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十一
自下次释背舍胜处一切处。于中分二。初别释三门。二总摄性分别。前中别释三门。即为三段。
就释背舍中有二。初举后释。释中有二。初列名总释。二不坏内外色下广解观行。前中言背是净洁五欲离著名背舍者。此是总释。依婆沙论。初二背色爱心。第三背舍弃不净心。四空背弃下地心。第八背弃一切有缘心。今此文中则无此释。
就广解中有三。初合释前三背舍。第二并释四无色背舍。第三别释灭尽背舍。
释前三背舍中有二。初别明观行。第二问答辨观假实。前中有二。初合释前二背舍。第二别释净背舍。前中复二。初别明观行法用。二是二皆观不净已下辨观差别。前释中言不坏内外色者。凡不净观有二种。一者不净观。二者不净中净观。不净观中复有二种。一展转除色观。二拆色离分观。就展转除色观中。复有三种。一过患不净观。二无常变坏观。三除去色相观。过患不净观者。观内身三十六物种种不净观。外身青瘀等。是为初观。三十六物者。依禅经说。外相三四。丑身器二六成中。合十二秽。九窍恶露盈。外相十二者。所谓发毛爪齿涕泪涎唾垢汗屎尿。此十二种。名外相不净。皮肤血宍筋脉骨髓肪膏脑膜。此十二名身器不净。肝心脾肾肺[腮-心+日]腹。肱胞胆淡[月*荫]。此十二者名内相不净。观己及他亦然。于中涕泪涎涶汗尿血脉髓膏脑胞淡[月*荫]之十四属水。余二十二属地。为观不已。现见自身。在未来死。名无常变坏观。转转观之。见火虫噉。忽然除灭。是为第三观。今言不坏内外色者。初解微弱未能第二无常变坏观。言不内外灭色相者未能第三除去色相观。言以是不净心观色者。是能作第一过患不净观。
第二背舍中。言坏内色者。是能作第二无常变坏观。灭内色相者。能作第三除去色相观。此谓假想灭色非观色空。言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者。于外色中。不能作后二种观。言以是不净心观外色者。能于外色中。作过患不净观。若依成实论。诸师解云。初解脱中。未得自身尘大空观他身五根空。第二解脱中。内灭四大相。外观四大空。第三解脱中。内灭四尘相。外观四尘空。此三解脱彼文甚隐。故人多异解。今具录论文。至时更须□别。彼云初解脱者。以此解脱。破裂诸色。何以知之。第二解脱中。说内无色想观外色。以破内色。故言内无色想。故知行者于初解脱中。渐坏身色。至第二解脱中。内色已坏。但有外色。第三解脱中。外色亦坏。故不见内外色。是名色空中四解脱说心空。如六种经中说。若比丘于五种中。深生厌离。余但有识当知中四解脱坏裂诸识。是则彼论与文义不同。杂心宗等与此相似。若依大萨遮尼干子经。明如来八解脱。初名有色见色。二名内有色相见外色。三名信净。彼经解云。有色者。皆是因缘生法。见空无寿者。能如是见得脱于缚。内有色相见外色者。见空无寿者。皆是因缘生法。能如是见得脱于转。信净者。若分别净不净相。名为耶见。以信净故。得□于缚者。彼解意。似同成实观空。而名义稍别。难可和会。
言是二背观不净者自下。第二辨观差别。于中分两。初解行差别。二有两问答广释。前中复二。初略明观别。二何以故下释差别。释中有二。初明对治不同。二复次行者初心已下。就其修行始终有异。前中有三。初征。二众生有二分下释。三以是故下结。释中言众生有二分行者。为爱多人说初背舍。为见多人说第二背舍。所以然者。但爱行之人。情躭外色。是故观外色不净。即能舍爱。见行之人。执身一异。要除内身。方能断见。故说第二内无色相也。问曰。若尔爱行之人。岂不能作第二背舍观。解云。道理爱见二人俱能得作。但欲位别利钝。故彰先后。
就第二问答之中有二。初一问答释能观外色义。二有一问答释不灭外色义。前中初问后答。意噵言凡身存道立。方能观外色。既身相□亡。谁当观外。下答之意。是为假想。非绝内身。内身非灭。不妨观外。
