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科疏卷三

初句结名。次句所断障。迷心惑。谓于心不解脱故。起信谓断分别智相应染。此亦指法执俱生。然法不空寂。繇心生法生故。心若空寂。法自澄凝一如。何迷心哉。若细分之。此三地位。各断一障二愚。下经云。四地永断微细身边见故。五地断随小乘乐求涅槃障故。六地断三界集因集业麤现行故。此亦皆迷心之惑。故颂之如此。三四两句。谓此三位得中道观。不起有无。而观照诸法也。空慧寂然。即了一切法空。正观凝寂。了无分别。故云无缘。所谓虽观空而不起空想。第四句。即正观空时境不空也。若一于空。则滞空也。空而能有。则有而即空。此正观之妙也。然观义多端。非一言能显。求其大要。殊途同归。天台三观。有历别圆融之说。别观则先空。次假。后中。圆观则举一即三。言三即一。然历别而修。即三贤容有。圆融而观。唯十地能修。今经即圆修义也。盖以虽观无生。即还照无量境故。起信止观。亦有单修双修之异。所言止者。谓止息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法。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然单修则正止无观。正观无止。双修则正止即观。正观即止。今经即约双修义也。以上句空慧无缘。即观而止。下句还照诸境。即止而观也。若约法界还源观言之。若以空为门。摄谛智一切皆空。即真空绝相观。以无碍为门。摄有无能所而无碍。即理事无碍观。以含容为门。摄一多空有而交参。即境智能所而融通。所谓周徧含容观也。问。据上配法界观。犹是泛指。若的配今合同一辙何如。答。今经空慧寂然时。即有无能所绝相。同初观真空义也。今经空慧寂然还照诸境。正还照时。一切寂然。同第二观理事无碍义也。今经空慧寂然。摄一切能所。以溥融还照诸境时。含空有心境而相在。同第三观周徧含容义也。故知地上圣位。观照诸法。能所理智。必如此也。

△四颂无生忍。三。初颂七地忍。二。初颂地位行相。

初句标名举位。一真如心。故名不动。二禅王。即寄位之王。得变下。明化生之悲。变易言自在者。以前无分段。今有变易。古谓改麤身为细质。易短寿作长年。生死去来。如游戏耳。故云自在。问。二乘极果出三界苦。受变易生。此教理也。今八地圣位。极无功用道。小乘视之。不啻天渊悬隔。云何此位始受变易耶。答有二意。一大乘圣位。无别所修。寄二乘法。以显其浅深耳。如小乘七贤位。即同大乘三资粮四加行也。小乘须陀洹果。目为见道。以初断见惑。入圣流故。大乘初地。亦以初证真如。同名见道。小乘二果三果四向。目为修道。大乘二地至等觉。亦目为修道位。且小之三果。名曰不还。以欲界九品思惑尽断。不生下界。故此名焉。例如大乘。七地之永无分段。超诸有也。四果出三界而受变易。亦例如大乘八地受变易。而自在化生也。但小大名目位次之迹则同。而就中证修则霄壤有异。斯可以意得。故曰大无别修。寄小以明也。二小乘断惑证真。唯求脱一三界而。趣寂声闻自利。以变易见修为实事也。大乘圣位菩萨利他。故留惑润生。示入三界。与民同患。意在行化。如必欲早断分段。则智有余。而悲不足与二乘等矣。故今八地始受变易身。然变易名虽同。而小在趣寂。大在度生。又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凡看教者。无再滥也。二三句。颂住刹化生。以八地徧不可说大千世界。随顺利益众生。故特现形同类也。后二句明智。以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来今。故云悉知。所谓圆观三世也。若在边在中。则法法住相。故有所动。此地则住修无相。中忍功纯。故非二边能动。所谓一真如心也。

△三颂九地忍。

三贤。即地前三十心。十圣。即地上十位。此四十心是因非果。断证未圆。同生华藏果报土。即实报庄严土也。华严说华藏刹海。是举依果劝乐生信者。以此法是十地三贤能被之言教。此土是所住庄严之依果。非有他也。第二句。谓妙觉极果。真穷惑尽。寂光性土。故唯佛住。盖性土。即法身也。在依在正。故分异名。实则依正一源。身土无碍。非佛居而谁居哉。问。三土亦有净相。佛何不住。而独居此法性土耶。答。凡圣同居一土。凡多圣少。方便有余一土。无明未断。实报庄严一土。犹带方便。非真净土。寂土无此。故佛居也。三句谓佛示生化物也。谓寂光无为。而出真兆圣。为物暂住世间。故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此寂光无为境也。又云如来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永尽。无余。乃至云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乃至教化令得阿耨菩提等。此即暂住应化。受此三界果报也。以诸佛同为化生。故云皆。第四句。谓佛证妙极虽悲化众生。而智恒湛寂。所谓无缘慈力。常动常静。常照常寂。如一月不下降。万水不上升也。金刚原者。即证之极处。所谓通玄峰顶。不是人间。万境不能移。群魔不能动。佛登此地。则十方法界。总现全身。而当处湛然。恒居菩提宝座。妙哉证也。非大觉世尊。其孰能与于此乎。

