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第二分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按。心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者住此心也。降伏者降伏此心也。俗解谓真心当住。使之不退转。妄心当降伏。使之不扰乱。分别为二。殊失语气。且非如来立教之旨也。下文佛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然详通篇所言。言住者多。言降伏者少。盖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皆以不住为住。以不住为住。则即住即降伏矣。其义莫明于第十七分所言。此一分。本是申说前义。语较简而意转明也。其文曰。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按。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即所谓应如是住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所谓应如是降伏其心也。得此数语。覆读第三分。则文义了然矣。故第四分末云。菩萨无住相布施。又云。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上文住为一义。降伏为一义。而此文不及降伏。盖言但应如所教住。则即住即降伏矣。俗解不知。谓此住字作止字解不。住之住作染著解。殊失其旨。今以儒理言之。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谓应如是住也。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即所谓应如是降伏其心也。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即所谓应如是住也。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即所谓应如是降伏其心也。盖儒者之言曰实若虗。而此经亦言无实无虗。若无所住。则涉于虗矣。而有所住。则又滞于实矣。故应如是住。又应如是降伏其心。儒理佛理。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