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4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疑

诸家注解。皆以观自在菩萨为句。如宗泐之注。以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子所问。访诸佛会。并无菩萨称名观自在者。惟观世音菩萨。原名玅音。系男子身。乃东方净光庄严世界净华宿王智如来之侍者。奉师命来此娑婆世界。问安我佛。及观多宝佛塔。兼听法华经玅音。具足一切细行。无尽意菩萨。以璎珞供养。未蒙佛示。尚不敢受未领。佛𠡠安肯越分。当说法之大任乎。即普门经亦是。世尊对无尽意菩萨所说。此观自在。必非菩萨称名。可知。而舍利子为众请问。亦无可据。奈何传习滋久。体认不明。以观自在三字。忽不加意。使佛说玄旨。晦蚀于千百世之下。良可痛伤。侬志心经。二十余年。实知此经玅在般若。般若即观自在之观也。世尊譬如医王。以一观字为通圣。散玅药疗众生。一切烦恼疾病。信而服之。必得自在之効耳。大抵佛法。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而此观者。舍身之外何以哉。盖借假修真之法也。使无此身。则心无依附。藉何而修。但世尊恐众生执著此身。好生恶死。故指为幻化之物。系地水火风和合而成者也。生前为饥寒嗜欲所诱。妄作贪嗔等业。是以不能脱三界轮回之苦。然此幻躯终归败坏。惟一灵真性。亘古常存。人所当知当明者。反日用而不知佛。故说此破相之法。虽言不及身。而身在其中矣。今之释流。误解其意。往往厌恶此身。谓无此躯即无烦恼。此辈堕断见深坑。故玄门嘲之。为没主孤魂者。是也。夫何玄门不明本性。下手即滞躯壳。又输却禅家独晋心本性者。多矣。岂知积精累气筑基炼。若不明本性。动輙为妄念所驱。幻境所诱。因此念不息而心不宁。神不凝而气不聚。气不聚则丹不成。安可望夹脊。双关之有真造化乎。此辈堕常见之罗网。佛甞诃为外道。衲子嘲之为守尸之饿鬼也。是以紫阳翁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静自然丹性至性清。然后药方成。未甞不以心性之学。捄其偏枯之失耳。二流之病。病则一般。若悟观自在。与行深般若之法门者。岂有如是之病耶。此观之观。乃观无所观之观。非回光返照之观也。盖才著回返。便有处所。既有处所。即内有能知之心。外有所见之境。心境对待。则行持易为断续。有不胜其疲者。安得自在之効哉。或有妄指身中。一穴一窍。而观之者。俱患能所之病。皆非正大之观也。惟有大观。而无其所因。其无所始。得去住自由。纵横爽快。虽曰无所惟不滞一切境物之所。孰不知自有拨不开。闪不得生。成真实正大之所存焉。出世者有此真所念。始定心。始虗欲。始澄身。始静心。虗身静则轻安之玅。不求自得。实相之所。不证自呈。所以谓之宝所。能居其所者。则一切外缘事物。皆如众星而拱之。此乃观之体也。然外缘虽假不能不应。应之不忘其所。则物有所表。物自物而不能乱我之真。回视断缘简事者。落其下风矣。此乃观之用也。若物无所表应之。即生情识。既成情识。是认物为真。认物为真。则欲火交炽。尘劳蠭起。即无观物之玅。而观之体用。俱失之矣。此中之观。尽大地山河。是沙门一只眼。总内外之大观。具此观者。六根六尘。融作一大圆通。地水风火。翻成真如朦境。正谓神丹一粒。点鉄成金。至道一言。转凡成圣。如是观者。体用一如。始获实相真空自在圆满之道也。

菩者菩提。此云觉。觉即佛也。萨者萨埵。此云有情。有情识即众生也。详言曰菩提萨埵。略言曰菩萨。此云觉有情也。夫众生觉性。与佛无异。但众生历劫来。因染习一切情识。混正觉之性。变作妄想。以其杂念。生生不息。故曰众生。佛专谓之觉者。因其觉性圆明。纯一无伪。绝尽一切情识。虽有情识。悉转为智。光明普照。如杲日当天。常无变易。惟佛所以独谓之觉。夫菩萨在佛与众生凡圣二者之间。何也。彼虽具正觉。觉而未纯。尚有微细情识。未能净尽。故名之曰觉有情之菩萨也。裴相国云。终日圆觉。未尝圆觉者。凡夫也。具足圆觉。住持圆觉者。如来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夫三世诸佛之圆觉。个个相同。三界众生之情识。人人各样十方菩萨之知见。大小不齐。故分为一十一地。初地菩萨。觉性光明。略露一线。象初三之月。名欢喜地。以其证圣位。

