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
观者。内照。自在者。解脱无碍。观是所修之因。自在是所得之果。菩萨是所证之位。(首句通篇总冒)行深。申所得内观之因。照见。申所得自在之果。度苦。申所得菩萨之位(三句通篇总纲)。
贤首云。初略标纲要。自色不异空下。广陈实义。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辨所得。五结叹胜能。
经说蕴空。先有个照见。有个行深般若。有个观自在。此处正须契悟。葢佛者觉也。原非以空立教。若徒认空字作把柄。其病不细。楞伽经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紫栢谓空只是对病之药。病去即药无所施。后人目释氏为空门。非佛菩萨心。此言不可不知。
经以智得两忘为究竟。即空觉极圆。寂灭现前之旨。楞严二十五圆通。独进观世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为行人标准。是此经的证。学者惟自识此心。则教乘皆为我有。否则从文字牵转。终无入头处(经注云。心即本觉真性。常住真心也。一切攀缘内心。妄念分别。立知立见。是心生灭意识。非复本觉之心矣。昭昭灵灵。六七八识聚影于内。谓之内心。见闻觉知。缘起尘境。发现于外。谓之外心。皆非本觉妙心。妙觉本心也。本妙明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有真悟。不能契也。是以楞严七处征心。都无是处)。
六根是五蕴的根蒂。六尘合六根为十二处。是五蕴的处所。六识并前十二处为十八界。是五蕴的界分。虽种种分别。各异其名。总不出色心二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为色法。意为心法。法乃心色各半。葢以心中之意。分别五尘而生法相也)自空中无色。至无智亦无得。明自初地至大乘。皆当了此蕴空法以复真体。
质言论四谛。谛者。实也。谓三界内实苦。三界外实乐。实有灭可证。实有道可修。未悟大乘如幻三昧之理。故曰四谛。
寻珠云。或问智得正是实证。何故言无。答云。正照空时。照外无空。空外无照。如空。合空似水投水。若有智得。路便生矣。故般若以无得为宗。(智慧非有名相。著一智相。即属妄相。存一智见。即属妄见。此经本为上根人修最上乘者说。若初修之士。正须依此发心。求智求得。未可以为妄念而空之)。
经言除苦而申之以真实不虗。总为世人聚焚于火宅中。辗转受苦。总无出期。佛在觉中。哀悯惨切。冀人因言悟道。以脱离苦趣。又恐教法虽行。不信者仍多。故复恺切提撕。以真实不虗示之也。人耽著现前幻境。造种种业。其作乐处。皆是作苦处。迷真丧本。万劫随落。人禽关头。力争只这些子。佛转法轮。所以先说苦谛。人能知苦。畏苦不植苦因。即不受苦果矣。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即人之本心。超情离见。湛寂圆明之称。
寻珠云。不翻智慧者。即五不翻中尊重不翻。
大论云。般若不可称。甚深极重。智慧轻薄。不足以当之。慧乃别境五所之一也。般若无二无分。无别无断。体用清净。如如圆满。一味真常。故云第一波罗蜜。若翻智慧。是杂染。非清净。是有二。非如如。是可分。非圆满。是有别。非真一。是有断。非真常矣。故仍般若。则无比无俦。独尊独贵之义始具。
细分有三。一实相般若。万法虗伪。全无有体。惟此实体。不可破坏。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所谓本来面目。即五蕴根尘谛缘诸法之空相是。经云不生不灭等。即一切种智也。二观照般若。离念而知。离相之照。名为观照。乃圣凡等具。鉴物无碍之智。经云行深照见等。即一切智也。葢实相即所照真理。观照即能照妙慧。实相是体。观照是用。
三文字般若。即显密文句。诠显般若者是。
集解云。非文字无以起观照。非观照无以鉴实相。非实相则菩萨无所宗极也。极者何。证之谓也。
素华云。实相常住为体。体即法身。观照契理为宗。宗即般若。文字断疑为用。用即解脱。
寻珠曰。般若不外无明。凡夫迷之。即般若而名无明。菩萨悟之。即无明而成真智。诸佛证之。即无明而成果觉也。
○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乃究竟义。
集解云。彼岸即是道岸。对世人苦海言之也。有智慧者。照破烦恼不溺情波。生死超然。妙契本有。所谓登彼岸。即是凭此般若之妙用。究竟诸法之实相也。
质言云。凡夫著有。二乘著空。三贤权位七地前浅位。虽能自他两利。而幻化降心。犹存能所。不能消落二边。悉为理智未圆。无明未尽。即等觉虽到岸。犹未免滞于彼岸。惟佛一位。空五住。尽二死。证菩提涅槃。已到彼岸而不滞彼岸。返运慈航。于生死海中。济拔群生。名为妙觉。
○质言云。此经义理精要。复能统摄八部般若。并该五时教义。如人身具五官百骸。惟心能管辖无遗。故喻如心。又观经文。前无证信发起序文。后无信受奉行等语。亦是节其繁文。独揭精要。皆取喻如心之证。
蒙求参云。旧解心字。作证明心地之经。凡经皆证明心地。岂独此经。且经中并无另明心字义理处。只以作喻为确当。
钵柄云。心字若作喻说。则般若无处安立。心是诸佛之性体。即般若心。非肉团粗浅之谓。上该果海。具不生不灭波罗蜜多之体。下彻因源。具三界二十五有世间出世间之相用。
彚解云。心是般若之体。般若是心之用。彼岸是般若心中所诣之实际境。
○紫栢云。此经是大部之纲骨。如人心藏为主为要。乃统极之本也。经训常。又训路。常则天魔外道不能阻坏。路则凡圣皆所共由。
寻珠云。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谓贯串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群机。常则千圣不易。法则众生共轨。又经者径也。修行直径。古云不践阶梯。径登佛地。
提纲。经无序分及流通分。不列问答。起止皆是佛语。首四句为一经之纲。是世尊将明般若。特举大士自行化他之功行以为标准也。色不异空四句。明空理即观照般若。是诸法空相四句。显空体即实相般若。是故空中至无智亦无得。是明空体之离诸相。正见般若之深。以无所得下至三菩提。是举佛菩萨之行。以明般若之能度苦厄也。故知般若下。是极赞般若功用妙密。而末乃说密呪以结之。
○正解云。此经为大藏之总钥。众生之指南。文仅二百六十字。能摄如来一代时教。葢三藏所诠。虽浩渺难穷。然究其指归。不越三观法门。为成佛度生之本。此经色不异空句。是破凡夫有见。正明空观义。空不异色句。是破二乘偏空。兼凡外断空。正明假观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是融权浅菩萨边见。正明中观义。是故空中无色至乃至无意识界。摄尽世间六趣众生。一切染垢色心诸法无遗。无无明。至无智亦无得。摄尽出世间三乘贤圣一切修断法门无遗。以无所得故至三藐三菩提是证二转依果。究竟成佛。辞廉义富。旨约理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