言行者念未来死及火烧虫噉埋著立中者。自下始明第二背舍中。能作第二第三观行法用。今先明第二无常变坏观念未来死者。念己身未来死也。皆磨灭者。是第三除去色相观。若现在观已下。是拆色离分观。问论拆色离分观。是假想观。无第三除去色相观。亦假想观。无此之二种。有何差别。解云。除去色相观。观自身在未来灭。拆色离分离观。但观见在。又除去色相观易多。是中下人观。拆色离分难多。是上根人观。义既殊途。论人亦异义。同差别。奉答如前。
释不灭外色中。初问后答。问意噵言凡内外相对无始同然。何以内有灭色之言。外无亡境之称。言二胜处见内外色者。此初二胜处。是初背舍。分之为二。以观外色。多少之异。故分为两。言六胜处但见外色者。二胜处是第二背舍。分之四胜处。青黄赤白。是净背舍分之故。此六种已灭内色。但观外色。言一背舍见内外者。是初背舍。言二背舍但见外色者。谓第二第三背舍。何以故下。征出问辞。答文有二。初明假想之观内易外难。是故不灭。第二复次离色界时。外色亦灭。
释净背舍中有三。初广明净背舍观。二未漏尽故已下。转入胜处观。三于净观虽胜已下。明转入一切处观前中有三。初释净背舍相。二复次行者先观身不净下。明修净观方便。三缘净故名净已下。释背舍名义。前中有二。初正释净观相。第二问曰行者以不净为净下。简解异或。前中有三。初略明净观。二如八胜处已下。广辨净观。三次一问答辨□门差别。初言不净中净观者。道理言之。三十六物。取令成身。一一观之。净无可得。但背舍之观。是意解思惟。调习自心。令之自在。不净伏染。此对治常仪。今净观止贪。方称奇特。是以行者除之不净。系想骨人。四色皎然。流光白雪。推本至末。净观今成。以是故言不净中净观也。言如八胜处说者。是后四胜处。青黄赤白。及前八一切处。总别虽异。观境是同。故指下说。因此生一问答。即辨教差别。所以须明。问意噵言。凡未声违本。繁辞失实。以总收别。背舍足明何事。于今更论。一切胜处。答意所以说三之者。但行有三品不同。人有上中下异。此即文约而理丰。末是繁辞而失实。问曰。若言背舍是初行。乃至一切处是久行者。何故下云背舍唯圣非凡解云。此中直就前三挍量。不据后五。故从不净观有二种已下。即自行之。以前三直是总观。未能部别。故名初行胜处。一切处能部别观色。故胜处为中。一切处为久行。下论为别四无色定。且复逐胜彰名。故言唯圣人得道理背舍。亦通凡圣。故婆沙云。灭尽背舍。唯圣非凡。前之七种通于凡圣。问依下句义品及四摄品经云。皆是出世间法。何故唯言为别无色定。解言。犹是逐胜相从。故八种道为出世间法。若依成实。一切处下胜处中八解脱上。与此不同。释在彼文。
就简解异或中初问后答。问意凡心境相应。方名非倒。以不净为净。如何非倒。答中有二。初明境实故非倒。第二复次心实故非倒。
言复次行者先观身不净者。次明修净观方便。于中有二。初正明净观方便。第二然后观骨人散灭已下。正明净观成就。言行者先观身不净者。净背舍观。前方便欲想骨人故。□以先观皮宍不净中。净观有其四种。一想身皮宍白骨观。二骨人散灭观。三除去光明观。四青黄赤白外色观。前三观正报。后一观依报。今复次乃至初门。是第一想身皮宍白骨观。然后观骨人散灭者。是第二骨人散灭观。但见骨光者。是第三除去骨人光明观。取外净洁色相已下。是第四青黄赤白外色观。今论主唯结初门。略不结后三门也。此之三门。文在观成中明。故不结初门也。言行者得受喜乐者。此明得定适神遍身忻悦也。问曰。此净背舍要用第四禅心作。第四禅中既无乐受。云何而言遍身受乐。答曰。若依地持。明乐乃有多种。今略明其六。一寂灭乐。谓二种涅槃。二是我受乐。谓二正受。三是诸根丰悦。谓色身。四依乐。谓轻系地狱中暂时息苦。五猗乐。谓善大地中猗数。六受乐。谓五受中乐。就受乐中复有三种。一是染污乐。二是报乐。三离恼适悦乐。适悦乐中复有有漏无漏乐。今言遍身受乐者。是诸根丰悦。所以然者。次第三禅中犹有出入息。圣人患之为苦。得第四禅。作净背舍观时。离出入息。能令诸根四大丰悦。故名为乐。非受乐也。若非受乐者。何故后文言得是心乐背舍。五欲不复喜乐。是名背舍。
