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13-C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序

陈隋间天台智者远禀龙树立一大教九传而至荆谿荆谿后又九传而至新罗法融法融传理应应传瑛纯皆新罗人以故此教播于日本而海外盛矣属中原丧乱典籍荡灭维此教是为不可亡者亦难乎其存也然杲日将出而晓霞先升真人应运而文明自见我有宋之初此教乃渐航海入吴越今世所传三大部之类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与夫至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经疏先至有二本众咸斥其伪昔法智既纳日本信禅师所寄辟支佛发答其所问二十义乃求其所谓仁王经疏信即授诸海舶无何中流大风惊涛舶人念无以息龙鼍之怒遽投斯疏以慰安之法智乃求强记者二僧诣信使读诵以归不幸二僧死于日本至元丰初海贾乃持今仁王疏三卷来四明于是老僧如恂因缘得之其文显而旨微言约而意广以秦译为本义势似观心论疏实章安所记智者之说也恂道孤而寡偶学古而难知食贫而力不足无以为此经毫发之重每指而叹曰其来晚学而艰如此宁封野马而饱蠹鱼不能下几案以视人呜呼此疏曾不得辈行于三大部中而匿光痊彩犹若海外之远欤恂今年七十有六岁乃一日抱之而泣曰殆将与吾俱灭邪吾前日之志非也遇嵩山晁说之曰曷不为我序而流通之说之自顾何足以与此亦尝有言曰智者若生齐梁之前则达磨不复西来矣尽法性为止观而源流释迦之道囊橐达磨之旨今方盛于越中异日会当周于天下岂独是书之不可掩哉顾予老不及见之为恨姑序其所自云尔。

政和二年壬辰四月癸卯序

合仁王经疏凡例

  • 经疏异帙者古制也以割裂圣经恐简亵故然而犹割裂者有二意一异帙者封闭藏中能探讨者有几人今合为一帙使穷陬僻壤皆得见故二异帙者经疏不相联属非宿学未易寻绎今合为一帙使读者繇科以入经繇经以入疏繇疏以会理纲目整齐脉络调鬯虽蒙学之士亦可溯流问源也是则功大而过小故合之。
  • 疏中诸科或有标而无结或有结而无标者良以历年既远刊写者脱误今据其所当有者前后互相补之。
  • 疏中或有疑误及字画亥豕者窃为订正然必考诸经对诸记平准诸心衡以求归于至当之域且又尝请证诸老师宿衲葢不敢妄有增损云。
  • 古疏既未与经合其提经处但标某句下今既合经入疏列疏于经下其某句下数字悉删去以免繁重之咎间有合若干子科于一段经文之内者则姑存之以便知其断节葢欲省列烦细诸科故。
  • 此疏科段虽分明而科目未尝提出且散在经文之下不便检阅今依诸疏旧例以全科总列图于前脉络井然序次弗乱庶几观者可一览而尽。
  • 宋绍定间有善月法师撰神宝记以通疏今疏文间有肯綮难解者略引一二或记有所未详则又窃附管见并细书顶上。
  • 或问子欲弘通是经不自别出手眼而仆仆于古注是引得无拾昔人糟粕乎曰不然东土释经天台为最一经櫽栝千古遵承矧此疏失而后得其得之又如此之难字字珠玉罔不可珍虽谓今人未必不如古人而古人有必不可及处所以今人竭尽伎俩不出古人范围也予岂好古而病今者哉亦识法者惧耳。

