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一切下。除前诸境。更有余心。皆亦遣也。亦遣除想者。所遣既无。能遣不立。泯然寂静。方名止也。
以一下。问。何故能所心想。并不存耶。故此答云。以法本无想。欲顺于法性故。能所皆不存也。念念下。转释成法性无想所以。良以想无自性。穷之则空。故无生灭自体可得。此乃即生无生。即灭无灭故也。如阳炎水。本自干耳。亦不得下。若心外有实境。心缘此境时。抑令不缘。不可得故。后以心除心者。今既心外无尘。即所取无相。所取无相故。能取自然不生。何劳后心方更除耶。心若下。初习多驰。故摄令住正。是正念下。何者正念。故云外境唯心。是为正念。即复下。妄境既无。唯心亦寂。
【记】论分二。初。遣妄想。中三。一。正遣。余心皆遣者。此有二义。一。除见闻觉知外。更有心想。随何等念。悉皆除遣。二。除前数息骨锁十遍处境观想之外。更有九想八背等一切事定观想。悉皆不依。以今心心向理故。拣去事想。故云皆除。所遣等者。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故亦须除。是则幻心灭故。幻灭亦灭也。以一切等。二。释成。顺法性者。虽言一切法。意在真性。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广如真如门说。斯则离心缘相也。转释等者。科指此文。良以下。释此文意。前言法性本无想者。实由想体自空。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此葢本空。非推之使空也。此乃下。会释文旨。非谓待无念时。方始不生不灭。以念念生处。即是无生。念念灭时。即是不灭。如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阳𦦨喻明可见。亦不等者。三重拣。若心等者。先反纵。意云。外境若实有体。抑心不缘。终不可得。以不可不缘之故。后得以心除心。此即纵其可除也。然剩者之一字。复详此文。似剩不故者之三字。但只可言。抑令不缘可得。后以心除心也。义方彰显。今既下。次。正明。既知无境。心自不生。岂得放心外缘。后更除遣。岂非自徒劳耶。如人令子为非。又复谴责。斯何理耶。心若等者。二。住正念。二初。正显。初习等者。此与前为异。前则不放心外缘。此乃任运驰散。外境等者。本无境界。妄起攀缘。是名不正。今则观境无境。知心无心。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当尔之时。分别不生。故名正念。即复等者。二离相。唯心寂者。此唯心之相。亦不可得。前则离能所分别唯一实相。名为正念。今则正念亦无自相。以凡所有相。皆虗妄故。斯则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也。
△二约余时修止。
【疏】非直坐时常修此止。余威仪中一切时处。常思方便。顺于法性不动道理。
【记】余威仪中者。即同天台历缘对境修也。谓历行住坐卧作语等六缘。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且如欲行。便自思惟。我今何故行。有利则行。无利则不行。然于行时。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事。皆不可得。不可得故。妄念自息。名为修止。即观上不可得(行心。行等事)法。一一空寂。因缘故有。名为修观。住等例此。又于见色时修止观者。见一切色。如镜像水月。悉不可得。不生分别想念。名为修止。色等因缘故有。毕竟空寂。名为修观。声等例此。顺法性理者。若止若观。俱顺法性。以法性常寂常照故。然天台修止。自分三止。观亦复然。以约三谛境修故也。今此文中。约真如生灭二门而修止观。皆顺一心。即是双运。双运即是息二边分别。中道第一义谛止观也。方便随顺者。以真如法性。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故凡有思念观察。皆为随顺方便也。
△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
【疏】久习下。一。止成。以心下。二。明止力附心。猛利得定。深伏下。三明伏惑入位。即信满入住。
【记】止成者。止前方便成也。未是即观之止。附心者。以久习故。随心成止。以随心故。即成三昧。即真如三昧也。真如三昧。方是即观之止。为奢摩他。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故。
伏惑等者。伏四住见修烦恼。未能断故。故云伏惑。然此亦有伏无明义。论言深伏。意含此也。此当信位。若更增进。速入初住。故云信满入住。入住即不退。
△次显障者不能。
【疏】一。于理犹豫。二。阐提。三。外道。四。五逆四重。五。恃我自高。六放逸不勤。是六种障。随有一种。即不能入。
【记】理犹豫者。于上甚深义理。是非不定。如圆觉经二十五轮云。一念疑悔。则不能入。
阐提者。阿阐提。此云无信。此则一向以为不是故。不同疑惑。
