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科疏卷五

此文有三。具大下。果体具足也。大神通。即称性示现者。如云。一为无量等。此地虽未能如佛境界。亦具体而微者。力即十力。无畏即四无所畏。此二是佛果德。此地上求无。故修当圆满。诸佛法藏。即佛佛证穷法藏。从后得智。起大悲心流出等流教法。以利益三乘贤圣。度脱三界有生者。然皆法宝无涯。隐奥难测。三乘非分。等觉犹迷。唯佛能知。此地真如智用。观机宣传。非机不与。故不失人。亦不失时。乃能用之不竭。取之不匮故云善守护也。如所说乖真。非机妄授。是岂善守护哉。得无下。明妙说常恒。本智融通。非一非多。良繇理智既以一如。故法义辞辨亦无碍也。法即法体。如云心法境法。净法染法。因法果法等。义即法之义相。如心法有三大等义。境法有真俗等义。染法有六凡依正等义。净法有四圣断证等义。因有世出世别。果有世出世殊。词即随俗唱导。一音圆具等。演说下。即真如佛性。法界事理。非偏非邪。故曰正法。菩萨一演一切。舒之不尽。一切演一。卷之不穷。一切时中。徧法界处。咸皆如是。所谓无量无边契经海。一言演说尽无余者。此也。刹那下。明圆解投机。一刹那。即时之极促者。不可说世界。即处之无际者。言诸世界者。即仰覆染净刹土也。诸众生。即善恶种种。根性乐欲不同也。然菩萨证智自在。大悲普覆。以极促时。遍广大界。种种生类。多多问端。一音之下。众疑氷消。犹阳春回于大地。故云一音等。然问难者。或请益求法。或兴心起诤。或犹豫不决。或知而故问。总云问难。

△三入位时行。

此文有七。无量下。明因修时长。此地以智度偏修最胜。故云无量。能以此智。如理思惟。如实观察。故行行契真。念念不住。二利之修圆彰。真俗之法遍等。非住著一偏者也。从发信心。即初发心时因位之始也。所历三贤十圣不同。故劫过无量无数。非因穷果证之时。孰能经此长劫乎。广集下。功德普集。谓时长劫远。因穷智深。故能广集增上。一切圆满也。助道法。即戒定熏修福慧资粮等。大福慧。即五度依真。般若离相等。言无量无边者。亦以称性而修故。证业下。明断证自在。上句所证真如。云自在者。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真俗一味。妙现难思。云业自在。下句即所断障。云神通障者。以生相未尽。法未自在。滞在神通。即此是障。故须断之。此之神通虽大。然金屑落眼。则成尘矣。于一下。智明尘刹一世界之微尘数国土。非但二乘尚不周知。即贤位智力。犹在怯弱。亦不明了。今云十方百万亿无数之世界。如许世界之微尘。如许微尘之国土。而一念能遍者当知此地。证业自在。微尘国土。在一智念中。含摄无余矣。悉知下。说法随根。一念徧如上微尘之国土。可谓难思而如许国土众生之心行。根器悉知。益为玄妙。既能知根说法。巧被三乘。愈知此地。因穷果海。悲智功终。方如是也。不然。机应三乘。佛方能之。岂下位可辨哉。普令下。顿令修证。众生容行不等。菩萨观察无二。故俾一切修彼岸行。此即以智导之。令离相契真。如圭峰云。故须䇿修始终离相。不然。则住相事行。唯成凡小有漏因果岂是波罗蜜耶。入佛下。明同佛证。悲智双运福慧圆满。是佛无上行处。力畏。皆佛果德。此地顺流而入。觉地相等。故言入。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是佛寂灭转依。言寂灭者。以理智如空。归无所得。故此地二种转依。祗在刹那。不劳功用。故又言随顺也。问。转依之言为实转耶。为义言转依耶。答。生死涅槃。本原平等。烦恼菩提。根同一源。□即涅槃成生死。菩提成烦恼。悟则生死即涅槃。烦恼成菩提。但转其名。非转其体。如人迷时。执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不劳那步。转依亦犹是。况般若离相。涅槃生死。等如空花。烦恼菩提。一如幻梦乎。

