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因缘者。因其布施之功。缘之以得福也。前云福多。是持诵功德。此云福多。是修证极果。取义各别。
论 此第六番较量福德也。前文皆与经胜较量。此但就福德性较量有无。不言持说。与前福德性之说。遥相照应。世间之福。富贵功名。人见为有实。不知福尽堕落。仍受轮回。故不说福德多。出世之福。清净无为。不见为福。不知能出生死海。受大快乐。故说福德多。此是究竟圆满地位。故不言持说也。
讲 佛告须菩提。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之七宝。用为布施。其福德果多否。须菩提以甚多答之。佛曰。若布施之福德。身享荣华。人见为有实也。究之不离业缘。有时而尽。如来不说福德多。若性中之福德。自心清净。人以为无也。究之本性如来。无时而穷。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也。
彚解 自再请住降至此。凡五节为一段。皆申明上卷之义。佛先言发心无法。次言证果无法。次言度生严土。皆无我法。又以五眼破三心。心法俱空。正见般若。乃是清净无为妙境。其中自具福德。量等虗空。岂布施因缘。所可同日语哉。
注 上念字。是如来说自己之念。下念字。是说众生之念。谤佛者。谓信而不解。堕诽谤之见也。无法可说者。谓本来无法也。是名说法者。谓示人以真空实相之理。使人自悟也。
论 此申言如来无所说法意。而示以真空本无法也。佛反复告人。勿执文字之陈言。总以真空之妙理。印众生自有之佛性。原以无所住心而说法。欲人了澈真性耳。于法而言。诸法实性。妙体空寂。原无一法可著。于我而言。觉心清净。语默皆如。本来无法。作何言说。故说而无说。不说而说。是名说法也。如来临灭时。文殊请佛住世。再转法轮。佛言我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著一字。即此意。
讲 佛曰。须菩提。汝见如来日与众生讲解。遂谓如来有法可说耶。汝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是谓如来不明真性。即为谤佛。良由不能解我所说法空之义也。须菩提。所谓说法者。不过谓众生断除外妄。不得已而有说耳。其实真性自如。本来无法可说。但使自悟真空。是名说法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非善法上。别本无即字)。
注 前以恒河沙喻其多。此以须弥山喻其大。言七宝所聚之多。有如此山之高大也。
论 此第七番较量福德也。因上言修善法。恐人疑于般若外。别有善法可修。不知六度归到离相。可见圆满法身。不在清净法身外。所谓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不是虗语。所以点出般若经名。以见彻始彻终。更无二理。无上菩提。总不出此般若经名。此外别无善法也。
讲 佛告须菩提云。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可谓大且多矣。设或以七宝之聚。等如许山之多。用以布施。福德不为大乎。然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若人以此般若经。并四句偈。受持而有得于心。演说而有益于世。则上成佛果。下度众生。比七宝布施之福德。不及此经百千万亿之一分也。人可不持此经哉。
彚解 自佛可以具足色身至此。凡五节为一段。亦申足上卷之义。非具足。扫尽从前色身相。无说法。扫尽从前说法相。非众生。扫尽从前众生相。无少法非善法。扫尽从前菩提相。此全是般若慧光。一空诸相。其性智皆从此经得来。所以点出般若经名。以较量福德。以见是经之宜奉持也。
注 众生。指九种众生言。凡夫。指人言。前扫度生。就菩萨言。此就如来言。
论 此再申言度生无度意。而示以平等法界无我人之相也。上半部言度生不居其功。下半部言度生实无有法。又言度生无我法。只在菩萨身上说。未曾在如来身上说。佛恐人疑如来度生。有护念付嘱种种诸法。不知如来无我。则法本无法。凡夫非凡夫。则度而无度。了结实无灭度之案。以佛为菩萨作榜样也。盖如来无我。谁度众生。凡夫非凡夫。有何众生可度。然则菩提平等。度众生亦平等。菩提无我人。度众生亦无我人也。
讲 佛告须菩提曰。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化度众生之心。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般若真性。人人具足。虽如来以法度之。然度其所自有。非益其所本无。实无有众生是如来度者。若说众生必是如来化度。则如来便有我人众寿之私矣。如来既无四相。何说法时有时称我。当知如来说有我者。乃对凡夫而言。所说有我。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能度惟我耳。然佛此性。凡夫亦此性。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盖凡夫能悟自性。便是如来。不过虗名为凡夫而已。所谓是法平等也。
