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下

佛说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谛品第四

上内护中文有三别今二谛品即是第三明二护所依言二谛者是佛教之大宗有实有幻有别入通圆入通别教圆入别圆教等七种广如法华玄义(云云)但以凡夫见浅名俗圣人见深名真审实故名谛又上观空品明实智方便智皆空而护诸未达事须行化化必有由所谓二谛故于此明也。

品文二一问答二劝持初文三一明二谛不二二明说法不二三明法门不二初文二先问次答今初。

尔时波斯匿王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否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愚谓若言无者是真与俗岐而为二而智不应二也若言有者是真与俗合而为一而智不应一也问中有三初双标尔时下将欲设难故作两征二若言无者下双难有人云若言无者凡夫智不应有二谓真俗二谛也若言有者圣人智不应一一即第一义也今谓若言有者不应言有无皆空若言无者不应二见差别一二之义下三双结也。

二答文三一正答二引证三释成今初。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问一义二义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文三初叹月光往因可解汝今无听下二正答听说皆空即不二听说宛然即不一故谛听下三诫听劝修三慧也。

第二引证。

颂有八行半分为三别初三行正伸二谛次三行释义正是答问后二行半结成上义今初。

七佛偈如是。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佗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佗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文三初一行明别教二谛上半明真谛即有空下半明俗谛即空有大论云十二因缘是谁所作佛言非佛非菩萨乃至非一切圣人作故云无自无佗作也法性本无性下二一行明通教二谛上半明真下半明俗三假者法受名也无无谛实无下三一行明圆教二谛无别俗是一无无别真是一无故云无无谛也上二句明真次句明俗下句总结。

第二正答难明不一不二。

有无本自二譬若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文三初一行智理相对遣一异上半明一二下半明不一不二(云云)解心是不二下二一行智理相对以遣执上半明解心求二不可得下半明遣著所谓解者见二谛皆空便著此空二尚叵得非二何可得也于解常自一下三一行理智相对赞入真义也。

第三结成上义。

世谛幻化起譬如虗空华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初一行明世谛有无三喻一举空华二举影三举三手皆无实虽无实而不无也幻化见幻化下二一行明圣见有无也名为诸佛观下半行三结正观也。

第三释成文二先明二义后明一义今初。

大王菩萨摩诃萨于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

照俗化凡夫照真化二乘。

二明一义文三初能所相对明一义。

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

有三谓标征释今初标也何以故二征也以众生下释也以众生空得置菩提空释佛能化也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释所化也又众生空是人空菩提空是法空也。

二境智相对明一义。

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虗空般若空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

文三谓标征释也今初以一切法者谓境智二此皆空故言空空何以故者二征也般若无相下释中文二初正释一义可解次般若空于无明下二逐难重释何者一切空相事显可知般若之空有何差别故今释云从于无明至于佛果以明别也文二初约迷悟次位明空相可解二五眼成就时下约佛果显空相文二初明无见而见肉天等四眼在佛名佛五眼也行亦不受下二明无行而行方离五非。

第三染净相对明一义。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文中三谓标征释初标可见何以故征也于第一义而不二下三释也生死菩提其如明暗虽二空不二也。

第二明说法不二文二先问次答今初。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记云经行诸法下疑脱一空字疏若诸空如疑脱一法字诸法相。

问意云若诸空如如即无文字何故圣人以此教化。

二答文二一明说空二明修空今初。

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义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记云疏以经名释十二部者据埋应先标梵语释以华言今则反是从经便也文三一明名空言法轮者凡有二种一行二教法本者修多罗经也重诵者祗夜经也受记者和伽那经也不诵偈者伽陀经也无问而自说者优陀那经也戒经者尼陀那经也譬喻者阿婆陀那经也法界者伊帝目多伽经也大经云戒经本事者阇多伽经也方广者毗佛略经也未曾有者阿浮陀达摩经也论议者优婆提舍经也此十二皆空即如也是名味句下二明教空以此土音声为佛事文字性离故皆如也若取文字者下三明不行空行空则非王观也。

第二明修空文三初辨修习。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得萨婆若。

文二初明因位因教生智教为智母又空如文字文字如空故云如如因此如如能生佛智故云智母也一切众生下二明果位在众生身为佛性在佛身名一切种智未成佛时当必得成当能成故名当为母未得道时名佛性得道时名一切种智也。

二逐难重释。

记云于文中有脱误者今为正之谓菩萨内心能无受著则外无文字可得是为无受无文字无文字者非无文字文字性离为离文字止观所谓达文非文非文非不文尚何文字之有故曰离文字为非文字文多一非字修无修者以说例行则修而无修修无修者文属下句误作修文字者致难晓尔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蜜。

谓前云佛智母又云性根本智母恐人难解故今重释文二一理性释二行性释理即如如智母今初理性释前根本智母也若菩萨无下二行性释如如智母也若菩萨无文字而学无修而修即得真智般若也。

三结修成。

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第三明法门不二先问后答今初。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耶。

问中三初是问根也行亦无量二问行也法门为一下三问法门也又问意云众生根性志怀不同所说观门为一为二。

二答文三一略答二广答后结答。

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有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

