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卷第十

【疏】住静者。若具言之。有五缘。一者。闲居静处。谓住山林。及诸闲静等处。若住聚落。必有喧动。二者持戒清净。谓离业障。若不净者。必须忏悔。三者。衣食具足。四者。得善知识。五者。息诸缘务。今略举初。故云静处也。

【记】闲居等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閙故。名之为静。意令心寂。当须离喧。若欲离喧。宜去聚落。居阿练若。繁尘不对。止则易成。此有三处。可修禅定。一。深山绝人处。二。须阿兰若处。离于聚落。极近三里。即放牧声绝。无诸愦閙。三者。远白衣舍。清净伽蓝之中。皆名闲静处。故当第一。戒净者。欲盛妙馔。必资净器。戒若不净。定则不生。若知先所曾破戒者。当宜依法忏悔。令戒如故。以戒不净者。即有业障。令修止不成。便感邪魔病事等以为侵挠也。衣食等者。一。衣具足。以根有三故。上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而。中者。如迦叶粪扫三衣。不畜余长。下者。如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许三衣之外。百一资身。二食具足者。此有四类。上者。随得充饥而。中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下者。阿兰若处。受檀越送食。下下者。僧常食。及受请。除此。异求多积。长贪妨道。今须衣食者。若阙一种。心有所虑。得定无由。

善知识者。有三。一者。办力资缘。二者。同行劝发。三者。教授法门。如鼎三足。阙一不可。息诸缘务者。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工巧伎术。四。学问读诵。随有一事。即有所妨。令不得定。

【疏】端坐者。调身也。先。安坐静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或全跏。或半跏。若全跏者。先以左脚置右髀上。牵来近身。令脚指与髀齐。

次解缓衣带。使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以左手置右手上。垒手相对。顿置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自按摩法。亦勿令手足差异。正身端直。令脊骨相当。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徧不邪。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以舌约上腭。次闭眼不令全合。

广如天台山𫖮禅师二卷止观中说也。今略总说。故言端坐也。

【记】正脚等者。押一脚为半跏。于中以右押左为降魔坐。以左押右为吉祥坐。若两脚相押为全跏。此坐能令仪相端好。广如智论说。故偈云。见𦘕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缓衣带者。恐坐久气满不安故。不令脱落者。仪相不妙。或恐风寒故。约上腭者。御风闭气。免神散心驰故。然欲闭口。先且吐胸中秽气。吐时开口放气而出。想身百脉不通处。教悉开通。出气令尽。然始闭口。鼻中内清气。然闭口时。但得唇齿才相拄耳。眼不全合者。全开则掉。全合则昏。故但令断外光而

二卷止观者。即彼初学坐禅止观。本只一卷。开应成二也。彼有十门以修止观。第一具缘。略如疏明。第二呵欲。谓色声香等五欲。所言呵者。了知此五。恼惑众生。因之受苦。不得解脱。深生厌离不复追攀。乃名呵也。第三弃葢。葢谓贪欲。睡眠。恚。掉悔。疑也所言弃者。觉知此五。葢覆众生心性。不得解脱。如日月为烟云等翳。不得照明。今皆远离。即名弃也。第四调和者。谓调饮食不饥不饱。调睡不节不恣。调身不宽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心不浮不沉。令此五事。和畅得所故也。第五方便行者。谓欲。进。念。慧。一心。以能志乐修诸禅定。出离世间。昼夜精勤。进诸善法。念世无常。可轻可贱。禅定智慧。可贵可重。于漏无漏。拣择苦乐虗实之相。一心决定修行止观。以此名为方便行也。第六正修止观。于中有坐时修。历缘对境修。并如彼文。第七善根发。即同下文现报十益等。第八觉知魔事。如下文说。第九治病者。先须知病所起。起有四种。一。从四大起。二。从五藏起。三鬼神所作。四。业因所感。既知病。即以止观治前二。以呪力治第三。修福忏悔治于第四。第十证果。即入住不退。并如彼说。略知大况。若要备见。可寻彼文。

【疏】正意者。调心也。末世行人。正愿者少。邪求者多。诈现寂静威仪。苟求名利。心既不正。得定无由。离此邪求。故云正意。意欲令其观心。与理相应。自度度他。至无上道。名正意也。

【记】调心者。心即是意。调伏心意。令趣向真正故。末世下。出不正相。然戒定慧学。及诸杂行。多有是患。菩萨戒疏云。佛法内人。多约四位起行。谓三学及杂行。初约戒学者。有二类。一。矫异者。谓虽不破戒性非质直。依邪思计。现异威仪。眩耀世间以求名利。本无片心以求出离。然普抑余人无异威仪者。悉为无德。此是沙门贼。亦是威仪贼也。如迦叶宝积等经说。二。浅识者。谓性非深智。恃戒行。将为出离。陵他乘急戒缓之众。闻诸法空。便生恐怖。此是佛法怨贼也。出佛藏经。二。约定学。亦二类。一。约贪狂者。谓性乐名利。久在山中。心少澄静。现得定相。眩耀世人。招大名闻。普抑余人无此相者。悉以为非。此是阿兰若贼也。出华手经。二。约邪慢者。谓性非多闻。依山习定。鬼神加力。心定有见。既不善觉知即恃此起慢。当大名闻。陵灭余人。悉以为非。毁伤佛法。此是魔党大贼也。出起信论。及华手经。三。约慧学者。亦有二类。一。约浅者。谓性少听诵。学无次第。为名利冲心。急预讲说。见臆断。非毁古今。唯求利名。元无出意。恃自无行。亦轻侮戒定。此是卖佛法贼。当招大苦。出华严魔业。及楞严等经。二。约深者。谓性虽明辩。于二乘三藏。文义少通。然犹未得佛意。既当传法。唯赞名利以劝后学。非毁古今。显自独绝。恃此为德。起慢陵人。但诵持法药。而不自灭病。负深愆。况更法中起病。甚不可救奇哉。水中出火。以何灭之。此是害佛法之贼也。出佛藏十轮等经。四。约杂行者。亦二类。一。约福行者。谓性非质直。苟为奸计。共崇奇福。眩耀世人。招引重𫎪。意在以少呼多。用此活命。既遂其所求。即恃此起慢。陵蔑余人无利养者。悉以为非利养。既尔。名闻亦然。此亦贩佛法贼。出迦叶经。二。约余行者。谓性非慧悟。随学一法。即便封著。眩此所学以招名利。拨余修者。皆非究竟。此亦愚人蠧害佛法贼也。行人苟沾一患。宜深戒除去之。

