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注 生如是心句。口气不住。直贯下三句。我应灭度三句。俱指如是心说。前云我皆令灭度。显其力。此云我应灭度。指其愿。前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其量广。此云灭度众生其功神。前云实无众生灭度。统示平等。此云无一众生灭度。细表浑忘总是一义。通节皆前文说过。惟末句揭出实无有法句。此四字当重。不特为本节揭旨。且为下半卷提纲。

论 此因须菩提为末世众生。请住降法。申言实无灭度众生意。而示以发心无法也。上卷诸菩萨亲承佛教。悟离相之旨。特恐末世众生。未能亲闻佛语。毕竟如来有一法。以指示众生云何降住。故有是问。与前语气不同。故文稍异。空生如前问。佛如前答。而加以实无有法发心一语。见发心尚无法。何况住心降心。岂更有法乎。须菩提求法之心未化。佛直从根源处翦除。说个实无有法。言发菩提本来无法也。此后至不生法相。俱是引前文而证后义。以明无法发心之义。

讲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无相之旨。诸菩萨既得闻命矣。但恐末世善男女。未能亲承佛教。所发无上正等觉心者。云何可住其心。云何可降伏其妄念乎。佛言汝知既发正等觉心者。当生如是超证一切众生心。举一切众生。皆消灭其妄念而化度之。灭度众生。尽成佛。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良由众生自灭自度。我无功也。何以故。盖存灭度之心。即为著相。若菩萨有我人众寿之相。必非菩萨矣。所以者何。盖以性本空寂。浑然天成。其发此心。不过自悟自修。实无有法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注 佛所说义。即上所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也。如是如是者。其言深契佛心也。释迦。华言能仁。谓心性纯全。含容一切也。牟尼。华言寂默。谓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寂默为体。即是如。能仁为用。即是来。先释迦而后牟尼者。摄用归体也。总是一个真性。加号则为释迦牟尼。通称则为如来。又为佛。诸法者。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也。诸法如义者。谓诸法真如之义。直推到如来本体。实无有法也。是中即真性中。心本真空。了无色相。故无实色相。空处即真性实处。故无虗。上卷无实无虗。以法言。此以心言也。诸法皆是菩提。故云一切法皆佛法。不可于诸法外。别觅菩提也。然一切法非真实。人特假此修行。故云法即非法。不可于诸法内。执有菩提也。

论 此申言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无所得意。而示以证果无法也。初既无法发心。后岂有法得果。盖如来即真性佛。真性遍虗空世界而常自如。又随所感而来现。静中生照。虗中起白。若明镜空悬。凭物之来。如物而应影过不留。仍存本体。故名如来。我真实之体本来自如。其见之于诸法者。亦自然而然。来为应述。去无留滞。如如不动之义也。无法云者。非顽空断灭也。真如湛寂。不立一法。万法皆如。不舍一法。非法非非法。即法即非法。总一菩提法界。即所谓诸法如义也。惟知真如为法体。则知法不从外得矣。

讲 佛言无上菩提。不但无法可发。亦无法可得。昔我于本师然灯佛处。曾有法可得无上菩提否。须菩提言。我晓佛所言之义。佛于本师处。乃自性自悟。无有传授秘密。而得菩提之道也。佛证其语曰。如是如是实无有法得此菩提。若谓有法。然灯佛即谆谆然举佛之所得者。传之于我。不当与我止授一记。说汝来世。方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乎。惟其无得。则所证妙果。乃性地本具法门。然灯佛不过授记而。何曾得法于他。何以故。如来者。不离诸法。即诸法中自如之义也。或有人说我得此菩提法。不知我实从无有法上得来。然我所以得此法者。皆是我之清净心中菩提。觉性本无形迹。此法无有实色相。空处师是菩提。此法无有虗。正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故佛说是法。皆是般若法。然人心未明。须赖此法指示迷途。除去四相。若真空既悟。我自得之。法亦非有。方名为佛法。

