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云。蕴等。谓三科七大等法。空状者。即第一义空。形相体状也。不同角峰垂𩑶之相。负重致远之性。内为性。外为相也。良以真空随缘而现诸法。要在缘中。方显空理。故约诸法而明空相。
△泐注云。空相者。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
△会要云。是。此也。蕴等者。等取一切染净依正。相者。状也。真空相。即以不生不灭等为相。
△紫栢云。此空相。照见五蕴之空也。
△广承云。是诸法者。略则指上五蕴。广则十界法也。空相者。实相也。经云。无相不相。名为实相。无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生死涅槃俱尽。常寂灭相。故名为空。不二不异。离虗伪颠倒。常乐我净。即空假中。故名实相。经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即此意也。
记云。道前。谓见道前也。从外凡杂染众生位说。论曰。为本际无边。烦恼藏所缚。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名众生界。是生死位。第一义空。性非生灭。故经。以不不之。疏言。真空离此等。
△会要云。道。即一切因修之行。非属无漏圣道。道前。即目十信已前。以信位。亦治业垢故。下引法界论。詺此为染位故。凡夫。谓群生也。十信已前。教缘未值。不识修行。惑业相因。果报流转。无始及今。故云长劫。真空等者。空为能离。生灭所离。如来藏中。无起灭故。问。但云空相。宁非但空。答。若唯但空。空讫诸法。不辩空相。既以不生等为相。即空后不空。中道无性之理也。故云真空离此等。
记云。道后者。究竟位也。今尽者。习气亦尽也。今圆者。福智圆满。最极净也。此皆染净相翻。缘修若此。性觉真空。不容有是。故总不之。首楞云。如何是中。更容他物。
△会要云。生死惑障。即根本无明业相也。此相微细。非地尽境界。唯佛智觉了。故云今尽。起信云。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地尽。入如来地能离故。修生等者。谓始觉修生功德。即微细相大。起信云。真实识知义。常乐我净义等。究竟始觉时。方得圆满。故曰今圆。
玄镜云。谓空若是物。则有生灭。若有尽灭。则有生起。今法空相。不生不灭。岂有有耶。故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
△记云。一者。珠现青黄。而珠不生。青黄遽亡。而珠不灭。二者。如华华空。空不生华。华去空澄。空不加净。三者。德本不生。真空本有。湛然不生。其何增耶。障本不灭。妄惑本空。灭无可灭。将谁减耶。此生灭下。是会总。诸识熏习故。妄心分别故。有色等生。是故皆为有也。真空离此。故翻破彼。空显相也。
△会要云。此中文含纵夺。此真空虽即色等者。纵也。然色下。夺也。以色生时。缘会而起。空非缘会。如何生耶。因缘离散。色从缘灭。空非缘离。如何灭耶。故肇公云。如其真有。有则无灭。譬之空华。依空生灭。空非生灭也。此生灭等者。结也。上之三对。皆有为相。翻此三对。是真空相。略寄三对。显此空相。三对遮非。空境何相。莫因解了。住此相中。故法界观。真空绝相云。此语。亦不受也。
○次下。通释三对六不。
○大品云。佛言。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乃至无苦集灭道。亦无智亦无得。无须陀洹。无须陀洹果。乃至无辟支佛。无辟支佛果。无佛。亦无佛道。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智论云。若法不生不灭。如虗空。云何有垢有净。譬如虗空。万岁雨不湿。火烧不著。烟亦不著。所以者何。本自无生故。菩萨能如是观。不见离是不生不灭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以善修习诸法实相故。若魔欲破。为欲破空。空则无破。若有增益。如幻如梦。何所增益。是故说不增不减。
△孤山云。色不异空。故不生。空不异色。故不灭。色不异空。故不垢。空不异色。故不净。色不异空。故不增。空不异色。故不减。生死即涅槃。故不生。涅槃即生死。故不灭。烦恼即菩提。故不垢。菩提即烦恼。故不净。结业即解脱。故不增。解脱即结业。故不减。
△古云云。法既常寂。妄自奚生。不受一尘。故日空相。空一切妄。亦名实相。昔则不生。今则无灭。烦恼非垢。涅槃非净。处圣不增。在凡不减。究竟平等。徧一切处。作是观者。即同诸佛。
△泐注云。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小钞云。清凉言事无生中。前四不增。正显无生。后之不减。亦即无灭。法本不生。今则无灭。以初摄后。皆曰无生。佛性论。三性品云。如来约分别性。说本来无生忍。约依他性故。说自性无生忍。约真性故。说惑垢苦本性无生忍。则三性三无性。皆归摄于不生一义。晋水云。楞伽说一切法不生。中论。不生为论宗体。疏亦曰。无生。为佛法体。诸经论中。皆诠无生之理。故知六不。八不。观门中。以不生为宗要也。