第二地菩萨。名离垢地。如初四之月。谓其身心清净矣。

第三地菩萨。如初六之月光又大。些以其大智明。名发光地。

第四地菩萨。妙解廓照。喻初七之月。智慧渐显。名焰慧地。

第五地菩萨。通达真俗二谛。名现前地。而其光明。如上弦之月矣。

第六地菩萨之知见。若初十之月。明过于上弦。以其功行超群。名难胜地。

第七地菩萨有随方应化之能。名远行地。犹十一夜之月也。

第八地。忍智如意。名不动地。

第九地菩萨。通力自在。如十三夜之月光。圆而未满。名善慧地。

第十地。大智圆明。荫覆一切。名法云地。犹十四之月也。光虽圆而未望。此十地菩萨。如佛会中迦叶等类。而其知见。又不及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摩诃萨。诸大菩萨之光明普徧。无欠无余。似十五之月也。此十一地菩萨。优劣之阶。以其神通法力大小不同故耳。三界一切众生。虽有贵贱贤愚。而知见全是。情识贡高。故遮却自性光明。即月之晦也。全体暗昧。如人无目。因此触物。即黏皆成烦恼。噫无缘得闻佛法。正所谓万古如长夜者。此人也。一切众生。若能行深般若之法。亦可由初地之彼岸。而至于十一地之涅槃也。夫般若有浅有深。浅者谓诸声闻。惟能空其心中之杂念。不敢应物。应则必为事物之法尘所碍。彼惟得人空慧一深者。是法空慧。惟修菩萨道者能之。谓其非但空心内一切烦恼。照见身外一切事物。尘劳之法。悉皆空矣。故曰法空慧。行此深般若者。心地莹然。情见氷释。居尘而不著有。离尘而不著空。如是之人。始达深般若。般若只是识得事物。破不为其束缚。便是智慧也。夫尘世名利嗜欲。魔境甚多。非般若莫能碎。其为戎首者。莫过女色。观其艶质娇姿。何异长鎗短箭。云鬘雾鬂。恰如套索飞挝。秋波眼似鉄流星。绛桃口。似吹毛劒。妖齿微微笑笑。愚夫魄散魂消。魔足悄悄摇摇。好汉心忙胆战。究其败德。丧志之因。只爱其肌肤之媚。不觉陷冶容之阵矣。可谓智乎。若具深般若之慧眼者。将其皮毛爪齿脏腑觔骨气血精津。逐件提出。细看一番。是何者有动人处。凡遇一事一物。皆以此破相之法。分而视之。识破他那些粧点和合的意思。始为法空之深般若。纵到百年身后。彼此悉为梦幻中人。何故眼前痴迷。留恋自污自累耶。此破相般若。始虽勉强。久则自然。迷则生死无穷。悟则直登实际。其玅在于行。不行则彼岸不能到。行字是此节之经眼。谚云。悟得一步行。一步不行枉。了说长安知之。与行不可混说。古人以知喻目。以行喻足。有目无足。彼岸不到。有足无目。莫知所之般若。今既知了。若肯就行。即时就得。五蕴皆空之速效也。

般若固在于行。而五蕴又在于照。不照则五蕴不空。照之一字。是此节著力之眼。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又谓之五阴。阴者有盖覆义。又积聚义。常常笼络人心。作贪嗔之业。乃识神次第之阶。非五处所也。色蕴是身外六尘之总名。受想行识之四蕴。是迷心次第之阶级。身外六尘之色。人能先知而不受。则色亦不能为心之蕴。若在不受上。用工夫。第一省力。则外之六尘。内之六识。即时两头跌落了。此惟精进之人。常得此乐。懈怠之人。心与尘合。因与尘合则色。受于心故受为第二蕴。受之不忘则想。想时落第三蕴。想之不则行。行则落第四蕴。行则识其意味。识蕴第五。色入心之深。识则难忘。触境复起。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谓此五阴之身。以识为本。又谓识是生死种子者。此也。若能照破乎色。则识根始断。而觉之源始清。

