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03-B 大乘百法规矩纂释序

大师之释经论也。不逞新不炫奇。直就本文宗趣上。一眼覰透。先得言外之旨。便于融会贯穿中。平寔妥贴。销文显义。务得佛意而止。故不特振中兴祖道。寔朗义日于性天。诚末法一大光明幢也。在昔弟子中。最号入室师资道合者。有若𠗦孝廉启南先生。而 大师于时日不暇给法道。犹有待也。今著述且大备。而前人往矣。我辈何幸与一时诸上足亲承座下。岂不亦人人生尊重难遭之想。惟时虗中益公年最少悟最蚤。士称三日当刮目。不侫与公。菩提树下一别如昨日耳。而公之丰神学问。脱体非昔人也。其攻苦钻研。犹曰事在勉强而。若夫围绕一会之顷。微言奥义。如野鴈无人之态。兔起鹘落之机。他人拙以滞者。公偏迎刃而划然解也。会于心而传于口。能令听者精神飞跃恍若聆圆音于再演。有莫知其然者。嗟夫虎啸而风烈。龙兴而致云。有窥基而弉师之道益光。有生肇而童寿之义愈赡。意公其殆乘愿轮。以续慧命者欤。不然。何夙悟之若此。嗣是而虗以大之。谦以光之。行以寔之。证以臻之。皆公之能事也。当家种草何俟于人。百法规矩纂注。具见公之苦心。然亦微露一班耳。 大师有题词。兹不敢赘。但公谦欲韫之匮。不侫愿宜公诸众。故叙数语。以为劝请如此。

天启二年岁次壬戌夏至日岭南仲安刘起相和南拜撰

No. 803-C 题百法明门八识规矩纂释后

余不敏天黜其形。自信有尊形者存。故夙抱超然之志。在龆齓。即闻我 大师法雷起蛰时。则跃然归依。结想有年。往癸丑岁。从先人宦游于衡。适礼 大师于灵湖。即蒙摄受。时见虗中益公其精敏机警。知为法器。然未识所志向。及丁巳夏。 大师归老匡庐之五乳峰下。余以二亲见背。乃决志依归。求出世业。于辛酉春。始判然入山。大师怜之。从入室后。得闻法要朝夕与公商确奥义。洞彻言外。余跃然喜也。不唯与之忘形。抑忘心矣。食息靡间。一日见公案头百法规矩纂释展卷。同刘孝廉仲安氏阅之。一读三叹曰。公之精义入神之如此也。心虽不闲于宗案。习闻此论。虽老师宿学。亦苦于难入。葢以论释论。文简义幽。且断章不备。况旧无解。故多面墙。近则本论释有数家又未参合。于此犹然。故吾此末学所以泣岐也。今公详论文。于名相之下。取古今诸疏。会通一贯。且得亲闻 大师之心印。而折衷之。故文如析薪。义若观火。不劳旁搜曲讨。而洞达法相之源。不异三车执笔也。意别数载。何公超悟之蚤。而入法之精如此。讵非拔灵根于虗壤者。未易易也。顾予与公大有夙契。愧不能赞其万一。聊述此以纪法缘之始末云。

天启二年岁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秣陵遗民方远题于五乳峰下之谿上阁

No. 803

大乘百法明门论

此列前六识之名。皆从所依之根而立也。具有五义。谓依。发。属。助。如。除根发之识余四皆依根之识依主也。根所发之识。依士也。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精明。乃八识之体也。本唯真心。迷之而成八识。今于六门而了境。故有六种之名。以映眼时能分别色。即名眼之识等。譬如一室中藏一个猕猴。六处有人随呼而应。故有别耳。且前五识。依五根得名。但有照用。最初一念照境元无分别。然第二念有分别者。即属意识。是则前五乃依五色根之识。第六乃意所发之识。以第七意为六之根故。补注云。虽六识身。皆依意转。此随不共意识。名依发等。故五识身无相滥矣。或唯依意。故名意识。辨识得名。心意非例。补义云。此辨六识依根得名也。问曰。前六识身。皆依意转。应俱名意识。何故第六独得意识之名耶。况教说心意意识转。此则明知前六同名意识。今言意识。岂不与前五滥同一名耶。论答曰。虽六识身。皆依意转。但此随根立名。如前五识。各有所依之根。今此第六识。则不共前五。以独依意为根。立意识名。乃意之识。如五识身。依色等根。以唯依意。故名意之识。依主释也。此中正是辨识得名。不可执前六。共为一意为相滥也。此言各从所依根立名。故不相滥耳。若言前六共依意转。则六与前五滥而为一。今辨各有所依之根。而六唯依意为根。故名意识。岂与前五相滥耶。谓转则共。而依根则不共矣。此乃辨识依根得名。教说心意识转。别是一义。故结云。心意非例。