离此下。明今意。皆可解。

△二安内心(二)。初约坐时修止。二约余时修止。

初约坐时修止(二)。先离境。次除心。

先离境。

【疏】一切下。除前诸境。更有余心。皆亦遣也。亦遣除想者。所遣既无。能遣不立。泯然寂静。方名止也。

以一下。问。何故能所心想。并不存耶。故此答云。以法本无想。欲顺于法性故。能所皆不存也。念念下。转释成法性无想所以。良以想无自性。穷之则空。故无生灭自体可得。此乃即生无生。即灭无灭故也。如阳炎水。本自干耳。亦不得下。若心外有实境。心缘此境时。抑令不缘。不可得故。后以心除心者。今既心外无尘。即所取无相。所取无相故。能取自然不生。何劳后心方更除耶。心若下。初习多驰。故摄令住正。是正念下。何者正念。故云外境唯心。是为正念。即复下。妄境既无。唯心亦寂。

【记】论分二。初。遣妄想。中三。一。正遣。余心皆遣者。此有二义。一。除见闻觉知外。更有心想。随何等念。悉皆除遣。二。除前数息骨锁十遍处境观想之外。更有九想八背等一切事定观想。悉皆不依。以今心心向理故。拣去事想。故云皆除。所遣等者。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故亦须除。是则幻心灭故。幻灭亦灭也。以一切等。二。释成。顺法性者。虽言一切法。意在真性。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广如真如门说。斯则离心缘相也。转释等者。科指此文。良以下。释此文意。前言法性本无想者。实由想体自空。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此葢本空。非推之使空也。此乃下。会释文旨。非谓待无念时。方始不生不灭。以念念生处。即是无生。念念灭时。即是不灭。如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阳𦦨喻明可见。亦不等者。三重拣。若心等者。先反纵。意云。外境若实有体。抑心不缘。终不可得。以不可不缘之故。后得以心除心。此即纵其可除也。然剩者之一字。复详此文。似剩不故者之三字。但只可言。抑令不缘可得。后以心除心也。义方彰显。今既下。次。正明。既知无境。心自不生。岂得放心外缘。后更除遣。岂非自徒劳耶。如人令子为非。又复谴责。斯何理耶。心若等者。二。住正念。二初。正显。初习等者。此与前为异。前则不放心外缘。此乃任运驰散。外境等者。本无境界。妄起攀缘。是名不正。今则观境无境。知心无心。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当尔之时。分别不生。故名正念。即复等者。二离相。唯心寂者。此唯心之相。亦不可得。前则离能所分别唯一实相。名为正念。今则正念亦无自相。以凡所有相。皆虗妄故。斯则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也。

△二约余时修止。

【疏】以此真如三昧。能生无量三昧。故名三昧根本也。

若人下。文殊般若经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乃至广说。是名上。皆一行三昧。入一行下。明无量三昧。

【记】当知下。初。蹑前生起。若人等。二。正明本义。

以此真如等者。由真如是一切法根本故。修此三昧。亦与一切三昧为根本也。

修行渐能生者。此三昧既是根本。若入此者。则能生长一切三昧。以末从本生。故诸三昧。自此成也。

文殊下。引证。法界一相者。所缘之境也。系缘法界者。能缘之心也。停心谛理。与境冥合故。诸佛法界者。诸佛所证法门。河沙无量。隔别不同。然亦一一不异法性。入此三昧者。皆悉得知。无有差别也。

是名下。消释彼文。上义证前文。下义证今文。如理会通。

△三辨魔事。

梵语魔罗。此云杀者。谓能夺行人功德之财。杀智慧之命。而言事者。葢佛以功德智慧。度众生令入涅槃为事。魔不如是。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以魔乐生死故。三界群品。尽属于魔。今修行之人。志欲出离三界。又发弘誓。广度众生。魔惧减少眷属。故来挠之。令其退堕。行人要须辨识而降伏之。然有四种之异。一。烦恼魔。二。蕴魔。三。死魔。四。鬼神魔。前三在内。以内修伏之。鬼魔在外。呼名相降之。故今甄辨。

△于中二。初略二广。

初略(二)。初魔事。二对治。

初魔事。

【疏】一切境界。尚唯自心。何况坐中此等诸境。是故观察唯心。魔境随灭。不能娆乱。以此唯心。非彼所知故。

此是通遣之法。

【记】先。略释论旨以明通遣也。何况等者。如上所现。但是坐中一切境内之少分故。若能观心。无境不灭。故前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又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等。

以此下。唯心之义。方便教者。尚不能知。岂彼魔外。能解此理。大论云。蝇能缘一切物。唯不能缘热铁。若缘热铁。蝇则成火。魔能缘一切境界。唯不能缘实相。若缘实相。魔亦成实相也。

通遣者。凡所见闻。但用此法而治。如天甘露。是病皆除。故圆觉云。除彼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此皆通遣法也。

