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04-C 总说(采摘各书)
此经要义有五。一以法喻为名。二辨实相为体。三明无住为宗。四论断疑为用。五判大乘为教相。若昧法师曰。法身真智曰般若。法身理果曰彼岸。必以真智为先导。然后能断烦恼。出生死。圆证理果。故曰智慧到彼岸。实相常住为体。体即法身。观照契理为宗。宗即般若。文字断疑为用。用即解脱。般若二字。包括宗体用。而独标般若为名者。以法身非智慧不显。解脱非智慧不成也。
智者大师曰。般若有三种。实相。观照。文字。实相即第一义谛。观照即智慧。文字能作诠。亦为般若。
无著云。金刚难坏。坚也。金刚能断。利也。坚喻般若本觉。利喻般若始觉记云本即实相。始即观照也实相是体心本无相以本来真理为实相是生实相妙解真诠。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观照是用。心本有觉。以真智所现为观照。即相应本觉之妙慧体用双疏理智互发分明的当一读一快。故体用虽分。理智则一。疏云。即智之理为实相。即理之智为观照也破的语。般若正翻曰慧。今云智慧。慧即智体。智即慧用。
记云。金刚般若有二种。实相者。理也。观照者。事也。离理无智。离智无理。故能断一切。即坚即利也。
此经为众生性中所有。人自不见。但知诵读文字。祗于身外覔佛。句下求经。若悟得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始知诸佛皆从此经出。学者持内心经。以立见性之法。即此经不假立法矣。
此经通部总是发明大乘义理。善现耻小慕大。故特为启请。有应住降伏之问。此问直开千万世教门心法。经云。是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明以大乘为教相也。
此经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字为纲。一点菩提心。却是金刚正眼。万法总持。要看得十分郑重。方知切实下手工夫处。菩提心一发。智光便现。名为般若。一切万行。从此而生。所以学佛人。初从净信。直至成佛。总离不得发菩提心。(倘不发此心。则不应住而住。当降伏而不降伏。即护念付嘱不信从矣。是以经中于发阿耨多罗句。凡二十九见)。
金刚经佛说无相。但去妄念。不去天理。若并天理去了。岂非行尸走肉。虗生世间。故于第十四分中说出生实相三字。慧根人虗于此著眼。(要知说无相处。俱是说实相处。乃是佛家命脉)紫栢老人云。后人目释氏为空门。殊非释氏本旨。吾儒不去细究。但言佛氏虗无寂灭。岂不罪过。
圆旨云。般若固在离相。然必以离相般若。贯彻于施忍等五度中间。实实去行。方能打成一片。故经文说般若。必从布施忍辱等处见之。
修学人心有解悟。而未从事上证过。所见终不实落。空生既悟实相。佛复为说忍辱一大段经文。正欲其从极难忍境界。一一历过。毫不动念。方是真正实相般若也。
离相般若。原从森罗万象中见。竝非断灭相也。佛一路说离相般若。入后陡提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试空生。空生直答云可以观。正见其所见谛当处。后人不知佛意。见转轮王一难。便谓空生不该如此说。埋没空生多矣。
布施为六度之首。是修行中一大事。首言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是如来之般若法施也。此经句句是般若法施。菩萨心施。与财宝施身命施不同。一无住著。不落根尘。故第四分中。即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末世以布施为修行。以施舍为布施。又藉布施以求福利。是执四相以求佛也。根尘不净。性海弗澄。修行者岂其如是。
经中屡言清净。葢一切诸相。有清有浊。有垢有净。实相般若。一切舍离。故清净二字。惟实相般若足以当之。长老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苟未清净。不名信心。
舍利弗告佛言。菩萨有四清净行法。情清净。法清净。愿清净。佛土庄严功德清净。
此经彻底掀翻。一味鞭挞妄情。直下如迅雷杲日。古劒太阿。无物不摧。无微不照。(所谓般若如大火聚。触著便烧)直使法法皆无所得头头始是家珍。而本来清净之体见矣。
金刚经无前半部。演说不开。无后半部。搜括不尽。自十七分中。复说云何应住一段。收拾全旨。已后先详者略之。先略者详之。节节相承。各有妙义。
上半部说无相三昧。是菩萨法。下半部说第一义谛。是佛法。菩萨即佛因。佛即菩萨果。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第六分中一信字。与第二十八分中一忍字。相为表里。信是入道之门。忍是守道之根。
大圆云。十三分以前。止说根本智。结经名般若。十四分后。从六波罗蜜说起。直至得菩提。俱明一切法皆佛法。连差别智亦说完了。恐人疑般若外别有善法可修。故二十四分又提出般若经名。以见差别智。即在根本智内。总名般若。因以修善法福德。较量结之。(十六分前。说解行发心。是从根本说到差别。十七分后。说证发心。皆从差别摄归根本)。
自十七分至二十五分。是证发心。意在泯一切法。以通达无我之真如法。以一切法无我为义。以菩提无得而得为趣。二十六分至三十一分。是破一切见。以显如来知见无见之正见。总为发菩提心人说。以知见无见为义。以不生法相为趣(二十五分前。是教人通达无我法。二十六分后是。教人破除有我见)。
欲通达无我法。先须破除有我见。通达无我法。要合得浑成。合得浑成。方能破一切相。所以将即非是名三句一时说。拣破有我见。要分得清楚。分得清楚。方能破一切见。所以将即非是名三句劈开说。我见不出有无一异。二十九分。说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方是三句一时说。而有无四句之我见破尽矣。三十分断法身化身一异疑。说个尘非尘。界非界。一合非一合。而一异四句之我见又破尽矣。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二句。是以离相会如。为说法之式。而本之观法妙智。非根本差别二智俱圆。不能成此一观。故一部般若。以此结之。