记云。然真等者。真空。是能离。妄法之真如也。所历。乃所离。定实有性。蕴等妄染之法也。统略有四。广说则大经所例。八十余科皆清净等。
法相开合者。则蕴界处。随根开合也。
△文句云。第四节。言空中本无五蕴。及处界等诸法。以终前三节之义。
会要云。合色者。以色有十一。谓五根六尘也。开心者。谓略相说。色心二位。今依心法。开成四蕴。受想行三。即心所法。识。即心王。
△记云。五阴章曰。问。蕴义云何。答。诸所有色。去来现在。内外细麤。远近胜劣。彼一切略说色蕴。积聚义故。如货财积聚。乃至识蕴。此问显得名也。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经纯大众苦蕴集故等。又问。蕴义云何实有。几时实有。为何异故。观实有耶。答。此余根境。是实有义。一切皆实有。为舍执著实有故。观察实有此蕴义。声闻。即实。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顿教。不可说。一乘。即法界。
会要云。色心俱开者。谓开色为十半。如前。开心为七半。即六识为六。意根。及法处心所也。
△记云。界章云。云。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五境界。及法处一分。受想行识。即法界一分。识蕴七识界。谓眼等六识。及意界。故云色心俱开。有作三六观者。义亦可见。章问。界义云何。答。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是界义。广义彼说。释此下。指广。
△文句云。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臭为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谓之六识。识为妄生辨根。昏翳真智也。三者和合。为十八界。界者。限也。言各有限域也。
△泐注云。如上三科。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得悟入。
○合释大般若云。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色空不名为色。离空亦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识空。不名为识。离空亦无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乃至老死老死相空。老死空不名老死。离空亦无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
○智论云。摩诃衍空门者。一切诸法性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如佛告须菩提说。色色自空。受想行识识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乃至阿耨菩提。皆自空。
佛海云。始无明。终老死。因缘生也。无明尽。至老死尽。因缘灭也。灭。即尽义。
△清凉疏。约三际言。无明为本。爱取为际。此二中间。有识等五。及生老死。无明横起。是本可知。不了第一义谛。名无明故。言爱取为际者。即现在所起。若更起爱取。则有未来生老死支。若不起者。则苦不生。有无由之。故名为际。言是二中间。有识等五者。是无明支后。爱取支前。中间五果。言及生老死者。即爱取支后。望未来世。未起爱取支前。为中间耳。以未来更起。展转无穷故。今悟无明。因迷过去。有识等五。现在之爱。即是无明。若不断者。轮转不息。今能断之。将来无复生死矣。
○大乘舍黎婆担摩经。慈氏菩萨告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
○瑜伽第十。问。于所缘境中。何等是若牙。谁守养苦牙。何等为苦树。答。无明行缘所引识。乃至受。是苦牙。受缘所引爱。乃至有。是守养苦牙。生与老死。当知是苦树。问。几缘起支。当知是炷。答。识乃至受。问。几支如膏。答。无明行爱取有。问。几支如𦦨。答。生老死。
○智论云。十二因缘中说何因缘故。有老病死。(老死第十二支)以有生故。(第十一生支)众生不知。由生有苦。若遭苦时。但怨恨人。自不将适。初不怨生。以是故。增长结使。重增生法。不知真实苦因。菩萨既知生是苦本。复推生因缘。生因缘者。有。(第十有支)著是三有。起善恶业。是生因。有因缘者。四众取。(第九取支)取因缘者。爱等诸烦恼。(第八爱支)增长能起业。故名为取。爱因缘三种受。(第七受支)受因缘眼等六种触。(第六触支)触为六情依止处。故但说六入。(第五六入支。)六入因缘名名色。(第四名色支)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是胎中时。因缘次第名名色。名色因缘是识。(第三识支)若识不入胎初。胎初则烂坏。识何因缘故入胎。是行因缘。(第二行支)行。即是过去三种业。业将识入胎。如风吹绝炎。空中而去。炎则依止于风。先世作人身时。然六识故。命终时。业将识入胎。是行因缘。名无明。(第一无明支)一切烦恼。虽是过去业因缘。无明是根本。故但名无明。今世现在著爱取多故。爱取受名。过去世中是疑邪见处。故但名无明。今得一切苦恼。根本是无明。诸菩萨大智人利根。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于时不得定相。老死毕竟空。诸法果色。空中生相不可得。何况有老。如是等种种因缘。求老法不可得。不可得。故无相。如虗空不可尽。如老。乃至无明亦如是。
