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68-A 起信论疏记会阅序

如来称性说经。即万法以明一心。经妙矣。菩萨依经造论。从一心而启万法。论何深焉。欲证自性者。莫若愽究乎百部之经。欲通经义者。莫若专持乎五分之论。其立理也。标一心之法。开二谛之门。列三大之义。转二运之乘。其释教也。真如则无言而言。逈超于四句百非之外。藏心则不觉而觉。徧通于三乘六趣之中。言无言也。不空而空。五教之旨归。莫过是矣。觉不觉也。无异而异。十界之殊致。岂有他哉。由是真妄交熏。习以成性。因缘互具。得以办心。虽三细六麤。随染缘之生起。心原不动。四位六离。依净缘之还灭。性本凝然。性凝然处。岂碍发十善三心。若波腾于智海。心不动时。无妨破五执二见。如云散于义天。苟非会相入实。乌能称体起用。其行行也。不坏信三宝于自心。坚固修五行于法界。止观二门。并运于一行三昧。事理二念。交彻于诸佛十身。其修果也。顷持秘藏。定绍佛种。纵虗空为口。万象为舌。不能美顺性之功。化道之德。如是立理。理至矣。如是释教。教备矣。如是行行。行周矣。如是修果。果极矣。非大乘无以起其信。非起信无以大其乘。信不尽于此者。亦非究竟信也。大不徧于此者。亦非真正大也。前之因缘。因为此也。后之劝益。劝行此也。佛佛说者。说此法也。经经诠者。诠此义也。是知此论。为诸佛之指标。作群经之眼目。贤圣之道途。因果之龟镜也。故我贤首大师。不以帝师称尊。释经为贵。一出译场。再思兹论。遂以白毫之口。广明绝相之文。金狮之辨。悬叙离言之义。竖约五种真如。创立始终顿圆之教相。横依五重生法。分开小大性相之宗乘。能诠体判若弥天。所被机定如劫石。四释以辨法宝。三觉以拣地位。在二门而示不二。即非异以明非一。法性统该乎佛性。智身不外乎色身。始觉有四相一念。本觉有随染性净。即净恒染。虽不变而随缘。即染恒净。虽成事而体空。或迷真为似。或执似为真。那知法体无初。生死之妄染违于理也。则有终而无始。法体无尽。涅槃之真净顺于理也。则有始而无终。若起即止之观。体真如于生灭。即观之止。会生灭于真如。自然翻无量恼而成尘沙德。转众生心而成如来藏。不唯寂妄。亦且离真。真妄双亡。唯一心在。此实莲界分身。故能智辨若尔。疏既旷远。独逗利机。神非寂照。叵测渊源。圭山大师。为中下之根。更搜精要。直录于论。石壁法师。因简奥之注。采集部函。详解其疏。长水大师。悟清净本然之后。验佛祖心口之余。庆斯论疏。犹豫释文。审句义之繁约。勘述作之利弊。详者略其详。自不烦于神思略者详其略。则不昧于源流。细为折衷。命名笔削。然又疏记别行。未曾总帙。复斋先生。悯后进之难通。重请分会。不慧(续法)念前贤之心苦。敢逆雅怀。虽不仍而不窜。亦无损而无增。遂得论注同条。窃比管弦之合。疏记共贯。宛如水乳之和。以今之视昔。莫不从此法界流。一为无量。以昔之视今。莫不还归此法界。无量为一。如是本末圆融。阖开不二。非夫悟入佛祖意也。孰能信受于此法乎。欲穷理者。宜尽心焉。

康熙庚申七月十九灌顶行者(续法)题于慈云丈室

No. 768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卷第一

【记】初。标论疏题目也。题是一部大纲。不得不预知悉。故须略解。题中五字。可对天台五重玄义。天台凡解经题。皆约五义。今言大者。体也。乘者。宗也起信。用也。论者。教也。一论所诠。唯体宗用。五字合故。即是名也。大谓体者。此有总别。总以一心为体。论之主质。无出于斯。谓信所缘故。解所了故。行所趣故。证所入故。因所感故。果所显故。故论初标以为法体。文云。摩诃衍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此是直目其法。名之为大。谓竖穷横徧。无碍圆融。当体受名。不因待小。故涅槃云。不因小空。名为大空。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

