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15
- 将释此经(三)
- 初归敬请加(稽首)
- 二开章悬叙(二)
- 初举数列章(将释)
- 二依列牒释(十)
- 初释教起因缘(二)
- 初诸教因缘(初中)
- 二本经因缘(二)
- 初正明因缘(二别)
- 二明十利益(若一)
- 二释藏教所摄(二)
- 初明藏摄(三)
- 初明三藏(第二)
- 二明二藏(二藏)
- 三明藏相摄(三明)
- 二明教摄(二)
- 初总明诸师(次明)
- 二别明五教(三)
- 初五教师宗(二别)
- 二五教法相(若约)
- 三明教相摄(五教)
- 初明藏摄(三)
- 三释诸宗对辩(三)
- 初叙师承(三诸)
- 二列三宗(三)
- 初列法性(一唯)
- 二列法相(一三)
- 三列破相(三破)
- 三明宗相摄(三相)
- 四释分齐幽深(二)
- 初明有境智(二)
- 初引论观总标(四分)
- 二依标别释(三)
- 初引起信五重(二)
- 初论经合辨(今初)
- 二通释妨难(难云)
- 二引法界三观(二)
- 初标列科目(二引)
- 二依标别释(四)
- 初摄归真实(初中)
- 二彰其无碍(第二)
- 三周徧含融(第三)
- 四结成深玄(上之)
- 三再释妨难(再释)
- 初引起信五重(二)
- 二明离境智(后明)
- 初明有境智(二)
- 五释教所被机(二)
- 初牒章总标(第五)
- 二依标别释(三)
- 初约拣非器(初中)
- 二普收是器(后普)
- 三结前成种(然上)
- 六释总辨教体(三)
- 初列数类简(第六)
- 二依数牒释(五)
- 初释声名句文体(初中)
- 二释通摄所诠体(二通)
- 三释诸法徧空体(三诸)
- 四释会相归性体(四会)
- 五释理智无碍体(五理)
- 三结属今经(以上)
- 七释明经宗趣(二)
- 初叙义总标(第七)
- 二依标牒释(二)
- 初通明诸宗(初通)
- 二别明此经(四)
- 初约理智为宗趣(二明)
- 二约五对为宗趣(若就)
- 三约十义为宗趣(然此)
- 四约心观为宗趣(若会)
- 八释会通地位(二)
- 初叙义分科(第八)
- 二依科别释(三)
- 初引诸教不一(五)
- 初引始教(二)
- 初正引位次(四)
- 初引唯识(唯识)
- 二引璎珞(璎珞)
- 三引地持(地持)
- 四引金刚(金刚)
- 二举数简异(然前)
- 初正引位次(四)
- 二引终教(若约)
- 三引顿教(若约)
- 四引圆教(二)
- 初约行布(若圆)
- 二约圆融(二圆)
- 五结拣诸位(二)
- 初配对结属(此上)
- 二结括他宗(即知)
- 初引始教(二)
- 二明证真不二(二)
- 初立理标本(次明)
- 二互相摄属(若诸)
- 三结归观心(此中)
- 初引诸教不一(五)
- 九释显法护国(第九)
- 十释部类品会(二)
- 初通示大部(第十)
- 二别显今经(三)
- 初通明二经传译(二别)
- 二别叙今经疏解(然秦)
- 三唐译御制经序(仁王)
- 初释教起因缘(二)
- 三正释经文○
- ○三正释经文(三)
- 初释经总题(仁王)
- 二译主时德(唐三)
- 三崇古科判(三)
- 初法会繇致(二)
- 初证信序(二)
- 初当品名题(序品)
- 二入经详解(二)
- 初信闻时处(如是)
- 二标列大众(三)
- 初辅翼圆满众(二)
- 初三乘贤圣众(三)
- 初无学众(与大)
- 二有学众(复有)
- 三菩萨众(复有)
- 二三界人天众(二)
- 初人众(二)
- 初入道众(二)
- 初五戒入道众(复有)
- 二七贤入道众(复有)
- 二国王众(复有)
- 初入道众(二)
- 二天众(三)
