眼之谓也。佛有五眼。乃常性真心。非过去未来现在之妄心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以喻众生之妄心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

如是沙等恒河者。一粒沙为一恒河。

所有沙。

一沙为一恒河。则恒河亦无数之多。

有如是沙等恒河。

举此无穷之沙等恒河者。谓一粒沙为一恒河。广设譬喻而言恒河也。

是诸恒河。

是诸沙数之多恒河。

所有沙数。

所有之沙数在佛所说法之世界。处如是无量无数之沙。

佛世界。

佛世界者。三千大千之内。必有一佛设化。谓之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

果多否乎。

甚多。

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佛告须菩提。

佛告须菩提曰。不必远论恒河沙界。

尔所。

尔者近也。

国土中。

乃尔之国土中。

所有众生。

所有许多众生。各具一心。

若干。

若干者许多也。

种心。

寔如恒河中若干无数沙之种种妄心。

如来悉知。

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知之。盖一念不生。神鬼莫测。一念将萌。神鬼共鉴。所有众生妄心。如恒河沙数之多。如来智无不照。岂有不悉知者乎。

何以故。

其故维何。

如来说诸心。

如来所说一切诸心。皆是众生妄心。

皆为非心。

皆非性中常住真心。识得妄心非心。

是名为心。

若去妄还真。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佛征释所以者何。为非心是心。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若能觉悟本心。扫除妄念。

过去心不可得。

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也。过去心者。灭无滞于物。则过去即无过去。心不可得也。

现在心不可得。

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不住。何所专主于有现在心不可得也。

未来心不可得。

思念后事者。未来心不将迎。则念虑未至。神鬼莫测。未来心不可得也。三心了不可得。即见自性如来。所谓见性明心。立地成佛。发进修寔证之菩提心者。可不知勉哉。六祖曰。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张无尽云。一念不生全体现。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福德无故而得福性。圆满法界。通入化境。故谓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若人有以满三千大千布施之福俗眼。为寔佛眼为无。以不可得之心为因。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缘。

以用布施。

用为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

是人以是之心不可得之因缘。而行布施。

得福多不。

其福德果多否。

如是世尊。

须菩提深会其理。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

此人以是不可得之因缘。而行布施。则因如缘如。

得福甚多。

佛闻须菩提得福甚多之答。欲发明福多之解。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福德有实。

若以有得之心行施。则福德在住相希生之寔住相行施。乃是妄心。便不得福德性。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如来不印可。说得福德多。今以不可得之心行施。则福德无住相。希望之故。无住之福。无得之德。则福性等于虗空。无有边际。故如来印可。汝说得福德多。前以宝施身施。不及持经之福德。

以福德无故。

今以福德有。寔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

如来说得福德多。可见前此较量布施之福德。不及持经之福德。非不欲人布施。惟欲人体般若无相之法以布施。自得福德之多。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佛之说法。随感而应。非预孰所说。故谓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既解悟。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诸相见。自应以无相法身见也。但恐有人谓。现在说法者。乃具足色相也。致疑有所说。则有相无相。则何有说。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尔切勿自谓。我如来有心。作此念头。

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尔亦莫作是念。谓如来有法可说。

何以故。

佛自征何以故。莫作有法可说之念。随自释其义而言。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设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乃执法未空。与佛说相违。

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不能解我所说相空法空之义。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说法者。

乃证明无所说之旨。我所说法者。乃随机施设。

无法可说。

若真性本来明寂。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但为众生。住真降妄而说。是名说法也。如如居士云。终日吃饭。不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著衣。不曾挂著一茎丝。所以我佛说法。四十九年未甞道一字。

尔时。

尔时者。须菩提起问之时也。

慧命须菩提。

慧命者。慧以德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异名。乃记者之称。须菩提之词也。须菩提自虽深悟其理。但思佛不可色相见。法不可声音求。二义俱深。于未来世。众生善根浅薄。恐难生信。

白佛言世尊。

是以启咨世尊而问曰。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

谓未来世界。有众生闻说此般若经法。

生信心不。

能生敬信心否。

佛言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勿谓五浊恶世之间。俱是不信佛法之人。盖佛与众生。原非两类。同具此般若真心。