【疏】别门遣者。

治诸魔者。当诵大乘般若。及治魔呪。默念诵之。

治诸鬼者。堆鬼者。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复击攊人两腋下。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喧。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者。则应闭目一心。阴而骂之。作如是言。我今识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律。若在家者。应诵菩萨戒本。或诵三归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出也。

治诸精魅神者。谓十二时狩。能变作种种形色。或作少男女相。或作老宿之形。及作可畏身相等。众多非一恼乱行者。其欲恼人。各当十二时中本时来也。若其多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凶等。乃至若多于丑时来者。必是牛类等。行者恒用此时。则知某兽精魅。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此等皆如禅经中。及天台止观中广说。

【记】次。广引经书以出别治也。先。别出对治中。初。治魔。当诵大乘者。如诸药草。各有功能。般若者。金刚摩诃之类。呪者。诸陀罗尼。其数非一。

默念者。恐彼闻之而解。使呪等无力。如授药令服。不可与知。

治诸下。二。治鬼。堆惕者。禅病经云。罗旬逾长者子。初出家时。迦叶佛所。教数息观。静处见一鬼。面如琵琶。四眼两舌。举面放光。以手击攊人两腋下。及余身分。口言堆。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灭或生。或作鼠形。或作马声。或作鬼吟。或复窃语。种种恼乱。令行人发狂。佛言。此鬼是拘那含牟尼佛时。有一比丘。垂向初果。犯邪命故。为众摈出。瞋恚命终。自誓为鬼。恼乱四众。堆者。以口云也。

腊吉支者。禅经云。此起尸鬼也。而言偷者。或是此鬼。爱偷死尸故。或是连下梵语。且两存之。非谓因偷夏腊也。故经云。诸腊吉支。手捉铁棒等。

戒律。即声闻戒。诸部律文。归戒。可知。

治诸精魅下。三。治神。少男女者。即顺情境。谓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等。可畏身者。或为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如嵬禅师所见。或无头。师见之曰。善哉。汝无头痛之患。或无腹五藏等。皆以言戏之。又见年少女人。师曰。贫道身如枯木。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此鬼即时飞空而返。仍有偈云。大海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

兕者。有说似牛。青色。一角。重千余斤。牙爪铦利。能伏千虎。

乃至者。若多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麈鹿等。辰时来。即龙鼍鱼等。巳时即蛇蚓鳅等。午时即马驴驼等。未时即羊鴈鹰等。申时即猴玃猨等。酉时即鸡乌雉等。时即狗狼豺等。亥时即猪㺄豕等。子时即鼠燕蝠等。丑时即牛鼈蟹等。

此等下。二。总指经书。以证其出处也。

△二广(二)。初魔事。二对治。

初魔事(五)。初现形说法(至)。五食差颜变。

初现形说法。

【疏】五对。皆如文可见。

【记】初是食差。颜句。是颜变。

五对等者。先。寄别总指也。总上魔境。共有五对十事故。

【疏】问。如现佛菩萨像。说甚深法。或是宿世善根所发。云何拣别。定其邪正。

答。此事实难。所以然者。若是魔所作。谓是善相。而心取著。则堕邪网。若实是善根所发之境。谓为魔事。心疑舍离。则退失善根。终无进趣。是故邪正。实难取别。

今且依古德相传。略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观察。

如经有言。欲知真金。三法试之。谓烧。打。磨。行人亦尔。难可别识。若欲别之。亦须三试。初则当与共事。共事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智慧观察。

今借此意以验邪正。第一以定研磨者。谓定中境相发时。邪正难知者。当深入定心。于被境中。不取不舍。但平等住定。若是善根之所发者。定力逾深。善根弥发。若是魔所为者。不久自坏。第二依本修治者。且如本修不净观禅。今则依本修不净观。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则非伪也。若以本修治。渐渐灭者。当知是邪也。第三智慧观察者。观所发相。推验根源。不见生处。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当自灭。正当自现。

如烧真金。益其光色。若是伪金。即自当焦坏。

此中真伪。当知亦尔。定譬于磨。本治犹打。智慧观察。类之以烧。

以此三验。邪正可得知也。

【记】问下。次。约通料拣也。先。问。宿世等者。如前所说三贤上。乃至于佛。能与二乘凡夫。作差别缘故。今定中所现。闻见既同。宁知邪正。

答下二。答二。初。叹难解。堕邪网者。以邪为正。故楞严云。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退善根者。以正为邪故。由是取之舍之。二俱有过。是故难也。如蹈火受焚。见宝不取。二皆有失。失故无进趣之日也。

今且下。二。正拣辨四。初标依古法。一者。深入禅定。二者。勿移旧志。三者。察其本末。

如经下。二。引经为据。三试等者。若烧之益粹打之弥坚。磨而不磷可谓真矣。共事者。若𫏐会聚。当共与之从事。从事则体其情性也。情则易变。性则不改。故可知之。如或未辨。久则见之仁者。则久而弥芳。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也。而又未辨。当用善巧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自然可见其邪正矣。

今借下。三。依法正拣。经中三喻。以验行人真实虗伪。故文云行人亦尔也。故以共事等三法试之。今文将以騐于定境。不同经意。故云借此。但借其喻。非取法也。不净观者。随看当初所修何观。或数息。或不净等。今于此禅。发其境界。即却依本时修习。便验其邪正也。