- 初欲界天众(复有)
- 二色界天众(色四)
- 三诸趣修罗众(诸趣)
- 初人众(二)
- 初三乘贤圣众(三)
- 二变化流通众(复有)
- 三总结众集(有如)
- 初辅翼圆满众(二)
- 二发起序(二)
- 初定瑞开发(二)
- 初时定光彩(尔时)
- 二当机助发(二)
- 初覩瑞兴疑(二)
- 初时众罔知(尔时)
- 二匿王请决(二)
- 初知必说法(时室)
- 二问众无酬(即问)
- 二作乐觉悟(波斯)
- 初覩瑞兴疑(二)
- 二光明徧觉(二)
- 初放光现化(尔时)
- 二光被有缘(二)
- 初总显普益(是佛)
- 二别明来众(二)
- 初标方列名(彼他)
- 二持供礼佛(持种)
- 初定瑞开发(二)
- 初证信序(二)
- 二正演玄微(二)
- 初分科略叙(此下)
- 二依科释文(四)
- 初内护佛法显理虚玄(二)
- 初略开二护(二)
- 初当品名题(观如)
- 二正解经文(三)
- 初预知请意(尔时)
- 二略开诫听(善男)
- 三领诫赞供(是时)
- 二问答广释(二)
- 初当机正问(时波)
- 二如来垂答(四)
- 初明自利答第一问(三)
- 初正观空理(二)
- 初正演真空(二)
- 初标宗正释(二)
- 初正释(二)
- 初指所化境(佛告)
- 二能化之智(二)
- 初正观蕴空(不观)
- 二征释喻显(所以)
- 二结行(是为)
- 初正释(二)
- 二问答重释(三)
- 初明三种般若(三)
- 初实相般若(二)
- 初问何相化生(波斯)
- 二不住相化(二)
- 初真则无化(佛言)
- 二俗则有化(二)
- 初明因假故有(繇世)
- 二明执有迷真(大王)
- 二观照般若(二)
- 初智照相违问(波斯)
- 二理智一如答(二)
- 初略标宗答(佛言)
- 二广征释答(二)
- 初所观俱空(二)
- 初总显性空(所以)
- 二历观诸法(二)
- 初正明法空(是即)
- 二释成空义(是诸)
- 二明能观双照(二)
- 初观照有无(二)
- 初真实般若(以甚)
- 二相似般若(诸有)
- 二明其得失(二)
- 初邪观则失(善男)
- 二正观则得(二)
- 初以理正观(若于)
- 二具足圣位(圣智)
- 初观照有无(二)
- 初所观俱空(二)
- 三文字般若(三)
- 初多佛共说(大王)
- 二举事况胜(若有)
- 三明信解相(二)
- 初正明文字相空(所以)
- 二兼明行位俱空(何以)
- 初实相般若(二)
- 二明依教发观(二)
- 初凡夫邪观(大王)
- 二智者正观(三)
- 初人天染净空(有情)
- 二圣贤断证空(三界)
- 三说听法性空(善男)
- 三总结答意(大王)
- 初明三种般若(三)
- 初标宗正释(二)
- 二总结答意
- 初正演真空(二)
- 二别观佛身(三)
- 初如来垂问(尔时)
- 二匿王敬答(三)
- 初总显真空(波斯)
- 二别明离相(四)
- 初离世间法(无前)
- 二离对待法(明无)
- 三离度蔽法(非施)
- 四离业报法(非来)
- 三结归真际(心行)
- 三印许令观(佛言)
- 三时众得益(说是)
- 初正观空理(二)
- 二明利他答第二问○
- 三二利双修答第三问○
- 四明二护所依真理○
- 初明自利答第一问(三)
- 初略开二护(二)
- 二外护国难显法妙利○
- 三报恩供养显果难思○
- 四弘经相貌显教无尽○
- 初内护佛法显理虚玄(二)
- 三遐芳万古○
- 初法会繇致(二)
- ○二明利他行答第二问(二)
- 初当品名题(菩萨)
- 二正释经文(二)
- 初当机请问(尔时)
- 二如来垂答(三)
- 初答前二问(三)
- 初正答二问(二)
- 初正答前问明利他(三)
- 初略答(佛告)
- 二广答(五)