外道者。为宗习邪法故。诽谤正道。此乃非唯不信。更加此过。故异前也。
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四重者。杀。盗。婬。妄。问。前疏文云。有业障者。但令忏悔今何除之答。此中所除。约不忏者。忏则能入。不同小乘有定业故。涅槃经云。未入我法。业则决定。若入我法。则不决定。
恃我者。一。恃我故不修。二。修之存我相。二皆不入。故圆觉云。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放逸者。或贪放逸故不修。或修之不勤。亦不得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况此类乎。
是六下。非谓具此六障。方不得入。但于六中。或有一障。便能障道。不得三昧。
△二显胜能(二)。初能生一行三昧。二能生无量三昧。
初能生一行三昧。
【疏】一切境界。尚唯自心。何况坐中此等诸境。是故观察唯心。魔境随灭。不能娆乱。以此唯心。非彼所知故。
此是通遣之法。
【记】先。略释论旨以明通遣也。何况等者。如上所现。但是坐中一切境内之少分故。若能观心。无境不灭。故前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又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等。
以此下。唯心之义。方便教者。尚不能知。岂彼魔外。能解此理。大论云。蝇能缘一切物。唯不能缘热铁。若缘热铁。蝇则成火。魔能缘一切境界。唯不能缘实相。若缘实相。魔亦成实相也。
通遣者。凡所见闻。但用此法而治。如天甘露。是病皆除。故圆觉云。除彼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此皆通遣法也。
【疏】别门遣者。
治诸魔者。当诵大乘般若。及治魔呪。默念诵之。
治诸鬼者。堆惕鬼者。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复击攊人两腋下。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喧。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者。则应闭目一心。阴而骂之。作如是言。我今识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律。若在家者。应诵菩萨戒本。或诵三归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出也。
治诸精魅神者。谓十二时狩。能变作种种形色。或作少男女相。或作老宿之形。及作可畏身相等。众多非一恼乱行者。其欲恼人。各当十二时中本时来也。若其多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凶等。乃至若多于丑时来者。必是牛类等。行者恒用此时。则知某兽精魅。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此等皆如禅经中。及天台止观中广说。
【记】次。广引经书以出别治也。先。别出对治中。初。治魔。当诵大乘者。如诸药草。各有功能。般若者。金刚摩诃之类。呪者。诸陀罗尼。其数非一。
默念者。恐彼闻之而解。使呪等无力。如授药令服。不可与知。
治诸下。二。治鬼。堆惕者。禅病经云。罗旬逾长者子。初出家时。迦叶佛所。教数息观。静处见一鬼。面如琵琶。四眼两舌。举面放光。以手击攊人两腋下。及余身分。口言堆惕堆惕。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灭或生。或作鼠形。或作马声。或作鬼吟。或复窃语。种种恼乱。令行人发狂。佛言。此鬼是拘那含牟尼佛时。有一比丘。垂向初果。犯邪命故。为众摈出。瞋恚命终。自誓为鬼。恼乱四众。堆惕者。以口云也。
腊吉支者。禅经云。此起尸鬼也。而言偷者。或是此鬼。爱偷死尸故。或是连下梵语。且两存之。非谓因偷夏腊也。故经云。诸腊吉支。手捉铁棒等。
戒律。即声闻戒。诸部律文。归戒。可知。
治诸精魅下。三。治神。少男女者。即顺情境。谓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等。可畏身者。或为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如嵬禅师所见。或无头。师见之曰。善哉。汝无头痛之患。或无腹五藏等。皆以言戏之。又见年少女人。师曰。贫道身如枯木。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此鬼即时飞空而返。仍有偈云。大海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
兕者。有说似牛。青色。一角。重千余斤。牙爪铦利。能伏千虎。