△三颂结赞佛德。三。初颂佛慈荫物。

初句征。意谓行证。于修则妙。于证则深。何以结属此忍。而又云难以名言形状耶。一切下。释也。谓以生灭化三。不离般若。释成不思议也。言中者。古疏作二释。一谓其中之中。则一切诸佛。虽有生灭化三。皆不离其中。二谓中道之中。则虽生灭无非中道。亦犹佛常好中。如生中天。灭中夜。明中道等也。愚谓二义中。后义切当。盖中道之中。即指般若妙慧为中道。故经一一皆云般若中生灭化也。然生即示现王宫。灭即入寂双林。化即四十九行化之事。如依水起波。波不离水。依体起用。用不离体。故知般若无相。依俗而明。法身无形。为物示现。凡此皆明建立幻有。而示化身不生灭也。而实下。正以法身荡相明真空。释成不思议也。前以中道妙慧约俗则建立无量。今约真则湛然总空。故能无生而生。生即无生。生生者无生。无化而化。化而无化。化化者无化。无灭而灭。灭而无灭。灭灭者无灭。此皆第一义谛。空诸所有。一无住著也。当知即立。而遣相不有故非相。即荡而建化非空。故非无相。中道妙慧。于斯显矣。孰得思议哉。无自下。覆疏上义。谓彼我两忘。故无自他。既无自他。则化之有无。不必论矣。生灭双断。故无去来。既无去来。则相之存泯。亦不必言矣。此皆般若妙慧。中道无二之中。求自他而不有。方显无生。迹去来而非存。是称绝待。故净名云。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者。此也。如虗空故。喻也。此释上生无所生等义。盖以虗空体非群相。即非相义。不拒诸相发挥。即非无相义。本一体而徧在色非色处。即无自无他义。原常在而浑一。贯古贯今。即无来无去义。故云如虗空故。然则斯喻极成。此法顿显。般若妙慧。触目昭然。孰能思议者哉。

△二就众生明不思议。二。初正释难思。三。初人法对辨明不思议。二。初正明法空。

此初就义相。以显人空也。自性清净。指体。即实相般若。谓此真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凡圣不立。染净皆空。一切诸相。皆遣荡故。诸行。指世出世业行也。人天修持戒善是行。二乘谛缘观断是行。菩萨二利齐修。悲智双运是行故。约建化门中。则世业是缚。以余有集因故。出世是解。以断证增上故。然真性皆空。故缚脱不有。非唯此不有。即凡圣同源之境。缚脱无二之性亦无矣。自性离集离苦。故非因果。虽非因果。而因果宛然。故又拂云。非不因果。净名谓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也问。据此中缚脱因果诸行等言。则是法空。何判为人空耶答。虽似法空。盖约能执边说。以缚脱因果不自有。繇妄执故有。妄执即人也。故古云。境不自境。繇心故境。况下文接连我人等相言之。故知是明人空也。诸苦下。约妄惑以显空也。受有苦受乐受舍受之别。于苦亦有苦苦坏苦行苦之殊。盖苦受名苦苦。乐受名坏苦。舍受名行苦。然此三受。皆众生于境。妄领为实有为诸受。同一虗妄故。续诸生死。名烦恼障。碍正知见。名所知障。然此二障。亦名事障。以于世事生著故。亦名理障。于真空处生著故。此皆以无明为体。翳惑妙明。而成此二障。故于般若。一皆空之。我人知见等。即总空四相也。四相有二。一约圆觉智境说。即任运执我名我相。心存妙悟名人相。了迹迹生名众生相。潜续如命名寿者相。二约金刚识境说。我是自在之名。人为主宰之称。众生取续前义。寿者取接后名。此二四相。浅深不同。总是人执。故皆空之。问。此处不言四相。止云我人知见等。何释为四相耶。答。四相之名。即而不离。既有我人等名。岂无众生寿者二相。况知见等言。约人执四相而说。受者亦即四相为能受者也。故释以四相。于理允当。