别者。约义所论。即有三种。谓体。相。用。即开前一心以为三义。即大涅槃三德。是也。如下文云。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故大之一字。通于三也。乘谓宗者。即从因至果以取体故。乘者。就喻彰名。运载为义。如世舟车。可以运重致远也。即喻菩萨。乘此大法。越生死野。度烦恼河。到菩提乡。登涅槃岸。故下文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此中能乘。是始觉。所乘。是本觉。能所冥符。始本不二。名究竟觉。即是所至之处。一相一味。究竟平等。更无三异。于一体中。义分能所尔。亦名一乘。亦名无上乘也。起信谓用者。以此论中。能破疑执。生正信故。起。即显发。信。谓忍乐。谓于前大乘一心三义境上。显发忍乐之心。名为起信。故论云。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此信起时。必内由本觉为因。外由师教为缘。因缘和合。内外相资。故能显发。下论云。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等。然信之一法。为众善之缘。万行之始。解行修证。皆悉由之。证极之处。名得涅槃。苟非其信。焉办斯事。故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然此论中。不唯起信。亦兼解行。谓五分论文二三是解。四五是行。既含多义。普恊舆情。欲令自浅之深。是故但标起信。

论谓教者。教即圣人被下之言。教愚成智。教凡为圣故。论。议论也。即假立宾主。自问自答。循环研核。究畅真宗。谓商议论量如上法义。教诫学徒也。然论有宗释之异。此宗论也。以马鸣大士。宗法华涅槃楞伽思益等百余部实教大乘之所造故。真可谓义丰文约。无法不收。故下文云。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又云。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总说。又云。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等。然此论文。是证真大士后得智中宗经所造。后人不思绠短。却谓泉枯。往往谤之。言非圆实。下文劝信。非不殷勤。闻思修益。备彰功利。不信毁谤。受苦弥劫。岂不勉哉。如上五字。即法喻因果。解行理智。能化所化。能诠所诠。无不具足。括尽一论。以立此名也。疏者。踈也。决也。谓踈理法义旨趣。决择文言章句。令悉通畅也。然上大等六字。约六释分别。总成五对一。能乘所乘对。谓人为能乘。大为所乘。所乘即大。能乘之大。大之乘故。持业。依士。依主。三释兼通。二。能起所起对。谓大乘为能起。信为所起。即大乘之起信。依主释。三。能。信所信对。谓信为能信。大乘为所信。所信即大乘。大乘之能信。持业。依主二释。四。所诠能诠对。谓大乘起信为所诠。论为能诠。五。能释所释对。谓疏为能释。上五为所释。二皆依主也。

【记】夫者。发语之词也。如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又云。夫易。广矣大矣。或句中句下。皆助语词也。真心二字。正指法体。真。谓真实。拣非伪忘。心谓灵鉴。要妙中实。凡言于心。然有其四。一者。梵语讫利䭾耶。此云肉团心。即人之心藏也。其色赤。形如莲华。上有七叶。色法所摄。二者。质多。此云集起。即第八阿赖耶识。以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三者。缘虑心。此通八识心王。以各能缘虑自分境故。四者。干栗䭾。此云坚实心。谓如来藏。自性清净不生不灭心也。今所明者。正是此尔。所言真者。拣余心故。若称实言之。但是一心。贯于真妄。以论标立为大乘法体。即总相心也。于一心中。方开二门。今虽云真。乃是以别显总。此心若在初门。但名真如。若在后门。但名本觉。应知真心是总。真如是别。