- 初伏忍位(三)
- 初习种性(善男)
- 二性种性(复次)
- 三道种性(复次)
- 二信忍位(复次)
- 三顺忍位(复次)
- 四无生忍(复次)
- 五寂灭忍(三)
- 初因果对辨(复次)
- 二别明果相(一切)
- 三依宗明异(三)
- 初指摄生分齐(善男)
- 二斥邪说难凭(若有)
- 三引昔说证今(大王)
- 初伏忍位(三)
- 三总结(是为)
- 二答后问兼自利(二)
- 初总牒前问(佛言)
- 二再为垂答(三)
- 初略标地行(菩萨)
- 二广申义相(十)
- 初歌喜地(若菩)
- 二离垢地(若菩)
- 三发光地(若菩)
- 四燄慧地(若菩)
- 五难胜地(若菩)
- 六现前地(若菩)
- 七远行地(若菩)
- 八不动地(若菩)
- 九善慧地(若菩)
- 十法云地(若菩)
- 三结显道同(是为)
- 初正答前问明利他(三)
- 二说偈赞佛(三)
- 初时众供赞(尔时)
- 二匿王偈赞(三)
- 初总颂三宝(二)
- 初颂三宝业用(二)
- 初赞佛三业清净(世尊)
- 二赞众闻法得益(时众)
- 二颂五忍深玄(三)
- 初因果同依(五忍)
- 二果位独超(唯佛)
- 三含摄三宝(佛法)
- 初颂三宝业用(二)
- 二别颂五忍(五)
- 初颂伏忍(二)
- 初正颂忍位(二)
- 初颂十信位(十善)
- 二颂住行向位(习种)
- 二别颂忍德(二)
- 初结前忍位(伏忍)
- 二颂后胜进(二)
- 初明出生因果(三世)
- 二明心相功能(若得)
- 初正颂忍位(二)
- 二颂信忍(二)
- 初正颂信忍(三)
- 初颂初地忍(二)
- 初颂寄位功能(欢喜)
- 二颂入位功德(入理)
- 二颂二地忍(离垢)
- 三颂三地忍(发光)
- 初颂初地忍(二)
- 二总结信忍(欢喜)
- 初正颂信忍(三)
- 三颂顺忍(二)
- 初正颂顺忍(三)
- 初颂四地忍(𦦨慧)
- 二颂五地忍(难胜)
- 三颂六地忍(现前)
- 二总结断证(𦦨慧)
- 初正颂顺忍(三)
- 四颂无生忍(三)
- 初颂七地忍(二)
- 初颂地位行相(远行)
- 二颂断惑分齐(进入)
- 二颂八地忍(不动)
- 三颂九地忍(善慧)
- 初颂七地忍(二)
- 五颂寂灭忍(二)
- 初颂下忍位(二)
- 初正颂十地(法云)
- 二结忍分齐(寂灭)
- 二颂上忍位(三)
- 初颂荡无纤尘(无明)
- 二颂富有万德(寂照)
- 三颂超绝因位(三贤)
- 初颂下忍位(二)
- 初颂伏忍(二)
- 三颂结赞佛德(三)
- 初颂佛慈荫物(如来)
- 二颂说法无畏(口常)
- 三颂众喜顶礼(尘沙)
- 初总颂三宝(二)
- 三时众获益
- 三如来赞述(二)
- 初赞能说甚深(二)
- 初指王昔迹(尔时)
- 二印王胜解(如是)
- 二叹所说甚深(三)
- 初正赞所说(三)
- 初赞不可思议(二)
- 初指法难思(善男)
- 二假征广释(三)
- 初就佛化身明不思议(何以)
- 二就众生明不思议(二)
- 初正释难思(三)
- 初人法对辨明不思议(二)
- 初正明法空(善男)
- 二明人空(一切)
- 二境智合辨明不思议(二)
- 初辨境空(法境)
- 二辨智空(善男)
- 三结上四义总显难思(是以)
- 初人法对辨明不思议(二)
- 二总结名义(如是)
- 初正释难思(三)
- 三双结因果名不思议(是故)
- 二释不可称量(善男)
- 三释唯佛乃知(三世)
- 初赞不可思议(二)
- 二劝如理修(二)
- 初正叹劝修(善男)
- 二推征广释(何以)
- 三大众赞益(是时)
- 初正赞所说(三)
- 初赞能说甚深(二)
- 初正答二问(二)
- 二答第三问○
- 三时众获益(说是)
- 初答前二问(三)
- ○三二利双修答第三问(三)