△又云。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德女言。世尊。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泐注云。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修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即空。故言无也。
△文句云。苦谛。谓二十五有。依正二报也。集谛。谓见思惑也。灭谛。谓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也。道谛。谓戒定慧也。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果集因。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果道因。如是四谛。真空皆无也。然四与十二因缘。亦名异义同。不过有开合之异。亦为机宜不同。所以重说也。
会要云。逼集名苦。增长名集。累尽名灭。出离名道。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勤。三十七分。八万度门。无漏圣道。皆此谛摄。以此克证于涅槃故。故疏云。道。是彼因。
△清凉云。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此约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虗妄。不可差失。二者审谛。此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虗故。无倒圣智。审知境故。以四谛名虽在小。义通大小。事理具足。如十二缘。但事而无理。今灭谛是理。十二缘名广事略。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无道故。六波罗蜜。但显出世。无世间故。但有道灭。无苦集故。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天台有四四谛。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谓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等者。等取八正道等)此约相说。通大小乘。结属生灭四谛也。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解集无和合。名集圣谛。解灭无灭。解道无道等。达四缘生故空。无生四谛也。约一界一谛。娑婆四谛。有无量相。无量四谛也。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今体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集言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苦菩提体外。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中无华。云何可摘。今则波即是水。不得除波。生死即涅槃。非是体空。无生灭也。边邪皆中正。非离边外。别有中道。非离邪外。别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可修也。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此则无作四谛也。
△记云。四四谛。束惟性相。相开生灭无量。性开无生无作。若以名必召实。今经具四。若约所诠。正当无作。兼摄无生。清凉明无作四义。即是法界。圆通无碍。一味法也。
○智论云。苦者。受五受众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苦。集者。爱等诸烦恼。爱是心中旧法。佛说爱能生后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人欲舍苦。当先断爱。断爱即苦灭。苦灭即是道。观是五众。种种因缘苦。及苦集罪过。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怨如贼等。于八圣道中为正见。余七事。助成发起。能断一切法中爱。如以酒发药。于一切世间。无所复贪。得雄苦穴。然后示以妙法。是苦等四谛。皆从因缘生虗诳不实。无有自性。初得道。知二谛是虗诳。将入无为涅槃。亦知道谛虗诳。如说栰喻灭。谛亦无。无为灭。灭如灯灭。不应戏论。求其处所。是故佛说不以苦谛灭。亦不以苦智灭。乃至道谛道智亦如是。