文二初明观门后明所观法今初文可解也乃有无下二明所观法非有相相不实故非无相离空过故。

二广答。

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

文三初约二谛显若菩萨观众生下二是俗谛不见一二是真谛即俗即空故言不二是第一义谛若有若无即诸见本名世谛也以三谛下二约三谛显诸法有人言空即真也色即五根心即六识今云一切法者则理事俱该空则始从虗空乃至般若亦有真俗色则始从实色乃至真色亦有真俗心则始从生灭乃至无作亦有真俗摄法实广也五种三谛如法华玄义说我人知见下三约三假显法我人知见是名假五阴是受假一切法是法假也。

三结答。

众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问答竟。

大章第二劝持文二一叹教二举名劝持今初。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今说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功德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八万亿偈于一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是诸众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文为五一明说同七佛可解汝等大众下二举益劝持也况复于此下第三明胜信能信此经成就三智即超通教十地功德何况受持下四明得入圆教初住成佛能百佛世界化众生也时诸大众下五明得益也。

二举名劝持。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壍墙壁刀劒𫓴楯汝应受持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文二先举名可解亦名一切下二明用可见。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护国品第五

正说有四初三品明内护竟今护国品是第二明外护也国土有二一世间二乘凡夫二出世间十信至十地贼有二一外劫盗等二内烦恼结使护亦有二一外即百步鬼神二内所谓智慧若内若外悉是诸佛菩萨神力能护人之国土故名护国品约观观生灭法护同居土观无生灭法护有余土观无量法护果报土观无作法护寂光土又百步鬼神护依报国修行般若护正报国又鬼神护护命等。

品文为三一诫听劝持二广释三明众得益今初。

尔时佛告大王汝等善听吾今正说护国土法用汝当受持般若波罗蜜。

可解。

二广释文三一广释护法二引古证今三结示劝持初文三一护国二护福三护难初文四一护时二护法三护体四显所护难今初。

当国土欲乱破坏劫烧贼来破国时。

以无难时王心不怖有难方怖故明时也记云有以实害为烧者但是实被其害是为烧义亦以实害为烧未必火灾之时。

二明护法文三初明福田次明供养后明说时今初。

当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百比丘众四大众七众共听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

文三一请贤圣以实身难见故置形像以表敬仪百比丘众下二明听众天龙人鬼为四众又当机结缘发起影响等四众也七众者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二众清信士女也请百法师下三请师讲说也。

二明供养。

百师子吼高座前然百灯烧百和香百种色华以用供养三宝三衣什物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

文三一供养方法有三谓灯华香也三衣下二供养法师什物者三衣三钵四坐具五剃刀六刀子七漉水囊八钵袋九针筒十也小饭下三供养饭食也。

三明说时。

大王一日二时讲经。

第三明能护(即是护体也)

汝国土中有百部鬼神是一一部复有百部乐闻是经此诸鬼神护汝国土。

外国有金眼仙人义经中说根本鬼神有十各开十为百一大神二童子神三母神四梵神五鴈头神六龙神七修罗八沙神九夜叉神十罗神也。

第四明所护难。

大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贼来劫国百姓亡丧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恠异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多有贼起大王若火难水难风难一切诸难亦应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文三一明鬼人难有八一鬼乱二民乱三贼来四百姓亡丧五君臣是非六天地恠异七星辰失度八日月失度二十八宿者大集摄受品云东方七星角亢底房星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奎娄胃卯毕嘴参北方七宿斗牛女虗危室壁也大王若火难下二三灾难也一切诸难下三对难明护。

二明护福。

大王不但护国亦有护福求富贵官位七宝如意行来求男女求慧解名闻求六天果报人中九品果报亦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问富贵者应得办百座贫贱者云何答若准此文即以讲为正。

三明护诸难。

大王不但护福亦禳众难若疾病苦难杻械枷鎻检系其身破四重罪作五逆因作八难罪行六道事一切无量苦难亦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四重者婬盗杀妄五逆者杀父杀母破僧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八难者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长寿天五边地六诸根不具七邪见八不见佛。

第二引古证今文二先引天证护国次引人证护身今初。

大王昔日有王释提桓因为顶生王来上天欲灭其国时帝释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顶生即退如灭罪经中说。

贤愚经云于过去世有大国王名善住时顶上歘生一胞其形如茧撤亦不痛后转转大便得童子甚为端正头发绀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师占)有德必为圣王统领四域因立名字顶生年遂长大其德遂著父王既崩诸王臣等愿付国位顶生答言吾有福应为王者要令四王乃帝释来相迎尔乃登位立誓竟四天王下各持宝瓶盛满香水以灌其顶时天帝释复持宝冠来与葢之于阎浮提五欲自恣经八万四千岁时夜叉神从地涌出请游东洲经八亿岁复请西洲经十四亿岁上四天王天经十四亿岁意中复念升忉利天五百仙人扶车共飞天上遥覩王城城有千二百门诸天怖畏悉闭诸门以著重关顶生兵众直趣不碍吹贝扣弹千二百门一时自开帝释寻出与共相见自请入宫与共分座天上受欲顶生复出吹贝扣弹恶心既发因而堕落后患恶病即便命终尔时帝释者迦叶佛是也言顶生者今我身是也若依此经尔时天帝如七佛法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诵此经顶生即退也。