注 首段设譬以起下文。以大身之不实。喻诸法之本无。譬如人身长大句。语未毕。空生不待佛竟其说。而直言之也。非大身者。无有身相也。是名大身者。真如法体。广大无边也。亦如是。承上意。言菩萨无我相。亦如佛之无身相也。若作是言三句。先反言以明之。何以故四句。方正释其义。经中或言如来。或言菩萨。互见错出。其中各有主客。言说法。则如来为主。演说之人为客。以演说皆本如来之付嘱也。言修行。则菩萨为主。如来为客。以此经专问菩萨发心。而以如来作准绳也。无我我字。对上两我字。通达无我法。清净本然。一无隔碍也。真菩萨者。造到纯然无伪。即等觉也。

论 此申言度生无度。严土非严意。而示以菩萨无我法也。度众生是大悲严佛土。是大智皆菩萨分内事。然一念有我。便非菩萨。若知法空无我。直下大悟。以至诸相俱空。才是真觉悟境界。盖人与众生寿者。其根皆起于有我。佛将忘形离相之法。都摄入无我中。后文复云。无我法得成于忍。更示人降住之方。最是经中精要处。

讲 佛问须菩提。譬如人身既长且大。须菩提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者。则是非真实大身。惟法身乃名大身也。佛曰。菩萨无我相。亦如佛之无身相也。若菩萨作是言。谓无量众生。皆由我而灭度之。是度生有法矣。尚得名为菩萨乎。何以故。真性空空洞洞。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正以菩萨以清净得名耳。是故佛说一切法。不过开导众生。以悟本性。我人众寿。本无四相。何得著一众生相。说我当度生乎。若菩萨作是言。谓我当庄严佛土。是著有相矣。尚得名为菩萨乎。何以故。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乃心佛土也。心土无相。本来清净。云何庄严。六尘不染。定慧常存。是名庄严也。夫起度化心。著庄严相。不得名菩萨。毕竟发何等心。方名为菩萨乎。必也。四通八达。深明无我之法。远离一切诸相。如来说名真菩萨矣。

注 观见形色为肉眼。普照大千。为天眼。智烛常明为慧眼。了诸法空为法眼。本性常觉为佛眼。智慧之体。徧照一切法界。取喻为眼。即所谓般若是也。沙等恒河。谓一粒沙为一恒河也。前恒沙以喻布施。此恒沙以喻世界。凡有世界。必有。佛以教化。谓之佛世界。此喻有五层。一举恒河以数沙。再举一沙一河以数河。三约诸沙以数界。四约界中所有众生。五约众生所有心。生灭万状。犹如是沙之多。众生心者。颠倒心也。若干种者。不可缕举之意。摄下过去现在未来三者而言。非心者。妄想之心。非真实之本心也。是名为心者。不起妄念。即是本心也。思念前事为过去心。思念今事为现在心。思念后事为未来心。凡人一念中。即有过去现在未来。须看得活。不可得。言不可有也。

论 此申言如来悉知悉见意。而示以降心之要也。眼以瞩照为义。如来具此五眼。观照众生妄心缠结。事过去而有所系恋。事现在而有所执著。事未来而有所逆亿。众生憧憧往来。惟此三心。流浪生死。如来以不可得三字。点破群迷。欲薪积厝。顿入清凉。惑业久缠。立成解脱。非心既去。即得菩提觉心。物有去来。心无留滞。三际俱空。湛虗清净。譬如磨镜垢尽明。见我心之本体如是也。如来说经至此。将无住生心三昧处。全体昭揭。