乃至者。若多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麈鹿等。辰时来。即龙鼍鱼等。巳时即蛇蚓鳅等。午时即马驴驼等。未时即羊鴈鹰等。申时即猴玃猨等。酉时即鸡乌雉等。戌时即狗狼豺等。亥时即猪㺄豕等。子时即鼠燕蝠等。丑时即牛鼈蟹等。
此等下。二。总指经书。以证其出处也。
△二广(二)。初魔事。二对治。
初魔事(五)。初现形说法(至)。五食差颜变。
初现形说法。
【记】或下。现形也。如掬多令魔现佛形。八部翌从。不觉礼拜等。
若说下。说法也。陀罗尼。此云遮持。谓持善遮恶故。然有多字。一字。无字。魔所说者。应唯前二也。以不知唯心。故不能说无字。
空无相无愿即三解脱门。亦名三平等门。
无怨下。显无相愿空义。可知。此魔但能说而不能证。天台云。魔能说别异空假中。不能证也。
△二得通起辨。
【疏】行者下。依自随分所有觉慧。观诸魔事。察而治之。若不观察。则堕邪道。三种验中。此当第三智慧观察。
当勤下。邪不干正。自然退故。若取著者。则背正入邪。若不取著。则因邪显正。是故邪正。在著不著也。不取著故。无障不离如智度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偈云。若分别境相。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此之谓也。斯则总显三中前之二法。以此大乘止门。唯修理定。更无别趣。故初定研磨。并依本修治。更无别法。所以合说。但依本止门故。
【记】以是义者。指前五对。
依自等者。随己所有慧力。观彼境界。不妄领受。当观诸法实相。无邪不破。以知境界唯心。本自不生。终不信任。妄有取著。堕于邪网。
若不等者。以随彼境界而生取著想。其心则乱。以心乱故。失于正受。正受者。不受诸受也。今既受彼。即名为失。以失正故。师堕于邪。无所疑矣。
邪不干正者。以邪法虗妄。正法真实。真实若立。虗妄自坏。以修行者。深住真如三昧故。自然退也。
若取等者。魔所现境。意在令人取著。念心才起。堕彼无疑。若深入唯心。是邪则灭。是正则存耳。
是故等者。不著。则回邪作正。著之。则变正为邪。
不取下。然天台治魔。不离三种。一。止治。谓凡见一切外境好恶等事。悉知虗诳。不爱不怖。亦不取舍。亦不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观治。谓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能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恐怖。不惜身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现。魔境自灭。今此论中。前是观治。此是止治。止观二治。皆在不取也。
智度等者。以生心取境。境便成魔。境惑其心。即为魔事。且如色等诸法。取之则成尘贼。不取则成妙境。今观一切。唯是实相。实相之外。更无诸法。是故见有法者。皆是魔也。况于定中所见境界。可不是魔耶。
偈云等者。如经中说。有一比丘。魔欲惑之。经七千岁。竟不得便。何以故。以是比丘。不起心故。其犹密室。风不得便。风得入者。由孔隙故。魔得便者。由起念故。
斯则下。示此节(当勤等)论文。以对三试之中。当以定研磨。及依本修治之二也。
以此下。释所以。或曰。准论正念之言。但当其定。云何得有依本修治耶。故此释之。故前云。不依气息形色地水火风等。此则拣去余事观想也。又云。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又云。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等。故知深入此定。即是依本修治。更无别法以为本修也。
问。据前所说。但是魔境。及至结文。何故乃言离业障耶。答。此有二义。一则行人内有业障故。外感魔境。若离业障。则无魔事。今就本言。故云业障也。二则若堕魔网。则成业障。以魔乐生死。起爱见。贪著世间名利恭敬。由是造业。故成业障。今离魔事。即是离业障也。
△四简真伪(二)。初举内外二定以别邪正。二对理事二定以明真伪。
初举内外二定以别邪正(二)。初邪。二正。
初邪。
【疏】皆不离者。我见我爱我慢之使。常相应也。贪著者。内著邪定。外贪名利。又但一切禅定。不能减损烦恼者。皆不可据也。
【记】我见等者。迷此三惑。即名为痴。即我痴等。是未那中俱生四惑。以是俱生。故云常相应。皆是无明住地所摄。故名为使。
不减烦恼等者。修定本为除断烦恼。既不能断。何用定为。如服药病增。则知非药。安可更服。
据。依仗凭托之义。不可据者。不可凭仗而行也。
△二正。
【疏】真如三昧者。谓在定时而不味著也。不住见。以忘心故。不住得。以忘境故。无懈慢者。出定亦无恃定之慢也。烦恼薄者。贪瞋痴渐薄。即正定之相也。
【记】不唯著者。不同外道有见爱故。此通指。
下二句。别出。忘心境者。绝能所故。即不味著相也。
出定等者。本不以懈慢故入定。所以出定时。亦得如此。不同外道有我慢故。
贪瞋等者。意本断惑。故得渐薄。不同外道贪名利等。如服药病除。是为良药。既知是良药。不可不服也。