如烧下。四。合显经喻三。先。喻也。但举一喻。余则例知。故不言也。

此中下。二。合。定譬等者。据义顺合。可知。

以此下。三。结。三验等者。既以定石磨之。行槌打之。慧火烧之。邪正𫓪金。足可彰矣。

△二对治。

【疏】行者下。依自随分所有觉慧。观诸魔事。察而治之。若不观察。则堕邪道。三种验中。此当第三智慧观察。

当勤下。邪不干正。自然退故。若取著者。则背正入邪。若不取著。则因邪显正。是故邪正。在著不著也。不取著故。无障不离如智度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偈云。若分别境相。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此之谓也。斯则总显三中前之二法。以此大乘止门。唯修理定。更无别趣。故初定研磨。并依本修治。更无别法。所以合说。但依本止门故。

【记】以是义者。指前五对。

依自等者。随所有慧力。观彼境界。不妄领受。当观诸法实相。无邪不破。以知境界唯心。本自不生。终不信任。妄有取著。堕于邪网。

若不等者。以随彼境界而生取著想。其心则乱。以心乱故。失于正受。正受者。不受诸受也。今既受彼。即名为失。以失正故。师堕于邪。无所疑矣。

邪不干正者。以邪法虗妄。正法真实。真实若立。虗妄自坏。以修行者。深住真如三昧故。自然退也。

若取等者。魔所现境。意在令人取著。念心才起。堕彼无疑。若深入唯心。是邪则灭。是正则存耳。

是故等者。不著。则回邪作正。著之。则变正为邪。

不取下。然天台治魔。不离三种。一。止治。谓凡见一切外境好恶等事。悉知虗诳。不爱不怖。亦不取舍。亦不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观治。谓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能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恐怖。不惜身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现。魔境自灭。今此论中。前是观治。此是止治。止观二治。皆在不取也。

智度等者。以生心取境。境便成魔。境惑其心。即为魔事。且如色等诸法。取之则成尘贼。不取则成妙境。今观一切。唯是实相。实相之外。更无诸法。是故见有法者。皆是魔也。况于定中所见境界。可不是魔耶。

偈云等者。如经中说。有一比丘。魔欲惑之。经七千岁。竟不得便。何以故。以是比丘。不起心故。其犹密室。风不得便。风得入者。由孔隙故。魔得便者。由起念故。

斯则下。示此节(当勤等)论文。以对三试之中。当以定研磨。及依本修治之二也。

以此下。释所以。或曰。准论正念之言。但当其定。云何得有依本修治耶。故此释之。故前云。不依气息形色地水火风等。此则拣去余事观想也。又云。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又云。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等。故知深入此定。即是依本修治。更无别法以为本修也。

问。据前所说。但是魔境。及至结文。何故乃言离业障耶。答。此有二义。一则行人内有业障故。外感魔境。若离业障。则无魔事。今就本言。故云业障也。二则若堕魔网。则成业障。以魔乐生死。起爱见。贪著世间名利恭敬。由是造业。故成业障。今离魔事。即是离业障也。

△四简真伪(二)。初举内外二定以别邪正。二对理事二定以明真伪。

初举内外二定以别邪正(二)。初邪。二正。

初邪。

【疏】诸禅。谓四禅四空定等。世间诸定。及不净安般等。取境相定。皆名世间定也。

依于下。以味著定境故。不离于我。故云与外道共。共者。同得此事定故。

若离下。以其共故。若得善友护助之力。得入佛法。若离善友。则入邪道。

【记】四禅。即色界。亦静亦虑。故谓之禅。

四空。即无色界。有静无虑。故唯云定。

不净。即观身五种。谓种子。住处。自体。自相。究竟不净。广如下说。

安般者。梵语安那般那。此云出息入息。上二。即五停心观之二也。等者。更等后三。及四无量。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一切事定也。

取境相者。以非理定。但缘彼息等诸相。不称真如。不出三界。故名世间定也。然天台明诸禅定。总为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世间复二种。一。世间味禅。即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二。世间净禅。即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也。二。出世间禅有四。一观禅。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二。炼禅。谓九次第定。三。熏禅。谓师子夺迅三昧。四。修禅。即超越三昧也。三。出世间上上禅。有九。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禅。清净禅。行相广如次第禅门。略如法界次第。须者捡之。

味著等者。不同真如三昧。不住见相。及得相故。

同得等者。三乘人及凡夫外道。皆修此定。然凡夫多味著。外道带异计。所修虽同。修心有异。故得果各别也。

若离等者。前说知识缘中。须教授善知识。要知邪正。辨真伪。以差之毫𨤲。失之千里故。如此善友。岂合辜恩。故法句经中。重重显赞。然修行禅定。不易其人。欲具谙其门。须遍覧诸教。唯天台三种止观。明诸禅修证行相广在彼文。今略依初学禅观。明邪正发相。邪定发相者。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身轻欲飞。或逶迤睡熟。或煎寒壮热。见诸异境。或其心暗蔽。或起诸恶觉。或念外散善。或欢喜躁作。或忧愁悲思。或恶觉触身。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著。即与九十五种鬼神邪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内心颠倒。专行鬼法。若不值佛。及善知识所护。是人命终。还堕鬼神道中。若更生来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即当却之。若知虗诳。不爱不著。当即谢灭。若起念著。即堕群邪。正禅发相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正禅发。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葢。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輭。微妙虗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此二种相。如人与恶人共事。常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久愈见其妙。斯亦如是。行者宜深察之。故须善友教授。

△五示益劝(二)。初总标。二别解。

初总标。

【疏】止观不离者。如凡夫人。非不乐世间。无以勤修善行。约二乘人。非不怖生死。无以起于大悲。是二行不相离也。

止观不具者。谓止观相须。如鸟之两翼。车之二轮。二轮不具。则无运载之功。一翼若缺。则无凌虗之势。

【记】是义。蹑前对障离过以说。

如凡夫下。意云。不乐世间。方能修善。斯则止成于观。

约二乘下。意云。不怖生死。方能起悲。此乃观成于止。

二行不相离者。犹如合绳。乍似相违。究竟相顺也。故襍阿含经说。佛在瞿师国。阿难问上座。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修习。上座云。当以二法。所谓止观。阿难曰。多修习。当何所成。上座曰。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终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阿难复问五百比丘。亦作是说。阿难欢喜问佛。佛深印可。

