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记会本卷四

第三明染心诸缘差别。于中有二。总标。别释。别释之中。兼显治断。此中六染。即上意识并五种意。但前明依因而起义故。从细至麤而说次第。今欲兼显治断位故。从麤至细而说次第。第一执相应染者。即是意识。见爱烦恼所增长义。麤分别执而相应故。若二乘人至罗汉位。见修烦恼究竟离故。若论菩萨。十解以上能远离故。此言信相应地者。在十解位。信根成就。无有退失。名信相应。如仁王经言。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当知此中。十向名坚。十行名止。十信解名信。入此位时。得人空。见修烦恼不得现行。故名为离。当知此论上下所明。约现起以说治断也。

(别记)不论种子。是故与余经所说治断位地亦有悬殊。不可致怪。

第二不断相应染者。五种意中之相续识。法执相应相续生起。不断即是相续异名。从十解位。修唯识观寻思方便。乃至初地证三无性。法执分别不得现行。故言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也。第三分别智相应染者。五种意中第四智识。七地以还。二智起时。不得现行。出观缘事。任运心时。亦得现行。故言渐离。七地以上长时入观。故此末那永不现行。故言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此第七地。于无相观有加行有功用。故名无相方便地也。

(别记)此义如解深密经说。论其种子。至金刚心方乃顿断。如集论中之所广说。上来三染。行相是麤。具三等义。故名相应。

第四现色不相应染者。五种意中第三现识。如明镜中现色像。故名现色不相应染。色自在地。是第八地。此地得净土自在。秽土麤色不能得现。故说能离也。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者。是五意内第二转识。依于动心成能见故。心自在地。是第九地。此地得四无碍智。有碍能缘不得现起。故说能离也。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者。是五意内第一业识。依无明力不觉心动故。菩萨尽地者。是第十地。其无垢地属此地故。就实论之。第十地中亦有微细转相现相。但随地相说渐离耳。如下文言。依于业识。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当知业识未尽之时。能见能现亦未尽也。

第六明二碍义。显了门中名为二障。隐密门内名为二碍。此义具如二障章说。今此文中说隐密门。于中有二。初分二碍。此义以下。释其所以。初中言染心义者。是显六种染心也。根本智者。是照寂慧违寂静故。名烦恼碍也。无明义者。根本无明。世间业智者。是后得智。无明昏迷无所分别。故违世间分别之智。依如是义。名为智碍。释所以中。正显是义。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者。略举转识现识智识。违平等性者。违根本智能所平等。是释烦恼碍义也。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者。是举无明所迷法性。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者。是显无明迷法性义。故不能得乃至种知者。正明违于世间智义也。

(别记)然二障之义。略有二门。一二乘通障。十使烦恼能使流转。障涅槃果。名烦恼障。菩萨别障。法执等惑。迷所知境。障菩提果。名所知障。此门如余经论所说。二一切动念取相等心。违如理智寂静之性。名烦恼碍。根本无明昏迷不觉。违如量智觉察之用。名为智碍。今此论中约后门义。故说六种染心名烦恼碍。无明住地名为智碍。然以相当。无明应障理智。染心障于量智。何不尔者。未必尔故。未必之意。如论自说。

上来第二广释生灭因缘义竟。

△第三广上立义分中生灭之相。于中有二。先明生灭麤细之相。后显麤细生灭之义。

第二明生灭义。于中有二。先明生缘。后显灭义。初中亦二。先明通缘。后显别因。通而言之。麤细二识。皆依无明住地而起。故言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别而言之。依无明因故。不相应心生。依境界缘故。相应心得起。故言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别记云。不觉义者。根本无明也。妄作境者。现识所现境也)。若具义说。各有二因。如四卷经云。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解云。不思议熏者。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故名不可思议熏也。不思议变者。所谓真如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故名不思议变。此熏及变甚微且隐。故所起现识行相微细。于中亦有转识业识。然举麤兼细。故但名现识也。取种种尘者。现识所取种种境界。能动心海起七识浪故。无始妄想熏者。即彼现识名为妄想。从本以来未曾离想。故名无始妄想。如上文言。以从本来未曾离念。故名无始无明。此中妄想当知亦尔。如十卷经云。阿棃耶识知名识相。所有体相。如虗空中有毛轮住。不净智所行境界。由是道理故是妄想。彼种种尘及此妄想。熏于自相心海令起七识波浪。妄想及尘。麤而且显。故其所起分别事识。行相麤显。成相应心也。欲明现识因不思议熏故得生。依不思议变故得住。分别事识缘种种尘故得生。依妄想熏故得住。今此论中但取生缘。故细中唯说无明熏。麤中单举境界缘也。

(别记)又四卷经。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虗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此经就通相门。故作是说。论约别义。故如前说也。若泛论生因缘诸识。各有四种因缘。如十卷经云。有四因缘眼识生。何等为四。一者不觉自内身取境界故。二者无始世来虗妄分别色境界熏习执著戏论故。三者识自性体如是故。四者乐见种种色相故。四卷经云。四因缘故眼识转。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虗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言自心现摄受不觉者。是明根本无明因。其色麤相。现识所现。不在识外。自心所摄故。言不觉者。无明不觉色尘非外。故能生眼识令取为外。是为初因。言无始虗伪乃至计著者。是显无始妄想熏习因。谓现识本来取著色尘。由此习气。能生眼识令取色尘也。言识性者。是显自类因。由前眼识自性分别。由此熏习。后生眼识如前自性也。言欲见种种色相者。是显名言熏习因。谓前眼识能见色相。意识缘此能见眼识。意言分别取著欲见也。如说眼识。其余诸识准之可知。

