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记会本卷五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麤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徧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第二别释。于中有三。总标。别解。往复除疑。别解中亦有二。一者直显别用。二者重牒分别。初中亦二。先明应身。后显报身。初中言依分别事识者。凡夫二乘未知唯识。计有外尘。即是分别事识之义。今见佛身。亦计心外。顺意识义。故说依分别事识见。此人不知依自转识能现色相。故言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然其所见有分齐色。即无有边离分齐相。彼人唯取有分齐义。未解分齐则无有边。故言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也。报身中言依于业识者。十解以上菩萨。能解唯心。无外尘义。顺业识义以见佛身。故言依于业识见也。然此菩萨知其分齐即无分齐。故言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乃至不毁不失也。此无障碍不思议事。皆由六度深行之熏。及与真如不思议熏之所成就。依是义故名为报身。故言乃至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也。然此二身。经论异说。同性经说。秽土成佛。名为化身。净土成道。名为报身。金鼓经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相。名为应身。随六道相所现之身。名为化身。依摄论说。地前所见。名变化身。地上所见。名受用身。今此论中。凡夫二乘所见六道差别之相。名为应身。十解上菩萨所见离分齐色。名为报身。所以如是有不同者。法门无量。非唯一途。故随所施设。皆有道理。故摄论中为说在前散心所见有分齐相。故属化身。今此论中明此菩萨三昧所见离分齐相。故属报身。由是道理。故不相违也。又凡夫所见以下。第二重牒分别。先明应身。文相可知。复次以下。显报身相。于中有二。先明地前所见。后显地上所见。初中言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者。如十解中。依人空门。见真如理。是相似解。故名少分也。若得净心以下。显地上所见。若离业识则无见相者。要依业识。乃有转相及与现相。故离业识。即无见相也。问曰以下。往复除疑。文相可见。

显示正义之内大分有二。第一正释所立法义竟在于前。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虗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虗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虗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虗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徧。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虗空相故。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初中亦二。先问。后答。问中言依何等人者。是问能修之人。修何等行者。问其所修之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者。对发心果。问其行成也。答中有二。一者正答所问。二者举劣显胜。正答之内。对前三问。初言依不定聚众生者。是答初问。显能修人。分别三聚。乃有多门。今此文中。直明菩萨十解以上。决定不退。名正定聚。未入十信。不信因果。名邪定聚。此二中间。趣道之人。发心欲求无上菩提。而心未决或进或退。是谓十信。名不定聚。今依此人明所修行也。有熏习以下。次答第二问。明不定人所修之行。言有熏习善根力者。依如来藏内熏习力。复依前世修善根力。故今得修信心等行也。言信业果报能起十善者。起福分善也。厌生死苦求无上道者。发道分心也。得值诸佛修行信心者。正明所修道分善根。所谓修行十种信心。其相具如一道章说也。迳一万劫以下。答第三问。明其信心成就之相。于中有二。一者举时。以明信成发心之缘。二者约聚。显其发心所住之位。初中言至一万劫信心成就者。谓于十信迳十千劫。信心成就。即入十住如本业经云。是信想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入十住心。入初住位。解云。此中所入初住位者。谓十住初发心住位。此位方得不退信心。是故亦名信入十心。非谓十解以前十信。何以得知而其然者。如仁王经云。习种姓有十心。超二乘一切善地。此习忍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犹如轻毛随风东西。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以是文证。故得知也。经言十千。即此一万也。言佛菩萨教令发心等者。发心之缘。乃有众多。今略出其三种胜缘也。如是以下。显其发心所住之位。言信心成就乃至入正定聚者。即入十解初发心住。以之故言毕竟不退也。即时正在习种性位。故言名住如来种中也。其所修行随顺佛性。是故亦言正因相应。上来正答前三问竟。若有以下。举劣显胜。十信位内。有胜有劣。胜者如前进入十住。劣者如此退堕二乘地。如摄大乘论云。诸菩萨在十信位中。修大乘未坚固。多厌怖生死。慈悲众生心犹劣薄。喜欲舍大乘本愿。修小乘道。故言欲修行小乘。大意如是。文相可知。上来明信成之行。

初中言功德成满者。谓第十地因行成满也。色究竟处示高大身。乃至名一切种智等者。若依十王果报别门。十地菩萨第四禅王。在于色究竟天成道。则是报佛他受用身。如十地经摄报果中云。九地菩萨作大梵王。主二千世界。十地菩萨作魔醯首罗天王。主三千世界。楞伽经言。譬如阿棃耶识。顿分别自心现身器世界等。报佛如来亦复如是。一时成就诸众生界。置究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净之处。又下颂言。欲界及无色。佛不彼成佛。色界中上天。离欲中得道。

(别记)今释此经意云。若论实受用身之义。徧于法界无处不在。而言唯在彼天之身而成佛者。为菩萨所现色相化受用身。非实报身唯在彼天。为显此义。故言界也(别记止此)

梵网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魔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是时释迦身放慧光。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是时释迦牟尼佛。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光明宫中。卢舍那佛坐百万莲华赫赫光明座上。时释迦佛及诸人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我百万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为卢舍那。住莲华藏世界海。其台周徧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作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复就千叶世界。复有百亿四天下。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如是千叶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为本源。名为卢舍那。偈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乃至广说。此等诸文。准释可知。

第二遣疑。二番问答。即遣二疑。初答中有三。先立道理。次举非。后显是。初中言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者。是立道理。谓一切境界。虽非有边。而非无边。不出一心故。以非无边故。可得尽了。而非有边故。非思量境。以之故言离想念也。第二举非中。言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等者。明有所见故有所不见也。第三显是中。言离于见想无所不徧者。明无所见故无所不见也。言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者。佛心离想。体一心原。离妄想故。名心真实。体一心故。为诸法性。是则佛心为诸妄法之体。一切妄法皆是佛心之相。相现于自体。自体照其相。如是了知。有何为难。故言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是谓无所见故无所不见之由也。次遣第二疑。答中言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者。法身如本质。化身似影像。今据能现之本质。故言法身不现。如摄大乘显现甚深中言。由失故尊不现。如月相于破器。释曰。诸佛于世间不显现。而世间说诸佛身常住云何不显现。譬如于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于破器中实有月不得显现。如是诸众生。无奢摩他輭滑相续。但有过失相续。于彼实有诸佛亦不显现。水譬奢摩他輭滑性故。此二论文。同说佛现及不现义。然其所喻少有不同。今此论中以镜为喻有垢不现者。约机而说。见佛机熟。说为无垢。有障未熟。名为有垢。非谓烦恼现行。便名有垢不见。如善星比丘。及调达等。烦恼心中能见佛故。摄大乘中破器为喻。明有奢摩他乃得见佛者。是明过去修习念佛三昧相续。乃于今世得见佛身。非谓今世要于定心乃能见佛。以散乱心亦见佛故。如弥勒所问经论中言。又经说诸禅为行处。是故得禅者。名为善行诸行。此论中不必须禅乃初发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时。无量众生皆亦发心。不必有禅故。

大乘起信论疏记会本卷五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