△二境智合辨明不思议。二。初辨境空。

有所得心不得。则知般若非即一切法也。无所得心不得。则知般若非离一切法也。是故般若之为体也。亡然存然。不可得而名焉。故总结云难思议。夫此难思难议。唯佛能知。唯匿王能说。信矣。然此五蕴等相。即牒结前文。五蕴。即牒前蕴界处相下一段。众生。即牒前一切众生下一段。境界。即牒前法境空下一段。解。即牒上善男子下文。行。即牒前行斯道者下一段。此不可不知也。问。古今判教者率以般若为空宗始教。非终顿圆实之旨。今观即离不住。有无不得。非即中道不住不离之旨耶。且教有般若。与真如佛性。果无二无别乎。答。般若谈空。称为始教。古今确见一空而不可易者。然以般若大抵破相为宗。为始可尔。必执般若为空无中道者。实不可也。盖古今判教不拘一部。但一部之中。有有有空。即随义浅深判之。今此不即不离之旨。即圆实之旨。谓般若为终教。可矣。若必执即离中道。成立般若为空宗者。而于圆实空义。亦可执为中道妙旨乎。故知一部之中有多教焉。一教之内含多部也。必以此经为空者。是谓胶柱之见也。又真如佛性。与般若实相。同而不二。何者。盖正因佛性。即实相般若。了因佛性。即观照般若。缘因佛性。即文字般若。又离相真如。即正因与实相也。依言真如。即观照了因。文字缘因也。是知佛性真如。既遮照即离以显中。则知般若。亦有无存泯叵测而显妙。故知般若空空之中。而有妙有。岂独执为一空者乎。

△二总结名义。

能化所化如幻。方为正住观察。然所化众生。繇迷染而起。故此示之。夫四生九有。皆属知觉。故云有情。迷惑无始。染幻非今。故云久远。初刹那识。即第九白净识。所谓如来藏也。然此识其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繇一念妄动。真妄相合。一异叵得。故有藏识之名。即此识体。具二义故。摄一切法。生一切法。始觉返本。净法增长。本觉迷源。染法不断。善恶二缘。一一能生诸识。故曰为无数识本也。远公云。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毫涉动境。成此颓山势。即此义也。故知此识一生。因果善恶。凡圣染净。皆从心生。此所以亦成就无量众生也。所言识无量无数者。以心海无涯。梦识无初故。如宗镜中明六识云。一名意识。乃至第十名分段死识。明七识云。一名转识。乃至第十名智障识。八识云。一名和合识。乃至第十名一切种智识。九识云。一名真识。乃至第十名不可名目识。平常以八种识心。止各一名而。而宗镜各具十识。触类而推。则知无量矣。又如起信。明依赖耶。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名转识。依于心动能见相故。三名现识。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识。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现。常在前故。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故。五名相续识。以念念相应不断故。又能住持过去。成熟未来。念虑现在。三世之事。是故三界虗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据此。则一意分五。而识之名。又无量无数也。然染净诸法。名有熏习之义。亦如起信中明。故彼论云。熏习义者。如世衣服。实无有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熏习。故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于净。但以真如熏习。故有净用。云何熏习染法不断。以依真如法。故有无明。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境界染法缘故。即熏起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令一切身心等苦。乃至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云何熏习净法不断。谓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随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乃至广说云。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然此熏习。能生染净诸法等义。乃法性宗之要旨。故备引如此。如得此义。则向下次第生起之。

△四明二护所依正理。二。初当品名题。

二谛品第四

原夫性觉平等。真俗无差。心鉴虗玄。理智一体。此超情离谓之境。不可得而一二。亦不可得而真俗也。唯是归万法于一致故不二。不二斯真。散一本于万殊故不一。不一则俗。此真俗之所以分也。然于此了彻者。观俗明真。真俗无相。执取者。观真成俗。俗真有名。亦岂知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忘。一味常显。缘此。如来导俗有流动之说。谈真有不迁之称。一代时教。所说之法。莫逾此矣。今之所说。意不出此。然所谓谛者。以圣人了法。莫不究其所以谛当根底之处。夫日月是幻妄之法故可转移。真俗乃谛实之理。焉能变异。是故反阴为阳。世容有之。逆理乱真。终无是处。故名为谛。若明来意者。盖二护即能依行修。二谛即所依理致。二护行修既明。二护理致当显。故次明之。