彼非众生。

彼虽为众生。而真性内原有不可以众生目者。

非不众生。

彼虽非众生。而业缘现在。固不可以众生目之。

何以故。

佛告须菩提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能闻法生信。以悟真如。是彼非众生也。执相生心。迷蔽真性。是不众生也。佛又自释谓。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何以故。

须菩提。

佛呼须菩而释曰。

众生众生者。

以闻法不生信心故也。众生之性。与佛同原。无有差别。

如来说非众生。

如来说非众生。因不信无相无住之法。背真逐妄。自丧性灵。故非众生中人也。

是名众生。

为众生者。岂可自住众生之相。执迷而不悟哉。是假名众生耳。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无四相以净心修善法。以行善故。谓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

佛又再告须菩提曰。我所说阿耨菩提之法。乃吾本然之性。

是法平等。

盖自性菩提。是法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而平等也。

无有高下。

是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何以见之。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以我真性原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妄。若有此妄。则嗜欲深天机。必浅攻取累。湛一不全。吾见尘旁种种异起。何得为平等法哉。法为平等。方名无上菩提矣。

修一切善法。

佛又说当修此一切善法。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是明心见性之善法。依此法修。则虗明真。崇德履道。造至觉地矣。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得此阿耨菩提也。然又恐人泥于有法。

须菩提。

故呼须菩提曰。

所言善法者。

所言善法者。乃接引众生人道之门。本来原无此善法。不过假名。以开悟人耳。不住四相而修。则修同无修。

如来说即非善法。

若执著善法。便有人我等相矣。

是名善法。

是名善法也。不住四相而修。则修无所修。如是之修。修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因。乃名真修。不住于法而得。得无所得。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乃名真得。是我所谓无有少法可得之义耳。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布施为福。持经为智。以福较智。福不及智。故谓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说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良由离此四相。以修善法。则了脱贪嗔痴爱四恶业并六尘。不能相染。而六度亦无所住心念全忘。意识尽泯。湛然清净之心。真超入太虗境象。得无上菩提。我思无相修善之法。所得真证无上菩提如是。以清净无为之道。心超出三界。永劫常存。其福德宁有比伦乎。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所有诸须弥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昆仑际。

如是等七宝聚。

设将七宝聚。如须弥山之高大。

有人持用布施。

其施可谓大。以如是大施之因。必得如是之果。所得福德亦应大。而不可穷极。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若人以般若经。

乃至四句偈等。

并四句偈。

受持读诵。

受持有得于心。

为他人说。

为他人演说。有益于世。

于前福德。

比前七宝布施之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分不及持经之一分。

百千万亿分。

即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皆不能及持经福德之一分。人可以布施徒求于外。而不求于心哉。盖以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自利利他。直使人我同证无上菩提之大道。至是如如不动之般若。光无不遍。化无不周。乾坤不能覆载。劫火不能毁。坏。体物不遗。天人仰赖。以视须弥山之高。不啻大千世界一微尘。其布施之福德。有何可与持经者较量而比议哉。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众生本性皆善。岂有所化。故谓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一切众生。各具真如之性平等。而无圣无凡。无有高下。众生与佛同源。若悉能以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则众生即是如来。何有众生可度哉。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凡汝学道诸人。勿谓我如来寔有此意。

我当度众生。

必有化度众生之心。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莫作是念。

汝等莫作此如来度众生之念。

何以故。

何以故。莫作是念。盖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高则无度众生之如来。无下则无所度之众生。

(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纵有众生。执著四相。迷性惑心。如来不得。说法破执。而觉迷则如来乃离相说法。离相度生。岂作是念。见有众生可度。我谓能度乎。度而非度。亦寔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

若有闻经悟道。众生自然化度。我何度之有哉。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也。

如来度者。

若说一切众生必是如来化度。

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如来即有能度之我相。所度之人相。可度之众生相。即有我成佛。永劫不坏之寿者相。有此四相。又何能得证如来。抑安能得度众生耶。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如来寔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以证如来。