此列十一种色法也。言色者。有质碍之色。如木不能入石。故名质碍。有颜色之色。谓青黄等所显之色。识所依之根唯五。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乃八识揽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内身。为有知色根也。识所缘之境则六。谓色声香味触五尘。亦是四大能所八法所造。为所受用境。其法尘乃外五尘落谢影子。属六识所变。一半属心。一半属境。此十一法通属八识之相分境。以即心心所二所现影。故下随次释之。

一眼根者。能照嘱一切境之义。梵语斫𫇴。此云行尽。眼能行尽诸色境故。以远近之境。一目皆见。是名行尽。今不言行尽。而翻为眼者。体(如蒲卜朵)(能行尽)相当。依唐言也。

二耳根者。能闻之义。梵语莎噌多罗戍缕多。此云能闻声。以处处能闻故。如十方击鼓。十处齐闻。今不言能闻声。而翻为耳者。体(如新卷叶)(能闻声)相当。依唐言也。

三鼻根者。能齅之义。梵语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齅。以能齅香臭故。今不言能齅。而翻为鼻者。体(如双垂瓜)(能齅香)兼之。依唐言也。

四舌根者。能甞义。梵语䑛若时吃缚。此云能甞。论云能除饥渴。能发言论。表彰呼召谓之舌。今不言能甞。而翻为舌者。体(如新偃月)(能尝味)兼之。依唐言也五身根者积聚依止二义名身。谓积聚四大造眼等诸根。皆依身根而住止故。梵语迦耶。此云积聚身根。为彼四肢百骸依止。诸根所随一身周遍。谓此身为三十六物积聚之处。故名为身。今不言积聚。而翻为身者。体(如腰鼓颡)(积聚依止)相当。依唐言也。体即是根。以能造地水火风。及所造色香味触。八法为体。乃五识所依之根也。有浮尘胜义之别。浮尘根。乃四大麤色。胜义根。乃四大净色。总名色蕴。以有质碍。故为五识所依。总是众生之身分也。

六色尘者。为眼根所对之境故。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麤细高低。光影明暗之色。虽有多种。总名为色。为眼根之所对。眼识之所取故。

七声尘者。四大所造之声。为耳根所对之境。一切语言音声。风雷钟鼓。可意不可意之声。虽有多种。总名为声。是耳识之所取故。

八香尘者。亦四大之所造。乃鼻根之所对。可齅义。谓好恶。俱生。和合。变易等香。为鼻识之所取故。

九味尘者。亦四大之所造。乃舌根之所对。可甞义。谓咸澹。甘辛。可意不可意。和合俱生。变易等味。为舌识之所取故。

十触尘者。亦四大所造。乃色尘之触。身根所对。谓轻重涩滑。冷煖饥渴等触。为身识之所缘故。

十一法尘者。乃意根所对之色。谓缘过去五尘落谢影子。及自识所变。有可缘义。此一是假境。亦有多种。通名色法。为意识之所缘故。

此列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也。此二十四法。言不相应者。非能缘。故不与心心所相应。又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又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为拣四位。故名不相应。此二十四法。不如色心心所实有体相。亦非异色心心所。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言行法者。有二种。一相应。二不相应。此简心所乃相应行法。此乃不相应行法。以立其名。

