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20-A 成唯识论俗诠序

慈恩所译大乘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如大般若[这-言+夌]迦等经。其文多远畅流便。读之无钩棘喉吻者。独成唯识论。以百卷之梵文。蕞为十卷。辞约意丰。曲折要𦕈。读者即钻厉岁月。研味字句。如乍入回谿复径中。第见窈窕柴池之形。猝未遽了。细心寻而蹑之。迄不能遽谙其处也。前代耆旧多所䌷绎。疏抄而外。实繁有人。廼义学寝微。遗文坠典。泯而不出。甞举以质之导师。深以为憾。今何幸有高原昱公。开此线径。使人人涉羊膓之诘曲顽履康庄哉。公起自潼川。挂锡吴越。清跱绝俗。灵悟鲜伦。三藏圣文诠解略遍。至其一往。破的导滞阐幽。即使迦叶复生。当亦为之破颜微笑矣。曰以宇泰先生之请。诠释此论。批却导窾。曲畅旁通。开卷粲然。了无疑滞。天亲护法之颂论。得慈恩而梵夹始通。慈恩之译。得高原而真文逾显。岂非识海之津涉知藏之键钤也与。或谓公之所诠。启牖圣文。得未曾有。何以云俗。余谓。真人相遇。目击道存。何烦言说。以真人听真文。声入心通矣。又何烦注解。一切文字建立分疏。摠为俗间设耳。三藏十二部皆诠俗也。非诠真也。知有诠之。皆俗即了真。诠能回俗而依真。不昧俗诠矣。公顷住法华庵。谓余夙好此书。出以相示。余为之大快。因书所赞叹者。附诸末简。若唯识之意。则颂论与公之诠具在。学者求之。自有如显处视月水中择乳者。又何俟为性相二宗立调人而平生互诤者哉。

万历癸丑秋日江宁宝林居士[(厂@((既-旡)-日+口))*页]起元和南书

No. 820-D 成唯识论俗诠序

成唯识论。是奘大师最后糅译。囊括诸论。渊𣹢义海。融畅奥博。无与为俦。自基师以来。有疏有钞。疏钞之外。又有掌中枢要唯识镜等诸著述。不知何缘不入藏中。宋南渡后。禅宗盛极。空谈者多。实践者少。排摈义学。轻蔑相宗。前举诸典渐以散失。然开蒙之作。出于元人。尔时慈恩疏钞似犹在也。余始闻唯识宗旨于紫柏大师。授以此论。命之熟究。茫无入处。求古疏钞。不可得。后阅开蒙。及检宗镜华严疏钞。遇谈此论处。輙录之简端。于是渐有一隙之明。继闻巢松缘督诸师。留神此论。结侣焦山。博究大藏。将为解释。亟移书招之。二师各出其所标点之本。互相印证。余是以有正讹标义之刻。于是四方学者。始以此论为可究。而求刻本者。源源来矣。然𨷂疑尚多。意犹未惬。闻王太古言。相宗之精。无如高原法师者。观所缘缘论释。曾不可以句。而师释之如指诸掌。则其他可知也。时东禅无主。余遂虗席以延师。师鉴余诚。率其徒至。余因嘱以略释此论。承承首肯。不逾年而俗诠稿成。余因是有证义之作。丙午夏余蒙恩起官南曹。师亦来。开讲此论于鹫峰寺。学者千众。莫不耸听。得未曾有。酉夏。师又开讲于瓦官寺。时闻台山师子窝澄法师曾解此论。欲往参访。余固止之。师不可。冐暑北迈。是年冬。余亦以攷绩入朝。无何师亦至。寓北𨷂下之龙华寺。又受弥勒庵请。为诸方讲演此论。法席甚盛。而余南还矣。明年夏。既访澄师。不契而南。余亦从南宫乞假归田间。师辞余为武林游。又明年而余始病。病中闻师讲演此论于净慈之宗镜堂。余且惊且喜。时且濒死。不及与师相闻。即师有书来。不能答也。又明年夏。而师以俗诠新刻。来澂余序矣。病甚。不能即副师指。初秋始少间。而后盥手发函读之。嘻师之为是也难哉。基师以来承授有自。其为疏钞。述而不作。而师以无师智。寻影略之文。绎深微之旨。一难也。凡预讲筵。孰不蹙頞相宗诧为绝学。而师无所因袭。缔搆会释。如作家报。二难也。巢松诸师。以三四人之心目。结三年期。攷究此论。然余繙阅其本。止前二卷。有所标录。余并缺略。而师以一人之力。不逾年而成。三难也。因丘凌者易为高。因川泽者易为卑。古疏钞亡矣。后之学此论者。即他有所师承。可忘师缔搆之劳哉。巢松之俗。一雨法师集解此论。刻垂就。余之证义亦且灾木矣。不妨为俗诠左辅右弼。师其许之否乎。

时万历壬子秋七月朔旦金坛念西居士王肯堂力疾书

No. 820-F 成唯识论俗诠序

酉秋。予会师于清源舟中。相对终日。结世外交。而写般若经一卷而别。嗣后予既南还。师亦往五台山。参礼文殊大士。踪迹茫茫。越四裘葛矣。今年春。负笈湖上。覔静室于南屏僧舍。行至禅堂。履未及户。而遥见是师也。予固识师。师亦识予。两人相视。喜出望外。顷之出所诠唯识论示予。是日师登法座。宣扬妙论。贤愚赞叹。得未曾有。诚禅门之津筏。而末学之指南哉。予不敏乌知奥义。姑就今之识师者。粗陈其解。则神识在心。人人自具。葢识为现量。随心应用。如镜光普照。胡汉俱现。故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藏十二部无非为此识。而设藉令强识归心。摄心附识。前见非今见矣。而何前之识师者。不改于今。今见非前见矣。而何今之识师者。仍同于前。心既不增。识亦不减。识师于清源。与识师于今日无以异。以至会后复别。别后复会。识师于异日。与识师于今日亦无以异。即心是识。即识是心。心识不二。一体互融。凡有言说。皆成戏论。则虽谓师之不必诠不必讲可也。虽然此亦谓利根上乘言耳。凡夫含藏其识。终日迷于尘网中。不得善知识一发其覆。则以徧计为性。不以圆成实性为性。逗出逗没而不觉。所谓琴瑟箜篌虽有妙音。不得妙指。终不能发。故必待语言文字。以证本来。则师虽诠之讲之。而予听之。亦可也。何戏论之非实论也。