如来说有我者。

不过寻常随世流布之言。口虽说我。

即非有我。

如心中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而执相迷心。凡夫之人。不明离相之意。

以为有我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凡夫者。

性本平等。与佛同源。无有高下。

如来说即非凡夫。

因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修一切善法。以致迷蔽真性。

是名凡夫。

是名凡夫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为法身。离有为相。故谓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无我者。即为如来。有我者。即为凡夫。无相之旨。岂可不深明彻悟哉。前汝解三十二相。不可以见。即是如来虽不可以有相之应身见是如来。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

须菩提言。

须菩提意谓。应身相好。乃法身中流出。有诸内者。始形诸外。若不圆满性中法身。安能有此三十二种相好。

如是如是。

故答言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欲观如来。不出此三十二相也。

佛言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以相好观騐如来之答。知须菩提于无相之法。尚有细惑未遗。故举近事以质。使之不辨自明。是以呼须菩提曰。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设若如来可以三十二相见。

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在天为四大天王。纠察人间。为圣为王。亦惩劝人间善恶。曾修三十二净行。故亦得三十二相好。不无生灭之心。不能如佛之永脱轮转。不变不易。无始无终。而道化之常存不息。

即是如来。

如来道性常存。无为自治。岂转轮圣王之所及乎。须菩提证无诤三昧第一阿罗汉道。不能成佛者。惟此毫厘之相未遗耳。兹闻佛转轮圣王之喻。些须之相。一扫全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故即启咨世尊曰。

如我解佛所说义。

如我解佛所说转轮圣王之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

佛知须菩提。至此透彻无相真空之法。但恐现在未来一切众生。隳于见闻。不悟真性。

而说偈言。

彼时世尊而说偈曰。偈者。发言成句也。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盖真性之如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何可以色见声求。若以色见声求。是人不了悟。率性之谓道。如舍正路而不由。乃行邪道。何能得见真性之如来。佛以慈悲平等。惟愿众生脱离苦趣。故深戒以向外营求。欲人汲汲乎。反求诸矣。色者。如庄严佛像之类。见者。亲覩之也。声者。如歌扬梵讲之类。求者索也。我者。佛自谓也。邪道者。因声色乃是幻妄。惟真性方为正觉也。如来者。真性法身佛也。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菩萨所作福德。无自受之心。无贪著之念。故谓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诚以非有我相则。无我执。一切诸法。悉皆无我。既无我相。诸相皆空。清净之心。湛若太虗。故于三十二相。不住于有。具足相好。不住于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随顺因缘。毫无动念。以成就空忍空寂之心。寔证无上无为之大道。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若发无上菩提大心之菩萨。不悟无我之法。徒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

持用布施。则有贪福之我相与大道至公无我之心。便不相合。又何能充塞天地化。育群生哉。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若复有人。深知一切万法。从我自心而生。湛若太虗。不住不著。无有我心。我者。私心也。成者。成就也。

得成于忍。

得成就此容忍功德。

此菩萨。

此等菩萨。

胜前菩萨。

胜前宝施之菩萨。

所得功德。

所得之功德。

何以故。

何以故也。

须菩提。

佛恐须菩提。错认世间福德。故又呼而告之曰。

以诸菩萨。

以诸菩萨原无所得之心。

不受福德故。

不受福德故。是以为胜也。须菩提拟不受福德之迹。疑果从因。若固执不受。则有必固我之相。岂得为胜。

须菩提白佛言。

须菩提未解其义。

世尊。

启咨世尊曰。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示以心法。

菩萨所作福德。

无自受之心。一心惟知。我欲灭度一切众生。但愿众生。悉受福德。灭度一切众生。不计我为能度者。亦不知寔有众生我度者。

不应贪著。

如此不应贪著之心。而得寔证菩提之果。

是故说不受福德。

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一合真性。是为性理之相。故谓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者。是人执相生心。不解我所说一切法无我之义也。如此执著。尘世之中。一切妄境。触而动念者。等于碎。为微尘之多。不可穷极。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碎分为微细尘埃。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以为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