讲 佛欲阐众生之心。有若干种。先设问曰。如来有化身观见之肉眼。普照大千之天眼。般若常明之慧眼。了诸法空之法眼。自性常觉之佛眼。有此五眼否。须菩提皆答之曰。如来有五眼。佛又举世界为问曰。举无数恒河之沙。以数佛之世界。果多乎否。须菩提亦以甚多答之。佛曰。即如如许国土中。所有一切众生。各具一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何以故。如来所说一切心。皆是众生妄心。非性中常住之真心。识得妄心非心。菩萨本体见矣。是名为心也。所以者何。盖过去灭。现在本空。未来未有。众生恋其往。计其在。想其来。纷纷有此三心。三心岂可得而住。若能清净。岂有三心无三心。而一念不生。全体自现。则众生之不终于众生可知矣。

注 具足。毫无亏欠也。具足色身。即八十种随形好。乃佛法之见于身者。具足诸相。即三十二相。乃佛法之见于相者。前可以见如来。是指人欲以色身见如来言。此云如来可以见。是谓如来有色相可令人见也。不应者。谓可以相见固不是。谓不可相见亦不是。故说不应。与不可有别。

论 此申言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意。而示以真空本无色相也。前云不可相见。是言色相非相。相非是佛。此云不可相见。是言无相即相。相非不佛。色身原从清净法身中显出。是为无色之色。相好原从真如实相中流露。是为无相之相。故执色相以为法身。固不可。离色相以求法身。亦不可。如来无色。无无色。不应以色见如来无相。无无相。不应以相见。即非具足。明真身也。是名具足。明应身也。可以不应。即非是名。总是一意。

讲 佛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须菩提曰。不也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盖色身乃血肉之躯非法身也。若法身则无变无坏。念念无非般若。岂八十种好所能囿也。色身中有妙色身存焉。是名具足色身。佛曰。佛可以具足诸相见否。须菩提曰。不也。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盖如来所说诸相具足。非徒取诸相也。般若观照。万象悉融。凡六神通。八解脱。具于自性中者。常满足尔。此妙相如来。内有真性如来焉。是名诸相具足。

注 慧命。谓具智慧。通性命。即所谓无量佛所种善根也。须菩提慧根虽夙具。然理境未深。则实智不发。至闻如来无可说法之时。宿种善根。于是顿露。故立此嘉名。未来世。兼像法末法时言。前问众生生信。就现在言。此指未来众生言。前是闻言说章句生信。此是闻说是法生信。各有浅深。闻说是法。承上无说之说来。众生与佛。同有真性。故曰彼非众生。但背真逐妄。自丧本来。故曰非不众生。如来说非众生申彼非众生句。是名众生。申非不众生句。

论 此申言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意。而示以众生相当空也。佛说发心而无可发。得果而无可得。度生而无可度。庄严而无可庄严。不以身相见。不以说法名。善现一一领悟。但恐未来众生。闻是无法之法。不说之说。不能信解。无以降住其心。因有此问。佛言法者。真如之性。众生具有佛性。一生一佛。众生众佛。但未能发心。未能证果。未可遽谓非众生。然胎卵湿化诸种。尚有变化而脱离其凡胎者。何况于人。自当泯乎众生之见。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如来点化众生处。重说众生者。叹息而唤醒之。与上经三是诸众生句。同一惓切。

讲 尔时长老须菩提。心开意悟。白佛言。世尊。末法之后。颇有众生。闻此无法之法。不说之说。生信心否。佛言佛与众生。同具此般若真性。彼虽众生。而真性原有。非可以众生目之。彼虽非众生。而业缘现在。又非可以不众生目之。何以故。凡此众生众生者。苟能闻般若法而敬信之。言下见性。是即如来所说非众生也。是假名为众生尔。

注 如来前言无得。复言所得。空生则合证之。发所未发。故为佛所深许。前云于法无所得。但约空寂之体。此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析到至精至微处。是法即指菩提觉体。无法之法。乃真法也。平等。谓凡有知者。必同体也。无有高下者。非圣具而凡亏也。修善法。不外般若。标一善字。以别于魔外也。佛又恐众生于善法生执著。故以善法非善法破之。

