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品者。名为嘱累品。此即是波若道中第三大分。流通分也。就此经一部。论主自大分为二分。从此中嘱累品已上。有六十五品经文。名为波若道。次从不尽品已下讫后嘱累。有二十四品经文。名为方便道。就波若道中。有于三分。第一序分。第二说分。第三流通分。
欲论前之序分。不但为波若道中作序。亦为方便道作序。但文属波若道中。分此三分也。
就说分之中。复有三分。谓说波若相分。留难分。信分等义。已如上释。若以命说分足之。则成四分。请分足之。应成五分。
所以于此品后次明嘱累者。明如来所说。本为益物。不但欲利当时。乃欲远传千载。说波若分一周既竟。应须付嘱令二世得益。故次属阿难。若余处经名为中嘱累品。今此中经只云嘱累品。论将欲释。故举之云第六十五品释论也。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已下。就此品中。大有二分。第一明将欲嘱累。先当分别乘。校量胜劣。及授大记。劝修赞叹行波若等义。第二从是故阿难已下竟品。正明其嘱累之事。有此二分。师言。他家于此品中。为复种种科之。亦恐失其指。今此初即是第一明帝释乘上品所说之意。于此初咨问也。当一一说。
佛告已下。明既其生法二空何有得义。故如善吉所说也。
欲比菩萨已下。次明校量。所以设校量者。只欲为明嘱累义也。当说。
是时会中已下。闻于校量故。致供养也。
是时八百比丘已下。明既闻如此校量。能致大果。是故发心。以五色华供养也。
尔时佛知已下。明为授记也。
于如宿劫已下。若星宿劫。去此贤劫。六千八千劫既无量。如宿劫者。不知近远也。
佛名散华已下。以上比丘以五色华散故。权果中明相当因果。故名散华也。
以是故下。明劝修也。
当知是菩萨已下。明闻波若及以行以者。非少功德之所致也。要从先闻。始能信解。少福之人不得闻。此生信爱乐修行也。当说。
是故阿难我以般若已下。品之第二。正明嘱累。上所以如此说者。只为成付嘱。以有如上来多许授量等义。故以此经。嘱累于汝。故云是故也。此经唯校量广博。嘱累慇懃。二义异于余经。故什师解云。所以慇懃嘱累者。以宝重故。防深所以校量广濶者。以功高故。校广一切大乘诸经皆尔。非但一部而已。但以时处。众别故。令圣说有殊无妨。法理是同。大乘诸经皆尔。何有涅槃为胜。法华劣也。故姚主问什师云。来至秦地。有何播益。答云。贫道至此。飜二百二十六部大乘经。皆明常住佛性因果理。足以此为益一切。大乘经典西国尽名为法身。故经云。若此经典所在之处。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香华而报其处。而今岂可于大乘经中辨其优劣。言五时差别故。遂有常无常义。可谓頺网既驿。设救为难也。当说。
其过小小已下。就嘱累中。亦有多种意。嘱累今此初。明有十二部经接化于世。十一部经是声闻藏。唯为益二乘。所利处小。有落失者。无有大罪。方等一部是菩萨藏。唯为菩萨。是大乘典能致得佛利益处广。是故失之能得大罪也。下文等当一一说。
供养我已下。次明劝供养也。
信心清净已下。明净信也。
皆从波若波罗蜜中生已下。金刚波若亦云。三世诸佛从此经出。一切诸佛从此经生也。
是菩萨摩诃萨母已下。上明生佛。今次明菩萨一切因果。皆从此生也。
非我弟子事已下。次更校量付嘱。如佛话经说者。此中阿难既持大乘法藏。故属阿难海。菩萨也。
一食者。从旦至食时也。须臾者。无问四时。但令一日一夜则有三十须臾也。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校量胜义也。
说是波若波罗蜜品时已下。于此嘱累之中。为欲更衍波若法相。故现神力也。
不与眼作对已下。欲明波若相寂。上所以先现神力者。只为发生此法之由也。
何以故已下。还释法法不相见等义也。
得无碍知见已下。上明波若无知知见相寂。是用即寂义。今以明波若照穷万品。寂是即用义也。
