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记会本卷三
马鸣菩萨 造 论
梁天竺三藏 真谛 译
唐海东沙门 元晓 疏(并别记)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虗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徧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是故三界虗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虗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大乘起信论疏记会本卷三
△以下广本觉。于中有二。先明随染本觉。后显性净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