须菩提。深悟佛意言。甚多。

世尊。

启咨世尊而征释。

何以故。

何以故谓甚多。盖一切尘劳。散于尘境。触境而动念者。不可数计言甚多。但微尘虽多。乃虗妄之体。不坚之质。念动即生。念寂即灭。本非坚寔。而常有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此微尘众。俱是人心妄想安立。若曰真个有此微尘众多。

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也。

所以者何。

妄尘皆是外来之物。非吾性中之本有。若能心镜常明。微尘虽多。不为所触。安能蔽我灵府。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

此非微尘众。

是名微尘众。

若不能了悟真心。惑于一切尘境。是名微尘众。世界乃微尘积成。既无微尘。何有世界。微尘世界。皆是假立色相。原不真寔。微尘在太虗之中。游气飘扬任起灭。世界在太虗之中。明暗色空。山河大地任聚散。若真性般若。穷劫不坏。岂二者可比哉。

世尊。

须菩提悟入深解。复启咨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皆由妄尘积聚而成。劫数尽时。终有变坏。此所以虗妄不寔。

即非世界。

不过现在尚存。

是名世界。

是名世界也。

何以故。

须菩提又征释。何以故谓之非世界。盖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世界皆属虗妄。终有坏时。本非寔有不坏之质。故释云。

若世界实有者。

若以世界为寔有者。必是本来真性。自无始以来。常住不灭。以此真寔之性。在于世界中。打成一片。有不滞于迹。无不沦于虗。

即是一合相。

即是一而不可合之以为二。合而不可折之以为离。乃是一合相之真性。

如来说一合相。

然如来说一合相之真性等。于无形可见。无声可闻。如来于相离相。说一合相。不可执著寔有。

即非一合相。

又不可执著为寔无。

是名一合相。

乃强名一合相矣。

须菩提。

佛见须菩提之言。悟入深解。故再呼而告曰。

一合相者。

乃真性虗灵之体。无有形色声音者。惟当自省自悟。有而不滞于迹。无而不沦于虗。真空不空。妙不容言。

即是不可说。

即不可言说求者。

但凡夫之人。

但庸常之人。不知遇相离相。遇空离空之义。

贪著其事。

贪著尘境事相。以微尘世界为寔有。以色身六根为真我。不悟灵明之真性。所以沉沦而无由解脱也。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知见无见。此即正见。不生无生。此即常生。故谓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般若经中。于我四句无相之偈。反复辨难。辗转较胜者。盖因四句之义。信之浅者。可以破执觉迷。信解深者。可以住真降妄。穷造其极。直使般若智慧。圆满乾坤。超出三界。不动跬步。弹指到波罗密之道岸矣。我是以不避饶舌之嫌。汲汲乎欲人信解。但相由见生。有相之见。则为妄见。无相之见。始为真见。至又不得。不将四见相与辨明。使发菩提心者。得以信解。去妄归真。而同证无上无为之大道。此我之深意也。佛恐人著于妄见。不能见性。故发此问。

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若人言。佛说我人等四见。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是人解我所说真见妄见之义否。

不也。

须菩提以弗也答之。

世尊。

启咨世尊曰。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四见之义虽简易。理寔精微。执有执无。皆非真见。非觉悟之深者。莫能窥其奥。若是一切之人。不解如来所说之义。

何以故。

须菩提又征释何以故。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世尊。

启咨世尊曰。

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盖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自性之无求无得。湛然常住。以清净我见也。见人之真性。各自具足。以清净人见也。见真性中。本无烦恼可断。以清净众生见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以清净寿者见也。此四见乃佛所说。见自性之真见也。若众生于是非爱取舍中。处处著见。逢色而受。遇境则触。执一切色相。皆有以堕常见。此固不能信解四见之义也。即深信而不能深解者。闻佛所说无相之法。遂执四相以无为。而不能融通活泼。致堕断见。犹如稿木死灰。而无生发之机。亦不能使般若之体圆通周遍。是亦不能信解四见之义也。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执有执无。皆是妄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之真见也。