答曰。此明心作观时。得此丰悦乐。非为心受。名心乐也。又解正可无浮动乐受。何妨舍念寂静。得受欢乐。
释背舍名义中有三。初言缘净故名净背舍者。解净义。二遍身受乐下。释身证义。三得是心乐下。解背舍名。问曰。八背舍中何故第三第八偏说身证非余。解云。此二界地究竟。故说身证。余不同。此故不说之。故婆沙云。八解脱尽应说身作证。而经多说二者。以此二种多有所作用功而得故。又第三尽四大造色而立。第八尽心心数法而立故。又第三取色净相而不生烦恼。第八无心在身不在心。以身力起现在。前不以心力故。
言未漏尽下。明转入胜处。一切处观文相可知。
自下大段第二辨观假实。初问后答。言问曰是三背舍者。此谓第三背舍。非前之三种背舍。是中应加第字。言八胜处者。于中取后四胜处。十一切处者。此是十一切处中。前八一切处。问中有二。初定二关。二若实观下。约之设难。言何以灭三大但观一地大者。谓还指骨人答中。明假实双有。言有实观亦有得解观者。何故婆沙云。前三背舍一向是虗。解云。著此文意。则以背舍为实胜处。一切处为虗。然就背舍观行。自有始终。若论始观。一向是实。若论经观。一向是虗如初观少许净。若实为观不已。能令不净。亦为净是虗。婆沙唯说。终观故云虗。此论通于始终。故有两种。如上云。由有色相始观为实。内无无相终观为虗。如下胜处中。亦以少缘为实。多缘为虗。问曰。计背舍胜处等。乃是那含罗汉。依第四禅游观心作。何故文中始治贪心。贪心是盖唯障初禅故。答曰。此是远分对治相当而说。亦欲令凡夫渐行渐学也。
释四无色中有二。初总释背舍方便。二背舍色已下。别释观行。前中有二。初牒□释。二欲得背舍下。辨观前方便。前中以背舍与定虽初后不同。以齐观无色。故得类释。问曰。四禅何故不立背舍。解云。禅中发法比二智。得上下普缘。是故不立。又依婆沙解云。以禅是麤现了了故。余善根立背舍。无色是细。不现不了了故。尽立背舍。又禅中多诸功德。故余喜根立背舍。无色中无多功德。故尽立背舍。第二中言无色定是背舍初门者。以无色定。通方便背舍。唯在根本。先入无色定。方得背舍。故云初门。
别释观行中有二。初别释空处。后类释余三。前中分二。初略辨所观。第二问答明与定差别。前言背舍色者。舍下缘无量虗空处者。正明背舍之体。空处背舍体者。婆沙云。除第四禅九无碍八解脱。及命终心。余法尽为背舍体。第九解脱道者。若用下地无漏及第四禅无漏。断第四禅烦恼。此第九解脱非空处背舍。以是下地第四禅心故。若用有漏道。断第四禅烦恼。此第九解脱复是空处方便道。非根本故。亦非空处背舍。若当空处方便道。是空处背舍者。不断第四禅烦恼时。应成就空处背舍。以不断第四禅烦恼。不得空处方便。故□如非也。若第四禅第九解脱非空处背舍者。婆沙说云。何故不除。解云。十七心不得空处根本。故除第九解脱。能得空处根本。是故不除。何故婆沙除第四禅九无碍八解脱。杂心除空处九无碍及命终心。解云。若用有漏道断第四禅九品或。要以空处方便心。婆沙就所断。明无碍解脱。以断第四禅九品或。故云第四禅。杂心就能除。辨无碍解脱。用空处方便道断□。即名空处无碍解脱。文虽有异。义正是一。问曰。义是一者。何故婆沙除八前八解脱。杂心不除。解云。文略故不除也。问曰。若用下地无漏。断空处烦恼。此无碍解脱等。是空处背舍以不。答曰。亦非空处背舍。以虽断空处非空处心故。若还用空处无漏。断空处或者。此无碍解脱悉是空处背舍。以有漏断或无碍下。缘无漏道。是□智上缘故。空处既□。上地亦然。若依大萨遮尼干子经。明无所有处解脱。云灭三毒烦恼。余三色解脱亦皆观空。故九次第中亦尔。