No. 513-D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科

  • 仁王经疏科文分(二)
    • 一经前玄义(五)
      • 一释名
      • 二辨体
      • 三明宗
      • 四论用
      • 五判教
    • 二入文解释(三)
      • 一序分(即序品)(二)
        • 一证信序(六)
          • 一所闻法体
          • 二能持阿难
          • 三闻持和合
          • 四说教之主
          • 五说教之处
          • 六同闻之众(二)
            • 一列众(三)
              • 一此土众(三)
                • 一声闻众(二)
                  • 一声闻(五)
                    • 一通号
                    • 二列数
                    • 三行位
                    • 四叹德
                    • 五总结
                  • 二缘觉
                • 二菩萨众
                • 三杂类众(二)
                  • 一别(四)
                    • 一人(二)
                      • 一清信男
                      • 二清信女
                    • 二士
                    • 三天(二)
                      • 一色天
                      • 二欲天
                    • 四仁王
                  • 二总
              • 二他方众
              • 三化众
            • 二总结
        • 二发起序(五)
          • 一佛自现瑞(五)
            • 一护佛德
            • 二现瑞时节
            • 三正住十地
            • 四入寂定
            • 五思缘现瑞
          • 二时众生疑(三)
            • 一明众生疑
            • 二申众疑意
            • 三问众不决
          • 三觉悟如来
          • 四佛升华座
          • 五大众欢喜
      • 二正说分(中间六品)
      • 三流通分(即属累品)
  • ○第二正说分(四)
    • 一明内护(前三品)(二)
      • 初略开二护
      • 二问答广释(二)
        • 先问
        • 次答(三)
          • 一明自利行(观空品)(二)
            • 一正释观空(二)
              • 一正释(二)
                • 初标宗正释(二)
                  • 初正释(二)
                    • 一所化境
                    • 二能化智(三)
                      • 初约法
                      • 二解释
                      • 三结成
                  • 二结行
                • 二问答重释(二)
                  • 初明三般若(三)
                    • 初实相般若(二)
                      • 先问
                      • 次答(二)
                        • 一明真则无化
                        • 二明俗则有化
                    • 二观照般若(二)
                      • 先问
                      • 次答(二)
                        • 先略
                        • 次广(二)
                          • 初正广释(二)
                            • 先明法空性空
                            • 二历法明空(二)
                              • 先正明
                              • 后释成空义(二)
                                • 初就识阴
                                • 次例四阴
                          • 二明能观之智双照空有(二)
                            • 先明观照(二)
                              • 一照空(二)
                                • 一明照相
                                • 二明空分齐
                              • 二照有
                            • 次明得失(二)
                              • 初明邪观
                              • 二明正观(二)
                                • 一明行
                                • 二明位
                    • 三文字般若(五)
                      • 一明多佛共说
                      • 二举喻
                      • 三格量
                      • 四举况
                      • 五明信解相
                  • 二依教发观(二)
                    • 初明邪观
                    • 二明正观(二)
                      • 初约染净因果以明空相(二)
                        • 初明生死空(二)
                          • 初正明生死
                          • 二辨空所由
                        • 二明佛果空
                      • 二约无听说以明空相
              • 二总结
            • 二时众得益
          • 二明利他行(教化品)
          • 三明二护所依(二谛品)
    • 二明外护(即护国品)
    • 三明报恩供养(即散华品)
    • 四明弘经相貌(即受持品)
  • ○二明利他行(教化品)(二)
    • 一发问
    • 二佛答(二)
      • 初答前二问(三)
        • 初正答二问(二)
          • 一正答前问兼利他(三)
            • 初略答
            • 二广答(五)
              • 初伏忍(三)
                • 一十住
                • 二十行
                • 三十回向
              • 二信忍
              • 三顺忍
              • 四无生忍
              • 五寂灭忍(文)(四)
                • 初标名位
                • 二辨除障
                • 三约谛辨异
                • 四摄化分齐(二)
                  • 初略
                  • 二广(后作依宗广释)
            • 三总结
          • 二正答后问兼自利(二)
            • 先问
            • 后答(二)
              • 先略
              • 后广(三)
                • 初标
                • 次释(十)
                  • 一善觉地
                  • 二离达地
                  • 三发光地
                  • 四炎慧地
                  • 五难胜地
                  • 六现前地
                  • 七远行地
                  • 八等观地
                  • 九善慧地
                  • 十法云地
                • 后结
        • 次月光偈赞○
        • 后如来述成○
      • 次答第三问○
  • ○二月光偈赞(三)
    • 一时众供养
    • 二月光赞佛(二)
      • 一明赞处
      • 二正发言赞(三)
        • 一总颂上义(三)
          • 初叹别相三宝
          • 二叹五忍
          • 三叹一体三宝
        • 二别叹十四忍(五)
          • 初颂伏忍(二)
            • 初颂伏忍方便(二)
              • 先明离过
              • 次明摄位
            • 二颂伏忍功德(二)
              • 初别叹三品(为三轮王)
              • 次总叹三品(二)
                • 初列三十心
                • 次正叹功德
            • 二颂信忍(二)
              • 先颂三品(三)
                • 一颂初地下品
                • 二颂二地中品
                • 三颂三地上品
              • 后结叹
            • 三颂顺忍(二)
              • 初正颂(三)
                • 初四地下品
                • 次五地中品
                • 后六地上品
              • 后总结
            • 四颂无生忍(三)
              • 初颂七地下忍(二)
                • 初释行相
                • 二断惑分齐
              • 次颂八地中忍
              • 后颂九地上忍
            • 五颂寂灭忍(二)
              • 初颂十地下品
              • 二颂玅觉上品
        • 三结颂五忍(三)
          • 一叹净土果
          • 二叹法身果
          • 三叹利益果
    • 三大众得益
  • ○第三如来述成(二)
    • 初赞能说(二)
      • 先正赞
      • 后述赞
    • 后赞所说(三)
      • 初正赞(三)
        • 初释不可思议(三)
          • 一略说
          • 次假征二藏
          • 后广释(三)
            • 初就佛明不可思议
            • 二合释二藏明不可思议(二)
              • 先释(二)
                • 初人法相对明不思议(二)
                  • 初明人空
                  • 二明法空
                • 二境智相对明不思议(二)
                  • 初辨境空
                  • 后释智空
              • 后结
            • 三双结二藏明不可思议
        • 二释不可度量
        • 三释唯佛能知
      • 二劝修(三)
        • 初正叹观修
        • 二征
        • 三广释
      • 三大众供养
  • ○次答第三问即所化众生之相(三)
    • 初牒问
    • 二正答(二)
      • 一略
      • 二广(二)
        • 一明所化如幻(二)
          • 先释(六)
            • 一释法假(二)
              • 一正明法假(二)
                • 一明本识能生色心
                • 二明色心成阴界(二)
                  • 初成五阴
                  • 二明成十二处
              • 二明凡圣境差
            • 二明受假
            • 三释名假(二)
              • 一明佛前无名
              • 二明佛为立名
            • 四明相续假
            • 五释相待假
            • 六释因生假
          • 后结
        • 二明能化如幻
    • 三得益(即时得益)(众)
  • ○第三明二护所依(二谛品)(二)
    • 一问答(三)
      • 一明二谛不二(二)
        • 先问
        • 次答(三)
          • 一正答
          • 二引证(三)
            • 初正伸二谛
            • 次释义
            • 三结成上义
          • 三释成(二)
            • 先明二义
            • 后明一义(三)
              • 初能所相对明一义
              • 二境智相对明一义
              • 三染净相对明一义
      • 二明说法不二(二)
        • 先问
        • 次答(二)
          • 一明说空
          • 二明修空(三)
            • 初辨修习
            • 二逐叹重释
            • 三结修成
      • 三明法门不二(二)
        • 先问
        • 次答(三)
          • 一略答
          • 二广答
          • 三结答
    • 二劝持(二)
      • 一叹教
      • 二举名劝持
  • ○第二明外护(即护国品)(三)
    • 一诫听劝持
    • 二广释(三)
      • 一广释护法(三)
        • 一护国(四)
          • 一护时
          • 二护法(三)
            • 初明福田
            • 次明供养
            • 后明说
          • 三护体
          • 四显所护
        • 二护福
        • 三护难
      • 二引古证今(二)
        • 先引天证护国
        • 后引人证护身(二)
          • 一明难事
          • 二明能护难(三)
            • 一请修福
            • 二听许
            • 三正明护难(二)
              • 初长行依教请护
              • 二说偈加护(二)
                • 一说偈(四)
                  • 初说无常理
                  • 二说苦理
                  • 三说空理
                  • 四说无我理
                • 二获益
      • 三结示劝持
    • 三时众得益
  • ○第三报恩供养(即散华品)(三)
    • 一散华供养(三)
      • 一闻经劝持
      • 二散华供养(三)
        • 一行华
        • 二般若华
        • 三妙觉华
      • 三诸王发愿
    • 二佛现神变(二)
      • 先现变
      • 后得益
    • 三叹教劝修
  • ○第四示弘经相貌(即受持品)(三)
    • 初问答须受持(二)
      • 一月光请
      • 二如来答(三)
        • 初总标
        • 次别释(十三)
          • 一习种性法师(五)
            • 一标位
            • 二辨差
            • 三行业
            • 四举劣况胜(二)
              • 先举劣
              • 后况胜
            • 五入位时节
          • 二性种性法师
          • 三十回向菩萨(上三位三贤)
          • 第四法师(即初地)(五)
            • 初标位
            • 二辨修行差别(二)
              • 初显二谛为相(二)
                • 先标章
                • 次别释(二)
                  • 先释实智
                  • 次释方便智
              • 二显二谛同异
            • 三明时节
            • 四明生净土
            • 五明登位
          • 第五法师(二地)
          • 第六法师(三地)
          • 第七法师(四地)
          • 第八法师(五地)
          • 第九法师(六地)
          • 第十法师(七地)
          • 第十一法师(八地)
          • 第十二法师(九地)
          • 第十三法师(十地)(四)
            • 一标位
            • 二明证时分
            • 三对位辨差(五)
              • 一伏断差别
              • 二信见异
              • 三渐顿差别
              • 四常无常异
              • 五等无等异
            • 四明入定位
        • 后总结
    • 二付王受持(四)
      • 一赞用劝持(二)
        • 一略
        • 二广(二)
          • 初标除难福生
          • 二问答分别
      • 二赞名劝持(二)
        • 先赞名胜
        • 后劝供养
      • 三释劝所由
      • 四称名付嘱
    • 三时众得益(五)
      • 一修罗益
      • 二人王益
      • 三天益
      • 四大众益
      • 五菩萨益
  • ○第三流通分(嘱累品)(二)
    • 先付嘱诫勅(二)
      • 先略付嘱
      • 二广付嘱诫勅(二)
        • 初明付嘱(二)
          • 先付时
          • 二明付人法
        • 二广辨七诫(七)
          • 一诫诸灭法过(三)
            • 初明灭法人
            • 次辨灭法过
            • 后结成过
          • 二诫坏四众行
          • 三诫禁不依法
          • 四诫自毁(三)
            • 初自毁
            • 二起恶
            • 三招报
          • 五诫使役
          • 六诫自咎
          • 七诫谬信
    • 二大众奉持(二)
      • 先奉持
      • 次奉行

