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论纲宗也。有法者。即本有法。若据下文。双含二义。一是体本法。即一体摩诃衍法。常恒不变。不假修成。属真如门。
二是自本法。即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法。迷觉觉迷。悉由熏习。属阿赖耶。由诸众生。既不知真如为清净觉。又不知黎耶为迷悟关。妄起邪执别生异端。故论主先标有法二字为宗本。次将有法于立义分中总立量云。众生心是有法。显示摩诃衍义是宗。因云。真如生灭互相摄故。同喻如金庄严具。又于真如门别立量云。真如是有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是宗。因云。不生不灭故。同喻如虗空。又于生灭门别立量云。阿黎耶识是有法。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是宗。因云非一非异故。同喻如微尘瓦器。立此总别三比量为一论之纲。要人先向己躬下顿悟真如。次于生灭门中渐修渐证故。摩诃衍。此翻大乘。以是二门。皆是大根器人所修法故。信者。即五根之一也。信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法。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有此信根。方能得入。
昔严阳尊者问赵州云。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著。阳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州云。恁么则担取去。阳大悟。此从真如有法上起信根者。
罗山问岩头云。起灭不停时如何。头曰。咄。是谁起灭。罗山大悟。此从黎耶有法上起信根者。
故宗镜云。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可为人。如华严经以信为手。如人有手。至于宝所。随意采取。若当无手。空无所获。如是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随意采取道法之宝。若无信心。空无所得。有此利益。故造此论。
此以专心念佛摄护信心。令不退失也。下文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自谓不能值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谓以念佛因缘。随顺得生他方佛土。以常摄护信心。终无有退。此当上品修。
已上三种。皆是修习信心方便。
前以真如为因。无明为缘。而生三细。此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复生六粗。楞伽云。譬如大海水。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
言智相者。由无明故。不了自心所现境界。依于境界。分别好丑初起爱憎。名为智相。
言相续者。谓依憎爱心生苦乐受。觉心。即觉受也。由苦乐受领憎爱境念念不断。名相续相。此二徧计。即是六根对境而生。微细意识。即末那也。所以祖师云。不怕念起。唯虑觉迟。又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以心生即是罪生。是以初心摄念为先。是入道之阶梯。禅原集云。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虑片时。即名烦恼罗刹。故知不觉最初一念因成之假。宁免后念相续成事之过乎。
言执取者。谓依苦乐二受。于六尘境。攀缘不息。苦亦不舍。乐亦不离。愈苦愈执。愈乐愈取。名执取相。故经云。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著六尘。无暂住时。
计名字者。由执取故。复恐于六尘境忘其相状。故于彼境。安立种种名字。于是计著名字。分别不停永无忘失。名计名字相。故经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此二徧计。又从微细意识。引生粗意识也。
此上四相。皆由不达境界是自心现。于境界上起憎爱。生苦乐。取相计名。深生惑著。不肯放舍。此由能见为根。能现为尘。由此根尘。生起四种惑相也。下二相。是造业受报也。
言起业相者。由业习气与二取习气。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名起业相。即业因也。言业系苦者。既有业因。遂感异熟苦果。由业系缚。随业轮转。不得自在。名业系苦。此二皆从无明爱取三种烦恼生也。当知下。结显无明为因。生一切染法。以三细六粗。总属无明不了真如而起故。呜呼。至德之世。耕而食。织而衣。同与鸟兽俱。族与万物并。山无蹊隧。泽无舟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当此之际。含哺而嬉。果腹而游。何爱何憎。何苦何乐。何名字取著之有。故知太古之民。具有三细。六粗未发。爰自中古。至德渐漓。淳风渐丧。而爱憎渐起。苦乐渐生。然未至于计名著相也。殆至伏羲。造书画卦。名相斯兴。虽是菩萨应时设化。对病设药。自兹以降。无论愚智。类皆堕在名相中。无以反其性情。由是惑业习袭。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我释迦世尊。乘悲愿力。现相人中。直指本来清净觉体。令人反情复性。得大受用。逍遥乎无为之宅。游戏乎寂灭之场。非三界四生同体之悲。肯如是乎。故知圣人出世。必因其时。非漫然也。
谓无明既发业已。而此相续识有三种思为业用。能造善恶二业种。而令赖耶执持业种。常不断绝。此即起业相也。楞伽云。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是也。
复能下。谓此识既造善恶二业。复能令赖耶识成熟苦乐二果。亦不断绝。此即业系苦相也。
能令下。谓此识妄虑过现未来三世之境。而令赖耶念念受熏亦不断绝。由因果受熏皆不断绝。故名相续识也。下总结云。是知三界虗伪。皆是众生自心所现。若离自心外。无片事可得。当知境由心起。还逐心亡。但心生非境生。心灭非境灭。似鱼母念鱼子。如蜂王摄众蜂。鱼母不念而鱼子亡。蜂王不摄而众蜂散。是以有心缘境。万境𪭢然。无念忆持。纤毫不现。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三军。岂曲糵之所造。笋穿寒谷。非阳和之所生。鱼跃氷池。岂网罗之所致。悉为心感。显此灵通。故知万法施为。皆自心之力也。问。现见六尘。森然满目。何故却说唯心。答。以一切法。本无所有。皆从最初一念心动。转心为念。由此妄念。生种种法。复于种种法上分染分净。起爱起憎。妄生苦乐。殊不知总是自心取自心。故知但有一法现前。皆是自心分别。设当一念暂起。尽因幻境牵生。起灭同时。更无前后。问。既是法从心生。何故开眼但能见法。不见自心。答。心不见心。以无形相可得见故。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当知下。总结前文。无明。即不觉也。妄心。即业识也。言不但五蕴身是无明业识住持。即外洎山河虗空大地。皆是无明业识住持也。以业识能住持三类性境故。故知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如镜里之形。无体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实而虗现空轮。以心下二句。正言流转还灭。皆是自心。更无别法。由二乘凡夫。不达三界唯心。故详示之。