名众句众已下。如众字为名。如菩提两字。始得成名。故云名众。众名成句。故云句众。众点成字。故云字众。如此等名句字众等。或云有十万偈万八千偈等。文字句众。名为有量。今论波若之軆。故云无量也。
何以故已下。以无尽释无量义也。过去诸佛下。复就于三世。明无尽义也。何以故已下。复以无生。释无尽义。尽则是灭。生则是生。今云波若既无生灭。云何乃言是无常也。
佛出覆面舌已下。明时众既见佛。为复如是种种赞叹校量。付嘱波若。便生疑。故如来出舌。欲证说不虗也。
则是一切字门已下。明波若能生诸陀罗尼总持。一切字门等义。无有忘失也。
是行者足已下。足是身之本。明此波若是法身之本。故云足也。
问曰已下。释上天主疑问之文也。当一一说。
佛说有三种慧已下。欲明下人能与上人义论之。故引此三慧义来耳。大乘习种。虽是闻慧。皆是据其得处。此至十地始满。故通上下也。当说。
如阿难虽未离欲已下。大本经亦云。我诸弟子未离欲者。悉皆四散。唯除阿难。与此论合也。
好乐说空已下。此等文意。尽陟称扬品末。何故乃属此品。解言。此中本为接上品意。欲生下文故。属此品。不属上品也。当说。
欲比菩萨已下。释上分别三乘校量胜劣经文也。当说。譬如破暗已下。当知前灯与暗共住故。后灯来时前灯更明。佛智起时金刚更明。那言佛果不断。佛果不断者。则后灯来时不更大明。亦不须后灯也。故大本经云。佛智能善断我等无明暗。譬如日出时。除云光普照。前初品中论又云。无明有二分。佛所断分。菩萨所断分也。当说。
复次二乘得空下。当说。
若欲于一切众生最上已下。释上劝修文也。当说。
答曰言智慧有分已下。如以文释约虗空。二乘所得。有余不尽故。教名不了。智有分证理有量也。当说。
尔所分是须陀洹已下。明一切三乘圣人。只以得实相理。有浅深分齐。故有圣位差别。故金刚波若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中言尔所分。亦与彼经合也。一切圣人。若不得此实相无为之理者。则不能断惑成圣。故金刚波若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也。微咲义已下。彼品则指初品。此品复指彼品者。此是次第相乘。故然也。
当知是人人道中乘已下。释上赞闻受行等者。皆先世久习等文也。当说。
常有一生补处已下。弥勒虽复八十年在此方。至佛灭度后。始生彼天上。八十余年。始往彼生。然此间四百年。始于彼一日一夜。此间假使百岁。于彼只是须臾之间。故不妨云常有也。
问曰已下。问意云。但交于佛田中种。自得佛及三乘涅槃。如法华中说等。义为善。何故乃云要行空也。法华论留支三藏。以景明二年欲飜。为有小小国不宁事故不得译。但出要意一卷云。此以一华一称南无佛等。乃据习种已上菩萨所有诸善。悉以波若相和故。皆得感佛。近得初地已上佛道菩提。若习种已前。所有诸善。不与波若相和。故没在世间有尽法中。不能感佛。与此论合也。当说。
答曰已下。当说。
如是功德利益故已下。明波若以有上来多许事故。所以令佛懃懃嘱累也。
佛以般若经卷已下。其理一定。不可迁易。文有失坏。故须付嘱也。
如意宝已下。如如意珠无有定色。而能出生一切诸宝及余杂物故。须别自慇懃付嘱。明波若之宝軆无定相。而能出生三乘诸宝及世间善法。故付属不同余宝。余宝者诸余经也。当合说。
除波若虽有十二部经已下。持地云。十一部经是声闻藏。方广一部是菩萨藏。应云除十一部。而言除十二部者。此明就大乘经中亦独自校量故。尔所以前论文云虽有无量摩诃衍经。波若波罗蜜最为第一。就方广部中。亦有为明发大道心者。亦有为明得阿鞞跋致地者。亦有为明合得菩萨道者。亦有合得佛道者。今据波若为诸佛母。出生诸佛。得佛道者为语是故言胜。故前校量分中。自就大乘中校量言。以波若教三千界发心心菩萨。不如教一阿鞞跋致菩萨。教三千界阿鞞䟦致菩萨。不如教一近佛道者。今此中自以大乘方广部中。亦合共校量云。此云波若。为生佛道故。生之为重故。次此上文言。此波若。为出生三世诸佛故。亦言为菩萨摩诃萨母。今者为唯取是佛母义边故。所以言胜余十二部也。一云。如来实解小乘。亦有十二部。所谓广经亦不为解义论义因缘本事等。但令广说。或复善恶因果色心等法。属于广经。如此为论者。波若故宜胜十二部也。当说。