寥。谓空寂。廓。谓旷大。空即中无妄染。寂乃其性湛然。旷谓德用无边。大则体周法界。故下文云。从本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此心之空义也。又经云。妙觉湛然。周徧法界。斯寂义也。又经云。觉性徧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徧满法界。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徧满法界。斯旷义也。又下论云。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等。则大义也。既而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湛然常住。妙德无边。由是乃云真心寥廓。故华严疏云。寂寥虗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也。问。太虗空界。亦空寂。亦旷大。与心何异。答。太虗则以无为体。故云空。一向凝然。故云寂。阙其德用。旷义不成。为心所包。大义无准。岂同真心。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德用无边。性起为相。冲虗妙粹。炳焕灵明。越彼太虗。方之海印耶。此上则显。心。之。德。相。也。绝言下。明。心。之。离。过。绝。谓断绝于辞也。言。谓语言。即闻慧境。象。谓似像。属于义也。即思慧境。故系辞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頥。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筌。是捕鱼之器。[(ㄇ@(企-止))/弟]。即网兔之具。此二即言象喻也。今显真心。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绝也。谓心体离言。非可以言语取。心体离念。不可以识情求。口谈词丧。心缘虑亡。故下文云。从本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又云。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等。皆明心离过也。筌[(ㄇ@(企-止))/弟]喻言象者。[(ㄇ@(企-止))/弟]能网兔。喻言能取象。筌能捕鱼。喻象能取意。今法喻双举者。为成文故。然筌[(ㄇ@(企-止))/弟]之语。是周易略例正文。故彼文云。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犹[(ㄇ@(企-止))/弟]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ㄇ@(企-止))/弟]。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然则言者。象之[(ㄇ@(企-止))/弟]也。象者。意之筌也。存言者。非得象。存象者。非得意。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易中举此。明寻言得象。寻象得意。得意须忘象。得象须忘言。苟不能忘。皆非得旨。此乃约人以明。劝人舍筌。今文但约本性。直就法体。说离言象。非约劝修。虽借彼文。不同彼意。冲漠下。别约横竖以显心。之。德。相。冲。谓深也。此明心之体性。竖穷三际而洞然无底。故经云。甚深法性。诸佛行处。又云。幽䆳深远等。漠。谓沙漠。此显心之德相。横徧十方而旷然无边。故经云。觉徧十方界。本性圆满故。此乃穷三际而三际不迁。徧十方而十方无外。又冲。谓刚柔得所。漠。谓名目难及。以此心性。虽体离相而随缘成事。虽随缘起而本性不变。此随缘不变之体。不可以智知识识名言名目。故云冲漠也。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希。谓无声。夷。谓无色。老子云。听之不闻曰希。视之不见曰夷。此乃重显深广之相。深故听之不闻。广故视之不见。谓此心体。唯证相应。非是见闻之所及故。忘境等者。此亦显心。离。过。忘。谓于法不记。斯亦绝无之义。境。谓所证之理。智。谓能证之心。凡言境智能所者。葢约反迷从悟。对染说净。皆属生灭。今此显示非染净之一心。绝迷悟之极致。尚不可立真妄之名。岂存乎能所境智。故楞伽云。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远离觉所觉。又圆觉云。觉所觉者。不离尘故。以一心之体。绝凡圣。亡因果。离性离相。不有不无。焉可更言境智能所。故云忘也。楞严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斯之谓欤。

△二显真如门。

【记】前门但约绝待。亡诠旨。离性相。故云寥廓冲漠等。今门约对生灭。显不生灭。待妄立真。故云真如门即下立义文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解释文云。心真如者。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乃至云。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今疏叙彼也。

【记】非。无也。不也。然生灭与不生灭。须约三性分别。且约三性自相说者。谓徧计妄法。一向生灭。圆成实性。一向不生灭。依他假法。相同徧计。似生似灭。性是圆成。不生不灭。若称实言之。则三性皆无生灭。虽然。且无义不同。何则。谓徧计。即无法可生。无法可灭。如绳上蛇。依他。乃即生无生。即灭无灭。如麻上绳。圆成。即中无前二生灭之法。如麻上无绳无蛇。唯识颂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圆成实性。即是真如。故云非生灭也。然此但明圆成。当体不生不灭。亦不和会泯于生灭之法。故圆觉云。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故下文云。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又云。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恒常等。此即显真心不变也。四相等者。四相有三种。一。微细四相。谓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但是有为。皆为所迁。即生住异灭也。二。果报四相。即生老病死。涅槃经中。名为四山。如彼经云。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当有何计而能免彼。波斯匿言。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念持戒布施。佛赞善哉。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常来逼切人等。三。一期四相。谓始从迷真。终至造业。八相生灭。通束为四。谓生相有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有一。若反迷断时。始从初信止灭相。终至十地断生相。如下具明。今言不迁者。即微细四相。兼于余二。以四相迁有为之法。心是无为。非所作性。故不能迁。文中略举初后以摄中间。故云非生灭也。无去来者。谓此真心。不向前际去。不从后际来。亦不现在住。现在住者。即是诸有为法。故唯识云。住表此法𫏐有用。今不同彼。故云无也。三际等者。际。时限也。莫。无也。易。谓变改。三际虽是能易之法。能迁变有为。令其改易。心非有为。故不能易。净名云。但以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三明生灭门。

