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
(唯此一乘。无二三。故称一种。究无坚固。不可破坏。喻如金刚。千竟圣所由。纵横无碍。名为道路)。
如是已说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一种金刚道路无碍本地地中总有几位。广说虽无量。略说有五种。如是五位。一切总则。一切根本。一切中藏。一切出生。如偈一种金刚地。总有五种位故。云何名为五种本位。一者无超次第渐转位。二者无余究竟总持位。三者周徧圆满广大位。四者一切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诸法俱是位。是名为五种根本位(第一第五两位。就生灭门说。第二第四两位。就真如门说。第三一位。真如生灭二门和合说)。如偈谓渐次究竟。及圆满等非。并及等是位故。如是五位。自家宣说。龟则方说(上问下答)。如是五位。直是方说。非宣说量(自家宣说者。随意发挥。应机无定也。龟则方说者。佛佛道同。古今一致也)。如偈如是五种位。诸修多罗中。具足无余说故。
位所依止本数名字。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五种本位所依止之名字差别其数几有。广说虽无量。略说有五十一种名字。如是五十一种根本名字。一切天地。一切父母。一切体性。一切所依(天为日月星辰所依。地为人物草木所依。父母为有情所从生。体性为形色之本元。举此数者皆为一切世法之所依。以喻五十一根本位为一切佛法之所依○别一解云。五十一种根本名字。为一切万物之天地。一切有情之父母。一切形色之体性。一切法门之所依也)。如偈所依止本数。总有五十一故(若非根本五十一位。则金刚五位无所依止。以论中所阐。重在金刚五位。故先列之。次列五十一位以为依止。犹如一经一纬。相织而成一幅杂华云锦也)。云何名为五十一数。所谓虗假光明分中有四十种。真金刚中有十种数。此五十中。加大极自然陀罗尼地故。是故成立五十一数(此分初列根本五十一位。以地前四十心。名为虗假光明。地上十心。名为真金刚。且依通途教义而言。自第七分至论终。则五十一种皆名真金刚位。方显此论之玄宗。盖一信心。即具五十一位。因果交彻。非若他宗判十信为内凡。住行向为三贤。地上为十圣。天地悬隔也。华严论疏。说初住成佛。摄四十二位。以十信为相似觉。未入分证位。此论则以信心统摄真金刚位。诚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也)。名字分中四十种数当何等相。所谓十种爱乐心。十种识知心。十种修道心。十种不退心。各差别故。云何名为十爱乐心(十信)。一者必叉多(信心)。二者阿摩诃尸(念心)。三者谛度毗梨耶(精进心)。四者和罗只度(慧心)。五者奢摩陀提尸(定心)。六者摩诃阿毗䟦致多(不退心)。七者阿罗婆诃尼(回向心)。八者婆𠵸多阿梨罗诃谛(护法心)。九者尸罗俱尸阿尸罗(戒心)。十者摩诃毗呵阿僧那(愿心)。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识知心(十解亦名十住)。一者留伽度(发心住)。二者留谛迦度(治地住)。三者留罗伽(修行住)。四者留摩诃(生贵住)。五者安婆娑(方便具足住)。六者毗䟦致(正心住)。七者阿毗䟦致(不退住)。八者必叉伽(童真住)。九者必阿罗(法王子住)。十者留山迦(灌顶住)。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修道心(十行)。一者度伽呵(欢喜行)。二者度安尔(饶益行)。三者度只罗(无瞋恨行)。四者度和差(无尽行)。五者度利他(离痴乱行)。六者度生婆谛(善现行)。七者度沙必(无著行)。八者度阿诃(尊重行)。九者度佛阿(善法行)。十者度叉一婆(真实行)。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不退心(十回向)。一者罗谛流沙(救护一切众生回向)。二者罗昙沙(不坏回向)。三者必自伽(等一切佛回向)。四者法必他(至一切处回向)。五者佛度陀(无边功德藏回向)。六者罗叉必(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者师罗文伽(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者婆诃谛(真如相回向)。九者婆罗提弗陀(无缚解脱回向)。十者达摩边伽(法界无量回向)。是名为十。如偈谓虗假光明。四十种名字故。云何为十真金刚心(十地)。一者鸠摩罗伽(逆流欢喜地)。二者须何伽一婆(道流离垢地)。三者须那迦(流照明地)。四者须陀洹(观明燄地)。五者斯陀含(度障难胜地)。六者阿那含(薄流现前地)。七者阿罗汉(过三有行远地)。八者阿尼罗汉(变化生不动地)。九者阿那诃诃(慧光妙善地)。十者阿诃罗弗(明行足法云地)。是名为十。如偈不动真金刚。十种本名字故。此五十中。更复加婆伽婆佛陀(妙觉者上无地)。应审观察。是名五十一种名字。如偈及大极地故。是名所依数故。
如是五十一种心中。彼无超次第渐转位。安立属当。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唯一行者。五十一种别相位中回向趣入。如其次第无超过法。所以者何。此门位量法如是故。如偈五十一位中。如次无超转故。如是行者。以何行相而渐渐转。谓具具转故。云何名为具具转相。谓一信心位中。具余五十心而转。乃至一大极地位中。具余五十心而转故。若尔。一物耶。异物耶(上问下答)。实是异物。而一物故。所以者何。一信心中具一切位。非余位故。而一信中具一切位。同余余位中具一切位故。以何义故。一信心中具诸余位。更须渐转(上问下答)。具一中具。而不能具多中具故。是故须转。今此门中。五十一中。一切具具皆悉具足。方名渐转位故。如偈一中具一切。名为渐转位故(引经第九)。摩诃衍金刚种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金刚道路足行行者。以二大事而决定转。云何名为二决定转。一者徧度通达转。二者具具增长转。是名为二。言徧度通达转者。通徧经过五十一种大道路故。言具具增长转者。一一位中摄诸位故。乃至广说故。