云间金云鹏撰

No. 820-J 成唯识论俗诠叙

原夫三界唯心。师心乘时应物。万法唯识。因识触妄迷真。是识是心。识海澄而心水静。即真即妄。真源寂而妄波宁。心德既均。语默行藏成化。识情有异。禅律性相分宗。随机之别。至圣善巧于名言。入道之通。此方独利于声教。是以诸佛菩萨。肇世兴缘。贵在语而不在默也。葢补处慈尊。祖于深密。说十七地经。亲授无著。而无著昆仲相承。天亲约为三十颂。颂词虽略。理贯瑜伽。故始破我法二执。次明能变三名。唯一颂半。大义了然罄矣。况三十颂耶。第缘义丰文俭。披者易于记诵。难于解释。故护法等。衍颂造论。间有成净唯识两名出。而译师讳净标成者。以相见自证和合。成立唯识故也。唯遮境有。识简心空。较言指归。审明要会。故总命名成唯识论焉。良由凡小妄执。圣者立宗。顾片言只字。遏竞者之横流。半偈全机。起当人之正信。至于分徽漫演。抑谬扬真。引事发明。盘根究短。延促之机。足征神颕。复明诸识随缘。有喻涛奔浪。法喻两陈。令人易晓。更兴五种问答。执辩风驰。成立宗因。精研相性。导引多方。终归唯识。渐亡百计。始悟玄猷。即彰五位。使知趋进。剏修六度。积为资粮。次运四心。通为加行。刹那见道。分别二障顿除。历劫修因。俱生无明渐伏。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因尽果圆。名为究竟。然颂论之作。广约随机。会理因言。岂容默也。愚昔乍寻兹义。文堕龃龉。旨更依违。展转数行。如重九译。由是竭思群经。穷研众论。支颐瞪目。振逸忘劳。更讯大方。渐通线径。岁癸卯。金沙念西居士。王太史。召住东禅书云。成唯识论。慨其古疏亡。玄宗几绝。𢬵师数载之劳。释明梗槩。务令简显。以晓后人。惟师以弘化为心。当弗吝余所请也。因而随讲随录。漫集垂成。未及就绪。今春持锡南屏。学者偶集。更属诸大檀那。同时劝宣。及秋乃竟其袠。即索稿梓行。第愧见无超卓。词多蹇澁。题云俗诠也者。非谓折扬皇华便乎里耳。脱以郢雪为求。则本论斯在。