【记】叙生灭者。即下立义文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解释文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乃至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今叙之也。

【记】文中初句标生。灭。所。以。余句释生。灭。之。相。但者。语词也。以。由也。此性虽寂寥虗旷。冲深包博。非生非灭。不垢不净。然不住此一向寂灭非染净中。而随彼能熏。成一切法。随染。即九相生灭。随净。即三乘圣道。皆由真如以无住为其种性。亦由性是无住。故能然也。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楞严云。本此无住。以立世界及诸众生。非同他宗明真如体。一向坚密。犹如玉石。不受熏习。不能随缘。但说赖耶为染净本。受熏持种也。随派句。喻。明。也。水分流。谓之派。路分径。谓之岐。今取岐派。共为一喻。谓如一源之水。随何岐路。分流成派。真心亦尔。随何因缘。作凡圣等。如下即明。逐迷下。正辨生。灭。之。相。逐。随也。任从也。迷则背觉合尘。悟则背尘合觉。然其迷悟。各具因缘。迷中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悟中以本觉内熏为因。师教外熏为缘。若随从迷中因缘。即沉于生死。则一切有漏染法起。一切无漏净法灭(灭即隐灭)若随从悟中因缘。即升于觉路。则一切无漏净法起。一切有漏染法灭(灭即亡灭)。如下文说。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麤。即沉沦五道。是为逐迷也。本觉内熏为因。师教外熏为缘。发解起行。即超升佛果。是为从悟也。迷之与悟。皆是性为。迷悟虽殊。不思议一。故经云。无始时来性。一切法依止。由此有诸趣。及证涅槃果。华严经中性起法门。即斯义也。又涅槃云。佛性随流成众味等。楞严云。譬如虗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日照则明。云屯则暗等。皆显真如不住自性。随缘成法也。

△四二门不二。

【记】上说真如生灭。其义迢然。虽行相不同。然理归一揆。二而不二。故有此门。即下解释文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乃至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今此叙之也。

△科中分三。初法。二喻。三结。

初法(二)先正明不二。次释成无碍。

先正明不二。

【记】文中六句。初二句。明教显理。将者。当也。且也。欲。谓希愿启。谓开发。了义大乘。名为深经。终实圆理。故曰妙旨。佛亲说时。利根者得入。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灭度之后。昏钝性障诸阿颠迦。其犹昏衢。昏衢之体。是谓二障。大士思欲发挥圆实旨趣。令彼迷者。去无明暗。佛昔曾破。今更重明。故云再曜。次二句。破邪归正。斥。谓指破。心行理外。总名邪见。非但不信因果而。此乃凡夫外道二乘。俱名为邪。故迦叶言。我等自此前。皆名邪见人也。颠。顶也。以头向下。故名颠倒。或颠者。病也。眸。即目瞳。此举喻也。如人眼之有病。妄见空华毛轮二月等。又颠。即心狂。由心狂故。目覩诸物。皆悉不正。谓非亲见亲等。彼邪见者。亦复如是。于性空处。见生死涅槃。于妙明中。成分别见妄。正趣者。真菩提路也。往而却还曰归。众生迷见。不依正道。旁行五趣。纵出三界。亦落无为坑中。今欲令彼不循异辙。还向直道。无诸委曲也。后二句。结成顿益。初喻。次法。水初出可以滥觞曰源。即者。人也。如人㴑洄。穷其水本。名为还源。以喻行者。反生死流。归于本际也。得本际者。名觉心源。故下文云。觉心源者。名究竟觉。若准他宗说。三无数劫。修习广大行愿。方成正觉如挹流讨源也。今言可即非遥者。谓只于生灭之处。示彼因缘无性。四相本自不生处即真实。如下论云。四相本来平等。唯一觉故。又云。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又南岳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肇公亦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斯皆可即非遥之义也。如示万派之水。即是本源之水。无二别也。如是。则一念契真。即名为佛。岂待多劫而远求耶。顿益之义。昭然可见。

