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10-D 绪言
一此经古德判为顿教。以其直指菩提。别无支蔓故耳。又以一门深入。不偹诸行。故特谓之顿而不谓之圆。愚谓。此经顿而兼圆。何则。经中虽一往明空。而复云于法不说断灭相。夫断灭不存。乃中道也。中即圆义。又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虗。无实无虗。则有无不立。有无不立。即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即有无兼该。有无兼该。即双照双泯。乃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开权显寔。即实而权。为实施权。即权而实。是则顿中有圆也。至如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三句之类。经中甚多。若从而推广之。则三句而亦涵四句之义。非顿而兼圆乎。四句。谓有句。无句。非有非无句。亦有亦无句。第以一门顿入。不具诸法。仅得谓之兼圆。而不得谓之纯圆也。然准台宗四教。谓般若带通别明圆。则兼圆之说。为不诬矣。总之法无定向。深浅由人。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是在当人领会耳(台宗四教谓藏通别圆也)。
依教修观。此经观法具偹。层次井然。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即空观。了知一切皆空。法亦如幻故。继云。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假观。了知一切名相。从缘生故。又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寔无虗。此即中观。了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若欲习是观法。而能从空入假。由假明中。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难觅。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融。心心印心。念念非念。便得中道了义。是则由浅入深。渐趋中道。即顿中有渐也。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如经中较量功德多寡。及微尘世界之类。寔实非诳。不可以我所未经闻见。便认为甚言之辞。试思金口诚言。岂有虗假。纵一时未能悟彻斯理。亦须谛信不疑。自有一朝。涣然氷释。到此地位。方知佛语非诳。善愿同仁。各宜深信。
凡夫畏空执有。二乘厌有取空。畏空执有。谓之常见。厌有取空。谓之断见。又通谓之倒见。执有执空。两俱成病。此经为开示利根凡夫。故先破其执相。而节次较量功德。以显有为福报。终逊无为。离相布施。逈超著相。又恐学人弃有取空。故复䇿之以不落两头。直超无上。盖断常终成凡外。而离相顿证无生。何去何从。孰得孰失。理自易明。我辈何幸而获闻此妙法。能无努力进修。以毋负佛慈谆谆明诲。
读经先要明宗。盖一经自有一经宗旨。倘宗旨不明。则驰骛无归。如此经以无住为宗。但了得无住之旨。便为已得要领。其他多说少说。皆余绪矣。又佛所说法。多于要妙处。圆转如环。似无端倪可寻。读经者。徃往于圆转回环之处。茫然无据。己眼不明。且称为有意搬弄者。所谓正言似反也。不知无上大道。其要妙正在圆转处。若不如是说。其理终不圆明。宗旨若明。则于回环层叠之处。纵使群山万壑。自能理会。而不为所迷。
读经以明心为上。明心以解义为先。至于持诵经文。不求解悟。祇可荐亡灭罪。作得世间功德而已。若悟法明心。则顿超三界。永除后有。且历劫冤亲。悉皆度脱。顾不伟哉。是则欲明心地。讲义不可以不先。由有言以迄无言。自不觉而成正觉。理固然也。惟夙根深厚。一闻千悟者。不在此例。然民鲜能之。
读经非他书可比。余书惟看读一过。略能记其梗概。便可不须再读。读诵大乘经典。自非圣人。决不能过目便了。必须细心玩味。默意参寻。其义乃出。始则因注而明讲解。继则并不需注。一意深参。久久自发现行。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到得一旦豁然之后。方知此中妙义无穷。真如饮水。冷煖自知。并不能吐露向人。是为祇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也。既得一经悟彻。然后更诵他经。自不劳迎刃而解。
讲解儒书。必有一定之理。不可移易。而佛经则不然。要当不泥不背。是以难耳。故古德云。依又解义。三世佛冤。又云离经一字。便同魔说。读者。能于不泥不背中。有个入头处。识得眉横鼻直。方可与读是经。
