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中
【经】观自在菩萨。
自下第五解文者此既心经是以无序及流通也。
五中疏二初总分经三初牒章指略此既心经等者意谓三分具足已彰广部今搜彼要成此略文故喻人身心藏为主由是此经无序及流通也然序分有无诒谋钞中具有会释避烦不引。
文中分二初明显了般若后即说呪曰下明秘密般若。
文中下二总分经文。
所以辩此二者。
所以下三显分文意二初牒难或曰说一般若显秘奚为。
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以呪密语令诵生福灭罪业障为灭二障成二严故说此二分。
谓显下二释通谓显等者此明初段说显了意大圣至慈显说法义欲令有情发生妙慧解空断惑圣意在此故云令生慧解等以呪等者此明次节说秘密意夫言秘呪唯佛能知不通他解既不通解无由发慧故但诵持获无漏福福源既达何有有漏业尘而不荡乎故云生福灭罪等然此二段福慧互通以同是圣言俱名般若若明傍正于义无违学者思之冀无偏执为灭下显益也惑业既灭福慧现前严本法身成三德果故云为灭等也。
就前文中亦二初略标纲要分二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下广陈实义分。
二别科释二初显了般若疏三就前下初分经就前等者即指显了般若一段经文也纲是网上大绳能总众网故曰要欲舒网目须先举纲以喻欲广义门须先略示故有略广二段经也。
以义非顿显故先略标非略能具故次广释又前是据行略标后即就解广陈。
以义下二显意以义等者准向思之又前等者略标中云行深般若即是据行广陈一段显诸法空意令生解也又此二段若更委明初段但举行证次节具明解行断证故亦名略标及广陈也具如下记。
前中有四一能观人二所行行三观行境四明观行利益此初段也。
三随释二初略标纲要分经疏三前中下初分科。
观自在菩萨者是能观人也谓于理事无阂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
二随释一中疏二初释别名经观自在者别名也拣非文殊等故观即能观之智自在即兼境智也亦名观世音观亦能观智世音即所观境皆从境智为名也疏二初约二行别明二初约自行理事等者理即真如门是真谛境事即生灭门是俗谛境真即俗故理不阂事俗即真故事不阂理如此观达圆融无阂唯是一心故自在矣此即自行也。
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以为名焉。
又观下二约化他遇有缘机以无缘力现身说法而救度之随所见闻无不获益故云自在无阂妙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等即此化他也。
前释就智后释就悲。
前释下二约悲智总结前自行即上求属智次化他即下化属悲悲智二心是万行本约斯二义以立别名也。
菩谓菩提此谓之觉萨者萨埵此曰众生。
二释通名经菩萨者即通名也以文殊等皆得名故疏二初翻名菩谓菩提等者意谓若具足梵语须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疏云众生即有情也以此方好略故除提埵二字但云菩萨也。
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故。
谓此下二释义以智及悲是能求能救之心觉及众生是所求所救之境以能从所故云从境等然释菩萨具有多义恐繁不叙。
【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二明所行之行谓般若妙行有其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简浅辩深故云行深般若。
二中疏二初约二空简显释行深人空者亦名我空了人我见毕竟无有名为人空此慧现前但证偏真故名为浅法空者照蕴等法缘生无性名为法空此慧若显能至菩提故名为深今简人空慧之浅以显法空慧之深由是经文特云行深般若也。
言时者谓此菩萨有时亦同二乘入人空观故法华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等今非彼时故云行深时也。
谓此下二约三乘简显释时字有时等者谓此菩萨或时遇有声闻缘觉小乘机时即权现彼身示同彼证人空浅智为彼说法也故法华下引证上义亦兼缘觉故云等也今非下显今经说非入人空浅智之时是入法空深智之时故经云行深般若时也。
【经】照见五蕴皆空。
三明观行境谓达见五蕴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
三中经照见二字即前深智之用也五蕴如下释疏达见等者由前智用通达照了色等五蕴本不曾生今亦无灭既无生灭自体元无故曰皆空即二空等者此显经中空字总含人法二空之理也深慧下释照见二字谓此二空理即是二空深慧照见也浅不至深故前拣非入人空智深必该浅故今是二空智照二空理也故云即二空理深慧所见。
【经】度一切苦厄。
四明观行利益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得菩提涅槃究竟乐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
