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身相。谓佛应身三十二相也。见如来。指法身言。谓真性佛也。如来所说之如来。乃是佛号。凡所有相。指一切物相而言。凡四相法相非法相。皆在其中。兼空有两层。即见如来。见众生本性之如来。即菩提心也。
论 此言有相皆妄。而显无相之真佛也。上文说个不住相。尚未说出。所以不当住相之故。至此说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虗妄岂可住著。若见诸相非相。此无相处。即如来法身也。此经是破相宗。无相是真佛。乃从源头上。破见非相。不落于有。见相非相。不滞于无。即妄即真。即有即空。原无二体。得见真空实相。故曰即见如来。此第一义谛。大乘之真见也。按唐圭峰以凡所有相四句。为经中之四句偈。持论甚正。盖此四句为大乘正宗。包括全经之旨。下经若以色见我四句。即此见相非相二句。如梦幻泡影四句。即此凡所有相二句。
讲 佛恐须菩提闻无相之旨。所悟尚未尽彻。故举身相征诘之曰。须菩提。可执四大色身。谓如来在是否。须菩提言。不也。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之末。非真空无相之道也。佛于是晓之曰。世间凡有形相可见者。皆是假合变幻。不是本有真实之理。虽有所见。亦妄见也。若见诸相。便识破非我真实本相。自能回光返照。即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来。随处显现矣。如来岂可外求耶。
彚解 自善现启请至此。凡四节为一段。全经以无相为宗。而此特为无相之总纲。统为大乘正宗。前示离相度生。以彰妙慧。无相行施。以称妙福。非相见佛。以印妙心。总之相皆虗妄。能见本性真空实相。即见真佛。末揭出破相宗之四句偈。已将全经大旨。都行包括。故下文随接如是言说章句。作一兜裹。以后反复开导。皆是申明无相之义。
注 三十二相。庄严端好。指全身而言。此乃色身佛也。见如来。指法身言。观相原妄。无可指陈。不妨相即无相。故曰即非身相。观性原真。尘尘妙觉。不妨无相即相。故曰是名三十二相。
论 此言非相即相。以显般若之体。所谓实相般若也。上言尘界非尘界。是离幻归空。此言身相非身相。是即空悟实。三十二相。只是色身如来。当知别有一个真性如来。非色非空。超然万象之表。无变无坏。总归一真之中。故云是相即非相。识得非相。是名真相。
讲 佛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言。如来之相。虽胜妙殊绝。不宜以形色求之。何以故。盖如来所说相者非真相也。妙体如如湛然常寂。乃诸佛本心也。是名三十二相。
注 佛初以大千宝施较经胜。次以河沙宝施较经胜。皆外财也。至此说到身命布施。是内财也。较财施虽优。总是有漏因果。不若持经之福胜也。此为下文较量身命之始。
论 此第三番较量福德也。受持。是法身因。故福最为殊胜。此段经文。前以奉持始。后以受持终。极宜留意。盖真能奉持者。称性而行。本心而现。莫非金刚全体也。
讲 由斯以观。益信持经之福胜矣。须菩提。世间所重者。莫过于身命。若有人以恒河沙之多。比此身命布施。如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所获之福。比宝施有加焉。但不明本性。特顽福而已。若以此经及四句偈等。受持而讲说之。则自利利他。其获福无量。较彼舍身者。不甚多乎。此金刚般若波罗蜜。所当受持也。
彚解 自须菩提问经名至此。凡四节为一段。是一部经点眼处。通段皆言般若法。以答奉持之意。般若非般若。是言智体无相。以下离文字相。故无所说。离烦恼相。故非微尘。离人天相。故非世界。乃至离佛色身。故非三十二相。一切无所著。方是般若法。方是真受持。此成就第一希有之法。非身命施所能及也。故下文但赞叹能契此理。以教人者。其福无量。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注 信解者。心无所疑。而了然悟也。受持者。心既领悟。而守之坚也。无四相。证人空也。四相即非相。证法空也。离一切相并空见亦忘也。如是乃为清净名诸佛。所谓生实相也。
论 上文闻经。为现在世人言。此愿后世之闻经信持。以征离相也。空生甫幸自闻。即以能闻望人。且望后来五百岁之众生。一则曰第一。再则第一。与佛以获福歆动持说者。同一惓切。又恐众生误认受持读诵。全在章句。于自家善根。不能生发。故先言信心清净。次言信解。以示受持读诵之本。无我四相。证入空智也。若止能证人空。尚属二乘。何为希有。而是人更解诸法本来寂灭。谛见四相即是非相。证法空智矣。法空尚是菩萨。何云第一。而是人又。解非法之空亦空。净悟三空。契合实理。灵光发现。可证清净法身矣。故曰即名诸佛。
讲 须菩提曰。我亲侍如来。得闻妙法。自能信其言之实。解其理之妙。听受而持守之。不为难事。若末法浊世。离佛遥远。茫茫苦海。而能归依佛教。闻是经而信解受持。此人明了自性。真第一等人。甚为希有。何也。以其顿悟真空。四相俱无也。是人所以无四相者何也。为他信心清净。了知五蕴本来空寂。我相即是非相。彼此原来绝待。人相即是非相。万象一法所印。众生即是非相。亿劫不出刹那。寿者即是非相。既悟诸相非相之旨。所以当体全空也。又何以知四相非相。盖无相是人空。非相是法空。人法俱空。并空见亦忘。即到觉位。可以名为佛矣。
注 金中之刚。至坚至利。金取不变为义。喻般若之体。所谓实相般若也。心本无相。以如来真性为实相。即自性清净也。刚取断截为义。喻般若之用。所谓观照般若也。心本有觉。以真智现前为观照。即本觉妙慧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智为慧体。慧为智用。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此岸者。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所。能有智慧。离一切相。心常清净。即登彼岸。所谓涅槃是也。经径也。超凡入圣之径路也。总之金刚。喻也。般若。法也。波罗蜜。证果也。是本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流传最广。
论 此标经题也。波罗蜜有六。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赅。万行俱备。众生妄念纷纭。奸伪百出。自谓乖巧。不知沈沦苦海。永堕轮回。真愚痴人也。佛说是经。欲人以净心妙慧。斩断妄缘。心性光明。同登觉岸。植善根者。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祖大师。尝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能见性。必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