论 此申言无法可得意。而示以菩提相亦当空也。无少法。是无上心。是真如体平等。是正等心。是真如相。以无我修善法。是正觉心。是真如用。佛答有三。初以觉性空寂言。次以平等觉相言。三以修法觉用言。总是接引后生之意。如来不。留一法。乃通万法。虽无少法。不可以无法而入于断灭。虽平等。不可以平等而据为真常。修一切善法。是指出下手工夫。当以无四相为了因。修六度为缘因也。但既云无法。又云平等修善法。既云修善法。又言即非善法。步步回顾无相法。不失无实无虗之旨。总是欲人依法悟性。又要离法见真耳。

讲 须菩提闻无法可说之义。恍然有得。白佛言。世尊。今佛得无上菩提。于法殆所得耶。佛深许其言曰。如是如是。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不从外得。乃吾之真性也。真性中荡然空虗。神凝智泯。无有少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佛再告须菩提曰。是无上菩提法。乃吾本然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具足。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名为无上菩提。何则。以我真性中。原无我人众寿之妄。人能根株拔尽。又当修此明心见性之善法。自觉觉他。空明圆满。即得无上菩提。须菩提。我所言善法者。乃接引众生入道之门。本来无此善法。不过假此名。以开悟人耳。可知善法者。真性也。真性岂可以所得言哉。

注 观与见不同。见则从外而见之。观则有仰瞻之义。转轮圣王。即四大天王。如轮之转。管四天下。察人间善恶者。以业报福德。亦具三十二相。色即胜妙报身。如来身相也。音即名言文句。如来说法相也。我字虽指法身言。即自性之我。乃无为无相净慧之体也。邪道。外道也。如来者。真常清净之体。如如不动者也。不能见如来。谓不能得见如如之真性也。与上文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同义。

论 此申言不应取法相意。而示以见如来不可著相也。不可以相见如来。空生屡答甚悉。今反以如是为答何也。盖观与见不同。见是以相为佛也。观则以相虽非佛。而相好原从无相中现出。因有相以观无相之妙。亦未尝不可。非佛发问之意。若令初发心人闻之。未免误入邪道。故佛拦头截之。我字虽指法身。即可见众生身中。各有自性清净真常无相之体。学佛者当求诸心。外此求佛。即是邪道。见乃众生自见其心。非见西方佛也。此四句偈。是经中一大关纽。前之无我相四句。于此结穴。后之有为法四句。于此关照。即前不可以相见。及即见如来等义。俱归结于此偈中。集解四句偈有三。无我相四句。空心法之偈也。若以色四句。空身法之偈也。有为法四句。空世法之偈也。附参。

讲 佛告须菩提曰。汝之意。果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须菩提若未喻其意。反答曰。如是如是。欲观如来者。亦不出此三十二相也。佛即晓之曰。设若如来可以三十二相观。则转轮圣王。亦具色身庄严。即可谓之如来矣。须菩提随应声曰。以我解佛之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彼时世尊说偈曰。法身灵觉含真。妙体湛寂。离彼形迹之间。超诸耳目之外。若徒以颜色覩其形容。以声教听其謦欬。欲求见我之真性。此泥于色身佛。皆舍正路而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矣。

注 诸法断灭。谓一切法。皆断灭之而无用也。于法不说断灭相。谓修行人。必依般若之法。以为修行之具也。断灭则无相矣。而亦谓之相者。以其执著也。此分四段。前两段若作是念。莫作是念双提。言毁相之不可也。后两段即明其故。言毁相之所以不可也。

○考六祖注本。此章第三句。如来以具足相故。并无不字。又别本不以作可以。照此则上半章一反诘。一正说。与下半文法一例。且与无断灭相反正相足。意义较为醒豁。附志于此。

论 此申言不应取非法相意。而示以得菩提不可灭相也。经中前后俱以无相无得。无说无法为宗。非此拦截定成执空矣。不知佛止教人离相。不教人毁相。只怕人著相。非教人灭相。上以离相无我。显般若空相。不堕常见。此以即相修因。显般若实相。不堕断见。倘执著无相。沈空弃有。一切法皆断灭不用。反成槁木死灰矣。故佛以此破之。得此一段。总摄空假。结归中道。不但无实无虗之两言。于此畅发旨趣。亦且即非是名之义理。于此洗刷精神。