△二对理事二定以明真伪(二)。初真。二伪。
初真。
【疏】修大来菩萨行者。要依此真如三昧。方入种性。不退位中。除此更无能入之路。种性者。约位。在十住以去。不退位中辨。
【记】论文反明。疏意顺释。要依等者。以真如是如来之性。故修此三昧。方成如来之种。如人生于王家。必继王业。此亦如是。
除此等者。楞严云。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十住已去者。谓六种种性之初。即习种性也。
不退位者。不退有四。一信。二位。三证。四行。今即位也。
△二伪。
【疏】诸禅。谓四禅四空定等。世间诸定。及不净安般等。但取境相定。皆名世间定也。
依于下。以味著定境故。不离于我。故云与外道共。共者。同得此事定故。
若离下。以其共故。若得善友护助之力。得入佛法。若离善友。则入邪道。
【记】四禅。即色界。亦静亦虑。故谓之禅。
四空。即无色界。有静无虑。故唯云定。
不净。即观身五种。谓种子。住处。自体。自相。究竟不净。广如下说。
安般者。梵语安那般那。此云出息入息。上二。即五停心观之二也。等者。更等后三。及四无量。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一切事定也。
取境相者。以非理定。但缘彼息等诸相。不称真如。不出三界。故名世间定也。然天台明诸禅定。总为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世间复二种。一。世间味禅。即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二。世间净禅。即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也。二。出世间禅有四。一观禅。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二。炼禅。谓九次第定。三。熏禅。谓师子夺迅三昧。四。修禅。即超越三昧也。三。出世间上上禅。有九。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禅。清净禅。行相广如次第禅门。略如法界次第。须者捡之。
味著等者。不同真如三昧。不住见相。及得相故。
同得等者。三乘人及凡夫外道。皆修此定。然凡夫多味著。外道带异计。所修虽同。修心有异。故得果各别也。
若离等者。前说知识缘中。须教授善知识。要知邪正。辨真伪。以差之毫𨤲。失之千里故。如此善友。岂合辜恩。故法句经中。重重显赞。然修行禅定。不易其人。欲具谙其门。须遍覧诸教。唯天台三种止观。明诸禅修证行相广在彼文。今略依初学禅观。明邪正发相。邪定发相者。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身轻欲飞。或逶迤睡熟。或煎寒壮热。见诸异境。或其心暗蔽。或起诸恶觉。或念外散善。或欢喜躁作。或忧愁悲思。或恶觉触身。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著。即与九十五种鬼神邪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内心颠倒。专行鬼法。若不值佛。及善知识所护。是人命终。还堕鬼神道中。若更生来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即当却之。若知虗诳。不爱不著。当即谢灭。若起念著。即堕群邪。正禅发相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正禅发。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葢。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輭。微妙虗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此二种相。如人与恶人共事。常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久愈见其妙。斯亦如是。行者宜深察之。故须善友教授。
△五示益劝(二)。初总标。二别解。
初总标。
【疏】以修此真如三昧故。诸佛菩萨。法应护念。令得勇猛胜进不退也。
【记】云何。征。
一下。释。以修等者。略同金刚所说。持经之者。为如来知见护念等。如王世子。修德进业。堪绍国位。特为君之所宝也。为佛所念。理合如此。故云法应。
△二离内外障益。
【记】当十中二之五也。
△文分为二。初离外恶缘。二离内惑业。
初离外恶缘。
【疏】一。于理增信。二。处染不怯。三。不为缘坏。四。无世滋味。五得深禅定。
【记】增信者。信欲成根。必务增长。渐入不退故。
不怯者。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故下文云。若修止者。能舍二乘怯弱之见。既不怯弱。则非同二乘。不坏者。了他如己。故得柔和。柔和故不憍慢。不憍慢故人则不恼。不恼故不坏。不坏。行也。
