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66-B 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

华严七祖。以马鸣为初祖。然此论中未及圆融之旨。何以称耶。向未有知其说者。后学竟茫然莫辨。故了不加意。使古人建立宗旨。卒无以畅明于世也。故今略示其要。令知所宗。

华严圆宗。以一真法界统四法界。依四法界立十玄门。惟四界十玄。皆由六相而立。是则六相以成圆融无碍之宗也。此论总明六相。则包括四界十玄理趣无遗。以六相为圆融之统。是则此论摄法界而无尽矣。故首标一心真如。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且此论宗百部大乘所造。然百部大乘。乃化佛建立。即实之权。今此论总摄权乘归于一实。要显即权之实。引归果海圆融之极致也。然论中虽未明显圆融之旨。且三乘五性顿渐修证。都归一心果海之源。而圆融具德。皆一心之妙。具华严宗中。故此不说。单为引摄归于性海。故论中最初所归者乃报身佛。及断惑所见者亦报身佛。而论义具明染净同真。为一心之相用。以一念为染净之缘起。是则全同华严。以法界缘起为宗。而十二缘生。即如来普光明智也。是知要入华严法界。必由此论为入法界之门也。

言六相者。乃总别同异成坏也。

  • 一者总相。即一心真如。为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 二者别相。即一心二门。三细六麤。五意六染。修断差别也。
  • 三者同相。即圣凡染净。因果性相。同一真如。即瓦器微尘之喻也。
  • 四者异相。即染净诸法。各各差别。不一不杂。如尘器之不一也。
  • 五者成相。即染净诸法。皆由一念缘起而成也。
  • 六者坏相。即染净诸净。各住自位。各各无性。无以自立也。

言四法界。乃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也。

  • 一者理法界。即一心真如。更无别法。全一真理。
  • 二者事法界。即一切圣凡染净。依正因果。诸差别事法也。
  • 三者理事无碍法界者。由上理事相成。共有十门。以事揽理成。故全理成事。以理成事。故全事即理。以理能成事。故事不碍理。而能显理。以事揽理成。故理不碍事。而能融事。理能成事。故全事即理。事能显理。故全理即事。以理事相即。故得理事融镕无碍也。法界观十门分别。最为昭著。此略举其要。
  • 四者事事无碍法界。以上理事无碍。今全理成事。故不必更言其理。以全事全理。故事事融摄。无障无碍。但以六相该收一切事法。则法法圆融。故成十重玄门。以彰法界之大用。故此论义会六相。则摄事事无碍圆融具德宗也。十玄门义。具在华严玄谈中说。今但列名。

十门玄者。

  •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
  •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
  •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
  •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
  •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
  •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
  • 十主伴圆融具德门

此十玄门义。如法界观。及玄谈中说。

No. 766

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上

此论之题目。乃一论之纲宗也。言大乘起信者。为欲发起大乘正信故。言大乘者。即所信之法体。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云大也。乘者。谓此一心有运载义。以诸佛乘此而证菩提涅槃。菩萨乘此广修万行。下化众生。上求佛果。众生乘此而轮转生死。以此一心。是一切圣凡迷悟因果之总相故。故下文云。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今者欲令众生谛信此心即是大乘。正解不谬。意要发起大乘正信。故云大乘起信。然能信者是人。大乘即所信之法。义兼人法。以法为机设故。此论之作。以佛入灭六百年中。小乘之人。不信唯心。心外取法。多起诤论。外道邪执。破坏正法。故论主兴悲。特造此论。故下因缘云。为欲除疑舍邪执故。以疑与信反。今信此心。则疑自除矣。此论葢宗楞伽思益等百部大乘经所造。发明唯心唯识之旨。统归一心。为性相二宗之纲要。深穷迷悟之根源。指示修行之犍要。所谓总摄如来所说深广之义。实大教之纲宗。禅门之的旨也。论者。决择是非。发明正理。拣非经律。故以论明。贤首本疏精详。但科段少隔。前删繁从略。谓之疏略。然其中文义。少有不驯。故今仍遵本疏正义。顺为直解。以便初学。非敢妄有臆说。观者幸无以人废言。取信于心。是所望也。

