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卷下

记云。天亲菩萨造佛性论。彼论第二卷。第三显体分。三因品云。佛体性有三种。三性所摄。义应知。三种者。所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时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清凉曰。住自性性者。谓道前凡夫位。引出性者。从发心以上。穷有学圣位。至得性者。无学圣位。疏主又曰。自性住佛性者。杂染众生位中。有垢真如。引出性。菩萨位。垢净真如。至得性。即无垢真如。真空等者。就前三位。故有生等。性空觉明。无若干也。

△会要云。道前。名自性住者。彼论云。一。自性住佛性者。谓道前凡夫位。释曰。谓正因佛性。处于染中。性恒不变故(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道中名引出佛性者。彼云。从发心上。穷有学圣位。谓此位中。以有缘了二因。令性增长。而显发故(佛性虽具必假修习定慧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道后名至得者。在无学圣位。以前二位中。虽得而非至。果位得极。方名至也。故知道前。可名应得。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时。乃至得也。今真空无异者。以真空。与佛性。体一名殊耳。法界无差别论。坚慧菩萨造。彼云。复次此菩萨心。无差别相故。不净位中。名众生界。于染净位。名为菩萨。寂静位。名为如来。亦大同也。

玄镜云。谓空若是物。则有生灭。若有尽灭。则有生起。今法空相。不生不灭。岂有有耶。故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

△记云。一者。珠现青黄。而珠不生。青黄遽亡。而珠不灭。二者。如华华空。空不生华。华去空澄。空不加净。三者。德本不生。真空本有。湛然不生。其何增耶。障本不灭。妄惑本空。灭无可灭。将谁减耶。此生灭下。是会总。诸识熏习故。妄心分别故。有色等生。是故皆为有也。真空离此。故翻破彼。空显相也。

△会要云。此中文含纵夺。此真空虽即色等者。纵也。然色下。夺也。以色生时。缘会而起。空非缘会。如何生耶。因缘离散。色从缘灭。空非缘离。如何灭耶。故肇公云。如其真有。有则无灭。譬之空华。依空生灭。空非生灭也。此生灭等者。结也。上之三对。皆有为相。翻此三对。是真空相。略寄三对。显此空相。三对遮非。空境何相。莫因解了。住此相中。故法界观。真空绝相云。此语。亦不受也。

○次下。通释三对六不。

○大品云。佛言。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乃至无苦集灭道。亦无智亦无得。无须陀洹。无须陀洹果。乃至无辟支佛。无辟支佛果。无佛。亦无佛道。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智论云。若法不生不灭。如虗空。云何有垢有净。譬如虗空。万岁雨不湿。火烧不著。烟亦不著。所以者何。本自无生故。菩萨能如是观。不见离是不生不灭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以善修习诸法实相故。若魔欲破。为欲破空。空则无破。若有增益。如幻如梦。何所增益。是故说不增不减。

△孤山云。色不异空。故不生。空不异色。故不灭。色不异空。故不垢。空不异色。故不净。色不异空。故不增。空不异色。故不减。生死即涅槃。故不生。涅槃即生死。故不灭。烦恼即菩提。故不垢。菩提即烦恼。故不净。结业即解脱。故不增。解脱即结业。故不减。

△古云云。法既常寂。妄自奚生。不受一尘。故日空相。空一切妄。亦名实相。昔则不生。今则无灭。烦恼非垢。涅槃非净。处圣不增。在凡不减。究竟平等。徧一切处。作是观者。即同诸佛。

△泐注云。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小钞云。清凉言事无生中。前四不增。正显无生。后之不减。亦即无灭。法本不生。今则无灭。以初摄后。皆曰无生。佛性论。三性品云。如来约分别性。说本来无生忍。约依他性故。说自性无生忍。约真性故。说惑垢苦本性无生忍。则三性三无性。皆归摄于不生一义。晋水云。楞伽说一切法不生。中论。不生为论宗体。疏亦曰。无生。为佛法体。诸经论中。皆诠无生之理。故知六不。八不。观门中。以不生为宗要也。

