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凡夫及初二果。皆得有悔。三果以上。即更无悔。故非无学也。凡夫之睡眠寻伺。即非学非无学摄。初二三果之睡眠寻伺。即是学摄。四果及八地以上菩萨之睡眠寻伺。即无学摄。以其虽是有为。皆唯善故。
△十二三断相摄门。
凡夫外道。皆名异生。以未证圣法故。不能入灭尽定。三乘圣人。不入无想定。不生无想天。八地已上。得法自在。故无极重睡闷。但有时入灭定耳。已上从第二卷中间至此。初分释三能变相竟。
△二会三能变俱转以示二谛三。初总明俱转。二料简俱转义。三结示二谛。今初。
此结显唯识教理有大利益也。不执徧计为实。不拨依圆为无。故能无倒。无倒之智如目。万行资粮如足。目足并运。安隐入于法空大清凉地。乃至证无上觉。尽未来际救度众生。岂恶取空所能成办也哉。初正明所变竟。
△二广释外难三。初释分别由何难。二释生死由何难。三释违经三性难。初中二。初申难举颂。二以论释成。今初。
第七心品。未转依位。是俱生(我法二执)故。必仗(第八识之见分以为)外质。故亦定有疎所缘缘。已转依位。此非定有(若缘净识为无我境。仍有疎所缘缘。若)。缘真如(及过未)等(则便)。无外质故。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于一切(圣凡)位(中。皆)能自在(而)转(故其)。所仗外质。或有或无(当知)。疎所缘缘。有无不定。
前五心品。未转依位。麤钝劣故。必仗外质(五尘性境。)故亦定有疎所缘缘。已转依位。此非定有(成所作智。通)。缘过未等(法。)无外质故。
△五释不定心所二。初举颂。二论释。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