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句总颂三贤位。以同依一忍故。后三句颂三贤行修。以十住发十心。长养圣胎。十行修十度。起十对治。十向。修十回向。起十忍心。皆为到圣地故。既到圣地。故云不退。此皆颂前长行文义。后准此知。
△二别颂四忍。十一。初颂欢喜地。
无漏界。即圆断三惑。纯一清净。称性功德。无穷尽故。此颂三德。以同一无漏故。二句颂三身具足。常即法身。净即报身。解脱即化身。三句颂同真际等文以真际寂灭。法性难思故。
△二别劝奉持。四。初护国劝持。二。初略叹难时。四。初举灭劝持。
般若为无上法。故应如是供养。幢表摧邪显正。旛表正法阐扬。盖表慈慧荫物。灯表智光。华表真因。广大供养。即以称性愿力之供。供此称性之法门也。案函悉以宝庄严者。非此难表一心故。又法胜则供具亦当殊胜故。
△二别明无间供养。
法在则龙天瞻敬。鬼神钦崇。故于国界。则三灾不入其境。万祸潜消于外矣。蜀新繁县有苟生者。望空书写金刚经。至今天雨不湿。以有神覆宝盖。敬之如此。信知般若法门。在处邪崇。无自而入矣。故云一切皆除。
△二呪力能护。二。初呪力神速。
大众总摄。修罗别举。俱前序分云来众也。闻佛下。谓七难则天变人事。总括无遗。故闻者心警身慑。彼国则千灾万祸。总收殆尽。故唱云未来不生。所谓未语恍惚成梦境。分明不觉转身难。其大众闻而惊疑。不愿求生之意乎。
△二诸王出家得忍。
△十远行地。三。初标示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