文句云。空中之空。即空。相之空。谓真空也。

△记云。是故下。会经意。良以第一义空无性。故空蕴等诸法。定实有性。是故此中无彼等法。此就下。会中道。即前相违义也。今云无者。以空害色。故中无色也。不坏色者。即不相碍。相作义也。以空是真空。不妨幻色故。自性等者。由从缘故有。有来即无。故不待坏。今谓但显空理。未晓全即妙有也。

△会要云。无色等者。世间三科中离蕴法也。皆悉不坏者。虽相违㸦非。法亦不坏。以法性自空。不待坏故。肇公云。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智论。问曰。人皆知空中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一切法。佛何以分别说五众等诸法各各空。答曰。有人虽复习空。而想空中。犹有诸法。如行慈人。虽无众生。而想众生得乐。自得无量福故。以是故。佛说诸法性常自空。非空三昧。故令法空。如水冷相。火令其热。若说言以空三昧故。令法空者。是义不然。

△又云。色与空相违。空来则灭色。云何色空中有色。譬如水中无火。火中无水。性相违故。有人言。色非实空。行者入空三昧中。见色为空。以是故。言空中都无有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佛重说因缘。若五众与空异。空中应有五众。今五众不异空。空不异五众。五众即是空。空即是五众。以是故。空不破五众。

△清凉云。性。主于内。相。据于外。若一空者。彼一不空。若得意者。此二相成。谓由从缘无性。名为性空。故令体相无不空寂。即相空也。此以性空。成于相空。由诸相荡尽。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方显法性本自空耳。此以相空。成于性空。故二空相成。云不二也。又说性空。总有三义。一。法无定性名空。则相未空。二。法之真性本空。则相亦未空。三。若说从缘无性。故名为空。则一切法性自空矣。非推之使空。则悟真如。成正智火。一。正智。二。如如。既有正智。决无妄想。了得如如。名相则隐。虽不坏相。当体即空。理夺于事。无不荡尽。是故空中无色等法。

会要云。色心俱开者。谓开色为十半。如前。开心为七半。即六识为六。意根。及法处心所也。

△记云。界章云。云。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五境界。及法处一分。受想行识。即法界一分。识蕴七识界。谓眼等六识。及意界。故云色心俱开。有作三六观者。义亦可见。章问。界义云何。答。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是界义。广义彼说。释此下。指广。

△文句云。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臭为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谓之六识。识为妄生辨根。昏翳真智也。三者和合。为十八界。界者。限也。言各有限域也。

△泐注云。如上三科。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得悟入。

○合释大般若云。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色空不名为色。离空亦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识空。不名为识。离空亦无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乃至老死老死相空。老死空不名老死。离空亦无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

○智论云。摩诃衍空门者。一切诸法性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如佛告须菩提说。色色自空。受想行识识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乃至阿耨菩提。皆自空。

泐注云。此空十二因缘也。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曰无无明。乃至亦无老死尽。亦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一念无明心。鼓动真如海。生死漩澓。如轮旋转。一切众生。迷而不知。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以般若智观照无明。都无实性。故曰无。曰尽也。

△文句云。十二因缘。乃推五蕴之至详者耳。

△会要云。依三世说。过去有二。无明。及行。现在有八。一识。二名色。三六入。四触。五受。六爱。七取。八有。

未来有二。一生。二老死。

此十二法。惑业苦三。摄之无余。因缘论云。烦恼初八九。释曰。初。即无明。八。谓贪爱。九。谓取著。论云。业二及以十。谓第二行支。及第十有支。为业也。造作名行。招果名有。论云。余七说为苦。谓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二也。入胎为识。住胎之时。四蕴为名。色蕴为色。眼等六根完具。名六入。根对前境。心有所染。名触。领纳苦乐。名受。蕴起曰生。蕴熟曰老。蕴散曰死。论结云。三摄十二法也。