二引人王证护身文二一明难事二明能护难今初。

大王昔有天罗国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太子为外道罗陀师受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家神自登其位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普明王。

贤愚经云昔波罗摩达王得四种兵入山游猎逢牸师子与王从欲师子得胎日月满足生一男儿遍身似人班足似母师子含子来归王所王取为子立名班足是王常供一仙人恒奉净食仙人一日不来王所即有天神化作仙人即入王宫求鱼肉食旧仙凌辰依时还来王奉肉食仙人嗔恠因起诫誓令王后当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仙人语竟还往山中是后厨监竟不办顺出外不见肉见死小儿急取其肉作食奉王王食甚美即问由来厨人具答王言自今以后当用此肉厨人常捕小儿杀以为食日日供王国人失儿处处趣觅乃见厨人捕佗小儿捉缚厨人国人告王王言我教国人皆言是大贼伺王池浴伏兵捉王王既被捉即告国人愿见一恕后更不杀国人不许王即起愿愿我生来所修诸善回令今日返成罗刹飞行食人语即隐空中唱言自今以后当食汝等所爱妻子人闻急走多有罗刹附著相从徒众渐多所害转广后诸罗刹言我等为从今王敕令当为我等辈捉取千王设一大会班足言好一一往取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不得作会诸王各言我等今日无所归告若当捕得须陀素王有大方便能救我今作是计白班足言王欲作会须陀素王有大名德若得彼王来会当圆满时罗刹王即急往取时须陀素王出城向园入池欲洗浴见乞人从王王言且待洗还施与王始入池罗刹王从空隐下捉须陀素而愁悲泣班足王言闻汝名德第一丈夫云何悲啼须陀王言我不爱身命朝出见乞许施值王得来不行以是悲耳愿王放我七日布施道人班足许王还七日布施道人时婆罗门为王说偈同此经王闻欢喜即立太子代位相别就死班足王言汝今就死何以欢喜须陀答曰大王恩广放我七日布施道人闻微玅法心自开解我愿即满班足问言汝闻何法须陀即为宣说妙法并更为说杀生罪报班足闻即放须陀及诸王等各还本国时须陀王者今我身是班足王者殃掘摩罗是也。

二明能护难文三一请修福二听许三正明护难今初。

其普明王白班足王言愿听一日饭食沙门顶礼三宝。

可解。

二听许。

其班足王许之一日。

三正明护难文二初长行依教请护二说偈加护今初。

时普明王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千亿偈竟。

二说偈加护文二一说偈二护益初偈八行为四初说无常理。

其第一法师为王即说偈言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干训天天行健健不息也坤训顺也坤顺四时二仪即天地也。

二说苦理。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

欲是集祸是苦苦集是疮疣即是自身与心岂在外也。

三说空理。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虗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亦如。

四说无我理。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二明闻者护益。

尔时法师说此偈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证得虗空等定闻法悟解还至天罗国班足王所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中偈句时班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皆证三空门是时班足王极大欢喜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君等过汝可还本国各各请法师讲般若波罗蜜名味句时班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证无生法忍。

文三初闻法益法眼空即是人空也虗空等定即法空也闻法悟解下二明王转教时班足王问下三诸王悟道文二先明得道后明放舍初文二先明班足得道九百九十九下次诸王得道时班足王极大下二放舍诸王文三一放舍各各下二劝修时班足王以下三入道也。

第三结示劝持。

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现世生报大王十六大国王修护国之法应亦如是汝当受持天上人中六道众生皆应受持七佛名味句未来世中有无量小国王欲赞国土亦复尔者应请法师说般若波罗蜜。

文二初结示次大王下劝持三初劝月光天上人中下二劝六道也未来世中下三劝诸小王也。

第三时众得益。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蜜时众中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复有六欲诸天子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复有十八梵得无生忍得无生法乐忍复有先学菩萨者证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得一三昧门得二三昧门得转鬼身天上正受在此会者皆得自性信乃至无量空信吾今略说天等功德不可具尽。

文二初六益二略结得入初地者即圆教十信初心地性空则十住一心三观观无明性空也无生法忍即十行也无生法乐忍十回向也十三昧即十一切入也三三昧即真俗中三谛三昧也亦空无相等也自性信通教声闻也无量空信通教支佛也吾今略说下第二略结也。

唐释名不思议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散华品第六

大章第三报恩供养故有散华品华表因散佛表行因至果也。

品文三一散华供养二现通利益三叹教劝持初文三一闻经劝持二散华供养后诸王发愿今初。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欢喜无量。

文三初闻经人可解闻佛所说下二所闻法此经三处说偈不同一二谛品中说八百万亿偈二护国品末说八千亿偈今散华品说十万亿偈初二谛品即合说三时教次护国品别引过去佛说今此品中明今佛说阿难观机略结如此欢喜无量者三结欢喜也。

二散华供养文三初行华二般若华三玅觉华此三表别教地位初行华表三贤位次般若华表十地位后妙觉华表佛地位今初。

即散百万亿行华于虗空中变为一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说般若波罗蜜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万轮华葢葢大众上。

文四一者王散华于虗空中下二华变为座十方诸佛下三化佛说法无量大众下四化众散华。

第二散般若华。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华于虗空中变成白云台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说般若波罗蜜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文四初明散华于虗空中下二华变为台台中光明下三化佛说法台中大众下四化众散华。

