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记。主。也。长水。地名。子璿。讳也。修者。古记多种。未免有繁简之失。故大师重为修定。名笔削记。令得其中也。
△将释论疏。大分为二初。总叙宗旨。二开章释文。
初总叙宗旨。
【记】中印度境。有噳罗尾儞者。此方翻为马鸣。于佛灭后六百年内。破邪见幢。树正法宝。宗诸实教。造兹一论。名曰大乘起信。说有五分。大判为三。初因缘分。即序分也。明论发起。由八因缘。非同率尔。无利益故。后之一分。劝修利益。即流通也。劝于此论。生信思惟修习。得大利乐。流至后代。益众生故。中间三分。即是正宗。谓立义一分。略标纲要。立一心法。列二种门。举三大义。因果俱运。略为下文而张本故。解释一分。由前略标。义理未畅。是宜广释。令义昭然。以生解故。信心一分。说四种信五种修行。令诸众生。信根成熟。入不退故。此上三分。是前因缘所起。是后一分所劝。由是俱号正宗。已知论文三分大节。应知能解疏文若何。以疏前有序为序分。开章已下为正宗分。后文既无申述回向。乃阙流通。既而三分不具。即分为二。初总叙宗旨。二开章释文。今初总叙也。
【记】此即疏主所撰也。序有二义。序者。叙也。谓叙述一论之大意故。又训绪也。即制疏入作之端绪故。今是初一义也。
△序中分二。初叙论大意。二造论因由。
初叙论大意(四)。初叙一心法。二显真如门。三明生灭门。四二门不二。
【记】所以列此四者。葢叙一论之大意。莫越于斯。从始至末。摄无不尽。
△初叙一心法。
【记】初叙一心法者。立义文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解释文云。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乃至二门不相舍离等。故此叙之也。
△三明生灭门。
【记】叙生灭者。即下立义文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解释文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乃至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今叙之也。
【记】十征释者。十段之中。皆初一句是征。余皆释也。显十因者。谓有十翻。先问后答。以显造论十种缘起也。
△次别释(十)。初智辩。二法化。三巧示。四显明。五依本。六藉力。七为义。八因缘。九由起。十机益。
初智辩。
【记】依何本者。此征菩萨造论。必有所凭。若无依据。便同虗诞。佛圣言。即至教量。正道理。即比量。定量。即现量。
至教者。谓一切智人。无所不鉴。具足五语。言必诚谛。依此立论。决定可信。无有虗妄。故取为本。圣言之语。通于三乘。余人有所不知。由是拣之。故言佛也。次先标比量者。以论宗经故。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众相者。谓因三相。由彼为因。于所比宗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今言正道理者。为简一切邪谬因故。若因不正。宗义亦邪。由是故言正道理也。
现量者。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此有四类。一。五识身。二。五俱意。三。诸自证。四。一切定心。此上四种。皆现量也。今言定量者。以此四义。缘色等境。是决定故。亦可前正道理中。具含二量。谓比度生解及自证知。俱无谬妄。咸正道理。定量一句。总指三量。俱是决定。取此为本。可信从故。
△六藉力。
【记】为何义者。此责既假三宝威加。造立兹论。有何义意。切慕此耶。
助扬化者。如助谓赞辅。扬。谓发挥。化。谓教导。是则赞辅如来。发挥法门。教导群品。以十方诸佛。迭为师资。互相赞弼。令法道流行。众生受化。今论主示居因位。师我牟尼。宗经造论。故云助化。摧邪显正者。谓如来在日。邪见者佛自调伏。佛灭度后。苟有斯类。人无制止。今论主为摧彼邪徒。令邪教不兴。立我正法。令生正见故。下论中显示正义。对治邪执。是也。护持遗法者。谓佛所说法门。至灭度后。总名遗法。今造论发扬。令无坠地者。名为护持。展转弘传。灯灯不绝。以至来劫。名久住世。