经旨甚深。猝难晓解。注经者。若更加以奥衍之辞。仍未能了了。而不便初机。是以今注。概从简易。读者。取其意而略其文可也。矧读经惟求印证。何暇旁求。迨至脱然契证。能所两忘。恍如雪山中夜。忽睹明星相似。方知穷诸元辨。如一毫置于大虗。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虽复珠玉盈前。于己无益。斯时则经且不须。注于何有。但如敲门砖子。不得不借用一番耳。
经中较量功德。及执相观佛之说。征诘重重。不厌烦𤨏。有谓由浅入深。故见重复。有谓缘读来听者。佛故申说之。窃以为不然。若谓由浅入深。则细玩前后经旨。其重复处。无大异辞。何云浅深。若谓因续听重说者。则佛说三藏经典。岂遂无续听之人。何不闻再三申说。而独于此经有之。决无是理。诚以说此希有难信之法。佛以慧眼。观察众心。非经三五番申说。不能谛信无疑。佛特知之。故不厌其辞之烦。所以为大慈悲也。又佛所言说。多取证于须菩提。以明见无歧异。法如是故。
经称持诵功德。远胜宝施者。良以信心受持。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又经义若未能顿悟。但得诵持不懈。其义渐明。自堪证悟。但不可预期速效。迨至悟明之后。虽若经文浅显。而意义仍自无穷。愈索愈深。愈探愈妙。即终身玩味。终无止境。此经之所以甚奇。而持诵功德。所以殊胜也。至诵经须净除尘妄。一意精专。字字分明。斯为正轨。不必定求静室。定须设像。有暇即念。毋待后时。须知佛在心头。不在外相庄严也。
三教大道。殊涂同归。实无二致。经云空除四相。即圣人之四绝。无说即圣人之无言。五戒即五常。三毒即三戒。人我普度。即大学之明新。法施均蒙。即中庸之位育。种种相符。言难罄述。顾谓佛教而有异乎。至于妙道精微。圣人所罕言者。佛则详言之。我辈生当像季。倘非释氏之书。则凡精一执中。归仁位育。与夫一贯无言之旨。何由而明。此东坡所谓学佛而后知儒者。信然。
此经如天衣无缝。本无段落可寻。迨天亲菩萨。始判为二十七疑。如宝施者。不及持说功德。以须菩提反复生疑。故佛节次。为之解说。欲令断疑生信也。然此说非时俗所尚。不甚通行。今经三十二分。为梁昭明太子所定。然所分断落。间亦有欠妥处。但于行持究属无碍。况今世俗盛行。故且因之以仍其旧。
平寔商量。禅门所忌。范围不过。教义所宗。今以粗浅言辞。解释甚深经旨。非禅非教。于意云何。矧今善注多多。有如珠玉盈前。而安用是邱里之言为。特是深文奥义。难喻于里闾。且法喻虽多。究其指归。总以圆通为至。所谓佛法无多子。亦儒称一贯之意也。区区之心。寔愿见闻共证。以勿负慈悲普度之义焉。苟无乖经旨。幸勿以粗浅弃之。
藏经极多。而独于此经亟亟讲求者。良由在家善信。有志修持。除净土一门外。莫不以此经与心经为常课。诚以两经简洁。便于行持。而居家又时有尘缘纷扰。若必欲遍参全藏。不惟事有未遑。亦且力所不逮。然既持经。自宜讲解。因解生悟。自能心性开明。而成正觉。则受持也。而可不讲求哉。至心经尤为直捷简括。故特附注于后。以质大方。
吾人在尘劳中。既未出离。则凡治家接物。一切俗缘。自不能无。然须念娑婆剧苦。幻质无常。不求出离。沉沦永劫。佛所说经。无非教人离苦得乐。离苦之要。端在明心。明心之法。当于尘缘之暇。屏除杂念。澄心默坐。一意精参。或于平旦。披衣起坐。默自提撕。然亦不必过于用意。但令心不系缘。曰久自然有会。惟不可预存期效。时至自彰。倘得妙趣。尤当益加精进。毋怠厥志。自然功不唐捐。而获益无量矣。有志之士。请甞试之。决不相赚。
此经以喻法为名。实相为体。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以喻法为名者。金刚。喻也。般若。法也。般若。华言智慧。金中之刚。至坚至利。能碎万物。此经能断众生疑执。取以为喻。波罗密。华言到彼岸。众生在生死海中。无有穷极。修此般若。能到涅槃彼岸。经者。常也。法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也。以寔相为体者。经云。若人得闻是经。即生寔相。寔相即无相也。以无住为宗者。宗训要。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经多以无住破著故。以断疑为用者。由经力用。能断妄执故。以大乘为教相者。经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此乃一经宗要。不可不知。故首列焉。若更略解经题。则云人苟具坚刚之志以修行。则智慧自生。乘此智慧。直达涅槃彼岸。故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会心之士。即此经题。亦堪悟入。不在见闻之多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