- 初牒前问意(尔时)
- 二正答其相(三)
- 初标义略答(菩萨)
- 二申宗广释(二)
- 初所化如幻(七)
- 初明法假(三)
- 初明梦识能为识本(然诸)
- 二明本识能生色心(从初)
- 三明色心能成阴等(色名)
- 二明受假(善男)
- 三明名假(善男)
- 四相续假(诸法)
- 五相待假(诸法)
- 六因成假(诸法)
- 七缘成假(一切)
- 初明法假(三)
- 二能化如幻(善男)
- 初所化如幻(七)
- 三总结名义(是为)
- 三时众获益(说是)
- ○四明二护所依正理(二)
- 初当品名题(二谛)
- 二正释经文(三)
- 初问答明旨(三)
- 初明二谛不二(四)
- 初匿王请问(尔时)
- 二如来垂答(佛言)
- 三引证昔说(三)
- 初正申二谛(三)
- 初明无作二谛(尔时)
- 二明无性二谛(法性)
- 三明圆融二谛(无无)
- 二正答所问(三)
- 初理智相对遣一异(有无)
- 二理智相对遣情执(解心)
- 三理智相对入真义(于解)
- 三结成上义(三)
- 初世谛有无(世谛)
- 二圣见有无(幻化)
- 三结成正观(若了)
- 初正申二谛(三)
- 四释成二谛(二)
- 初明常二义(大王)
- 二明常一义(三)
- 初标能所以明一(佛及)
- 二约境智以明一(以一)
- 三约染净以明一(菩萨)
- 二明说法不二(三)
- 初当机启请(波斯)
- 二如来垂答(二)
- 初明说空(佛言)
- 二明修空(二)
- 初正辩修习(大王)
- 二逐难重释(三乘)
- 三总结前文(大王)
- 三法门不二(三)
- 初机教相违问(波斯)
- 二教繇机异答(二)
- 初双标总答(佛言)
- 二微释不异(二)
- 初约机器明二谛(何以)
- 二约观照明二谛(若菩)
- 三结答不二(是故)
- 初明二谛不二(四)
- 二劝持功德○
- 三时众获益(说是)
- 初问答明旨(三)
- ○二劝持功德(三)
- 初叹教同说(大王)
- 二举益劝持(汝等)
- 三较量显胜(四)
- 初举能较量(二)
- 初佛佛无尽(大王)
- 二般若无量(是诸)
- 二举所较量(二)
- 初以一分较全分(于诸)
- 二以一念较解持(若有)
- 三结显成佛(即与)
- 四时众得益(说是)
- 初举能较量(二)
- ○二外护国难显法妙利(二)
- 初当品名题(护国)
- 二正演玄微(三)
- 初诫听许说(尔时)
- 二广释本义(三)
- 初广明护法(三)
- 初护国功德(四)
- 初所护之时(一切)
- 二能护之法(三)
- 初标法劝持(汝等)
- 二建立福田(严饰)
- 三讲听难灭(每日)
- 三明护法体(大王)
- 四显所护难(二)
- 初明所护六难(若国)
- 二明能护般若(是诸)
- 二护福功德(若于)
- 三护难功德(疾疫)
- 初护国功德(四)
- 二引古证今(二)
- 初引天事证护国(二)
- 初顶生兴恶灭帝(大王)
- 二天帝依法得乐(时彼)
- 二引人王证护国(二)
- 初引昔难事(大王)
- 二明能护难(二)
- 初请假修福(其普)
- 二正明护难(二)
- 初依教请佑(其王)
- 二说偈开心(二)
- 初正说偈文(四)
- 初说无常理(时彼)
- 二说俱苦理(生老)
- 三说皆空理(有为)
- 四说无我理(识繇)
- 二闻者获益(三)
- 初王闻悟解(尔时)
- 二复行转教(其王)
- 三开觉邪心(三)
- 初斑足开解(时斑)
- 二诸王还国(汝各)
- 三斑足弃位(时斑)
- 初正说偈文(四)
- 初引天事证护国(二)
- 三结示劝持(三)
- 初明过去依法获报(大王)
- 二明现在应当受持(汝等)
- 三明未来亦应受行(若未)
- 初广明护法(三)