○清凉云。前有灭道。是流转始修之还灭。谓前五阴中。有灭道者。于蕴等中。方始修道。则得灭耳。若已证灭。则无蕴等。后有苦集。是还灭未尽之流转。以虽是圣人。苦集未尽。无余涅槃。方始尽故。
会要云。不碍存者。谓色即空时。色相还存。未尝不尽者。以色体自空。虽色而非色也。今此等者。前则正存而亡。今则正亡而存。故非相违也。
△记云。清凉曰。即空之色为妙色。故不碍存也。即色之空为真空。未尝不尽矣。今此都亡。即色之空也。未尝不立。即空之色也。又曰。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不碍存未尝不立。有句也。都亡未尝不尽。无句也。合二。则两亦。双夺。则俱非。有则妙有。正诠一性矣。
会要云。初二句。引证。无所有。亡也。如是有。存也。是。此也。如此诸法。正非有时。亦非无也。此就下。疏主释也。
△记云。诸法无所有。即无妄法之有。是都亡。无句也。如是有此无。则有妄法之无。是未尝不立。有句也。此就无所有。即所离中。无定性实有也。前据如是有。即空之有。不思议之有也。
广承云。以上诸法空相。无诸相故。诸佛菩萨。得菩提涅槃也。论云。若也无此空。一切无所作。以有此空故。能成道果也。
△记云。前云无智亦无得。故今蹑为因行。由是而得果。前明所离。是断惑。今明所得。是证果也。清凉曰。无所得。即般若相。由得般若无得智慧。故方得也。大品又云。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清凉曰。若不住事理。生死涅槃。则事理无碍之方便也。疏主云。由前真空。方成诸行。十度等因。皆由空成。菩提等果。皆由空立。从此真空无住。建立诸法。又令诸法得相即相入。无障无碍等。清凉曰。非但相有性无而已。谓诸宗计。多有此说。但空自性。不空于法。如法相宗。但无徧计。非无依他。设学三论不得意者。亦云法无自性。故说为空。则令相不空矣。今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无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其言大同。而旨有异。
○华严回向品云。菩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疏云。用无所得为方便者有二。一。以无所得。导前随相。则涉有不迷于空。为入有之方便。二。假无得以入有。不存无得。则此无得。亦是方便。此为入空之方便。然略云无得。准大般若。亦以无生无灭无住等。皆为涉有之方便也。钞云。准大般下。例释无得为方便。如清净历一切法。则以清净为方便也。若云无生。即云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一切法无生。所谓色无生。受想行识无生。眼无生。耳鼻身意无生等。今此犹是略举。能入方便。广更有多。故复有等言。等取无作无依清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可取。不可见。不可动。不可坏等。
○清凉云。无得者。智慧菩萨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真实慧菩萨云。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又云。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诸佛住于此。究竟不动摇。般若宗中。无智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心无罣碍。诸佛则得菩提。净名天女云。若有得有证。于佛法中。为增上慢等。无见无得。方能证得。得与无得。俱绝名言。非离有得而证无得。方为真无得也。
○又云。如无所得是般若。罗汉得之。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缘觉得之。不得缘相。菩萨得之。心无罣碍。以无所得。能证菩提。故言三乘同宗般若。
○圆觉钞云。空宗云。得即虗妄。无得乃真。般若心经说。无蕴处界缘谛。乃至以无所得故等。如是等文。诸部般若中。百门论。首末皆是。性宗有者。诸佛皆具常乐我净。称体之实德也。私谓。此经明真空具德。正同性宗。觉钞引证佛德空者。但顺智光。若云一味飧空。清凉所谓斯言可怖。非圭山之旨也。
○智论五十四。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若念色空。念色无我。以无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愁恼大苦聚灭。以无所得故。又八十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
记云。谓烦恼障心。心不解脱。故造业轮转。所知障慧。慧不解脱。故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亦滞下乘。不得成佛。今得般若深慧。二障种现俱亡。得二解脱。故言不阂等。