万历岁次辛亥仲秋二日西蜀辅慈沙门明昱书于南屏松寿堂

No. 820-K 成唯识论俗诠科

  • 将释此论科文(分五)
    • 一释论题(成唯)
    • 二造颂人(按婆)
    • 三造论人(梵语)
    • 四翻译人(唐者)
    • 五释论文(分三)
      • 一宗前敬叙(分二)
        • 一陈颂词(稽首)
        • 二释颂意(分二)
          • 一总释(今造)
          • 二别释(分三)
            • 一举凡外(又为)
            • 二举四师(复有)
            • 三结前意(为遮)
      • 二依教广成(分三)
        • 一辨相唯识(分二)
          • 一略辨唯识(分三)
            • 一牒义标问(若唯)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二)
              • 一释前三句颂(分二)
                • 一略辨我法(论曰)
                • 二广辨我法(分二)
                  • 一总问总答(云何)
                  • 二别问别答(分四)
                    • 一别问我执(分五)
                      • 一外道三种(如何)
                      • 二余乘三种(又所)
                      • 三论主总辨(又诸)
                      • 四总举通执(分二)
                        • 一标数(然诸)
                        • 二正释(分三)
                          • 一俱生我执(俱生)
                          • 二分别我执(分别)
                          • 三总结内外(如是)
                      • 五外难内破(实我)
                    • 二别问法执(分二)
                      • 一总问答(如何)
                      • 二别问答(分四)
                        • 一别问外道(分六)
                          • 一数论神我(分五)
                            • 一敷论执词(外道)
                            • 二现量所得(彼执)
                            • 三是实非假(又大)
                            • 四三事合成(又三)
                            • 五妄情计度(故彼)
                          • 二胜论六句(分五)
                            • 一胜论执词(胜论)
                            • 二总破六句(彼执)
                            • 三兼破三句(又彼)
                            • 四别破三句(又彼)
                            • 五结破能所(然彼)
                          • 三天能生物(有执)
                          • 四声能诠表(有余)
                          • 五四大能生(有外)
                          • 六总举通执(然诸)
                        • 二别问余乘(分二)
                          • 一问答标举(余乘)
                          • 二正释所执(分三)
                            • 一色法(分二)
                              • 一正举对无对色(分二)
                                • 一标数(且所)
                                • 二正释(分二)
                                  • 一破有对(分四)
                                    • 一能成极微(彼有)
                                    • 二正义识变(五识)
                                    • 三牒执辨破(汝执)
                                    • 四极微假立(为执)
                                  • 二破无对(余无)
                              • 二傍问表无表色(分二)
                                • 一有表(表无)
                                • 二无表(表既)
                            • 二不相应(分三)
                              • 一牒执总破(不相)
                              • 二依执别破(分六)
                                • 一得非得(且彼)
                                • 二众同分(复如)
                                • 三命根(复如)
                                • 四二无(复如)
                                • 五三有为(分五)(第二卷)
                                  • 一问答总破(复如)
                                  • 二别破能所(非能)
                                  • 三三世难破(又去)
                                  • 四正明假立(然有)
                                  • 五问答明表(如何)
                                • 六名句文(分二)
                                  • 一问答广破(复如)
                                  • 二正明假立(然依)
                              • 三举执结余(有执)
                            • 三无为法(分三)
                              • 一总破(诸无)
                              • 二别破(又虗)
                              • 三引经(然契)
                        • 三总破前执(外道)
                        • 四总举通执(分二)
                          • 一标数(然诸)
                          • 二正释(分三)
                            • 一俱生法执(俱生)
                            • 二分别法执(分别)
                            • 三总结内外(如是)
                    • 三总结我法(如是)
                    • 四外难内释(分二)
                      • 一举难词(有作)
                      • 二破难意(分五)
                        • 一总破(彼难)
                        • 二依类破(依类)
                        • 三依实破(依实)
                        • 四依真破(又假)
                        • 五结正义(然依)
              • 二释后三句颂○
          • 二广辨唯识○
        • 二显性唯识○
        • 三行位唯识○
      • 三释结施愿○
  • ○二释后三句(分三)
    • 一标举三数(识所)
    • 二别释三名(一谓)
    • 三因果能变(分二)
      • 一标数(此三)
      • 二正释(一因)一释前三句竟
  • ○二广辨唯识(分二)
    • 一明三能变(分三)
      • 一初能变(分三)
        • 一结前标问(虽)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广释颂意(分三)
          • 一正释颂意(分八)
            • 一释三名(分二)
              • 一总释三名(论曰)
              • 二别释种子(分四)
                • 一正明种子(一切)
                • 二举执辨破(分二)
                  • 一举二偏执(分二)
                    • 一执本有(分二)
                      • 一立义引证(此中)
                      • 二以理自推(又诸)
                    • 二执熏生(分二)
                      • 一立义引证(有义)
                      • 二牒破前执(有情)
                  • 二正兼二类(分二)
                    • 一自立正义(有义)
                    • 二举执难破(分二)
                      • 一破唯本有(若唯)
                      • 二破唯始起(分三)
                        • 一以理正破(若唯)
                        • 二引教辩破(分五)
                          • 一彼部正义(分别)
                          • 二展转难破(而心)
                          • 三释彼正义(然契)
                          • 四释教熏习(诸圣)
                          • 五牒释依障(依障)
                • 三六义明种(分二)
                  • 一正明六义(然种)
                  • 二简别外种(外谷)
                • 四能所熏习(分四)
                  • 一问答标数(依何)
                  • 二正释所熏(何等)
                  • 三正释能熏(何等)
                  • 四通结前义(如是)
            • 二释行相(分二)
              • 一问答标名(此识)
              • 二正释行相(分二)
                • 一执受处了(分二)
                  • 一略释(了谓)
                  • 二广释(分四)
                    • 一广释了字(分二)
                      • 一正释了字(此中)
                      • 二偏正互辨(分三)
                        • 一三师立义(分三)
                          • 一难陀二分(然有)
                          • 二陈那三分(执有)
                          • 三护法四分(又心)
                        • 二内外能所(此四)
                        • 三结归唯识(如是)
                    • 二广释处字(分二)
                      • 一正释处义(所言)
                      • 二问答辨明(虽异)
                    • 三广释执受(分二)
                      • 一执受种子(诸种)
                      • 二执受根身(有根)
                    • 四结显二变(前来)
                • 二释不可知(不可)
            • 三释相应(分三)(第三卷)
              • 一问答总释(此识)
              • 二别释五所(分六)
                • 一释触心所(分二)
                  • 一体性业用(触谓)
                  • 二经论差别(故集)
                • 二作意心所(作意)
                • 三释受心所(受谓)
                • 四释想心所(想谓)
                • 五释思心所(思谓)
                • 六总结五所(此五)
              • 三问答简别(如何)
            • 四释舍受(此识)
            • 五释无覆(法有)
            • 六释同性(分二)
              • 一正释同性(触等)
              • 二广辨失错(有义)
            • 七释引喻(分二)
              • 一问答正释(阿赖)
              • 二外难内释(过去)
            • 八释舍位(分三)
              • 一正释舍位(此识)
              • 二广辨执疑(分二)
                • 一问答疑辨(云何)
                • 二执辨七地(有义)
              • 三结显有体(然何)
          • 二别显多名(分二)
            • 一正释多名(然第)
            • 二傍通二位(然第)
          • 三证有识体(分二)
            • 一问答标定(云何)
            • 二引圣教理(分三)
              • 一引圣教(分三)
                • 一大乘四颂(谓有)
                • 二慈氏七因(又圣)
                • 三小乘四部(余部)
              • 二引正理(分二)
                • 一结前标科(引)
                • 二正释引理(分十)
                  • 一引持种心(分二)
                    • 一引经比量(谓契)
                    • 二牒执辨破(分四)
                      • 一同类受熏(有说)
                      • 二前为后种(有执)
                      • 三三世因果(有说)
                      • 四遣相空理(有执)
                  • 二引异熟心(又契)
                  • 三界趣生体(又契)
                  • 四有色根身(又契)
                  • 五寿煗识三(又契)
                  • 六生死时心(分二)
                    • 一总明生死(又契)
                    • 二别明生死(有说)
                  • 七引缘起依(又契)
                  • 八引识食(分二)(第四卷)
                    • 一正释识食(又契)
                    • 二牒执难破(诸有)