- 三时众得益(说是)
- ○三报恩供养显果难思(二)
- 初当品名题(不思)
- 二正演玄微(三)
- 初散华供养(三)
- 初闻法欢喜(尔时)
- 二散华显妙(三)
- 初散行华(散百)
- 二散般若华(复散)
- 三散妙觉华(复散)
- 三诸王敬愿(时波)
- 二叹教欢持(佛言)
- 三现通利益(二)
- 初变现难思(二)
- 初标章举数(尔时)
- 二别叙神变(一华)
- 二时众获益(当佛)
- 初变现难思(二)
- 初散华供养(三)
- ○四弘经相貌显教无尽(二)
- 初当品名题(奉持)
- 二正解经文(三)
- 初正明奉持(三)
- 初匿王见佛(尔时)
- 二正申请益(二)
- 初赞法难思(白佛)
- 二请问奉持(云何)
- 三佛为垂答(二)
- 初说长行(三)
- 初总标忍行(二)
- 初标法指人(佛言)
- 二劝令供养(汝等)
- 二别明忍相(十三)
- 初习种性(四)
- 初标位指人(善男)
- 二发心利物(修十)
- 三根纯德善(闻赞)
- 四别显不定(善男)
- 二性种性(三)
- 初标位示住(复次)
- 二显其行业(二)
- 初别明观修(舍财)
- 二治倒复真(对治)
- 三入位时行(中品)
- 三道种性(三)
- 初标位示修(复次)
- 二观行差别(五)
- 初观法无生(观诸)
- 二观修全性(所修)
- 三观性起修(住无)
- 四观法皆如(善观)
- 五示受生处(虽常)
- 三入位时行(上品)
- 四欢喜地(三)
- 初标位超出(复次)
- 二智行差别(四)
- 初通明二智(住平)
- 二断除惑障(断诸)
- 三方便起修(二)
- 初总明修习(大悲)
- 二别明方便(非证)
- 四重明二智(三)
- 初实智离相(善男)
- 二权智自在(方便)
- 三法喻合显(如水)
- 三入证时节(三)
- 初刦行分齐(于四)
- 二智愿自在(此地)
- 三修檀利生(念念)
- 五离垢地(三)
- 初标名示位(复次)
- 二本地行业(四无)
- 三证入时节(于五)
- 六发光地(三)
- 初标名示迹(复次)
- 二明其行业(住无)
- 三入证时节(于六)
- 七燄慧地(三)
- 初标示名迹(复次)
- 二当地行业(三)
- 初观忍断证行(修行)
- 二修习助道行(修智)
- 三成就胜进行(为欲)
- 三入位时行(于七)
- 八难胜地(三)
- 初标示名位(复次)
- 二本地观修(二)
- 初自利行(以四)
- 二利他行(二)
- 初能利之行(为利)
- 二所利之益(但为)
- 三入位时节(于八)
- 九现前地(三)
- 初标示名迹(复次)
- 二本地观修(二)
- 初总显住断(得上)
- 二别观因缘(大悲)
- 三入位行时(于九)
- 十远行地(三)
- 初标示名位(复次)
- 二本地观修(二)
- 初总明断证行(修无)
- 二别明不住行(住于)
- 三入位时行(于十)
- 十一不动地(三)
- 初标名示位(复次)
- 二当位修证(二)
- 初明寂灭忘缘(住无)
- 二明悲愿双运(二)
- 初佛加起行(由本)
- 二悲利群生(以十)
- 三入位时行(于千)
- 十二善慧地(三)
- 初标名示位(复次)
- 二本地行业(二)
- 初略显断证(住上)
- 二别明业用(具大)
- 三入位时行(于万)
- 十三发云地(三)
- 初标示名位(复次)
- 二本地行业(无量)
- 三对位显胜(三)
- 初伏断差别(二)
- 初总标伏惑(善男)
- 二别明渐断(无相)
- 二因果差别(金刚)
- 三约证道修别(二)
- 初约无间道(善男)
- 二约解脱道(若解)
- 初伏断差别(二)
- 初习种性(四)
- 三总结忍义(善男)
- 初总标忍行(二)
- 二重偈讽○
- 初说长行(三)