△三对位显胜。三。初伏断差别。二。初总标伏惑。

此初明体同一如。前之无间道中。正生相垂尽之时。此乃荡无纤尘。故目为解脱位也。法界一如名一相。即此一相亦不可得。谓之无相纯证法身。非同四相。云无生灭。真际。谓真心实际。无际之际。际而无际者也。法性。即万法真实之性。此性无性。无性而性性者。唯佛同之等之。无二无别矣。然此中果位所证。不出依正二果。若约正报。即目三身。一相无相。即法身。体同虗空故。无生无灭。即法身体。该今亘古。凝然真常故。法身如此则报身化身。虽现化无方。盖应不离真。且相续常。不断常。亦与之俱如此矣故云同云等。若约依报。一相无相。即寂光性土。以寂光非相。亦如虗空故。性土非器。孰成孰坏。云无生灭。所谓唯佛一人居净土。性土如此。余三土冥真。亦非成坏。故亦云同亦云等也。故法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等。即三土冥真之谓也。然见有烧毁者。即众生别业妄见。未冥真故。然则佛果既依正如此。凡果海中。一切纤悉。皆称性无尽。所谓如海一滴。味具百川者焉。后二句。明果圆超因。三德秘藏。毫无欠缺。故特云满。如来果位。本自现成。故义云住。所谓三德者。一法身德。即理。能为一切功德依止故。二般若德。即智。能了一切因果断证故。三解脱德。即行。非九界圣凡。惑业三道系缚故。此之三德。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互融。无相障碍。非纵非横。不即不离。例如天目。亦如圆伊。缺一不可。具三方圆。诸佛得此。所以万法永证。妙用恒沙。慈悲无尽。据实难思。故云满功德藏也。论因。即断三道方显三德。论果。即证三德。则三身斯显。约观。则空假中观圆修。而方圆证此三德也。悟彻玄源。顿同佛境。从如实道而来。出真兆圣。应化无方。故云住如来位。此即倣同先迹。十号之一也。到此则逆流而出。妙同万物。非同等觉。顺流而入。未能无量等等。璎珞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此之谓也。