仁王经疏科文(终)

No. 513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上

第一释名

所言名者有通有别经之一字通诸部也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者别也又佛说仁王护国别此部也般若波罗蜜通诸部也然诸经立名不同或单就法如涅槃经或单就人如阿弥陀经或单从譬如梵网经或人法两题如净名及此经或法喻双举如法华经或三具足如华严经所言佛者具德之义自觉异凡觉他异圣觉满异菩萨八音宣畅名说此能说之人也仁王下名所说之法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称为王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以道治国故也若望般若般若是能护仁王是所护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隐若以王能传法则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也又仁者忍也闻善不即喜闻恶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恶故云忍也王者统也四方归统故也此因缘释约教则见诸法生知生是实见诸法灭灭则是空空则六尘等国不动不转故三界结尽则王安隐此二乘所得名为仁王三藏意也于凡圣同居土而得自在若观诸法色即是空不生不灭如幻如化三界烦恼一时顿断住于界外化城之中生度想生安隐想则是三乘之人共行十地能护方便有余化城之国各得称王此通教意若观诸法空即是色色无边故般若等法亦复无边虽复无边而与心不相妨碍如函大葢大而无边之法在一心中一一法中具诸佛法从于初地乃至妙觉分分圆满住莲华台不动不转能动能转即十地菩萨住檀等记云六字误应是十字六各各为王此别教意也若观诸法本来不生今则无灭虽无生灭生灭宛然双炤双亡契乎中道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虗空即从初住乃至佛地四十二心分分明证中道之理住常寂光各得称王此圆教意也又三藏中罗汉支佛烦恼尽故得称仁王菩萨及果向忍见思未尽但名王不名仁也通教佛地别教妙觉圆教极果各是仁王当教自有优劣若非仁则是王也若约本迹即三教之仁王为迹圆教之仁王为本分论本迹则圆教十行能为别教之本通教佛地即是别教之迹三藏二乘复是通教中本展转当教各有本迹(云云)观心者观生灭法见色是有析之至空心于色上而得自在此生灭观心仁王也观色即是空空色自在此无生观心仁王也若观空即是色次第而入中道正观此无量观心仁王也若观色空空色不二而二二而无二双炤双亡此是实相一心三观三观一心如彼天目不纵不横而得自在此圆教观心仁王也我今圣主道化无方子育苍生仁恩普洽恒以三观安隐色心迹尚叵穷本诚难究矣般若者此云智慧即智论四十二卷中释也开善藏法师并用此说论第七十又有一解云般若不可称般若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庄严旻师以此文说般若名含众义智慧唯是一门非正翻译详二师说各成诤兢今为通之夫般若者自有二种一实二权权即可翻实则不可实则圆教权则前三又权不可翻即三藏实色不可令色即是空实即可翻即三智也通教一切智别教道种智圆教一切种智岂可各固一见以局大方火炎不可取实当有在也然智与慧经论解殊成实合释云真慧名智即慧是智也净名离说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者释云智是有慧是空有智故不住空有慧故不住有今此般若具翻八部有人云记云有云天王即仁王部者今所不取若即是者不应巳说仁王而再有所请故非也虽有大经之文一往名同非调正言二部天王一部即仁王部摄此解不可若如大经中明人王亦天王斯则可也问人仁字别云何取同答大经云有仁恩故名之为人老经云圣人不仁以百姓为𫇴狗故知人王行仁不求恩报若背道之主但人非仁顺道之主是人亦仁问仁义云何答以字论义理则易明上一表天德下一表地德立人表人德圣主道侔造化德合三才故云仁王也问古人云仁王经非正传译是事云何答寡识小智深可怜悯岂有不见目录即云非是正翻海庸不信山木似鱼谓海上庸民不信有山中之木亦似海鱼之多也山木似鱼夏革亦云古初无物呜呼盲目诮玻瓈珠且准下经自有两本一广说如散华品云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所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散华供养二者略本即今经文译者不同前后三本一者晋时永嘉年月支三藏昙摩罗察晋云法护翻出二卷名仁王般若二是伪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别馆翻二卷名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三者梁时真谛大同年于豫章实因寺翻出一卷名仁王般若经疏有六卷三译后唐不空三藏又翻二卷名义与秦同而文较顺且又加呪语今在处讽诵者是虽有三本秦为周悉依费长房入藏目录云耳波罗蜜者此云事究竟亦云到彼岸生死为此涅槃为彼烦恼为中流六度为船筏此因缘释也三藏实有为此实有灭为彼见思为中流八正为船通教以色为此即空为彼见思为中流六度为船别教以色空为此空即是色为彼无明为中流无量行为船圆教以色空空色不二而二为此二而无二为彼无明为中流一行无量行无量行一行为船随前诸教而度云到彼岸此约教释也空观观色即空及色灭空虽有巧拙同断见思而论彼此假观观三假得理论彼此中观十信前十住后论彼此此观心释也经有翻无翻各具五义广如法华玄(云云)约教六尘俱经经云或以光明而作佛事即色尘为经或以音声而作佛事即声为经或以饭香而作佛事即香尘经食饭入津即味尘经摇唇动舌即触尘经寂然无声诸菩萨等得入三昧即法尘经一一尘根各有约教本迹观心释也又但以文字为经心行为纬能成正觉之匹帛故取世经以喻焉。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即一部之通称序品第一即部内之别名也序者由也次也品者梵云䟦瞿此云品谓品类也义类相从即为一品第者欲令不乱一者义乃在初文分二。

一者证信二者发起亦名通序别序亦名如来序阿难序亦名经前序经后序六事证经名证信序起发正宗名发起序诸经通有名通序此经独有名别序金口所说名如来序阿难证信名阿难序佛在时有名经前序集者所置名经后序今且依初从如是下至佥然而坐名证信序尔时十号下是发起序证信序者大智论云佛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林中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爱未除心没忧海阿泥卢豆语阿难言汝守法藏人不应如凡自没忧海佛将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等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说经初置何等语阿难闻闷心小醒于佛后卧床边具以事问佛答依四念处住解脱经戒即是大师车匿比丘如梵天法治之若心须改教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是我三僧祇所集法宝是初应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某处树林中是我法门中初应如是说何者三世佛经皆有是语(云云)复次摩诃迦叶等问阿难佛初何处说法说何等法阿难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林为五比丘说苦圣谛尔时大众闻者皆信具如智论第二(云云)为是事故有证信序(云云)文为六一如是举所闻之法体二我闻明能持之阿难三一时明闻持和合感应道交四佛明说教之主五住王舍城下明说教之处六与大比丘众下明同闻之众今初。