                  • 九引灭定心(分二)
                    • 一引经正破(又契)
                    • 二牒计辨破(分三)
                      • 一牒计总破(若谓)
                      • 二有识有所(又若)
                      • 三有识无所(若无)
                  • 十引染净心(又契)
              • 三劝信受(证此)
      • 二二能变○
      • 三三能变○
    • 二答五外问○
  • ○第二能变(分三)
    • 一结前标问(如是)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宣(分三)
      • 一总释颂意(分八)
        • 一总释名(论曰)
        • 二释所依(分三)
          • 一正释所依(依彼)
          • 二傍通余论(分二)
            • 一略释三种(诸心)
            • 二广释三种(分三)
              • 一释种子依(初种)
              • 二释俱有依(分二)
                • 一三师辨破(次俱)
                • 二正义破前(有义)
              • 三释开导依(分二)
                • 一举执辨破(后开)
                • 二总破前非(有义)
          • 三正释颂意(傍论)
        • 三释所缘(分二)
          • 一问答正释(如是)
          • 二举执辨破(分二)
            • 一三师辨破(有义)
            • 二正义破前(有义)
        • 四释性相(颂言)
        • 五释相应(分三)
          • 一根本烦恼(分二)
            • 一问答正释(此意)
            • 二问答简别(彼有)
          • 二余及触等(分二)
            • 一问答总标(此意)
            • 二偏正互辨(分五)
              • 一执唯九所(分二)
                • 一正明执义(有义)
                • 二牒破余义(有义)
              • 二执十五所(此中)
              • 三执十九所(有义)
              • 四二十四所(有义)
              • 五正十八所(有义)
          • 三傍通舍受(分二)(第五卷)
            • 一问答偏执(此染)
            • 二正义破前(有义)
        • 六释有覆(末那)
        • 七释界地(末那)
        • 八释舍位(分二)
          • 一问答正释(此染)
          • 二辨识有无(此中)
      • 二别释差别(此意)
      • 三证有识体(分二)
        • 一问答总标(云何)
        • 二引正教理(分二)
          • 一引圣教(谓薄)
          • 二引正理(分二)
            • 一结前标科(引)
            • 二正释引理(分七)
              • 一不共无明(分二)
                • 一正释不共(谓契)
                • 二问答广辨(染意)
              • 二眼色为缘(又契)
              • 三思量名意(又契)
              • 四无想灭定(又契)
              • 五无想有情(又契)
              • 六异生善染(又契)
              • 七结成证义(证有)
  • ○第三能变(分二)
    • 一牒科标问(如是)
    • 二举颂总答(分三)
      • 一能变本识(分二)
        • 一举颂答(颂曰)
        • 二解颂意(分三)
          • 一六种本识(论曰)
          • 二了境性相(次言)
          • 三三性相应(分二)
            • 一正释三性(此六)
            • 二举执辨破(有义)
      • 二相应心所(分三)
        • 一略标六位(分二)
          • 一问颂答(六识)
          • 二解颂意(分二)
            • 一释六位(分二)
              • 一释相应义(论曰)
              • 二释位数名(虽诸)
            • 二释三受(分四)
              • 一正释三受(此六)
              • 二总别各分(如是)
              • 三苦乐有无(诸适)
              • 四举执辨破(有义)
        • 二广显差别(分五)
          • 一徧行别境(分三)
            • 一结前标问(前所)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二)
              • 一释徧行(论曰)
              • 二释别境(分三)
                • 一正释五所(次别)
                • 二广辨现起(有义)
                • 三分属诸门(第七)
          • 二善位(分三)(第六卷)
            • 一结前标问(说)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三)
              • 一正释心所(论曰)
              • 二释及字义(及显)
              • 三分属诸门(此十)
          • 三根惑位(分三)
            • 一结前标问(如是)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二)
              • 一正释心所(分二)
                • 一五钝使(论曰)
                • 二五利使(云何)
              • 二分属诸门(如是)
          • 四随惑位(分三)
            • 一结前标问(说)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三)
              • 一正释心所(分二)
                • 一总释类别(论曰)
                • 二次第别释(分三)
                  • 一少随十(云何)
                  • 二中随二(云何)
                  • 三大随八(云何)
              • 二释与并及(与并)
              • 三分属诸门(如是)
          • 五不定位(分三)(第七卷)
            • 一结前标问(说)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二)
              • 一正释颂意(论曰)
              • 二分属诸门(四中)
        • 三问答显理(如是)
      • 三现起分位(分三)
        • 一结前标问(说)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三)
          • 一正释颂意(分二)
            • 一释前四句(论曰)
            • 二释后四句(分三)
              • 一意识常起(又五)
              • 二五位不行(分三)
                • 一释无想天(五位)
                • 二二无心定(及无)
                • 三睡眠闷绝(无心)
              • 三位通凡圣(此五)
          • 二通识俱转(是故)
          • 三问答显理(若一)
  • ○二答五外问(分五)
    • 一假说我法(分三)
      • 一结前标问(实)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二)
        • 一正释颂意(论曰)
        • 二小乘九难(分九)
          • 一唯识所因(由何)
          • 二世事乖宗(若唯)
          • 三圣教相违(何缘)
          • 四唯识成空(此唯)
          • 五色相非心(若诸)
          • 六现量相违(色等)
          • 七梦觉相违(若觉)
          • 八外取他心(外色)
          • 九异境非识(既有)
    • 二种种分别(分三)
      • 一牒义标问(若唯)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三)
        • 一正释颂竟(论曰)
        • 二别释缘义(分五)
          • 一广明缘义(分二)
            • 一问答标数(所说)
            • 二别释四缘(分四)
              • 一释因缘(一因)
              • 二释无间(二等)
              • 三释所缘(三所)
              • 四释增上(四增)
          • 二依处立因(如是)(第八卷)
          • 三二因摄十(如是)
          • 四缘处摄因(所说)
          • 五因缘生果(所说)
        • 三正释缘起(傍论)
    • 三生死相续(分三)
      • 一牒义标问(虽有)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四)
        • 一业果相续(论曰)
        • 二习气相续(复次)
        • 三业苦相续(分二)
          • 一亲疎缘义(复次)
          • 二惑等摄支(分四)
            • 一牒前标举(此惑)
            • 二能所各二(然十)
            • 三问答广明(病何)
            • 四分属诸门(此十)
        • 四因缘相续(分三)
          • 一正明因缘(复次)
          • 二问答广辨(如有)
          • 三牒释颂意(颂中)
    • 四经说三性(分三)
      • 一牒义标问(若唯)
      • 二总答举颂(应知)
      • 三解释颂意(分三)
        • 一正释颂意(分五)
          • 一释前四句(分二)
            • 一释颂意(论曰)
            • 二辨能所(初能)
          • 二释第五句(徧计)
          • 三释第六句(颂言)
          • 四释七八句(二空)
          • 五释后四句(由前)
        • 二结明三性(此中)
        • 三分属诸门(虚空)
    • 五法无自性(分三)(第九卷)
      • 一牒义标问(若有)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四)
        • 一总释颂意(论曰)
        • 二问答别明(云何)
        • 三别释前科(此性)
        • 四结非了义(三颂)
  • ○二显性唯识(此科摄在前科中)通上二显性唯识分竟
  • ○三行位唯识(分二)
    • 一问答总明(如是)
    • 二依位别释(分五)
      • 一资粮位(分三)
        • 一牒科标问(初资)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三)
          • 一释前二句(论曰)
          • 二释后二句(故于)
          • 三别释解行(菩萨)
      • 二加行位(分三)
        • 一牒科标问(次加)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四)
          • 一通释加行(分二)
            • 一总释名(论曰)
            • 二别释义(煗等)
          • 二正释颂意(皆带)
          • 三别释行相(此加)
          • 四别释界地(菩萨)
      • 三通达立(分三)
        • 一牒科标问(次通)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七)
          • 一总释颂意(论曰)
          • 二执辨二分(有义)
          • 三通结二名(加行)
          • 四广明见道(然此)
          • 五会通二智(前真)
          • 六摄六现观(此二)
          • 七结成见道(菩萨)
      • 四修习位(分三)
        • 一牒科标问(次修)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四)
          • 一释颂转依(论曰)
          • 二修断证义(分三)
            • 一问答标数(云何)
            • 二依数别释(分四)
              • 一十胜地(言十)
              • 二十胜行(十胜)
              • 三十重障(分二)
                • 一正释十种(十重)
                • 二二障所摄(此十)(第十卷)
              • 四十真如(十真)
            • 三总结修证(如是)
          • 三转依六位(转依)
          • 四转依四义(分四)
            • 一能转道(转依)
            • 二所转依(二所)
            • 三所转舍(三所)
            • 四所转得(分二)
              • 一所显得(分五)
                • 一总标涅槃(四所)
                • 二别释四种(涅槃)
                • 三凡圣有无(一切)
                • 四问答广辨(分三)
                  • 一如来涅槃(如何)
                  • 二声闻涅槃(若声)
                  • 三二障涅槃(诸所)
                • 五通结所显(如是)
              • 二所生得(分二)
                • 一总标菩提(二所)
                • 二别释智品(分六)
                  • 一四种智体(云何)
                  • 二心品名智(如是)
                  • 三转智位次(大圆)
                  • 四四智所缘(大圆)
                  • 五四智用别(此四)
                  • 六通结前科(此四)
      • 五究竟位(分三)
        • 一牒科标问(后究)
        • 二举颂总答(颂曰)
        • 三解释颂意(分二)
          • 一释第一句(分二)
            • 一正释颂意(论曰)
            • 二问答广明(清净)
          • 二释后三句(分二)
            • 一正释颂意(此转)
            • 二别明三身(分八)
              • 一正明三身(如是)
              • 二五法三身(以五)
              • 三身德同异(如是)
              • 四三身二利(又自)
              • 五身土相依(又自)
              • 六身土同异(自住)
              • 七身土净秽(此诸)
              • 八问答总结(内境)
  • ○三释结施愿(依)

