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幽赞崆峒记卷中

注下解菩萨依戒受学。初从他正受。后自净意受。初从正受资方便中。素疏科文。以为七段。一标举起愿。二礼足请师。三供佛及僧。四起殷净意。五谦下致敬。六蹲跪请师。七专念默然。此当第一标举起愿。伦疏科为两段。方便正受。方便有三。资远方便。资近方便。今无第三。只有二文。初远方便发愿。次乞戒。后供养念德。此当发愿。论云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释曰。上节标举受戒之人不过二分。当此疏之初句。下节发愿。当此疏之二句。问菩萨戒等。说通诸天。唯无地狱。及无色天。何唯尔耶。答此且约人。或随所应。在家品摄。问十八梵天。岂皆受戒。有五净居不发大心定姓者故。答伦引般若。非五净居。更有十八。初禅有四。一梵天。二大梵天。三梵辅天。四梵接天。二禅亦四。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四光天。三禅亦四。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四净天。四禅六天。一福生天。二福寿天。三广果天。四清净天。五自在天。六大自在天。问何故不同。答常说十八。随小乘也。问禅各三品。何有四天。答有菩萨人。非随旧业。故别为一。总天是也。其第四禅。凡三如前。其菩萨有定姓人。后之三地。决定生彼。复为三天。故有六天。更检问之。问其发愿文。何不具陈。复是何相。答于发心品。具说之。故此不言。于受戒人。到来受戒。决发心。故云也。非指文。是指其人发心也。即菩提心。亦名为愿。但宽于愿。勿更异寻。出体会违。如前说。

注此当第二礼足请师。次乞戒。论云当审访求同。发。菩萨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是。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愿须臾顷。不辞劳倦。哀愍听授。释曰。上节择师。当此初二句。下节陈请。当此后句。言同法者。同其轨也。同见同行等。并名为同。今取戒同。问既言菩萨。何用此言。答有十善等亦名菩萨。非三聚故。此释三聚同法师也。智即聪慧。力即具信。瑜伽择师。慧信二故。又彼亦择六度无蔽。依行六度。亦是有力。又即下文能开授等。便是有力。下文只言智力二故。宜取后解。度无蔽等。在下等中。言语表义者。语所诠表。名语表义。不唯受人语表业也。乃至十发趣等。要能开故。问谁堪为师。答随受戒人。语所诠表。量其浅深。能者得也。伦叙景师。合云身语二作者。非也。授者与也。付之令行。开即开示。说之令知。亦非唯戒。羯磨之中。有学处故。学法能学并要知故。上择师。于如是下。正陈请仪。言先礼者。请之前也。仍是人事之常仪故。才见须礼。今之作法唯为立仪非也。别行羯磨。亦有膝轮具地之语。在此之下。方为动发。或此文中。先礼之下。亦是动发。前解理胜。此处熏依。有俱时故。其此辞句。大同比丘之者。必须上品。发无表故。但要初念正因等起。熏戒依故。有说三番各说正因。非也。但说动发之初念故。虽有三番。但为圆满助成初念。非后二番。才发动故。有说论无三番之言。今谓别行羯磨有文。须要三番。彼文少别。大德忆念。我如是名。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唯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第二第三。亦如是说。问初唯身业。或语者宁立十支。答互立无失。不尔病者应不得戒。又立分限。在于祈愿。非熏时故。又非缺支。受时亦缺。不应缺支具三业故。次下请辞。一句告师。师有三名。随体言之。善男子名。甚宽须思。次句正乞。次二句祷。后一句劝。乞下受字。只是受字。末后受字。合此授字。云听我请。授我戒故。此请或在山林树下。非佛像前。未正授故。有准此理。未为戒依。非也。授时要凭。非薰依故。不同再请。要付授故。何以凭此。又准此文。此中正是动发之初。熏戒所依。不尔何缘不列后文蹲跪请师。问设尔何违。答明知彼是再覆前请。意不殊前。故不别列。或合前举。问何须再覆。答前请未在戒坛之所。供佛等。至佛像前。临受再请。方令正授。不同声闻一坛集众随乞便授。不须再请。思之思之。