或疑五蕴皆空。将谓身心事物。竟归幻化。到底总是一个空。将心著在空境上。牢牢搦住。必使心如死灰。全无知见。自谓有所得。佛斥此辈。悉无医之病。不思离了五蕴。又著此空。即此空亦是一蕴。永嘉云。弃有著无。病亦然。犹如避溺而投火。六祖曰。第一莫著空。又曰。有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等迷人。为邪见故。不可与语。此五蕴皆空之空。陷了许多人。悟不真者。执心痴住。而不若中鸩者鲜矣。大都后学。多堕此穽。佛甞斥之。为二乘者是。然此空甚难形容。侬谓譬诸瓶中。注水则曰水瓶。注茶则曰茶瓶。若无茶水。则曰空瓶。虽曰瓶空。但谓其瓶中无物。非并其瓶而无之也。夫人真心之中有五蕴。则曰妄心。无曰空心。虽曰心空。但谓其心中无五蕴。非并其心而无之也。佛家所谓无心者。无一切妄想之心。妄想无了。真心见前。但入门浅者。不能骤见。须陶冶日深。方能豁悟。

有等师家。离了五蕴。又不著空。却悬虗在。那空有之。间自谓外不著有。内不著空。证中道。可怜此辈悉子。莫执中之病。夫五蕴空了。必要有个实际方可。不然则无立命之所以。为退藏之密。此流虽有登云步月之才。终难迯此蕴。迷之生死矣。

佛与众生。身心相类。知见无殊。五蕴皆同。饮啄不异。但众生于五蕴中。逐境迁流。每被见思所惑。搆地狱之因。非不厌离。因其不知为之蕴。从婴至老。认蕴为真。盖相缘相习。与之俱化。佛与菩萨。于此五蕴。随流不染。即于蕴中。行戒定慧之佛事。故不厌离。亦不能离也。既有此心。必有五蕴。喻乎鱼不能离水。离水即死。虎不可舍山。舍山即擒。吾心之依五蕴。亦犹是也。五蕴固是不好之物事。佛亦不能无。但诸佛菩萨。知见正大。皆变为美德懿行。亦与之俱化也。六祖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覔菩提。恰如求兔角。要学佛者。须将从前一切所爱之事物。自今渐渐疎淡。得下则生死恶业。亦渐渐解矣。即是在家出家之佛子也。

小乘之人。疑此五蕴是实有之物事。因被他扰此心。不得自在。直须忘了他。心始轻快。此皆众生之倒见。佛说此节以破其疑也。佛谓非但色蕴。就是真空之性。即受想行识之四蕴。亦与真空之性一体。谓即此五蕴。就是真性。不用拣择去取。又莫糊涂。全无分别。贤首曰。真俗双泯。二谛恒存。此节因上文说五蕴皆空。恐人认作实有。五蕴可空。夫蕴之为眚。有名无实。变易无常。随生随灭。昼夜何可数计。但声闻等人。为其所苦。不能控制。故以其为有也。岂知迷为境。转即是五蕴。悟则转境。即是真空。因能转境。则心不留一物。虽酧酢万变。不为累赘。故曰真空。真空却能空五蕴。五蕴不能坏真空。真空是实。蕴识是幻。幻依真有。真不幻无。幻中有真。真中无幻。后之学者。欲证真空之性。切勿憎嫌五蕴。要在二六时中。念念精详。参究严查。即今一念看在那一蕴上著脚。即如捉贼。定要获賍才罢。如此操持。始能超脱生死关。身心不为五蕴所碍。始谓之真空。又谓之实相。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未悟实相。未可便以蕴识为性。古人谓之认贼为子者。是也。切勿驱遣蕴识。以求真性。古人谓之捏怪者。是也。老宿嘲认识神者曰。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真。侬续其末云。若离此识觅菩提。毕竟无由出六尘。六祖曰。烦恼即菩提。贤首序云。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幻身之)有以辨于(实相之)空。(一切事物之)幻有(到底)未始不空。即(此事物之)幻空以明其(实相之真)有。(幻有之有有形名为常有实相之)(无质乃是)空有。故(曰)不有。(虗空之空无质名为断空真空之)(有象乃是)有空。故(曰)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断。不有之有。有而非常。四执既亡。百非俱遣。般若玄旨。斯之谓欤。

诸者众也。法者即事物之总名。此节因上文色不异空而言。恐人执著断空。故曰诸法。若是空了定要显出一个实相才好。若不见实相。即是断空。又名无记空。世间有等利根外道。扫去一切尘缘现前。知见不过只是空境。遂执此境。而为真空。噫认境为真。非弃有著无而何。