第二中初问后答。答中约凡圣分异。虽前七背舍通于凡夫。但不背不究竟。故不与背舍之名。
类释后三其义可知。
释灭受中有二。初明观方便。第二问答对定辨异。言灭受想背舍者。此与九次第中灭受想定何异。解云。依杂论不异。二皆非色非心。是有为有漏法。若成实论则异。彼云。次第中灭名心心数灭。解脱中灭名诸烦恼灭。解八解脱云一切灭尽。所以者何。若灭色灭心。则有为都灭。是名阿罗汉果。解九次解定云。想名有为缘心。受名无为缘心。若说想受灭者。则为说一切灭。若依大萨遮尼干子经。第八解脱云。灭一切受想。入灭尽定。亦见受想皆空。第九次第定。直不乃灭尽处。即于诸法不生不灭。三昧现前。知一切法不生不灭。名得胜上清净无生法忍也。
辨二定异中。初问后答。答中有二。初明无想非。二明灭受是。前中言不审诸法过失直入定中谓是涅槃者。依杂阿含经云。入灭正受想知灭。入无想正受想知不灭。此但权时息虑。意谓永亡。故言不审诸法过失。谓是涅槃也。言从定起时还生悔心堕在耶见者。杂阿含云。从灭正受起。不作是念。我从灭正受起。从无想正受起。有作是念。有想耶无想耶。此以心悔故非背舍。
第二是中。言患猒散乱心故入定休息者。婆沙云。凡夫入无想定作离想。圣人入灭定作休息想。有心不动。可名为定。此中无心。云何名定。解云。便得非色非心。替补心道。以离乱不动。故名为定。杂阿含云。入灭正受。初灭身行次口后意。起时初生意行次口后身。灭定之义。如彼经广说。
解八胜处中有二。初举经文。二内有色下。依名解释。释中有三。初列胜处名字。二依名释义。三问曰行者已下。明观行方便。释中但解初胜处。就中有四。初解内有色相外观色。二解少。第三有三句解好丑。第四于缘中已下答释胜处。胜知胜见。解少中。初法次喻。略无合文。问曰。前二背舍不分多少。而前四胜处分之多少。此有何义。解云。背舍始观。未能分别多少。胜处为解稍胜。能分别多少。故有分不分。若尔背舍亦应不分有无。解云。有无总观是易。能别前二背舍多少。别观是难。故不分为四。若尔胜处亦能分别好丑。何故不就好丑分之。解云。多少能阶降始终。故就分之。好丑不能阶降始终。故不就分之。少有二种。一者缘少。二自在少。今言缘少。故名少者。是第一缘少。观道未增者。是第二自在少。但初解微弱故。不能自在广缘名少。
第三中言若好若丑者。何故背舍一切处中。不云好丑。解云。虽有好丑。以始行不能分别。故不说之。一切处虽是终解以作净观。唯好无丑。故不分别。未若胜处解力渐强。复有净不净别。故分好丑。多少亦尔。背舍不能分别一切处。唯多无少。故胜处分之。今解好丑。文别有四。一就业报解。二约观行得失。三就违顺生心。四据观解始终。前三在此文中。后一在下观行门中。
第四解知见中有二。初解知见。二释胜处。前言于缘中自在胜知胜见者。始解名知。终观明白名见。行者于能生已下。释知见义。是名若好若丑者。此近约好丑二境。解胜知见义。远结前文好丑。胜处者已下解胜处。文显可知。
明观行方便中。初问后答。答中有二。初总明观行方便。二行者或时见内身已下。别明观行。言是八胜处深入定心调柔者可得者。此明定心调柔。故能内有色相外观色也。若尔何故背舍中云。初心未细。摄系心一处难。故内外观渐习调柔。内坏色相但观外。解云。背舍中直是前二内有内无相对。以明优劣。今明内有色相。于外色中。复能分别多少好丑。此行转胜。形于背舍。故云深入定心者可得。
就别明观行中有二。初释前四胜处。第二摄心深入定中坏内身下。并解后四胜处。前中有二。初别明观行。二内未能坏身外观色下。举境结观。前中有二。初释前二胜处。二行者内外观时心散乱下。解后二胜处。释前二胜处中有二。初释观行。二不净观有二种已下释好丑。释后二胜处中有三。初明观行。二行者如□受观身已下释多少。三还复摄念已下解胜处。前中言如阿毗昙中说者。如迦旃延阿毗昙中说。言得解观者。身实现假。作未来死观。名为得解。乃至虫噉已来。是无常变坏观。言皆已灭尽。是除去色相观。此等名内无色相。但见虫火者。名外观色解。