无世滋味者。世人不学此法。则爱见深固。贪著世间。今既知三界虗伪。诳人六根。焉可贫而乐之。不乐则离爱。离爱即减烦恼也。故下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
得禅定者。真如三昧成也。论云外缘者。即通举六尘。音声。即别指耳所对也。故楞严云。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又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能令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斯则同诸法无行经。入音声慧法门。何所动耶。今于六尘中。唯举声尘者。阿含说此以为禅刺也。
△二观(三)。初明修观意。二辨观行相。三结观分齐。
初明修观意。
【疏】不乐众善。失自利也。下初观治之。第四观成之。远离大悲。失利他也。下第二观治之。第三观成之。
【记】心沉没者。以真如无相。向即心绝。分别不起。故云沉没。此如二乘取空为证也。由沉寂故。遂成二失。
或起下。正显二失也。初观。即法相观。于中复有苦。无常。无我。不净之异。以见不净故不可爱。苦故不可忍。无我故不自在。无常故不可保。由是深厌世间而求出离。乐修众善以备将来。夙兴夜𥧌。无敢怠惰。
第四。即精进观。胜心既发。念念精勤。敏则有功。故能成办。
第二。即大悲观。谓见诸众生。漂沉苦海。无有福慧。不知苦本。躭乐生死。不求出离。故起大悲哀愍之意。如法华云。见六道众生。贫究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第三。即大愿观。悲心既发。以愿要期。不择怨亲胜劣。皆令脱苦。逮得涅槃。众生界尽。我愿方尽。故能成矣。
△二辨观行相(四)。初法相观。二大悲观。三大愿观。四精进观。
初法相观。
【疏】明四非常观也。
【记】非常者。谓非𠩋彼常情所执之四境故。
△文四。一无常观。二苦观。三无我观。四不净观。
一无常观。
【疏】过去则无体难追。现在则刹那不住。未来则本无积聚。但缘集歘有。不从十方来。
【记】恍惚如梦者。念过去法。恍恍惚惚。似有而无。如存若亡。徒有言说。实不可得。故云如梦。何啻过去。现在亦然。故净名云。是身如梦。虗妄见也。
难追者。非谓有体而求之不易。故曰难追。以全体自空。但有言说。故云无体也。
如电光者。应念诸法。前属过去。后属未来。于二中间。无体可住。终不可取。故云如电。故净名云。是身如电。念念不住也。
刹那者。时之边际也。不住者。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经云。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如云等者。云起晴空。何曾有本。法生真界。宁见所从。以生时无有来处。故灭时亦无去处。净名云。是身如云。须臾变灭也。
缘集等者。兼能集之缘。亦无来处。并同于云。
此文亦是空观。今科云无我者。以要对破常等四倒故。三世既空。则无有法。法尚不可得。岂更存乎我耶。若法有实我。则不如云梦矣。故曰无我。
△四不净观。
【疏】不觉知者。无心厌背。故使苦无限也。甚可愍者。深发悲心也。
【记】如是当念等者。以悟自身非常既尔。当念众生亦复如是。无明迷故。不自知故。起大悲也。三界九类。故云一切。
从无始下。穷其苦源。葢是无明所作。故前文云。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则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乃至造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已受下。明三世皆苦也。
难舍等者。无明未尽已前。不能免故。如法华云。一切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煑。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
无心厌背等者。反知厌背。苦则有边。故前文说。染法得佛后则有断。十地经云。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如是生灭。不能于身而生厌离。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反。
深发悲心者。众生与己。性无二源。真乐本有而背之不求。妄苦本空而爱之不舍。迷头认影。枉此艰辛。行者观之。必生悲济。
△三大愿观。
【疏】作下。因悲立愿也。心离分别。愿体也。尽未来者。长时心也。救拔一切。广大心也。令得涅槃。第一心也。
【记】因悲立愿者。思惟众生三世之苦。难舍离故。猛立希欲要结之心。乐具德行。济度彼苦也。
愿体者。若有分别。则不能普度永度。便成颠倒。不称法性。以法性离分别故。然此亦是不颠倒心也。