言得者。成就不失之义。谓色心生起未灭坏。是生缘摄。受增盛之因。即凡失有所得心。三乘有所得果。如得金时金非时得。金乃是物。得非是金。有名而无实。故云不相应也。

言命根者。依六识能造之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一期色心不断功能。假立煖识为命根耳。以识住则命存。识去则命卸故。

言众同分者。类相似故。以万物各有同类。有人法之别。人同分者。如天同分。天与天是一类。人同分。则人与人是一类。法同分者。如心同分。以心王心所是一类。色同分。以十一色法是一类。故云依人法假立此名。

言异生性者。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上。一分功能。令六趣十二类之差别不同。故云异生性。此性非指佛性。乃习与性成之性。如人轻躁从猕猴中来。如人狼毒从蛇蝎中来。此乃习气所使。故云异生性也。

言无想定者。谓六识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定隐调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忻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

言灭尽定者。六识王所灭。及七识染分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问。此二定差别如何。答。修无想则作出离想。谓外道修有漏定。伏住想心不行。如夹氷鱼。如石压草。不知微细生灭。命终生无想天。得四百九十九劫中想心不行。此无想唯属外道所修。而灭尽。乃作止息想。谓二乘修无漏定。六识不恒行心聚。与七识染分恒行心聚。皆悉不行。故灭尽唯属四果圣人。故不同耳。问。此二定从何建立。答。皆于厌心种上。遮碍转识不生功能。若于厌心但伏六识王所不行。名无想定。若于厌心使六识王所。七识染分恒行心聚灭尽。名灭尽定也。

言无想报者。由在欲界修彼无想定。故感彼无想天果。名无想报。

言名身者。乃诸法各有其名。能诠自体。单名为名如炉瓶等。二名上。方名名身。如香炉华瓶等。三名上。名多名身。如铜香炉锡华瓶等。乃诠别名之身也。

言句身者。单句为句。如菩萨等。二句为句身。如大菩萨等。三句以上为多句身。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以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故。

言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若不带诠只名字。如字母及等韵之类。但只训字。不能诠理。若带前名文。则如经书字。能诠之文带所诠之义理故。

言生者。先无今有。

言住者。有位暂停。或五十六十年间也。

言老者。住别前后。不同前生后死。自少而壮。壮而老。曰衰变名老。

言无常者。今有后无。以生灭故。乃死之异名。葢生名为有。有必后无。故有非恒有。以有生必有死故。不如寂莫常住之无为。是恒有也。灭名为无。无非恒无。如人死此生彼。不如兔角之常无也。以不同无为之常有。不同兔角之常无。故曰无常。

言流转者。谓因果相续。由因感果。果续于因。前后不断。故曰流转。

言定异者。谓善恶因果。互相差别。以善因必感乐果。恶因必感苦果。一定永异。故云定异。

言相应者。谓因果事业和合而起。以因能感果。果必应因。不相违故。或问。此之总名不相应行法。如何别中又名相应耶。答此总中名不相应者。乃不与前心心所相应而。此别中相应者。乃前心王心所与色三法事业。和合恰好之义。岂相滥耶。

言势速者。谓有为法上游行迅疾之义。如日月往来。无情变坏。有情迁谢。自少而壮。壮而老。心念生灭。鸟之飞。兽之走。月运电奔。皆此所摄故。

言次第者。谓编列有叙。如甲乙丙丁令不紊乱。君则尊。臣则卑。父则上。子则下。而有左右前后之类言时者。谓过现未来。成住坏空。年月日夜之类。

言方者。谓色之分齐。在东方则曰东方之色等。故曰色之分齐。如四方六合十方上下之类。

言数者。度量诸法之名。如权衡升斗丈尺等。或一十百千之类。

言和合者。谓于诸法不相乖反。和如水乳和。合如函葢合也。

言不和合者。谓于诸法相乖反故。如眼与耳了不相触。前诸法和合。如相顺因。此诸法不和合。如相违因。或问曰。此二十四法。于前三位。则以何法当何位。答。大略而言。命根一法唯属心王。乃第八种上。连持一期色心不断功能故。异生性一法。唯属心所。以根随烦恼是恶心所故。乃二障种上令趣类差别功能故。无想灭尽定及无想报。乃王所上假立。以王所想受等灭。名无想等。余十九种。通色及心心所法三位上假立。如众同分乃根身世界五尘等。为色同分。同依同缘。为心同分。同起善恶为所同分。如势速乃色心心所迁流不停。如定异一法。色不是心。心王不是心所。善因恶果等定不互感故。此上诸法。虽不造业。乃分位唯识。故云分位差别。故名不相应行法也。