是名我见人见众者见寿者见。

惟不执于有。不执于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不堕常见。不堕断见。自得法性圆融。湛然常净。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是我所说。未能觉悟深解之。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耳。

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解说四见之义。深悟透彻。了达无余。寔合佛意。遂呼菩提曰。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若能兴起无上正等正觉之真心者。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

应如是致不堕。常堕断之见。

如是见。

应如是起不堕常堕断之见。

如是信解。

应如是发不堕常堕断之信解。

不生法相。

不生知见信解之法相。佛虽示以不生法相。尚应解修证者。难得不生法相。

须菩提。

又呼须菩提曰。

所言法相者。

如来心中。无有法相之见。随系外应。无寔无虗。

如来说即非法相。

不过假此为人解粘释缚。使人得以生真降妄。

是名法相。

是假名为法相而。法相既非必无我人众生寿者之见。而菩提真心。所当知见而信解者也。发菩提心者。曷审于此。如是知。如是见。即无上菩提之真知真见也。法者事也。相者形迹也。至生法相者。于事之形迹如我人众生寿者之见。皆不萠于心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梦幻泡影露电。皆是应化无常之假质。非真寔常存之本体。故谓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如汝所解云。见真性中本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乃是清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真见。我谓如汝所解之义。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知见信解之法相。则万缘全空。万法归宗。而威仪寂静。知见不生。性契无上菩提之道。心无余涅槃之寔相。使湛然清净之心。圆周三界。历劫常存。无物不生。生物不测。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

若有人以满无量无央数之世界七宝。无量阿祇世界者不止于恒沙也。

持用布施。

持用布施于人。固为世间福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

发菩提普济之心者。

持于此经。

持于此经偈。

乃至四句偈等。

乃至见自性中无相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

自见其性。

为人演说。

又演说于人。推演讲说教人。亦得以明心见性。

其福胜彼。

此则出世间之福。成成物。受福无穷。宁不胜彼满无量无央数世界七宝。持用布施之福哉。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佛又自征曰。我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何以故。盖真性湛然常寂。无相无为。本自如如。

一切有为法。

一切贤圣。莫不以无为法。而寔证菩提。若世间一切有为法。皆虗妄不寔。

如梦幻泡影。

如妄梦之非真。如幻术之假化。如水泡之起灭。如身影之恍惚。如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疑梦。皆从颠倒起也。

如露亦如电。

如朝露之易晞。如电光之易暗。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虗为寔也。露以日晞。电以霁散。尤为倐忽起灭。

应作如是观。

当作如是六者观。观六者。生灭无常。虗妄不寔。则知一切有为之法。皆有形有相。妄伪而不真实也。惟我如如不动之真性。无形无相。起万劫而不朽。不生不灭。历亘古而常存。能于无相之偈。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者。其福德宁可较量而思议哉。此六字中。凡人事之感应。山河之安立。天地之变化。都说尽。此四句刬尽经旨。正如来真切灭度之处。观无所具。空观假观中观之妙智也。

佛说是经

佛既反复阐明般若之法。说经毕。

长老须菩提。

首焉起请之长老须菩提。顿悟真空。聆心印。其时同会听法者。

及诸比丘。

有比丘而名僧焉。

比丘尼。

有比丘尼而名师姑焉。

优婆塞。

有居士而谓之优婆塞焉。

优婆夷。

有道姑而谓之优婆夷焉。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一切天上人间及阿修罗等护法之神。

闻佛所说。

闻佛所说此经。

大欢喜。

各各见性不惊。不怖不畏。皆大欢喜。幸正法之难遇。悦今日之躬逢。

信受奉行。

莫不信受其言。而领于心。奉行其教。而演于人。虽历亿万劫。永证金刚不坏身。佛恩之慈悲。至矣。观是经者。宁可不宣扬妙法。以报佛恩乎。川禅师颂曰。饥得食渴得浆。病得瘥热得凉。贫人遇宝。婴儿见娘。飘舟到岸。孤客还乡。旱逢甘泽。国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来降。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东西南北。不用思量。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金刚大道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讲卷下(毕)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