○智论五十二。论云。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乃至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论释云。无明。是暗义。七俱无明。恒行不断。是长暗义。由长暗故。名为长夜。唯此无明。为长夜体。余法。皆无夜之名。唯此独有。故名不共无明。按无明。为长夜之体。生死。乃长夜之业。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明空十二因缘。以无明为首也。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明空十二因缘。以老死为尾也。

记云。彼之十门。皆具顺逆。逆则缘灭。顺则缘生。此约流转还灭。以为顺逆。即逆生死。顺生死也。无明灭。故行灭等。逆生死也。顺即流转门。逆乃还灭门。若二门。各说顺逆。具如探玄第十。性空者。三道性空故。因缘生法。生无有生故。逆观者。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无可尽。

△清凉云。无明缘行等。前能生后。生死流转为染。无明灭行等。反本还原为清净。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爱。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十地品云。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教。逆观。即得对治义。此灭则彼灭。是观待义。又因观能灭。拣自性灭。故云观待。

△会要云。顺观无明等者。谓因无明生行。因行生识等。流转者。如水流车行。循还不断之义。因缘论云。从三故生二。从二故生七。从七复生三。是故知轮转。什曰。三。即三惑也。二谓二业也。七。乃识等。七支果也。明此三者。迭㸦生起终而复始也。缘生性空。空本无之。不待观灭。故曰以其性空等。逆观无明者。谓逆生死流观断无明等。法华云。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等。依小乘说。以十二法。逆次而观。从麤至细。自果向因。谓观老死可厌。从何而来。因生支有。推因审因。作观断之。乃至行支。无明无因。不可推断。准此而释。逆谓逆次。今从前也。

佛海云。始无明。终老死。因缘生也。无明尽。至老死尽。因缘灭也。灭。即尽义。

△清凉疏。约三际言。无明为本。爱取为际。此二中间。有识等五。及生老死。无明横起。是本可知。不了第一义谛。名无明故。言爱取为际者。即现在所起。若更起爱取。则有未来生老死支。若不起者。则苦不生。有无由之。故名为际。言是二中间。有识等五者。是无明支后。爱取支前。中间五果。言及生老死者。即爱取支后。望未来世。未起爱取支前。为中间耳。以未来更起。展转无穷故。今悟无明。因迷过去。有识等五。现在之爱。即是无明。若不断者。轮转不息。今能断之。将来无复生死矣。

○大乘舍黎婆担摩经。慈氏菩萨告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

○瑜伽第十。问。于所缘境中。何等是若牙。谁守养苦牙。何等为苦树。答。无明行缘所引识。乃至受。是苦牙。受缘所引爱。乃至有。是守养苦牙。生与老死。当知是苦树。问。几缘起支。当知是炷。答。识乃至受。问。几支如膏。答。无明行爱取有。问。几支如𦦨。答。生老死。

○智论云。十二因缘中说何因缘故。有老病死。(老死第十二支)以有生故。(第十一生支)众生不知。由生有苦。若遭苦时。但怨恨人。自不将适。初不怨生。以是故。增长结使。重增生法。不知真实苦因。菩萨既知生是苦本。复推生因缘。生因缘者。有。(第十有支)著是三有。起善恶业。是生因。有因缘者。四众取。(第九取支)取因缘者。爱等诸烦恼。(第八爱支)增长能起业。故名为取。爱因缘三种受。(第七受支)受因缘眼等六种触。(第六触支)触为六情依止处。故但说六入。(第五六入支。)六入因缘名名色。(第四名色支)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是胎中时。因缘次第名名色。名色因缘是识。(第三识支)若识不入胎初。胎初则烂坏。识何因缘故入胎。是行因缘。(第二行支)行。即是过去三种业。业将识入胎。如风吹绝炎。空中而去。炎则依止于风。先世作人身时。然六识故。命终时。业将识入胎。是行因缘。名无明。(第一无明支)一切烦恼。虽是过去业因缘。无明是根本。故但名无明。今世现在著爱取多故。爱取受名。过去世中是疑邪见处。故但名无明。今得一切苦恼。根本是无明。诸菩萨大智人利根。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于时不得定相。老死毕竟空。诸法果色。空中生相不可得。何况有老。如是等种种因缘。求老法不可得。不可得。故无相。如虗空不可尽。如老。乃至无明亦如是。