△三总结忍义。

然此呪力。与前显说。力用无殊。但被机之异耳。然生善灭恶。革凡成圣。无以加此。故诵此呪处。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登。兆庶乐业。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恠。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鎻。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是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宿。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而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种种灾异。有此呪地悉皆消灭。十二繇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全同楞严神呪利益神速也。然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四例之中。即翻字不翻音。古德遇呪。皆未有释。以是诸佛秘密语故。非因位所解。但应诵持。消除罪障增益福智。不必强解。唯贤首大师。释心经呪。通乎二义。一不可解即如上说。二强为解释。今从后义。依瑜伽教家释之况是不空三藏所释如水投水少无异也彼文释云。那谟啰怛那怛啰夜耶(此是归依三宝义。若持此经人归命佛宝即得五族金刚手菩萨以无量眷属侍卫加持其人。此菩萨尊贵菩提心。佛从菩提心生故。若归依法宝。则得帝释并眷属四天王加护。何以故。帝释在厄难中。般若加持。现获利益。岂不尊重法宝。而来拥护。归命僧宝。则得阿迦尼咤天。并净五天眷属。同来加护。以三乘僧众。常居净天受乐。安得梵天不来尊重乎)娜谟阿哩耶。吠路者娜野。怛他誐多夜阿啰诃谛。三藐三没䭾野(娜谟者。归命义。亦稽首顶礼义。阿哩夜。远恶义。此方会释。云圣者。吠路者那徧照义。亦云大日义。如世间之日。照此而不照彼。照书不照夜。照此世界。不照彼世界。但得名日。不名为大。毗卢大日。色法二身。普遍法界。十方三世。总皆照彻若知佛德如此。归命顶礼即得如许诸佛护持也。怛他誐多夜阿罗诃帝三藐三没駄野三句。如次即如来。应供。正徧知。即十号三号也)曩莫阿利夜(即归命远恶义。如上解释也)三满多䟦捺啰夜(三满多者。是普义。跋捺啰者。是贤义。夜字者。即声明八转声中为声。以为彼作礼。故名为也。下诸夜字。皆倣此知。谓菩萨说三密门。普贤行愿。一切诸佛。若不修此不行此。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既成佛。于三密门。并普。贤行。而休息者。亦无有是处也)冒地萨怛嚩夜(菩萨义)摩诃萨怛嚩夜(大菩萨义)摩诃迦噜抳迦夜(大悲者。若归命圣普贤菩萨。则十方诸佛。悉来加护。以一切诸佛菩萨。皆因修三密门行。普贤行故。是故当尊重也)怛你也他(古云即说。所谓以上文归命三宝。毗卢普贤也)枳穰娜钵啰你闭(此云灯。繇此智灯。破诸暗故。即瑜伽以智无所得。为方便。无智无得。即成般若波罗蜜多。此即显教智灯义。能照一切佛法无碍也)恶乞叉也句势(恶字。是婀字。为随文句。便作恶呼。此须云阿字上声短呼。乞义也。此云尽。句势。此云藏。即显教无尽藏义。密教释婀字一字。为种子。婀字者。诠一切法。本不生故。即是一切字之母。能生一切字。若晓婀字。瑜伽相应。则得诸佛无尽藏。则悟一切法不生。犹如虚空。一切清净平等。即成无分别智也)钵啰底婆娜嚩底(显教即具辨才义。密教即于此句中。取钵啰一字为种子。钵啰字者。诠般若波罗蜜多。无所得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后得智中。悟一切法不生故。获得诸佛无尽佛法藏。于后得智中。得四无碍解辨。说法自在故)萨嚩没䭾嚩噜枳谛(显教即一切佛所观察义。密教即取萨之一字为种子。萨字者。即诠一切法平等义。能缘所缘平等平等。能取所取。无所得故。则证真如。当于法流无边诸佛。观察护念)喻誐跛哩你湿跛宁(显教即瑜伽圆成义。密教即取喻之一字为种子。喻字者。诠一切乘无所得。若瑜伽观智相应。证得圆成。于诸乘中。教理行果。悉皆证得一真如法性也)俨避啰努啰嚩誐系(显教即甚深难测义。密教即取俨之一字为种子。俨字者。诠一切真如法。无去无来。繇证真如海。实相般若。不可以言诠。唯佛境界。自觉圣智证也)底哩野特嚩跛哩你湿跛宁(显教即三世圆满成就义。密教即取底哩野(三合)一字为种子。底哩野者。诠一切法真如平等自性。成就越恒河沙数功德。真如中无三世妄分别。不相应行蕴。坚执惑乱。有为诸法也)冒地质多散惹娜你(显教即能生菩提心义。密教即以冐字为种子。冐字者。诠一切无缚义。若知自身中菩提心自性。成就三世平等。犹如虚空离诸万像。则知生佛之心。如自心清净。则生大悲深生怜愍。以种种方便。令一切有情。