此标宗本正义。以释立义依众生心显示摩诃衍义。为一论之纲要也。此论宗楞伽等经所造。今一心二门。葢依经而立也。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心一法不立。有无俱遣。生佛皆空。故云远离觉所觉。是二悉皆离。是则真妄不立。寂灭湛然。故经中百八句。大慧约十法界名相妄想而问。故佛答云一切皆非。今云是心真如。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即经所示寂灭一心也。以一心寂灭不可说示。故大慧便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是约生灭门中容有言说。故五法三自性。皆依生灭门而有也。以经云诸识略有三种相。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故今论依一心立二门者。葢依真识立真如门。依现识分别事识立生灭门。故今真如。乃一心之真如。故名相妄想一切皆非。一法不立。四句俱遣。以依二识。故三细六麤五意六染。总属名相妄想。皆生灭门收。此论立义之宗本也。前立义中云众生心摄世间出世间法者。葢总约真妄和合之一心。以通含染净诸法。为显大乘依之而得名也。今云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者。以显如来藏识藏。真妄和合。各有力用。互相含摄。以显不思议熏变之妙也。以如来藏具有恒沙诸净功德。今迷而为识藏。而变恒沙净功德而为染缘。今言各总摄者。以如来藏随净法熏。则真有力而妄无力。故染缘即变为净法。则总摄染缘于如来藏中。通为不思议之净用。若随无明染缘熏。则妄有力而真无力。故净德即变为染缘。则摄净德于藏识中。通为不思议之业用。是则总是一如来藏。随染净熏变。以致真妄各别。互相含摄。故云以是二门不相离故也。此明如来藏不思议熏变之妙。故以此各总摄标显。向下论文中生灭因缘染净熏习。皆发挥此三字而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此显最初生相。即名为意)。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此显能转真智而为妄见者亦意也)。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此显精明识体。圆现五尘境界。所以任运恒起。持而不失。常在前者。亦意之力。取以为境。此三细也)。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此显八识虽能圆现五尘。现而无分别。至分别染净取舍者。乃意为主也。此六麤之智相也)。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此正显念念相续不断者。指归于意也。以一念最初无明。虽生三细。心境尚未和合。故不相应。因智识分别。取以为境。而念念攀缘。生生不断者。名相续相。皆是意转。故此三细二麤。皆名意也)。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上言念念相续。乃自体相续。今云住持过去等业不失。乃令他生死相续。以此意乃执取善恶染净等法。以赖耶所藏之处以为种子。名我爱执藏。故不失坏。以作未来长劫生死之因。亦意之力也)。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此明以前所藏善恶种子为因。能感未来生死苦乐之果而不差者。亦意之力也)。能令现在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此明众生日用念念攀缘者盖由种子习气内熏。发起现行。念念不断。现前起业者。亦意之力也。下结妄源)。是故三界虗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结过归意也。谓如来藏中。本无三界生死虚假之相。故曰唯心。于今现有三界之相者。乃意依心所作耳。若此妄意一念不生。则无六尘之相。尘相既空。则妄见亦泯。一心圆明。如此则六尘境界又何从而有耶。盖显生死乃意依心所作耳)

此详约位以辩离惑渐次浅深。广明还净因缘也。由前略示还净。顿破最初根本无明。非三贤十圣所能。唯佛能了。故此详示依位渐离之次第也。言信相应地者。乃从信入住。入生空观。单破见思。即见爱烦恼。此地虽发心志断无明。其力未充。麤垢先落。止能断见思耳。执相应染。乃六麤执取计名字相。为见爱烦恼。属第六识。正二乘所断。不断相应染。乃相续相。天台以此名界内外尘沙惑。三贤断此。乃登初地。故从初住至初地能离。以舍分别二障故。分别智相应染。乃六麤之细分。即智相。属俱生我执。然地上虽志破无明。以从初至七。有相观多。但能破俱生我执耳。现色不相应染。乃现识。此在八地。证平等真如。得色自在。故能离之。能见不相应染。乃转识。为见相。九地得心自在。故能离之。根本业不相应染。乃业识。即业相。此依十地满心。至等觉金刚道后。断此即入如来果海。此上离染还净之渐次也。上云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是则六染皆依无明为根。六染乃无明差别之相耳。今染心既灭。则无明亦随灭。今云不达一法界义等者。正指忽然起念之无明。亦从信相应地观察云云。乃至如来地究竟离也。实教断无明约四十二分。初发信心志断无明。义见于此。然生灭因缘。义该染净生灭。此还净因缘也。

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