△二正释经文。三。初问答明旨。三。初明二谛不二。四。初匿王请问。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胜义谛中。有世俗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问中双标二谛也。夫谛理之至。即胜义谛之名亦强名耳。云何有二。又有种种差别哉。盖今问意。祇明不二之圆旨也。古疏云。亦应有世俗谛中。有胜义谛不。但是文略耳。若言下。双难有无。难意谓若胜义中无世俗谛者。然智不应二。既有无皆空。是智二矣。何得言无耶。若胜义中有世俗者。然智不应一。既圣解无差。是智一矣。何得言有耶。上难其智二。以验真中有俗。下难其智一。以明真中无俗耳。一二下双结难思。此上皆古疏意也。愚谓此问乃匿王蹑前观如来品内。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来。一往发明胜义世俗二谛。实相观照二智。今先以谛难智。后双显二谛。俱非一二也。故发问云。胜义谛中有世俗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难意谓若胜义中无世俗者。但祇有胜义一谛。既唯有胜义一谛。智应唯有实相般若一智。不应有实相观照二智。今智既有二。岂得言胜义中无世俗耶。若言胜义中有世俗者。即有胜义世俗二谛。谛既有二。智亦应有二。不应唯有一智也。智既唯有一。岂胜义中有世俗耶。然则般若正智果一耶。果二耶。亦应云。胜义世俗果一耶。果二耶。故云其事云何。此上举所观之谛。以难能观之智。智约体用分二。谛就理事分二。智体谛体。本非一二。匿王约用以问。故有一二。佛后就体而答。故云非一非二。既无说听。岂有一二云乎哉。

△二如来垂答。

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王佛法中。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即名为一义二义。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答中先叙昔曾问。盖曩因深。故求道愈切。非藉夙习。何能究明此事乎。佛告此者。欲显发往迹也。我无下。次答其旨。谓说听皆空。即不二。听说宛然。即不一。然无说无听之妙。即不一不二之谭。此等境界。诚难思议。故空生无说无示。帝释赞其善说般若。肇公云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凡以理为神御。故口以之默。所不能。此皆发明无说也。知无说则知无听。无说无听者。得非不一不二之旨乎。末二句。诫听许说。盖母以生灭心听实相法也。

△三引证昔说。三。初正申二谛。三。初明无作二谛。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无相胜义谛
体非自他作
因缘如幻有
亦非自他作

此约真俗双亡。空有一味。以颂答之。足显佛意。即真即俗明不二也。然既不二。岂堕不一哉。上二句明真谛空。下二句明俗谛空。于真谛中。初句出体。谓无相者。以体绝染净有无等相故。谓胜义谛者。以脱俗冥真。虗灵妙绝故。下句谓此理非了因之所了。故非自作。亦非生因之所生。故非他作。本来现成。绝诸对待。逈出思议之表也。后二句。谓诸法不出色心。生起皆藉因缘。如眼具九缘生等。故论云因不生。缘生故。缘不生。因生故。又经云。诸法从缘生等。然缘生之法。有而性常自空。譬之幻化。有而非实。究其根底。本非因缘。故论云。诸法不自生等此也。是知胜义本空。因缘无性。真俗融通。浑然一味。故俱云。体非自他作也。此如楞严云。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虗空。据此。则可作之法有坏。非作者不坏。今真俗俱云非作。则益明世相常住。波相皆水不二之旨也。然真俗皆无作者。良繇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若约观行释此者。即于三性。立三无性观。一于徧计执性。立无相观。谓非自他作。妄想生灭。实无生灭故。二依他起性。作无生观谓依他染净。从缘无性。非自他作故。三于圆成实性。作无性观。谓远离前二。胜义真空。亦非自他作故。问。真空俗有无作之旨。有何所拣。答。邪外计执。作者不同。或执冥性以为主。或执梵天而生物。时方微尘。混沌自然。亦皆出于有作者也。今时正教。真俗双泯。逈异邪外妄计矣。然权教事行。亦迷有作。二乘沉空。专怖尘染。皆不了自心一如。真俗无二者。故佛答二谛首明无作。良有以也。

△二明无性二谛。

法性本无性
胜义谛空如
诸有幻有法
三假集假有

上半明真。下半明俗。法界观。明真如有随缘不变二义。俗有成事体空二义。就二义中。真中不变。俗方体空。真中随缘。俗方成事。此偈义意。亦类是矣。法性。即真空。与万法为性者。本无性者。以正随缘时。即不变故。义言无性耳。胜义空如者。空谓其体本空。如谓于法一如。故起信云。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乃至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然彼真如离相。即今胜义空。真如平等。即今如义也。下半。即正成事时体空也。诸有。指二十五有。幻有法。指三界依正因果。以随业缘显现。故云幻有。三假。即法受名。总谓三界诸法。因缘和合而有生。亦如幻法。呪巾和合而有相。能生三假。所生诸法均在不实。故知假有。故肇公云。如其真有有。则无灭。然此空有二义相成。谓繇真谛空如。故俗谛幻有。繇诸有假幻。而胜义空如。故知真空幻有。二不相碍。方相成故。至于俱存俱泯。隐显无碍。存亡自在。可准思之。