成唯识论俗诠科(终)

No. 820

成唯识论俗诠卷第一

△科文分五。一释论题。

成唯识论者。由论能诠。成立唯识。故名成唯识论。梵语毗若底(云识)麾怛喇多(云唯)悉底(云成)。奢萨怛罗(云论)。应翻识唯成论。译为成唯识论者。缘方词倒顺。能所先后。故唐梵次序不同也。今顺梵文。先解识字。葢识名义有殊。名有九。义有五。名有九者。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赖耶识。九净识。义有五者。一自相。二所变。三相应。四分位。五实性。于九名中。各具五义。若约同门自相。不可分别。若约异门共相。名义各有差殊。总不离识。故立识名。次释唯字有三。一拣持义。谓拣去徧计所执我法。持取依他圆成二性。二决定义。谓决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三显胜义。谓但彰心王之胜。以该心所之劣。具此三义。故有唯名。次合释唯识者。唯谓拣词。遮无外境。识谓了别。诠有内心。以显境空心有。故合名唯识。问。唯识以何为体。答体有二。一所观。二能观。所观体者。总取五位一百法为体。以通观有为无为法故。用识性相合为唯识体故。能观体者。总取心心所为体。心所与识。常相应故。若约唯识观中。即取了境慧为体。于所观境。观察胜故。又作释云。唯以遮无为用。识以诠有为体。摄用归体。唯即识。持业释也。又明唯识差别。有十种义。一者遣虚存实义。谓遣除虗妄。存留实有。遣虗曰唯。存实曰识。名实唯识。二者舍滥留纯义。谓舍离相滥。存留纯一。舍滥曰唯。留纯曰识。名纯唯识。三者摄末归本义。谓摄相见分。归自证分体。名本唯识。四者隐劣显胜义。谓心王体胜。心所用劣。王所虽俱。隐劣显胜。名胜唯识。五者遣相证性义。谓遣事相用。证理性体。名性唯识。六者境义。谓能观所观心境一故。名境唯识。七者教义。谓能诠教体。说唯识义。名教唯识。八者理义。谓道理唯识。名理唯识。九者行义。谓观行唯识。名行唯识。十者果义。谓智果唯识。名果唯识。如上十义。皆不离识。释唯识二字竟。今当释成字。成者安立之义。枢要云。安教立理。名之为成。问。成立唯识。有何义利。答。我佛法中。以心为宗。因凡夫外道背觉合尘。驰流生死。菩萨悯之。故造此论。成立唯识。令归本源。解脱生死。所以成立。有大义利。问。以何方便。得归本源。答。有五观门。令自观心。得本源故。五观门者。即前十义中。遣虗存实为初观。舍滥留纯为二观。摄末归本为三观。隐劣显胜为四观。遣相证性为五观也。次释论字。宾主较言。决择性相。激扬宗极。藻义收归。垂范后昆。名之为论。问。论题四字。何字能所。答。论字唯能。唯识唯所。成字能所双通。问。当作何释。答。若成目能成。成属论字。唯识之成论。或能成唯识之论。依主释也。或论体上有能成之用。以用堕体。成即是论。持业释也。若成目所成。成属唯识。唯识即成。或所成即唯识。亦持业释也。问。论既唯能。唯识唯所。则论有本论末论。何论为能。答。本末皆能。若本论为能成。佛经唯识为所成。若末论为能成。本论唯识为所成也。问。此论以何为宗。答。以识为宗。谓识定有而非空。境决无而非有。故以识为宗。以何为体。答。能诠所诠文义为体。问。论有宗论释论。此论是何。答。此宗论也。以正凭诸经。横该大藏。明唯识理。故为宗论。不单解释别一部经。故非释论。问。教有三藏。一素怛囕经藏。二毗奈耶律藏。三阿毗达么论藏。此于何摄。答此当第三对法藏摄。问。教说一乘。或说三乘。谓菩萨。声闻。缘觉。或说五乘。加人与天。此属何乘。答。正是一乘。三中菩萨乘。五中第一故。

△一释论题竟。下二释造颂人。

按婆薮槃豆传云。北天竺富娄沙富罗。此云丈夫国。彼土有国师婆罗门。姓娇尸迦。有三子。同名婆薮槃豆。此云天亲。原为帝释遣弟生阎浮提。名毗搜纽天王。降阿修罗故。有此苗裔。故名天亲。虽同一名。复立别名显之。第三子。于萨婆多部出家。得阿罗汉果。别名比隣持䟦婆。此云母儿。长子是菩萨根性。亦于萨婆多部出家。于后修定。即得离欲。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宾头卢阿罗汉。在东毗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观。如教观之。即便得入。意犹未安。因此乘神通往兜率陀天。问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便得悟。于思惟时。地六种动。既得大乘空观。因此别名阿僧伽。译为无著。尔后数上兜率陀天。咨问弥勒大乘经义。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无著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惟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随所诵出。无著法师。随解其义。经四月夜。解十七地经方竟。虽同一堂听法。唯无著法师得近弥勒菩萨。余人但得遥闻。因此众人皆信大乘。第二子婆薮槃豆。亦于萨婆多部出家。愽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兄弟皆兼别名。菩萨但名婆薮槃豆。后住阿逾阇国。遍通十八部义。妙解小乘。执以为是。不复信有大乘宗教。无著菩萨见弟聪明过人。识解深广。该通内外。恐彼造论。破坏大乘。示疾遣使召弟。天亲菩萨随使还国。与兄相见。咨问疾因。兄曰。我今心病。由汝而生。闻汝不信大乘。恒生毁谤。必堕沦溺。故我愁苦。命将不全。天亲菩萨闻。且疑且惧。即慇懃请兄方便开示。菩萨颕达。殊有深识。即便解悟大乘宗旨。于是就兄广学大乘。悉得通达。忆昔毁谤。深自克责。诣兄陈过。欲自截舌。以谢其罪。兄止之曰。汝昔用舌善巧。毁谤大乘。欲灭此罪。还用此舌善巧。赞叹大乘耳。因此广造诸大乘论。及唯识三十论。即此三十颂也。

△二释造颂人竟。下三释造论人。

梵语达磨波罗。唐言护法。本达罗毗茶国大臣之子。少而爽慧。弱冠之后。王爱其才。欲妻以公主。菩萨久修离欲。无心爱染。将成之夕。特起忧烦。乃于佛像前。请祈加护。愿脱兹难。志诚所感。有大神王。携负而出。送离此城数百里。置一山寺佛堂中。僧徒来见。疑之为盗。菩萨自陈其由。闻者惊嗟。无不高尚其志。因即出家。尔后专精正法。遂能究通诸部。闲于著述。独超众表。等者。等于亲胜。火辩。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九大论师也。唯识开蒙云。佛圆寂后。九百年中。天亲造颂。亲胜火辩同时造释。千一百年后。余八论师。相次造释。各成十卷。故卷有百。奘师翻译。糅成十卷。掌中枢要云。天亲作后。复有护法等菩萨。赏翫颂文。各为义释。虽分峰崐岫。竦干琼枝。而独擅光辉。颕标芬馥者。其唯护法一人乎。菩萨果成先劫。位克今贤。抚物潜资。随机利见。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厌无常以禅习。誓不离于菩提树。以终三载。禅礼之暇。注裁斯释。文迈旨远。智赡名高。执破毕于一言。纷解穷于半颂。文殊水火。则会符胶漆。义等江湖。乃疎成清浊。平郊弭弭。耸层峰而接汉。堆阜峨峨。夷穹[窿-(一/生)+(〦/山)]以坦荡。俯钻邃而无底。仰寻高而靡际。疎文浅义。派演不穷。浩句宏宗。陶甄有极。功逾千圣。道合百王。时有玄鉴居士。识凤鹓之羽。委麟龙之潜迹。每罄所资。恒为供养。深诚固志。物竭积年。菩萨诱接多端。答遗兹释。而诫之曰。我灭之后。凡有来观。即取金一两。脱逢神颕。当可传通。终期既渐。奄绝玄遵。菩萨名振此州。论释声超彼土。有灵之类。谁不怀欢。朝闻夕殒。岂吝金璧。若市趋贤。如丘叠货。五天鹤望。未輙流行。