△又云。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德女言。世尊。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会要云。逼集名苦。增长名集。累尽名灭。出离名道。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勤。三十七分。八万度门。无漏圣道。皆此谛摄。以此克证于涅槃故。故疏云。道。是彼因。

△清凉云。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此约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虗妄。不可差失。二者审谛。此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虗故。无倒圣智。审知境故。以四谛名虽在小。义通大小。事理具足。如十二缘。但事而无理。今灭谛是理。十二缘名广事略。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无道故。六波罗蜜。但显出世。无世间故。但有道灭。无苦集故。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天台有四四谛。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谓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等者。等取八正道等)此约相说。通大小乘。结属生灭四谛也。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解集无和合。名集圣谛。解灭无灭。解道无道等。达四缘生故空。无生四谛也。约一界一谛。娑婆四谛。有无量相。无量四谛也。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今体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集言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苦菩提体外。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中无华。云何可摘。今则波即是水。不得除波。生死即涅槃。非是体空。无生灭也。边邪皆中正。非离边外。别有中道。非离邪外。别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可修也。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此则无作四谛也。

△记云。四四谛。束惟性相。相开生灭无量。性开无生无作。若以名必召实。今经具四。若约所诠。正当无作。兼摄无生。清凉明无作四义。即是法界。圆通无碍。一味法也。

○智论云。苦者。受五受众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苦。集者。爱等诸烦恼。爱是心中旧法。佛说爱能生后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人欲舍苦。当先断爱。断爱即苦灭。苦灭即是道。观是五众。种种因缘苦。及苦集罪过。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怨如贼等。于八圣道中为正见。余七事。助成发起。能断一切法中爱。如以酒发药。于一切世间。无所复贪。得雄苦穴。然后示以妙法。是苦等四谛。皆从因缘生虗诳不实。无有自性。初得道。知二谛是虗诳。将入无为涅槃。亦知道谛虗诳。如说栰喻灭。谛亦无。无为灭。灭如灯灭。不应戏论。求其处所。是故佛说不以苦谛灭。亦不以苦智灭。乃至道谛道智亦如是。

○清凉云。前有灭道。是流转始修之还灭。谓前五阴中。有灭道者。于蕴等中。方始修道。则得灭耳。若证灭。则无蕴等。后有苦集。是还灭未尽之流转。以虽是圣人。苦集未尽。无余涅槃。方始尽故。

会要云。境智能所者。境。即真空。所观之境。智。即般若。能证之心。彼知空等者。即甚深般若。能了真空相中。无诸法者。此亦绝也。即此等者。释亦无得。葢亦不碍于所了真空之理也。涅槃论云。无得是有得之真名。有得是无得之伪号。此上诸科。亦无等言。皆显本无。非今令离也。

△记云。经云。若说有觉。犹未离幻。是故无智。又经云。本无菩提。及与涅槃。又云。设更有法。胜过菩提涅槃。我亦说如梦如幻。故云无得。(下全引光明觉品疏钞)文殊般若分云。若知我性。即知无法。若知无法。即无境界。若无境界。即无所依。苦无所依。即无所住。若无所住。即住平等。若住平等。则无能所。故曰无住。清凉曰。我。即法性。更不证入法性。无性复何所入。然有二意。一。上二句。明一性不分。故无能所。犹如一指不能自触。二。法性无性复何所入。明性空故。无能所入。亦如虗空。不住虗空。文殊分又云。佛告文殊。汝于佛法。岂不趣求。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所趣求。释曰。此即一性意也。次佛问云。汝于佛法。成就耶。文殊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释曰。此即性空意也。次佛又言。汝岂不得无著性耶。文殊答言。我即无著。岂无著性。复得无著性。释曰。此即我即法性。更不证入。(文)即今经之广文也。

