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引华严经疏。例释外道诸魔。如经云。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疏释云。亦转外道著诸见故。如佛示学二仙。令彼转舍诸见著故。虽示老病死衰退。即四魔等法。不行其因。名超魔地。
△三结位成行。
起信论云。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彼疏释云。谓此法身如来藏中。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然四法中。教浅理深。行分果圆。今取深圆。唯显理果。谓上句理法。即满功德藏。下句果法。即住如来位耳。
△五双结劝修三。初结菩萨。
略引华严经疏。例释外道诸魔。如经云。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疏释云。亦转外道著诸见故。如佛示学二仙。令彼转舍诸见著故。虽示老病死衰退。即四魔等法。不行其因。名超魔地。
△三结位成行。
起信论云。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彼疏释云。谓此法身如来藏中。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然四法中。教浅理深。行分果圆。今取深圆。唯显理果。谓上句理法。即满功德藏。下句果法。即住如来位耳。
△五双结劝修三。初结菩萨。
△二十圣法师。准大经疏。三贤十圣。皆以菩提心。而为其体。故清凉引起信云。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所念真如。亦即本智。本觉智故。后二显是恒沙性德。然此三心有一。必兼余二。而三贤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故名为解。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为行依。于前解以起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为愿回。前解行愿。诸众生离苦得乐故。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善决定。然则清凉既依起信三心之文。科判华严四会之经。故推马鸣大士。为吾宗初祖。深为通才之所取证矣。而习大疏者。不晓清凉之言。輙负马鸣之德。何愚蔽之甚耶。既知地前三心增微。次释地上三心等证。又此经十地地地。皆列地名。证如断障观智成行五义耳。然其地名成行。此二与前匿王偈中文势大同。故于偈中。已依天亲论文。释十地之名。依清凉疏义。释十位之行。今但引诸论。解证如断障。亦引大经。解于观智。其结位成行。厥或文略。则直示节段。其文繁者。则随难别解。今初欢喜地法师。文四。初创入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