△三释造论人竟。下四释翻译人。

唐者李氏有天下之号。以其奋迹晋阳。为陶唐氏故都。故国号唐焉。三藏者。经律论也。译梵为唐。令人通晓。故名法师。慈恩传云。法师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登仕。齐任国子愽士。父慧。英杰有雅操。早通经术。有四男。法师即第四子也。幼而珪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令生凡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第二兄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教法。将诣道场。诵习经业。俄而有𠡠。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经少。不预取限。立于门侧。使人大理卿郑善果。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及贤其器貌。故特取之。为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有景严二法师。执卷伏膺。遂忘寝食。一闻将尽。再览无遗。年十三岁。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傋尽师宗。美闻芳声。从兹发矣。复从兄投长安。游西蜀。学满七年。究通诸部。年二十岁。就于成都受具学律。复返长安。既徧谒诸师。傋䬸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年二十六。乃誓从西方。以问所惑。结侣陈表。有诏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孑身独迈。徧历艰辛。至于席氷而寝。悬釜而炊。具载传中。文不繁录。枢要云。大师叡发天资。识假循谒。无神迹而不瞻礼。何圣教而不披讽。阅斯妙理。殷俯谛求。玄鉴居士。记先圣之遗言。必今贤之是嘱。乃奉兹草本。并五蕴论释。大师赏翫。犹覩圣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说。年四十三岁。还朝翻译。此论梵本百卷。文义浩繁。基法师殷勤请曰。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傋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况时渐人浇。命促慧舛。讨支离而颇究。揽殊指而难悟。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而遂许。故得此论行焉。

△四释翻译人竟。下五正释论文。

论文十卷。有三十二颂。依颂分科。约为三分。前后各一颂。乃护法等菩萨所造。故以前一颂名宗前敬叙分。即同常经序分也。后一颂。名释结施愿分。即流通分也。中三十颂。乃天亲菩萨所造。故名依教广成分。即正宗分也。初宗前敬叙分分二。一陈颂词。

别举余乘所执三义。一即蕴者。蕴是聚义。聚为身故。亦是覆义。覆真如故。即色受想行识五法。合聚为身。彼所执义。即身为我。离身之外。无我义故。二离蕴者。彼执我体离蕴别有。以别有故。方知是实。三与五蕴非即非离者。彼执我体。即蕴非即。离蕴非离。则知蕴有生灭。我体常一。初即蕴我。理且不然者。牒第一计总破。我应如蕴。非常一者。常与一。是余乘自宗。若执即蕴。蕴即色心。蕴称聚义。违自常宗。色心合成。又非一义。又内下。以本质色。例破相分色蕴也。色蕴既尔。心蕴亦然。不续非常。缘生非实。色是心影。心正名行。色心之外。皆名为余。余行。即得等二十四法。名不相应行。余色。即光影等色。行非质碍。故如虗空。色非能缘。故非觉性。中离蕴我。理亦不然者。牒第二计总破。应如虗空。无作受者。作谓作业。受谓受果。我既离蕴非色非心。非色无质。非心无知。正如太虗。顽无所识。必执为我。亦何所为。后俱非我。理亦不然者。牒第三计总破。许依蕴立。非即离蕴者。谓非即蕴。又非离蕴。彼所执义。依蕴立我。故云非离。我非是蕴。故曰非即。正如作瓶。泥团成瓶。非离泥团。瓶非泥团。非即泥团。故知泥可言实。瓶决定假。则汝蕴可言实。我决定无。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者。有为是即蕴。无为是离蕴。不可说者。非也。谓既于蕴非即非离。何又执我有是非是。故彼下。结成非理。

△二举余乘三种竟。下三论主总辨有三章。及二比量。

宗镜云。心外执我执法者。有两种。一者。如外道执离心等。别有一物。是常是一。名之为我。此乃徧计所执。其体都无。二者踈所缘缘本质之法。能缘之心亲缘不著。亦名心外。此即依他起性。其体是有。又云自心外蕴。第七计我。心外唯有。第六计我。心外之蕴。或是于无。自心内蕴。亲所缘缘也。不问即离。计为我者。影像必有。今详宗镜第二义解内外蕴。从本质上说为外蕴。以能缘之心。亲缘不著。则本质是心外法。故名踈所缘缘。从影像上说为内蕴。以是能缘之心自变自缘。则此影像。不离能缘之心。故名亲所缘缘。复推此段。总是结前外道余乘所起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起。但于所执蕴法。有内有外。故诸执者。于外蕴法。或有或无。于内蕴法。一切皆有。言外蕴者。即是邪教所说蕴相。及彼所说我相。即宗镜云。此乃徧计所执。其体都无。以邪教说。离心别有。故名心外。或有或无者。谓彼分别邪教蕴相。由论中云。唯在第六意识中有。第七无故。言内蕴者。即是缘自第八。及缘识变五取蕴相。即宗镜云。此即依他起性。其体是有。以是俱生不离识故。故名心内。一切皆有者。谓此俱生不离识蕴。一切有情。六七二识。皆共有故。然诸下。释上诸蕴从缘。是依他起。故如幻有。妄所执下。释上诸我从蕴横计。是徧计性。定非实有。故契经下。引圣言证。使知我见。必从蕴起。

△三总结内外竟。通上四总举通执竟。下五外难内破有三章。

征明外道所执。云何理非有故。且数下。出彼执意。外道者。心游道外。不顺真理。外于佛道。故名外道。清凉大师云。西域外道九十五种。束为十一宗。唯识开蒙云。有十三种大外道。所计不同。开蒙依于此论现有计词。次第标数。故有十三。但词有广略耳。然十一宗。不顺此论名目次序。故总分六科。以该开蒙清凉之数。今数论者。开蒙清凉俱为第一。梵语僧伽。此翻为数。数即慧数。数广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为数论。论能生数。亦名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本源即是迦毗罗。此云黄赤色。髭发面色。并黄赤故。时世号为黄赤仙人。其人从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得此智。将二十五谛。依大悲说。先为阿修和仙人说。阿修和传般尸诃。般尸诃传褐伽。褐伽传优楼佉。优楼佉传䟦婆和。䟦婆和传自在黑。第三般尸诃。广说此智。有六十千偈。其自在黑。见大论难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罗门。初入金耳国。以铁叶叶腹。头戴火盆。声王论皷。求僧论义。因诤世界初有后无。谤僧不如。遂造此七十论。申数论宗。王意朋彼。以金七十斤赐之。外道彰令誉。遂以金七十标名。言二十五谛者。由黄赤仙人。精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称冥性。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二智大。亦名觉大。大者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三我心。亦名我执我慢。谓由觉知。生我慢心。故云从智大生我心。四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五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徧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六五知根。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谓之知者。以此五种。皆有知觉故。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知根。七五作业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八心平等根。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徧一切根境而生分别故。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心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九神我。即第八识。彼不知有第八识。故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是二十五谛中之主也。我思胜境。冥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性不变。即得解脱。名为涅槃。问。自性云何能与诸法为生因。答。三德合故。其三德在冥性中眠伏不起。在大等二十三位。便有觉悟。故二十三。一一皆以三德合成。言三德者。萨埵剌阇答摩也。梵语萨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今取勇义。剌阇此云微。牛毛尘等。亦名尘坌。今取尘义。答摩此云暗。即暗钝之暗。三德应名勇尘暗。若傍义翻。旧云染麤黑。新云黄赤黑。旧名喜忧暗。新名贪嗔痴。旧名苦乐痴。新云苦乐舍。敌体而言。即是三毒能生三受。谓贪嗔痴。生乐苦舍。黄赤黑者。是其色德。贪多轻光。故色黄。嗔多动躁。故色赤。痴则重复。故色黑。由此自性合三德故。能生诸法。故说大等三事合成。执为实有。皆现量得。