注准乞戒。其羯磨师。或教授师。略教示也。别行羯磨。生殷净心。次下有此文云。若诸菩萨。欲授菩萨二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理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唯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以受戒法如应正授。若依素疏。此当七中第四第七。若依伦判。当近方便。伦判随其所有下。为资近方便故。前有供养。伦不为段。殷净谦下。势连于后。故只四文。资方便也。今准赞意。自彼供养。至殷重心。相连一意。于供养处。生净心也。别行文段是尔。恐义不明。今具引之。论云既作如是无倒请。偏袒右肩。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释曰。现前上。是素第三供佛及僧。现前下。是素第四生殷净心。此准文势。是连于上。上言功德。次言随故。又于别行羯磨之中。无此随其所有因力两句。如何别段。故是相连一段之文。所言少者。非为戒依。通下品故。又境有二。可生二心。别行羯磨。无此一句。次下论云。有智有力胜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或蹲跪坐。对佛像前。作如是请。唯愿大德。或言长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萨净戒。释曰。此当素疏第五第六。今观文理。勿为四段。前节但是标威仪故。令如是请。何别为段。谦下即是自卑之理。身谦屈躬。语谦藏德。意谦离慢。如是恭敬再陈请也。昔来相传。前请在初。未见曾许。立而为法。此既见许。恐将不成。遂更谦下。或双轮据地。或一蹲一跪。非立请也。此二义。量人临时。便宜即设。今观文意。但云先礼双足如是请言。不言立等。别行羯磨。更有三句。偏袒右肩。膝轮据地。合掌恭敬。如是请言。别行羯磨。前后同无。蹲跪坐言。详此前后仪可同矣。或后无立。三名逆次。思之。何为此个受字授字用何。可以思之。今此赞文无此一段。或亦在前。如法请摄。说其二请。只无供养。又或供养。又或供养。本要净心无杂染间。既为一段供养净心。故不具言。何须如此。答外求加护。内无悔故。无染间故。又次论云。如是请。专念一境。长养净心。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即随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释曰。素为第七专念默然。伦只都为资方便。当赞专念长养一句。别为一段。准赞判论。以为五段。多伦一段。仍更少别。伦以供养念德为一。殷净属后近方便中。赞合供养乃至殷净。都为一故。恐义不明。更列幽赞所为五段。一标机发愿。二择师请乞。三供养净心。四谦下请付。五专念待授。配论可知。赞前一节。谈其两段。或谈三段后之一节。但说二段。如前解。

注此之一句。略举师法。开即随机解说。授即正付其戒。亦有方便。及以正授。论云。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以无乱心。若坐若立。释曰。坐立二仪随像。如何不得像立而自坐也。又量师体。如何为便。受者准此。论云。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释曰。此惊䇿也。不言女众。或义得名。或略故也。论云。汝是菩萨不。应答言是发菩提愿。未应答言发。释曰。上并是师方便也。此之二问。初问种姓。便名菩萨。未受戒者。必自知故。不知者非。或先验讫。故令答是。后问发愿。未发不堪。若答未发。便须令发。或不与授。故须答是。不尔即非。准此发愿。不唯受时。若只受时。不须问故。论云。自此后。应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受。释曰。此为正授根本得戒。羯磨难思。相传办事。以得其名。文多不解。今略指陈。初呼其受名。次牒欲正授。后指例问答。示与三世诸菩萨者。令如是受。其具及学。有差别者。受而具。方学之也。如瑜伽文。学处境宽。具即戒体。如是于是。名别义同。又学约境。故置于字。具直指体。故云如是。具中现在。置普于十方之言。余句无者。余方不现。故偏言处。以过未二世同不现故。学处既次。故更不言。于自受中。具学皆言普于十方。是相均也。或相影照。更思。问能。上第一番。仍未增长。论云。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释曰。此后二番。至第三番境。戒用备增。方成无表。有所增长无所知故。非沈种子此名也。前乞戒中。后满前。但取初念。今此羯磨。前成后。直至后增。次下藏本。及镇府本。更有六句。论云。能受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能授菩萨。作如是答。释曰。此文疑𠝶。检检余本。或问能者。又或前别答了。第三番后。更三问答。前并是根本正授。授前方便。下论文。授后请证。供养而退。论云。乃至第三授净戒。能授菩萨。不起于坐。能授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萨。今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为某名菩萨作证。唯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萨。亦为作证。第二第三。亦如是说。释曰。上即是启白请证。次下更有显德述意。今亦具叙。论云。如是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入大地诸菩萨前。法尔相现。由此表示。如是菩萨。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十方诸佛菩萨。于是菩萨法尔之相。生起忆念故。正智见转。由正智见。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授净戒。一切于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由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当知是名受戒菩萨启白请证。次下供养而退。论云。如是作受菩萨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萨。俱起供养。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顶礼双足。恭敬而退。次下更有叹胜之文。既非受法。故不繁引。上来随应略有所释。教意深远。是非勿责。

