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此总标诸法也。称理言之。实有无量。以众生性欲无量。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今言五位百法。岂非要略乎。故云略有五种。自此至真如无为。总答初问。
赘 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者。举十七地中首尾。以摄中间诸地。十七地者。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此无余依地。唯有清净真如。名为法界。故云历至法界也。以十七地中所摄诸数太广。今取百法。故名为略。
注 此结答也。由上如是胜劣。能所。实假。有无。故云如是次第。此略结上文。总标五位章门。下乃备列百法名数也。
赘 胜是心王。劣是心所。王所为能。色法为所。色心实有。不相应行。依实假立。前四有为。后一无为。故云胜劣。能所。实假。有无。如是次第。
注 华言意识。如藏识名。识即意故。第六意识。如眼识名。识异意故。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以简心之与识。以积集了别。劣余识故。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立意名耳。
赘 末那云意。故名意识。识即意故者。意是业用。识是其体。体持业用。持业释也。藏识亦尔。故云如藏识名。识异意故者。意是所依根。识是能依识。能所依彰。依主释也。眼识亦尔。故云如眼识名。又以简心下。谓心是第八。有积集义。识是前六。有了别义。七但名意。以无积集了别。故云劣余识也。
注 华言藏识。能含藏诸种故。又具三藏义故。谓能藏。所藏。执藏也。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由斯三义。而得藏名。藏即识也。
赘 与杂染互为缘者。释能所藏也。持种义边。名为能藏。是诸法与识为缘。受熏义边。名为所藏。是识与诸法为缘。有情执为自内我者。释执藏也。以第七识念念执为自内我故。藏即识者。藏是业用。识是其体。体持业用。持业释也。
注 言色者。有质碍之色。有颜色之色。所依之根唯五。所缘之境则六。即二所现影。此别标章。下别列名。
赘 形等为质碍。青等为颜色。色之一字。根尘总名。声香味等。俱名色故。故说根境共十一种。是心心所所现影故。
注 此乃色心分位。盖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以行法有二。此简非心所。以立其名。此总标章。下乃别列。
赘 不相应义。及行法有二。如前已释。前三法者。谓依心王心所。及色法三。分位差别。假立得等名耳。
注 大者拣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名义互言)。百。数也。法。谓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应二十有四。无为法六。故为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暗故。门。以开通无壅滞为言。论。乃拣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本地分中者。乃瑜伽论五分之一。略录名数者。于六百六十法中。提纲挈领。取此百法名件数目。此论主急于为人。而欲学者知要也。
赘 论以所诠立题。法师释题中义。及数目名件。一一如释。然引瑜伽(梵语瑜伽。此云相应。即本论名也)。五分之一者。瑜伽释云。今此论体总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故云本地分者。乃瑜伽五分之一也。六百六十法者。本地分中。广明根尘识等。本末全数。且如六种尘相。于一色尘。有二十五种。谓青黄赤白等。于一声尘。有十二种。谓可意不可意等。于一香尘。有六种。谓好香恶香等。于一味尘。有十二种。谓苦酸咸淡等。于一触尘。有二十六种。谓地水火风轻重等。于一法处所摄色。有五种。谓极略极逈等。据此六种尘相。开出末数。有八十六种。余数可知矣。故此百法。名为略录。又颂百法云。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种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注 又会六释云。大乘者。是能诠教。唯声名句文四法故劣。百法乃所诠事理。通一百法故胜。将胜就劣。以劣显胜。云大乘之百法。依士释也。又百法是所缘。乃举全数故胜。明是能缘之慧。即别境五中之一法耳。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百法之明。依主释也。又明是能缘。即别境中慧故劣。门是所缘。通举百法故胜。将胜就劣。以劣显胜。云明之门依士释也。又门是所诠事理。乃通指百法故胜。论是能诠教。唯声名句文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门之论依主释也。又论为体。乃声名句文。门为用。于论上有不壅滞之功能。以体就用。摄用归体。云门即论。持业释也。又论乃体。则取声名句文四法。大乘为用。此论体上有拣小运载二义。故云大乘。以体就用。摄用归体。云大乘即论。持业释也。又大乘通教理行果。是所诠故胜。论是能诠唯教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大乘之论。依主释也。又大等六字是所诠故胜。论是能诠唯教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大乘百法明门之论。依主释也(亦可谓带数依主)。又大乘等五字。通一百法。属所诠故胜。门论二字。乃能诠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大乘百法明之门论。依主释也(亦带数依主释也)。又大乘是能诠教体。门论是用。此教体上有妙旨悟入之义门。决择性相。教诫学徒。断恶生善之功用。故名论。将体就用。摄用归体。云大乘即门论。持业释也(作十释竟)。
赘 此中依论题。作十种释。二依士。五依主。三持业。初二释中。既兼百法二字。亦当作带数依士。带数依主。凡言依士。皆以之上劣而之下胜。凡言依主。以之上胜而之下劣。或之上所而之下能。凡言持业。以即上用而即下体。今最后持业。以即上体而即下用。似不合式。前以论字为体。大乘为用。今以大乘为体。论字为用。令学者莫之所从。且六离合释法式中。以藏识为持业释。藏是用。识是体。则体在下而用在上。又以五蕴二谛为持业带数。亦以五字二字为数量之用。蕴字谛字为体。亦是体在下而用在上。虽则体用互相上下。然于法式似不可违。惟同志者。宜详之。
注 天亲菩萨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此云丈夫国。有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生三子。同名婆薮盘豆。此云天亲。乃帝释之弟毗搜纽天王之后。虽同一名。复有别号。长曰阿僧迦。此云无著。乃菩萨根性。季子别名比隣持䟦婆。此云母儿。盖比隣持。此云母。䟦婆云子。亦云儿。中子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戒行清白。无与俦匹。兄弟皆兼别号。故法师但名婆薮盘豆。不相滥也。依瑜伽论。广造诸论。以释大乘。发挥非空非有中道之教。
赘 婆薮盘豆传云。毗搜纽天王。是帝释之弟。帝释遣生阎浮提作王。为降阿修罗故。修罗有妹名明妃。甚有容貌。天王见之。即取为妇。修罗问曰。云何輙取我妹为妇。天王报曰。我是丈夫无妇。汝妹童女无夫。理所当取。何致嫌责。修罗曰。汝有何能。自称丈夫。若是丈夫。战必得胜。天王曰。当共决之即各执器仗。互相斫刺。天是那罗延身。刺不能入天斫修罗头手身分。断即还复。从旦至暮。斫刺修罗。无有死状。天力稍尽。转就疲困。修罗至夜。力转强胜。明妃恐夫不如。取郁波罗华劈为两片。各掷一边。明妃于中。行去复来。天解其意。即斫修罗身为两片。各掷一边。天王于中。行去复来。由此失命。天居此地。显丈夫能。因此立名丈夫国也。婆罗门者。此云净行。设卫自居。洁白其操者。四姓之一也。矫尸迦。元是帝释之姓。故云帝释之弟毗搜纽天王之后。言无著者。因解大乘空义。空无所著。故此名焉。广造诸论者。天亲菩萨始学小乘。毁大乘教。后归大乘。广造诸论。赞叹大乘。以雪前尤。非空非有者。唯遮境有。识简心空。故云非空非有。显唯识为中道。以小乘执境有心空。大乘立唯识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