△一数论执词竟。下二现量所得。

清凉大师云。梵音吠世史迦萨多罗。此云胜论。开蒙清凉俱为第二。言胜论者。以六句义。最为胜故。或胜人所造论故。其造论人。成劫之末。人寿无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鸺鹠。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时人以为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即百论优楼佉也。或云羯拏㒒。羯拏云米脐。㒒翻为食。先为夜游。惊他稚妇。乃不夜乞。取场碾糠粃之中米脐而食。故时号为米脐仙人。多年修道。谓证菩提。便欣入灭。但嗟所悟。未有传人。愍世有情。痴无慧目。乃观七德。授法令传。一生中国。二父母具足。婆罗门姓。三有般涅槃性。四身相具足。五聪明辨捷。六信行柔和。七大悲心。经无量时。无具七德。后经多劫。波罗痆斯国。有婆罗门。名摩纳嚩迦。此云儒童。其童有子。名槃遮尸弃。此云五顶。顶发五旋。头有五角。其人七德具足。根熟稍迟。既染妻奴。卒难化导。经无量岁。伺其根熟。后三千岁。因入园游。与其妻室竞华相忿。鸺鹠因此。乘通化之。五顶不从。仙人且返。又三千岁。化之不得。更三千年。两竞尤甚。相厌既切。仰念空仙。仙人应时。神力化引。腾空迎往所住山中。与说所悟六句义法。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实者。诸法体实。德业所依。名之为实。德业不依有性等故。德者道德。业者作用。实有九种。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时。七方。八我。九意。德有二十四。一色。二香。三味。四触。五数。六量。七别性。八合。九离。十彼性。十一此性。十二觉。十三乐。十四苦。十五欲。十六嗔。十七勤勇。十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润。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业有五种。一取。二舍。三屈。四申。五行。大有唯一。实德业三。同一有故。离实德业外。别有一法为体。由此大有。有实等故。同异亦一。如地望地有同义。望于水等有异义。地之同异。是地非水。水等亦然。亦离实等有别实体。和合句者。谓法和聚。由和合句。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由和合句。故令有住。此六是我所受具。未解脱来。受用前六。若得解脱。与六相离。称为涅槃。今论中举彼六种句义。彼执六句。皆有实体。是现量得。

△一胜论执词竟。下二总破六句。

此中牒彼所执无碍。兼破实等三句。立二比量。反复征难。谓彼既许诸句无碍。则实句中地水火风。应非有碍。以本有碍。而执为无。名应非有。既属无碍。实句义摄身根所触故。如坚湿煖动。岂地等之相。坚等之性。俱能触身。应立量云。地水火风为有法。应非有碍为宗。因云实句义摄身根所触故。同喻如坚湿煖动。彼以无碍为宗。今以坚等为喻。过在有碍不得为无碍也。即彼下。谓地等既如坚湿等。坚等亦应如地等。坚等本无碍。若如地等。即成有碍。故云应非无碍。既成有碍。德句义摄身根所触故。如地水火风。复立量云。坚等为有法。应非无碍为宗。因云德句义摄身根所触故。同喻如地水火风。其过又在无碍之法。不得为有碍也。地水火下。责上坚等如地等义。胜宗十句论云。如是九实几有色几无色。三有色。谓地水火。六无色。谓风空时方我意。今言对青色等者。谓地水火三形色。对青黄等之显色。俱眼所见。若执坚等如地等者。准此应责。以彼坚等非眼见故。故知下结上反复比破。应知地等坚等更互无也。亦非眼见实地水火风者。结上责词中地水火三对青色等。虽许眼见但如幻事。亦非实有。又彼下。复牒有碍。于计常者作二比量别破。先破常宗云。实句有碍。德句无碍。既执有碍。碍如麤地。分析非麤。常义何有。故立量云。皆有碍故为因。如麤地等为喻。应是无常为宗。诸句下。次破有碍。色根所取者。乃诸句中光影等。色。皆眼所见。是无碍故。若许眼取。执为有碍。应如地等。然而有碍无碍。现量可知。岂以无碍为有。有碍为无耶。故立量云。色根所取无质碍法为有法。应皆有碍为宗。许色根所取故为因。如地水火风为喻。

△三兼破三句竟。下四别破三句。

牒彼第四大有句义。立比量破之。大有性者。彼计实德业三。同一有故。离实德业外。别有一法为体。又彼所执非实德等者。即大有性也。彼执大有。非实非德非业摄故。又执离心别有实体。故破云。应非离识有别自性。以非实等三句所摄。如石女儿。毕竟无体。立量云。大有性为有法。应非离识有别自性为宗。因云非实摄故。同喻如石女儿。此破所有也。非有实等者。谓非有性所摄实德业也。彼执实德业三。与大有句。其体各别。又执离心别有实等三句。故破云。应非离识有别自性。既非有句所摄。如空华等。定非实有。立量云。非有实等为有法。应非离识有别自性为宗。因云非有摄故。同喻如空华等。此破能有也。因执离心别有实体。故以心外无法为宗破之。由彼又执离实德业别有大有句义。故彼所下。复以离实德业无有有性为宗破也。彼所执有者。大有性也。应离实等无别自性者破也。许非无故者。谓彼自许有性非无。如实德等者。例破也。意谓若许有性非无。应如实句有相。德句有性。业句有用。然后可执有句实有。立量云。有性为有法。应离实等无别自性为宗。因云许非无故。同喻如实德等。若彼必执离实德业。决有有性。故复破云。若离实等。应非有性。若汝必许异实等故。如毕竟无等。等者。等余四种无也。谓未生无。灭无。更互无。不会无。立量云。有性为有法。若离实等应非有性为宗。因云许异实等故。同喻如毕竟无等。如有下。即以有性例破实等外别有有性义。如有非无者。是许有有性。然有性之外。无别有性。唯一有性而。如何实等之外。有别有性。若离下。复以无法例破有性。谓汝若许有法之外有别有性。应无法外。有别无性。法既本无。内外相绝。何无法外。又有无法。彼既不然。此云何尔者。成上无法既不其然。此有法之外何有有性也。故彼下。结成大有句义。妄计不实。