至于究竟。离苦解脱。无缚无解。是为广大菩提心者。所修为也)萨嚩毗晒迦毗色讫谛(显教即一切灌洒得顶义。密教即取萨字为种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染着义。繇观察自他。及诸佛心。同一真如。同体大悲者故不染着。于虚空中。诸佛法水灌顶。乃获三业加持。于无量法。演说自在)达摩婆誐啰三步谛(显教即法海出生义。密教即取达字为种子。达字者。诠一切法界无所得义。繇住无所得心。第八识中。二执俱生种子。以大智文殊金刚利剑。亦断无余。从此始觉大悲。流出等流教法。利众生故。达字。即文殊菩萨。是种子者也)阿暮伽室啰嚩儜(显教。释上句为不空义。依声明。即无间义。密教即取阿字为种子。阿字者。诠一切法本来涅槃寂静。繇证此法。徧周法界。诸佛刹会。一闻教法。永无忘失故也)摩贺三满多䟦捺啰步弥涅哩野谛(显教。即出生大普贤地义。密教即取摩字为种子。摩字者。诠一切法无我义。即人法二无也。若证此者。则出生大普贤地。即证毗卢遮那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尾野羯啰拏跛哩钵啰钵你(显教。即获得记莂义。密教以尾野(二合)一字为种子。尾野者。诠一切法徧满不可得义。即知一切法自性清净。自性涅槃。能证所证皆同一性。不增不减。圆证法界也)萨嚩悉䭾娜谟塞讫哩谛(显教。即一切成就者礼敬义。成就者。即菩萨之异名。密教。以萨字为种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坚固义。念念四相迁流灭坏。萨字中有婀字义。若证婀字门。本来不生不灭。亦常恒坚固。喻若金刚。心得自在。能现无量无边种种身故)萨嚩冒地萨怛嚩散惹娜你(显教。即出生一切菩萨义。密教。以萨字为种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等义。繇观此字。心与般若。平等平等。前后刹那。一相清净。能生一切波罗蜜多。一切地。即名般若佛母也)婆誐嚩底没䭾么谛(显教即世尊佛母。婆伽梵。男声。婆誐嚩底。女声。二俱会意。释名世尊义。依声明对敌。释不如是。婆伽者。破义。梵是能义。以能破四魔故。又具福慧资粮故。密教。即以婆字为种子。婆字者。诠一切法有不可得。有者。三有义。是故三界唯心。繇心有染净。有情故亦有染净耳。若依显教。观行般若。作为生因。显因能生一切佛菩萨。是故名佛母。从前即说以下。至佛母句。于瑜伽教中。成普贤行。十六行中。如声闻见道位中。十六行是也)阿啰嬭迦啰嬭。阿啰拏迦啰嬭(谓阿字门。一切本不生。即入一切法离尘。是故啰字门。一切离尘义。繇知一切离尘故。即入一切法无诤。是故嬭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即入一切法无造作。是故迦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造作。即入一切法清净是故啰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清净故即入一切法无诤。是故嬭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故。即入一切法本来寂静。是故阿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故。即入一切法无垢。是故啰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垢故。即入一切法无诤。是故拏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故。即入一切法无造作。是故迦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造作故。即入无分别智。是故啰字门明一切法无分别。繇知一切法无分别故即入一切法无动。是嬭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动。即证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钵啰枳穰。播啰弭谛(显教。即摩诃大慧到彼岸证得大般若波罗蜜。即依无住涅槃)裟嚩诃(显教。即无住涅槃。依此涅槃。乃至尽未来际。广利乐无边有情。然此陀罗尼释文。即北藏杜字函第十卷。并钟字函第八卷。以皆是不空三藏所释义。故备引于此。用广见闻。庶几于瑜伽观门相应也)然孤山释楞严呪。引天台会义。不出四悉。一世界悉檀。随方异说。令生欢喜益。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如次得生善破恶入理三益。余义如彼疏云然呪力难思。人情易忽。见闻信敬。免难消灾。循常不持。遇难不灭。如漏巵盛水。噬脐何及。无以王饍。弃如秽食。莫恃凡见。妄斥圣心。吾曹最宜勉旃。勿负菩萨说呪流通护国般若也。