△三明圆融二谛。

无无谛实无
寂灭胜义空
诸法因缘有
有无义如是

古谓真无别真。即俗而真。即俗而真。真无体也。俗无别俗。即真而俗。即真而俗俗无体也。故云无无谛实无。然此初句。因上二颂。俱言真俗皆空。故此欲明二谛俱有。以明二谛存泯无碍。为圆融二谛也。今初一无字。是重扫前无二谛之无。谓前言无真谛俗谛是实无者决无此理也。何则。若言真俗实恒无者。是断灭见。故此后明二谛俱有。免堕此断见。故佛谓无有无真俗二谛实无之理也。盖以真无别真即俗而真。既即俗而有真。真岂实无真体耶。俗无别俗。即真而俗。既即真而有俗。俗岂实无俗体耶。故云无无谛实无也。下三句重释初句之义谓寂灭一句明真。因缘一句明俗有无一句双结。盖胜义真空。即有之空。空恒不空。诸法幻有。即空之有。有常非有。存泯自在。二谛双融。故云有无义如是。然二谛约法体以明。有无约义相为目。以依彼二谛辨有无故。上之三偈。或云无相无性。或云本有幻有。或云空种种名言之不同。而释其义者。易混淆也。若见其纲宗。则无有非是者。故古疏云。真俗二谛。直一妙理。本无分别。故以一本无言之。则无性无相。无自无他。无有无无。无二不二无作不作等。皆悉无也。以一本有言之。则第一义本有。法性本有。因缘本有。诸法。本有。有无本有。二谛本有。三假本有。无适而非有也。以一空言之。则第一义空。谛实空。寂灭空。二无二亦空。幻化亦空。也。至于第一义。则皆第一义。以一则俱一。以二则俱二。以有则皆有。以无则皆无。以是则皆是。以非则皆非。以一切异名别说。则皆异名别说。以麤言细语言之。则皆麤言细语也。以上偈句。错综言之。殆不容以伦理明义类晓。直彰妙理之无尽。全显般若之自性耳。据上古疏之义。即如来严明法性融通一法为门。法法全趣一法也。例如北辰所居。而众星皆拱。妙哉古疏也。

△二正答所问。三。初理智相对遣一异。

有无本自二
譬如牛二角
照解见无二
二谛常不即

大疏云。理随事徧。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摄入而无碍。今约相非相违义。则真俗迢然。故有差别。如牛二角。缺则不可。然约心观。则真俗一体。相即同时。二谛独静于名教之外。所谓于解常自一也。若推其谛缘。则即真之俗。俗相宛然。即俗之真。真性恒显。一味千差。逈不相即。所谓于谛常自二也。应知初二句。法喻合明。以立有二之义。三句以智遣理。明不二义。四句以理遣智。明不一义。既不一不二。则空有莫覊。所谓中道。于斯显矣。

△二理智相对遣执情。

解心见无二
求二不可得
非谓二谛一
一亦不可得

常情执一执二。故为法所缚。不能彻了。解心明极。则知法体不即。亦自不离。故见无二。见无二者。以求其二。不可得故。然无二。则二谛一矣。非必谓之为一也。盖一亦不可得故。若必执一。则一犹二也。且是堕数之法。故法句经云。一亦不为一。为破诸数故。斯之谓也。生公云。是非相待。故有真俗名生。一谛为真。则知二言成权。亦此义也。

△三理智相对入真义。

于解常自一
于谛常自二
了达此一二
真入胜义谛

理即智故。解常自一。智即理故。谛常自二。故知理智一也。妄求一二。则是波外求水。镜外覔光。岂知谛智哉。若能了达。即此玄解。悟入理窟。妙证真源。如空合空。似水投水。古谓一双孤鴈。博地高飞。一对鸳鸯。池边独立。斯理智常一常二之玄镜也。

△三结成上义。三。初世谛有无。

世谛幻化起
譬如虗空华
如影如毛轮
因缘故幻有

初句。举法明诸法非真。繇妄心起。二三句。喻明虽有非实也。空华本无起灭。病目妄执为有。水影不可捞摝。愚顽认以为真。毛轮原未旋转观者如见循环。众生妄计诸法。盖类此矣。岂知因缘如幻究竟不实哉。起信云。三界虗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乃至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合今经意。但彼约从真起妄。此则证其幻化无体为异。故知幻有空华。空理全彰。毛轮影响。缘生足显。悟真空则不住诸相。观幻有则警䇿修行。妙符灵妙之智。潜通无生之域。有无真俗。岂足言乎。