止观相须等者。亦如于绳。合之方用。故涅槃说。二乘菩萨。修不均故。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无上菩提。由之难入。如能具足修习。不相舍离。则能疾到萨婆若海。故涅槃云。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由是菩萨行门虽多。总摄不过定慧。故华严云。譬如有力正。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天台宗于止观深意在此。故彼文云。涅槃真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过止观。止乃伏结之初门。观乃断惑之正要。止乃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照神解之妙术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无不备也。今之学流。焉可偏习。

又如天台说。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即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虗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貌。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法华中。诸声闻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方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应取著无为。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即当谛观心性虽空。对缘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实体。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量辨才。即能利益五道众生。是名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如此二观。犹是方便。非是正观。故缨络云。前二观为方便。因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法者。应修中道正观。若能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即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即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非唯是分别正观。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当知中道正观。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见于佛性即是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入萨婆若海。即行如来行。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著。即一切诸佛。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严定。普现色身。能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波罗蜜。即入顿悟大菩萨位。即与普贤文殊。共为等侣。即常住法性身中。为十方诸佛称叹授记。能八相成道。于十方国。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是名初发心住菩萨。然上所说依经明其三观行相。似成别异。若在行人。即须三智一心中得。不纵横并别。方是圆修也。天台空观。即此止门。假观。即此观门。中观。即此俱运门也。大约如此。

△四防退方便(二)。初明可退之人。二明防退之法。

初明可退之人。

【疏】若人下。引经。常见下。释文。若观下。引。住正句。释但往生之人。约有三位。一。如莲华未开时。信行未满。未名不退。但以处无退缘。故称不退。二。信位满足去。华开见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见法身。住正定位也。三者。三贤位满。入初地去。证徧满法身。生无边佛土。如佛记龙树菩萨等。住初地。生净土等也。此中见佛无退。是初一位。毕竟住定。是后二位。

【记】修多罗下。分二。先。依生灭门事念佛。谓依意意识心。念报化佛也。修多罗。即指阿弥陀。无量寿。瑞相。十六观。及余诸净土经。若人等六句。因。即得句果。专念。信行。愿求。愿也。回向。回因向果也。

西方极乐者。如小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乐事极故。毫无苦相。名为极乐。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光明寿命弟子国土庄严境界。悉无量故。其国土清净严美。佛身功德微妙。人天殊绝。贤圣难思。俱广彼经。不能具述。往生者。谓往生极乐土也。都有九品。由因行有胜劣。故往生有升降。华开有迟速。成道有前后。上上品者。发三种心。谓志诚心。深心。回向心。具足戒行。读诵大乘。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佛及菩萨。亲来迎接。观音菩萨。执金刚台等。至行者前。其人乘此。随佛之后。如弹指顷。即生彼国。生见佛。闻法开悟。经须臾顷。徧至十方。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乃至下下品者。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合堕地狱。经历多劫。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称佛名号。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具足十念。乘华往生。佛及菩萨。共来迎接。生彼池中莲华之内。满十二大劫。莲华乃开。观音势至而为说法。闻法欢喜。灭罪除障。发菩提心等。如要备览。请检观经。问。准随愿往生经说。十方皆有净土。云何偏指西方。答。因易缘强。胜余方故。因易者。十念为因故。缘强者。彼佛愿力故。以彼佛因中。有四十八种广大誓愿。于中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十念成就。不得生者。不取正觉。有兹所以。故偏指也。余具如瑞相经。一问。云何七日。乃至十念。便得生耶。答佛力不思议故。犹如蜾蠃。摙土作房。取彼桑虫负之。于其中教祝七日。化为子。况弥陀大圣。岂无有转物成之功。起死回生之力乎。又行人念力熏心。亦不思议故。苟能用心念佛七日。昼夜无间。必得革凡身心。为佛之身心矣。亦如桑虫。随类我呪。过七昼夜。变成蜾蠃形矣。又大本云。信乐不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亦得往生。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所以然者。一心朗念。积妄顿空。喻如一盏灯。能灭千年室暗。一星火。能烧百辆车薪。况乘如来本愿功德。若船之遇顺风。岂有不灭罪生净土乎。一称尚尔。十念者可知(二)。问。大本云。唯除五逆。观经云。五逆得生。二义云何。答。大本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则知五逆而兼谤法者。乃在所除。如不兼谤者。未必除也。良由谤则不信。不信则不生。所谓疑则华不开者是。观经但言五逆。不言谤法。则知虽具五逆。不谤法者。必定得生。如兼谤者。亦不生也。良由信则不谤。不谤则华开。所谓信则决定生者是(三)。常见二句。论主会释义也。谓住此娑婆。或值三灾八难不吉祥事。或见十恶五逆诸不善人。或自身多诸惑业。病苦牵缠。修行信心。不能成就。若生彼乐土一见佛时。信必成就。终无退转矣。故慈云忏主。以彼此较量。则有十种苦乐不同。谓此娑婆。有不值佛。不闻法。恶友缠。群魔恼。受轮回。堕恶趣。尘缘障道。寿命短促。修行退转。尘劫难成之苦。彼乐国。有常见佛。常闻法。圣贤会。离魔事。息轮回。无恶趣。胜缘助道。寿命无量。得不退转。一生行满之乐。