此列六种无为之名也。言无为者。乃前四位真实之性。故云识实性。乃第五实性唯识。识实性故。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乃第二相应唯识。识相应故。十一色法。乃识之所缘。即第三所缘唯识。识所缘故。二十四不相应。即识之分位。乃第四分位唯识。识分位故。识是其四位之体。故总云识实性也。前九十四种。谓有为法。属凡夫生死法。以有所作为故。今此六种。谓无为法。属三乘出世法。以无所作为故。前名烦恼障。此名所知障。此六无为。虽云出世。然亦兼凡夫。约无所作为。义说无为耳。盖虗空。非择灭。真如。此三无为。乃大乘菩萨所证。择灭。乃二乘所得。不动。乃四禅天人所修舍定。苦乐不动故。想受灭。乃四空天人。想受不行。有此不同耳。

一虗空无为者。此从观得名。谓由修无我观所显真理。似虗空相。离一切色心等诸法障碍。故云虗空。

补义。此依识变。故属有我。正起信之我见也二择灭无为者。择谓拣择。乃能择之智。灭谓断灭乃所灭之根随烦恼。谓由无漏智。择拣诸惑。能显灭理。以断诸障染。因择力所得灭理。故云择灭。乃二乘析色明空。所证涅槃耳。

三非择灭无为者。非由择力灭惑所得。但本性清净。及缘阙所显故。缘阙者。俱舍云。永碍当生。得非择灭。当生者。当来生法。缘会则生。缘阙不生。谓能永害未来法生。得灭异前。以得不由择。但由缘阙。名非择灭。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余色声香味触等谢。缘彼境界五识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彼不能缘过去境。缘不具故。得非择灭。释云。谓眼缘色时。耳等亦合缘声等。以专注色。故耳不缘色等同时声等刹那谢。故令缘声等识更不复生。以前五识唯缘现量。不缘过未故。

四不动无为者。虽前三定。至第四禅。永离三灾。谓火烧初禅。水渰二禅。风刮三禅。出八难。谓忧。苦。喜乐。寻。伺。出。入。息故。无喜乐动摇身心所显真理。故云不动。

补义。此正四禅天定。亦属五那含天。

五想受灭无为者。谓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以想受不行所显真理。故云想受灭。

六真如无为者。谓言说之极。无有可说故强名真如。言真如者。离外道之倒。及二乘之妄。不妄不变。理非倒妄。故名真如。前五无为。皆依真如体上假立名空等。

此六种无为。识论说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言依识变假施设有者。谓曾闻佛说如虗空等名。随起分别作虗空等相。复假观法数数熏习力故。则于观心中有似虗空等相现。此所现无为相。变带而起。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以唯识变。故非真常。此该六种无为。乃地前比观所修。当属有漏。若地上后得智变。即无漏也。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者。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切法。是法真实之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虗空。是则前五无为。皆依真如实德也。此体须证人法二空无我之后。方得显故。乃地上所证。今言皆无我者。乃约前识变者。故说有我。其依法性真如修所显者。为真真如性。若依性宗。圆觉经云。乃至证得无上涅槃。皆名我相。故亦属有我。今论六种。但说依识变者。

论初标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设有二问。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以上乃明一切法。乃答初问竟。下答次问。云何为无我。