△二圣见有无。

幻化见幻化
愚夫名幻谛
幻师见幻法
谛幻悉皆无

色心依正。因果有无。凡圣情量。总繇一心随缘幻起。今以妄心分别妄境。是即幻化见幻化也。以幻见幻。非是智者。了心唯心。故曰愚夫名幻谛。幻师则知幻无性。故谛幻悉无。如楞严见眚非病。所谓无者。非实无也。即圆觉所谓幻法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灭亦灭。非幻不灭。即此义也。涅槃佛答文殊问世谛胜义二谛。大同此经。避繁不引。

△三结成正观。

若了如是法
即解一二义
徧于一切法
应作如是观

上之所明。皆是真俗同观。空有无二。谛智相从。能所俱泯。故能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二自在。为真二谛。人能了此。则若一若二。不劳致诘。故云即解一二义。三句谓触类而长。则一切法。凡无相者。皆胜义摄。凡因缘者。皆世俗摄。知一切法。不出二谛。则知一切法。皆不一不二。即不可以有无名言拟议。故云应作如是观。到此。则所谓要知无听说。即此听说是。

△四释成二谛。二。初明常二义。

大王。菩萨摩诃萨。住胜义谛。化诸有情。

胜义。即真空也。所谓住于灭定起殊胜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然此义未圆。应云即智之悲。化诸有情。即悲之智。住胜义谛。此义如肇公云。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形证。沤和功也。适化众生。谓之沤和。不染尘累。般若力也。

△二明常一义三。初标能所以明一。

佛及有情。一而无二。何以故。有情菩提。此二皆空。以有情空。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得置有情空。

按下文以生佛皆空明不二义。若华严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疏云。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诸佛心内众生。时时作佛。此生佛不二圆旨也。何以故句征。谓佛大觉圆明。生犹昏迷长夜。何云不二耶。有情下释。谓众生染缘而有。菩提净缘而成。染净虽殊。同借因缘。然因缘即空。能所无二。无二之旨。本同一如。故得置生空于智空之中。摄所化以归能。置智空于生空之内。摄能化而归所。无适不可。如水乳不分。光体不二也。

△二约境智以明一。

以一切法空空故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皆空。谓从无明。至一切智。无自相。无他相。于第一义。见无所见。若有修行。亦不取著。若不修行。亦不取著。非行非不行。亦不取著。于一切法。皆不取著。

初二句两属。盖结前生后之文也。若结前。则生佛能所。一切皆空。繇空故。空之相置。两不二也。若生后。则一切法指境。空空指智。谓繇境空。而智亦空也。故重空空。然虽两属。生后义长。何以故句征。谓一切诸法。见前森布。有何所以。生佛皆空耶。般若下。释。先释一义。谓繇上境空故。显示智空。繇智空故。真俗俱泯。忘言绝虑。正所谓杲日夺众景之耀。须弥落群峰之高。到此。何有一法不空哉。然般若无相者。盖以体自无相。亦非众相故。谓从下。次逐难重释。此约迷悟以明空。意谓诸法明空。空相显然。般若无相。无何等相。空何分齐也。故释云。谓从无明等。一切空空。何有相哉。无明即约迷因而言。一切智。约迷果而言。如是中间。无自无他。此般若于迷悟始终。俱无相也。证于理智。无见而见。实无能所。此般若于证入无相也。自相。指般若自体言。他相。指无明等说也。若有下。约不著明空。古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又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者。盖言住相取著。斯成大害。去般若远矣。故不可入。如不住相取著则内泯徧计。外忘依他。一等皆圆明般若。孰不可入耶。故以之修行则顿阶高上。以之不修。则罔识家珍。非行不行则观契中道。于一切法则世相常住。乃不取著之功分量。同乎虗空。岂浅浅哉。行即行深般若之行。

△三约染净以明一。

菩萨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无二故。诸佛如来。与一切法。悉皆如故。

比初双标染净。谓迷时全净是染。悟后即染是净。迷悟之时虽殊。染净之源莫二。譬如迷时惑南为北。悟时即南是北。迷悟有差。南北无二何以故句征。谓烦恼菩提。如仁暴不相为用。火水不相为因。何故染净全同耶。于第下释。而有二义。一约理。则一而无二。二约证。则诸法皆如。繇此全染成净。翻迷令悟。即此即彼。即彼即此。无他道也。

△二明说法不二。三。初当机启请。

波斯匿王白佛言。十方诸佛。一切菩萨。云何不离文字。而行实相。

问意谓上明法法皆空。则文字无有也。云何佛菩萨不离文字。而行实相耶。盖实相无相。文字有迹。以有行无。敌体相反。故此问之。

△二如来垂答。二。初明说空。

佛言。大王。文字者。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论议。所有宣说。音声语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无非实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实相。