如是。

如是者三世佛经皆安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诤此世界悉檀大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事此为人悉檀破外道阿沤二字此对治悉檀肇云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理会即第一义悉檀此四皆是因缘释(云云)约教者佛明俗谛有文字真谛无文字阿难传佛俗文不异名如因此俗文会真无非故名是此藏教经初如是也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此通教经初如是也佛说死生是有涅槃是无从死生有入涅槃无出涅槃无入于中道阿难传之与佛无异此别教经初如是也佛说生死即涅槃即中道徧一切处无非佛法名如实相阿难传此与佛无异为如如如不动名之为是此圆教经初如是也此经具三教三谛如是之义阿难传之无错无谬也。

二明能持之阿难。

我闻。

我闻者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言我闻我总耳别举总摄别世界释也阿难升座口称我闻大众悲泣飞空说偈此为人也阿难升座众疑释迦重起或阿难成佛或他方佛来若唱我闻三疑即遣此对治释也阿难随俗称我闻第一义中我即无我闻即无闻不闻而闻不我而我此第一义释也约教者释论云凡夫三种谓见慢名字学人二种无学一种阿难是学人无邪我能伏慢我随世名字称我此三藏意也十住毗婆沙云四句称我皆随邪见佛正法中无我谁闻此通教意也大经云阿难多闻士自然能解了是我及无我知我无我二而不二双分别我无我此别教意也若阿难知我无我不二而二二而无二方便为侍者传佛智慧此圆教释也正法念经有三阿难一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二阿难䟦陀此云欢喜贤持杂藏三阿难娑伽此云欢喜海持佛藏阿含有典藏阿难持菩萨藏葢指一人而具四德传持四教其义分明观心者有空观假观中道正观即空者我即无我也即假者无我即我也即中者是真我也闻者阿难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余年未侍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展转闻非是悉闻报恩经阿难乞四愿未闻之法愿佛重说胎藏经云佛从金棺出金色臂重为阿难现入胎出胎相诸经因此皆得称闻法华云阿难得记即时忆念过去佛法令如现在前故一切称闻因缘释也若欢喜阿难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仰完器盛水泻之异缾一句无遗此持闻闻法也欢喜贤住学地得空无相愿六根不漏持闻不闻法也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云持雨此持不闻闻法也阿难海是多闻士自然能了常与无常等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此持不闻不闻法也此经具三教即阿难一人以三德传持也(云云)

三明闻持和合感应道交。

一时。

一时者肇云法王启运之日大众嘉会之时此世界释时也大论云记云迦罗诠时是实使内弟子依时食护明相等三摩耶诠时是假为破外道计时为常又云虽四教中有下中上上上之别而证人之妙不登前后故云一时迦罗是实时示内弟子时食时著衣时者为人说时也三摩耶是假使除外道邪见者对治释时也第一义中无时无不时广明时义具如智论第一卷(云云)约教则见谛上无学下名下一时若三人同入第一义名中一时登地上名上一时初住上名上上一时今经初说即是通一时约别圆接入则具三时(云云)

四明说教之主。

佛。

教主者佛也佛名为觉觉诸烦恼身心二病因果圆满方能破缚劫初无病劫尽多病长寿时乐短寿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牛羊北天下无我无人如此之处不能感佛八万岁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因乃至百岁时亦如是故佛出其地此世界释也日若不出池中未生生等华皆未现日出皆生佛若不出天人减少恶道增长佛若出世则有刹帝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顶此为人释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余不能感若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此对治释也佛于法性无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而于如来实无动出此第一义说佛名觉者觉世间苦集觉出世道灭身长丈六寿年八十现比丘像三十四心树下成佛者三藏尽尊自觉觉他也带丈六像现尊特身树下一念相应断余残习即通佛自觉觉他也现尊特身坐莲华台受佛记者别佛自觉觉他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虗空相即圆教佛自觉觉他故像法决疑经云或见丈六之身或见小身大身或见坐莲华台为百千释迦说心地法门或见身同虗空迹于法界无有分别即四佛义也本迹释者三佛为迹一佛为本(云云)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法析之至无此三藏拙觉观因缘即空此通教巧觉皆觉空也若先观空次假后中此别教假觉也若观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是圆觉也。

五明说教之处。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先释住次释王城后释山佛具三身住处有八应身四住一寿命住谓五分法身等二依止住谓王城耆山等三境界住谓三千界境四威仪住谓行立坐卧报身三住一者天住住六欲天二者梵住住四禅天三者圣住住空无相无愿法身一住住第一义空(云云)约教者藏佛从析门发真知无漏住有余无余二涅槃通佛从体门发真住二涅槃别佛从次第门住秘密藏圆佛从不次第门住秘密藏二释城具存梵音应云罗阅祇摩诃伽罗罗阅祇此云王舍摩诃此云大伽罗此云城国名摩伽陀此云不害人无乱杀法也亦云摩竭提此云天罗天罗者即班足之父昔久远时此主千小国时王游猎值牸狮子共王交通后月满来王殿上生子王审知是子而作告令言我无子天赐我子养之长大足上班驳时人号为班足后绍王位喜多食肉一时遽阙仍取城西新死小儿以供王膳王大美之勅常准此厨人自后日杀一人毒流天下举国咸怨千小国王举兵伐之摈在五山罗刹翼辅而为鬼王因与山神誓杀千王方满我愿即以神力捉得诸王唯普明王后方捕至欲行屠害以祭山神时普明王悲啼泣恨而作是言生来实语而今乖信班足问言汝求何信普明答曰许行大施班足语言放汝行施事毕就我普明欢喜远归本国作大施会委政太子心安形悦匍匐就终班足问曰死门难向汝既得去何更自来时普明王广与班足说慈悲心毁呰煞害仍示一切悉是无常班足闻信得空平等住于初地普集千王各取一渧血发三条赛山神愿寻与千王都五山中筑城立舍郁为大国迭更知政千王住故故称王舍又城中百姓七遍起舍七遍被烧唯王舍独免太子命言自今以后虽百姓家悉称王舍应免火难率土遂命便得免烧故百姓家尽称王舍(云云)又亦云王赦因普明王放千王故称王赦又此城四天王共造故称王舍又摩伽陀王生一子一头两面四手以为不祥裂其身首欲弃艸野有罗刹女鬼名曰梨罗还合其身以乳养之年长成人力葢诸国取八万四千王置五山内立城治化以多王住故称王舍(云云)又摩伽陀者名持甘露处有十二城一区祇尼大城二富楼那䟦檀大城三阿监车多罗大城四弗罗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罗柰大城八迦毗罗大城九婆城十婆翅多城十一拘睒弥城十二鸠楼城此十二城中后六少住前六多住又前六城中多住王舍城报法身恩故少住舍婆提城报生身恩故也舍者王舍城中有六精舍一竹园精舍在平地迦兰陀长者之所造去城西北三十里二小力独山精舍三七叶穴山精舍四天主穴山精舍五蛇神穴山精舍六耆阇崛山精舍耆阇崛山此翻灵鹫释迦菩萨昔为鹫鸟于此山中养育父母由此得名故云灵鹫又王舍城南有尸陀林鹫鸟居之多食死人人欲死者鹫翔其家悲鸣作声人以预知知人死故称灵鹫又山有五峰东方象头南方马头西方羊头北方狮子头中央鹫头亦得名为鹫山也问佛何故偏于王城中向鹫山说法耶答依法华论云如王舍城胜于余城耆阇崛山胜于余山以佛在胜处故显此法门胜也今此般若是最胜法故偏就王城耆山说也中者表说中道般若也。

