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64-A 心经注疏序
佛祖西来。不立文字。云何呗梵之书。富有五千。盖不立文字。恐依藤附葛者。一滋言诠。便堕缠结。昧却性宗。其五千呗梵。正大阐性宗。斩绝藤葛。要呗梵虽繁。其指归不外心经一集心经者。诚诸经统会之源也。其曰不生不灭言。过去未来性。固存存也。不垢不净。言狂愚圣哲性。自惺惺也。不增不减。言寿殀福极性。本如如也。奈彼螾螾不解。无始本旨。妄起生灭垢净增减诸想。由是五蕴六识。颠倒于中。则藤葛已甚。缠结已剧。欲证般若。是犹南驰而北辕。舍树若仲子汇。呗梵五千之旨。全孕以经。爰为注疏。注者释彼藤葛。疏者解彼缠结。试读此编。是即五千余卷之要领。不立文字之秘藏。则知心经乃诸经之指归。而注疏又心经之指归也。具慧照者辨诸。
康熙十四年冬仲下浣今释合十题
神僧传载唐僧玄奘。于贞观间。奉使诣西竺。取诸经及图像。届罽宾国。道险难前。见有老僧伽。头面疮痏。支床独坐。谧如也。奘知其有道。遂拜礼于前。冀有所示。僧口授心经一卷令诵之。得山川平易。虎豹潜迹云。摩诃者。极大之称心体寥廓。四方上下所不能拘。般若者。心之智慧。波罗者。彼岸。即涅槃也。言其巨细该贯。经纬分明。蜜者。包含万法。犹蜜之酝酿太和。藏纳万卉也。蜜未成则为华味有醎苦酸辜之别。色有青黄赤白之殊。到得成蜜。众味融为一味。诸色化为一色。菩萨以般若性调伏身心。化众习气。归一圆通。其恬适无异。因般若乃六波罗蜜之大总持。故曰多。多者众也。一云。波罗蜜三字相连。西方树名波罗蜜。其果甘美。食之能消一切苦。一切。即多义也。般若。是圆觉妙心。故又直指为心。经者常也。此圣凡同具之常心。故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