四中疏谓证见真空者是蹑前经文为今度苦之由也谓菩萨行深般若照五蕴空观行成时现量亲见真如空理所以得度一切苦厄故次云苦恼斯尽也此二句是标当得下正释此句经文也当得远离者是释度字分段下二句正出所度苦厄之相亦是释标中次句也一切苦厄二死收尽言分段者三界凡夫由因缘力寿有分限身有形段死此生彼名分段生死变易者地上菩萨由悲愿力变麤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体是生灭名变易生死具如唯识论说证菩提等者预取下文以成今义二死之苦既度二果之乐必证故下经云依般若故得菩提涅槃等此释标中初句既见真空必得二果也故云下结意归经。
上来略标竟。
上来下三总结可知。
【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自下第二明广陈实义分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辩所得五结叹胜能初段文有四释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释菩萨疑三便显正义四就观行释。
二广陈实义分疏二自下下初标章分科此五生起者疑情若除方显法体法体所离唯三科等既尽所离必有所得皆由般若须叹胜能。
初中言舍利子者举疑人也舍利是鸟名此翻为鹙鹭鸟以其人母聪悟迅疾如彼鸟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连母为号故曰鹙子是则母因鸟名子连母号聪慧第一标为上首故对之释疑也。
二随科释义五一中二初举疑人经舍利子者舍利是母名子之一字正属尊者是舍利之子故云舍利子疏初翻名以其下乃至因立其名是名尊者之母得名鹙名鹭之由也以此子之母聪慧悟解辞辩无滞似彼鸟眼动转分明故立兹号是彼下释子之一字文亦可见故曰鹙子者是鹙之子也又此人母身形美好眼珠分明故有翻为身子珠子聪慧等者佛弟子中智慧无双故对之以释疑也。
彼疑云我小乘中于有余位见蕴无人亦云法空与此何别。
二拂所疑经色受想等即是五蕴也意谓幻色体空故色不异空真空现色故空不异色虽云不异二相犹存恐滞执情故须重遣云色即是空等也色外无空故色即是空空外无色故空即是色色空俱泯唯是一心色蕴既然余四亦尔故云受想等亦如是也如是了者方今经解行之境疏四初中三初约有余位疑释初二句二初举疑初二句总别标章彼疑下出举疑也言有余者未能灰身灭智已前有余身在故曰有余疑意云我小乘宗虽未灰灭见蕴法中无我无人亦名法空与此大乘法空何别。
今释云汝宗蕴中无人名蕴空非蕴自空是则蕴异于空。
今释下二释遣二初正显彼过汝宗但见五蕴法中无我无人名蕴法空非解五蕴自性本空是则蕴法与空有异故云蕴中无人等。
今明诸蕴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异空等。
今明下二以经释遣今此大乘了斯蕴法皆从缘生本性自空非同汝宗蕴与空异故经遣云色不异空兼次句经故云等也。
又疑云我小乘中入无余位身智俱尽亦空无色等与此何别。
又疑下二明无余位疑释次二句二初举疑言无余者灰灭身智无苦依余故曰无余疑意云我小乘宗入此位时身智俱灭蕴法灭后亦名法空与此大乘法空何别。
释云汝宗即色非空灭色方空。
释云下二释遣二初正显彼过汝宗之中空须灭色未灭不空。
今则不尔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不同彼。
今则下二以经释遣大乘不尔蕴体即空不须待灭故经遣云色即是空等。
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释之。
以二下三总结文显可知。
二兼释菩萨疑者依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
二中三初引论举疑人疑空之念惑乱意根名空乱意然此菩萨位在十信毛心未决犹豫多端亦是钝根利者已信必无此疑。
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
一疑下二牒疑对经断三初疑空异色对前二句二初举疑辞空相虗通色相质阂名义既别故取色外空也。
今明色不异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疏中虽指初句经文意兼次句以义无别故也。
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
二疑下二疑空灭色对第三句二初举疑辞灭色等者此疑色不是空灭色方空义若然者与小何别故云取断灭空也。
今明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既疑灭色是空故经断云色即是空不复待灭也。
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
三疑下三疑空是物对第四句二初举疑辞此疑色外别有实物是真空体故疏云是物及为有等。
今明空即是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色外无物别是于空故经断云空即是色也不可以空取空者所执之物实体元无即上空字空即无也若以所执元无之物为真空者即是以无取真空也决无此理故云不可等。
三疑既尽真空自显也。
三疑下三结断疑利益前记云疑情若除方显法体者意在于此。