第六明同闻之众。

诸经列众不出四种一者影响谓诸佛菩萨大果圆为令正法久住世间故来影响二结缘众见在虽闻而不获益但作当来得道因缘也三发起众法身菩萨更相发起请如来说共益众生也四当机众植因旷古果遂今生闻法之时即能悟入也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各有四义推之可解文为二初列众二总结初文三一此土众二他方众三化众初文三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杂类众二乘著空故初列凡夫著有故后列菩萨常行中道故中列又声闻心形两胜故初菩萨心胜形劣故中凡夫心形俱劣故后初文二先声闻次缘觉初文五一通号二列数三行位四叹德五总结今初。

与大比丘众。

与者言共释论云一时一处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也大者亦云多亦云胜皆阿罗汉故称大数至八百万亿故言多胜诸异道故言胜比丘五义一名乞士清净自活离四邪命二破烦恼见爱灭故三者记云分字之释殊乖梵语未详所自置之可也名号如梵汉异相各有名号四者受具足戒故名比丘五者比之名能丘之名怖能怖烦恼贼故名比丘四人上名之为众(云云)

二列数。

八百万亿。

三行位。

学无学皆阿罗汉。

既云有学无学云何皆云阿罗汉依成论云罗汉二种一住二行当知行者是学人住者是无学人故经云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即是学人又于此中一文先明德行即学无学以此人学于无学之行非是向义八人之中四向三果名学无学第八罗汉但名无学阿罗汉者翻三义一者不生无明糠脱后世田中更不受生故言不生二者杀贼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为杀贼三者应供智愿具足堪销物供此藏通意也若就圆释非但不生亦不生不生无漏是不生也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者涅槃是也非但应供亦是供应一切众生是供应也(云云)

四叹德。

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有学八智有学六智三根十六心行法假虗实观受假虗实观名假虗实观三空观门四谛十二缘。

文有八科法门亦可叹三人初四科叹通教人次三假叹别教人三空下叹圆教人又初四科叹通法假等下共叹别圆也初即为四今初叹有为无为功德有为举智德无为约断德若就境论道谛是有为灭谛是无为施物名功归曰德故名功德无学十智下次叹智差别言十智者一法智即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是也二比智于上二界道中无漏称智中约四谛辨四种无漏智如上法智中明但有法比之殊也三他心智知欲色二界系现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名他心智也四世智知诸世间有漏智慧也亦名等智凡圣同有故五苦智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也六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七灭智尽灭玅出观时无漏智八道智道正迹乘观时无漏智九尽智见苦断集证灭修道等智论云我见苦断集尽证修道也十无生智见苦不复更见等也诸经或云十一智智度为如实智知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罣碍是为如实此独在佛心中有二乘无分故但云十智也有学八智者是那含人在修道位中无尽无生智故但有八也有学六智者谓见道中但有四谛及法比等六智也三根者次叹三根德若修行次第应先辨三根后辨十智今先说果后明因也一未知欲知根无漏九根和合信法二行人于见道中名未知欲知根九根者谓信等五及喜乐舍意等是也二知根信解见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转名知根如前说三知根若至无学道中是九根转名知(云云)十六心行者次叹十六观门从心之所行故名心行非心即行也依修行次应在十智前明亦先说果也又只离四谛为十六行行以往趣为义修此十六观法能趣四实之理故名行也苦下四行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集下四行一集二因三缘四生灭下四行一尽二灭三玅四出道下四行一道二正三迹四乘又法忍等十六行也此约通说若地前四十位为四十地为十等觉玅觉为十六此约别说(云云)

法假虗实观下次叹三假观门法假者色阴法是也受假者四阴是也取此二名是名名假自实无体藉他方有是名为假又色阴是法受等是名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而今有三别说也(云云)言虗实者一虗二实相形得称阴法是虗凡夫谓实智欲了知求不可得只实而虗名为虗实此通意也若说别义者三假之中各有三观法假即虗是空观空即假实一色一香无非般若是假观观之一字是中观以空假是方便道故不立观名得入中道方独称观受及名等类此可解若圆说者三法即空即假即中双炤双亡是也(云云)智度论云诸法非实凡夫虗假忆想分别妄谓有人如狗临井自叱其影水中无狗但有相影而生恶心投井而死众生亦尔四大和合名之为身因缘生义动作语言凡夫于中妄起人相此法假也生爱恚起愚乐堕三恶道此受假也又一切法但从名字和合更无余名如头足腹脊和合故假名为身如发眼耳鼻口皮骨和合故假名为头诸毛和合假名为发分分合故假名为毛诸泥尘和合故假名为分亦和合诸分故名为尘此即名假也以此假故一切法空三空等者次叹三昧德以三假因缘故得三空名此因果次第说也以法假故空受假故无相名假故无作故大论云因三十七品趣涅槃门涅槃门有三谓空无相无作等言空门者观诸法无我我所诸法从因缘和合而有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空门无相门者观身虽空而有相在人著此相故修无相如说俯仰屈伸住立去来观瞻言语于中无实风依识故有所作者是识灭相念念无故此男女有我心无智慧故妄见有骨鏁相连皮肉相覆机关动作如木人此无相门也无作门者无相亦无是名无作此三定诸禅中若无不名三昧以退失故堕生死中如说能持净戒名比丘能观空名行空人一心常勤精进者是名真实行道人此三能到涅槃得三解脱门(云云)四谛十二因缘者次叹谛缘此二有同有别同是声闻断见思故名同利钝有殊广略数异故名别四谛钝根者观大经有四种四谛生灭藏教今所不说此经具三教有三种四谛所谓无生无量无作等也苦等四法审实不虗名之为谛若苦集是有漏灭道是无漏此三藏也若四俱无漏是通也若四俱亦有漏亦无漏是别也若四俱非漏非无漏是圆也十二因缘利钝者观如大经中亦有四种于四种中各各有三别一者三世十二因缘二者二世三者一世广如余说(云云)