若因灭下。次显灭义。于中有二。一者直明。问曰以下。往复除疑。始中言若因灭则缘灭者。随于何位得对治时。无明因灭境界随灭也。因灭故不相应心灭者。三种不相应心亲依无明因生。故无明灭时亦随灭也。缘灭故相应心灭者。三种相应染心亲依境界缘起。故境界灭时亦随灭也。依是始终起尽道理。以明二种生灭之义。非约刹那生灭义也。此下第二往复除疑。先问。后答。问中言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者。对外道说而作是问。如十卷经云。若阿棃耶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戏论。诸外道说。离诸境界。相续识灭。相续识灭。即灭诸识。大慧。若相续识灭者。无始世来诸识应灭。此意正明诸外道说。如生无想天。入无想定时。离诸境界。相续识灭。根本灭故。末亦随灭也。如来破云。若彼众生入无想时。众生之本相续识灭者。六七识等种子随灭。不应从彼还起诸识。而从彼出还起诸识。当知入无想时。其相续识不灭。如是破也。今此论中依此而问。若入无想定灭尽定时。心体灭者。云何还续。故言若心灭者云何相续也。若入彼时心体不灭还相续者。此相续相何由永灭。故言云何说究竟灭也。答中有三。谓法喻合。初法中所言灭者。如入无想等时。说诸识灭者。但灭麤识之相。非灭阿棃耶心体。故言唯心相灭。又复上说因灭故不相应心灭者。但说心中业相等灭。非谓自相心体灭也。喻中别显此二灭义。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者。喻无明风依心而动也。若水灭者则风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者。喻于入无想等之时。心体不灭。故诸识相续也。是答初问也。唯风灭故动相随灭者。到佛地时无明永灭。故业相等动亦随灭尽。而其自相心体不灭。故言非是水灭也。是答后问明究竟灭。合中次第合前二义。非心智灭者。神解之性名为心智。如上文云智性不坏。是明自相不灭义也。余文可知。问。此识自相。为当一向染缘所起。为当亦有不从缘义。若是一向染缘所起。染法尽时自相应灭。如其自相不从染缘故不灭者。则自然有。又若使自相亦灭同断见者。是则自相不灭还同常见。答。或有说者。棃耶心体是异熟法。但为业惑之所辨生。是故业惑尽时。本识都尽。然于佛果。亦有福慧二行所惑大圆镜智相应净识。而于二处心义是同。以是义说心至佛果耳。或有说者。自相心体。举体为彼无明所起。而是动静令起。非谓辨无令有。是故此心之动。因无明起。名为业相。此动之心。本自为心。亦为自相。自相义门不由无明。然即此无明所动之心。亦有自类相生之义。故无自然之过。而有不灭之义。无明尽时动相随灭。心随始觉还归本源。或有说者。二师所说皆有道理。皆依圣典之所说故。初师所说得瑜伽意(别记云。依显了门)。后师义者得起信意(别记云。依隐密门)。而亦不可如言取义。所以然者。若如初说而取义者。即是法我执。若如后说而取义者。是谓人我见。又若执初义。堕于断见。执后义者。即堕常见。当知二义皆不可说。虽不可说而亦可说。以虽非然而非不然故。

广释生灭门内有二分中。初正广释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因言重明。何者。如上文言。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然其摄义前广说。能生之义犹未分明。是故此下广显是义。文中有五。一者举数总标。二者依数列名。三者总明熏习之义。四者别显熏习之相。第五明尽不尽义。

染中亦二。先问。后答。答中有二。略明。广显。略中言依真如法有无明者。是显能熏所熏之体也。以有无明熏习真如者。根本无明熏习义也。以熏习故有妄心者。依无明熏有业识心也。以是妄心还熏无明。增其不了。故成转识及现识等。故言不觉念起现妄境界(别记云。不觉念起。是转相也。现妄境界。是现相也)。以是境界还熏现识。故言熏习妄心也。令其念著者。起第七识也。造种种业者。起意识也。受一切苦者。依业受果也。次广说中。广前三义。从后而说。先明境界。增长念者。以境界力增长事识中法执分别念也。增长取者。增长四取烦恼障也。妄心熏习中。业识根本熏习者。以此业识能熏无明。迷于无相。能起转相现相相续。彼三乘人出三界时。虽离事识分段麤苦。犹受变易棃耶行苦。故言受三乘生灭苦也。通而论之。无始来有。但为简麤细二种熏习。故约离麤苦时说也。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者。在于凡位说分段苦也。无明熏习中。根本熏习者。根本不觉也。所起见爱熏习者。无明所起意识见爱。即是枝末不觉义也。

(别记)言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者。所谓意识见爱烦恼之所增长。故能受三界系业之果。故言凡夫业系苦也。无明熏中言根本熏习者。谓根本无明熏习真如。令其动念。是名业识。故言成就业识义也。言所起见爱熏习者。根本无明所起见爱。熏其意识。起麤分别。故言成就分别事识义也。

大乘起信论疏记会本卷四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