胜处中有三。法喻及合。法说中有二。初明自在故胜。后明破染故胜。喻中亦二。合中亦二。举境结观。文相可知。
释后四中有二。初略明观行。后一问答辨观行差别。前中观于四色为四胜处。问曰。净背舍观。及后四胜处齐观净境。何故背舍不分。而胜处为四。解云。背舍之行虽观四色。未能部别。是故不分。胜处之行。能部分观于青黄。故就青等。离为四也。何故前四胜处分于多少。而后四不分。解云。后四虽有多少。既是终观位判为多。故不分耳。何故一切处观四大。而胜处不观。解云。胜处虽于背舍能□别四色。犹劣于一切处。不能推寻根本。故不观四大。若尔何故背舍之中观于四大。解云。总观是易。故能观也。
上来胜处文讫。从劣至胜。自下次明一切处经。于中有二。初牒经文。二背舍已下。作名解释。释中分二。初总释名义。二问答料简癈立。前中分二。初指上释。二此以遍漏已下。释一切处名。十一切处者。前之八种是净背舍。及从四胜处义同故得指于上释。此云十种。谓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二处。前之八种。是无贪善根性。后之二种。以当地四阴为体。境界者。前八以色入为境。后二缘当地四阴。问曰。前八之中青黄赤白可是色入。地水火风应是触入。云何皆言以色入为境。解云。四大有二种。一假二实。实是触入。假是色入。一切处中但缘假大。□□色入为境。何故但缘假大。解云。一切处是广缘观。以眼识为方便。假大作广缘观易。实大假想观难。故唯取假大。何故后二但缘自地有漏。不缘他地及无漏无为。解云。一切处是根本。故不缘下地。复是广缘观。上地难可广缘。故非其境界。无漏无为亦然。不同背舍。缘自地及上地。无漏无为得二体性。如空处背舍中说。不同昔来通取方便。若取方便□者。不断第四禅烦恼。应得空处一切处。以不得故。唯是根本。故下论云。诸妙功德在根本禅中。若依涅槃经。十一切处中无火大。以火与赤同相故。摄入赤中。而以无所有处。立一切处。若然此中既云无物可广。何故从经立一切处。解云。彼经以缘识灭故。名一切处。此中就少识观边。故云无物可广。
第二中初问后答。答中有二复次。初就体性分别。二就缘境分别。前中有二。初释前二名一切处。二无所有中已下。释后二非一切处。前中分二。初别释空处。二一切处中已下别释识处。
第二缘境中。言空处近色界亦能缘色者。是空处一切入方便。非正是一切入。以空处一切入唯缘自地。不缘第四禅故。又一切入是根本。故知但是一切入方便。若依成实。方便道名一切入。定成已名虗空定。言识处能缘缘色者。亦是方便道。能缘下地缘色之识。论本文中。少于识字。余文易解。
自下大段第二想分别三门。于中有四。初就修得分别。二就有漏无漏分别。三摄地长短。四缘境不同。前言是三种法皆行得者。何故婆沙云前七背舍及胜处一切处通方便得离欲得。解云。此非报。法要从修行而得。故名行得。非唯方便得。名行胜处。一切处及前三背舍。但是假想。非实观故有漏。非想背舍。虽是实观。以彼心羸劣。又是边地。故无无漏。灭尽背舍。灭心求证。非理观相应。故唯有漏。中三背舍。既是实观。复非边地。故通有漏无漏。若依成实。一切处唯有漏。以不坏缘故。胜处先是有漏。以空坏色。则名无漏。解脱是性空故。一切无漏。言初二背舍初四胜处初禅二禅中摄者。杂心解言。欲界有二种欲。谓心欲身欲。初禅离此二种欲。故立二不净背舍及前四胜处。初禅亦有二种欲。故二禅亦立二背舍四胜处。二禅无二种欲。故三禅不立背舍胜处。又以乐多故。不能作此善根。此就究竟别相处说。若论通相。方便十地心皆得作。故彼论云。不净观十地心作。又彼论云。上地虽有不净背舍相似善根。而不建立。又婆沙云。欲界者四阴性。色界者五阴性。故知有通有别。