三便显正义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义。
三中二初泛以三义通释色空二初牒章总示显正义者疏有四科前二断疑后一约行正释经文色空无阂自在之义唯是此段故云显正义也言但色空等者但即泛指之辞也意云但是色空互相影望法尔有此相违等三义由此三义为下别释经文废己成他等四义之张本也下记自配。
一相违义下文云空中无色等以空害色故准此应云色中无空以色违空故若以互存必互亡故。
一相下二正明三义三一中下文空中无色等者以经证成空色相违义也由下经云是故空中无色声香等此文正是空违色义以空害色者既云空中无色是知空能害色令色相隐如冰成水水害冰相也准此等者空既害色色亦害空经虽无文意乃含有若以等者空现色亡色在空隐故云互存等以互存亡故成相违也。
二不相阂义谓以色是幻色必不阂空以空是真空必不妨色。
二中二初顺明色既如幻全体是空故不阂空空既是真空非异幻色故不阂色。
若阂于色即是断空非真空故若阂于空即是实色非幻色故。
若阂下二反显空若阂色是灭色空故云断空色若阂空是实有色故云实色反显上文是幻色真空故不相阂也。
三明相作义谓若此幻色举体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方得有色。
三中二初广明色作空二初反顺以明谓若下先反明色不作空也色若不空即知此色不名幻色是故下顺明色能作空也以色如幻全是真空色既本空方名幻色。
故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等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故。
故大下二引证上义先引经证上反明色不作空次引论证上顺明色能作空文皆可见。
真空亦尔准上应知。
真空下二略例空作色意谓空能作色亦同上文色能作空故云准上以真空随缘能作色故。
是故真空通有四义。
是故下二成今四义别释经文二初别明四义二初牒前起后言是故者牒前也故者是所以义意谓是前泛明相违等三种之义广显色空无阂自在所以成今空色色空互相影望成废等两重四义也由前相违成今初二次不相阂成今第三后相作义成今第四既互相作必互相亡对文可见真空通有四义者此且以空望色以成四义别释经文。
一废己成他义以空即色故即色现空隐也。
一废下二以义释经二初以空望色俱明四义四一中真空为己幻色为他下三准此以空下指第四句经即色下正释此句是废己成他义既云空即是色显是废己真空成他幻色故云即色现等。
二泯他显己义以色是空故即色尽空显也。
二中以色下指第三句经即色下正释此句是泯他显己义既云色即是空显是泯他幻色显己真空故云即色尽等。
三自佗俱存义以隐显无二是真空故谓色不异空为幻色色存也空不异色名真空空显也以互不相阂二俱存也。
三中以隐显等者由兹空色存没同时故云无二以无二故方曰真空谓不下指初二句经正是自他俱存义也初至色存指第一句经是色存义次不异至空显指次句经是空存义显亦存也以互下明色空俱存所以准向可见。
四自他俱泯义以举体相即全夺两亡绝二边故。
四中举体相即者还指第三第四句经亦是自他俱泯义既云色即是空是空夺色也空即是色是色夺空也既互相夺二相不存故曰两亡色空即是空有二边亡故曰绝亡绝皆泯义也然上四义别释经者意令易解若其法体常自一心非自非他谁分隐显讲听之士宜委思之下文通结圆融意在兹矣又上四义即是四门一即有门二即空门俱存两亦俱泯双非对上可见若依此解能通实相故约此四以消经文。
色望于空亦有四义一隐自显他二隐他显自三俱存四俱泯竝准前思之。
色望下二以色望空列名指同准前思之者但前以空望色今以色望空前已是空他是色今已是色他是空以此为异隐显等四与上成废四义大同也然以经文对此四者第三第四二句如次对初二义俱存俱泯经同上配又此四义对四门者初即空门次即有门两亦双非配亦同前。
是则幻色存亡无阂真空隐显自在合为一味圆通无寄是其法也。
则是下三总结圆融幻色存亡者初四义中一三是存二四是亡真空隐显者一四是隐二三是显次四义中对文小异意亦大同是知色空隐显存亡圆回无阂唯一实相何寄托之有哉故云一味圆通等色蕴既尔余四亦然故经云受想行色亦复如是。
四就观行释者有三。
四中二初总标。
一观色即空以成止行观空即色以成观行空色无二一念顿现即止观俱行方为究竟也。
二别释三一观下初约止观释观色下指第三句经是依真如门修止义也观色无性即真如空故经云色即是空真如无相向即心绝故疏云成止行也观空下指第四句经是依生灭门修观义也观真如空随缘成色故经云空即是色微细照了性相分明故疏云成观行也空色下指初二句经是止观同时义也言无二者即经云不异也以即观修止知色元空故经云色不异空即止修观了空即色故经云空不异色色空无二止观双修非后非前方成正行故云一念顿现乃至云方为究竟也委明此三如起信论。
二见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见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无住处行。
二见下二约悲智释见色下释第三句经也愚执色有是生死根智了色空是菩提本既了色空故成大智由成智故不同凡愚常居生死也见空下释第四句经也若永住空与小何别今了真空随缘现色故须四摄以顺物机救彼有情令超苦趣既能拔苦故成大悲由成悲故不同彼小永住涅槃也以色下释初二句经也由悲即智故不住生死智即悲故不住涅槃悲智双修色空无阂俱亡生涅故云无住处行。
三智者大师依璎珞经立一心三观义。