又有等师家。外不著有相。内不著空相。将心扩大。以含沙界。自谓佛性本来如此。大每举古公案云。佛性多少。大量周沙界。(云云)噫。此师虽知大。而不知小。又患旷荡之病。岂不闻佛曰。大周沙界。小入毫芒。真性原无定量。圆即圆。而方即方。六祖曰。体同虗空。亦无虗空之量。大槩堕著有著无。旷大等之知见者。多是随人脚跟转。佛甞诃之。为逐磈韩獹。若是狮子则逐人矣。

学者若能空了尘劳诸法。工夫到百尺竿头。危峻极地。若更进一步。不堕尘劳苦海。必堕茫荡空坑。古人谓生死岸头者。此也。忻然撒手。孰敢承当。更进一步。要有一个快活安稳之道场。始有立命之处所。方能穿透一切之宗教。始知学者根器之大小。方可绝学罢参。接引未悟之人。倘或未然。安得不钻故纸。而求出世之方乎。得此更进一步之阶者。动静寂寂。性相如如。去住自由。色空无碍抱子弄孙。无非佛事。山林朝市。总是道场。华严云。上觉无来处。去亦无所从。清净玅色身。神力故显现。六祖曰。即此相离此相。侬曰不即不离。即是真空实相。佛谓之空如来藏者。此也。宝性论曰。有四种人。不识空如来藏。如生盲人。一凡夫。二声闻。三缘觉。四初心菩萨。皆不识实相之空如来藏。昔黄梅会上。五祖要无相偈秀师谓。身似菩提树。身既为树了。却将何者为菩提。心如明镜台。心既为台了。又将何者为镜。详其似如二字。是不知本来面目。非但身心两无下落。头上安头。且又露出身心两字。非抱賍叫屈而何。予见秀师搭台。待六祖来搬戏。倘非秀师。先作一个顽木。吾知六祖亦无施斧凿处。撞著那个舂米汉。一生极会讨便宜的。看他说得。何等自在。菩提本无树。浑身俱是菩提。又分何者为树。明镜亦非台。心为明镜了。更有什么台。本来面目。即是实相。实相之中。原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解者。多作空猜。侬见句句切实。举此二师故事。特证法空之相。此相人人本具。个个圆成。不劳订议铺排。在人善用不善用耳。

思虑不灭。谓之生。生即不灭之异名。杂念不生。谓之灭。灭乃不生之假号。此不生不灭。因遣上文之疑而发也。谓五蕴皆空。则念虑灭。虑灭则空相顿现了。惟初机莫能见。恐其偏执于灭。疑此念灭。即是空相随。次即呼舍利子而说。色不异空。谓色等诸蕴。与空相不异。以遣其执灭之疑。不但色空不异。又曰。色即是空。谓五蕴就是真空。不要分别彼此蕴。乃生生之念。又恐学者偏执生生之念。即是空相。复于此节总遣二疑。故曰。是诸法空。了之空相。虽不是生。亦不是灭。此乃世尊以不生不灭等直指实相。此法惟佛能知。惟佛能说。凡诸经中文字。譬如佛之手指。人之真性。譬如空中之明月。喻佛以指指月示人。人能离指观月。则月在空。而不在指。虽不在指。所见月者。赖指之指也。倘若不知离指以观空中之月。即执佛之手指。以为月者。斯人非但不识月。亦不识指耳。此生灭垢净增减三段法端。若佛之手指也。以指人人身中空相之性。此真空实相。宗门言语道断。一字不立。纵善言者。亦直下无开口处。此相又非窈冥深奥难知难见者。却是个至简至易。平平直直之物事。只要人自会自悟。不由师授。不因法得而得者。名衣中珠。若从师授法得者。由声闻而得。古人谓之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以其取之有尽。用之即穷故。佛于金刚经屡云。我于燃灯佛所。若有法得阿耨菩提。燃灯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古人谓。说一禅字。拖泥带水。说一佛字。满面惭惶。有等钝根懒学之人。一闻宗门不用文字。即扫除一切佛法。噫譬未识月之人。即弃指月之指。斯人虽历沙劫。终无识月之期。悲哉。岂不闻总持。虽无文字。文字能显总持。外道每每以宗教分为两段。岂知教为宗。设宗因教。明滞宗焉。能达教绝教。无以明宗。宗教相须勿执为上。孰云教内无宗。此中空相名为何物。非特此也。凡有言说。皆说宗也。佛说不生不灭。以指空相。学者若悟空相之宗者。始知不生不灭。即空相之范围也。若明不生不灭一隅之义者。则垢净增减二隅之理。触类可知矣。