讲 佛呼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说如来不用具足之相。得此无上菩提。汝莫作是念。说如来修成妙相。不关佛果。遽然得此无上菩提也。所以不可作是念者何也。盖发大乘正觉心者。不著于有。亦不堕于空。汝若作是念。谓发菩提心者。说一切法皆当断灭。是以空寂视如来。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发菩提心者。必依般若之法。以为修行之具。于一切法。不说断灭也。著相固不可。而可灭相乎哉。

注 无我者。离相发心。般若是也。得成者。超凡入圣。波罗蜜是也。忍者。坚固强忍。金刚是也。前番言福德。只说般若波罗蜜经。此则申明金刚二字之义。不受。只是心净。言菩萨修福德。不起贪著心。非不修福德也。

论 此第八番较量福德也。前屡言持说四句偈等。此独指出成佛工夫来。盖前云通达无我法者。是知所为法。而未知其所以成也。要之一切法。无我得之。必成于忍。忍也者。是成佛精进坚强之本领也。作圣全功。只此一句。忍字与前信字相应。不信。则心无主宰。不能入道。不忍。则心无把持。不能成道。如来说出信字。为入道之门。以忍字为守道之终。不受福德。正见空空如如之妙。菩萨心同太虗。所作功德。惟为利益众生。使成正觉。受与贪何处安著。

讲 佛呼须菩提曰。若菩萨以满恒沙等世界七宝。持以布施。福终有限。若有人知一切法。本无我相。而以寂然不动。耐久大力。忍之又忍。至于成佛而后。是大智慧。大定力。大涵养。此岂不胜前布施之功德乎。何以故。以诸菩萨如如不动。洞若太虗。不受世间福德故也。须菩提云。菩萨济度众生。原为希求福德。今云不受何也。佛云。菩萨所作福德。悉空诸相。何尝念利益几事。济度几人。少有贪著之心。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也。

彚解 自勿谓如来作是念至此。凡四节为一段。又申足上卷之义。先扫尽从前度生相。无度生之我也。次扫尽从前法相。无常见之我也。次扫尽从前非法相。无断见之我也。法身法界。悉无有我。般若真性。一片空明。即以无我得成于忍句。示以成佛功夫。忍即金刚也。是经名义。于此尽揭。末说到不受福德。并福德相亦扫去。较前更深一层。

注 碎。即虗空粉碎之说。微尘众。即至碎之义。言人心妄念纷起。烦恼无穷也。世界。总是众生心识所成也。两实有。语气不同。上是辨实有之理。下言执有者之谬。一合相。王日休以为真性。六祖以为根尘交合。窃谓一字对上众字言。合字对上碎字言。众碎言其极细。一合言其极大。如来说碎界为尘。空生却说合尘为界。碎界为尘。尘中尽是妄念。合尘为界。界中亦皆幻境。看来四大本是假合。此身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大各离。妄身安在。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也。不可说者。言虗妄不可说。人生如朝露。佛固不欲作此语也。事指六尘言。凡夫贪著。迷情执妄。不悟尘界本空也。

论 此中言微尘世界意。而示以虗妄之相不可贪著也。微尘在世界中。游气飘扬。任其起灭。世界在太虗中。山河大地。任其聚散。犹如人生烦恼尘心。皆逐妄而生。故沈沦六道无可脱离。般若性中。照见微尘之多。世界之大。总归于一空。惟有法身。常住不灭。而凡夫昧于真性。贪著眼前。认幻缘为实境。比如海中蜃楼。帝王人物。宫殿树木。种种显现。飞鸟望见。认以为实。遄往投之。踏空而堕。贪著误之也。