△紫栢云。水不自融。春回乃判。霜不自释。日出乃消。五蕴至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水也。霜也。观照般若。如春如日。氷霜既化。春之与日。何啻陈刍狗哉。故曰无智亦无得。

会要云。此亦异门料拣也。前文色空相即。依相作门说。今此皆离。据相害门说。一法等者。于色空不二一法之中。有此相作相害二义。遇相即。则约相作门释之。亦不违于相害。以正相作时。无相离故。遇相离亦然。故云随说无违。

△记云。一法者。一味无差别法也。二义。即空有二门。随说无违者。互融相是。不同空宗。空。即是真。有。即为妄。清凉曰。性空。通于初。顿。终教。真如妙有。即是实教。若通于空有。交彻具德。即是圆教。

○合释。小钞云。从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正当法界中第四泯绝无寄门。清凉云。今第四句。拂四句相。现真空相。真空观备矣。故知此一段经文。乃是真空观门之顶也。今约观门言之。色空相望。总有四句。清凉圭山。取文小异。圭山谓初句。当色即是空。次句。当空即是色。第三。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第四。即当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等。正以此一段。当泯绝无寄也。清凉。谓初会色归空观中四句。前三句。明色不异空。第四句。明色即是空。第二。明空即色观中四句。前三句。明空不异色。第四句。明空即是色。第三观。明但合前二。今第四句。拂四句相。亦正以此一段。当泯绝无寄也。又约第四观门。顺今经释之。观文云。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所观真空。即诸法空相。不可言等。即不生不灭等六不之文也。观文云。一切法皆不可者。清凉谓拂上结例。上云。色空既尔。一切法皆然。言非独色法成其三观。并皆拂之。受想行识。万化之法。皆同前色。今经言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意识界。即其广文也。观文云。不可亦不可者。见彼等皆不可。亦同分别故。经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观文云。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者。如大般若云。色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内外并冥。缘境但寂。故经言。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也。以第四泯绝无寄。泯前三故。故名真空绝相。故清凉曰。真空观备矣。斯则真空一观。正以第四泯绝受名。真空既显。般若现前。行起解绝。展转深玄。由是而心无罣碍等。事理炳现。不同前观。未广显无碍之相故。由是而究竟涅槃。行果浑圆。不同前观。但心冥真如之理故。贤首科经。今明所离。次明所得所离。则总拂前观。所得。则双照后门。以法界三门为重关。以真空一门为枢钥。由观通经。因经证观。披文见法。妙极于此。由是思之。则空色无阂。自不应滥理事无阂。杜顺曰。当深思之令观明现。学者思得门而入。勿以繁文广说。芜没妙观也。

广承云。以上诸法空相。无诸相故。诸佛菩萨。得菩提涅槃也。论云。若也无此空。一切无所作。以有此空故。能成道果也。

△记云。前云无智亦无得。故今蹑为因行。由是而得果。前明所离。是断惑。今明所得。是证果也。清凉曰。无所得。即般若相。由得般若无得智慧。故方得也。大品又云。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清凉曰。若不住事理。生死涅槃。则事理无碍之方便也。疏主云。由前真空。方成诸行。十度等因。皆由空成。菩提等果。皆由空立。从此真空无住。建立诸法。又令诸法得相即相入。无障无碍等。清凉曰。非但相有性无而。谓诸宗计。多有此说。但空自性。不空于法。如法相宗。但无徧计。非无依他。设学三论不得意者。亦云法无自性。故说为空。则令相不空矣。今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无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其言大同。而旨有异。