问。今此净觉既为无明所染。不染而染。成此染心。此染心复有几种。何位方断。答。有六种。
言执相应染者。即六粗中执取相。及计名字相。此即意识徧计执也。由意识见爱。烦恼所增长故。二乘至无学位。断见思惑。证生空理。得三解脱。方得远离。若菩萨从初发心观察。至七信位。信根成就。永无退失。名信相应地。然此菩萨。虽未得人空。由信力故。见思烦恼不得现行。故云远离。非约随眠。以留惑故。摄论云。若不断现行。则不异凡夫。若不留惑种。则不异二乘。此约终教说。若约始教。初地已上。方说留惑。若约实教菩萨。从初正信。便达真如本有。无明本空。随顺无念。于此地前。能修法空真如三昧。自然令彼法执不生。伏于无明。与真如相应。即能学断。故下文云。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故。
不断相应染者。即六粗中第二相续相。五意中相续识。即分别法执也。此菩萨从初资粮加行位中修唯识观。现行已伏。至通达位。究竟永离。言净心者。由入初地断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故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分别智相应染者。即六粗中智相。五意中智识。此即俱生法执也。具戒地者。即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毁犯烦恼垢故。无相方便地。即第七远行地也。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迨至第七地。纯无相观。念念正受。但念空无相无作。故不起分别。此意俱生法执。地地渐除。至此地。则意之徧计已空。故下破依他也。
现色不相应染者。此即三细中现境界相。五意中现识也。此境界是依根本无明一动所现。微细难知。至不动地。已离业色。任运现身现土。名色自在。
能见心不相应染者。即三细中能见相。五意中转识也。此能见相。亦是根本无明一动所成。九地菩萨。尽此业相。善知众生十种稠林。以四无碍智现身说法。名心自在。
根本业不相应染者。即三细中业相。五意中业识。此无明业相。至菩萨尽地。在无间道。用金刚智。除灭无明。入如来地。得见心性。名究竟觉。问。何故相宗但空徧计。不遣依他。答。相宗立相。故不遣依他。唯空徧计。性宗显性。故先除徧计。亦遣依他。若空徧计而不遣依他。谓之半头唯识。若空徧计。复遣依他。方名具分唯识也。不了一法界义者。即最初一念生相无明。名不觉相。亦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从三贤位学断。乃至菩萨尽地渐离。至如来地。方究竟离。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无明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灭心上生灭相。非心体灭。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
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
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
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
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
唯痴无明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大乘二字。是指无名无相不灭不生灵明绝待之心体言也。以此心周遍含容。故曰大。运载一切。故曰乘。
若据文论义。大以法言。以此法具有体。相。用。三大故。乘以人言。以此法是诸佛菩萨所乘故。
若据义论文。则大乘二字。人法皆通。如有人发大心。修大因。证大果。此人则为大乘人。此法则名大乘法。由所乘之法大。故能乘之人亦称大也。起信者。谓此大乘法。一切众生平等具足。由无信力。故不肯乘。道亦不载。所以长沦苦海。没溺邪河。今论中发明此义。欲人起正信而乘此大法也。上四字是所诠。论是能诠。谓审明二本详定指归。令初心人易信易入。故曰论也。问云。初心学人。信此大乘。有何胜力。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成圣之力。虽居生死。常入涅槃。恒处尘劳。不离净界。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
如太子具真王之相。迦陵超众鸟之音。将师子筋为琴弦。余音断响。以善见药而治病。众患潜消。若那罗箭之功。势穿銕鼓。似金刚锤之力。拟碎金山。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勿假修而自成。乃至等冤亲。和诤论。齐凡圣。泯自他。一去来。印同异。融延促。混中边。世出世法。不可说不可说之力。无能过者。佛藏经云。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虗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顿灭。一吹世界顿成。以藕[糸*系]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虽则如是。亦未为难。如来所说无相无为无生无灭一味大乘平等法相。令人信解。是则为难。
以发此心者。能翻一切尘劳门。成八万四千三昧门故。乃至云。此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真中真。实中实。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才肯信入。如师子奋迅。威猛最雄。象王蹴蹋。势力无等。故欲入此门者。非信力不能。是故此论标大乘起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