长时心者。于中初之徧十方三句。且明内修德本。若自无德行。焉能化人。先利其器。必善其事也。华严疏云。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又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自若无缚。必能解彼缚也。后之尽其一句。正是长时。
广大心者。文云一切。则九类四生。无不摄尽。故成广大。初句即是能度方便。若无方便。焉令发心。故以沤和善巧。令悉从化也。
第一心者。高出人天二乘之境。更无过此。故称第一也。
又今文中。具有四愿。心离分别。即誓断烦恼。徧修诸善。即誓学法门。救拔一切。即誓度众生。令得第一。即誓成佛道。既令彼得。功归于己。即是自希证也。
△四精进观。
【记】以起等者。既发如是希欲之心。应行是事而无怠惰。斯则以思无益。不如于学。故一切善法。勤而行之。苟能无处不修。无时不作。勤勇匪懈。心不厌舍。自然成就自利利他益也。
惟除下。难云。此属观门。何又念止耶。答。葢此精进观中。无法不欲其精。无行不欲其进。止乃六度门中一法行耳。但余处与施等众善相应。坐时与禅定相应。故云专念止也。况观是即止之观。念止何妨。又可此二句。属下分齐科文。
△三结观分齐。
【疏】所谓下。约非有义以明止。而复下。约非无义以明观。此二不二。故云即也。此顺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良以非有即是非无。故能不舍止而修观也。
【记】自性不生者。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今举四中之一。故云自性。此即无我无造无受者也。下即善恶之业亦不亡。
非有义者。徧计全空。故言非有。依他不泯。故不言无。若言无者。则堕断过。以非同兔角。毕竟无故。
即念因缘等者。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云。因缘和合。虗妄有生等。
非无义者。依他宛然。故言非无。徧计全空。故不言有。若言有者。即堕常过。以非同妄情。有所得故。
此二者。性相有殊。不二者。体用常俱。
此顺等者。有二义。一。顺教。即此所引。是佛圣言。二。顺理。谓不动真际。是性不变。建立诸法。即性随缘。一法二义。故云即也。前疏云。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良以等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
故能等者。约境修心以成观行。境既即亡而存心。亦即止成观也。然前段即真如门。后段即生灭门。二门不二。但是一心。故得止观双运也。
△二即观之止。
【疏】此顺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良以非无即是非有。故能不舍观而修止。此说时有前后。然在行心。镕融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理味在此。宜可思之。
【记】虽念因缘等者。即前非无以明观也。
而亦下。即前非有以明止也。
疏不分配者。以前影后故。
此顺下。先。正释文旨。故疏序云。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此乃即随缘而不变故。
良以等者。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前云。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故能下。亦同前文。约心契境以成止行。心既即亡而存境。亦即观成止也。配归二门。反前可见。
说时下。二。通示用心。有前后者。文不累书。言不顿发。故观之与止。前后而辨。若在行人修心之际。须止观镕融。无前无后。谓即止而修观。寂而常照也。即观而修止。照而常寂也。寂照之体。即是一心。一心名为实性。故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此中不唯止观不二。抑亦心境一如。谓以无缘智。缘无相境。以无相境。相无缘智。境智一如。如水与水。唯一实相。更无别法。方名圆顿止观。真如三昧。
△二对障明俱。
【疏】初修止治于二过。谓正治凡夫人法二执。贪乐世间。兼治二乘执五阴法。见苦生怖。以止门无生。除此等执。
次修观亦治二过。谓正治二乘陿劣之心。令普观众生。起于大悲。兼治凡夫懈怠之心。令观无常。䇿修善行。
【记】止治二过者。凡夫不知诸法自性无生。见有人法而起贪爱。乐住世间。今修正道。令知法本不生。今则无灭。自然见三界虗妄。如虗空华。不乐住著也。二乘得之。见法无我。于苦不怖。岂欲速取寂灭涅槃耶。
以上下。释所以。可知。
正治二乘者。以二乘一向沈空。以空为证怖惧生死。但求自利。不起利他。不成佛法。今修观道。知一切法。因缘和合。虗妄有生。因缘别离。虗妄名灭。知病识药。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此则自然离于狭劣之见。而起大悲普能救济也。若凡夫得之。则能知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修诸善行。以修观门。不坏缘法。能除此障。