○华严回向品云。菩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疏云。用无所得为方便者有二。一。以无所得。导前随相。则涉有不迷于空。为入有之方便。二。假无得以入有。不存无得。则此无得。亦是方便。此为入空之方便。然略云无得。准大般若。亦以无生无灭无住等。皆为涉有之方便也。钞云。准大般下。例释无得为方便。如清净历一切法。则以清净为方便也。若云无生。即云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一切法无生。所谓色无生。受想行识无生。眼无生。耳鼻身意无生等。今此犹是略举。能入方便。广更有多。故复有等言。等取无作无依清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可取。不可见。不可动。不可坏等。

○清凉云。无得者。智慧菩萨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真实慧菩萨云。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又云。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诸佛住于此。究竟不动摇。般若宗中。无智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心无罣碍。诸佛则得菩提。净名天女云。若有得有证。于佛法中。为增上慢等。无见无得。方能证得。得与无得。俱绝名言。非离有得而证无得。方为真无得也。

○又云。如无所得是般若。罗汉得之。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缘觉得之。不得缘相。菩萨得之。心无罣碍。以无所得。能证菩提。故言三乘同宗般若。

○圆觉钞云。空宗云。得即虗妄。无得乃真。般若心经说。无蕴处界缘谛。乃至以无所得故等。如是等文。诸部般若中。百门论。首末皆是。性宗有者。诸佛皆具常乐我净。称体之实德也。私谓。此经明真空具德。正同性宗。觉钞引证佛德空者。但顺智光。若云一味飧空。清凉所谓斯言可怖。非圭山之旨也。

○智论五十四。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若念色空。念色无我。以无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愁恼大苦聚灭。以无所得故。又八十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

记云。德无不备者。无住处大般涅槃。具足常等无尽故。菩提得果。不同无得。乃具佛德空也。惑障本如。无尽可尽。无断可断。

△泐注云。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也。

△古云云。依妙空慧。了境性心。念念圆常。尘尘究竟。结业即解脱。故无罣碍。生死即法身。故无恐怖。烦恼即菩提。故无颠倒梦想。三障非离而离。三德非圆而圆。寂灭涅槃。任运流入。

△广承云。涅槃翻不生不灭。而有三种。一。性净涅槃。性则不改。净则本空。诸法当处皆实相。故无法可染。亦无法可净。既无惑染。岂有法生。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故名不生不灭。二。圆净涅槃。圆则智满。净则惑尽。据性而论。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惑本违理。智若契理。惑永不生。智既顺理。若理全显。智永不灭。惑尽智圆。亦名不生不灭。三。方便净涅槃。方便则赴机。净则无累。智冥寂理。即鉴群机。故云寂而常照。照必垂应。机感即生。心常寂灭。故此生非生。缘谢即灭。应用常兴。故此灭非灭。应机出没。非存非亡。是名不生不灭。菩萨依三般若。度三苦海。到涅槃清净彼岸。

△李龙湖云。此自在菩萨。智慧观照。到无所得之彼岸也。

会要云。就位者。通凡小因果之位释也。以过凡故。名为神呪。神犹圣也。般若神智。非凡有故。虽本智灵明。内外缘熏未具。无势力故。故云过也。越小者。以羊鹿车人。虽有尽智。断烦恼障。出于界系。不除无明故。不断智障故。今甚深般若。以反无明。所以明也。超因者。牛车之人。虽二障俱离。一心显照。因行未满。犹有加故。今般若究竟。更无加上。故云无上也。齐果者。谓果位相齐也。谓无等下。释无等字。果位至极。名无等位。牙相齐故者。再释等字。则一佛与多佛道齐。新佛与旧佛平等。即无等之等也。问。等觉菩萨。岂非等耶。答。因位道穷。隣极亚圣。立等觉名。其实根本不觉未尽故。生相犹存故。见性未极故。师资异位故。乃至广说。如何究竟齐等。十地论等者。举果望因。云泥异辙。染净殊贯。等觉非等。况余众生。亦可等觉以还。皆有此名。以俱合动相未全破故。尚有微细生灭。又变易细蕴未舍。亦名众生。故云无等。彼此法身者。约法身说。可知。何故下。又为一解。依问答以显示也。谓由示现等正觉故。再有等言。