五总结。

无量功德皆成就。

可知。

二列缘觉众。

复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缘皆成就。

文四一唱数二标位三叹德四结成初文可知大仙缘觉者二标位也有三差别一者独觉如昔有国王入园游观清旦见树林华果甚可爱乐时王食即便偃卧王诸婇女皆竞采摘毁坏林树时王觉即悟一切诸法无常若是以外况内成大仙缘觉二者因缘觉出于佛世闻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三者小辟支佛是须陀洹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灭人中七生天上亦尔不受八生自悟成道即成小辟支佛也非断非常者三叹德也过去二因牵识等故非断识等灭故二因不生故非常又三世相续故非断无自性故非常又顺则生死无际故非断逆则无明燋竭故非常四谛十二缘下四结成也问前列声闻亦云谛缘今叹支佛更复重明后列菩萨仍云罗汉者何耶答于一境上取悟自差三兽度河三鸟出网河同兽异网一鸟殊故大经云下智观故声闻菩提中智观故缘觉菩提上智观故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诸佛菩提良以理一见殊所以谛缘互说(云云)问缘觉出无佛世今云何列为同闻众答缘觉佛在世亦有只在声闻中摄言出无佛世者此对声闻非谓佛世总无缘觉也。

第二列菩萨众。

复有九百万亿菩萨摩诃萨皆阿罗汉实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独大乘四眼五通三达十力四无量心四辨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文五一数二号三位四德五结初文可知菩萨摩诃萨者二标号也菩萨此云道心众生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亦云大士亦云开士若以生灭心行六波罗蜜三祇成佛此三藏教中菩萨心胜声闻道卑罗汉若以无生心断见思惑留余习扶愿受生十地行圆当知如佛此通教中菩萨也若以无量心行无量行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大慈不穷大悲无限华台摩顶成功德身此别教中菩萨也若以无作心观烦恼菩提生死涅槃无二无别非成不成此圆教中菩萨也今此所列正列通教密兼别圆(云云)皆阿罗汉者三明位也若三藏中佛即是罗汉故本行云尔时世间有六罗汉五是陈如等五人一即是佛也若通教中三乘共行十地七地菩萨即阿罗汉若别教中十向菩萨断三界惑尽齐阿罗汉若圆教中十信菩萨断三界惑尽亦齐罗汉今皆阿罗汉者即通教菩萨大品云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大集亦云大法菩萨名阿罗汉问若皆阿罗汉前辨竟今何更明答以菩萨形无定准或同凡像或同二乘若不别明恐于实混滥庶几贵小乘者知大士德齐罗汉取名相者悟知菩萨道越凡夫故更别说也实智功德下四叹德中先叹智德实智则照空方便智炤有有实智故不住生死有方便故不住涅槃向者明位虽云罗汉今此叹德即异二乘故别说也通教菩萨七地中具实智八地上具方便智(云云)行独大乘者次叹乘二乘无分故名独大此叹别教菩萨也四眼者次叹眼菩萨行既未圆义当无佛眼也通教当知如佛义推之眼亦如佛圆教十信虽是肉眼名为佛眼今云四眼者即别教地前菩萨也五通者次叹通具天眼等五除漏尽通通教未断无明别教断犹未尽故但云五也(云云)三达者次明过去宿命明现在天眼明未来漏尽明明即达也十力者次叹力智论云菩萨十力一发心坚固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进力五禅定力六智慧力七身不厌生死力八无生法忍力九解脱力十无碍力也四无量心者次叹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与众生增上之乐如上三心舍之不著(云云)四辨者次叹辩法辞乐说义等是也四摄次叹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也金刚灭定者次叹断十地上忍定如金刚碎烦恼山自不倾动亦名首楞严定(云云)一切功德下五总结也。

仁王一科藏本独标一贤字后别列中又标人众二字甚缪及拣后文乃作仁王义妥文顺因据正之第三列杂类众。

以其中名色非一故言杂类二一别二总别中四一人二士三天四仁王人更二一男二女今初。

复有千万亿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无量功德皆成就。

文四一数二名三德四结初标数可知五戒贤者次列名也五者是数义戒者防止义梵云优婆塞此云清信男于佛法中非净信心故又云近事男以依三宝亲近师长承事无失故离杀盗婬此三防身业妄语一戒防口业饮酒一戒通防二业广释戒相如大论尸波罗蜜说(云云)提谓波利等问佛何不为我说四六戒佛答五者五者天下之大数及五星五岳五脏阴阳五行等皆此方语佛具一切智周无不知但未见如此雷同者竢再考天下之大数在天即五星在地即五岳在人为五脏在阴阳为五行在王为五帝在世为五德在色为五色在法为五戒以不杀配东方东方是木木主于仁仁以养生为义不盗配北方北方是水水主于智智者不盗为义不邪婬配西方西方是金金主于义有义者不邪婬不饮酒配南方南方是火火主于礼礼防于失也以不妄语配中央中央是土土主于信妄语之人乖角两头不契中正中正以不偏乖为义也道将邻圣曰贤假名行人位也皆行阿罗汉下三叹德也虽迹同凡夫而本皆罗汉十地者有三种若菩萨二乘共行此通教也一干慧二性地三八人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七办八支佛九菩萨十佛地依此十地则是通教中优婆塞也大品经云若菩萨具干慧地于十地速证菩提(云云)大论七十八云干慧地二种一声闻二菩萨声闻独为涅槃故勤精进持戒等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故名干慧地于菩萨则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者是性地者声闻从煖至世第一于菩萨得顺忍爱著实相不生邪见得禅定水八人地者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六心于菩萨则无生法忍入菩萨位见地者初得须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毗䟦致地薄地者斯陀含人欲界九种苦分断故于菩萨则过阿毗䟦地乃至未成佛断诸烦恼余习气亦薄离欲地者离欲界等贪名阿那含于菩萨离欲因缘得五神通办地者声闻人得尽无生智无著阿罗汉于菩萨成就佛地辟支佛地者先世种辟支佛道因今世得小因缘亦观深因缘法名支佛也菩萨地者初欢喜地乃至法云地皆名菩萨此借别名名通也佛地者一切种智等法诸菩萨于自地中观具足于化他地中行具足二事具足故名佛地若别教即初地终至法云独自修行不与声闻辟支佛共准此则是别教中优婆塞也圆教(云云)回向五分法身具足者别接通空以别初地接通教令不滞界内即色之空回心向别断界外无明成就五分法身故叹回向也言具足者通教偏真五分等是不具足别圆中道正观成就五分方称具足也五分法身者一戒身二定身三慧身四解脱身五解脱知见身问菩萨所作何故回向答回向之利其功最善故净名云回向为善利回向二种一者所作回施众生二者所作回向佛果也(云云)无量功德下四总结也。

第二列清信女。

复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罗汉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终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文三一数二名三德今初可解清信女者二标名也梵云优婆夷此云清信女皆行阿罗汉下三叹德亦通别中优婆夷也文二先总叹十地可解次始生下别叹十地中功德又二今先正叹一地三心从第十回向始有初地所得功德是初心停住不进所得功德是住心满足功德欲入二地是终心法华亦云善入出住等(云云)三十生功德下次结也。