初标列经名然此十二。总摄如来一代教法。皆一期应机逗噐看病下药之说。实无定法。故一切皆空也。修多罗。云契经祇夜。云应颂。和伽那。云授记。伽陀。云讽颂。优陀那云。自说。尼陀那。云缘起。阿婆陀那。云譬喻。伊帝目多伽。云本生。阇多伽。云本事。毗佛略。云方广。阿浮陀达那。云希有。优钵提舍。云论议。释义如别。所有下。明语言皆如。夫如来说法。三一和合能成教体故声为实法。名句文三。是声假诠。所谓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然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故语言文字皆如。而一切无非实相矣。是则不著文字而行实相。故净名云。文字性离。无离文字。是则解脱。正此义也。又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此则即文字而见实相。犹是文字般若。甚玄甚妙。若取下。明执则乖真。清凉云以圣教为明镜。照鉴自心。以自心为智灯。烛经幽旨。是则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此不著文字。而行实相之谓也。取则止是文字耳。故十地论释空中风画等云。风喻音声。画喻名字皆不可取。以此言教。皆与证智。而相应故。不同风在树叶。画在于壁。但就教道而可见闻。又佛藏经云。诸法如毫厘不空者。是则诸佛不出于世。亦终不说诸法性空。又下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如上经论。皆明文字之相不可取也。

△二明修空。二。初正辨修习。

大王。修实相者。如文字修实相。即是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此即名为一切智体。诸佛未成佛。与当佛为智母。诸佛成佛。即为一切智。未得为性。得为智。

此文有二初约因修。上云文字不可取。取则即与实相相违。此言无离文字。而求解脱。盖文字性空。如文而修。则实相默契。故即文字是实相矣。夫实相者。触事而真。岂虗语哉。故云修实相。如所如之文字而修实相。不必离文字也。然因教显理。即理生智则佛果成就。在文字中。故又云是诸佛智母。问。文字依声假立。何故修实相如文字而修耶。答。灵云观华。香严击竹。皆彻悟心源。然文字不啻如花竹也。以之修实相。有何不可乎。但在乎即言离言。不取著可也。文字有何过哉。况香积佛国。飡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听风柯而正念成。故知依文字而修实相者。乃如来了义之说也。一切下。约果位以明。谓三界有情。迷此则沉沦业海。故是根本。知根本。即转迷即悟故名智母。十方果人。悟此则超登彼岸。故为智体。达智体。则妙同实相矣。未成为智母。仗此能出生佛果功德也。成为一切智。契此能了彻万法也。是故未转为本具之性。得为究竟之智。智性虽殊。其实一也。

△二逐难重释。

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有情。此为觉性。若菩萨不著文字。不离文字。无文字相。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是则名为修文字者。而能得于般若真性。是为般若波罗蜜多。

初三句约行性释。谓三乘根噐不一。所修诸行亦异。而本觉之性。非因缘故。岂有生灭。不迁变故。是以常住。肇公云。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金刚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据此。则性一行殊明矣。然此谓之重释者。以前云智母。又云根本。恐人难解。故重释如此。一切下。约理性释。谓觉性者。即人人本有实体也。以依成道。以此修因。莫不繇之。以之造业。以之受报。亦莫不繇之。日用云为。一切施设。皆借此矣。故庞公云。野老负薪归。催妇连宵织。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妙哉。即众生仗觉性之谓欤。若菩下。结显修成。不著文字。并无文字相二句。即结前文字皆如。无非实相。又取文字相即非实相文也。不离文字。并非无文字二句。即结前修实相者。如文字修实相文也。意谓不著不离。则文字实相。非一非二。以此而修。虽修而忘修以此而得。虽得而无得。是从文字处。即真般若性故结云如此。

△三总结前文。

大王。菩萨摩诃萨。护佛果。护十地行。护化有情。为若此也。

护佛果。结指观如来品之文也。护十地行。结指观菩萨行品之文也。二品俱有化众生行。故又结云护化有情。

△三法门不二。三。初机教相违问。

波斯匿王白佛言。真性是一。有情品类根行无量。法门为一。为无量耶。

问意谓众生同具一性。随业染净熏习无量。所被根行既多。能被法门为一耶。为多耶。若一则一法何被多机。若多则真性又何平等。一多之义。其旨云何。

△二教繇机异答。二。初双标总答。

佛言。大王。法门非一。亦非无量。

答意谓性绝数量。理无形声。然法门称性。无涯之说。随缘显现。一也无量也。何象数限之哉。

△二征释不异二。初。约机噐明二谛。

何以故。由诸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蕴相我人知见。种种根行品类无边。法门随根。亦有无量。此诸法性。非相非无相。而非无量。