△三正造诸论(二)。初广论。二略论。

初广论。

【记】一句。征也。依何智者。起论之体。莫先于智。无智不能起论。故佛法中。智为根本也。斯则因明论。六因之中智生因也。以有智故有义。有义故立言。故此十中。先责其智。谓依下。释也。然菩萨之智。有权。有实。实智诣理。虗通往来。符会真体。名洞契心源。心源。即无相真理也。契此理故。名无生忍。即根本智也。权智干事。建立佛法。成就众生。随其根性。授与法药。令得服行。名随机巧妙之辩。谓顺其根欲上中下品。故曰随机。言无疎拙。曲成万物而不遗。故名之为巧。巧无巧相。不可以言议思度。故名妙也。此智腾之于口。故名为辩。此辩有四有七。四谓四无碍辩。即法。义。词。乐说也。亦名四无碍智。但在心在口用处不同。故得智辩之名。其体一也。七辩者。一。捷辩。卒答不思。须即言故。二。无断辩。相续连环而无竭故。三。迅辩。明于理事。心无痴暗。言音迅疾。如悬河故。四。随应辩。应于时机。无差异故。五。无疎谬辩。所说契理。无差失故。六丰义味辩。名数理事。皆无量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辩。此辩有五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其声哀雅。如迦陵频伽。四。能令众生。入心爱敬。五。若有闻者。欢喜无厌具此五者。名最上也。此上四七之辩。皆因本智证理而后得故。名后得智。巧妙之相。在三四两门。然圣智圆通。必须理事双照。随阙一种。则非圆智。今论主迹居八地。正证无生。入真如门。即根本实智照生灭门。随彼事量。一一观察。知机设化。应根巧说。即后得权智。权实二智。随用虽殊。然体无二。依此一体圆智而建立论文。故十地论。称叹说者。有三辩才智。谓真实智。体性智。果智。前二即根本后得。后一即后得之用。谓依体性。起巧妙说。故言果也。今此所明。通前三智也。

△二法化。

【记】示何法者。知论主所依。非是下凡有漏之识。但依二智无漏建立。凡所有言。尽合真理。契会时机。必无过矣。如其所示。是何法门。令彼信解修断入证耶。故此征之。谓一心下。释也。然大乘法体。是众生诸佛无二真源。不分染净真妄差别。而能具摄一切诸法。寂焉不动。灵鉴无昧。故名一心。而此心体。非真非妄。能真能妄。故开二门。门者无壅。虗通往来。出入自在。开阖无妨之谓也。依心无相。立真如门。依心具法。立生灭门。二门互通。开阖自在。俱以一心为源。故云心真如心生灭也。

三大者。即二门下所示之义。谓真如门。唯示体大。生灭门。具示三大。故下论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四信者。谓信真如及三宝也。信心是一。信境有四。故成四信。故下论云。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乃至佛法僧。常念亲近修习如实行故。五行。谓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之法。成就前来四种信心。令成根不退。入正道故。如下广明。所言等者。法相至多。今疏从一至五增数略列。不及多云。故言等也。若具言之。即二觉。四位。四相。四镜。三细。六麤等。不能广引。然疏列虽少。无法不该。以生灭一门。具明世出世间一切法故。此等皆是所示之法。虽通云示。然示义有别。谓于上诸法。示令信解行断证等。配文可见。由是疏中通云示也。

△三巧示。

【记】以何显者。意责前之善巧。乃是展彼义门。令一成多。今欲令此义理。皎然可见。由何方便而得显明。以。由。显。明也。音即音声。字。即文字。声无声相。字无字相。故云妙善。谓论主于权实无碍智上。流演声名句文。是无漏善性所摄。不同凡夫属于无记。故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斯则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也。华严十地品中。喻空中风画等。皆显声名句文。非有非无也。斯皆谓之妙音善字。譬。比也。喻。晓也。即以近事比类。令于深法得晓了故。无著云。喻者。见边义。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合正说。名之为喻。师子觉云。所见边者。谓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显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名为立喻。然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缾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偏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虗空等。然离十过。方为正喻。同喻五过。谓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无合。倒合。异喻五过。谓所立法不遣。能立法不遣。俱不遣。不离。倒离。