(别教一乘。逈异三乘。故名唯一行者。五十一位。位位圆具。次第渐转。无超过法。是圣教之纲宗也。华严经中纯谈此义。行布圆融。圆融行布即渐即顿。亦构亦实。若非此位。则一切佛法无可安立故居五位之首。此段文义。甚为精妙。悉心体究。自能通达。不烦委释。一切经中。凡说多劫修行位位圆证者。皆属此门)如是已说无超次第渐转门。次当说无余究竟总持门。其相云何。偈曰。
(随入一位。即全彰性德。所谓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也)。
论曰。有五十一别相位中。或有行者以信趣入(楞严经。五阴尽时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即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岂非从干慧地彻于究竟乎。有人判干慧地亦在信位。即是以信趣入也)。或有行者以真金地而趣入(楞严经。观音圆通。判位应在初住。而佛果妙用。一时现前。岂非无余究竟乎。古德亦有判作初地者。是以真金地而趣入也)。或有行者以大极地而趣入(达摩一宗。以大极地而趣入。内分二类。一从久远劫来。涤除心垢。忽遇机缘触发。一超直入。一是大心凡夫。奋起根本无明。忽然迸裂。顶门眼开。彻透心源。后世浅学之士。慎勿妄贪高举。承虗掠影也)。如是等诸行者。随其先得入位之量。尽摄一切一切位地。究竟无余。亦无移转。亦无出入。一一白白。是故说言总持门位。如偈五十一位中。随其先得入。摄一切一切。名无余究竟故(此义经中往往有之。后人不达。曲为解释。此论一出。方知奇特之法。超越常情。非通途教义所能该摄也○引经第十)。难入未曾有会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即是入楞伽经)。
(依真如门。说乱住位)。
乃至广说故。
如是已说无余究竟总持门。次当说周徧圆满广大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五十一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余。亦五十一别相位中。所有无量无边诸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余。是故说言圆满位焉。如偈五十一种位。无前后一时。俱转俱行故。名周徧圆满故(引经第十一)。法界法轮无尽中藏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闻世尊所说。即从坐起。合掌顶礼。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横转无向修道人者。如宜世尊。为诸大众宣说开示如是大事。于是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一种无二一道一区大地行者。一切行道。无前无后。一时发起。一时同转。一时住持。一时证入。一时安立。是名横转无向道人。乃至广说故。
(贤首清凉疏华严经。阐扬一时一处帝网无尽法门。正合此位)如是已说周徧圆满广大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非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此俱非门。非因非果。非位非地。非有非无。非名非义。非事非理。非坏非常。非生非灭。一切一切分悉非故。如偈诸无量无边。一切种种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故。若尔。以何义故建立位名(上问下答)。以其非义立为位故(般若波罗蜜如大火聚。烧尽一切世间悉无有余。而不损一草。又云。般若妙智。不与二十二根相应。皆此位义也。故菩萨行深般若时。证入空如来藏。四句离。百非遣。何有一法当情耶○引经第十二)。大明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即是般若经)。无位位。第一位(禅宗说无位真人。正符此义)。乃至广说故。
如是已说一切诸法俱非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是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无量无边一切位法。一切皆悉是金刚身。等无差别。唯依一身。是故说言俱是门焉。所以者何。今此门中。无一一法而非金刚真实身故。如偈一切种种法。无非金刚身。以一身义故。名为俱是门故(引经第十三)。种金大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病道人。唯见积影。不见散身故(此位顺不空如来藏。金刚身者。法界体性也。三千性相。皆是法身所现影像。台家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盖有见于此也。入此位中。求纤毫过患不可得。故名无病道人。散身者。随业感果。苦乐万殊者也。既见实相。则触处全真。无染幻之形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