第二列居士众。

复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记云十一切入等诸科具如法界次第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脱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文四一数二名三德四结今初可知七贤居士者二标名也七贤有二一小乘五停心观等是也二大乘一名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人五名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居士者外国积财至亿名为居士今此富有七净财故名居士信施戒闻慧惭愧名七净财也(云云)德行具足下三叹德谓具足诸德之行名德行具足二十二品者此叹道品以在见道前唯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二十二品也十一切入者次叹十遍处入者处也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处识处名之为十(云云)八除入者次叹胜处一内有色相观外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六黄七赤八白(云云)八解脱者次叹解脱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观净色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有想非无想八灭受想解脱问观未得圣云何今叹八解脱答八中得七未得灭尽今从多而叹也问解脱以何为义答解脱以弃背为义初二弃背色贪心第三弃背不净观心四无色弃背下地心灭尽令弃背一切所有缘心问解脱胜处遍处何别答有弃背名解脱能降境界名胜处能广能胜境名遍处(云云)三慧者次叹慧谓闻思修初是干慧地次是四善根苦忍上名修慧十六谛者次叹观门如前说(云云)四谛者次叹谛门亦如前说(云云)四三二一品观者次叹四门即四观忍也从下举之煖第四顶第三忍第二世第一法第一四即四善根三即除煖位二除煖顶一除前三也又四即四果三即三果二即二果一即初果此非叹意今取前释得九十忍者四结文二先别结次总结今初有人云地前三贤三十心一一中作下中上或八住出等三品观合九十忍也有人云四三二一合成十忍约三界九地一一地中各有九品成九十忍又云谛观二十谓十六谛及四谛品观有十谓四三二一总成三十各有下中上三品成九十忍也今谓九十忍者是别结经文中德不可众多作异说也但说具足二十二品下至四三二一数有八十一品从此等法出四禅四空灭定合九十忍经虽无四禅等文义推可尔(云云)一切功德皆成就次总结也。

第三列天众。

二先列色次列欲今初。

复有万万亿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喜乐天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

文四一数二处三德四结今初以万数万故云万万亿也九梵下二明处此经三本不同有一本云复有万万亿十八梵天九梵三净三光五喜乐天又一本中但云三净三光五喜乐天又一本除五字初除十八梵天四字后但有三字无梵字葢译者出没耳言九梵者谓第四禅九天一无云二福生三广果四无想五无烦六无热七善现八善见九色究竟也三净者是第三禅有三天谓少净无量净遍净也三光者是第二禅有三天谓少光无量光光音三梵者谓初禅三天梵众大梵梵辅也五喜乐天者即记云五支即四禅所发支林功德五净即五那含天而言喜乐者义言之尔五支谓觉观喜乐一心等也是四禅中后五净者此天义论受喜乐故也(云云)天定功德定味者三叹德天定者谓报生天上得此定功德定者谓修得生天而有此定味者一字为句即是味著禅定也有人云功德定味为句非也常乐神通者色界天中皆有修报二种神通也言常乐简非报得神通也十八生处下四总结(云云)

二列欲界。

复有亿亿六欲诸大天十善果报神通功德皆成就。

文四今初明数六欲诸大天者二明处此六天中有小五欲从初四天至他化自在为六也十善等者三叹德也十善是因生天是果报也功德皆成者四结也。

第四列仁王。

复有十六大国王各各有一万二万乃至十万眷属五戒十善三归功德清净行具足。

文四一数二众三德四结今初云十六国王者举国数以标人也各各有下第二明众也五戒下三叹德也德有三一戒二善三归清信行具足者四结记云四信信三宝及戒四信成就故云清信也。

第二总列。

复有五道一切众生。

前别中但明天人今则通明五道修罗等或鬼或畜故但云五道也又六道中天人先有三恶之内或有或无此经无缘故总云五也此土众竟。

第二列他方众。

复有他方不可量众。

他处异见(云云)

第三列化众。

复有变十方净土现百亿高座化百亿须弥宝华各各座前华上复有无量化佛无量菩萨比丘八部大众各各坐宝莲华华上皆有无量国土一一国土佛及大众如今无异一一国土中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波罗蜜。

文三今初明不思议力能变净土净土者非寂光之净且现华台实报等净相也现百亿高座及华者且明应身大千之化相也各各座前下二明不思议力能现诸佛菩萨八部者干闼婆毗舍阇二众东方提头赖咤天王领鸠槃茶薜茘多二众南方毗留勒叉天王领龙富单那二众西方毗留博叉天王领夜叉罗刹二众北方毗沙门天王领(云云)一一国土中下三明不思议力各说般若等上来列众竟。

第二总结。

他方大众及化众此三界中众十二大众皆来集会坐九疏以级字释刦字而经文直作级字或后人据疏漫改云级莲华座其会方广九百五十里大众佥然而坐。

他方大众即结前来第二他方众及化众即结前第三化众三界中众即结前此土众十二大众皆来集会即总结前三众差别果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五戒贤者五清信女六七贤居士七色天八欲天九仁王十五道十一他方十二化众是也坐九劫座者结座劫者级也级者层也其会下结众广狭也问诸经列众或有或无何耶答若说报生三界由善恶业力见佛不见佛由有缘无缘即有生天受乐至不闻经乃至地狱烧燃而来听法今以大经之义试为断之大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总相明之乘即戒也今约别说乘戒二殊即以三归五戒十善八戒二百五十五百戒等名之为戒念诵修行禅智施进等名之曰乘然戒与乘各有三品乘有小中大戒有上中下若乘戒俱急者又有三品如持上品戒急生无色界天下品乘急以无色天身闻佛说声闻法中品乘急闻说因缘上品乘急闻说中道等若持中品戒急生色界天下乘急闻说四谛中乘急闻说因缘上乘急闻说六度若持下品戒急生欲界天下乘急闻小乘中乘急上乘急准上说若戒乘俱缓者上品戒缓堕地狱中品缓堕畜生下品缓堕饿鬼以乘缓故永不见佛何况闻法若戒缓乘急者得见佛闻法上品戒缓生地狱中下乘急以地狱身闻说四谛中乘急闻因缘上乘急闻六度(云云)若戒急乘缓者三品戒急得三界身以乘缓故著人天乐不得见佛况得闻法今无无色界天众者以上品戒急大乘缓故此经无缘故不来也余经有无例此可解上来证信序竟。

第二发起序文五一佛自现瑞二时众生疑三觉悟如来四佛升华座五大众欢喜初中更五一赞佛德二明现瑞时节三正住十地四入寂定五思缘现瑞今初。

尔时十号三明大灭谛金刚智释迦牟尼佛。

尔时者当尔之时也十号者教主之德德凡有四一十号德二三明德三断德四智德今初言十号者一是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世尊是十号之数也(云云)次叹三明德以明鉴三世也次叹断德谓大灭谛简非小灭故言大也金刚智者次叹佛智德释迦牟尼佛者上明通号及德今明别号也然佛种姓出处不同或姓刹利或婆罗门今姓释迦者此云能仁如长阿含说昔梵摩谷王四子有过徙向雪山令自存活四子至彼民归如市王叹四子我子能仁能自存活因此姓释佛第四祖来始姓释也本姓瞿昙或甘蔗种或日种或牛粪种(云云)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

二明现瑞时节。

初年月八日。

真谛云如来在世四十五年说三法轮谓转照持然此三轮有显有密密则从得道夜至涅槃夜俱三转法轮显则初成道七年但转转法轮七年后三十一年中轮照法轮三十八年后七年中转持法轮从转转法轮来有三十年前至二十九年说余般若今至三十年初月八日方说仁王故言初年月八日此则佛成道三十七年说此经乃年据佛八十寿则合云七十二岁据三十成道则合云六十七岁今云七十二者成道之年随机所见不可以三十限云七十二岁也(云云)