问。云何一生便不退耶。答。有五因缘。一如来大悲愿力摄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鸟树林。皆演苦空。四。纯诸菩萨以为亲友。五。寿命永劫。故疏释云。处无退缘名不退耳。弥陀经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势至章言。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皆是此意也(一)。问。上云见佛菩萨。皆为魔事。今何又求见彼佛耶。答。上修真如三昧。唯心无境。故见佛说法。悉为魔事。以因果殊感故。此之念佛三昧。托境显心。故见有佛现。名善境界。以因果相符故。势至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岂可将此佛境作魔境耶(二)。问。设有魔现。云何辨别。答。若得见佛。了唯心现。切莫取著。勿向他说。然念佛者。在于如来大光明中。必无魔事。或宿障深厚。及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如经论说。辨之有二。一。不与修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三)。问。真如三昧。不与念佛三昧同耶。答。无同无不同。以念佛三昧。于自心中。立佛为境。托彼佛境。显自真心。而真如三昧。即心为境。不立彼佛。唯一真心。无能所相。故无同。又念佛三昧。即念自心中本觉法身佛。而真如三昧。观诸佛与众生法身。平等无二。故无不同。所以二种三昧。念佛名胜方便。何者。念佛具三力。一。本有佛性力。二。新修观念力。此二。自力也。三。如来摄取力。此一。他力也。本如舟。念如帆。佛如便风。三事周圆。速登彼岸。若夫真如三昧。唯凭自力。设遇逆风。舟便覆矣(四)。问。古谓真佛。本无去来。云何有佛现令见耶。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以法身佛。虽无生灭。从真起应。接引迷根。则于生心。见佛来迎。犹如水澄。月自现也(五)。问。今有专心念佛。于定梦中。不能得见。又有一生念佛。及临终时。亦不生方。何也。答。专心称念。定梦不能见者。由其过去业障重故。现在善力弱故。又佛有二加。一。无障则显加。令其亲见。二。障重则冥加。暗令得益。一生念佛不生方者。持念不精诚故。生疑不笃信故。无有往生愿故。不能断贪爱故(六)。问。复有临命终时。遇诸障难。如偏风失语。狂乱失心。水火雷击。虫噉鬼害。药毒阵亡。怨贼王难。若尔。云何正念得往生耶。答。应当预忏。必蒙佛护。礼拜持诵。即忏法也。葢礼念佛者。有六种胜益。一诸佛住顶。二天神冥加。三恶鬼不害。四八难消除。五无有诸横。六临终佛迎。故知日常一心礼念。即为预备不虞法矣。如人入城干事。须先觅下安处。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下处者。预修净业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也。有投宿地者。生莲花中。不遭障难也(七)。若观下。次。依真如门理念佛。谓依无分别智心。念法身佛也。初三句。因。毕竟句。果。谓阿弥陀。唯是法身第一义谛。无有应化世谛境界。彼佛法身。即行者心。以诸佛心内众生之智。观众生心中法身之佛。故不用事念而以观观也。常勤修者。葢无时无处。不一心观佛也。观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常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竟得生者。心一观也。佛土全彰。佛一举也。身心顿入。由此因缘。生自性之净土。见本觉之真佛。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虽然法性佛土。无一众生不具。若不观念。亦不得生。住正定句。亦论主会释也。因修念佛三昧。果得住正定聚。如影响相符。定无差舛故。况依如来大智愿海。岂有不正定耶。故第十一愿云。国中天人。不住定聚者。不取正觉。又四十二愿。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四十五愿云。皆悉逮得普等三昧。常见不可思议诸佛。又颂说云。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又观经下品下生文云。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彼阿弥陀佛名故。命终之时。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下品下生既尔。余八品生可了。故知生西方者。无有不住如来种中。入正定聚。正因相应也。前之事念。于四种念佛中。当称名观像。五种念佛中。当缘境。此之理念。四种中观想实相。五种中唯心。至于无碍俱泯无尽。事理俱通也。如理思之。

【记】疏中若人等。先。别消文。但往下。次。总释义。三位者。料拣往生之人。正是说于生彼者。若观经中。具明九品。天台所判。上三品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三品是十信下。以能持戒孝养等而求生故。下三品是今时悠悠凡夫。以作众恶重罪。临命终时。遇善友劝。方愿生故。上上品。见佛闻法。便证无生。故是道种人。上中品。位当性种。上下品位当习种。一。得道有迟速。二。所乘有胜劣。得道迟速者。上上品如前。生便证无生。上中者。生经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下者。经三七日。能游十方。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乘胜劣者。初金刚台。次紫金台。后金莲华。今之三位。但就九品中前六品说。初位。即彼中三品人也。第二位。即彼上下品人。第三位。即彼上中上上品人也。以是料拣不退义故。作此判也。无退缘者。以彼寿命长远。又无女人。无三涂。无寒暑。无饥渴。无冤亲。无老病。所欲随心。常与声闻大菩萨等而为伴侣。常见佛闻法。水鸟树林。皆演苦空无常无我。念佛念法。由是善业则自然增长。尘劳则任运消灭。直至菩提。更无退转。故弥陀经云。若有人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菩提。与此秽土修行。霄壤有隔。犹如二人。共至前所。一则徒步。一则乘载。如是二人。难易可见。彼此二境。修行等差。亦复如是。然今有人。不审利害于两土。察因缘之胜劣。说空行有。数宝受贫。往往穷理以无西。沉空而谤教。信鄙俚于后代。非方便于先觉。恃为是。何是之有。谓我情忘。何情之忘。及乎赞喜谤瞋。惑之盛矣。殊不知存我入觉。觉思远焉。而罔信安养为息肩脱屣之地者。吾为其伤之弗能也。