三智下三约他义释二初举别标圆此师依璎珞经立次第三观依大释论立一心三观今举次第而标一心者以一心三观三一互融难陈行相故用璎珞次第三观以显一心圆融之义彼宗亦云以次第显不次第今文亦尔不须多惑。
一从假入空观谓色即空故二从空入假观谓空即色故三空假平等观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无异故。
一从下二以别显圆彼文假即俗谛即今经色字空即真谛即今经空字今第三句经既云色即是空即同彼云从假入空观也以第四句经对彼第二从空入假观以初二句经对彼第三平等观经云不异即彼平等义故疏云色空无异无不也对经可解然此三观一念圆修既不纵横亦非前后请修观者宜善彼意。
【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第二显法体于中有二先总后别今初也言是诸法空相者谓蕴等非一故云诸法显此空状故云空相。
总显经疏二初释经谓蕴等者蕴即五蕴等下处界及余三门故云非一显此下释经相字相即相状故云空状。
中边论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空相言无二者无能取所取有有此无者有能取所取无是二不二名为空相。
中边下二引证初二句引论标文言无下至所取无是标释初句也初标上二字无能下释也谓无有能所之有故云无能取所取有也有此下牒次三字有能下释也谓有无能所之无故云有能取所取无也是二下牒释次句也是二者是前能所之二也不二者能所既寂唯一真空也能所即心境心境既亡真空理显故向云有能取所取无无即空也故总结云名为空相。
【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二别显中有三对六不然有三释。
二别显经生灭等三对皆由相待而立其名真空绝待故云不生不灭等疏二初总指。
一就位释二就法释三就观行释初就位释者一不生不灭者在道前凡位谓诸凡夫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也。
一就下二别释三一中二初正对三位三初生灭对凡夫道前凡位者三贤十信是内外凡亦兼异生通名凡位俱在初地证真道前故云道前谓诸下顺显凡位正属生灭真空离此者反显真空性非生灭也故云下结意归经下二准此。
二不垢不净者在道中菩萨等位谓诸菩萨障染未尽净行已修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云不垢不净也。
二垢净对菩萨道中者十地位在凡夫位后极圣位前故曰道中谓诸下顺显此位正属垢净分破所知故云未尽称真起行故云已修真空下反显结意皆同前解。
三不增不减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修生万德昔未圆而今圆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
三增减对果佛道后者十地菩萨皆证真道佛位最极故名道后生死下顺明此位正属增减生死是报惑即烦恼亦兼业也三障永除故云今尽因行既满果德具彰故云修生等真空下亦准上知。
又佛性论中立三种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无异亦就位分异。
又佛下二引论证成二初引佛性论彼论佛性即今经真空故得引证自性住者在缠真如体不失故既云道前即前凡位也引出者无漏智引分显真空故既云道中即前十地也至德果者从因到果此性圆彰故既云道后即前佛位也佛性下位自分三真元无别彼论既尔今经亦然故云今真空等。
又法界无差别论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净位后名纯净位皆同此也。
又法下二引法界论惑障全在名染位同前凡夫分破分证名染净位同前十地障尽德圆名纯净位同前果佛此文亦尔显人自有差理乃不殊故云皆同也。
二就法释者谓此真空虽即色等然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又随流不染出障非净又障尽非减德满不增。
二中二初正释六不就法者对前约人故今是法也谓此真空等者意显真空随缘成色故前文云空即是色也然色下谓缘会故色生缘离故色灭起谢即生灭也真空非尔故经云不生不灭又随下谓迷故顺无明名染染即垢也悟故超惑障名净真空非尔故经云不垢不净又障下谓证果时二障永除名减三德圆显名增真空非尔故经云不增不减。
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翻此以显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
此生下二结显真空是有为法相者如向所说生灭约色垢净约迷悟增减唯约悟色及迷悟皆有为作故曰有为翻此者翻犹转也谓若了色及迷悟等皆从因缘相待而立本无自性者斯则转此诸法唯是真空故云翻此以显真空也楞严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故前下证成上义以前文云是诸法空相故。
五中疏二初总分经三初牒章指略此既心经等者意谓三分具足已彰广部今搜彼要成此略文故喻人身心藏为主由是此经无序及流通也然序分有无诒谋钞中具有会释避烦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