圣贤差别。不在实相理体上。却在观照智用上。说出般若即非般若。连觉照亦无住著处。然后遍尘遍界。即相非相的大身。一时现出。空生方才解得实相即是非相。众生相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眼法眼。一时开矣。不住相的般若。方得彻底。根本智已得。才可去行六波罗蜜。忍辱下便教他将这离一切相约智慧。贯入万事头边。实实行将出来。俾众生咸受利益。自此至不可思议。总在功德上说。所谓回理向事也。及再问离相如何发心。却又从度生说出实无有法发菩提得菩提。十七分自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以前。是回事向理。无实无虗。至真是菩萨。是事理无碍。五眼福德相好言说四章。是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教中则双照双遮。宗门则所谓同生同死也。到此方了得三四分之度生行施。不住相之案。一经大旨方完。后面有无一异将四句劈开。正所以显即非是名三句一时说妙旨。以见分之即成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有个一合在。四见亦未全忘。直到有无一异俱离。一合相亦不可得。方是四见俱离之正见。因示人以受持之法。教以演说之方(已上四说俱摘张有誉)。
宗密曰。此经为对治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为除二执。故说此经。
宋征舆曰。凡夫计五蕴以为我。名我执。外道二乘计诸法有性。名法执。由我执起烦恼。为烦恼障。由法执起所知。为所知障。故曰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也。
陈雄曰。植善根者。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自能见性。必至成佛。
盛诚斋云。观大乘诸部。多诸菩萨。互相参证。而是经当机。独一空生尊者。或启请。或呼示。或领受。浅深粗细。自成条理。当于前后一贯中求之。诸经问答每以逆征取证。而空生领受。语语顺承。随机所触。迎刃輙解。故毋烦辞费。大乘所论。如五法三性八识二执界入处有种种多名。而是经惟说一心。前有无住生心一语。后有不可得三言。枝叶悉空。独标根本。斯为了义。第三时后。一味谭空。而是经所说。空字亦所不立。惟以无相为实相。即无住为应住。自发心以至心无可发。再以无实无虗统而明之。
金刚经中。佛言其大。则谓如须弥山王。言其多。则谓如恒河沙等。言其久。则谓如无量阿僧祗劫实因极大极多极久。无尽之数也。非如来形容过当。亦非如来好为此等语以骇世俗。读者当求其理。
金刚经第八依法出生分中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经之福。第十一无为福胜分中。恒河沙世界七宝。比大千又多矣。亦不如持经之福。第十三如法受持分中。以河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徒七宝矣。较之受持解说。终不能胜。第十五持经功德分中。以恒河沙等三度身命布施。视前又甚矣。终不及持经功德。能净业障分中。自叙供养诸佛之多。视七宝身命布施。大有间矣。亦不如持经解说之万一。第二十四福智无比分中。以须弥山王之七宝比喻。又多且高大矣。亦不及持经解说之福。言虽重叠。意实一步紧一步。总表此经乃见性要旨。能见自性。即得成佛。岂布施之福所能比量哉(佛知末法劫中多以布施当修行。不知解说见性要旨。所以谆切反复言之耳)。
读金刚经者。当先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又须静坐观心。心无其心。然后可入大道而悟金刚之义(七祖所撰开经偈。先请八金刚。欲转身中之八识也。次请眷索爱语四菩萨。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吾身中之菩萨也。能见自性。何必于身外觅佛)。
金性最刚取为坚利之喻坚者其体一切物不能坏利者其用能剖破一切物以喻般若之坚爱见莫侵般若之利疑执立破也般若言慧性湛寂虗融诸相尽空一法不立性光徧现全是一真法界方显得真如妙用不思议处若徒以智慧解之则浅矣波罗蜜是证果谓之到彼岸言至佛地位也金刚是喻。般若是法。假喻彰法也。金中之刚。最坚最利。金取不变为义。喻般若之体。真常清净。虽緜历多生。流迸六道。不迁不变。即实相般若也。刚取断截为义。喻般若之用。此慧显时。见五蕴诸法皆空。断一切有漏惑业。即观照般若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乃不动智光离相之真见。所谓佛智慧也。智慧不为诸相所迷。而能剖破诸相。金刚似之。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造道之极也。人著诸相。如入苦海。涉中流。历风波。最易沈溺。能有智慧。离一切相。心常清净。即登彼岸。所谓涅槃是也。经。正也。至正无邪。经。常也。常道不易经。径路也。尽人当行。
释文 金刚。天上宝名。帝释有之。又云。护法力士所执杵。即此宝也。
翁集英曰。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谓铁也。此言金刚。若刀劒之有刚铁。
疏云。般若。乃本心现量无漏之圣智。非识心比量知见推测之妄智。是以经文不译华语。所以别于世俗所云智慧也。
集解。般若为成佛正法。
陈雄曰。波罗蜜有六。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淫邪。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是故如来以智慧力。凿人我山。以智慧因。取烦恼鑛。以智慧火。炼成佛性精金。夫植善根者。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能见性。必至成佛。
释旨 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是全经之要旨。所云住与降伏。先在不执于相。次在不泥于法。其功夫在无我。其究竟在如如不动。上半卷说空三昧。是菩萨法。下半卷说中道第一义。是佛法。菩萨即佛因。佛即菩萨果。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