佛记等者。楞伽经说。龙树比丘。住初欢喜地。能破有无见。往生安乐国。后二位者。即十信满足。及三贤位人。以观真如法身。勤修习故。愿生彼国。即是九品中上三品人也。初一位者。即未满十信位以下者。专持佛名。修行回向。求生净土。即是中三品等人也。则事理二念。可谓摄尽一切利钝机矣。

△五劝修利益分。

【记】劝修利益者。即流通分也。槩陈法义。广示修行。圆顿之根。必依悟入。今总举前说。劝令受持闻思修习。得利益故。文中具说三慧益相。仍举不信毁谤之过。今但云劝修利益者。何也。谓举深该浅。故不言闻思。因劝而修故。自无疑谤。由是但云劝修益焉。

△文中三。初结前生后。二信谤损益。三结劝修学初结前生后。

【疏】说句结前信心章。次说句生后此一分。如是下。通牒前三大章。

【记】如是者。指前三分所诠法也。谓一心。二门。二觉。二不觉。四位。二相。三细。六麤。五意。六染。二碍。四熏习。三大。二身。二见。三心。四方便。六度。三心相。四信。五行。二种念佛等。并说了。

然此等诸法。尽是大乘中差别法义。故云摩诃衍也。诸佛秘藏者。即大涅槃内甚深三德。是诸佛所证。非因位能穷。故名秘。多所含容而无积聚。故名藏。此之秘藏。具足三法。谓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一一皆具常乐我净。故名为德。虽有三名而无三体。如天面三目。不纵横并别。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故名秘藏。然上所说差别法义。以此三法往收。罄无不尽。或难曰。收尽之言。何谓也。答曰。如上一心。是总举秘藏体。具足三大义故。二门。不离真俗二谛。真中泯相即空是般若。显实是法身。生灭是俗谛。正是解脱。二觉中。本觉是法身。始觉是般若。始本不二是解脱。四位中。随一一位。皆有能证智是般若。所证理是法身。离障处即解脱。二相中。智净是法身般若。不思议业是解脱四镜中。如实空是法身。因熏习是般若。后二是解脱。又初是法身。二是般若解脱。后二镜中。三是般若法身。四是解脱九相中。前七属烦恼是般若。造业是解脱。受报是法身五意。六染。二碍。摄入九相。可以意得。四熏习中。染熏中。不离无明妄心境界。起成惑业。流转生死。如九相所配。净熏中。真如是法身。熏起始觉是般若。离障处即解脱。三。大中。体是法身。相是般若。用是解脱。二身中。真身属般若法身。应身是解脱。对治邪执中。能对是般若。二见无处即解脱。正理显处即法身。三心中。直即法身。深即般若。悲即解脱。六度中。皆具三种。如云以知。是般若。法性。是法身。本无悭贪。是解脱。三心相中。真即般若法身。方便业识即解脱。四信中。信真如即法身。信佛即般若。信法与僧即解脱。五。行中。前四即解脱。止即法身。观即般若。或一一行皆具三种。二种念佛中能观念是般若。事念报化是解脱。理念真如是法身。以此三法。统收一切。靡不皆尽。此三不离前之一心。斯则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皆此论摄。故云诸佛秘藏我说也。

△二信谤损益(二)。初信受福胜。二谤毁罪深。

初信受福胜(二)。先总举三慧利益。次别显三慧益相。

先总举三慧利益。

【疏】其有下一谤成罪重也。

是故下。二。诫劝止谤也。

以深下。三。释罪重意也。

以一下四转释断绝三宝之义也。于中二句。一约果人依之得涅槃。二约因人依之得菩提。菩提涅槃。即是法宝。佛僧可知也。

【记】罪重者。受持既若福多。毁谤合招罪重。准大般若经说。谤法众生。入阿鼻狱。经无量劫。遇此境坏。则寄余界地狱。如是展转。徧历十方。还至本处。罪犹未尽。今言无量大苦。是此类也。亦如法华经说。谤经之人。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等。诫劝者。但应劝也。不应。诫也。止谤者。亦是诫劝其起信。获罪如斯。谤则宜可止之。故胜鬘说。若自有智则仔细体会。若不解处。则仰推如来。非我境界。苟能如此。则何患殃及于后世耶。释重意者。或问曰。以何义故。不信毁谤者。获罪若是。故此释云。一者。害自身心。二者。害他善根。三者。断三宝种。故招罪报。极为深重。如法华云。断佛种故。受斯罪报。是也。

转释义者。又难曰。但谤此论。如何乃言断三宝种。成自他之害耶。故此释之。果人得涅槃因人得菩提者。此但约人互显影略而言。据理则一得俱得。故非别证。如心经说。菩提萨埵。依般若得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得菩提。此亦如是。法宝等者。以如来是佛宝。菩萨是僧宝。若不信此法。则无菩萨修行。即僧宝断绝。若无修行。则不证菩提涅槃。是法宝断绝。若不证果。即无如来。是佛宝断绝。三宝断绝。皆由不信毁谤。是故获罪。经无量劫受大苦也。将知大罪。莫大于谤法耳。

△三结劝修学。

【疏】三世菩萨。同行此法。更无异路。故劝修学。

【记】先举示。过去。即释迦之流。现在。即马鸣等类。未来。即今之行者。楞严文殊叹观音圆通云。过去诸如来。斯门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是故下次结劝。此当第四番也。无异路者。经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又云。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问。彼明圆通法门。此说净信法门。云何将彼证此答。圆通者。圆通如来藏心也。净信者。净信如来藏心也。圆通净信门虽异。如来藏心法无殊。不妨引证问。信是众行中初一门。何唯成此而不具余诸行(一难)。纵成净信。位亦初住。非证二果可比(二难)。前叹功德。何太深耶(三难)。答。信既为众行本。本成。余行亦办。故前云。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释初难也)。又信若成满。入住不退。堪受佛果。故前云。信成就发心者。毕竟不退。入如来种中(释二难也)。况信该果海。果彻信源。因果位殊。信心无二。清凉疏云。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初心。即信心也。华严云。若离信根。如是法性理趣。如是法门所行。如是所住境界。皆悉不能。又贤首品云。信能必到如来地。信能专向佛功德。信能生长菩提𡬾。信能示现一切佛。若得信心不退转。则获灌顶而升位。既涅槃佛智。皆生信心。则信根本之功德。岂可量耶(释三难也)。再四劝勉。其意远矣。

