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论疏卷第二十一
释第五十九卷论
第三十六品者。名舍利校量品。上来诸品。先皆明功德。次及校量。此品之初创以舍利校量为指故以为目。将欲解释。故举之云第三十六品释论也。
佛告释提桓因已下。此下去正明舍利对校经卷。此中文意。乃复无数。且大而论之者。三周校量。第一举满阎浮中舍利。对校经卷。第二次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对校量经卷。第三以恒沙世界满中舍利校量经卷。此初即是第一佛将欲校之故。告天主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此意释以舍利是迹之等波若乃是佛之本故。宁取波若。且如金光明经云。舍利为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故。须礼敬也。当说。
尔时舍利弗问已下。明身子因此而更论议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从不为取至净。凡有五对。明于出义。临之当一一释。
不与诸佛法已下。明请佛。请圣果等法不可得故不取。诸凡夫法等不得故不舍也。皆例尔。
如是如是已下。明天主述问。即以为答也。
尔时佛赞已下。明天主。能依第一义故。说不二相。依于一帝。分别校量。宁取波若。义含法相。令当来可得故。致如来高赞。而述成之也。当释。明波若与于法性等。既境智俱冥。无有二相。故云无别也。诸义皆尔。
释提桓因白佛言已下。明身子论义。天帝解释。如来赞成。此义已竟。今欲复宗说于校量。所以白佛也。
何故已下。此即是初分中第二意。明波若所以胜舍别义也。至论当释。以善法堂。喻波若经卷也。当也。
复次世尊已下。第三意。明波若法中。能生无畏舍利。是无记法。故不然也。当释。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无畏之义也。当说。
是人不随恶道等已下。是第四意校量明其胜义也。当说。
复次世尊满三千大千世界已下。品之第二次以满大千界中舍利校量经卷也。何以故已下。释所以。宁取波若之义。明波若能生诸佛舍利。不能生佛。所以供养舍利。能得胜果者。只由波若故。然舍利若无波若薰修者。与余骨何异。是故宁取波若也。
何以故已下。释波若智慧即是于佛。故云无异也。
问曰下。当一一释。而满阎浮提已下。明舍利不如。故言满。波若胜故。但言经卷。只一部一卷经等皆胜也。
复次出家人已下。此中为复大陌解之。辩道俗情异故。所以然也。当释。
芥子许已下。明佛入涅槃灭时入如金刚三昧。自碎其身为八斛四斗舍利。佛身只长丈六。今并□等益为舍利故得多故。若骨舍利。色则红白。□舍利者色则红赤。八国王分。各得一斛。只有八斛。但量舍利人以曰蜜涂斗刮取得于四斗。故云八斛。此舍利色妙体实。胜于金刚故。昔日有康僧会。来至吴主处飜经。善说佛法不可思议。孙权道言。若然者。何不令我见之。僧会即为请得一舍利。随铜槃上得埳则唤人将置䥫镰上打之。则没鋞中错取乃得。则起建初寺。于中供养也。此下去当一一对文意释之。
是时佛赞已下。明若依第一义。万法同如。则无波若胜于舍利。若依世帝则舍利不及。今天主所说善须二帝。故致佛赞也。当释。
己身喻佛已下。释上第二意。善法堂喻经文也。当释。
不见怖畏已下。释上第三意经文也。
不随恶道已下。释上第四意经文也。
为一切众生故增至三千已下。即生下第二大分经文。又即是释第二意中。初二意经文也。当释。
复次世尊已下。即第二大分中。第三意校量。明佛性能住。三事示现化物。说十二部经。与持说波若无异。何以故下。释所以无异之义。三事示现者。即是神通说法知他心等。此亦名三业示现益物。亦名三密。亦名三轮也。当释。
复次世尊十方诸佛已下。上就释迦三事益物校之。今第四次。就十方诸佛住三事校之也。并至论当说。