△三总结。
【疏】止观不离者。如凡夫人。非不乐世间。无以勤修善行。约二乘人。非不怖生死。无以起于大悲。是二行不相离也。
止观不具者。谓止观相须。如鸟之两翼。车之二轮。二轮不具。则无运载之功。一翼若缺。则无凌虗之势。
【记】是义。蹑前对障离过以说。
如凡夫下。意云。不乐世间。方能修善。斯则止成于观。
约二乘下。意云。不怖生死。方能起悲。此乃观成于止。
二行不相离者。犹如合绳。乍似相违。究竟相顺也。故襍阿含经说。佛在瞿师国。阿难问上座。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修习。上座云。当以二法。所谓止观。阿难曰。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上座曰。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终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阿难复问五百比丘。亦作是说。阿难欢喜问佛。佛深印可。
止观相须等者。亦如于绳。合之方用。故涅槃说。二乘菩萨。修不均故。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无上菩提。由之难入。如能具足修习。不相舍离。则能疾到萨婆若海。故涅槃云。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由是菩萨行门虽多。总摄不过定慧。故华严云。譬如有力正。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天台宗于止观深意在此。故彼文云。涅槃真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过止观。止乃伏结之初门。观乃断惑之正要。止乃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照神解之妙术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无不备也。今之学流。焉可偏习。
又如天台说。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即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虗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貌。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法华中。诸声闻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方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应取著无为。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即当谛观心性虽空。对缘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实体。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量辨才。即能利益五道众生。是名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如此二观。犹是方便。非是正观。故缨络云。前二观为方便。因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法者。应修中道正观。若能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即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即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非唯是分别正观。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当知中道正观。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见于佛性即是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入萨婆若海。即行如来行。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著。即一切诸佛。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严定。普现色身。能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波罗蜜。即入顿悟大菩萨位。即与普贤文殊。共为等侣。即常住法性身中。为十方诸佛称叹授记。能八相成道。于十方国。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是名初发心住菩萨。然上所说依经明其三观行相。似成别异。若在行人。即须三智一心中得。不纵横并别。方是圆修也。天台空观。即此止门。假观。即此观门。中观。即此俱运门也。大约如此。