第三散玅觉华。

复散妙觉华于虗空中变作金刚城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论第一义谛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一华台台中十方佛及诸天人散天华于释迦牟尼佛上虗空中成紫云葢覆三千大千世界葢中天人散恒河沙华如云而下。

文四一散华于虗空中下二华变为城城即涅槃也城中师子吼下三化佛说法即圆教中菩萨于别中说法也时城中菩萨下四化菩萨散华。

第三诸王发愿。

时诸国王散华供养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蜜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蜜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般若波罗蜜应说应受是诸佛母诸菩萨母神通生处。

文二先王发愿可知佛告大王下二如来述成诸佛母即实相般若菩萨母即观照般若神通即文字般若文字能发智慧智慧生即神通发也金刚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法皆从般若经生也。

第二佛现神变令众得益文二先现变后得益今初。

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神变一华入无量华无量华入一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无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无量毛孔土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风身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

文三先标章举数阴阳不测谓之神转易常相谓之变心不能思口不能说佛之神力也一华入无量华下二别叙一华二佛土三须弥四佛身五入四大文相可见问山大芥小云何能入答有人言佛之神力故入又有人言山芥二如如故相入又有人言三界唯心心喻芥子山喻三界心能造界故名入有人云山芥皆无法无性故空空故相入今谓若以空释一空一切空山乃芥俱空空故能相入一假一切假山芥俱假假故论相入一中一切中山芥俱中中故论相入空除见思即般若假除无知即解脱中除无明即法身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如天三目不纵不横名不思议佛身不可思议下三结赞。

二时众得益。

佛现神足时十方诸天人得佛华三昧十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王成菩萨道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

文中四益一得佛华定即华藏法界定十恒河下二得成佛益也三恒河沙下三得成菩萨益也十千下四得神通三昧也。

第三叹教劝修。

善男子是般若波罗蜜有三世利益过去说现在今说未来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第七

大章第四示弘经相貌言受持者大论云信力故闻而奉行为受念力故久久不失为持此品中正明十三法师受持般若又令他人受持故名受持品。

品文三初问答须受持二劝诸王受持后时众得益初文二一月光请二如来答今初。

尔时日光王心念口言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复见千华叶世界上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蜜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不可说不可解不可以识识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如法为一切众生开空法道。

文二一疑念二正请疑念中三佛一见释迦现身即法身二现宝满即报身三见千华上佛即化身问何以知然答普贤观云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华严云亦名释迦亦名舍那大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卢舍那此云净满净即宝也问梵网云舍那为本今何言释迦为本答梵网明迹本此经明本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问此经于法华宝塔品何异答有同有异同者同明释迦为本异者此经带方便法华正直舍方便也白佛言如是下第二正问文二先赞不可以口说智解识识此法门也云何诸下二请也空者即般若智慧也由此智慧能得神通变化一切众生不知请佛开发也。

二如来答。

答意但以菩萨上求下化为言解说方得此道开空甚多略说三种若色即是空开一切智空即是色开道种智色空不二开一切种智色若不空则见思惑空若不色即无知惑不得中道则无明惑三皆是门如是三观即三智开大略如是也文三初总标次别释后总结今初。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文三一标文可见从习忍下二别叙依谓依止持谓摄持言此法师为众生依止建立正法也汝等大众下三劝供养。

二别释(十三法师即为尔别)今初第一习种性法师文为五别一标位二辨差三行业四举劣明胜五入位时节今初。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

习种性标位也。

二辨差。

若在家婆蹉优婆蹉若出家比丘比丘尼。

婆蹉即优婆塞也优婆蹉即优婆夷也。

三明行业。

修行十善自观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根有无量罪过故即发无上善根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蜜道。

文三初修十善行谓十善即十信心也自观身下二修不净行初观六大次观诸根后观三界五情即五识五受即苦乐忧喜舍也住在佛家行六和敬也。

四举劣况胜文二先举劣次况胜今初。

善男子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记云虽以十千劫下颇似难随应照下文释之可也是诸菩萨虽经尔许劫行行不为不久然未满初僧祇劫然虽当入满位而非巳入亦常学伏忍法而非久修伏道故不可名字是为不定人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三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

文二先释劣位法喻合可知虽以十千劫下二通伏难文二初征伏难三伏忍法云何向言有退有进而不可名字下二释通有三而不可名字故有退。

二显胜位。

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无有是处。

文二初明得者谓十住菩萨初证生空理得圣人性故名为定异前十信不定以十信未解纯修假入空观也必不起五逆下二明离过文四一不起五逆二不作大重三不作二十八轻四不谤佛法经典初文可见六重者如优婆塞戒经第四卷受戒品说一杀二盗三婬四妄语五沽酒六说出家在家四众过失二十八轻者亦如优婆塞经说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专饮酒三不能瞻病苦四不能多少舍施五见四众不起承迎礼拜六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七每月不能受持八戒供养三宝八四十里中有讲不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疑水有虫故饮十一险处独行十二独宿尼寺十三为财命打骂奴婢等十四以残食施四众十五畜猫狸十六畜象马等一切畜生不作净施未受戒者十七储畜长衣钵等十八为身田作十九市卖斗秤不平二十非时行欲二十一不输王税二十二犯国戒二十三得新菓菜不奉三宝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而輙自作二十五道路上在一切出家人前行二十六僧中时食偏为师长二十七养蚕二十八行逢病人不住瞻视付嘱所在而便舍去佛法经书下四不谤佛法经典言非佛说也。

