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22
将解此经。略为四句分别。一明始无如是终阙奉行所由。二明说般若意。三明教之宗旨。四分文解释。
第一先明始无如是终阙奉行所由。问。寻夫玄籍格言。群经靡异。首置如是等说。末系奉行之言。遂使详习之致克谐。无尽之灯恒照。是以泥越之际。尚累兹人。辨修多罗。故颂此旨。唯今至典。始无如是之说。终阙奉行之言。其故何也。答。原夫鹿苑桴玄。冲文未肆于贝叠。鹄林掩驾。群圣方汗于金篇。故使八万法藏。奏希音于五天。十二真诠。击玄旨于九有。然夫综括众经。大格唯二。一鸠群会之说。如华严阿含等。二纂一会之谈。如涅槃法华等。其余列行之典。或从多会经出。则始有如是。终具奉行。如仁王十地等。或从一会经来。则始无如是。终阙奉行。如观音遗教等。今此经者。从摩诃般若一会所流。是以始无如是。终阙奉行矣。
第二明说般若意。意为破除遍计所执。夫群生所以隔尘劳之山。沈烦惑之海者。莫不皆由人法遍计之所累矣。故中论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或韦纽天生。或世性生。自然生。及种种说我及有我所。如是等无量谬执。堕于无因及以邪因断常等见。不知正法。欲断如是诸邪见等。令知佛法。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无。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虗空不可尽。既欲以大乘法说因缘相。因缘相者。即依他所起性。及圆成实性。此之二性。心言性相一切永亡。而群生惑倒。于中迷谬。起于人法遍计所执。而此所执本来是无。故言不生不灭毕竟空无。问。依他起性。可是因缘。圆成实性。如何亦称为因缘耶。答。寄因缘门以明义故。虽真如实际。亦说因缘。以圆成实不离因缘故。又智度论问曰。何因缘故说般若耶。譬如须弥山王及以大地。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今佛有何大事而说般若。答。为欲宣说菩萨行故。为酬梵王先所请故。为断众生诸疑结故。一切众生为结使病之所恼乱。无始已来无人治者。常为外道邪师所误。佛为医王。说般若药而以疗之。为拔彼诸众生等出于二边入中道。故说般若。又为长爪诸梵志等于佛法中生信心故。又说诸法之实相故。为如是等种种大事。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第三明教之宗旨。谓以般若实相为宗。般若即依他起性。实相即圆成实性。遍计所执。一向是无。如龟毛兔角。是故经云无生无灭毕竟空无等。依他起性。俗谛故有。胜义故无。虽言俗有。性相名字毕竟亦无。胜义性者。心言性相本自无矣。为遣俗有。假于胜义而以除之。俗有既夷。胜义亦泯。斯之二性。可以智冥。难以情虑。是以般若实相境平等。然夫法绝群境。圣泯众知。绝群境故。于外无缘。泯众知故。于内无取。于外无缘。于内无取。则内外两冥。心境俱寂。复何寄于真俗哉。欲言其有。无状无形。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夫言真俗如如实际法性实相者强谓之矣。
第四分文解释。就此文中。总分为二。先略。后广。略中有四。初一明造修之者。二行深般若下。明习应之慧。三照见五蕴下。明契证之境。四度一切苦厄下。明理圆克果。二舍利子下。重广分别。
照见五蕴等皆空(此疏及基师幽赞。均有等字。他本无)。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虗。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呪。
即说呪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终)
就略说之中。先解第一造修之者。言观自在菩萨者。盖是登地已上诸大士等通有此德。非止弥陀之左辅也。何以明之。兹法造修。出在大般若习应品中。佛对舍利子。明诸菩萨习行般若。应当思惟菩萨及佛般若五蕴等。一切诸法但有名字。如我众生皆不可得。以其空故。此谓一切入地菩萨习行般若。应思惟观察世出世等一切诸法。但有随俗假立名字。毕竟无有真俗性相。以诸法相。但是遍计所执。毕竟空故。由作此解。观诸法空。于一切境无有壅碍。故称观自在。旧经曰观世音。音者即是音声名字。谓观诸法但有随俗假立音声名字而已。问。何以得知作此习行。是入地菩萨。非地前邪。答。准经校量。习行般若。唯除佛慧。余悉不及。故知非是地前明矣。言菩萨者。兹文略也。若具梵言。应曰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唐称为觉。旧或翻道。谬也。问。佛陀。唐亦言觉。故以菩提为道。二名无滥。殆得厥中。何言谬耶。答。佛陀盖取能证觉之者。不取于觉。菩提止取能证之觉。不取于者。觉名虽同。者智不一。岂可以末伽之道。而译夫菩提之觉乎。是以真谛在果。已鉴纰谬。彰之摄论。可不信欤。萨埵。唐言有情。旧曰众生。误也。薄呼缮那。唐言众生。有情。众生。梵语全别。不可滥翻也。摩诃。言大。萨埵。言有情。谓觉有情大有情也。觉是所求。有情是能求。觉者有情。名通三乘。故以大有情简之。显非求中下乘觉有情也。又觉是所求境。有情是所为境。谓具自他大愿。求于妙觉利有情故。又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于大觉。故名菩提萨埵。今为此方好略。于菩下去提。萨下除埵。是以但言菩萨。此通诸位。今取地上。应言摩诃萨。而文无者。为存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