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自攷卷第七

若即下。次释即心之过。初句举定即心分位。如何下。引教出过。喻伽中问云。诸法谁相应。为何义故建立相应。答。他性相应。非自性故。为徧了知依自性清净心。有染净法。若增若减。是故建立相应。又说心与心所俱时而起。如日与光。光若即日。云何空中复见圆日。以此喻明。所非即心。瑜伽颂言。五种性不成。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欲令名中唯心实有。非诸心法。此不应理。何以故。且说诸蕴有五种性不成就故。又若彼计分位别故有五性者。分位别计。亦有过失。何以故。是诸分位展转相望作用差别。若有若无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异故。便应有异实物体性。若言无者。计分位别则为唐捐。又不应说如六识身分位差别。由六识身所依所缘有差别故。是诸分位一处可得。故不应理。若谓转变。亦不应理。何以故。于有色物可转变故。得有分位前后差别。非于无色有如乳酪生酥等异。又心因缘无差别故。行别分位不应道理。于一刹那。必不可得差别因缘。令彼分位而有差别。是故汝计分位差别。不应道理。又违教故。唯心实有不应道理。如契经言。贪嗔痴等恼染其心。令不解脱。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贪等应不依识。若汝复谓以识为先。亦不应理。无差别过。前说故。又复经言。三和合与触俱生受想思等。又余经说。如是诸法恒共和合。不可说言如是诸法而可分析令别殊异。又佛世尊为欲成立此和合义。说灯明喻。是故不可离彼俱生而说和合。故名所摄四无色蕴。心与心所更互相应。道理成就。

成唯识论自攷卷第七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