△二佛圣赞善。二。初诸佛共护。

△第三流通分。二。初当品名题。

嘱累品第八

古德云。以言托之曰嘱。以法系之曰累。即付嘱大法。凭托担荷。传绪无穷者也。下文付托国王有三意。一凭王威力宣演故。二国难仗此。解释故。三令奕世流通正法故。问。前列三乘大众八部神祇多矣。何不付嘱于此。而偏付于王耶。答。此经原为护国而谈。故今唯托国王。应病与药。不其然乎。

△二正演玄文。二。初付嘱诫𠡠。三。初正明付嘱。二。初付嘱其时。

佛告波斯匿王。今诫汝等。吾灭度后。正法欲灭。后五十年。后五百年。后五千年。无佛法僧。

佛意欲以般若妙门。付嘱有在。故再三诫劝。然此中依秦译。则与此译不同。故古疏释秦文云。八十年者。佛去百年后。五人住持。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三人见佛。相继住持。经六十年。法行不灭。次商那和修。优婆毱多。此二人不见佛。相继住持。经四十年。威仪法灭故。于此时。言无佛法僧也。言八百年者。正法年内。二十师住持。并是圣人。正法不灭。第六百年。马鸣菩萨。第七百年龙树。皆是菩萨。法亦不灭。八百年中。邪宗炽盛。故此时付嘱国王。提婆菩萨。声王皷申法是也。八千年者。像法。尽末法时。众生邪见故法灭。古释虽有凭据。奈与此经五十等。年目不对。愚今虽未多讨经论。亦窃论之。此三俱言后者。以佛在世。悬说未来事为后也。后五十年者。即疑悬指二祖阿难时为后也。盖二祖自承嗣迦叶之后。正法住持。诸国隆兴。延及末龄。邪法炽盛。故有水潦鹤之属。群聚西天。部党唱和。扇邪言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能见之。二祖闻云。悲邪见入人至深故。改其偈曰。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之。然邪见易染。正法难登。故水潦以二祖垂老讥之。竟不依其法偈二祖闻此。遂而四派示灭当斯时也。佛法亦暂灭也。后五百年者。疑即悬指大集经中。第五五百岁为后也。彼经云。初五百岁解脱坚固。二五百岁。禅定坚固。三五百岁。多闻坚固。四五百岁。塔寺坚固。五五百岁。鬬诤坚固。既五浊鬬诤。则法不兴行。虽有如无也。然金刚亦有况明之义。故彼文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乃至云以此为实。据彼疏意。空生本疑恶世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耳。后五千年者。即悬指正像尽。末法现前时为后也。当是时也。则众生邪见。一切颠倒。不遵遗训。违越戒律。淳源不追。浇风永扇。祗园坵墟。鹿苑荒秽。九十六种。以趋下为升高。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土。岂知上圣流涕。法灭天人忧哉。故总结三时。无佛法僧也。然此三意。臆创如此。姑存似考。

△二付嘱人法。

此经三宝。付诸国王。建立守护。令我四部。诸弟子等。受持读诵。解其义理。广为众生。宣说法要。令其修习。出离生死。

此经指三种般若。二护法门也。能说是佛。所说是法。听受是僧。故云三宝。然此三宝阐扬流通者。托之国王洪护。坚守者。亦托之国王。以前托四众。无王威力。不能守护建立故也。令我四部下。谓诸国王。光阐流通。则四部大众。修心乐道。故能受持不失。读诵终身。解说两通。自他兼利。非三宝住持佛日恒辉。抑且八苦皆空。欲海到岸。故云令其出离等。凡此皆托国王洪护之力也。

△二别明诫𠡠。七。初诫灭法过。四。初举灭法时。

大王。后五浊世。

正法欲灭。必五浊交会。人无正见之时也。言五浊者。一命浊。识托四大。随业延促。生死不得自繇。二烦恼浊。扰乱自心。浑浊障理。即以五钝使为体。三见浊。贪爱妄染。浑浊障事。即以五利使为体四众生浊。妄执颠倒。迷逐物。受胎微形。自取流转。五劫浊。三灾增剧。众难交会世道交丧。气运晦暝之时也。然劫浊无别体。即揽前四浊炽然立名。故法华云。劫浊乱时。众生垢重等。问。浊取何义以立名耶。答。妙净明心。清净澄凝。加以惑业四大。则匪清斯浊。如楞严说。譬彼清水与彼灰沙二体法尔。性不相循。假如有人。取彼灰沙投入净水。土失留碍。水忘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然彼五浊义相。与今经大异。唯浊义相同。故引之为证。

△三明灭法人。

一切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明作制法。

佛智明彻。三千年前。预识末法。时势如此。故向下七诫。毫无错谬。明若指掌。情境真实也。盖欲佛法不可灭也。如两仪三光。终古。运行。如菽粟水火。日用难缺耳。而惑者迷于先见。长其染心。必举一世之清侣。欲投三毒之深坑。抑独何欤。然佛法深渊之理。非识情可测而知。如欲必恃其贵高而灭之。请先观其佛教宗本何如耳。因笺释及此。冀存其教者。当恤其人。罪其慝者。宜怜其淑。是以圣哲仁善用心至厚也。制者禁止之谓。

△三辨灭法过。二。初制止四正。

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修行正道。亦复不听造佛塔像。

出家之道。远离尘劳。熏修净业。豁然心开为益不浅。而制止不须出离者何哉。修行之事。淘洗识情。启牖觉性。寂尔光生。证入甚深。而制止不复修行者。又何哉。至于造塔。则藏佛舍利。近礼远瞻。功德难量。造像则尊佛形貌。举手低头。利益宏广。而又制止不欲造者何也。凡此盖亦净习未深。灵种弗培。故以正为倒。以好为恶也。又岂知出家断染。修行离苦者哉。