问涅槃。又曰无余涅槃。是死非死欤。

涅槃不是临死时。谓之入涅槃。学者要除妄想。众生之念。必须先立涅槃。然后始能度诸妄想。若死了是涅槃。则妄想又何用度。金刚经云。三界九地。四生六道。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若涅槃是死。则佛死一切众生。岂其心哉。又曰。涅槃心易了。差别智难明。详此涅槃心。差别智。其不是死。可知此涅槃者。即是真空实相之体。乃法中之王。学者有此涅槃之法。则六度万行。四谛止观诸法。一总都在其中矣。但恐缘轻孽重根钝。及从事未久者。莫能骤然即证。亦有言下即证者。在人疑信如何尔。

夫涅槃有二种。若辟支独觉罗汉二乘之人。了生死。亦有涅槃。谓之有余涅槃。又曰小涅槃。彼之工夫。远避喧哗。断弃人事。深居独处。志在淡去。一切妄想杂念。久久亦成个寂然不动。就谓之涅槃。虽曰涅槃。因其尚埋下有前件尘劳未服。甞防声色名利为歒。故谓之有余涅槃。亦犹永之诈死。终不能度铅关。这样工夫。断然不敢应酬人事。恐摇其寂寂之心。故防声色如冦讐。畏人事如桎梏。一切事物尘劳之境。虽暂时不动。被其以寂定之气。制住在那里。如大石压草苗。虽不茁生。意犹存这样。涅槃只可迯。生死不能了。生死又不可全。然说他不是。视凡夫阐提辈。浮沉生死者。何啻霄壤之殊乎。

夫十一地诸菩萨所建大涅槃。谓之无余涅槃。彼之事业。住寂而非趋寂。了喧而不避喧。处寂寂之涅槃。游喧喧之世界。则世界亦寂寂。以其无有一切声色尘劳可避可畏。如是则众生之心。度尽矣。始谓之究竟涅槃。或遗一事一物。微有留恋。即此一个众生不度。亦是有余。直到无一毫妄想众生之念可度了。始谓之无余。佛云若有一众生不得度者。亦不成佛。正此义也。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既断生死。岂更有死乎。学者宜自研参。证诸佛典。慎勿随人脚跟转世间。菩萨间世而生。无处借问。各自打点津梁。不可因循度日。百年身世。有限光阴。噫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珍重珍重。

问何为真空。又曰实相。又云空相又曰真性。一与二与。

答详言谓之真空实相。略言谓之空相。总是本来真性之异名也。身之形相。乃载道之器。无身则心无依。无心则身无主。心为身主。故名曰性。身有心主则实故。谓之实相。佛经性字。以心主为性。乃译师特存大义耳。身若无心以主之则虗。虗则谓之幻相。又谓之妄身。心依乎身。自然离却一切声色名利之妄。其心即空耳。心空即无幻伪以杂之。故曰真空。心空非但心真。心空则身无为而安逸。浑无羁累。如是则身亦空矣。身心俱空。又有身心可以指实。非真空实相之性而何。二乘摈亡身心。而著空见之境。岂可与真空同日语矣。