报如来恩者。佛留教法。意在传弘。展转度人。令至大果。若不传演。逆佛本怀。是谓辜恩。苟能显发妙门。光昭大教。众生获益。不绝大猷。斯则顺合佛心。雅称宗祖。名为报恩也。故智论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徧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若有传持正法藏。宣扬教理度群生。修习一念契真如。此是真报如来者。然上五句。说有二意。一则各自别说。一句是一意。谓助佛扬化故。摧邪故。显正故等。二则蹑迹通论。从一至五。展转相由。即助佛扬化者。为摧邪故。摧邪为显正故。乃至报如来恩故。
△八因缘。
【记】由何起者。此责菩萨造论之心。因何而起。大悲者。即同体无缘。拣非爱见。故云大也。
愍。谓哀愍。即能悲之心。物。谓众生。即所悲之境。凡夫恋生死。执常乐我净。故云迷。二乘爱涅槃。著无常等四。非其正趣。认以为正。故名为谬。造论为彼。令反迷为悟。舍偏入圆也。
△十机益。
【记】三藏者。经。律。论也。此约所诠戒定慧学增胜而立。谓诠定增胜。名为经藏。诠戒增胜。名为律藏。诠慧增胜。名谓论藏。言增胜者。以一一藏。通余二故。
第一经藏者。梵云欲底修多罗。或云修妬路。素呾缆。此云契经。契。谓契当所诠法义。契合所化机心。经。谓贯穿所说义理。令无散失。摄持所化物机。使无颠坠。故佛地论云。贯穿摄持所应说义。及所被机。故契经即藏。持业释也。第二律藏者。梵语毗奈耶。或云毗尼。或云毗那耶。义翻为律。以明持犯法则轨度。有如此方条法之制。取此类也。律。法也。古翻为调伏。谓调炼三业。制伏过非。调炼则通于止作。制伏则唯明止恶。或翻为灭。谓身语意恶。焚烧行人。义同火然。戒能止灭故。或云清凉。以能息恶炎炽相故。此则俱就所诠之行彰名。调伏之藏等。依主释也。第三论藏者。梵语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则所对之境。谓无为涅槃。及四真谛。对即能对之心。谓理量二智。此二对彼。妙尽理源。拣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目前。名为对法。即对法之藏。依主释也。
此论属彼。定非经律。故云对法藏摄。问。瑜伽论说。谓诸一切了义经典。循环研核摩呾哩迦。据此。则对法藏摄。亦是佛说。此论既是佛灭度后。菩萨所造。何得亦入对法藏耶。答。佛所说法。有其三种。一。佛自说。二。加他说。三。悬记说。今则后说也。故摩耶经云。佛记马鸣。然正法炬。灭邪见幢。善说法要。既蒙悬记。即同佛言。故得此摄。问。若言悬记。故得入论藏者。岂佛灭后。一切造论菩萨。尽是悬记耶。由斯难故。今助一解。以佛所说。虽有论议。并属经藏。以十二部。俱名经故。菩萨造者。但名为论。或宗彼经。或随解释。故此所摄。亦不相违。
二藏者。此则约人所立也。谓于三藏之中。诠示大乘理行果故。名菩萨藏。诠示小乘理行果故。名声闻藏。故庄严论。及摄大乘说。由上下乘差别。故有声闻及菩萨藏。
然约人说。人有三乘。合分三藏。以缘觉人。多不藉教。出无佛世。或出佛世。即摄属声闻。以四法之中。理果同故。由是但立二种藏也。若据教行有别。亦可开为三藏。故普超三昧经。及入大乘论说。以约别义。开为三藏。今依庄严等论。约于同义。合为二藏。开之与合。各随一意耳。然三藏之中。各具二藏。二藏之内。各有三藏。但约人约法。分此二三。广如圆觉疏所辨。菩萨藏摄者。以是大乘。非诠小故。故此所摄。
△三教义(二)。初总标。二别列。
初总标。
【记】诠法通局者。通则大乘终顿圆。以被机广故。诠义深故。局即小乘及大乘始教。以诠法浅故。被机狭故。又深必该浅。故云通。浅不至深。故云局。又一经能含多教。故云通。一经唯诠一教。故云局。
以义分教者。由诸家多约时分教。有所未允。遂招诤论。叙彼如别所明。今以义分。故无舛谬。此则义为能分。教为所分。得知教之浅深者。由所诠义。有近远故。
△次释义(二)。初总叙诸教。二与论相摄。
初总叙诸教(五)。初小教。二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初小教。
【记】小乘者。运小根至小果故。如羊鹿车。但能引轻。不能致远。故名小也。
但说下。释相也。即正辨所诠。之理。但。犹独也。唯也。我空者。此教所明。凡有所为。皆因缘力。中无主宰。故为我空。纵少说者。阿含经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既言无是老死。即是法空之义。虽有此说。以百无一分。故云少说。但标而已。更不解释。故不明显。以非教之正意故。今望大乘分明显了义边。故名为但。如河少水。亦名无水故。
但依下。所依根本。六识者。即前六识。彼教三宗。所说有异。谓经部无别心所。有部有别心所。觉天所说。唯一意识。随六根转。无别六异。三毒者。贪瞋痴使。害物最深。能损法身慧命。故受毒称。