△二建立三邪。

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与兵奴法。等无有异。

白衣对染衣而言。以白衣即俗。染衣即僧故。高座传心禅道。超悟者能之。白衣处此。非其宜矣。地立勤侍。分居臧获者可尔。比丘翘伫。失其理矣。甚而削弱如奴。捍御如兵。此又是委靡法门衰替佛道之极也。存仁心者。处以理焉斯善矣哉。不然则恐出尔反尔。行将自及。可不畏耶。

△四结灭法过。

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法门前相如此。未有不溃蔽于后者也。故结此云。

△二诫坏四众行。

大王。破国因缘。皆汝自作。恃威力。制四部众。不听修福。诸恶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互相亲善。斋会求福。是外道法。都非我教。百姓疾疫。无量苦难。当知尔时。国土破灭。

威福自在。喜怒任情。业累日增。福变潜长故始而愆非泛觞。终则满极破国。此皆自作其因。自受其果。处此时也。不自方寸惺察于修福也。而反四众遭禁。抑独何哉。故佛直明如此。诸恶下。明大林之荆棘。大田之稂䅎也。恶比丘。即违佛律行者。受别请。即希求供事者。知识一心。即党恶行诈者。互相亲善。即结伴媟[卄/执/衣]者。斋会下三句。即似是实非。珷玞混玉。郑声乱雅者。故佛直激云。是外道法。又云都非我教。如此。则邪正相𡨥。真伪互群。一心过非。难尽名言。异姓灾殃。可并而至。国土之破灭也。应在无好人之时也。故结云当知等。

△三诫禁不依法。

大王。法末世时国王大臣。四部弟子。各作非法。横与佛教。作诸过咎。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彼狱囚。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正法。则世道交兴。心术广大。末法。则时势俱偷。见量偏浅。故能昧灵而作罪。孰警四知。亏自性而造业。横加三宝直欲丹朱不肖。刑及放勋管蔡无臣。罪及冢宰。苦笞弱门。罔及善类。令覆盆以何伸。俾吁冤而无地。嗟乎。为僧出家。如野鹤孤云。欲脱非笼之缚。乃被法囚执。似釜鱼抟兔竟少离尘之路。目击法化。心领佛言。再思三复。一噫两叹。知感世尊。预示于三千年之前。见比丘亲受于五浊恶之世。幸愿逆顺菩萨。各正性命。葆合太和。总不如斯可矣。

△四诫自相破灭。三。初诫自毁。

大王。我灭度后。四部弟子。一切国王。王子百官。乃是任持护三宝者。而自破灭。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也。

三宝有别相同体之异。别相三宝。则王臣依胜田而种福。比丘赖兰若而养道。各成其志。二互相资。无可破坏之道也。同体三宝。皆不出王臣之一心。故同体依别相而显现。别相托同体为根宗。护其三宝。即任持一心。若三宝可灭。一心亦可破乎。念果到此。即坚守灵源。城坚福地。终日拳拳。非分外事。何破灭之有乎。如师子下。喻明也。夫天地与我同根。是非原来一体。即血气之属。皆民胞物随。况同体三宝。乃真性一源也耶。故破灭三宝。即破灭自心。如喻师子等。故莲华面经云。譬如师子命终。身死。水陆空行众生。不敢食肉。唯师身生虫。还自食之。法合可知。言非外道者。以外道破灭。乃邪害。正如师子身外之虫也。故不足恠。唯王臣弘护宜矣。而反破灭如此。不亦大可异乎。故覧此经者。幸于三宝。亦留意守护焉。况三宝功德。脱三途。出三道。证三身。冥三德。翊三纲。无等妙利。孰可思议也。耶。

△二诫起恶。

坏我法者。得大过咎。正法衰薄。民无正行。诸恶渐增。其寿日减。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龙不佑。恶鬼恶龙。日来侵害。灾害相继。为祸纵横。