讲 佛曰。若有善男女。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尔意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何以故。此微尘众。俱是人心妄想安立。若真个有此微尘众。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也。唯此妄心。皆是外来之物。非吾心之所本有者。若能心镜常明。微尘虽多。岂足障蔽我哉。此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也。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妄尘积聚而成。劫数尽时。亦有变坏。此所以虗幻不实。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也。何以故。若以世界为实有者。凝合尘众。成一世界之相。即是一合相。然和合为相。有成即有坏。有生即有灭。皆属虗妄。如来所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乃强名为一合相而。佛见须菩提悟其旨。乃谓之曰。一合相者。此则不可说也。但凡夫贪恋执著。于世间一切事。认微尘为实有。而妄缘竞起。观世界为实有。而幻境愈增。非具金刚慧。何能崭然割断。一空此妄缘乎。

注 见与相不同。见犹未成相。有见而后有相。见在相前一层。相者。法所现也。见者。心所取也。相粗而见精。四相乃经中所遣之执。而四相又成于四见。盖至见归真见。而相亦无相矣。如来真性中。无此四见。故云即非。对有我说无我。其名假立。故云是名。如是。指上须菩提之三叠言。此近脉也。如来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今结云如是知见信解。此之谓住。不生法相。此之谓降伏。此远脉也。寿者见上。破我相。发菩提下。破法相。经中屡言无相。于此作一大归结矣。

论 此申言无四相。并无法相意。收拾一部经文也。前言菩萨无四相。众生无四相。如来无四相。尽乎人矣。言一切法无四相。尽乎法矣。此言佛说无四见。盖合人说法三者尽。而无相之义始全。于是复标发菩提心者。以结前问。应如是知。通达无我法。知一切法无我。是也。如是见不以色相见如来。以行正道见如来是也。如是信解。闻章句则信。说是法则信。种种解所说义是也。不生法相。离一切相。是也。一切修持俱摄成。此心无两生。不生法相。则生如是心矣。又言法相即非法相。以结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之意。

讲 佛告须菩提曰。若人言。我曾说我人众寿四见。是解我所说义否。须菩提曰。佛之所说。是人多不解其义。何以故。世尊所说我人等四见。滞于形迹之私。流为物化之累。所见皆虗妄也。若真性中般若之妙。如大明当空洞达无碍。即非我人众寿之妄见。但虗名为我人众寿见耳。佛曰。须菩提。若能发无上菩提之真心者。于一切事。不起四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应如是真知。如是真见。如是信受解悟。则无上菩提。浑然具吾天真内。凡在外有形迹之事。皆不生于心矣。然菩提心不离一切。不即一切。因物而付。不滞于物。即非法相。是假名为法相而

注 阿僧祇。华言无央数。无量阿僧祇世界。不止恒河沙矣。持于此经。谓当持此所发之心。以印于经。示发心者以陀罗尼门也。若作持经解。则受持读诵。紧接在下。岂宜重叠言之。受持法。前详尽。演说法。未曾阐明。故有云何演说一证。正是付嘱处。如者。自如之谓。如如。则自如之甚。不动。正明其所谓如如。言不变其本体也。取相即非如如。即是动。如如二字。上根不取于相来。下接不动二字去乃形容性体之词。不必分疏。合说方见其妙。有为法。凡世间有所作为之法。即一切相也。六喻皆非真实。梦中境。幻中花。水成泡。影随形。草头露。电光火。均无实体。变现靡常。凡天地间有形有气。皆为非实。应同六者观之。偈言末句。虽承上三句说。其意包涵甚广。