△三总结回向。

【疏】诸佛下先结上所说也。于中上句结义。下句。结文。

回此下次回向利益也。于中上句。明德广下句。辨遐霑。

【记】诸佛者。谓能证能说之人也。甚深下。即所证所说之法也。此中深广。是总指三大。深约竖论。大约横说。二皆绝待。故加甚广之言。谓深中之深。非对浅之深。故云甚深。大中之大。非对小之大。故云广大。或可深广大三字。别对体相用之三义。深是体大。谓实相真法。非因位能穷。唯佛究尽。故大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又法华云。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此则约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云深也。广是用大。谓过河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无有边涯。无有分限。故楞严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本妙圆心。周遍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故云广也。大是相大。相。谓义相。即前所辨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等。过于河沙无漏性德。与真如体。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非深非广。能深能广。故受大名。所言甚者。通贯三字。谓甚深甚广甚大。俱绝待故。此之三法。遍能含摄一切佛法。亦摄一切众生法。含摄虽多。俱不离一心。一心者。是诸佛所证之极致。是诸佛所说之根本。故前文云。谓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今论主以少言句。随顺此法。略而说之。言虽约略。理无不备。故云总持说也。前云。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如法性者。法性遍满。圆无际故。造论功德。如性广大。亦无有际。法性甚深。无穷尽故。造论功德。如性甚深。亦无有尽。法性无漏。离诸染故。造论功德。如性无漏。非垢非染。法性无为。离有作故。造论功德。如性无作。非有为相。不可破坏。尽于未来。如是功德。无量无尽。无漏无为。欲何所利。由是论云。普利一切众生界。然利众生。不出二种。一令离苦。谓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故。二令得乐。谓得菩提涅槃二无上乐。以众生有三乘五性。四生九类差别不同。故云一切。今回如性功德。普霑利之。令彼随自根性。咸得其益。终至究竟无上觉道耳。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卷第十(终)

音释

伽蓝

此云众园。即众僧居处也。

阿兰若

此云空寂。闲静处。远离处。无诤。

音撰。肴膳饮食也。

头陀

此云抖擞。苦行者名。

檀越

此云施主。

音加。趺坐也。

皮上声。又音彼。脚股骨也。同䯗。

音累。叠起也。

㕔上声。直而不曲貌。

音积。背脊。

音景。项也。

送上声。高耸也。

音齐。肚脐。

音壑寉。龂也。又齿内上下肉也。

𫖮

音以。庄谨也。

音鸭。压也。拘管也。

音主。牚也。支持也。

音塞。不润泽也。

音绞。诈也。妄也。

音衒。惑乱也。

音父。轻欺也。

音间。奸诈也。

𫎪

音寸。财施也。

音灭。陵慢也。

音泛。贩卖。

音妬。蛀虫。又白鱼。

𫏐

同暂。

音遣。诃责也。

音今。拣别也。

音英。苍蝇。

音歇。螫人毒虫也。

音亦。火光𤇄烁貌。

音立。击也。

音揖。两腋。

匍匐

音蒲薄。伏地貌。

音祀。野牛。

摩诃

大般若经名。

琵琶

音皮杷。琴类。

音尺。曳也。

。叫也。

拘那含牟尼

此云金仙。佛名。

音柄。驱逐也。

音蚌。杖也。

罗刹

此云速疾。亦云可畏。

音回。僧名。

音尖。利也。

音主。麋属。

音陀。水虫也。类鱼有足者。

音引。蚯螾也。亦名曲蟺。

音秋。泥䲡。

音脚。老母猴。

音元。似猴。长臂。

音稚。野鸡。

音才。狼也。

音于。兽名。

音福。蝙蝠。

音骇。螃蟹。

音菊。

音导。践也。

音陵。薄石也。

处约

居处贫困也。

音垂。同椎。掷也。

𫓪

同铅。

逶迤

音委夷。衰行貌。又衺去也。

音灶。粗暴也。

恍惚

音慌忽。失意也。又昏忘而不能明忆也。

同倏。忽也。

音涕。也。止也。

音纸。目汁凝也。

音土。口涎。

音方。脂也。

音模莫。肉间膜也。

音皮。在胃下。

忍任二音。水藏也。

音陵。飞腾也。

首楞严

此翻究竟坚固。亦云徤相三昧。

蜾蠃

音果罗。细腰蜂也。

音敛。般运。负担也。

音卓。呪祝也。

音亮。车辆。

阿鞞䟦致

华言不退转。

音凡。舟上泛风布幔也。

音谈。同啖。吞也。食也。饵也。

音润。军阵。

音俞。虑也。忧患也。

音底。至也。

音里。鄙俗也。

音洗。履也。

音磬。空也。

苏迷卢

此云妙高。山王也。

阿鼻

此云无间。地狱名。

音央。祸也。

菩提萨埵

此云觉有情。略言菩萨。

启明东庙

谓善财于福城东际。娑罗林中大塔庙处在文殊所。闻佛功德。即是启智明也。

音前。藏也。

音茂。差误也。

音占。濡洽也。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