初二句总标坏法之过。永嘉云。若要不招无间狱。莫谤如来正法轮。故今坏法。业大弥纶。正法下。别明坏法之恶。纯真破。至味丧矣。故云正法衰薄。根本邪。功德残矣。故民无正行。诸恶增长。如春园之草。日日更新。其寿日减。如硎刃之石。时时消烁。无复孝子。则不敬佛法之报也。六亲不和。则破灭四众之报也。天龙不佑则应恶缘而招者。恶鬼侵害。则因福薄而祟者。凡此皆坏法之华报也。灾恠下。总结坏法之难。法华云病疾延长。如游园观即灾恠相继之谓。又云抄劫窃盗。横罹其殃。即为祸纵横之谓又日月盈亏。而灾缘罔断其因。出入行藏。而祸孽触途皆是。故总结如此。

△三招殃报。

当堕地狱。傍生饿鬼。若得为人。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如人夜书。火灭字存。毁法果报亦复如是。

此后生之报也。先法。后喻。堕三途者。以因不归依三宝故。人趋贫贱者以因未纯修五戒故。上二等流果也。诸根不具。即耳不听法。目不视佛。舌不称赞。身不礼敬果报也。下约喻明。谓影不离形。响不离声。如果不离因。因不离果。必然之理也。如人下。复以喻明因果不差也。故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今夫隐处造业唯独知。人不及知。如人夜书依火。亦谓知。而人不知。及火灭而字存焉。造业者。沦浩劫而莫遗。悬疎网而不漏及时至必受报故。如火灭字存。故法合结云。毁法果报。亦复如是。

△五诫非理苦役。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王子大臣。与我弟子。横立记籍。设官典主。大小僧统。非理役使。当知尔时。佛法不久。

四姓出家。俱名释子。而末法不规。无端记录籍贯。横遍。设官典主。不知何哉。或亦淑慝不分。妍𡟎弗辨。僧伙众多。故权立此明鉴耳。若为常式。恐违佛意。僧统。即掌握法纪。钤束缁流者即大存体格。高踞法署。清范如斯。不为过也。而非理苦役。违道驱奔。又何为哉。古有鸾舆及门。称疾不起。丹诏三往。坚不出山者。今云法道愈趣愈下。岂不哀哉。

△六诫谬信横制。四。初示修善。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四部弟子。当依十方一切诸佛。常所行道建立流通。

王道坦坦。千古同轨。一乘玄门。诸佛齐证。故依之建立。则正教隆盛。风斯淳和。否则多岐忘羊。欲树法门。不亦难乎。

△二示作恶。

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法。于国王前。自说过患作破法缘。

求名利而昧一心。不辞染污。说过患而破大法。弗避讥嫌。恶世比丘。凡以是也。佛岂妄语以矫后人哉。故莲华面经云。吾于阿僧祇所得菩提法。非外道坏。恶比丘自坏之。吾人应勉也。

△三示谬信。

其王不别信受此语。

不辨诚否。剧依其言。故云谬信。

△四示时过。

横立制法。不依佛戒。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未阅戒律便制其法。故曰横立。此不率繇旧章。而多愆多忘者。何法不灭乎。

△七诫自作自咎。

大王。未来世中。国王大臣。四部弟子。自作破法。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咎。天龙舍去。五浊转增。

王臣不护法。而自作破国因缘。故躬自当之。比丘不依法。而自作破法因缘。故身亦自受之。佛法何与其问也。故云非佛法咎。法灭国乱。非丰殷之国界。故天龙舍去。魔强法弱。非圣贤之应世。故五浊转增。因缘如此。孰可逃乎。

△三结成不尽。

若具说者穷劫不尽。

如上七诫。佛悬示。意犹在人耳无之慈。故犹结云不尽。大哉教也。镂骨铭肌。未足报恩耳。

△二依教奉行。二。初依法奉持。四。初诸王伤感。二。初正明伤感。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说未来如是诸诫。悲啼号泣。声动三千。天地昏暗。光明不现。

吾佛说诚实之言。诫法门之蔽。今之王臣。未尝不动心注念。而当时十六国王。独悲声远震。两仪三光昏暗若是焉。道心凛凛。照耀终古。慈风浩浩。披拂而今。真可以凉破法之炎衷。而醒求利之醉眼矣。

△二依教护法。

时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出家学道。当如佛教。

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坚氷解。理也。不足异也。况佛言在耳。诸王岂不钦教旨哉。故受持佛语。端在自修。不制出家。任运修道。若或放逸不规。坏教败法。抑何贵于不制哉。

