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前有二十四颂。成立唯识之相。第二十五一颂。成立唯识之性。相成则遣虗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之义俱立。性成则遣相证性之义亦立。此领前也。一问谁人悟入。二问有几位次。三问如何悟入。此启后也。
△二答。
四胜力者。一因力。谓发大心。二缘力。谓亲近善友。三作意力。谓勤求无上菩提。四资粮力。谓修习福智也。多住外门者。理观名内。事相名外。虽亦修习理观。而理观力微。未能称理修行六度。故多依事相也。
△二广释二。初释二取随眠。二释未能伏灭。初中二。初正释颂义。二转释二障。今初。
唯识实性。亦即真如。登欢喜地。乃能分证。然依深信发起胜解。决定了知万法唯识。以此胜解导诸胜行。故与后加行位。同名为解行地。即别三贤及圆十信。而不立信住行向之名。亦不明先断见思之义。故是带通明别也。
△三明修行相二。初正释行相。二明退不退。今初。
真实决择。指真见道出世慧也。今能顺趣此慧。故名顺决择分。然资粮加行。名别义通。以前位中。亦有加行之义。今此位中。亦具资粮之义。但加行约近立名。资粮约远立名耳。
△二出体释名三。初出所依体。二别释四名三总结行相。今初。
初二句。颂煖位。次二句。颂顶位。又二句。颂下忍中忍位。第七句。颂上忍位。合此三句。即颂世第一位。第八句。颂见道位也。如是住内心者。谓能摄内心住于无义也。触者。证也。无所得者。真如也。初正释颂文竟。
△二别申余义三。初伏惑义别。二所观二谛。三所依界地。今初。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麤细异故。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相等故者。谓始终唯观非安立谛。不同二乘所观上下八谛诸行相也。渐顿二义。顿义为正。初言渐者。生空理浅故先证。法空理深故后证。烦恼障麤故先断。所知障细故后断。次言顿者。由大菩提意乐。有堪能力故也。
△二释相见道二。初正释相见道。二结示唯假立。初中二。初标。二释。今初。
三苦类智忍。谓(前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法)智各别内证。言(此法忍法智二心之)后(乃至无学一切)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类忍)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
○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四四)十六心(法忍法智)。八(种。)观(于)真如(类忍类智)。八(种。)观(于)正智(此乃傚)。法真见道(中)无间解脱见(分)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真见道。即第四现观之根本智。故云少分也。相见道有二。若观非安立谛三品心。即第四现观之后得智摄。故云少分。若缘安立谛十六心。即第五现观摄。然第五现观。通于见道修道。此唯见道。故亦云少分也。二别释竟。
△三结益。
△二转释无性即识性二。初设难举颂。二以论释成。今初。