复次世尊已下。是第五。飜次十方佛校之也。当释。
复次世尊已下。第六意校之。上但直明功德而已。今此中文义亦复与前为对校量故来。非为重也。当释。
复次世尊已下。第七复作员责人喻。来校量经卷也。至论当释。
复次世尊已下。第八次作摩尼珠喻来对经卷校量也。至论当释。
作种种色已下。明波若无相故无定色也。当释。
尔时阿难已下。明珠所出家也。
世尊佛般泥洹后已下。第九总明波若力用功能胜义也。当释。
复次世尊量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已下。是品之第三大分。次以十方恒沙世界舍。校量经卷。造经功德。此中当应说。今者舍利一立由不可得。何况满十方家。但凡夫不解故。偏贵舍利。故上论言。出家人多求智慧及解脱果。故爱经卷。俗人多求世乐。故乐重舍利。所以天主上云。我非是轻佛舍利故。作如此说。今欲令诸新发意菩萨。深知此理故。如实校量。宁取波若经卷。良以功高道大故。所以然也。就此第三分中。复有以意也。
世尊已下。第一意校量报不可得边。及入菩萨法位等故胜也。当释。此中经既云。菩萨法位。已得菩萨神通。从一佛界至一佛界。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或作接报□将化。当知。此非业报。当知。法身但随所应见。非为起动化也。当释。
复次世尊有人欲见十方无量已下。第二意次。以见二种法身来校量也。当说。
复次佛住三事示现已下。此初明论主须牒上经文将欲释之也。
问曰已下。问意云。佛既具说十二部经。云何乃言以受持读诵波若之人与佛无异也。
答曰已下。而言十二部中。波若所为大者。此是总说然明一切大乘经。皆一种无有优劣。言波若大者。即是十二部中。方等㝡大。㝡大十一部也。故十一部经。是声闻藏。方等一部是菩萨藏。以方等经中有十二部。皆名方等大乘。故但云一部。声闻藏中。无菩萨藏故云十一部。今以方等大故。言波若大也。
所以者何已下。此明法身菩萨。但说波若劝道大乘。故云多有发菩萨心。余者说十二部经。以新发意。但说波若发大心多也。当释。
复次三事示现已下。此总合意。释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四意。校量经文也。当释。
如负责人已下。释上第七意。作负责喻。校量经文也。所以以负责来喻者。明此舍利若无波若修薰者。为先世业因所追受诸报对。今以波若薰修。宿对永免。而判得供养。故作此喻也。
今说摩尼珠已下。释上第八校量意经。□□中。复作同释。复作别释。此初且总出其力□□气也。当释。
问曰已下。欲明其出处也。当一□□唯帝释用打物始得破也。已涉前临文当释。三乘解脱者。此据方便净涅槃。若小教中唯具事灭。及方便净。以罗汉第九解脱智。为有为果。九十八结无处无为果等。即是方便净义。灰身是事灭义。不明诸法本净体性。故无性净。大乘则是三也。当释。四病根本者。即风热冷杂亦名等分。三病据偏发为言。等分据三种等起。四有四义。已如上释。
亦能除八万四千病根已下。此中据三毒偏多为语。故有六万三千。等分杂起。为二万一千。故成八万四千。故贤劫经。应释八万四千故。诸波罗蜜始从光矅度。终至分舍利度。凡有三百五十度。一一度中。复有六度。则成二千一百。一一度中。皆有十善。则成二万一千度。以四善根分之。故成八万四千度也。他家之取华严中十法来足。师云恐非。如是一一波罗蜜中。既皆有十法。则成二万一千。对此四病所起烦恼。则成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名为八万四千法门。故此中言波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也。此义已涉前。不能具释。根本四病者。贪痴等分等各二万一千。论四病上所起。鄣诸波罗蜜。或为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今者复以不净观除贪等来者。以四观但对根本四病。不论余义也。当释。