夫四大色身。见在生成。不用打点。惟心难见难悟。因心不悟。则妄想猬集。所以佛说一切法门。只是教人明其本心。则习气妄业自消。而如来之藏。即现不行一切苦行。亦可脱生死之苦厄。佛恩高大。昊天岂足喻哉。然佛恩何以见其大。佛得实相之法。非是今生而得也。皆由前劫千万世中。不论大小法门。逐件逐件。行过试过。始知此实相之法。为法中之王。后学得此法者。则一切苦行。俱不用行。静而思之。佛为我等后世佛子。省了许多力气。兑了许多生死苦。得之者知其劳苦。始为报佛之恩。譬如投身馁虎。割肉喂鹰。捐躯节节支解。舍身以换半偈之类。皆其苦行也。佛修种种苦行。为求出世之法。我等今得实相法王。固当思其源也。古德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不思佛恩者。即非佛子也。后学得遇此实相法门者。犹只眼龟值浮木孔。何也。却有三难。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遇。凡有血气者。皆有身也。何独以人身为难得。盖人身与佛同类。佛法有在人间。须得人身。然后得闻其出世之法耳。每见与佛无缘者。万劫不闻佛名字。何由预闻其法乎。既得人身。又要生在中国。若生偏方下贱之地。则无佛法可闻。故曰中土难生。假饶得生。多为世境牵缠。忙忙过了一世。无暇去闻佛法。亦无心去闻佛法。故曰佛法难遇。既闻佛法。法海无涯。略说其门。亦有八万四千。惟此实相法门。又难遇中之难遇也。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天地之间。惟人为贵。人之有生。身心为重。休戚痛痒。内外相关。所谓切亲莫过于此。世人不知可贵。悉以功名利欲之假。反累其身。营营汲汲。终日驰求。无时休息。所以世尊为此一大事因缘。出见于世。悯诸众生。说种种妙法。令其反邪归正。背假从真。诚使知身是载心之宝。心是润身之珍。一失人身。万劫难得。日月云迈。虽悔可追。今之释流。视此身如赘疣者。何哉。彼以皮囊。歌曰。这皮囊多滞碍。与我灵台为悉害。随行随步作机谋。左右教吾不自在。要饭吃。要衣盖。又要荣华贪世态。使我心惊不得间。为你结下冤家债。岂知六祖此歌。乃解众生执身怕死之疑。说此破相之法。警人舍无常之身世。务存常住之真心。[(厂@((既-旡)-日+口))*页]不悟祖意之由。以此皮囊真可厌恶。遂有投崖赴焰。蹈水就兵。轻生如敝屣者。意谓无此幻躯。便无衣食寒暑之累。殊不知心地未明而死。心上还有许多妄想情识未了。又要出壳入壳。复来人世四生之中。以了妄念。试将慧眼观之。此等惟图贵高之名。不师知识善友。流弊至此。又不念歌末有曰。尿屎渠。脓血聚。算来有甚风流处。九窍都为不净坑。六门尽是狼藉户。𢓥佛中间解悟时。皮囊变作明珠舖。断欲心。须坚固。料我身从爱欲生。欲心断绝无来去。内藏一颗大明珠。昼夜光明自认路。此六祖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假四大作化城。在行人迷悟如何耳。佛家所谓出世之法者。无他。盖言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不成者。皆因身口意三根。常染贪嗔痴之三业。三业分之。则为十恶。夫身根有三业。杀盗淫。是也。意有三业。贪嗔痴。是也。口有四业。绮言诳语。两口恶舌。是也。纵此十恶者。即是自种地狱之因。若能转十恶。为十善者。报尽决生天堂。可不慎哉。有等僧家。通宗达教。知因识果。怜悧多能。外习僧仪。内心如俗。此等十恶。随忏随作。无有了期。自谓仗佛之力。必能为其消灭。及至祸报临身。惟恨佛无灵验。噫岂不闻佛手难遮业报乎。要在当人忏露其前愆。悔其将来不可复作。如是则佛果可觊耳。

有等师家。学得一部等韵者。搬得一场焰口者。记得几则公案者。晓得几卷经钞者。搦住念头不动者。各自谓。得宗门法要。得达磨不立文字之的旨。扫去一切佛法瞽惑无知。增其上慢。亦学老宿。拈搥竖拂。粧模作样。卖弄伽陀。成群结党。自立门墙。眼底无人。自若释迦再生。方十之中。名利人我。俗业犹故。行状如斯。教门不幸。因此被檀那觌破。致贱之如禽兽。断他善根。损人信念。坏佛清规。良可叹恨。佛今示寂四千余年。象教雕零极。释种固多。波旬不少。求其不贪不妬者。诚若沙里覔金。十方善信。慎勿见他过咎。阻自前程。此辈戒行虽亏。亦名佛子。既敬泥塑木雕之佛。纸印笔写之经。此特二宝。更有僧宝。必要人作。以配佛经。方成住世三宝。此三宝者。乃众信之福田。种慧之腴地。非修桥补路之福可比。恭敬三宝。福报无穷。今人但知敬佛与经。而槩以俗僧慢之。岂不是自家福田之缺典欤。即如俗僧。亦不可摈斥。亦不可尽谓无人也。六祖曰。他非我不非。又曰。若见他人非。自非却在左。谚云。僧来看佛面。彼虽不洁。亦是我之福田。安可自弃乎。古云。敬幻僧。致真僧说法。拜泥龙。感真龙行雨。经云。欲报白鵶恩。须施乌鵶食。寄语吾家法眷。降伏见在贡高。身既出家。心当离欲。精严戒行。谁不钦尊。一念不纷。五香自喷。退后一著。地步自宽。佛子家风。惟宜朴淡。饥寒之外。勿可有思。诚能安分如斯。庶几自他兼利。

