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
如是已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次当说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就此门中有几数位。五十一种真金刚位。具足圆满无阙失故。如偈尘尘道路中。如前所说量。亦有五十一。决定金刚位故。就此位中。则有十种变对法门。能摄门量。云何为十。一者二因一果门。二者一因一果门。三者少因多果门。四者因果一味门。五者无因无果门。六者自然安住门。七者因果门。八者果因门。九者言说门。十者言人门。是名为十。如是十门以为门量。如偈依此位立相。则有十种重。以为道路量。二因一果等故。
(自七分至十分。皆说对治法门。障空理显。因果全彰。故此分中说十种因果差别之相。虽末后二门。一名言说。一名言人。亦从前文因果而来也)彼第一门形相如何。偈曰。
(此偈四十二句。最难分配。以下文长行观之。方能明了)。
(前五句以信心为初。如次率自类。即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名为率自类也。信心与发心住合修。念心与欢喜行合修。精进心与救护一切众生回向合修。慧心与逆流欢喜地合修。即是取所余位初也。定心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定心位。则取如来地也)。
(二亦如其次第。不退心为初六句。不退心与治地住合修。回向心与饶益行合修。护法心与不坏回向合修。戒心与道流离垢地。合修。即是率同品自类。取余位第二也。愿心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愿心位。亦取如来地也)。
(三修行位为初五句。修行住与无瞋恨行合修。生贵住与等一切佛回向合修。方便具足住与流照明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三也。正心住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正心位。亦取如来地也)。
(四不退位为初五句。不退住与无尽行合修。童真住与至一切处回向合修。法王子住与观明燄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四也。灌顶地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灌顶住位。亦取如来地也)。
(五离痴行为初五句。离痴乱行与无边功德藏回向合修。善现行与度障难胜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五也。无著行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无著行。亦取如来地也)。
(六尊重行为初五句。尊重行与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合修。善法行与薄流现前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六也。真实行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真实行。亦取如来地也)。
(七随顺观众生回向以为初五句。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与过三有远行地合修。真如相回向与变化生不动地合修。无缚解脱回向与慧光妙善地合修。法界无量回向与明行足法云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所余四位。各数量契当也)。
(以上七段。二位合修。以四十四位。配成二十二位。前六段末皆取如来地。配成六位。共成二十八位。余有如来地。无他位可配。即以同地为伴。所谓圆融法界。自为主伴。以无量庄严。庄严一觉海如是二十九位。成就二因一果门。至于各因及果称。须观下文长行五位名义。则二十四位名义。可以类推。故偈云。配释广观察。其理当分明。若位位次第配五十位。则成二千五百五十位。因果名称。各各不同。思之可见)。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皆为同量。以二种因感得一果。广三宝海无穷尽故。此义云何。所谓信心及发心地之二种因。同一行相不相舍离。俱行合转住一所作。起无量具生无边德。具足庄严一大觉海。能生长因。名为最上第一出生增长决定真实本藏原母。远离系缚。庄严无胜地种子海会。所庄严果。名为具足真金刚。圆满大慈悲。法身虗空等无差别。最初地地无上极海。一尽大觉无二山王。次念心地欢喜行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安乐常明。决定增长。无苦无妄。自然照达一切法性。无所障碍种子海会。果名为常乐总明大虗空界。甚深恒了无二山王。次精进心地救护一切众生回向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发起殊胜大悲光水。远离懈怠。常度常行本地自性。具足通达种子海会。果名为慈悲光明常恒达慧无二山王。次慧心地逆流欢喜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大真金刚日月光明。自性离苦除断暗品种子海会。果名为极极重地无上一体。自然穷了无二山王。次定心地大极地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决定安寂。远离散乱。照曜无穷水水火火种子海会。果名为寂圆满地。明圆满地。具足德藏无二山王。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云何为三。一者兴化。二者说法。三者胜进。言兴化者。出兴一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一十方世界之尘量发心信地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是名为三。就变化中。亦皆各各有此三事。应广通达。如是如是随随如如。后后诸位例前应知。如偈以信心为初。如次率自类。取所余位初。至于定心位。则取如来地故。
(长行五段因果名称。即偈中初五句之演义也。以此类推。则二十四位可以意会。能生长因。通名种子海会。所庄严果通名无二山王。可知此法。从初信位即证佛果。不待初住也。所说如是诸佛。即此信等所成之佛。唯三大事渐增数量。下文一。十。百。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以表胜进之阶差耳○他经言地前菩萨。一行中修一行。谓以当位行为本。兼修余一行。即是此文二因一果之义。初地至七地。一行中修一切行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可与此论参观)如是已说二因一果门。次当说一因一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因果二法。数量契当庄严觉道。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种位。各不待他力。独住自家中。感得一果故故。因及果称。于本名字。加种子大觉之称故。如偈因及果名字。如其次第加种子大觉故。配释应了知故。次第转相与前所说。等无差别。唯增数量减敬量别各不同耳。如偈次第同前说。增减不同耳故。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同前说。义有不同。言兴化者。出兴十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十十方世界之尘量各各因位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变化身中。亦有此三事。应广通达。
如是已说一因一果门。次当说少因多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唯一种因感五十果。无碍自在无所阙失。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感五十果位。名少因多果故。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如前说。义有不同。言兴化者。出兴百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百十方世界之尘量各各因位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变化中。有此三事。应广通达。
如是已说少因多果门。次当说因果一味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因果二法。数量契当无有增减。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果海。五百果海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因海。如是平等故。名因果一味故(五十一位。各各有五百果海。则成二万五千五百果海。一一果海。各各有五百因海。则成一百二十七亿五万因海。即是一为无量之义也)。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千故。变化身相。亦复如是。
如是已说因果一味门。次当说无因无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因而不有果因。出生千因之大海。果而不有因果。出生千果之大海。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法。非因亦非果。生千因果法。名无因无果故(因必有果。果必有因。尽人而知也。忽说无果之因。出生千因。无因之果出生千果。则出人意外矣。因从无果生。果从无因生。故名无因无果。岂通途教义所能摄哉)。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万故。
如是已说无因无果门。次当说自然安住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位位皆各经无量劫。以修行成道等事转。无其分际。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经无量劫转。不出自家故故(判教虽有顿渐。莫不舍劣而趣胜。今此文中。五十一位。皆经多劫而无分际。不但果位无尽。即因位亦无尽矣。又云不出自家者。一一白白。不杂不乱。故名自然安住门也)。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亿故。
如是已说自然安住门。次当说因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能生能生无有穷尽。所生所生无有穷尽。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生五十一位。生五十一位。所生无尽故。名为因果门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十亿故。
如是已说因果门。次当说果因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亦因亦果。各生无尽无尽因果大海法门。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唯有数量增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百亿故。
如是已说果因门。次当说言说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一切三宝。皆悉各各宣说无尽僧海。无尽法海。无尽觉海。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一切三宝海。皆悉起言说。无有穷尽故。名为言说门故(僧海。因也。法海。修因证果之路也。觉海。所得之果也。宣说因果之法。名为言说门)。如是诸三宝。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千亿故。
如是已说言说门。次当说言人门其相云何。偈曰。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如前所说诸三宝说。如所说量造作行者无有穷尽。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一切三宝说。如说量作人。无有穷尽故。名为言人门故(以言说门觉悟有情。令得道果。辗转相传。无有穷尽)。如是诸人成道已讫。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万亿故(引经第二十一)。大明总持具足心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譬喻十方无际无本无始无终道行足履地地法藏中。有十种殊胜。转转增长。倍倍具足。圆满广大法门海会。乃至广说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