珠除热已下。此即合释上能除风冷热杂等四百四病等义。临文当一一释也。日珠属阳精。月珠属阴精。若但有月者。万物则湿烂。若但有日者。万物则燋枯。故此日月为阴阳之化万物。以有月故。万物湿润。以有日故。万物生长。他乃言寒热犹阴阳之气者。四月六阳㕛并起。何不极热。十月六阴㕛并起。何不极寒。今品以日冬行南道故短而寒。春秋行中道故所以昼夜亭等。而暑寒调适。事天日行北道故长而热也。当一一合释。明以波若以修诸皆舍须陀洹果等。故则无碍波若互能同之也。当释。第六缥色者。以上来诸果。皆舍等义。对于五色第标色灵空天色但遥望虗空。似空青色故。谓为缥色。还以此色。以合修空之义。故别举也。当释。
今当别相说已下。上来至此亦名同相。亦等喻。合释波若义。今从此已下。亦名别相。亦名过喻。以合释波若也。当一一释。波若能除二事者。亦能除鬼及以天魔也。心病天龙鬼神所不能治病。无始世来。未曾所治病等者。此盖是据生死烦恼病等也。当一一释。相应无明者。是九使所带起无明也。不共无明者。是十使中。不随诸使别起无明也。及一切法中不了痴黑暗者。即是一切诸知见中分别无明以不达正理故。有分别说为不了也。自下文等并一一当释。际此二毒者。谓内四大毒。及外至毒药等毒也。能治慧眼。令得明净也。心癞者。谓五逆等罪也。
问曰下。料简也。当释。珠只能令水清随世物等变。波若能令心水清。与心数善法问色也。六觉者。谓欲慧害亲衰国生不死等觉也。当释。舍利世出世受乐人等。并贵故。不同珠函箧也。当释。
如是总相别相已下。既合喻释竟。次总结结也。问曰下当释。
是义先已说已下。第三分中。中间多许意经文。并皆略之。义已涉上。故指于前释也。
复次世尊有二种法相已下。由是前第三大分校量中最后意也。当一一释。
是名有为诸法法相已下。此中以一切世间出世间去慧尽属有为功德。是作法故。名有为法。从无生法等。非作法故。说为无为法相也。并当一一释。
尔时佛告已下。明天主既非一切起人时座难信故。如来述成也。当释。非第一义者。是上来所说。虽言不垢不净。无取舍等。犹是滋俗谛所摄。若第一义中。此等卷无也。而言二帝。摄法尽者。是寄俗为语故。以色等为俗。如等为真。此是接俗之辞故尔。若论第一义中。实无所摄也。当释。
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心已下。明双照二谛义也。当释。
不行余波罗蜜耶下。当一一释。
譬如阎浮提诸树下。当释。
释提桓因白佛言已下。明天主。复以五句。赞叹波若也。当释。
与他人已下。上来未校与他之祢。故此下去。次校量之明。与他胜义也。一一当释。
何以故已下。此经是佛成道五年十二年前说。佛今为明与他。他胜故悬说。碎身之事为证。所以碎令尔者。只欲令他多人得故也。当释。
我供养是法已下。明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者。即是波若。此之谓也。故如来恭敬。如金光明经中。佛亦为六度故礼舍利。礼舍利在于诸波罗蜜。不在舍利。此中佛自以己身为证。佛尚自供养恭敬波若。何况余人。以其利大。令人深知修福之处。故然也。当说。
问曰下。当释。答曰下。亦当释。
已有还无已下。此不同灭无之无。本来得一切种起今得之大用故。名为今有。此起即寐。故云今无也。与上相违者。明本来不有。今亦不无也。当释。有为善法是行处者。据其用无为法。是依止处者。据其体即是依如来藏依正法身等义也。当释。
此是新发意已下。明新学菩萨。既未能深入法相。故为作如此分别。无生忍菩萨不然也。当一一对上文释之也。
答曰已下。云本以蔽光之阴。为影阴色不异。是故定一。不以大小名为影义。不须此问也。
此事为难已下。次释上自他校量中教文也。当一一释。佛功德满。故云不用也。
应释其义已下。释上后校量意文也。当一一说。一心听受属法供养。最为胜也。当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