问佛家亦续人伦否。

答佛教谓之出世法。违离世俗。务在存心。所以不能兼续纲常。甘受异端之贬。彼非不欲全其势。不可兼得也。近有外道。妄议释迦亦续人伦。妻曰耶输。子罗睺罗。后世释流断伦续者。皆失其传也。予试举一二大端为辩。则其诡诈触类可知。佛既重伦。必当为子婚娶何使罗睺披缁断发。弃国嗣而为首僧。此一不足信也。佛为教主。衣钵亲传迦叶。授受为万世之模。须置室家。以攻四业。何使圆顶方袍。孑侍佛座终身。此二不足信也。佛会天人虽多。不出四众。落发出家无妻之男子。谓之比丘。无夫落发之女人。名比丘尼。在家有妻有发之弟子。曰优婆塞。有夫有发之女弟子。曰优婆夷。明有出家在家僧俗之分。盲师何可妄议。此不足信者三也。又见其掠取道家。以神驭气之权术。指作太极河图鼓人。想圆腔于中脊。谓之艮背。运呼吸于脐轮。名曰行庭。以佛家万法归一。归此一气。种种宗教。揑入运气。旁门妄大自尊师称三教。非惟援儒入佛。分明左道。惑人野狐。固自知其难媚丛林之狮象。孤萤不自揣。始衒耀欲齐于兔乌。后学毋穽其愚。各自猛加警醒。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疑(终)

No. 541-B 般若心经释疑后序

唐贞观间。释玄奘。使西域取经。至罽宾国。道险虎豹邪魅。无可谁何。忽见一僧疮痍形秽。口授心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夷旷。道路自通。虎豹藏形。魔魅潜迹。此心经之所从来。而般若呪力。神通广大。能度一切苦者。居然足证云。予雅爱是经。其词简。其义精。口念心惟。茫无畔岸。罔知津涯。尽取诸家注解读之。愈晦而愈疑。自愧性根钝暗。皇皇如也。岁乙酉。幸遇延平谢默壶先生。悃幅无华。了无人我。盖深于禅者。倾盖语相视。莫遂叩之。儒入愿中心学之室。予乃长跪。质疑曰。学人每诵心经。未了经义。但依文诵念而。愿先生发菩提心。为钝根者说。先生曰。君说依文诵念。恐文亦未明。依何诵读。且世尊说经。皆以如是我闻为首。此经云何。予曰。观自在菩萨。先生冁然笑曰。君开口便错。一得之愚。请以就正。夫此经二百六十个字。括尽藏中妙义。咏大小乘法。学者须字字句句。悉心体认世尊的传心印之要诀。超脱生死之径门。单阐般若为宗。故以观自在三字为句。冠于经首。彼之般若。即此之智慧。慧即观也。能观之者。则真空实相之道。不在经文。在方寸中矣。何自在之不可得。何苦厄之不可度哉。古谓金刚经。为大藏经之骨髓。愚谓心经。尤金刚经之血脉也。吾为君敷衍经义。捃摭前闻。间亦窃附意。名曰释义。又撮可疑者。次第陈之。名曰释疑。君能随文理会。口诵心行。则胸中宿结。自尔豁然。始悟蕴识即是真如。真如不外识性。噫能仁祖曰。此五阴身。以识为本。识为万妄之根源。非十二因缘十八界四谛诸法所能转。惟具般若深慧者。觉体圆明。自能了了故曰千日学法。不如一日学般若。般若一门。能摄一切诸法。经中故指一切诸法。皆谓之无。惟此般若。为法中之王。十一地菩萨。依之而证涅槃。三世诸佛。依之而得正觉。后世欲济菩提之彼岸者。可舍般若之舟楫耶。是以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予领先生玅旨。跪而诵之。朝夕不辍。乃因先生自叙巅末。以弁诸首。遂梓而传之。愿与善知识。同登彼岸。

万历丁亥岁浴佛日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直隶徽州府知府前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仁和顺所胡孝撰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