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续疏卷下
马鸣菩萨 造
梁三藏法师 译
月氏国婆首那王子译语沙门智
明杂华林释 通润 述疏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生灭门中所显之真如也。二者一切染之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此香依染净而言。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自己本假焉有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依真起妄。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业又有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六粗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即业系苦相。
此心妄境境界无明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法执。二者增长取熏习人执计我我所。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无明根本熏习。能受令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止为不断根本业识。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即无明熏习。以能成就业识即三细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即六粗事境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真如有内熏之功真实无妄。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无明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自心是佛自法真如。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随顺真如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无明境界俱灭故。心生灭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众生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细无明起差别。我见见思二惑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又诸佛法。有因内熏为因有缘外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示佛之见教化众生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上求下化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在佛上说。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超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六度万行。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四悉檀。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根利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根钝。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种种六度苦行缘。二者受道破惑见理缘。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又三昧中见诸佛法身。
此体用体用合明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二者已相应谓地上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真如之力。自然修行得无功用道。熏习真如此二种多在真如内外。灭无明故。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体用俱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十法界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徧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自体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在缠。亦名如来法身出缠。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徧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有大体显此大用。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普贤万行之时。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尽法界虚空界大誓愿尽欲度脱等广大心众生界。亦不常心限劫数。尽于未来际。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度众生如度己。而亦不取人吾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度众生大方便智观众生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三轮之用有大体当有大用。即与真如等徧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有妙用而无相可得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照而常寂。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惑应道交。故说为用。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有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他受身。身有无量身色。色有无量相。相表德称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光明。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相好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如来法身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指内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
又凡夫二乘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问曰。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无形相。强名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真空法性心色名二。说名法身以法为身。徧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一毛一相一光明徧照法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观察六尘境界无有自性。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生灭即真如。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我见乃邪执之根本。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约凡夫说。二者法我见约二乘说。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虗空。以不知佛为破著众生故。即差谓虗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虗空相。是其妄法。如来体无不实。以虚空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离心无色可得。若无色者。则无虗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三细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犹如清净虚空。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虗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本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世间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无有是处。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五阴非心。非智真如之体非识。非有非无。究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一分无明破。
信成就发十信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十信凡夫。
有熏习内因外缘善根力故。信业果报因果不差。能起十善止恶行善。厌生死苦观三界如牢狱。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因精进而钝根有四种俱一万劫乃成就法相。诸佛菩萨教外缘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观众生一体故为大悲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见正法将灭菩萨如自己行灭乃护佛法。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梵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鑛秽之垢体性本净然亦不妨有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同具真如体性。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梵行。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自利利他根本方便。谓观十法界一切法自性无生本自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不同凡夫得真空理。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至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徧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从法化生。出胎。逾城出家。明星成道。说法转法轮。入于双林涅槃。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愿力往生不受业牵。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业之所牵。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权教上说。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本来涅槃何有退。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蜜。以知法性常定。无杂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所般若波罗蜜。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业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根本智。名为法身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为众生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法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修业方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大乘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徧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问曰。虗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济。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心本来离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徧。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覩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益。云何世间多不能见佛。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徧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不见佛身。已说解释分竟。
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真如根本。所谓乐念身心欢悦依行持真如法诸佛之师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以前所说三轮也。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要行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六波罗蜜故。四者信僧以指十地菩萨。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修行有五门。能成助以上信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檀度。二者戒门尸罗。三者忍门羼提。四者进门毘利耶。五者止禅定观智慧门定慧双运。
云何修行施门。
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自利舍悭贪。令彼利他欢喜。
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此施比前又胜。
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惟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彼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文过饰非。远离贪嫉贪嗔痴欺诈十恶贪谄曲瞋嗔恚邪见痴防非止恶。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要折伏烦恼亦应远离愦閙。常处寂静。修习少欲不多求知足生惭愧头陀等行十二行此抖擞。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如猪措金山。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虗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远离众苦。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无境牵心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即止观义故寂而常照清行。所言观者谓分别真如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即观观义故。云何随顺方便。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止观双运。双现前故定慧双显。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诸法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缘于真如实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相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指前钝根退者说。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复更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修真如即修十方佛之心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诸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志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歘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有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时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是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徧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惬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是义故。是止观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凡圣同居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慧故。已说修行信心分。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因中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根。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毁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大乘起信论续疏卷下(终)
淅江绍兴府山阴县福胜庵比丘源洪润寓于杭城天长寺谨抄
时在嘉庆三年四月十二日禁笔记
此下广明生灭门觉不觉义。皆由染净二种因缘熏习而成也。先标四法为能熏所熏之张本。生灭中所具净法名为真如者。即十地所证。皆以真如为因也。一切染因为无明者。谓九相五意六染。皆依无明为因也。妄心虽名业识。实通事识。今据本故。但言业识。六尘。是事识所缘之境。问。染净二法。应敌体相翻。何故净法唯一。而染法有三。答。一炬之火。能烧众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