五入位时节。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临僧伽陀未知孰是僧伽临位。

日月岁数所不能知故云阿僧祇僧伽陀位此云离著也。

第二明性种性法师。

复次性种性行十慧观灭十颠倒乃我人知见分分假伪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无定相无自他相故修护空观亦常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罗陀位。

文三初标位初学名习习成性故名性种性也行十慧观下二辨差十慧观者四念处四三善根七三世观十如教化品中说灭十颠倒者四念除四倒三善除三毒三世观除三世定执也我人知见是法上假立而非实也无定相者我法无定住处相无自他相者我自无体相上亦无也以二阿僧下三入位时节波罗陀位者此云守护十行菩萨其行坚牢不失自性以能从空入假不为假染能守自行故。

第三明十回向菩萨。

复次道种性住坚忍中观一切法无生无住无灭所谓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义谛心心寂灭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业习果报未坏尽故顺道生复以三阿僧祇劫修八万亿波罗蜜当得平等圣人地故住阿毗䟦致正位。

文三一标位以其修中道正观故云道种性也住坚忍中下二辨差文二先明观差别观受五阴得五分法身观三界得三空观二谛得无常无生二忍第十第一义谛即无生中道空也而受生三界下二受报殊胜文三初标可解何以故二征心寂灭云何受生也业习果报下三释由未登初地不断无明所薰见爱犹在故得生也复以三阿僧下三入位时节尔许时修方得初地双照二谛故云平等圣人也此地不退故云䟦致正者即证初地此因中说果也。

第四法师文五初标位。

复次善觉摩诃萨。

文可见。

二辨修行差别文二初明二智为相后显二智同异初文二先标章次别释今初。

住平等忍修行四摄念念不去心。

平等忍者即标实智双照有无而不染也四摄等标方便智也。

二别释文二先释实相智后释方便智今初。

入无相舍灭三界贪烦恼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住初忍时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智缘而灭故非智缘灭无相无为无自佗相无无无相故。

文三一总举二别释后明离相今初文可见于第一义谛下二别释文三一法性无为亦名虗空无为缘理而灭下二择灭无为佛真智灭一切结无相无为住初忍时下三非择灭无为谓无相等法也无相无为下三明离有无二相。

二显方便智。

无量方便皆现前观实相方便者于第一义谛不沈不出不转不颠倒遍学方便者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萨婆若魔自在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变化方便者以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

文二初标可解实相方便者下二释有六种方便今初明实相方便次遍学方便次回向方便次自在方便次一乘方便次变化方便(云云)

第二释二智同异。

如是善男子是初觉智于有无相而不二是实智照巧用不证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观譬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乃至一切行波罗蜜禅定陀罗尼不一不二故而一一行成就。

文三初结上异相者先明实智相初觉中道故云初觉智也巧用不证下是方便智相也譬如下二举喻显非明不一不二而一一行成就者三明行成就以得即空即假即中一行无量行无量行一行故云成就也。

第三明时节。

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门。

证初地施成就故云入功德藏门也。

第四明生净土。

无三界业习生故毕故不造新以愿力故变化生一切净土。

即方便有余及实报等土也。

第五登位。

常修舍观故登鸠摩罗伽位以四大宝藏常授与人。

以修舍故得施度满鸠摩罗伽此云胜怨以离三界及二乘恐也四宝藏者有人云三藏及杂藏也今但依胜鬘经一者无价藏菩萨乘也二者上价藏缘觉乘也三者中价藏声闻乘也四者下价藏人天乘也又亦四摄为四藏也。

第五法师。

复次德慧菩萨以四无量心灭三有嗔等烦恼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观心心常现在前入无相阇陀波罗化一切众生。

文三一标位者谓尸罗清净与慧俱生住于三德故名德慧也以四无量心下二辨观差别文三初显地别行为欲对治嗔等烦恼故修四等灭三有嗔下二明除障依萨婆多宗嗔惟欲界依成实宗嗔通三界依法华譬喻品中上亦有嗔也住中忍中下三位分齐顺忍中品也以五阿僧下三入位时节阇陀波罗此云满足亦名无畏尸罗圆满故。

第六法师。

复次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知三世法无来无去无住处心心寂灭尽三界痴烦恼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常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蜜故入伽罗陀位无相行受持一切法。

文三初标位也得忍成就故名明慧常以无相下二辨观文三一明地别行知三世空为三明观也尽三界痴烦恼者二明除障也得三明下三明位满足常以六阿僧下三明入位时节伽罗陀者此云度边度度等边也。

第七法师。

复次尔𦦨圣觉达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位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于念念中灭三界一切见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蜜常不离心。

文三一标言尔𦦨者此云智母谓此地中能生禅智故云智母也修行顺法忍下二明地别行文三一标住位言须陀洹者借小名大五见即五利便也常以天眼下二起通未具漏尽故但言五也于念念中下三灭障谓此位配初果故灭五见又亦是记云别入通意者谓以别断见别入通意也亦以七阿下三入位时节。