言净背舍复四胜处八一切处第四禅中摄者。此据别相。以初二禅中为不净所坏。三禅乐多故。作之则难。若论通相。下地亦得作之。故杂心云。下地亦有净背舍相似善根。而不建立。言二一切处即名说者。以后二一切处。即以当地心作故。既名说。中间四背舍。亦用当地心作。此文略故不说。若依成实。八解脱者。或下二界定能得色空。一切地中能得心空。胜处前八一切处在欲色界。后二一切处各当自地。言八一切处皆缘欲界者。若依成实。缘欲色界后二一切处。今以略故不说。言后四背舍者。隐言后三背舍。惜言其四。此三无色。缘自地及上地并无漏。今先明灭受想。后明非想。不顺常途次第。莫知所由。非想不缘上地。故与前三无色别说。
上来别约界先明禅中功德。自下九次第定。一句经文总明定□自在次第相生。释中有二。初明次第义。二问答料简差别。前中言从初禅起次第乃至入灭受想定者。明无余心相间九次第定。如经中说。初禅灭忧根。灭法云何。解云。若依成实。初禅次第不起忧根。何故然者。欲界忧根。从不净喜生。得初禅净喜。舍欲界不净喜。若生忧时。从初禅入不定心。起欲界不净喜。然后生忧。以初禅次第不起忧根。故云灭。若依杂心。得初禅时断欲界忧根。故云灭。杂心忧根通善不善。若不善忧根可得言灭。善忧根不与烦恼相应。云何言灭。解云。善忧根虽不与烦恼相应。然从不净想生。以不净想灭。故忧根亦不起。经中复说初禅灭语言者。若依成实。初禅次第不起欲界意识语言之心。何故然者。若如法出定。次第不起欲界散心。若触刾出定。即起五识。复不与欲界意识为缘。以初禅次第不起语言心。是故言灭。若依杂心。语言有二处灭。一是二禅。二是空处。初禅有觉观。起作业心。为语言因。故一向不灭。而经云初禅灭语言者。就其灭处。如忧根初禅灭。喜根三禅灭。经论复云。欲界中灭忧。初二禅除喜。故知就其灭处。要是二禅无有觉观。起作业心。方灭语言。故婆沙复云。二禅灭声根本。所谓觉观。又云。二禅是贤圣嘿然法。若依此论。下解坏语。如口空三昧中云。有人言。二禅无觉观。是坏语三昧。贤圣嘿然者。何故复云。空处灭语言。解云。杂心灭语言有二义。一灭语言因体。二灭现行语言心。得二禅时。灭语言因体。谓初禅觉观心故。二禅彰灭。得空处时。复灭现行语言心。以第四禅虽无语言因体。得借初禅无记心现行口语故。空处彰灭故。此下论解坏语三昧中云。有人言无色定以无身离一切色故。若依成实。初禅灭语言觉观。正是语言之心。何故不灭觉观。解云。语言之因。唯在意地。故云灭觉观通五识。初禅与五识作次第缘。故云不灭。此初禅忧根语言灭。与离欲不善法灭何异。有人解云。若依成实。离欲灭者。是数缘对治灭。忧根语言灭者。是次第缘不起非数灭。若依杂心。忧根是数缘对治灭。语言心是次第缘不起非数灭。此解不然。若依杂心。初禅有语言心。云何次第缘不起故灭。二禅灭觉观法云何。解言。若依成实。从二禅次第不起初禅觉观。何故然者。二禅不为声刾所牵生觉观诸识。故云灭。不同初禅为声刾故生觉观诸识。正以初禅住定心弱。二禅住定心强故也。若依杂心。二禅灭觉观者。得胜舍劣。语言亦尔。以得三禅时。不起语言心。故云灭。经复云。二禅灭苦根。云何而灭。解云。苦根在于五识。二禅本与五识。为次第缘。故云灭也。然初禅有觉观。可说二禅灭。初禅无苦根。二禅何所灭也。解言。若依成实。以初禅近不定心。不定心者。能生欲界系诸识。于中生苦根故。初禅不云灭。二禅不定心。不与欲界五识。为次第缘。故云灭苦根。若依杂心。初禅虽无苦根。而有所依之识。谓三识身以有同性。故不云灭。二禅无有所依之识。故云灭苦根。若尔初禅亦不灭忧根依。何故彰灭。上地亦尔。解云。五识但与苦作依。不与禅支作依。故苦根随依彰灭。意识非但与忧作依。亦与禅支作依。故不得随依彰不灭。又若依灭有阶降故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