宗。谓所成立法。因。即宗家因由所以。与前譬喻。皆为能立。故因明论云。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然宗者。有体。有依。依有能别所别。依体之上。共离九过。方为正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世间相违。自教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因有三相。谓徧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徧无性。然因有二种。谓生因。了因。生因如种生芽。了因如灯照物。然此二因。各有三种。生因三者。一。言生因。二。智生因。三。义生因。了因三者。一。智了因。二。言了因。三。义了因。广如彼疏。然此因支。离十四过。方为正因。谓两俱不成。随一不成。所依不成。犹豫不成。共不定。不共不定。同品一分转异品徧转。异品一分转同品徧转。俱品一分转。决定相违。法自相相违。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然此三支。共离三十三过。并诸阙减等。今非正意。不能具陈。然今论中。虽说宗因譬喻。不同因明三事合集。成于比量。但今文中。或单举宗义。或双举宗因。或举宗喻。或举因喻。如下论云。一者法。二者义。此之法义。是因明前陈后说。有法及法。如立量云。一心是有法。定具三大故为宗。因云以有真如生灭二相故。此但举其宗因而不引喻。或云。真如是有法。定不可立不可遣故为宗。因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此亦但举宗因也。余皆例知。若以此论对五性宗。具足三支。应立量云。一真如性是有法。定能随缘故为宗。因云是有为法平等所依故。同喻如虗空。

能令下。结指。谓前妙音等为能显。法义理趣为所显。由前巧便。遂令义理明显可见也。此上二段。即前洞契巧妙之相。上之巧便。即前智也。同记心轮。此之音显。即前辩也。同佛正教神通轮矣。

△五依本。

【记】机何益者。既为众生造论。其有被此化者。得何利益。

谓令下。有四益。信。谓十信。闻思修慧。即三贤。证入。即十地。因满。即究竟位。此则未信者令信。未解者令解。未行者令行。未证者令证。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始从凡夫。终至等觉。受斯化者。咸得利益。本疏则云六益。谓信。及三慧。证入。因满。大同小异。开合两通。然上十因。意义相续。若不料简。宁免混然。今近取譬。令无所惑。如构大厦。先。要有解(起造之解。合二智也)。次。列所造(厅堂痒序等。合一心二门三大等)。三。明其相(间架向背等。合分三大等)。四。能造器(斤斧墨尺等。合妙音善字等)。五。有所凭准(依经依匠。合三量等)。六。旁藉阴功(禴祭先灵。合三宝加祐)。七。上安所尊(父母等。合报佛恩)。八。下癊来裔(子孙男女。合为众生)。九。念情深厚(有恩有爱。合大悲愍物)。十。各得所安(随彼稳便。合信解入证)。如上配合。显然不同。由是十文。无相滥矣。又此十中。有因有缘。有通有别。通则因缘不分。谓此十段。总是造论因由缘起故。别则第九为因。第八为缘。前六则因缘所资。七十则因缘之果。又此十中。不出悲智。谓第一是智。第九是悲。二三四五六七。是智之相。八十二门。是悲之相也。然论文之中。自有八种因缘。与此有同有异。同则疏论两文。不出悲智二种。异则论中但直述自所怀。为法利物。疏则具叙论主化智巧便。妙权开示。承力护法。上报下化。