第八法师。

复次胜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佗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巧呪术故我见一切智人灭三界疑等烦恼故我相尽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有所不出故名障道逆三界疑修集无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复集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诸陀罗尼门故常行无畏观不去心。

文三初标位深修禅定故得神通达色心法故名胜达于顺道忍下二明地中别行文三初明得无畏观通达五相即一切智无畏灭三界疑等烦恼即漏尽无畏知地地有所出等即说尽苦道无畏有所不出等即说鄣道无畏也逆三界疑者二除障也修习无量功德下三入位分齐亦是借小说大复集行入阿僧祇下三修行分齐。

第九法师。

复次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观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无二证阿那含位后是九阿僧祇劫习照明中道故乐力生一切佛国土。

文三初标位中道真明般若实故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下二别行一切烦恼为集因苦等名集业此地中并尽也诸法本空故非有建立诸法故非无无有俱实故一相实相亦如故无相复于九阿僧下三入位时节乐力即愿力也。

第十法师。

复次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常行三空门观百千万三昧具足弘化法藏。

文三初标位玄远也达通也此位得无生忍无功用心故云玄达也十阿僧下二入位时分灭三界习烦恼也住第十地者即十三法师下第十法师地非谓十地菩萨也常行三空门中三辨观差别行三空观弘佛三法藏故也。

第十一法师。

复次等觉者住无生忍中观心心寂灭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惔怕住于无住方住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双照一切法故知是处非是处乃至一切智十力观故而能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

文三初标位此地中真俗双照名等觉者亦非第十一地之等觉也住无生下二明观差别文三一明有无观又二先配位也观心心下二正辨有无观文三初别释文二先明寂而常用心心寂灭者念念空也即明寂义虽无相而相虽无身而身虽无知而知此明用义而用心下二明用而常寂在有常修空下二合释有无在有修空释上用而常寂处空常万化释上寂而常用双照一切法故者三双结也知是处非是处下二明十力观但明后一余行略之而登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第三登位差别摩诃罗伽此云大得或云龙象等千阿僧下三明修行时节。

第十二法师。

复次慧光神变者住上上无生忍灭心心相法眼见一切法三昧色空见以大愿力常生一切净土万阿僧祇劫集无量佛光三昧而能现百万恒河沙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华三昧。

文三初标位以此地菩萨得无碍智化诸众生现诸神通名为慧光神变也住上上下二明观差别文四今初配位灭心心相者二明灭心灭意等名灭心灭心数名灭相法眼见下三明见境法眼见记云一切下疏作总别义释三眼经作三昧误也一切法即别明三眼色空见即总明三眼者佛法慧也慧眼见色空法眼见色假佛眼见中道空假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双照即不二而二双亡即二而不二举三眼对色二境见之一字总明三见之差别也见色空即空谛见色假即有谛双照即第一义谛五三谛义具如法华玄此三约教有五一别入通以幻色为有见空为真非有非空为第一义二圆入通三谛同前加一切法趣三别教以幻有即空为俗不空为真不有不空为中道四圆入别中加一切法趣五圆教三谛皆云一切法趣也问菩萨地云何言佛眼答法华云开佛知见即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发三种智一正因理心发用中道观开一切种智二了因智心发用即空观开一切智三缘因善心发用即假观开道种智初地尚得况九地耶此但分得非具得也以大愿力下四生净土万阿僧下三明入位时节薄伽梵此云世尊非真佛世尊是补处世尊也。

第十三法师文四一标位二明证时分三对位辨别四明入定位今初。

复次观佛菩萨。

观佛菩萨者若开玅觉此是等觉犹名菩萨来至此地保为究竟乃是未极更须观察别佛犹有三十二品无明智去圆佛尚远故云观也通佛即有四十二品无明此更远矣。

二明证时分。

住寂灭忍者从始发心至今经百万阿僧祇劫修百万阿僧祇劫功德故证一切法解脱住金刚台。

文四一配位第五寂灭忍自有二别一下二上今第十地即是寂灭忍下品也从如发心下二经时多少谓从习种性至灌顶忍经百万阿僧祇劫也修百万下三辨修证证一切法下四明登位一切法解脱者真脱也金刚台即金刚三昧。

三对位辨别者对玅觉位以辨差别也此即唯佛一人能尽源之意对位辨别文五一伏断差别。

善男子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生解脱智照第一义谛。

从习至顶三昧先明伏忍也而无相信下明断灭一切烦恼即大涅槃也生解脱即解脱智照即般若第一义即法身位。

二信见异。

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是故我从昔以来常说惟佛所知见觉顶三昧以下至于习忍所不知不见不觉。

先明不见也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次明见也是故我从昔以来下引证也。

三渐顿差别。

惟佛顿解不名为信渐渐伏者。

四常无常异。

慧虽起灭以能无生无灭此心若灭则累无不灭无生无灭。

无生则累无不遣无灭则德无不圆无生则断德无灭则智德也。

五等无等异。

入理尽金刚三昧同真际等法性而未能等无等等譬如有人登大高台下观一切无不斯了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

