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舍利。此云鹙。葢此尊者。其母目利。如鹙鸟之目。时人借以赞称也。尊者因母得名。故呼为舍利子。此尊者。声闻中。智慧第一。以智慧堪入般若。故世尊特召告之。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蕴自为蕴。空自为空。乃一体而即是的色是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欲释空义。皆约色说。一则以色是坚固妄想。凝结而成。是众生最易执著处。二则与虗空体相。敌对角立。是最难和会处。若于此勘破。则其余四蕴。瓦解氷消。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也。
小乘。认色为实。有异于空之虗无。遂见色能障空。而空为色碍。菩萨见一切色俱无自性。此无性之色。即是无我空理。初不见有一丝毫。可以点染得空。亦不见一丝毫。可以夹杂得空。色相与空相。初无差别。故云不异。
二乘与初心菩萨。见空为断灭。异于色之染污。遂致灭色证空。而色为空碍。菩萨见自性空为真空。周遍法界。此无我空理。徧在一切色中。不见空外有个染污的色相。亦不见空中有可断灭的色相。空体与色体。了无变动。故云即是。
前推空蕴。缘起无体。此直会归自心。显此经。以心为主。而亦未涉心字。
上文已说明五蕴皆空。恐人不能领略。认作观照功夫边事。信不及实相本然。所以就诸法中。指出空相来。使知本来实相。
寻常看色空。是个相反的。那知便是真如自相。故复呼舍利弗而告之曰。五蕴即空。其实不独五蕴。一切诸法。都是即空的。诸法从缘而生。缘生无性。其实法本无生。诸法缘离则灭。灭惟缘灭。其实法本无灭。是不生不灭的。虽在有漏色中。而体空不染。虽在无漏色内。而空体如故。是不垢不净的。此诸法空相。从来修证不到。德满不增。本来变坏不得。障尽非灭。是不增不减的。
此以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而显真空也。葢将万法缘起。结归自心。而亦未显言心。
眼根。由明暗二尘。相牵相引。除其妄见。还其本明。都无所有。耳根。由动静二尘。相摄相援。除其妄听。还其本聪。都无所有。鼻根。舌根。身根。俱由生灭诸尘。自离自合。除其妄知。还其本分。都无所有。意根。由出入二尘。相起相伏。除其妄想。还其本觉。都无所有。六尘。又从根与识。分别而有。所谓若从耳听终难会。眼里闻声始得知。身安意肯。触处皆恬。根尘识俱无。界从奚立。总为迷心重者。说五蕴。为迷色重者。说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十八界。此三科。有则为三有业障。无则为万象俱空。三有者。三世也。亦三界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蕴。只是色心二字。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为色法。意为心法。佛性真空。有二种用。一自性用。一随缘用。譬如明镜空悬。不问物之来否。镜光具能现之功。曰自性用。忽有物至。随物现形。曰随缘用。十二处。以内根外尘。各有处所。故六识分别六尘。执妄成差。各有界限。名十八界。虽三六并举。重在六识。六识本唯一识。
承上言。凡人有明有不明。皆眼界为之累耳。眼界既空。明到尽处。何无无明。不抵于尽。到此才是眼之真空本相。生老病死。极是意中牵缠。不能忘情处。意识界既空。生到尽处。何无老死不抵于尽。到此才是意之真空本相。
真空中。本来常觉。觉则不动。当其动时。原是堪然不动。纯一大光明藏。何从而有无明。自行识以至老死。当处发生。随处灭尽。缘无可缘。起原无起。本性空。六根之身且无。将甚的为老死。而谓有老死尽耶。
苦集。属世间因果也。灭道。出世间因果也。世间因果者。集是招感性。苦是逼迫性。以贪嗔痴。招感报业。而逼迫也。此逼迫性。不出八苦。唯声闻人。知此苦。便修戒定慧道。而入寂灭涅槃。
十二缘。既是大光明藏。那有流转还灭。种种差别次第耶。中下根。则须说苦方畏。说灭方忻。说集方厌。说道方修。故说四谛法。此方便中之方便。若是真性空中。生死即法身。结业即解脱。烦恼即般若。有何苦集。可以厌离。亦无灭道。可以修证。四谛亦是无有的。
四皆名谛者。以如来实语。永无变易故也。说此四谛。而先果后因者。欲令众生。知苦而断集。乐灭而慕道。始可离苦得乐也。
此世尊。直以无智无得。统结上意。始焉以蕴与空。参观著力。犹知有法有相。至于根尘识界都断。而苦集灭道尽消。浑身世两忘。心境俱融。真空真理。妙应无穷。又乌知夫般若而有智。与度一切苦厄而有得哉。
知空智。与所知空理。皆不可得。曰无智无得。
此经凡六译。一东晋姚秦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呪经。二唐玄奘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唐般若利言译。名与奘师译同。四宋法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宋施护译。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六元达里麻剌怛柰译。名出有坏圣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古传奘师。至罽宾国。道险。宿空室中。忽有僧口授心经。遂得降伏虎豹。避远魑魅。达西域。
贤首。以此经为释迦牟尼佛说。寻珠云。此观自在菩萨所说也。施护本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三摩提竟。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说此经。此经乃世尊所说大品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世尊之语也。观自在。即观世音。
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今题以法喻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
此梵语也。般若云智慧。即人之本心。超情离见。湛寂圆悟之称。波罗蜜。云到彼岸。多。即众生。心。即人心。经。常也。法也。心是般若之体。般若是心之用。彼岸。是般若心中所诣之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