染净者。若以此三为能熏。现在色心为所熏。造业受生。轮转三界。此为染根本。若以无贪等三为能熏。现在色心为所熏。断烦恼。出三界。此为净根本。染之与净。由三有无。除此更无所依。故云但也。未尽下。结成不了。不达如来藏心。本具无漏功德。故未尽净法之源。不了根本不觉。是有漏因。故未尽染法之源。此教尚不诠七八二识。岂况无明法性耶。故云未尽等。多诤论者。二十部分宗。各不相与。如群盲摸象。纷然是非。故云诤论。苟尽其源。安见如此。
△二始教。
【记】初。标论疏题目也。题是一部大纲。不得不预知悉。故须略解。题中五字。可对天台五重玄义。天台凡解经题。皆约五义。今言大者。体也。乘者。宗也起信。用也。论者。教也。一论所诠。唯体宗用。五字合故。即是名也。大谓体者。此有总别。总以一心为体。论之主质。无出于斯。谓信所缘故。解所了故。行所趣故。证所入故。因所感故。果所显故。故论初标以为法体。文云。摩诃衍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此是直目其法。名之为大。谓竖穷横徧。无碍圆融。当体受名。不因待小。故涅槃云。不因小空。名为大空。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
别者。约义所论。即有三种。谓体。相。用。即开前一心以为三义。即大涅槃三德。是也。如下文云。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故大之一字。通于三也。乘谓宗者。即从因至果以取体故。乘者。就喻彰名。运载为义。如世舟车。可以运重致远也。即喻菩萨。乘此大法。越生死野。度烦恼河。到菩提乡。登涅槃岸。故下文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此中能乘。是始觉。所乘。是本觉。能所冥符。始本不二。名究竟觉。即是所至之处。一相一味。究竟平等。更无三异。于一体中。义分能所尔。亦名一乘。亦名无上乘也。起信谓用者。以此论中。能破疑执。生正信故。起。即显发。信。谓忍乐。谓于前大乘一心三义境上。显发忍乐之心。名为起信。故论云。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此信起时。必内由本觉为因。外由师教为缘。因缘和合。内外相资。故能显发。下论云。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等。然信之一法。为众善之缘。万行之始。解行修证。皆悉由之。证极之处。名得涅槃。苟非其信。焉办斯事。故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然此论中。不唯起信。亦兼解行。谓五分论文二三是解。四五是行。既含多义。普恊舆情。欲令自浅之深。是故但标起信。
论谓教者。教即圣人被下之言。教愚成智。教凡为圣故。论。议论也。即假立宾主。自问自答。循环研核。究畅真宗。谓商议论量如上法义。教诫学徒也。然论有宗释之异。此宗论也。以马鸣大士。宗法华涅槃楞伽思益等百余部实教大乘之所造故。真可谓义丰文约。无法不收。故下文云。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又云。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又云。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等。然此论文。是证真大士后得智中宗经所造。后人不思绠短。却谓泉枯。往往谤之。言非圆实。下文劝信。非不殷勤。闻思修益。备彰功利。不信毁谤。受苦弥劫。岂不勉哉。如上五字。即法喻因果。解行理智。能化所化。能诠所诠。无不具足。括尽一论。以立此名也。疏者。踈也。决也。谓踈理法义旨趣。决择文言章句。令悉通畅也。然上大等六字。约六释分别。总成五对一。能乘所乘对。谓人为能乘。大为所乘。所乘即大。能乘之大。大之乘故。持业。依士。依主。三释兼通。二。能起所起对。谓大乘为能起。信为所起。即大乘之起信。依主释。三。能。信所信对。谓信为能信。大乘为所信。所信即大乘。大乘之能信。持业。依主二释。四。所诠能诠对。谓大乘起信为所诠。论为能诠。五。能释所释对。谓疏为能释。上五为所释。二皆依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