文中法喻合可解。

四明入定位。

常修一切行满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复常住佛慧三昧。

此中一切行满智慧满名功德藏婆伽度位此云世尊亦复常住佛慧三昧者必应受修义言亦复在别利物故云常住。

第三结叹。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皆能一切十方诸如来国土中化众生正说正义受持读诵解达实相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明其施化与佛无异一问答须受持竟。

第二劝诸王受持文四一赞用劝持二赞名付劝持三释劝所由四称名付嘱初文二一略叹二广叹今初。

佛告波斯匿王我当灭度后法灭尽时受持般若波罗蜜大作佛事一切国土安立万姓快乐皆由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付嘱诸国王不付嘱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无王力故故不付嘱汝当受持读诵解其义理。

文四一举灭劝持一切国土下二明般若之力是故付嘱下三释付嘱所以以无王威力故故不付嘱也汝当受持下四别付月光也。

二广叹劝持文二初标除难福生二问答分别今初。

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切须弥有四天下其南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其国土中有七灾难一切国王为是难故讲读般若波罗蜜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

文可解。

二问答分别。

云何下少一七字云何为难日月失度时节反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当变恠时读说此经为一难也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轮星鬼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五镇大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如是等星各各变现亦讲说此经为二难也大火烧国万姓烧尽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树木火贼火如是变恠亦读说此经为三难也大水漂没百姓时节反逆冬雨夏雪冬时雷电霹雳六月雨氷霜雹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砂砾石江河逆流浮山流石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四难也大风吹杀万姓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非时大风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五难也天地国土亢阳炎火洞然百艸亢旱五谷不登土地赫然万姓灭尽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六难也四方贼来侵国内外贼起火贼水贼风贼鬼贼百姓荒乱刀兵劫起如是恠时亦读诵此经为七难也。

先问可解日月失度下二答七难为七第一日月失度难谓时节变易多饥馑数量变易多刀兵色相变易多疫病也二十八下二星宿失度难也大火烧国下三灾火难也大水漂没下四雨水变易难也大风吹杀万姓下五恶风难也天地国土下六亢阳难也四方贼来下七恶贼难也并如文可见。

第二赞名劝持文二先赞名胜后劝供养今初。

大王是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一切国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亦名龙宝神王。

辨三般若心识之本即实相般若王之父母即观照般若以能生王慧解心故下六名即文字般若也。

二劝供养。

佛告大王应作九色幡长九丈九色华高二丈千支灯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亦作七宝案以经置上若王行时常施其前足一百步是经常放千光明令千里内七难不起罪过不生若王住时作七宝帐帐中七宝高座以经卷置上日日供养散华烧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释。

文二先示供养法后别明行住供养初中皆言九者九表众生苦幡者标显行得胜明九苦之内建解脱胜幡也九色华表九苦众生行般若因也青黄赤白黑五尘华地水火风四大华也二丈表二谛千灯表十善功德各以般若展转相资成千智慧高五丈明照五道也九玉箱表九苦居清净为法器九玉巾表九苦居众生得般若巾案者平喻实相般若以经置上者文字能令实理显也七宝者表七方便人皆为人宝也若王行时下二别明行住供养先明行供养若王住时下是明住供养也。

第三释劝所由。

大王我今五眼明见三世一切国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得为帝王主是为一切圣人罗汉而为来生彼国作大利益若王福尽时一切圣人皆为舍去若一切圣人去时七难必起大王若未来世国王受持三宝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一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十劒轮往护彼国五大士五千大神王于汝国中大作利益当立像形而供养之。

文二初明王福尽文可解大王若未来世下二明来世利益文三一举数可解一金刚吼菩萨下二别释可见是五大士下三结释也。

四称名付嘱。

大王吾今三宝付嘱汝等一切诸王憍萨罗国毗舍离国舍卫国摩竭提国波罗奈国迦夷罗卫国鸠尸那国鸠睒弥国鸠留国罽宾国伽罗干国干陀卫国沙陀国僧伽陀国揵拏掘阇国波提国如是一切国受持般若波罗蜜。

文三初总明付嘱可解憍萨罗国下二称名如是一切下三结劝二劝诸王受持竟。

第三时众得益文五一修罗益。

时诸大众阿须轮王闻佛说未来世七可畏身毛为竖呼声大叫而言愿不生彼国。

二人王益。

时十六大国王即以国事付弟出家修道观四大四色胜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三十忍初地相第一义谛九地相是为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证一切行般若波罗密。

益中初明八胜处地水火风能造四大青黄赤白所造出离贪欲故名胜出四大下次明十一切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所缘觉广无处不入故也三十忍是初地方便名初地相第一义谛即初地初地是九地相故摄论颂云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舍凡身得六住身舍七地分段报身得八地变易法身故智论云七舍生身肉身此通教益也。

三天益。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得三乘观同无生境复散华供养空华法性华圣人华顺华无生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及九百亿大菩萨众。

修罗及天皆同益也空华表人空法性华表法空此显伏忍圣人华表信忍顺华表顺忍无生华表无生忍四辨自在说法即法乐华下品寂灭忍也金刚三昧能断结使即上品寂灭忍。

四大众益。

其余一切众证道迹果散心空华心树华六波罗蜜华玅觉华而散佛上及一切众。

心空华者定于三学之中名为心学心树华者观十二因缘生也六度华者十地行也妙觉华果行也。

五菩萨益。

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即证妙觉三昧圆明三昧金刚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亦得无量三昧七财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复有十亿菩萨登金刚顶现成正觉。