一补特伽罗无我者。即我无我也。我者主宰义。自在义。若实有我。应当人常在世为人。天常在天为天。不流转诸趣受生死。才是自在实用。今见起惑。造业。则有生灭往来迁变。则知都无主宰自在实用矣。又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名为能取之因。当来五趣受生。名为所取之果。此葢就凡夫所执分别五蕴假我。及外道所执之神我。以取分段生死之苦者而言也。若二乘所执。蕴即离我。及涅槃我。亦属分别。若凡夫俱生。及地上菩萨。未破藏识。七地前所断俱生我执。如论所言。无始虗妄熏习内因力故。葢指习气而言也。今论云一切无我。以圣教量尽皆破之。方尽大乘之意也。

二法无我者。谓我所执之法也。言法者。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之义。谓真如而为众生自性故。今言真如众生即解。以有自性轨持令生解故。又诸法各有自体不失。而能轨物令生解故。只如香炉。不作花瓶之解。是有轨则之义。故得法之名。虽复任持轨生物解。而亦无胜性实自在用故。若实有我。则万物应无生灭成坏。今见国土迁坏。万物生灭无常。故知诸法亦无我也。然凡夫法执者。即根身器界六尘依报也。外道所执各有多种。本出西域。有六家七宗。各立异见。以为所安。此乃外道法执。二乘法执。即所取偏空涅槃。此通名分别法执也。菩萨所执取证真如。论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以有证得。是为微细法执。所谓存我觉我俱名障碍。故八地证平等真如。尚起贪著。是谓微细法执。乃菩萨俱生法执也此执未空。故未尽异熟。异属因。熟属果。故尚属因果。直至金刚道后。异熟空时。即入果海。即起信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则按此百法。前九十四种。乃凡夫外道所执人法二我。六种无为。乃二乘菩萨所执人法二我。以虽证涅槃真如。犹属迷悟对待。总属生灭边收。正起信中对生灭之真如也。故今生灭情忘。圣凡不立。方极一心之源。故皆无之。此实即相归性之极则也。葢我法二执。有麤。有细。麤者名分别我法二执。细者名俱生我法二执。此麤细二种执。返妄归真。从麤至细。始从凡夫作生空观。熏修至七信位。断分别我执。从八信位。作法空观。熏修历三贤。至初地初心。断分别法执。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从二地作真如观。至七地断俱生我执。从八地至等觉金刚心中。断俱生法执。故云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种现。金刚道后总皆无。到此方才破尽。净此二执。即证一心。是名为佛。今此二无我。则麤细二种。皆在其中矣。

按识论云。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虗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分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麤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补义曰。按识论所说。俱生二种我执单属凡夫。分别我执属外道小乘。且凡夫我执。招分段生死者。故云数取趣。谓数数造业取五趣生死也。如是若言登地乃断。岂三贤未离分段生死耶。此与断证位中。大难会合。从来所未明也。若约断证。从初发心至七信位。同除四住。则离分段生死。证我空矣。楞伽云。须陀洹俱生身见断。何待登地。是则从八信后。皆属变易生死。岂有未得我空而能变易生死耶。此又大难会合也。然据论明文。岂敢妄议。但难会通。不无其说。然经论共说分段生死烦恼障招。变易生死所知障招。故今论云。数取趣者。是约烦恼障说。即憎爱烦恼。正属分别二执。乃凡夫不了无我。于心外妄起分别。实有诸法。又执此法有实主宰。则与外道二乘邪分别同。是则论以俱生单在地上。分别单属外道二乘。约多分说。其实分别二执凡夫不无。今言登地断者。论云。由内因力。是单约二执习气种子而言。其凡夫分别。乃烦恼耳。故论略之。又曰。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然此正明我无我。而云数取趣者。此非敌体而翻。乃约义而翻者也。应的体云我。因执我故数数造业。以取未来诸趣生死。葢约我能造业。因我以取未来生死耳。今人但只讲数取趣义。竟失我之名。故使学人难明也。然五趣生死。乃烦恼障招。若说此为俱生我执。岂地上菩萨又招五趣生死耶。故予所言难会合者此也。然云修道位中除种现。是知俱生约习气。而烦恼障犹属分别。

百法明门论纂(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