三正住十地。

方坐十地。

方者正也正坐佛之十地非菩萨十地又佛以别接通坐别十地欲密显通教十地正令悟别地故云方坐也佛十地者同性经云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清净身不思议地三海藏地四神通智德地五明德地六无垢涅槃炎光开相地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无碍智慧地九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毗卢遮那智藏地。

四入寂定。

入大寂室三昧。

欲观察物机授法药故又令知因定发慧故又作说法仪轨故佛具智断尚自观机况于凡夫而不审谛(云云)大寂室者即大涅槃也大经云涅槃深禅定窟窟即室义法华大通智胜佛亦入静室与此义同也又大寂者即动是寂室者即寂而照大寂是法室是喻如室虗能受万物般若空理能含多义也约观者室是一法空亦无二明暗自殊室空不别明喻智慧暗喻烦恼室喻人身空喻心识日出则室空俱明喻智生身心俱净日入则室空俱暗喻智灭则身心俱秽秽净虽殊而性常清净故净名云无明性即是明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复更灭此即证也。

第五思缘现瑞。

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中复于顶上出千宝莲据疏云其华上至则知上字前有其华二字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复尔乃至他方恒河沙诸佛国土时无色界雨无量变大香华香如车轮华如须弥山王如云而下十八梵天王雨百变异色华六欲诸天雨无量色华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万亿种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是时世界其地六种震动。

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中下有本云照三界众生也文五一思缘放光二顶上出华三诸天雨华四佛自生华五大地振动今初思缘者思于无相缘于法性自受大乐也光照三界中觉化境也问无色界无色阴何故照之答虽无麤色而有细色约二乘凡夫不见言无而实有也复于顶上出千宝莲华下二顶上出华文三今初出华其华上至下二明竖现乃至他方下三明横现放光令识智慧之本出华令悟得道之因又光欲化当机众华令其见作结缘因前列众中无无色界天者以其戒急乘缓无现益缘今令非相见华使作当来种子也时无色界天下三诸天雨华前教主现相明存感今诸天雨华明有应此则药病相称感应道交也无量变者心树华非生死华也文三初无色界次色界后欲界皆可见色天多禅无色天多定能心树变华故言变欲天无此但雨实华也其佛座前下四佛自生华向明顶上出华显正报瑞今佛座前生华明依报瑞劫字在经文万亿二字下或误脱或后人改作种字也劫者层也是时世界下五大地震动放光雨华令其目见动地令其心动心动则烦恼动故大经云大地动者能令众生心动也动踊觉起振吼等为六又东涌西没等六也地动八缘如阿含说一大水动时动二尊神试力时三如来入胎时四出胎时五成道时六转法轮时七众教时八涅槃时增一经亦有八缘阎浮提风轮从上向下有地水火风从下向上次第动二菩萨入胎三出胎四出家学道成道五入涅槃六神通比丘心得自在七诸天命终还生胜处八众生福尽相(云云)动意者十地论云治三种烦恼一生天众生乐著天报振动天宫令生厌舍起求法心二造恶众生不识无常纵心荡意令因地动舍恶从善三我慢众生或因呪力能小动地起高慢心使见大动知其力劣也。

第二时众生疑文三一明众生疑二申众疑意三问众不决今初。

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生疑。

可解。

二申众疑意。

各相谓言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文三一叹佛德次领前事三腾今事初文二先明成人之德有四一者四无畏德谓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尽苦道无畏说障道无畏(云云)二十八不共法自有二小乘中谓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是三念处者应贪不贪应瞋不瞋常行舍心也大乘者谓身口意无失是三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舍七欲八精进九念十慧十五解脱十二解脱知见等无减十三十四十五三业道随智慧行十六十七十八智慧知三世无等二乘无分故言不共三五眼谓肉天慧法在佛身上竝名佛眼(云云)四法身法身有三一但空法身三乘皆有如善吉七叶岩中礼佛法身此小乘灭三十二相即空为法身也二即假法身谓灭无常色获常等我乐净三亦复如是三即中法身谓如来法身非常非无常乐我净等亦复如是(云云)大觉世尊下二明德所成人觉中道理名为大觉天人所重名曰世尊前为我下领前事谓从得道后前释二十九年葢谓如来成道七年后之二十九年合有三十六年今直云得道后二十九年者葢前引真谛成说此大师依经直解随文出没故不相妨二十九年说四般若于灵山说大品次舍卫说金刚及天王问后还灵山说光赞及道行具出光赞(云云)今日如来下第三为今事谓疑前瑞相等也(云云)

第三问众不决。

时十六大国王中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坏净行摩诃衍化次第问居士宝葢法净名等八百人复问须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复问弥勒师子吼等十千人无能答者。

文有二一问二众不决初文二先举处叹德二明次第举问初文三一明处依大论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今云舍卫或云舍婆提城善见律云舍卫者是人名往古有王名为舍卫见地好立以为国因居其地从人得名名舍卫也波斯匿王下二举名有云王姓月闻法之后更立光名德行十地下三叹德十地六度道品多是通教也信三宝及戒不坏名四不坏净也行摩诃衍化者以大乘治国也次第问居士下二次第举问先问俗众宝是宝积葢是月葢法是法财净名是维摩诘也次问声闻后问菩萨(云云)无能答者下二众所不决(云云)

第三觉悟如来。

时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万种音乐十八梵天六欲诸天亦作八万种音乐声动三千乃至十方恒河沙佛土有缘斯现彼他方佛国中南方法财菩萨共五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东方宝柱菩萨共九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北方虗空性菩萨共百千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西方善住菩萨共十恒河沙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六方亦复如是作乐亦然亦复共作无量音乐觉窹如来。

文三一明此土设乐觉悟如来二他方三共设今初文二一三类设乐谓月光梵天欲天二声动世界先一佛世界次十方世界(云云)彼他方下二明他方文二一来集二作乐初中先明四方次列六方作乐亦然者二明作乐也(云云)复共作下三共设乐亦是前佛现瑞明能应今时设乐明有感即觉悟如来也(云云)

第四明佛升华座。

佛即知时得众生根即从定起方坐莲华师子座上如金刚山王。

佛升华座即是如来赴感也又佛现瑞即良医也时众设乐即病人求救也佛升华座即医人授药也(云云)又放光是身业入定是意业即从座起说空观是口业又放光动地神通轮入定得众生根是他心轮说空观品是说法轮师子喻如来无畏之力谓如来是无畏力所生之处也师子座者大论云非是实师子亦非木石师子以如来是师子所生之处若床若座皆名师子床座也如金刚山王者金刚喻佛四德法身一切不能沮坏山王即须弥山喻佛也不为八风所动又华座皆是现实报土如山王是现尊特身亦别接通也(云云)

第五大众欢喜。

大众欢喜各各现无量神通地及虗空大众而住。

有通者在空无通者居地上来序分竟。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