注四门之中。自净意受。此文在于四十一末说。从他受持犯皆讫。方始说之。疏移于此。意显持犯并同前也。论云。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如是说。说应起。所余一切。如前应知。释曰。启白请证等。并受前方便。发愿乞戒等。并如前说。但对佛像。与前别也。或可乞戒在羯磨内。不须准之。余辞易之。启白请证。师陈自说。形对不同。今义准为乃至第三。说应起。顶礼双足。作如是言。我某名菩萨。今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唯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与我某名受戒菩萨。而为作证。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又缨络经自受戒文。辞句甚少。大意无别。盖为随机。法无定也。经云。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时。应于佛菩萨形像前。踞跪合掌。自誓戒。应如是受。我某甲。白十方佛大地菩萨等。我受一切菩萨戒三说。问自受戒仪。广略明矣。为当亦有自忏仪不。下文虽指。不见仪轨忏何篇故。答准宝积经皇字号第九十卷。有自忏法。至五无间。亦许自忏。今具录。恐有学者。学者免更捡也。经文复次舍利弗。若有菩萨。犯波罗夷者。应对清净十比丘前。以质直心。殷重忏悔。犯僧残者。对五净僧。殷重忏悔。若为女人染心所触。及因相顾。而生爱著。应对一二清净僧前。殷重忏悔。舍利弗。若诸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波罗夷。或犯僧残犯僧及犯余罪。菩萨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殷重忏悔。应自称云。

我某甲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 南无释迦牟尼佛
  • 南无金刚不坏智佛
  • 南无宝光佛
  • 南无龙尊王佛
  • 南无精进军佛
  • 南无精进喜佛
  • 南无宝炎佛
  • 南无宝月光佛
  • 南无不空见佛
  • 南无宝月佛
  • 南无无垢佛
  • 南无离垢佛
  • 南无勇施佛
  • 南无清净佛
  • 南无清净施佛
  • 南无婆留那佛
  • 南无水天佛
  • 南无坚德佛
  • 南无旃檀功德佛
  • 南无光明吉祥佛
  • 南无光德佛
  • 南无无忧德佛
  • 南无那罗延佛
  • 南无功德华佛
  •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 南无财功德佛
  • 南无念德佛
  •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 南无帝幢王佛
  •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 南无鬪战胜佛
  • 南无游步佛
  •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 南无宝莲华游步佛
  • 南无宝莲华善住婆罗王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随喜。若塔。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于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诸众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算。而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众罪皆忏悔
诸福尽随喜
及诸佛功德
愿成无上道
未来现在佛
于众生最胜
无量功德海
我今皈命礼

如是舍利弗。菩萨应当一心观此三十五佛。而为上首。复应顶礼一切如来。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除灭此罪。尔时诸佛。即现其身。谓度一切诸众生故。示现如是种种之相。而于法界。亦无所动。随诸众生种种乐欲。悉令圆满。皆得解脱。上并经文。诸有后学。若览此本。随学随喜。愿勿谦繁。问瑜伽虽有菩萨三聚自受之文。未知得通七众以不。答准墨字号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卷。具通七众。乃至式叉摩那。亦自受故。经云。复次未来之世。若在家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即应可受。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辨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诫。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殷勤供养佛法僧宝。若沙弥尼。十八者。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法之戒。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后名比丘尼。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相。不名得戒。准此经意。总许自受。十种得戒中。有持律得故。问如何枢要及章之中。并说出家定从他受。答彼约不发大心者故。非三聚故。此文明约发菩提心。故不同也。又此明说三聚戒前先受十戒。及律仪上。亦有摄字。可思。

般若心经幽赞崆峒记卷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