△会要云。行成者。谓般若功行成就也。惑不阂心者。谓真智现前。照惑本无。不能阂心。心善解脱也。又无间道中。一念相应慧。尽根本不觉。更无生相为阂也。境不阂智者。谓真智无自。真谛无根。忘功合道。与道通同。亦慧善解脱也。又解。境有二种。真俗二谛。以色即空故。不阂如理之智。而会实相。如华严云。于一切法成正觉。以空即色故。不阂如量之智。而觉诸事。故放光云。不动等觉。建立诸法。然二谛㸦即。同时自在。两俱两非。为无碍第一义真。亦令二智。一念无拘。双遮双照。为中道融通之心也。
△文句云。罣如丝县。碍如石阻。
记云。德无不备者。无住处大般涅槃。具足常等无尽故。菩提得果。不同无得。乃具佛德空也。惑障本如。无尽可尽。无断可断。
△泐注云。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也。
△古云云。依妙空慧。了境性心。念念圆常。尘尘究竟。结业即解脱。故无罣碍。生死即法身。故无恐怖。烦恼即菩提。故无颠倒梦想。三障非离而离。三德非圆而圆。寂灭涅槃。任运流入。
△广承云。涅槃翻不生不灭。而有三种。一。性净涅槃。性则不改。净则本空。诸法当处皆实相。故无法可染。亦无法可净。既无惑染。岂有法生。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故名不生不灭。二。圆净涅槃。圆则智满。净则惑尽。据性而论。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惑本违理。智若契理。惑永不生。智既顺理。若理全显。智永不灭。惑尽智圆。亦名不生不灭。三。方便净涅槃。方便则赴机。净则无累。智冥寂理。即鉴群机。故云寂而常照。照必垂应。机感即生。心常寂灭。故此生非生。缘谢即灭。应用常兴。故此灭非灭。应机出没。非存非亡。是名不生不灭。菩萨依三般若。度三苦海。到涅槃清净彼岸。
△李龙湖云。此自在菩萨。智慧观照。到无所得之彼岸也。
记云。释究竟言。但简小乘。顺慈恩三藏也。以即实相之观照。照彼即智之如。如珠发光。光还自照。穷理尽性。故名究竟。此据自宗释也。
△会要云。化城。喻小乘涅槃。非究竟也。今则下。即宝所涅槃。可知。又释者。以究竟为穷尽之义。前解。究竟属涅槃。今解。究竟属般若。此为异也。
【疏】二。正明得果。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觉也。即无上正等觉也。觉有二义。一。正觉。即如理智。正观真谛。二。等觉。即如量智。徧观俗谛。皆至极无边。故云无上也。
记云。如理智观真。非行理外。故云正觉。如量智观俗。如彼性相。徧观察故。故云等觉。得一切种智。过彼下乘下位。故无有上。
△会要云。正觉超邪。徧觉超小。三觉道圆。亦超十地。皆无上也。
△广承云。无上者。真性菩提。正者。实智菩提。徧者。方便菩提。三觉圆融。名为正觉。诸佛依三般若。证三菩提。次第可知。
△李龙湖云。三世诸佛。亦以此智慧。证入真空。得到彼岸。则信乎尽大地众生。无有不是佛者。
【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疏】五。结叹胜能。于中有二。先。别叹。后。总结。今初也。言故知者。牒前起后也。由佛菩萨依般若。得菩提涅槃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呪等。叹其胜能。略叙四德。然有三释。
会要云。由佛菩萨等者。释经故字。略叙四德者。以所诠般若。义相恒沙。遂令能诠名言。功亦无量。今但示四。故云略也。即大神呪等四。
△文句云。言大神大明。则已极矣。又重言无上等等。所以深著般若。溥博无际也。溥博无际。唯真空足以当之。
○上来广略不同。总明显了般若竟。自下第二段。明秘密般若。于中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说呪词。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呪。永显呪词。故今说之。
【经】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呪。即说呪曰。
羯谛。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
【疏】二。正说呪词。此有二义。一。不可释。此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亦不须强释也。二。若欲强释者。羯谛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能。重言羯谛者。自度度他也。波罗羯谛者。波罗。此云彼岸。即度所处也。波罗僧羯谛者。僧者。总也。众也。溥也。即谓自度度他。总到彼岸也。言菩提者。到何等彼岸。谓大菩提处也。言萨婆诃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略疏后题
文句云。第三节。言五蕴空相。无生灭等。以足第二节之意。
△小钞云。上来经文。正明真空观中。会色明空无碍三门。
自下。方显泯绝无寄。玄镜曰。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真空观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