- 二别劝奉持○
- 三时众获益○
- 初正明奉持(三)
- ○二重偈颂(二)
- 初总颂伏忍位(尔时)
- 二别颂四忍(十一)
- 初颂欢喜地(初证)
- 二颂离垢地(远离)
- 三颂发光地(灭坏)
- 四颂燄慧地(清净)
- 五颂难胜地(如寔)
- 六颂现前地(观察)
- 七颂远行地(方便)
- 八颂不动地(住于)
- 九颂善慧地(得四)
- 十颂发云地(智慧)
- 十一颂佛地(满足)
- ○二别劝奉持(四)
- 初护国劝持(二)
- 初略叹难时(四)
- 初举灭劝持(佛告)
- 二明般若力用(一切)
- 三释付嘱所以(我以)
- 四别付匿王(是故)
- 二广叹诸难(四)
- 初标除难福生(大王)
- 二别问答广明(二)
- 初匿王请问(波斯)
- 二如来酬答(三)
- 初略明七难(七)
- 初日月失度(佛言)
- 二星辰失度(二者)
- 三大火四起(三者)
- 四时序改变(四者)
- 五暴风数皷(五者)
- 六天地亢阳(六者)
- 七贼盗蜂攒(七者)
- 二总结无量(大王)
- 三劝令持经(一一)
- 初略明七难(七)
- 三诸王惊问(尔时)
- 四佛答所因(佛言)
- 初略叹难时(四)
- 二赞名劝持(二)
- 初赞名殊胜(三)
- 初约法赞德(大王)
- 二喻况显胜(如摩)
- 三以法合显(此般)
- 二劝兴供养(三)
- 初标示供养之法(汝等)
- 二别明无间供养(若欲)
- 三喻明供养极功(如事)
- 初赞名殊胜(三)
- 三释劝持所因(三)
- 初因过去福力故(大王)
- 二恐现生福衰故(若王)
- 三作未来利益故(三)
- 初明人王护法为因(大王)
- 二明佛圣遣护为缘(三)
- 初标指其数(我令)
- 二别列光印(五)
- 初东金刚手(东方)
- 二南金刚宝(南方)
- 三西金刚利(西方)
- 四北金刚药义(北方)
- 五中般若金刚(五中)
- 三结显其益(是五)
- 三明菩萨说呪护国(二)
- 初菩萨兴慈(二)
- 初本愿须护(二)
- 初在处护经(尔时)
- 二法在国安(令其)
- 二呪力能护(二)
- 初呪力神速(世尊)
- 二正说神呪(即于)
- 初本愿须护(二)
- 二佛圣赞善(二)
- 初诸佛共护(尔时)
- 二不久得果(不久)
- 初菩萨兴慈(二)
- 四称名付嘱(大王)
- 初护国劝持(二)
- ○三流通分(二)
- 初当品名题(嘱累)
- 二正演玄文(二)
- 初付嘱诫𠡠(三)
- 初正明付嘱(二)
- 初付嘱其时(佛告)
- 二付嘱人法(此经)
- 二别明诫𠡠(七)
- 初诫灭法过(四)
- 初举灭法时(大王)
- 二明灭法人(一切)
- 三辨灭法过(二)
- 初制止四正(制我)
- 二建立三邪(白衣)
- 四结灭法过(当知)
- 二诫坏四众行(大王)
- 三诫禁不依法(大王)
- 四诫自相破灭(三)
- 初诫自毁(大王)
- 二诫起恶(坏我)
- 三招殃报(当堕)
- 五诫非理苦役(大王)
- 六诫谬信横制(四)
- 初示修善(大王)
- 二示作恶(而恶)
- 三示谬信(其王)
- 四示时过(横立)
- 七诫自作自咎(大王)
- 初诫灭法过(四)
- 三结成不尽(若具)
- 初正明付嘱(二)
- 二依教奉行(二)
- 初依法奉持(四)
- 初诸王感伤(二)
- 初正明伤感(尔时)
- 二依教护法(时诸)
- 二大众咨嗟(尔时)
- 三请问经目(尔时)
- 四佛为垂答(三)
- 初正答经名(佛告)
- 二赞法广大(大王)
- 三功德护国(若有)
- 初诸王感伤(二)
- 二结会喜持(佛说)
- 初依法奉持(四)
- 初付嘱诫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