问。论中何故不具叙耶。答。疏叙他意。故可具陈。论主述。但明所为。若同疏中。便成自伐。故不具叙。

△二藏摄。二初标门。二释义。

初标门。

【记】三藏者。经。律。论也。此约所诠戒定慧学增胜而立。谓诠定增胜。名为经藏。诠戒增胜。名为律藏。诠慧增胜。名谓论藏。言增胜者。以一一藏。通余二故。

第一经藏者。梵云欲底修多罗。或云修妬路。素呾缆。此云契经。契。谓契当所诠法义。契合所化机心。经。谓贯穿所说义理。令无散失。摄持所化物机。使无颠坠。故佛地论云。贯穿摄持所应说义。及所被机。故契经即藏。持业释也。第二律藏者。梵语毗奈耶。或云毗尼。或云毗那耶。义翻为律。以明持犯法则轨度。有如此方条法之制。取此类也。律。法也。古翻为调伏。谓调炼三业。制伏过非。调炼则通于止作。制伏则唯明止恶。或翻为灭。谓身语意恶。焚烧行人。义同火然。戒能止灭故。或云清凉。以能息恶炎炽相故。此则俱就所诠之行彰名。调伏之藏等。依主释也。第三论藏者。梵语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则所对之境。谓无为涅槃。及四真谛。对即能对之心。谓理量二智。此二对彼。妙尽理源。拣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目前。名为对法。即对法之藏。依主释也。

此论属彼。定非经律。故云对法藏摄。问。瑜伽论说。谓诸一切了义经典。循环研核摩呾哩迦。据此。则对法藏摄。亦是佛说。此论既是佛灭度后。菩萨所造。何得亦入对法藏耶。答。佛所说法。有其三种。一。佛自说。二。加他说。三。悬记说。今则后说也。故摩耶经云。佛记马鸣。然正法炬。灭邪见幢。善说法要。既蒙悬记。即同佛言。故得此摄。问。若言悬记。故得入论藏者。岂佛灭后。一切造论菩萨。尽是悬记耶。由斯难故。今助一解。以佛所说。虽有论议。并属经藏。以十二部。俱名经故。菩萨造者。但名为论。或宗彼经。或随解释。故此所摄。亦不相违。

二藏者。此则约人所立也。谓于三藏之中。诠示大乘理行果故。名菩萨藏。诠示小乘理行果故。名声闻藏。故庄严论。及摄大乘说。由上下乘差别。故有声闻及菩萨藏。

然约人说。人有三乘。合分三藏。以缘觉人。多不藉教。出无佛世。或出佛世。即摄属声闻。以四法之中。理果同故。由是但立二种藏也。若据教行有别。亦可开为三藏。故普超三昧经。及入大乘论说。以约别义。开为三藏。今依庄严等论。约于同义。合为二藏。开之与合。各随一意耳。然三藏之中。各具二藏。二藏之内。各有三藏。但约人约法。分此二三。广如圆觉疏所辨。菩萨藏摄者。以是大乘。非诠小故。故此所摄。

△三教义(二)。初总标。二别列。

初总标。

【记】顿教者。标名也。一直而谈。更无委曲。不历阶渐。唯指本源。故称为顿。总不下。释相也。法相者。谓徧计。依他。色心。假。实。法相虽广。不出于斯。此既不说。故名为总不说。即拣分教但说法相。唯辨真性者。此拣始教但说诸法皆空。今说不空妙有。即圆成实性也。此性圆满成就。凡圣因果。平等所依。只谈此法。故云唯辨。此二句且略标拣也。下即广示。亦无等者。释不说法相也。八识。是法相之源。一切最胜。以胜摄劣。故唯举此。然识如幻梦。唯是一心。故云亦无。此中举识。以影所缘也。请教者。斥其无实。肇公云。名无得物之功。故圆觉云。修多罗者。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下文亦云。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劝离者。令不执教。使其舍诠也。故下文云。从本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净名云。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又云。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达磨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等。

能诠教既亡。所诠义亦遣。故但诃教劝离也。毁相者。凡所有相。皆虚妄故。此则亡所证境也。泯心者。心生则种种法生故。此即亡能证智也。经云。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又云。亦无能证者。此乃妄识妄缘。能诠所诠。能证所证。一切都泯。故下文云。一切法从本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但一念等者。念生既是凡夫。相现性隐。不生宜名为佛。性显相亡。是故刹那登妙觉。等佛于一朝。故观师云。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更不假余方便。故云但也。此则释前唯辨真性。

不依下。结成顿义。既一念成佛。岂立位焉。位既不存。不亦顿乎。故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不从一地至于一地。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五圆教。

【记】圆教者。谓此教中。该收前四。圆满具足。性相俱融。刹海尘毛。交徧互入。即华严宗也。所说下。一真法界也。谓所说理事心境人法圣凡染净等法。以要言之。未有一法。离于法界。故云所说唯是法界。或可此句是总标。下皆别列。