论 此第九番较量福德。而因示以说法之轨则。观法之妙智。为全经结局也。此经虽是文字般若。即可悟实相般若。盖真如之体。圣凡俱足。相法皆空。惟适如其如。本性湛定。一无动摇。犹如一月澄空。千潭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以其无相无住。故能普现一切。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八字。乃全经之归宿。般若之宗旨。经中反复翻剥。只完个不取于相而。由浅入深。层层剔发。只求到如如不动而。然人之修道。必从空世法始。看世法不空。必不能于真如著力。六如乃大般若真空妙观也。此六字中。凡人事之感应。世运之迁流。天地之变化。都说尽。六喻观成。则真空自现。菩萨得道得果。全是观门纯熟。观即般若妙智。照五蕴空。是为深般若也。修行人宜从此入法身真境。故以观字结经。

讲 佛终呼须菩提曰。若有人满无量无央数之世界七宝布施。固得世间福矣。若有善男女。发菩提普济之心。于此经偈。不徒受持。自见性。又演说于人。教人见性。此出世间之福。岂不胜彼乎哉。云何与人演说。盖我真性本无上菩提之妙心。为无余涅槃之实理。人法双泯。情智俱忘。自无形迹之可求。亦无声色之可见。不著于我人众生寿者也。不住于声声香味触法也。本来真空。何有相之可取。惟见如如焉。一神通乎法界。而定自真。万化妙于无方。而体常寂。自如之极。一无变动而。何以故。盖真空无相。本自如如。一切贤圣法。皆以无为法而亲证之。若世间有所作为之事。皆虗妄不实。如梦境之非真。如幻术之假化。如水泡之虗浮。如身影之恍惚。如朝露之易晞。如闪电之易灭。当作如是观看。可见世间之事。诸行无常。有生还有灭。非真有也。惟我如如不动之性。湛若太虗。超万劫而常存。历千古而不变。其福德岂有限量哉。

彚解 自如来若来若去至此。凡四节为一段。亦申足上卷之义。如来无来无去。一真常住。无相者也。凡夫满界满尘。虗妄为实。著相者也。惟能空我见。破法相。人法双绝。知见皆真。乃为般若极则。结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二句。为全部金经结穴。直指般若本体。是修持法。是演说法。是住降法。是灭度法。即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即所谓无为法也。一切有为法。作六如观。则以空世法。证入空心法。尤为修行人。第一吃要关头。佛之传心。俱在于此。以之到彼岸。证菩提。不难矣。是为经之下卷。

注 比邱。男僧也。比邱尼。女僧也。优婆塞。居士也。优婆夷。道姑也。天人阿修罗。六道中之三道也。闻佛所说。具闻慧也。皆大欢喜。妙契本心。具思慧也。信受奉行。解行发心。具修慧也。

论 此阿难尊者赞记之语。乃结经常仪也。通篇最重一信字。须菩提三问信心。佛言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一念生净信。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信心不逆。如是信解。其最严重者。则曰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者般若也。至此煞出信受奉行四字。聆佛所说。顿悟二空。直超佛地矣。足见此经。能度大众。入大乘证大果。人因法悟。法藉人宏。要在人起净信耳。

讲 佛既大阐般若之法。说经毕。启请之长老须菩提。领心印矣。其同会听法。有出家修道之比邱比邱尼焉。有在家修道之优婆塞优婆夷焉。一切世间之人。天上之人。并阿修罗之神。闻佛此经。各言下见性。幸正法之难遇。欣今日之躬逢。莫不净信承受。遵奉持行。虽亿万劫来。永证金刚不坏身也。发菩提心者。不奉持般若。何由到彼岸哉。

总解 金刚一经。佛祖传心秘旨也。大要以清净为体。以发心为用。以不著四相。不住六尘。为了空。以平等修善法。为功夫。以无我得成于忍。为实诣。以如如不动。为究竟。以六如为观智。而全经起修。则必以信心为入门。至于六度四果。五眼三心。尤为窍要。佛每遇紧要关节处。便较量福胜。赞叹流通。直至于今。金刚智眼。放光动地。诸佛列祖。以此传法印心。六道众生。因之灭罪证果。皆由如来与空生一番问答。发启此段大事因缘。所以得闻此经也。佛之慈悲深矣。持是经者。其报佛恩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