○智论云。帝释白佛言。诸呪术中。般若波罗蜜。是大呪术。何以故。能常与众生道德乐故。余呪术乐因缘。能起烦恼。又不善业故。随三恶道。余呪术能随贪欲瞋恚。自在作恶。是般若波罗蜜呪。能灭禅定佛道涅槃诸著。何况贪恚麤病。是故名为大明呪。无上明呪。无等等明呪。是呪能令人离老病死。能立众生于大乘。能令行者于一切众生中最大。是故言大。能如是利益。故名为无上。又有仙人所作呪术。所谓能知他人心呪。名抑叉尼。能飞行变化呪。名揵陀黎。能住过千岁万岁呪。于诸呪术中无与等。于此无等呪术中。般若波罗蜜过出无量。故名无等等。诸佛法名无等。般若波罗蜜得佛因缘。故言无等等。诸佛于一切众生中名无等。是般若呪术。佛所作。故名无等等。

○宗镜云。竖无高葢。故言无上。横无俦例。故言无等。等于十方三世诸佛。故言无等等。

△紫栢云。此无得之光。菩萨依之而得无碍。诸佛亦依而得菩提。大哉心光。智不可知。识不可识。阴阳不能笼罩。有无不能形容。破障除昏。凡圣无与等者。谓之大神大明无上等等呪。不亦宜乎。

记云。神呪虽秘密不翻。然如文殊五字呪。般若等经。大智度论。皆有解释。智论曰。阿字是实相门。则显三种般若。不相舍离。字。即文字般若。入般若波罗蜜门。即观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实相般若。大品云。阿字门。一切法不生故。智论释云。若菩萨一切诸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以阿提。秦言初故。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故。大品云。啰字悟一切法。离尘垢故。论云。若闻啰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以啰阇。秦言垢故。大品云。波者。第一义故。论云。若闻波字。即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以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故。大品云。遮字。修不可得。论云。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法诸行。皆悉非行。以遮利夜。秦言行故。大品云。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论云。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以那。秦言不故。故知有因缘故。亦可强释也。

△泐注云。法华疏云。呪。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故能降伏鬼魅。或云呪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呵问。又呪者。愿也。如蜾臝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呪。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呪。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会要云。疏不可释等者。圭峰云。非器不传曰秘。深隐难知曰密。此言虽解圆觉。亦含总持。以灌顶章句。甚秘密故。择法器故。寄事显理。甚难知故。如华严中五热。即般若等也。然有显中之密。谓显教中说陀罗尼。如今心经。仁王。护国等。皆有密语。大品。华严等。五十字源。四十字母等。有密中之显。即前三部。谓总持教中。复有三部为显。一。所作。二。所行。三。禅定。亦名修习也。有密中之密。即第四大禅定。亦名大修习也。昔义净三藏。在西域那兰陀寺。亦屡入坛场。受主戒法。自云希心此要。而为功不并就。遂泯私怀。西来三藏。多以神功化物。如善无畏金刚藏等。皆禀此业。览诸藏记。知非孟浪。予老而信此。故示微尘许。以勉道流。无以王饍。弃如秽食。莫恃见。以斥圣法也。

△紫栢云。呪如蜾臝之祝螟蛉。念兹在兹。似我之声。绵绵不绝。则诸虫受熏。莫知然而化蜾臝矣。诸佛如来。以慈悲显密。熏一切众生。故一切众生。莫知然而化之。

○略疏后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钞卷下(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