文二先明十千益可解次复有十亿下明成佛益此中成别教佛也大科正说分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嘱累品第八

大章第三流通分嘱谓付嘱累谓凭累将此法付嘱国王凭其宣演故云嘱累品又付国王若有灾难凭此救度故云嘱累又付嘱此经令累代流行故名嘱累品问何不如大品付嘱声闻法华付嘱菩萨而乃付嘱国王耶答此佛随病设药以王国有灾厄弘宣得益故付嘱又百事大供养深广自非王力谁所能办故付嘱也又王若不信法即不行行法在王故付之也。

品文二先付嘱诫勅后依教奉持初更二先略二广今初。

佛告波斯匿王我诫勅汝。

诫谓诫劝勅谓教勅。

二广文二初明付嘱二明诫勅初更二先付时后正明付人法今初。

吾灭度后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中无佛无法无僧无信男信女时。

八十年者佛去百年内五人住持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三人见佛在世相次住持经六十年法行不灭次商那和修优婆毱多此二人不见佛相次住持经四十年威仪法灭故于此时言无佛法僧也言八百年者正法年内二十师住持佛法并是圣人法不灭第六百年马鸣菩萨第七百年龙树皆是菩萨法亦不灭八百年中邪宗极盛故于此时付嘱国王提婆菩萨声王鼓申法是也八千年者像法尽末法时众生信邪故法灭。

二明付人法。

此经三宝付嘱诸国王四部弟子受持读诵解义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修七贤行十善行化一切众生。

文二初付法可解为三界众生下二付人也今教三行一空行二七贤行三十善行空即圣行七贤即七方便十善即凡行从深至浅也。

第二诫勅文七一诫诸灭法过二诫坏四众行三诫禁不依法四诫自毁五诫使役六诫自咎七诫谬信今第一诫诸灭法过文三初明灭法人次辨灭法过后结成过今初。

后五浊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龙八部一切神王国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贵灭破吾法。

文二先明灭法时即五浊也一命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众生浊文殊问经云十岁众生乃至千岁有短长为命浊饥馑疫病刀兵为劫浊多有贪嗔痴名烦恼浊邪见戒取见取边见为见浊不孝不义讥师长等是众生浊比丘下二灭法人也。

二辨灭法过。

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为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比丘为作斋会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

文中先明制四正后明立四邪制四正者一不听出家二不听行道三不听造像四不听造塔立四邪者一立统制众二比丘地立白衣高座三兵奴为比丘四受别请也。

三结成过。

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

二诫坏四众行。

大王坏乱吾道是汝等作自恃威力制我四部弟子百姓疾病无不苦难是破国因缘说五浊罪过穷劫不尽。

为王不行正法则佛道坏也。

三诫禁不依法。

大王法末世时有诸比丘四部弟子国王多作非法之行横与佛法众僧作大非法作诸罪过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狱囚法当尔之时法灭不久。

四诫自毁文三初自段二起恶后招报今初。

大王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王太子王子乃是住持护三宝者转更灭破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非外道也。

文二先法后喻今初文可见如师子下二明喻也此喻如莲华面经佛告阿难譬如师子命终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肉惟师子身生诸虫还自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佛法中非余破坏是比丘破我三大阿僧祇法彼经但喻出家此经通喻道俗。

二起恶。

多坏我佛法得大罪过正教衰薄民无正行以渐为恶其寿日减至于百岁。

三招报。

人坏佛教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恶鬼日来侵害灾恠首尾连祸纵横死入地狱饿鬼畜生若出为人兵奴果报如影如响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三界果报亦复如是。

文中法喻合可见六亲谓父母兄弟夫妻喻有三初二喻现报后一喻生报后报也。

五诫使役。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横与佛弟子书记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统官摄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统共相摄缚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当尔之时佛法不久。

六诫自咎。

大王未来世中诸小国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僧。

七诫谬信。

大王未来世中流通此经七佛法器十方诸佛常所行道诸恶比丘多求名利于国王太子王子前自说破佛法因缘破国因缘其王不别信听此语横作法制不依佛戒是为破佛破国因缘当尔之时正法不久。

文中为四初示善不坏正教曰流开空法道曰通能盛福智曰器也诸恶比丘下二示恶也其王不别下三谬信也是为破佛下四示过。

第二大众奉持文二先奉持次奉行今初。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七诫所说未来世事悲啼涕出声动三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现时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弟子出家当如佛教尔时大众十八梵天王六欲诸天子叹言当尔之时世间空虗是无佛世。

文二先伤感二嗟叹初文二先正明伤感时诸国王下二受持也尔时大众下二嗟叹伤此时也。

二奉行。

尔时无量大众中百亿菩萨弥勒师子月等百亿舍利弗须菩提等五百亿十八梵六欲诸天三界六道阿须轮王闻佛说护佛因缘护国因缘欢喜无量为佛作礼受持般若波罗蜜。

文五先列大众闻佛所说下二明闻佛法义欢喜无量者三明欢喜也为佛作礼者四礼佛也受持般若波罗蜜者五奉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下(终)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