性海圆融者。理法界。谓理性深广。故如海也。理体周徧。无有一法而不融摄。故云圆融。缘起者。事法界。谓众缘所造心境染净情器因果大小一多。各不同故。无碍者。理事无碍法界也。谓缘起事法。皆是理之所成。缘起无性。不碍于理。理能随缘。不碍于事。故得理事二无障碍。

相即相入下。事事无碍法界也。谓诸事法。各全摄理。即理之事。互不相碍。故得一一事法。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为主伴。重重无尽。如天网珠。光影互入。无碍无尽也。

然上五教所诠。不出性相。性相相望料拣。应成六句。一。唯相非性。小乘教也。但说法相。不言性故。二。唯性非相。即顿教也。唯辨真性。毁相泯心故。三。相多性少。即分教。多说法相。少说性故。四。性多相少。即终教。多说法性。少说法相。纵说法相。亦不离性故。五。非相非性。即始教。但说诸法皆空。未显真如性故。六。全相全性。圆教也。谓说一真法界。全体而起成染净法。即全相也。染净起时。性体不隐。全是真如。即全性也。

又此五教。与天台化法四教相望。但开合有异。而大况是同。彼则开前合后。此则开后合前。四教者。谓藏。通。别。圆也。且如此中初小乘教。即彼藏教。第二始教。此有二类。一始教。但说诸法皆空。即彼通教也。二分教。但说一切法相。即别教也。第三终教。明如来藏。随缘成诸染净。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即彼圆中双照义也。第四顿教。唯辨真性。即彼圆中双遮义也。第五圆教。明性相俱融。即彼圆中遮照同时义。以此三教所诠。唯是一心具一切法。即彼圆教不思议中道也。故此三教。皆属圆收。此即合彼通别为一始教。开彼圆教为终顿圆三。彼即开此始教为通别二。合此终等为一圆教。虽开合有异。而法无异也。然彼更约化仪论四。约时论五。广说如彼。

△二与论相摄(二)。初定分齐。二明相摄。

初定分齐。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卷第一

音释

音亦。合也。又和于十众也。

音年。磋。磨。竆。究也。

音核。考校也。

音梗。汲水绳也。

音益。应用谥。音示。诔行立号以易名也。谥非。

音魁。宽大貌。

音亦。解也。又繙阅经书寻究之也。

音前。美玉。

印度

此云月氏。国名。

音语。

同你。

音序。纶绪也。头绪也。

音诠。捕鱼器。

[(ㄇ@(企-止))/弟]

音弟。兔网。

陀罗尼

此云总持。咒名。

音瑞。精纯也。

责宅二音。深也。杂也。

音充。深也。

音遂。幽深貌。

波斯匿

翻胜君。王名。

音其。路旁出也。

音豚。聚也。

音条。相远各别也。

音葵。等齐也。

音密。静也。安也。

音药。举其身而上也。

粜迢二音。并足蹶起也。

音叨。藏也。

佣赁

音庸任。雇役于人也。

瞑眩

音冥衒。饮药之毒而闭目也。

音抽。病痊也。

音道。叹也。

音元。曰也。

开。上声。无声之叹也。

音喊希有也。

捞漉

音牢六。同捞摝。沉取之也。

音永。游也。

音牟。目瞳也。

阿颠迦

此翻无善心。断善根者。

音伤。杯名。滥觞者。谓泉之始流。不过杯水泛溢而

㴑洄

音素回。逆流而上也。

音邑。酌也。抒也。

音遮。甘蔗。

音渺。高远也。

音干。办也。

音执。钝也。

音夕。敏也。

音信。速。疾也。

迦陵频迦

此云妙声。仙禽也。

音雍。堆塞也。

音合。闭也。

音息。分剖也。

音但。虗妄也。

音辉。发挥。

音狄。递。代也。

音鼻。辅佐也。

音孤。负也。

音犹。道也。谋也。

音姤。造也。

音夏。房舍也。

音祥。序也。

音驾。屋之间架也。

音府。斧钺。

音药。祭祀名。

音荫。覆庇也。

音衣。后嗣也。

音怛。

音里。

音喘。差错也。

音模。手摩也。

阐提

华言信不具。无信心者。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