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62

心经解

般若六百余卷。独此名心经者。以其不说枝叶。而单说根本也。奘师为性相二宗法主。其于相宗。集成百卷。独译此卷。扫尽诸相。单说真空。此是文殊智门。却首举观自在者何。正以诸佛说法。单为众生度苦。若不发大悲心。纵具根本智。自救不了。观音。是度苦厄大悲菩萨。故首举之。以为真空妙智的榜样。

此经凡六译。一东晋姚秦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呪经。二唐玄奘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唐般若利言译。名与奘师译同。四宋法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宋施护译。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六元达里麻剌怛柰译。名出有坏圣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古传奘师。至罽宾国。道险。宿空室中。忽有僧口授心经。遂得降伏虎豹。避远魑魅。达西域。

贤首。以此经为释迦牟尼佛说。寻珠云。此观自在菩萨所说也。施护本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三摩提竟。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说此经。此经乃世尊所说大品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世尊之语也。观自在。即观世音。

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今题以法喻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

楞严经七处征心

先示三观。为开佛知见之根本。

次破妄心不在内。而灵知之心。在六根门头。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二扫除执心在外。

三破心不随根。心见山河。亦应见眼。若使心能见眼。眼反为心所缘之境。不是能生之根。

四破见暗不成见内。合眼见暗之时。名为反观身中。是则开眼见明之时。应反观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五破心不随合。谓法有定相。心无定体。既无定体。则无合处。

六因执中间。先为审定中间在身在境。而后两破其中。俱无定在。

七破无著。世尊在般若会中。谈无著真宗。不在内外中间。正言心无处所。无处住心。不应复有所著。

法身无在。而无不在。始阿难计心在内在外潜根双计随合中间。是以心为有在。故世尊以无在破之。及至第七。又计心为无在。世尊复以相有则在破之。总显无在无不在之旨。

如来十大弟子

迦叶头陀。阿难多闻。舍利智慧。目连神通。罗睺罗密行。阿那律天眼。富楼那说法。迦旃延论义。优波离持律。须菩提解空。皆称第一。

大千世界

相传以须弥山为中。分东西南北四大洲。南阎浮提。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一州分八所。又有一中所。为三十三天。即谓忉利天成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曰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曰中千。又如此一千中千世界。曰大千。三次言千。故谓三千大千。至日月在此山半腰中。绕山而行。照处为昼。背处为夜。

无余涅槃

涅槃登彼岸。超出轮回。是修行极地。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一业余。一果报余。非大乘最上乘未易臻此。

三乘

一声闻乘。罗汉得道。全赖佛语指示。二缘觉乘。辟支佛得道。缘有感触而心悟。三菩萨乘。不惟修行六度。通修万行。志在广济。是登大乘。

六度

一布施。为檀波罗蜜。二持戒。为尸罗波罗蜜。三忍辱。为羼提波罗蜜。四精进。为毘离耶波罗蜜。五禅定。为禅波罗蜜。六智慧。为般若波罗蜜。六者全则登彼岸。故云六度。

十地

一欢喜地。达佛境界。一离垢地。同异性灭。一发光地。净极明生。一现慧地。明极光满。一现前地。同异不生。一难胜地。性净明露。一远行地。尽真如际。一不动地。合真如心。一善慧地。发真如用。一慈云地。覆涅槃海。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