初句征。谓无量与一。名言两异。非一则无量。非无量则一也。何故两非。而不定于一耶。繇诸下。释。先约依根实多。谓因根噐异故。法门亦无量也。色心五蕴等法。解如前。然色法心法。众生俱执取不舍。故名取蕴。我人知见。即能执之名。种种根行。根指往昔所培浅深。行指现前操修优劣。品类。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玄谈云。离众生心。佛果无有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大慈大悲。为增上缘。令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是故圣教。惟是众生心中影像。彼疏言教体唯影无本。今谓如来既随根设法。能随之法门。是亦悲智为增上缘。所随之众生是亦根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故引以证其义也。此诸下。约真无二。法性即法门所依之实相。然一期方便法门。虽有多种。而究竟真实之性。非相非无相。而亦非无量矣。此中非相。谓非有也。非无相。谓去有存无。无亦不有。故并非之。庞公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即此义也。若配四句。应云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盖般若真体。离四句绝百非。故必具之。不然。何止二句哉。

△二约观照明二谛。

若菩萨随诸有情。见一见二。是即不见一二之义。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胜义谛。取著一二。若有若无。即世俗谛。

先明了知即真。谓大悲度生。为物恒顺。故一二之义。见而不见。何也。繇随顺众生故。示同于见。繇智照洞彻故。忘其见相。此则不二而二处。了知非二。不一而一处。了知非一。忘言绝相。纯一真实。故云即胜义谛。然此正如法界观中。真理夺事。及真理非事之义。故彼喻云。事虗而理实。如水夺波。波相自尽故。盖不取著如此也。取著下。次明取著即俗。谓均之一法也。了知。则胜义。泯俗谛于无有。取著。则世俗隐真谛于有无。故知迷悟繇人。真俗何关哉。亦犹仁智殊见不分于道也。亦即观中。事能隐理。及事法非理之义。故取著又如此也。

△三结答不二。

是故法门。非一非二。

结文可知。

△二劝持功德。三。初叹教同说。

大王。一切诸佛。说般若波罗蜜多。我今说般若波罗蜜多。无二无别。

信谓皇天无二道。圣贤无两心。所证者同。故所说者亦同也。

△二举益劝持。

汝等大众。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即为受持诸佛之法。

繇诸佛同证同说。故也。

△三较量显胜。四。初举能较量。二。初佛佛无尽。

大王。此般若波罗蜜多功德无量。若有恒河沙不可说诸佛。是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有情。是一一有情。皆得成佛。是诸佛等。复教化无量不可说有情。亦皆成佛。

初句先标。显功德无量。若有下。此举能化极多之佛。是一一下。此举所化无边之众俱成佛也。是诸下。此又举所化成多众。所成之诸佛。又复教化无量无边众生成佛道也。然此三次言佛。佛岂有数量哉。

△二般若无量。

是诸佛等。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有无量不可说那庾多亿偈。说不可尽。

今经止两卷八品。而此云不可说偈者。信谓通方之说。一多不定。称性之谈。卷舒自在也。

△二举所较量。二。初以一分较全分。

于诸偈中。而取一偈。分为千分。复于千分。而说一分。句义功德。尚无穷尽。何况如是无量句义。所有功德。

一偈之分千分。千分之中一分。其义可谓极微矣。而功德尚无穷尽者。所谓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岂有涯量哉。如一尘中。出大千经卷。故知心思测度不得也。

△二以一念较解持。

若有人能于此经中。起一念净信。是人即超百劫千劫。百千万劫。生死苦难。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所得功德。

一念净信。谓信之极也。故能超越多劫生死之苦。亦犹念佛一声。能免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也。以一念而免多苦者。盖繇一念勇猛。可出重围。岂泛尔一念哉。信乎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凡遇斯经者。当净信而求出苦。亦非等闲人也。

△三结显成佛。

即与十方一切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此人。诸佛护念。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盖般若是诸佛之母。能全部解持。实相在我。故能因果相彻。平等无二。诸佛护念。速可成等正觉。夫此经之义大矣哉。

△四时众得益。

说是法时。有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无量菩萨。得生十地。

忍谓行之成名。三空忍。或是小乘三空门。即空无愿无作。若以人法俱空释之。恐升之太高。以后有得住十地故。况楞严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乃至云俱空不生。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此又在七地以后位次。故知是小乘三空门也。大空。谓一切法空。此盖一闻般若。了法如此。而得益亦如此也。十地。非单第十。盖通指十地。地言住者。即本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是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科疏卷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