△二大众咨嗟。

尔时恒河沙等无量大众。皆共叹言。当尔之时。世间空虗。是无佛世。

闻佛言而慨发。是真心一动。唯恐来世法灭也。故又叹云。是无佛世。隋灵裕法师。见周氏灭教。悲哀不胜。衣以斩缞。头绖麻带。如丧考妣。引同侣夜谈正理。昼读俗书。潜形灰稿。以俟法复。今人坏法者。用法以博衣食。货名利。可乎哉。

△三请问经目。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从正说至此。一经之正范毕矣。故请经名目。并奉持法式也。

△四佛为垂答。三。初正答经名。

佛告大王。此经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亦得名为甘露法药。若有服行。能愈诸疾。

答中经名有二。一正目。护法保世。俱称仁王。依法熏修。咸云护国。实相观照。俱称般若。即离即到。名波罗蜜多。二兼目。护法护国。自利利他。即甘露法药。依忍教化。即服行之人。愈疾。即服行之益也。

△二赞法广大。

大王。般若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犹如虗空。不可测量。

此一法门。出生妙利。注之不竭。取之无尽。以唯佛穷源。因位难彻。故赞之如此。

△三功德护国。

若有受持读诵之者。所获功德。能护仁王。及诸众生。犹如垣墙。亦如城壁。是故汝等。应当受持。

于中有四。一明受持之人。二明功德护国。三喻明护意。四结劝应持。并如文知。

△二结会喜持。

佛说是经。弥勒师子月等。无量菩萨摩诃萨。舍利弗。须菩提等。无量声闻。欲界色界。无量天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阿修罗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皆大欢喜者。文殊所问经云。有三种义。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利养所染。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真实法体。三得果清净。以一句染神。咸资彼岸。故闻者信受奉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科疏卷五(终)

No. 517-A 仁王护国经科疏䟦

仁王护国经。从诸王请也。诸王睹佛光明。照彻三界。想斯殊胜。嘿动护国良因。求闻世谛妙义。我佛预知。不与言护国。先征护果。次征护因。二护既明。始乃护国。究竟护国无法。护果因即法。于世谛中。显第一谛。于第一谛收世谛。噫嘻如来之忠于国大也。果之护。在真空法空。圣见无见。因之护。在一切伏忍。行尽本源。此于国何与。而佛殷殷言之。微哉神哉。妙法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议。为国土法药。即为护国大用。受持者。如城壍墙壁。刀劒𫓴楯。岂不信然。愚庵法师。精通宗教。说法多年。至老始解集此经。发愿亦从护国起。予得而读之始自神祖戊午夏。虏惊初闻。失陷抚顺。念无可报国恩者。誓弘此典。以志微忱。属以嗣法参差。未即如愿。值今上正位之二年。虏薄都城。一如世庙时事。赖圣明神武。指顷荡平。四维燕若。师先从庄庵。岩翳榛中。远避腥秽。忆昔心愿。祈祷佛神冥佑法孙。海濶字云外者。率徒寂妙等。夜护回寺且值虏宵遁。交错同途。喜免辱命。于是净几焚香。再详昔稿。笔底滚滚涌泉。亦从忍定来也。解成。欲为流通。予曰新圣人登极。转大法轮。三教会归。玉帛来集。磐石之安。与天齐量。奚用此经护为。师曰。山僧荷国厚恩。涓埃莫报。此经护国。原佛意也。贵亦犹行佛之意也。敢云仰答高深。实惟践斯本愿。予曰。若是。可以行矣。因序注经始末如此。师少有夙悟。遍礼名山。信口禅机。尊宿吐舌。及长来京。渐藏锋颕。结小棚为茶庵。法教日盛。愚智咸钦。感动先朝。寸土变为大地。尘沙化为金刹。登讲席者。四十余载。垂老不倦。平等接人。开示无数。噫嘻。师愿弘矣。注经先有楞伽唯识佛医。佛事有药师科圆觉灯。仁王经。其最后近耄年矣。师别有功行纪甚详。兹姑述岸略。予以辑瑞。苦足病。偃息寺中。得入师室。颇闻玄绪。今黯然乞归。惭负圣恩。酬报何日。有愧于愚法师多矣。谨䟦。

祯四年岁次辛未二月朔日楚中湘二非居士石万程斋沐拜书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