△四防退方便(二)。初明可退之人。二明防退之法。
初明可退之人。
【疏】复下。先。标行劣。以住下。举处释成。以其内心既劣。外缺胜缘。信行难成。故欲退也。
【记】众生者。十信初心之上品也。怯弱等者。谓于生死中。创起觉悟。惑业则无始积集。善行则方将修学。境强心弱。障重力微。在于观心。宁无恐怯。
娑婆者。此云堪忍。具足五浊。实不可居。故经云。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充满。多不善聚。唯佛如来。堪忍住故。亦可修忍。胜余方故。不能常值等者。以秽土之中。虽有佛出。然不久住。即入灭度。动经多劫。空过无佛。行者或生佛前。或生佛后。皆不得值。以不值故。不能供养亲近。承受圣旨。惧谓等者。其犹孤子。未及成人。便失恃怙。宁不忧虑。将无所损。行人亦尔。无佛为胜缘。内心又微弱。况兹秽境。五浊混然。期心上求。实为难进。拟退圣道。
△二明防退之法(二)。先通举圣意。次别引经证。
先通举圣意。
【疏】已说句结前信心章。次说句生后此一分。如是下。通牒前三大章。
【记】如是者。指前三分所诠法也。谓一心。二门。二觉。二不觉。四位。二相。三细。六麤。五意。六染。二碍。四熏习。三大。二身。二见。三心。四方便。六度。三心相。四信。五行。二种念佛等。并已说了。
然此等诸法。尽是大乘中差别法义。故云摩诃衍也。诸佛秘藏者。即大涅槃内甚深三德。是诸佛所证。非因位能穷。故名秘。多所含容而无积聚。故名藏。此之秘藏。具足三法。谓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一一皆具常乐我净。故名为德。虽有三名而无三体。如天面三目。不纵横并别。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故名秘藏。然上所说差别法义。以此三法往收。罄无不尽。或难曰。收尽之言。何谓也。答曰。如上一心。是总举秘藏体。具足三大义故。二门。不离真俗二谛。真中泯相即空是般若。显实是法身。生灭是俗谛。正是解脱。二觉中。本觉是法身。始觉是般若。始本不二是解脱。四位中。随一一位。皆有能证智是般若。所证理是法身。离障处即解脱。二相中。智净是法身般若。不思议业是解脱四镜中。如实空是法身。因熏习是般若。后二是解脱。又初是法身。二是般若解脱。后二镜中。三是般若法身。四是解脱九相中。前七属烦恼是般若。造业是解脱。受报是法身五意。六染。二碍。摄入九相。可以意得。四熏习中。染熏中。不离无明妄心境界。起成惑业。流转生死。如九相所配。净熏中。真如是法身。熏起始觉是般若。离障处即解脱。三。大中。体是法身。相是般若。用是解脱。二身中。真身属般若法身。应身是解脱。对治邪执中。能对是般若。二见无处即解脱。正理显处即法身。三心中。直即法身。深即般若。悲即解脱。六度中。皆具三种。如云以知。是般若。法性。是法身。本无悭贪。是解脱。三心相中。真即般若法身。方便业识即解脱。四信中。信真如即法身。信佛即般若。信法与僧即解脱。五。行中。前四即解脱。止即法身。观即般若。或一一行皆具三种。二种念佛中能观念是般若。事念报化是解脱。理念真如是法身。以此三法。统收一切。靡不皆尽。此三不离前之一心。斯则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皆此论摄。故云诸佛秘藏我已说也。
△二信谤损益(二)。初信受福胜。二谤毁罪深。
初信受福胜(二)。先总举三慧利益。次别显三慧益相。
先总举三慧利益。
【记】若有众生。初劝能修者。若人。次番劝。今当第三番劝。故云复次也。受持者。谓领受法义。任持在心也。观修者。谓于真如三昧中。观察诸佛法性也。
一日夜。时犹少也。无量边。德甚多也。较前思益中。食顷之际。散心思惟。功不可喻。况一日一夜。定心观察欤。所获功德。诚无边量也。一日一夜尚尔。反显累月经年。乃至尽形观察。则时长行胜。其功德尤不可思议也。
△二校量多相。
△次广释(三)。初止。二观。三俱。
初止(五)。初修方便。二显胜能。三辨魔事。四简真伪。五示益劝。
初修方便(二)。初明胜人能入。次显障者不能。
初明胜人能入(二)。初托静息心修止方便。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
初托静息心修止方便(二)。初约外缘。二安内心。
初约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