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47

心经注解

蕴与根相连。蕴是种根的土。根是华木的本。五蕴空故。六根亦空。如眼虽看不著色上。不著色上。便与无眼一般。下五根皆然。六根清净。便自六尘不染。既六尘不染。有何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从根上起。只从根上。反照六根灭。六尘亦灭。眼意二根亦无不灭。缘眼。是障道魔军。著境。自迷回路。眼界净。意界安。十八界自然宁静。此又是断绝六根要诀。故曰眼观意动。著物迷真。

(宗泐曰。真空是相之中。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是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界在其中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宋景濂曰。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犹草木之有根也。亦谓之六入。根则主内而言。入则主外而言。眼见为色尘。耳闻为声尘。鼻臭为香尘。舌甞为味尘。身染为触尘。意著为法尘。是谓之六尘。谓如沙尘之障蔽也。根尘二者和合。为十二处。处所也。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臭为鼻识。从甞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谓之六识。三者和合。为十八界。界者限也。众生所以汩没生死。为三者互相钩引。不能脱离。真空之中。初无是也)

愚按六根六尘六识。名十八界。能悟之者。便是十八尊阿罗汉。不能悟者。便是十八重地狱。何以悟之。从无而无。何以迷之。见有执有。执著之者。终身不有舍彼岸而阿鼻。非特十八重矣。

无明是不光明。百般烦恼。皆从此起。因有无明方有行。因行有识。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因六入有触。因触有受。因受有爱。因爱有取。因取有有。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恼。皆因无明为始。若能亲见无明降伏。自然三毒灭恶根除矣。然无明是实性即是佛性。实性一转即佛。如转悭贪为欢喜。愚痴执著为圆融脱洒。如此一转。无明安得而尽。言不到尽处而转故。并无之也。

人有无明。只是惧怕生死。既无无明。更忧甚生老病死。既无老死。常劫如然。岂有穷尽。有穷尽者。是幻境色身。无穷尽者。是真空法相。幻身转为法身。岂能尽得。尽处是空无老死。尽处是惟见于空。总之只一句空中无色而。盖有固是无。而无亦是无也。

(宗泐曰。此空十二因缘也。亦曰十二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成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按此段正是轮回之说。然有而实无者也。轮回有无。岂为利钝两根而分乎。有则俱有。无则俱无。大抵宗泐多为钝根一等。故其言分柝支离如此。

既忘其形。即得生死断绝。更无穷尽。有甚苦集灭道。苦与乐对。空中之乐。其乐自在。苦从何处集也。不曰度一切苦厄乎。灭即是尽。既无有尽。又何有灭无灭。而道常自在也。不曰万劫不磨乎。如此则智无所用。而得亦无其得矣。得字不带智字。以得即智之得也。到得处又何消智乎。盖智慧有不可无时。有不可有时。进道便须有。得道便须无。所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也。既无所得。一体空虗。自然人空法空。以得大智慧力。故登彼岸。而复太虗无有能及之也。盖从人见为有得。从我见为无得。无即得也。得其所无而。此正是无苦集灭道地位。

(宗泐曰。无苦集灭道。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三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愚谓从空中无色说起。一连十个无字。可谓无之极矣。至此不应又说世间因果二字。盖无苦无灭。智尽矣。若有所得。而不知其无得也。缘智只为得。既无所得。而又何用智乎。所谓空中无色也。宗说还不是。

(宋景濂曰。非但空中无前诸法。彼知空之智。亦不可得。非但知空之智不可得。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得。盖一真之性。不假修证。了无一法故也。愚谓此便是人法俱空的说话)

心经注解(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