注 无我者。离相发心。般若是也。得成者。超凡入圣。波罗蜜是也。忍者。坚固强忍。金刚是也。前番言福德。只说般若波罗蜜经。此则申明金刚二字之义。不受。只是心净。言菩萨修福德。不起贪著心。非不修福德也。
论 此第八番较量福德也。前屡言持说四句偈等。此独指出成佛工夫来。盖前云通达无我法者。是知所为法。而未知其所以成也。要之一切法。无我得之。必成于忍。忍也者。是成佛精进坚强之本领也。作圣全功。只此一句。忍字与前信字相应。不信。则心无主宰。不能入道。不忍。则心无把持。不能成道。如来说出信字。为入道之门。以忍字为守道之终。不受福德。正见空空如如之妙。菩萨心同太虗。所作功德。惟为利益众生。使成正觉。受与贪何处安著。
讲 佛呼须菩提曰。若菩萨以满恒沙等世界七宝。持以布施。福终有限。若有人知一切法。本无我相。而以寂然不动。耐久大力。忍之又忍。至于成佛而后已。是大智慧。大定力。大涵养。此岂不胜前布施之功德乎。何以故。以诸菩萨如如不动。洞若太虗。不受世间福德故也。须菩提云。菩萨济度众生。原为希求福德。今云不受何也。佛云。菩萨所作福德。悉空诸相。何尝念利益几事。济度几人。少有贪著之心。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也。
彚解 自勿谓如来作是念至此。凡四节为一段。又申足上卷之义。先扫尽从前度生相。无度生之我也。次扫尽从前法相。无常见之我也。次扫尽从前非法相。无断见之我也。法身法界。悉无有我。般若真性。一片空明。即以无我得成于忍句。示以成佛功夫。忍即金刚也。是经名义。于此尽揭。末说到不受福德。并福德相亦扫去。较前更深一层。
注 三言如来。皆指真性佛言。去来坐卧。不宜实看。若字有相似之义。去来者。应现化身。无去来者。真性法身也。
论 此申言如来二字之义。而示以真佛无相也。初取诸法如义释如来。则法法皆如。头头是佛。此取无所来去释如来。则指本原自性。真如法身佛。盖真性如如充满。法身本无去来。其来也。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其去也。心垢不见。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现。月本非来。水浊月隐。月亦非去。但水有清浊。非月有升沈。可知人心有垢净。佛本无去来也。
讲 佛呼须菩提曰。若有人说。如来者。或来而感应。或去而入寂。或坐而跏趺。或卧而偃息。以此四威仪。遂指为如来。则著于有相。徒睹其形容。未窥其精蕴。此人不解我所说无相之义也。何以故。盖如来者。即真性佛也。真性无相。本不生灭。其来也。徧虗空。尽法界。要之诸法空寂。本来无有。何所从而来也。其去也。等观自在。妙寂无为。要之万象全彰。一真常在。无所从而去也。如而不去。来而不来。故名如来岂可以威仪显现之象。体认如来哉。
注 比邱。男僧也。比邱尼。女僧也。优婆塞。居士也。优婆夷。道姑也。天人阿修罗。六道中之三道也。闻佛所说。具闻慧也。皆大欢喜。妙契本心。具思慧也。信受奉行。解行发心。具修慧也。
论 此阿难尊者赞记之语。乃结经常仪也。通篇最重一信字。须菩提三问信心。佛言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一念生净信。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信心不逆。如是信解。其最严重者。则曰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者般若也。至此煞出信受奉行四字。聆佛所说。顿悟二空。直超佛地矣。足见此经。能度大众。入大乘证大果。人因法悟。法藉人宏。要在人起净信耳。
讲 佛既大阐般若之法。说经已毕。启请之长老须菩提。已领心印矣。其同会听法。有出家修道之比邱比邱尼焉。有在家修道之优婆塞优婆夷焉。一切世间之人。天上之人。并阿修罗之神。闻佛此经。各言下见性。幸正法之难遇。欣今日之躬逢。莫不净信承受。遵奉持行。虽亿万劫来。永证金刚不坏身也。发菩提心者。不奉持般若。何由到彼岸哉。
总解 金刚一经。佛祖传心秘旨也。大要以清净为体。以发心为用。以不著四相。不住六尘。为了空。以平等修善法。为功夫。以无我得成于忍。为实诣。以如如不动。为究竟。以六如为观智。而全经起修。则必以信心为入门。至于六度四果。五眼三心。尤为窍要。佛每遇紧要关节处。便较量福胜。赞叹流通。直至于今。金刚智眼。放光动地。诸佛列祖。以此传法印心。六道众生。因之灭罪证果。皆由如来与空生一番问答。发启此段大事因缘。所以得闻此经也。佛之慈悲深矣。持是经者。其报佛恩哉。
论 大圆曰。上半部要人离相见佛。下半部要人通达诸法无我。觉非曰。上半卷纯谈般若。下半卷申明法无我。正般若究竟实际也。或云前言粗执。后言细执。前为初发心者说。详于发心之论。后为已发心者说直云心无可发。至须菩提重问一段。大圆以为重复起疑。复申前请。如如居士以为是另起疑端。不是重请。纷纷议论。迄无定见。不知须菩提闻佛所说。已悟宗旨其所以再请住降者。盖为末世未能亲承佛语之善男女。问发心之法。欲佛立一法以普示众生。佛故告以实无有法发菩提心。细绎经旨。似当如是解。以后节节将前篇未尽之义。反复申明之。至善现复问信心。复问无得。无非为末世众生说法也。佛又即凡所有相四句偈意。复申以两偈。其所以灭度众生者。广矣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