涂灰外道所计。开蒙清凉俱为第三。彼计天有四德。一体实。二徧。三常。四能生诸法。又计天有三身。一者法身。能生万物。二受用身。在色天上。三变化身。随形六道教化众生。彼执下。论主总破。征释非理。若法能生必非常者。能生之法。是有作用。常非所作。何执能生。若许能生。定非常理。诸非下。展转牒破。法既非常。理无周徧。真实之义。展转皆无。体既下。牒计难破。因彼执天体常。难以一切时生。因彼执天体徧。难以一切处生。待欲或缘方能生者。欲谓乐欲。即是心法。缘谓众缘。亦兼色法。若谓待色心生。违一因论。彼以一大自在天为因故。或欲下。复纵转计缘不须待。若谓因缘顿起。无有所待。则因常有。果应常生。生满世间。何所容纳。余执下。总举七种外道。各计常住实有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涂灰中义破之。

○一梵天者。即围陀论师。此云明论师。开蒙清凉俱为第四。提婆菩萨破外道小乘涅槃论云。彼计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华上有梵天祖翁。谓梵天为万物之祖。彼梵天作一切有命无命物。从梵天口生婆罗门(净行)。两臂生刹利(王种)。两䏶生毗舍(商贾)。两脚生首陀(农种)

○二时者。即时散外道。开蒙为第五。清凉为第六。执一切法皆从时生。谓彼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结果。时舒时卷。时荣时枯。时虽细不可见。以观华实等则知有时。是故计时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

○三方者。即方论师。开蒙为第六。清凉为第七。计方生人。人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故方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

○四本际者。即安茶论师。开蒙为第七。清凉为第五。本际。即过去之初首。谓计世间最初唯有大水。时有大安茶出生。形如鸡卵金色。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大梵天。能作有命无命物。是故天是万物因。

○五自然者。即无因论师。开蒙为第八。清凉为第十一。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故此自然。是万物因。是涅槃因。此计一切无净染因。如棘自纤。乌色非染。鹤色自白。

○六虗空者。即口力论师。开蒙清凉俱为第九。谓虗空为万物因。别有一法。是实是常是一。是万物因。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糓。五糓生命。命没还归空。是故虗空能为万物因。是涅槃因。

○七我者。即宿作论师。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从往日本业因缘。是故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槃。是故宿作为一切因。开蒙为第十。清凉不录。今举我宗等摄余宗。皆执能生诸法之义。故总立一科。以上七种外道所执。皆同大自在天难破。

△三天能生物计常竟。下四声能诠表计常。有二种。

前以九十五种束为十一宗。或十三宗。今又束为四种。若再束之。即是有无二因种也。广百论云。一切世间句义。名言所表。心慧所知。情执不同。略有四种。谓有。非有。俱许。俱非。随次应知配四邪执。谓一。非一。双许。双非。计一者。谓因中有果也。有法者。即前陈一法。有等性者。即一法之外一切诸法。其体定一者。谓此一法。与一切法。定是一体。如数论者。彼以冥性具三德。能变二十三法。原即冥性一体。亦是计一。彼执下。论主总破。征释非理。勿一切法即有性者。谓莫说一切法。即是汝执一有法。若谓诸法皆一体者。一违自宗。二违世间。又若下。牒计难破。色等。等余声香味触也。青黄等。等余清浊好恶甜苦冷煖也。谓若转计色与青等一。乃至触与冷等一。五尘既别。以遮违世差别之难。破云。则汝色法无青黄赤白。声尘无清浊高低。乃至触尘无冷煖澁滑。若尔。亦与世间相违。以诸世间。青等诸色。各差别故。广百论释云。数论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一。即当有句。此执非真。所以者何。若青等色与色性一。应如色性。其体皆同。五乐等声与声性一。应如声性。其体皆同。香味触等。类相应尔。眼等诸根与根性一。应如根性。其体皆同。应一一根。取一切境。应一一境。对一切根。又一切法与有性一。应如有性。其体皆同。又乐苦痴。及与思我。与有性一。应如有性。其体皆同。是则汝宗所立差别。皆不成就。故彼所执。决定非真。

四计非一非异者。谓因中非有果非无果也。彼执下。论主总破。征释非理。非一即异。非异即一。故同一异。非一异言。为遮为表者。问定遮表之义。若唯表者。表是显义。谓非一显异。非异显一。既是双非。何名为表。若但是遮。遮是止义。但遮止而。何执为实。若执亦表亦遮。表不容遮。遮亦非表。故互相违。遮亦非遮。表亦非表。岂非戏论。又非下。总责违世违自宗过。是故下。结警后贤。勿生轻信。广百论释云。邪命外道执有等性。与彼诸法非一非异。当于非有非非有句。此亦非真。所以者何。若有等性。与法非一。同胜论过。与法非异。同数论大。又一异相。世共知有。汝独拨无。违世间失。又汝所说非一异言。为但是遮词。为偏有表。若偏有表。应不双非。若但是遮。应无所执。有遮有表。理互相违。无表无遮。言成戏论。汝执诸法性相非空。而说双非但为避过。此双非语。亦不应论。违汝所宗法性相故。若诸法性一一俱非。此俱非言。亦不应说。举言必有俱非性故。是则汝曹。应常结舌。发言便坏。自论所宗。默亦不成。以俱非故。语默俱失。一何苦哉。谁有智人。而不悲愍。故彼所执。决定非真。如是世间四种外道。邪论恶见。扰坏其心。虗妄推寻诸法性相。皆不中理。竞执纷纭。于诸法中。起四种谤。谓有。非有。双许。双非。增益。损减。相违。戏论。是故世间。所执非实。

△六总举通执四种竟。通上一别问外道竟。二别问余乘法执分二。一问答标举。

表即表显。相可见故。无表反此。且身下。论主问定。然后别破。表色有二。一身。二语。故问身表。何为实有之性。若言下。破有宗计形为身表。谓若是形。必可分析。理非实有。长等下。释上可分析义。谓析长作短。析大为小。乃至极微。不可得故。若言下。破正量部计动为身表。谓若以动为身表色。动非常理。灭无动义。有为即动义。动以风为因。有因不更待因而动无。无因不必待因有灭。生灭动如流。何待风有无。故云。灭若待因。应非灭故。今言因者。以显身表是果。果必待因。因尽果生。果生因灭。故执动义。非身表色。以动灭不待因也。若言下。有宗转计。谓有色法。非影显色。非是形色。从心引生。能动手等。瑜伽云。有对色有三种。谓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影光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麤细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等。既云非显非形。即诠表色。理亦不然者。论主总破。此若下。谓动如前破。风亦非表。所计有色。于何所似。上破根非有表色也。又触下。破尘非有表。触者身尘也。唯无记性。不同身业通善恶性。性既不同。触非身表。非显香味者。谓香味尘。亦非表显身业。类触者。亦无记性。故身下。结成不实。然心下。结显正义。但约心变。即异小乘。言生灭相续者。即动作相也。如手上下。如足前后。上相既生。下相即灭。前相才灭。后相即生。故名相续。似动表心。但何假名。决非实义。

成唯识论俗诠卷第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