何以故已下。释所以胜义。以此文验。当知波若唯据为是出生诸佛。及近佛道者。故云胜与校量胜义经文等合也。
问曰已下。释上以大小乘校量文也。当一一说。
如意树者。大本经。名为天意树。此中为善也。
尔时佛欲明了是事故已下。释上示现神力。为欲更说波若无知。照即寂义。此中意。以天肉二眼。通报得故。说为见虗诳。余三眼唯修得法眼。虽照别。亦无别相故。无别可别。慧眼虽知同。以同无同相故。亦无同而可同。故云无作。诸佛菩萨天肉二眼。亦能尔用。但今据有同报得照用之义。故云尔也。当说。
但以大慈悲故已下。欲论诸佛智慧本寂。但以慈悲本愿。度众生力故。随众生见。现种种说。及赞波若等义。实无所说。亦实无所赞。故华严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以本大愿力。显现自在法。大本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所以现出世间。及有说等者。唯为众生如来。今但说法相寂。慈悲亦寂。但诸佛本意。唯为众生。今以众生不可尽故。所以佛出世不可尽。以众生不可尽故。诸佛亦慈悲不可尽。以慈悲不可尽故。现说亦不可尽。若其众生可尽。能解无说相者。诸佛终无有出及说法等义。何以故。从本以来性自尔故。所以说者。只欲令解无说。所以出者。欲令众生至于无出。所以悲者。欲令众生得于无悲。此皆由波若无尽。本愿不穷。慈悲深重。故令然也。当说。
佛智慧不可尽已下。释上无量无尽无生等经文。若上经中。以无尽释无量。以无生释无尽。今论中。乃以无量释无尽。以无生无灭释无量。此是如小品已下。如此经有十万偈。小品有四千偈。放光有一万八千偈。光赞八千偈等。名为有量也。
未来现在亦如是已下。欲明波若体是常住。非时节所迁故。约三世明之。皆不可尽等也。
不尽已不尽已下。更以三世显其不尽之义也。当说。
如人以香油瓶已下。如瞻卜香油以瓶盛之。所以慇懃付属不令破瓶者。畏失油故。今嘱经卷。亦复如是。以文诠理。义从文得。文不正义不成。违文失指。恐失义故。所以嘱文不令忘也。当说。
但以本愿誓度众生下。当说。
能入一切文字已下。释上陀罗尼文也。当说。
如须尸摩已下。此外道亦得文持陀罗尼。以不得波若和故。则有忘失。外道详共差。令入佛法中偷法。有一比丘。于佛边自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还房已。尸摩则随。以诸禅五通三明等问。皆言不得。云汝若尔者云何于佛边言我生已尽等。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人。即复问言。云何是慧解脱人。比丘复言。汝虽不解。然我只是慧解脱人。尸摩云。汝说法简略。我未能解。往问佛。佛云。我佛法中先用法智。后用比智。法智知现在。比智知过未。成实但用此一义。言法智断现在烦总。比智断过未或。以法比二智。断三世或。此乃属知三世之法比智。非断或智也。法智知法。比智知义。法智知欲界。比智知上二界。汝应先用法智。知其现在所得。云何乃先用比智。以过未之义来比之。乃用五通三明等问也。此人既是慧解脱人。故但于未到地尽诸漏。不得诸禅。及灭禅并无五通。无五通故无三明。所以不但有学有八智。无学亦有八智。为无他心智及无生智故。而将此事来者。只以证外道所得陀罗尼。不和波若有忘生故。不能先用法智。乃先以比智问他。违三量故。菩萨不尔也。当说。
在小乘心中已下。师言。小乘虽有转识。法智以得波若气分。故云尔。今谓波若既常。此智那是无常。既云尔者。当有其意。此文为正当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